关于这几天论坛上鹘鹰2.0的种种话题(定位、气动、多用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45:55
一、关于鹘鹰定位方面的话题

    一直以来鹘鹰定位是讨论最多的东西,也是意见分歧最大的东西,而如果定位鹘鹰,并不是单纯战斗机谈战斗机,而是在整个作战体系下看问题。在这方面以前我写过不少帖子,但觉得似乎仍然有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实际上这本身是个大话题,牵扯面比较广,涉及整体国防环境、技术能力、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也互为制约,每个人针对这些东西有不同看法,然后就会有非常多的不同观点,这或许就是有诸多争执的根源。
  
   (1)、关于美军四代机研制的经验教训

   在谈鹘鹰定位前,美国对于作战体系的建设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东西,譬如美国对F-22和F-35的定位。美国对F-22和F-35的定位大家基本都清楚,F-22偏向制空而F-35偏向攻击,这也就是很多人比较赞同的所谓功能搭配的说法,另外大家或多或少忽视了价格搭配,因为连年来F-35项目成为众矢之的,耗费最大的项目、参与国家最多的项目、不断拖延的项目、费用不断上涨的项目等等,但现在回过头来看,F-35还是要比F-22便宜,而F-35部分成本的增加,则是与将更多网络中心战思想融入其中有关,所以看F-35还真的要客观一些。只关注一些方面,而忽视另外一些方面。
   
   那么对于F-22和F-35这种搭配是否就是最佳搭配?这个恐怕得从历史发展角度去看,而不单单是从结果来看。从历史来看,F-22是因为美国人认为自己的三代机相对苏联的三代机已经没有代差,需要四代机来克制苏联三代机,所以才有了F-22的研制。而F-22的研制由于其开发较早,有点先行者走弯路的过程,其主要吃亏的地方有二:

   一个是内置弹药在当时不完善,弹舱设计对于现在的弹药来说有点非最优化,譬如侧弹舱宽度很大,但后来的AIM-9X弹翼大大缩小,侧弹舱空间无法给主弹舱用,整个主弹舱和侧弹舱总容积相加不小,但无法容纳更大或更多的攻击弹,美国国内有人总结说在冷战结束后应该调整延后F-22项目,重新为F-22进行功能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做或许是对的,因为F-22实际投入战争也就是今年打打ISIS,投掷的也就是小直径炸弹。其实F-22研制还是受到冷战结束的影响,弹舱设计上可以挂500公斤的攻击弹,这也是后来根据冷战结束调整的结果。其实目前看,即便冷战不结束,根据空空弹小弹翼化和攻击弹弹翼可折叠后,弹舱仍然可以是多功能化的。所以F-22在弹舱设计上为了装早期的空空弹算是先行者走的弯路。

   另外F-22吃亏的地方是其研制时正值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候,网络中心战正在萌芽状态,F-22在这个突飞猛进的时候赶早了,反而没有搭上车,所以后面航电和网络战等系统需要升级和更新,而一些东西可能也就是晚几年可能会更好。

   F-22的问题在F-35上或多或少有了补偿,首先是弹舱设计上,F-35能够容纳更大攻击弹,整体设计也比较紧凑,网络中心战思想也深深的纳入其中。不过我们回头看F-35项目的发展,F-35是融合了多个项目在一起,要替代F-16、F-117、F/A-18C/D(或者说A-6,因为中间A-6退役到F-35C服役之间有时间差)、以及曾经说过的A-10。而其实早期美国空军要替代F-16的是一款价格低廉的航程不大的轻型战斗机,体积基本和F-16相当,内置弹舱容纳2中2近甚至是保型外挂。当然那个时候对F-22也只是内置弹舱4中2近,轻型战斗机内置很多弹药在那个时候肯定不可想象。后来几个项目一合并,F-117能够装2枚攻击弹,但F-117没有自卫能力,所以需要内置空空弹,加上攻击机强调大航程,然后就发展成了当前的F-35。

   那么,F-22的发展经验教训我们应该汲取,那么汲取的结果会是什么?显然四代机太贵,F-22后来曾经想改名为F/A-22,这反映出其向多用途发展的想法,而从目前弹药发展来看,攻击弹的体积在缩小,攻击弹弹翼也可以折叠,弹舱设计综合优化后,弹舱可以做到同时容纳更大攻击弹而付出代价不大。我们可以设想,假设F-22后来改成F/A-22能够挂1吨的炸弹(这个技术上是可以做到的,付出代价并不大,尤其是如果后来的侧弹舱装当前的小弹翼AIM-9X,把一些管线移到侧弹舱或者换个位置,就可以挂1吨的炸弹,另外F-22的机翼挂载能力强悍,能够挂4个副油箱并在副油箱上面的挂架旁挂2枚空空弹),那么F-35还会继续要求要装1吨的炸弹吗?F-22的实际采购数量会不会因为多用途功能的加强而增加?不可否认有这些可能,F-22曾经改名为F/A-22多少说明了这一点,而原来挂1吨炸弹很多时候是靠F-15E来挂,F-16虽然也挂,但显然挂1吨的炸弹对各方面性能影响较大。当然F-35后来要替代的东西很多,譬如要上舰替代A-6的角色,那么就还得容纳1吨的炸弹,但如果F-22能装1吨的炸弹,就能取代部分F-117的作用,相应的从空军角度来讲替代F-16的四代机可能就不需要F-35当前这样的配置,美国海军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单独去建设机型。对于我们而言,显然F-22受到早期空空弹的不利影响应该避免,而我们也看到J-20弹舱为何比F-22更深更规整,因为这样弹舱可以更好做到多用途化,机头下有EOTS(光电瞄准系统)也多少表明了这一点。

   (2)、关于战斗攻击体系的探讨

   正是因为J-20可以做到战斗攻击双用途,那么功能上覆盖了F-22和F-35的功能,一些人认为应该多生产J-20,而不要中四。或者说未来由四代机和三代机实现所谓高低搭配,而不是四代机的重和中的高低搭配。其实这种思路也不奇怪,以前我也有类似看法,因为三代机总不可能一夜之间都换成四代机,三代机和四代机总的有共存的时间,而以往的海湾战争中,多数隐形攻击用在打击对方的指挥和防空设施上,当这些东西被打掉后,那么后续就可以用三代机大规模攻击,即所谓的四代机踹门三代机跟进攻击。不得不说这些想法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再看美军装备发展和大国的防空体系后发现,美国进攻伊拉克是可以靠少量的隐形力量达到瘫痪指挥体系和其防空体系的作用,但是对于大国密集的有纵深和多点备份的指挥、防空体系,少量的隐形攻击力量还足够吗?如果不够那么就需要有数量,而一款机型既要攻击又要防空,那多少数量算是够呢?就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投入的飞机数量是2146架,其中作战飞机是1307架(来源于《航空兵与空战》),这也只是在打一个面积44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万的相当于中国一个省的国家。所以未来如果我们遭遇战争,最坏的局面就是面临的飞机数量要比伊拉克海湾战争时面临的更要多。
  美军四代机的总产量会到2600多架,我们就是算少一些,算一半也得1300架,再少一些到1000架是不是也是应该的?而如果是1000架重四,那成本可就太高了。而如果是500架重四,似乎也不便宜,尤其是日常使用费用可能也会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何不考虑中四呢?这些就涉及到所谓的钱上面的问题。不少人认为中四并不便宜,现代战斗机电子设备费用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机体不值几个钱,而机体小了弹舱容量小,作战效能低,效费比不高,所以中四是不值得去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子设备占据的费用比例是比以前大了,但是这并不等于重型机和中型机电子设备的费用是一样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全生命周期的费用,全生命周期中使用维护费用要比采购费用要高,这在另外一个方面也能够理解为何美军在多次战争中不用F-22,不是因为F-22就一点不能用于这些战争,而是这些战争级别太低将F-22宝贵的寿命耗费在这些低级别战争中有些浪费,尤其是F-22的总体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更是要把寿命留在更有用的地方,同样我们在实际中也有可能碰到类似的尴尬。而如果有一款便宜的隐形机,那么相应的使用成本较低就会更能体现出效费比来,这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其实效费比其实是个需要综合衡量的事情,送快递显然用轿车也可以送,但没有人会这么所做,战场上也同样,总归是有一些不需要那么高大上的任务,但这些任务却也不是三代机就能够干得好的,这个时候全用重四,反而效费比不高。
  我们还可以站在更高层面来看中美所处军事环境,美国的军事环境是世界大国中最好的,东西两边是大洋,提供了缓冲空间,而南北两边是军事上的小国,根本威胁不到美国,美军可以把大量的军事力量投入到海空军,利用大洋联通全球的优势来进退自如,所以防空对于老美来说主要是前沿阵地的防空,而不像我们则是重要的经济、军事目标的防空,我们的防空基本是无可退路。所以对于四代机美军采用当前的F-22和F-35搭配也没什么太大问题,反而比较适合军事环境有利于他们发起进攻的态势,而我们整体的军事体系中防空的任务显然要比美军更重,相应的搭配中对于四代机各自的要求就不一样,个人认为重四和中四都要承担起攻击和防空的任务,也就是都是多用途的,而只是多用途上各自有所侧重。实际上我们去看三代机,三代机的F-15和SU-27,都有能力做到多用途,尤其是如果不在机翼下设置重载挂点而只是在机身上挂载的话,几乎不用对飞机结构做太大调整就可以做到多用途。F-15E和SU-30空重增加其实是要挂更重的武器以及更多的内油才导致结构重量的增加。而如果从一开始就把多用途考虑进去重量增加可能就不会显得那么大,譬如F-16/F-18/幻影2000/阵风/台风/J-10等,很难说不挂炸弹就能在结构上省多少重量。那么到四代机同样无论是重四还是中四,从机体结构上来说实现多用途不是问题,很多争论的要点是弹舱到底能不能实现多用途,能够实现怎样的多用途,然后这个多用途的实际结果则会对中四未来如何应用造成影响。

   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防空的压力使得中四要在防空与攻击之间实现兼顾,防空要达到我们一直注重截击的要求(我们的经济重心在沿海),这就必然的不能像F-35那样侧重于攻击;而如果攻击上达不到一定程度那么中四只做防空也不见得效费比多高,所以有可能的话是防空和攻击对半开,有点像阵风。当然有人会质疑说这样能做到吗?下面就谈谈中型四代机多用途和气动方面来看当前鹘鹰的设计。



二、关于中型四代机多用途和气动设计方面的话题

   鹘鹰2.0目前还是模型,所以关于鹘鹰气动方面的话题相对较少,不过有一个所谓“展弦比”的话题,所以还是简单谈谈。这里首先说一下:个人水平有限,譬如翼稍为何切角我一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我自己也无法脑补说这个切角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另外一个鹘鹰2.0模型精度是不是足够也是个问题。现在就着模型简单说说个人看法,不见得对,供大家参考:

   (1)鹘鹰气动方面的个人看法
   谈气动首先还是看机翼,因为机翼是气动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鹘鹰1.0的机翼来看是比较薄的,我曾经想对比看机翼薄厚,但难度实在太大,找了一些机翼前缘襟翼放下时露出来的剖面,但是四代机前缘襟翼在侧面都进行了处理,避免襟翼放下时形成尖锐的边缘增大雷达反射,所以通过侧面也难以判断机翼厚度状况(实际上襟翼放下也只能看到一点,只是能够看到一点趋势而已)。后来在方宝瑞书中找到,F-16采用的机翼翼型是NACA64A204,这个翼型编号的后面两位是相对厚度,所以04代表F-16机翼相对厚度是4%。另外查到YF-17/F-18的机翼相对厚度是变化的,即机翼根部相对厚度是5%,到翼稍是4%,F-16机翼比F-18更薄,而且F-16机翼的后掠角比F-18更大,所以F-16具有比YF-16更好的跨音速机动性(更大后掠角和更薄机翼都有利于降低跨音速阻力),而YF-17比F-16的低速性能更好,巡航性能要更好,反而有利于舰载。那么回到鹘鹰1.0的机翼,不消说鹘鹰1.0机翼是要比F-35要薄,机翼后掠角要比F-35大,展弦比两者相差不大,机身截面显然鹘鹰比F-35小,机身更长,不考虑发动机因素,单纯气动方面而言鹘鹰跨音速机动性好于F-35基本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谈到这里也应该看看F-35的机翼设计,我做不到定量分析,所以也就是根据自己理解的说一说,定量的可以去看南航有人做的关于F-35气动模拟文章,不过我认为文章和实际仍然有偏差。F-35的机翼比较厚、翼展小、后掠角小,其最大起飞重量与F-15类似,但机翼面积比F-15小,翼展10米多小于F-15的13米多,机翼后掠角35°也小于F-15的45°,那么为何F-35机翼是这样的设计而不采用类似F-15的设计?个人认为是因为三个军种需求合到一起造成这种结果,更大的内油和能够装大弹舱还要垂直起降,其机身截面小不了,而垂直起降时对平衡的控制要求在机翼内部布置从发动机引入的高温高压燃气,而圆形的管道显然更适合在厚机翼内布置,机翼绝对厚度增加对超音速飞行不利,那么降低相对厚度就要增加弦长,而弦长增加后如果还是按照类似F-16或者F-18那样的机翼布置显然机翼面积会比较大,这会增加重量,而垂直起降对重量要求又非常敏感,所以就降低机翼面积,而弦长不变情况下缩小机翼面积就要降低展弦比,展弦比降低后要让达到航程要求那么就要降低巡航阻力,所以要降低诱导阻力,就让后掠角不要太大,另外通过机翼扭转改变升力分布,降低诱导阻力,提高大迎角性能,F-35还是在其多种需求中做了很好的权衡。其实说到这里要提一下,现代机翼设计已经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大大发展,六七十年代是根据经验来选择机翼翼型和各种参数,现在的计算流体力学发展很快而计算机处理能力增强,可以根据机翼压力分布需要来设计机翼。另外机翼本身不是飞机相互独立的,所以机翼翼型、翼形的设计是和机身总体纳入到一起考虑的,要真正完全了解气动方面的东西,是要真正从总体进行考虑,这个东西根本不是普通军迷能够玩的,我也只是看书上内容搬运一下,大家了解一下就够了。
   那么到鹘鹰2.0,机翼后掠角进一步加大,我在模型上测量大约40°,另外机翼面积加大,这意味着机翼的展弦比减小,机翼厚度没有办法看到,所以也就只能就只能翼形变化简单说说。后掠角加大有利于跨音速和超音速阻力,后掠角加大和展弦比减小是不利于诱导阻力的,不过机翼面积加大会降低翼载,然后结合机翼扭转、变弯度措施(前后缘襟翼)、机翼厚度变化等是可以改变升力分布,诱导阻力仍然可以控制在适当的水平。那么到底鹘鹰机翼有没有做扭转或者进行相应处理,我认为如果不是特别明显的扭转大家是很难看出来的,譬如F-16机翼就带不大的扭转,但大多数人是看不出来这个东西的。鹘鹰2.0这样的改变是更有利于跨音速和高亚音速性能的,对超音速性能也有改善,能量机动性会更好。而机翼弦长增加后如果相对厚度不变,那么机翼厚度略有增加,机翼外挂受力会得到改善(虽然改善幅度不大),而这样的机翼外挂重载弹药强度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而在巡航效率方面,鹘鹰2.0和F-35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各自的目的,F-35通过增加机翼厚度、机翼扭转来保证巡航效率,鹘鹰则是通过比F-35A稍大的展弦比和更低的翼载(降低诱导阻力)来保证巡航效率。
   鹘鹰2.0的机身后部发生变化,发动机目前看应该是略有减小,发动机包裹结构有减薄,但模型尾椎相比实机看上去更长,而发动机原来的棱边装置变成了类似F-22那样的尾撑,应该说尾撑的截面积要大于原来的棱边结构,但从总体来机身后部截面积变化难说到底如何,因为谁也不是透视眼还能够测量出来。但是比较明显的是机身宽度从进气道往后后逐步加宽,加宽后机身侧面已经有足够空间收起起落架,机身加宽如果厚度不变意味着截面积增大,所以如果想要让截面积不要发生太大变化就要降低厚度,而模型上看机身后部减薄并往前逐步过渡来看,机身截面积相当于拆东墙补西墙,总的截面积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机翼面积变大也改变也增加截面积,估计机身减薄来做出补偿。另外全机总长有所增加,这个长度增加到底是放在什么方面不知道准确数据,个人估计可能为前部容纳EOTS设备、机身中部弹舱过渡、机身尾部减小后体阻力等都有考虑,而最终我们看鹘鹰2.0和1.0相比,全机显得比鹘鹰1.0更为流畅,多少也能反映出优化对气动改善的效果。
  鹘鹰2.0还有一个变化是垂尾尾翼的变化,从绝对面积上来说鹘鹰2.0的垂直尾翼面积可能比鹘鹰1.0稍小,但垂直尾翼的后掠角更大,高度上似乎还略有增加,垂尾外倾幅度似乎根据进气道、机身侧面变化也略有增加,这样的变化其实对大迎角是有利的,因为大迎角下边条涡会对垂尾下部不利影响大,如果还是以前的梯形垂尾,其下部收到不利影响较多,改成当前结构后上部不受影响的面积变大,对整体气动效率反而有所改善。

  鹘鹰的总体气动就说这么多,那么下面谈谈多用途方面的事情。

  (2)、关于多用途设计的看法

   鹘鹰是否多用途和能够多用途到什么程度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因为很多人认为鹘鹰怎么可能做到弹舱挂载能力不错还有较大内油,因为中型机体积就那么大,怎么可能同时做到这些?另外还有重量和发动机双发比单发更重,这样怎么可能控制住空重到一些人说的那种程度?对于这些质疑我也无法打消一些人的质疑,不能说这些质疑没有道理,但也不能说鹘鹰就做不到大的内置弹舱和内油兼顾,要如何去看这些矛盾重重的东西,还得从内置弹舱设计来谈起。

  四代机的弹舱设计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就像卡车货箱或者轰炸机弹舱那样规整,这是因为战斗机空间着实紧张,我们仔细看F-22和F-35的弹舱,其弹舱几乎是见缝插针似的把一些管线和设备布置在弹药挂载后的间隙中,也就是说整体密实度更大,空出的空间更小。那么要做到整体密实度更大,显然就要对弹舱本身能够挂载的东西有所限定并进行优化,这样优化后我们会发现弹舱有时候装载灵活性就有不足,最明显的就是F-35装空空弹,攻击弹所占据空间足够挂两枚中距空空弹(加上原有中距弹一个弹舱可以装3枚中距弹),但是弹舱门开启方式和开启后的整体宽度有限,3枚中距弹该如何装总是个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F-22弹舱,宽度挂3枚中距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挂攻击弹却难了,主弹舱单侧只能挂500公斤炸弹1枚,更多的也不是总的空间不够,而是弹舱里面有很多管线和设备无法容纳这些东西,说白了也就是设计需求提出的时候没有要求这些东西,加上当时也没有合适的弹药作为依据和参考,最终优化的结果与后期能够达到的东西不匹配。

   那么四代机弹舱设计到底应该容纳哪些弹药向那个方向去优化?在这方面个人也曾经想过能不能挂1吨炸弹,把比较大的反舰弹放进去,因为这样看来作战任务更广,作战效能更好。现在回头看来不得不说对于战斗机来说弹舱总容积还是很有限的,装大的弹药真的需要大一些飞机来做,譬如老美F-35能够装更大攻击弹已经算不错了,但是要装更大的反舰弹(不说挪威的那个NSM反舰弹,这个反舰弹攻击目标是3000吨级别)还是不大可能的。曾经计划装比较大的反舰弹的是下马的A-12攻击机,能够装的反舰弹也就是2枚鱼叉反舰弹,而A-12的空重要求是不超过18吨,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34吨(F-14的最大起飞重量),A-12最终由于超重、费用不可控和各方面原因下马,但由此可以看出要装大型反舰弹显然是中型机难以做到的,还是更大的机型更靠谱,或者说是推力用中型而机身用重型,但那样机动性就别期望有多好。

   所以,综合技术上能够实现和达到的,对于中型机多用途装1吨炸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接近中型机的极限,更大更重的也不是绝对不能装,而性能损失和弹舱灵活性该如何掌握就是个矛盾更大的问题。

   那么鹘鹰弹舱到底是优化成像F-35那样能够装2枚1吨级的炸弹,还是优化成装像“CD扫地僧”那样说的4枚500公斤的攻击弹,这个恐怕要看军方需求。目前看国内多数挂载的是500公斤智能炸弹,1吨级别的似乎不多,而更大的远程攻击武器则是各种巡航导弹,重量不重单体积不小。所以综合这些后弹舱向500公斤智能炸弹优化是有可能能够容纳的,国内500公斤激光制导炸弹LT-2的长度小于PL-12,翼展稍大于PL-12,弹舱中部优化能够装2枚LT-2是有可能的,而弹舱前部深度以满足空空弹装载要求,这样总体弹舱在装这些弹时空出的空间不多,由此来缓解弹舱与内油之间的矛盾。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超人,只不过是在空间设计优化时看向什么方向优化,然后看能够把多少空间给让出来装油和其他设备。另外大家也多少对设计师的优化能力不要看得那么低,鹘鹰1.0到2.0之间的那么大变化是在气动要求下做到的,弹舱设计优化会比这个气动设计优化更简单,不能说绝对就做不到。
   
    另外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是空重,说实话空重这个东西对专业性要求更高,因为结构设计真的是专家才能回答,各种系统各种设备重量是多少需要真实数据来作为依据,军迷说多重更多是个人期望多重或者说更愿意相信什么样的数据。有些人说我对空重12-13吨不提反对意见如何如何,说实话我也没有多少真正的站得住脚的证据说明别人就做不到,这种情况下几乎只能采用把这些数据当做一个消息来看待。飞机真正进入工程化发展阶段是还会有变化,另外还会不断有设备会装上去,空重并非一个固定的数值。

   网友说空重多重主要是说机动性会如何,还有能够装多少油如何如何,说实话本身还是着落在满足多用途情况下最终性能会怎样,这个才是空重争论的最终目的,而空重多大则还与发动机能够到多大推力有关,下面就说说发动机方面的话题。还是对上面内容做个小结:

   鹘鹰气动设计更考虑多用途之间的平衡,与F-35相比向空优倾斜更多,鹘鹰2.0在气动方面基本可以说是做到全面优化,同时弹舱设计估计也做到了有针对性的优化,如果是国内军方的要求,那么可以说是针对军方需求进行了优化。

  (补充一下,鹘鹰主弹舱装格斗弹也不是绝对做不到,个人以前设想过类似J-20侧弹舱的方式打开弹舱门伸出挂架的方式发射格斗弹也是可以去尝试的。)

三、关于发动机的话题

   发动机话题在中四出来之前就是非常有争议性的,2年前大多数网友还只能在理论上说说中推如何如何,因为国内并没有把中推信息透露出来,一些项目其实不为军迷所知。现在中推的信息透露越来越多,大家知道有多个中推项目,只是不知道到底那个中推项目会往后走,成为中四的动力。但不管怎么说,中四都不会把RD-33当做正选动力,RD-33作为验证机或者原型机的试验时的动力本身时没有多大问题的。

   从技术本身发展来看,GE公司利用YF-120发动机技术把F-404改到F-414并没有耗费多长时间和费用,远比从头研制一款新中推要省时间。而我们现在知道国内已经有WS-13和另外一款9800中推的信息,另外或许还有新的核心机。这些系列中推上已经试验了多个中推的风扇、压气机、燃烧室等零部件,加上太行、WS-15的积累,材料技术的进展,已经奠定了不错的基础,对于中四而言拥有合适推力的发动机是可以期待的。而合适的发动机到位,鹘鹰的推重比会得到改善,空战和多用途性能也会有保证。

四、关于鹘鹰市场方面的话题

   鹘鹰珠海航展拿出一个FC-31的名称,说实话这个名称本身就有点搞笑,外贸的枭龙是FC-1,然后突然就蹦到FC-31,如果真的是系列外贸产品,FC的编号也不要太随意为好,说白了,提高曝光度也不得不要一个编号而已。珠海航展上林左鸣说了FC-31是面向国际市场,很多人抓住这个FC-31编号和林的说法就认为鹘鹰不会瞄准国内用户,而忽略掉李玉海说的针对国内外两方面都有考虑。
   如果鹘鹰真的是对外的话,那么实体机都去了,何必还把飞机停到很远的机库中不让人参观,要知道F-35全尺寸模型可是在美国以外的航展上露过面,2014年美国米拉马航空展F-35B进行了飞行表演和针对公众现场展示。
   还有,针对四代机这种价格昂贵的军事装备是要用几十年,售后服务的保障单纯靠企业而没有政府做后盾是不可能让国外用户安心的,譬如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的F-5战斗机作为美国军援飞机被广泛销售,而F-20缺少美国政府的支持就没有市场,而F-16则大行其道。鹘鹰不可能像F-5那样纯粹的军援飞机,国内还没有那么财大气粗可以由政府担保专门搞一款自己不用的四代机来外销。中航的管理层不是傻子,当然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所以,鹘鹰亮相珠海航展,就是增加能见度的一个过程。鹘鹰在航展上不能说没有考虑国外用户会感兴趣,但国外用户从感兴趣到做实际投入,中间还有不小的距离要走。国外用户表达出意向对于鹘鹰争取国内装备是有一定好处的,但基本上目前看也就是达到这样的效果,至于靠国外用户来推动这个项目然后只做外销,那么这个项目可以说根本没戏。


五、简单总结

   鹘鹰是多用途设计,这点毫无疑问。鹘鹰2.0气动进行了全面优化,对跨音速比较看重,超音速性能也有改善,这说明鹘鹰定位并不是像J-20那样追求超音速巡航,但估计具有一定的超音速机动能力。鹘鹰弹舱估计也根据国内用户要求进行了优化设计,弹舱做到有针对性的多用途化并尽可能优化占体积小一些来保证内油和内部载荷。鹘鹰的航程不会是短腿,外挂能力也是不错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鹘鹰再怎么样和真正的重四仍然是有差距的。鹘鹰定位的是在一定价格下满足防空和攻击的要求,是满足针对数量要求的重要手段。
   鹘鹰所用发动机会逐步得到解决的,鹘鹰首先瞄准的还是国内用户,虽然一些网友不满意,但这可以说是事实,当然最终会能否争取到要继续观察。
   
   


一、关于鹘鹰定位方面的话题

    一直以来鹘鹰定位是讨论最多的东西,也是意见分歧最大的东西,而如果定位鹘鹰,并不是单纯战斗机谈战斗机,而是在整个作战体系下看问题。在这方面以前我写过不少帖子,但觉得似乎仍然有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实际上这本身是个大话题,牵扯面比较广,涉及整体国防环境、技术能力、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也互为制约,每个人针对这些东西有不同看法,然后就会有非常多的不同观点,这或许就是有诸多争执的根源。
  
   (1)、关于美军四代机研制的经验教训

   在谈鹘鹰定位前,美国对于作战体系的建设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东西,譬如美国对F-22和F-35的定位。美国对F-22和F-35的定位大家基本都清楚,F-22偏向制空而F-35偏向攻击,这也就是很多人比较赞同的所谓功能搭配的说法,另外大家或多或少忽视了价格搭配,因为连年来F-35项目成为众矢之的,耗费最大的项目、参与国家最多的项目、不断拖延的项目、费用不断上涨的项目等等,但现在回过头来看,F-35还是要比F-22便宜,而F-35部分成本的增加,则是与将更多网络中心战思想融入其中有关,所以看F-35还真的要客观一些。只关注一些方面,而忽视另外一些方面。
   
   那么对于F-22和F-35这种搭配是否就是最佳搭配?这个恐怕得从历史发展角度去看,而不单单是从结果来看。从历史来看,F-22是因为美国人认为自己的三代机相对苏联的三代机已经没有代差,需要四代机来克制苏联三代机,所以才有了F-22的研制。而F-22的研制由于其开发较早,有点先行者走弯路的过程,其主要吃亏的地方有二:

   一个是内置弹药在当时不完善,弹舱设计对于现在的弹药来说有点非最优化,譬如侧弹舱宽度很大,但后来的AIM-9X弹翼大大缩小,侧弹舱空间无法给主弹舱用,整个主弹舱和侧弹舱总容积相加不小,但无法容纳更大或更多的攻击弹,美国国内有人总结说在冷战结束后应该调整延后F-22项目,重新为F-22进行功能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做或许是对的,因为F-22实际投入战争也就是今年打打ISIS,投掷的也就是小直径炸弹。其实F-22研制还是受到冷战结束的影响,弹舱设计上可以挂500公斤的攻击弹,这也是后来根据冷战结束调整的结果。其实目前看,即便冷战不结束,根据空空弹小弹翼化和攻击弹弹翼可折叠后,弹舱仍然可以是多功能化的。所以F-22在弹舱设计上为了装早期的空空弹算是先行者走的弯路。

   另外F-22吃亏的地方是其研制时正值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候,网络中心战正在萌芽状态,F-22在这个突飞猛进的时候赶早了,反而没有搭上车,所以后面航电和网络战等系统需要升级和更新,而一些东西可能也就是晚几年可能会更好。

   F-22的问题在F-35上或多或少有了补偿,首先是弹舱设计上,F-35能够容纳更大攻击弹,整体设计也比较紧凑,网络中心战思想也深深的纳入其中。不过我们回头看F-35项目的发展,F-35是融合了多个项目在一起,要替代F-16、F-117、F/A-18C/D(或者说A-6,因为中间A-6退役到F-35C服役之间有时间差)、以及曾经说过的A-10。而其实早期美国空军要替代F-16的是一款价格低廉的航程不大的轻型战斗机,体积基本和F-16相当,内置弹舱容纳2中2近甚至是保型外挂。当然那个时候对F-22也只是内置弹舱4中2近,轻型战斗机内置很多弹药在那个时候肯定不可想象。后来几个项目一合并,F-117能够装2枚攻击弹,但F-117没有自卫能力,所以需要内置空空弹,加上攻击机强调大航程,然后就发展成了当前的F-35。

   那么,F-22的发展经验教训我们应该汲取,那么汲取的结果会是什么?显然四代机太贵,F-22后来曾经想改名为F/A-22,这反映出其向多用途发展的想法,而从目前弹药发展来看,攻击弹的体积在缩小,攻击弹弹翼也可以折叠,弹舱设计综合优化后,弹舱可以做到同时容纳更大攻击弹而付出代价不大。我们可以设想,假设F-22后来改成F/A-22能够挂1吨的炸弹(这个技术上是可以做到的,付出代价并不大,尤其是如果后来的侧弹舱装当前的小弹翼AIM-9X,把一些管线移到侧弹舱或者换个位置,就可以挂1吨的炸弹,另外F-22的机翼挂载能力强悍,能够挂4个副油箱并在副油箱上面的挂架旁挂2枚空空弹),那么F-35还会继续要求要装1吨的炸弹吗?F-22的实际采购数量会不会因为多用途功能的加强而增加?不可否认有这些可能,F-22曾经改名为F/A-22多少说明了这一点,而原来挂1吨炸弹很多时候是靠F-15E来挂,F-16虽然也挂,但显然挂1吨的炸弹对各方面性能影响较大。当然F-35后来要替代的东西很多,譬如要上舰替代A-6的角色,那么就还得容纳1吨的炸弹,但如果F-22能装1吨的炸弹,就能取代部分F-117的作用,相应的从空军角度来讲替代F-16的四代机可能就不需要F-35当前这样的配置,美国海军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单独去建设机型。对于我们而言,显然F-22受到早期空空弹的不利影响应该避免,而我们也看到J-20弹舱为何比F-22更深更规整,因为这样弹舱可以更好做到多用途化,机头下有EOTS(光电瞄准系统)也多少表明了这一点。

   (2)、关于战斗攻击体系的探讨

   正是因为J-20可以做到战斗攻击双用途,那么功能上覆盖了F-22和F-35的功能,一些人认为应该多生产J-20,而不要中四。或者说未来由四代机和三代机实现所谓高低搭配,而不是四代机的重和中的高低搭配。其实这种思路也不奇怪,以前我也有类似看法,因为三代机总不可能一夜之间都换成四代机,三代机和四代机总的有共存的时间,而以往的海湾战争中,多数隐形攻击用在打击对方的指挥和防空设施上,当这些东西被打掉后,那么后续就可以用三代机大规模攻击,即所谓的四代机踹门三代机跟进攻击。不得不说这些想法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再看美军装备发展和大国的防空体系后发现,美国进攻伊拉克是可以靠少量的隐形力量达到瘫痪指挥体系和其防空体系的作用,但是对于大国密集的有纵深和多点备份的指挥、防空体系,少量的隐形攻击力量还足够吗?如果不够那么就需要有数量,而一款机型既要攻击又要防空,那多少数量算是够呢?就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投入的飞机数量是2146架,其中作战飞机是1307架(来源于《航空兵与空战》),这也只是在打一个面积44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万的相当于中国一个省的国家。所以未来如果我们遭遇战争,最坏的局面就是面临的飞机数量要比伊拉克海湾战争时面临的更要多。
  美军四代机的总产量会到2600多架,我们就是算少一些,算一半也得1300架,再少一些到1000架是不是也是应该的?而如果是1000架重四,那成本可就太高了。而如果是500架重四,似乎也不便宜,尤其是日常使用费用可能也会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何不考虑中四呢?这些就涉及到所谓的钱上面的问题。不少人认为中四并不便宜,现代战斗机电子设备费用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机体不值几个钱,而机体小了弹舱容量小,作战效能低,效费比不高,所以中四是不值得去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子设备占据的费用比例是比以前大了,但是这并不等于重型机和中型机电子设备的费用是一样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全生命周期的费用,全生命周期中使用维护费用要比采购费用要高,这在另外一个方面也能够理解为何美军在多次战争中不用F-22,不是因为F-22就一点不能用于这些战争,而是这些战争级别太低将F-22宝贵的寿命耗费在这些低级别战争中有些浪费,尤其是F-22的总体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更是要把寿命留在更有用的地方,同样我们在实际中也有可能碰到类似的尴尬。而如果有一款便宜的隐形机,那么相应的使用成本较低就会更能体现出效费比来,这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其实效费比其实是个需要综合衡量的事情,送快递显然用轿车也可以送,但没有人会这么所做,战场上也同样,总归是有一些不需要那么高大上的任务,但这些任务却也不是三代机就能够干得好的,这个时候全用重四,反而效费比不高。
  我们还可以站在更高层面来看中美所处军事环境,美国的军事环境是世界大国中最好的,东西两边是大洋,提供了缓冲空间,而南北两边是军事上的小国,根本威胁不到美国,美军可以把大量的军事力量投入到海空军,利用大洋联通全球的优势来进退自如,所以防空对于老美来说主要是前沿阵地的防空,而不像我们则是重要的经济、军事目标的防空,我们的防空基本是无可退路。所以对于四代机美军采用当前的F-22和F-35搭配也没什么太大问题,反而比较适合军事环境有利于他们发起进攻的态势,而我们整体的军事体系中防空的任务显然要比美军更重,相应的搭配中对于四代机各自的要求就不一样,个人认为重四和中四都要承担起攻击和防空的任务,也就是都是多用途的,而只是多用途上各自有所侧重。实际上我们去看三代机,三代机的F-15和SU-27,都有能力做到多用途,尤其是如果不在机翼下设置重载挂点而只是在机身上挂载的话,几乎不用对飞机结构做太大调整就可以做到多用途。F-15E和SU-30空重增加其实是要挂更重的武器以及更多的内油才导致结构重量的增加。而如果从一开始就把多用途考虑进去重量增加可能就不会显得那么大,譬如F-16/F-18/幻影2000/阵风/台风/J-10等,很难说不挂炸弹就能在结构上省多少重量。那么到四代机同样无论是重四还是中四,从机体结构上来说实现多用途不是问题,很多争论的要点是弹舱到底能不能实现多用途,能够实现怎样的多用途,然后这个多用途的实际结果则会对中四未来如何应用造成影响。

   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防空的压力使得中四要在防空与攻击之间实现兼顾,防空要达到我们一直注重截击的要求(我们的经济重心在沿海),这就必然的不能像F-35那样侧重于攻击;而如果攻击上达不到一定程度那么中四只做防空也不见得效费比多高,所以有可能的话是防空和攻击对半开,有点像阵风。当然有人会质疑说这样能做到吗?下面就谈谈中型四代机多用途和气动方面来看当前鹘鹰的设计。



二、关于中型四代机多用途和气动设计方面的话题

   鹘鹰2.0目前还是模型,所以关于鹘鹰气动方面的话题相对较少,不过有一个所谓“展弦比”的话题,所以还是简单谈谈。这里首先说一下:个人水平有限,譬如翼稍为何切角我一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我自己也无法脑补说这个切角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另外一个鹘鹰2.0模型精度是不是足够也是个问题。现在就着模型简单说说个人看法,不见得对,供大家参考:

   (1)鹘鹰气动方面的个人看法
   谈气动首先还是看机翼,因为机翼是气动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鹘鹰1.0的机翼来看是比较薄的,我曾经想对比看机翼薄厚,但难度实在太大,找了一些机翼前缘襟翼放下时露出来的剖面,但是四代机前缘襟翼在侧面都进行了处理,避免襟翼放下时形成尖锐的边缘增大雷达反射,所以通过侧面也难以判断机翼厚度状况(实际上襟翼放下也只能看到一点,只是能够看到一点趋势而已)。后来在方宝瑞书中找到,F-16采用的机翼翼型是NACA64A204,这个翼型编号的后面两位是相对厚度,所以04代表F-16机翼相对厚度是4%。另外查到YF-17/F-18的机翼相对厚度是变化的,即机翼根部相对厚度是5%,到翼稍是4%,F-16机翼比F-18更薄,而且F-16机翼的后掠角比F-18更大,所以F-16具有比YF-16更好的跨音速机动性(更大后掠角和更薄机翼都有利于降低跨音速阻力),而YF-17比F-16的低速性能更好,巡航性能要更好,反而有利于舰载。那么回到鹘鹰1.0的机翼,不消说鹘鹰1.0机翼是要比F-35要薄,机翼后掠角要比F-35大,展弦比两者相差不大,机身截面显然鹘鹰比F-35小,机身更长,不考虑发动机因素,单纯气动方面而言鹘鹰跨音速机动性好于F-35基本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谈到这里也应该看看F-35的机翼设计,我做不到定量分析,所以也就是根据自己理解的说一说,定量的可以去看南航有人做的关于F-35气动模拟文章,不过我认为文章和实际仍然有偏差。F-35的机翼比较厚、翼展小、后掠角小,其最大起飞重量与F-15类似,但机翼面积比F-15小,翼展10米多小于F-15的13米多,机翼后掠角35°也小于F-15的45°,那么为何F-35机翼是这样的设计而不采用类似F-15的设计?个人认为是因为三个军种需求合到一起造成这种结果,更大的内油和能够装大弹舱还要垂直起降,其机身截面小不了,而垂直起降时对平衡的控制要求在机翼内部布置从发动机引入的高温高压燃气,而圆形的管道显然更适合在厚机翼内布置,机翼绝对厚度增加对超音速飞行不利,那么降低相对厚度就要增加弦长,而弦长增加后如果还是按照类似F-16或者F-18那样的机翼布置显然机翼面积会比较大,这会增加重量,而垂直起降对重量要求又非常敏感,所以就降低机翼面积,而弦长不变情况下缩小机翼面积就要降低展弦比,展弦比降低后要让达到航程要求那么就要降低巡航阻力,所以要降低诱导阻力,就让后掠角不要太大,另外通过机翼扭转改变升力分布,降低诱导阻力,提高大迎角性能,F-35还是在其多种需求中做了很好的权衡。其实说到这里要提一下,现代机翼设计已经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大大发展,六七十年代是根据经验来选择机翼翼型和各种参数,现在的计算流体力学发展很快而计算机处理能力增强,可以根据机翼压力分布需要来设计机翼。另外机翼本身不是飞机相互独立的,所以机翼翼型、翼形的设计是和机身总体纳入到一起考虑的,要真正完全了解气动方面的东西,是要真正从总体进行考虑,这个东西根本不是普通军迷能够玩的,我也只是看书上内容搬运一下,大家了解一下就够了。
   那么到鹘鹰2.0,机翼后掠角进一步加大,我在模型上测量大约40°,另外机翼面积加大,这意味着机翼的展弦比减小,机翼厚度没有办法看到,所以也就只能就只能翼形变化简单说说。后掠角加大有利于跨音速和超音速阻力,后掠角加大和展弦比减小是不利于诱导阻力的,不过机翼面积加大会降低翼载,然后结合机翼扭转、变弯度措施(前后缘襟翼)、机翼厚度变化等是可以改变升力分布,诱导阻力仍然可以控制在适当的水平。那么到底鹘鹰机翼有没有做扭转或者进行相应处理,我认为如果不是特别明显的扭转大家是很难看出来的,譬如F-16机翼就带不大的扭转,但大多数人是看不出来这个东西的。鹘鹰2.0这样的改变是更有利于跨音速和高亚音速性能的,对超音速性能也有改善,能量机动性会更好。而机翼弦长增加后如果相对厚度不变,那么机翼厚度略有增加,机翼外挂受力会得到改善(虽然改善幅度不大),而这样的机翼外挂重载弹药强度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而在巡航效率方面,鹘鹰2.0和F-35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各自的目的,F-35通过增加机翼厚度、机翼扭转来保证巡航效率,鹘鹰则是通过比F-35A稍大的展弦比和更低的翼载(降低诱导阻力)来保证巡航效率。
   鹘鹰2.0的机身后部发生变化,发动机目前看应该是略有减小,发动机包裹结构有减薄,但模型尾椎相比实机看上去更长,而发动机原来的棱边装置变成了类似F-22那样的尾撑,应该说尾撑的截面积要大于原来的棱边结构,但从总体来机身后部截面积变化难说到底如何,因为谁也不是透视眼还能够测量出来。但是比较明显的是机身宽度从进气道往后后逐步加宽,加宽后机身侧面已经有足够空间收起起落架,机身加宽如果厚度不变意味着截面积增大,所以如果想要让截面积不要发生太大变化就要降低厚度,而模型上看机身后部减薄并往前逐步过渡来看,机身截面积相当于拆东墙补西墙,总的截面积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机翼面积变大也改变也增加截面积,估计机身减薄来做出补偿。另外全机总长有所增加,这个长度增加到底是放在什么方面不知道准确数据,个人估计可能为前部容纳EOTS设备、机身中部弹舱过渡、机身尾部减小后体阻力等都有考虑,而最终我们看鹘鹰2.0和1.0相比,全机显得比鹘鹰1.0更为流畅,多少也能反映出优化对气动改善的效果。
  鹘鹰2.0还有一个变化是垂尾尾翼的变化,从绝对面积上来说鹘鹰2.0的垂直尾翼面积可能比鹘鹰1.0稍小,但垂直尾翼的后掠角更大,高度上似乎还略有增加,垂尾外倾幅度似乎根据进气道、机身侧面变化也略有增加,这样的变化其实对大迎角是有利的,因为大迎角下边条涡会对垂尾下部不利影响大,如果还是以前的梯形垂尾,其下部收到不利影响较多,改成当前结构后上部不受影响的面积变大,对整体气动效率反而有所改善。

  鹘鹰的总体气动就说这么多,那么下面谈谈多用途方面的事情。

  (2)、关于多用途设计的看法

   鹘鹰是否多用途和能够多用途到什么程度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因为很多人认为鹘鹰怎么可能做到弹舱挂载能力不错还有较大内油,因为中型机体积就那么大,怎么可能同时做到这些?另外还有重量和发动机双发比单发更重,这样怎么可能控制住空重到一些人说的那种程度?对于这些质疑我也无法打消一些人的质疑,不能说这些质疑没有道理,但也不能说鹘鹰就做不到大的内置弹舱和内油兼顾,要如何去看这些矛盾重重的东西,还得从内置弹舱设计来谈起。

  四代机的弹舱设计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就像卡车货箱或者轰炸机弹舱那样规整,这是因为战斗机空间着实紧张,我们仔细看F-22和F-35的弹舱,其弹舱几乎是见缝插针似的把一些管线和设备布置在弹药挂载后的间隙中,也就是说整体密实度更大,空出的空间更小。那么要做到整体密实度更大,显然就要对弹舱本身能够挂载的东西有所限定并进行优化,这样优化后我们会发现弹舱有时候装载灵活性就有不足,最明显的就是F-35装空空弹,攻击弹所占据空间足够挂两枚中距空空弹(加上原有中距弹一个弹舱可以装3枚中距弹),但是弹舱门开启方式和开启后的整体宽度有限,3枚中距弹该如何装总是个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F-22弹舱,宽度挂3枚中距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挂攻击弹却难了,主弹舱单侧只能挂500公斤炸弹1枚,更多的也不是总的空间不够,而是弹舱里面有很多管线和设备无法容纳这些东西,说白了也就是设计需求提出的时候没有要求这些东西,加上当时也没有合适的弹药作为依据和参考,最终优化的结果与后期能够达到的东西不匹配。

   那么四代机弹舱设计到底应该容纳哪些弹药向那个方向去优化?在这方面个人也曾经想过能不能挂1吨炸弹,把比较大的反舰弹放进去,因为这样看来作战任务更广,作战效能更好。现在回头看来不得不说对于战斗机来说弹舱总容积还是很有限的,装大的弹药真的需要大一些飞机来做,譬如老美F-35能够装更大攻击弹已经算不错了,但是要装更大的反舰弹(不说挪威的那个NSM反舰弹,这个反舰弹攻击目标是3000吨级别)还是不大可能的。曾经计划装比较大的反舰弹的是下马的A-12攻击机,能够装的反舰弹也就是2枚鱼叉反舰弹,而A-12的空重要求是不超过18吨,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34吨(F-14的最大起飞重量),A-12最终由于超重、费用不可控和各方面原因下马,但由此可以看出要装大型反舰弹显然是中型机难以做到的,还是更大的机型更靠谱,或者说是推力用中型而机身用重型,但那样机动性就别期望有多好。

   所以,综合技术上能够实现和达到的,对于中型机多用途装1吨炸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接近中型机的极限,更大更重的也不是绝对不能装,而性能损失和弹舱灵活性该如何掌握就是个矛盾更大的问题。

   那么鹘鹰弹舱到底是优化成像F-35那样能够装2枚1吨级的炸弹,还是优化成装像“CD扫地僧”那样说的4枚500公斤的攻击弹,这个恐怕要看军方需求。目前看国内多数挂载的是500公斤智能炸弹,1吨级别的似乎不多,而更大的远程攻击武器则是各种巡航导弹,重量不重单体积不小。所以综合这些后弹舱向500公斤智能炸弹优化是有可能能够容纳的,国内500公斤激光制导炸弹LT-2的长度小于PL-12,翼展稍大于PL-12,弹舱中部优化能够装2枚LT-2是有可能的,而弹舱前部深度以满足空空弹装载要求,这样总体弹舱在装这些弹时空出的空间不多,由此来缓解弹舱与内油之间的矛盾。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超人,只不过是在空间设计优化时看向什么方向优化,然后看能够把多少空间给让出来装油和其他设备。另外大家也多少对设计师的优化能力不要看得那么低,鹘鹰1.0到2.0之间的那么大变化是在气动要求下做到的,弹舱设计优化会比这个气动设计优化更简单,不能说绝对就做不到。
   
    另外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是空重,说实话空重这个东西对专业性要求更高,因为结构设计真的是专家才能回答,各种系统各种设备重量是多少需要真实数据来作为依据,军迷说多重更多是个人期望多重或者说更愿意相信什么样的数据。有些人说我对空重12-13吨不提反对意见如何如何,说实话我也没有多少真正的站得住脚的证据说明别人就做不到,这种情况下几乎只能采用把这些数据当做一个消息来看待。飞机真正进入工程化发展阶段是还会有变化,另外还会不断有设备会装上去,空重并非一个固定的数值。

   网友说空重多重主要是说机动性会如何,还有能够装多少油如何如何,说实话本身还是着落在满足多用途情况下最终性能会怎样,这个才是空重争论的最终目的,而空重多大则还与发动机能够到多大推力有关,下面就说说发动机方面的话题。还是对上面内容做个小结:

   鹘鹰气动设计更考虑多用途之间的平衡,与F-35相比向空优倾斜更多,鹘鹰2.0在气动方面基本可以说是做到全面优化,同时弹舱设计估计也做到了有针对性的优化,如果是国内军方的要求,那么可以说是针对军方需求进行了优化。

  (补充一下,鹘鹰主弹舱装格斗弹也不是绝对做不到,个人以前设想过类似J-20侧弹舱的方式打开弹舱门伸出挂架的方式发射格斗弹也是可以去尝试的。)

三、关于发动机的话题

   发动机话题在中四出来之前就是非常有争议性的,2年前大多数网友还只能在理论上说说中推如何如何,因为国内并没有把中推信息透露出来,一些项目其实不为军迷所知。现在中推的信息透露越来越多,大家知道有多个中推项目,只是不知道到底那个中推项目会往后走,成为中四的动力。但不管怎么说,中四都不会把RD-33当做正选动力,RD-33作为验证机或者原型机的试验时的动力本身时没有多大问题的。

   从技术本身发展来看,GE公司利用YF-120发动机技术把F-404改到F-414并没有耗费多长时间和费用,远比从头研制一款新中推要省时间。而我们现在知道国内已经有WS-13和另外一款9800中推的信息,另外或许还有新的核心机。这些系列中推上已经试验了多个中推的风扇、压气机、燃烧室等零部件,加上太行、WS-15的积累,材料技术的进展,已经奠定了不错的基础,对于中四而言拥有合适推力的发动机是可以期待的。而合适的发动机到位,鹘鹰的推重比会得到改善,空战和多用途性能也会有保证。

四、关于鹘鹰市场方面的话题

   鹘鹰珠海航展拿出一个FC-31的名称,说实话这个名称本身就有点搞笑,外贸的枭龙是FC-1,然后突然就蹦到FC-31,如果真的是系列外贸产品,FC的编号也不要太随意为好,说白了,提高曝光度也不得不要一个编号而已。珠海航展上林左鸣说了FC-31是面向国际市场,很多人抓住这个FC-31编号和林的说法就认为鹘鹰不会瞄准国内用户,而忽略掉李玉海说的针对国内外两方面都有考虑。
   如果鹘鹰真的是对外的话,那么实体机都去了,何必还把飞机停到很远的机库中不让人参观,要知道F-35全尺寸模型可是在美国以外的航展上露过面,2014年美国米拉马航空展F-35B进行了飞行表演和针对公众现场展示。
   还有,针对四代机这种价格昂贵的军事装备是要用几十年,售后服务的保障单纯靠企业而没有政府做后盾是不可能让国外用户安心的,譬如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的F-5战斗机作为美国军援飞机被广泛销售,而F-20缺少美国政府的支持就没有市场,而F-16则大行其道。鹘鹰不可能像F-5那样纯粹的军援飞机,国内还没有那么财大气粗可以由政府担保专门搞一款自己不用的四代机来外销。中航的管理层不是傻子,当然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所以,鹘鹰亮相珠海航展,就是增加能见度的一个过程。鹘鹰在航展上不能说没有考虑国外用户会感兴趣,但国外用户从感兴趣到做实际投入,中间还有不小的距离要走。国外用户表达出意向对于鹘鹰争取国内装备是有一定好处的,但基本上目前看也就是达到这样的效果,至于靠国外用户来推动这个项目然后只做外销,那么这个项目可以说根本没戏。


五、简单总结

   鹘鹰是多用途设计,这点毫无疑问。鹘鹰2.0气动进行了全面优化,对跨音速比较看重,超音速性能也有改善,这说明鹘鹰定位并不是像J-20那样追求超音速巡航,但估计具有一定的超音速机动能力。鹘鹰弹舱估计也根据国内用户要求进行了优化设计,弹舱做到有针对性的多用途化并尽可能优化占体积小一些来保证内油和内部载荷。鹘鹰的航程不会是短腿,外挂能力也是不错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鹘鹰再怎么样和真正的重四仍然是有差距的。鹘鹰定位的是在一定价格下满足防空和攻击的要求,是满足针对数量要求的重要手段。
   鹘鹰所用发动机会逐步得到解决的,鹘鹰首先瞄准的还是国内用户,虽然一些网友不满意,但这可以说是事实,当然最终会能否争取到要继续观察。
   
   


怎么回事,是在审核么?!
TSQ 发表于 2014-11-27 13:52
怎么回事,是在审核么?!
已经能看到啦
好文,拜读了
楼主不如预测一下粽子在鳖空的前景以及粽子2.0的改动要求是谁提出来的(鳖空,SF,国外客户)
可以说把目前的想法好好总结了一遍,不错的文章。
简单的总结内容很好,辛苦了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4-11-27 15:30
楼主不如预测一下粽子在鳖空的前景以及粽子2.0的改动要求是谁提出来的(鳖空,SF,国外客户)


我认为鹘鹰2.0是空军提出来的,海军如果提的话很有可能要考虑舰载。国外用户不可能提,珠海航展才刚说东西,以前也没有传出与国外接触,国外也没有这些说法。至于沈飞(112厂)是不会对整体方案提啥,而601优化的话本身其实也缺少方向,而2.0优化的完成度似乎还比较高,所以我认为是真正军方提出来的。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4-11-27 15:30
楼主不如预测一下粽子在鳖空的前景以及粽子2.0的改动要求是谁提出来的(鳖空,SF,国外客户)


我认为鹘鹰2.0是空军提出来的,海军如果提的话很有可能要考虑舰载。国外用户不可能提,珠海航展才刚说东西,以前也没有传出与国外接触,国外也没有这些说法。至于沈飞(112厂)是不会对整体方案提啥,而601优化的话本身其实也缺少方向,而2.0优化的完成度似乎还比较高,所以我认为是真正军方提出来的。
好文得顶,想法一致。
说了一大堆,虽然不能说服所有人,但我觉得已经很有道理了,也很客观,也希望大家都能客观地讨论。
我认为鹘鹰2.0是空军提出来的,海军如果提的话很有可能要考虑舰载。国外用户不可能提,珠海航展才刚说 ...
这么说立项了?
看法一致,重中是高低搭配,重追求全能求质,中在满足战术需求前题下实现低成本,能大批量制造,取得量的积累,二者搭配取得质量的平衡,用中4完成替换J7,8,10,肥豹和部分小强,借助换代机会,以代差优势抵消敌人庞大的现役3代机群,彻底消除跟敌人的装备差距..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4-11-27 15:51
这么说立项了?
立项好像还没有,只是说军方出了钱,让出2.0,飞出来看看,好了,就自然一步一步的了
这么说立项了?

立项倒也未必,因为立项要走流程,要编列专门项目费用,立项和预研并不一定能同步。其实看J20的研制,J20在2007年选定611研制,在此之前2003年由总装和空军牵头分别由601和611做专题研究,两个所在专题研究上还各有侧重。
我认为当前状态有可能是处在J20从2003年到2007年的接近2007年样子,而飞机设计方面则更趋于完善,算是为争取立项打一个好基础。
立项倒也未必,因为立项要走流程,要编列专门项目费用,立项和预研并不一定能同步。其实看J20的研制,J ...
鳖空绝不会接受装泰山的粽子
如果能看到S3—2或者WS15核心中推立项的消息估计就有谱了
鳖空绝不会接受装泰山的粽子
如果能看到S3—2或者WS15核心中推立项的消息估计就有谱了
中推消息估计还得持续观察,但我个人觉得有可能快了。
其实我非常希望J20顺利,J20越顺利其实在另外一方面对鹘鹰也越好,因为J20顺利实际上是航空工业整体顺利,这样鹘鹰研制可以有更多借鉴,也可以有更多时间仔细设计,打造成精品。
分析得很深刻,鹘鹰2.0如果发展得好的话尤如小F-22和F-35的结合,保家卫国的利器,而歼-20可以注重于远程进攻,这也符合攻防一体的国防战略。


想听听楼主对歼20弹仓容量配置和多用途能力和潜力的详细分析

想听听楼主对歼20弹仓容量配置和多用途能力和潜力的详细分析
快点推出来才是正道,就用rd33也没关系,枭龙也用,搭伙一起卖。成沈都有赚头。


海湾战争的例子太单薄了吧?美帝当年是一超独大,冷战的胜利者,海湾战争是狮子搏兔,倾尽全力,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胜利者的炫耀而非实际作战需要。 另外这些战机是美国一家的还是盟国的也算进去了?

就东亚地区的美帝及盟国基地分布情况而言,要想集中像海湾战争中那样的航空兵力密度,那是很困难的,更不必说海鲜战争开始之前美帝和盟国花了多久时间进行战前准备,萨达姆也没有足够数量的对联合国军基地进行有效打击的武器(也没有胆量)。

海湾战争的例子太单薄了吧?美帝当年是一超独大,冷战的胜利者,海湾战争是狮子搏兔,倾尽全力,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胜利者的炫耀而非实际作战需要。 另外这些战机是美国一家的还是盟国的也算进去了?

就东亚地区的美帝及盟国基地分布情况而言,要想集中像海湾战争中那样的航空兵力密度,那是很困难的,更不必说海鲜战争开始之前美帝和盟国花了多久时间进行战前准备,萨达姆也没有足够数量的对联合国军基地进行有效打击的武器(也没有胆量)。
想听听楼主对歼20弹仓容量配置和多用途能力和潜力的详细分析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73435

ASBM 发表于 2014-11-27 16:36
海湾战争的例子太单薄了吧?美帝当年是一超独大,冷战的胜利者,海湾战争是狮子搏兔,倾尽全力,实际上更多 ...


事后看似乎是不需要那么多,但仗没打之前谁敢说投入多了或者少了,打仗的目的是在自己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去争胜,打仗最忌讳的就是添油式的增兵,持续的消耗增加损失,所以从结果来看空中战争投入并不过份,大大缩短了战争时间,从另外一方面反而节省了战争费用。
上面的战斗机只有美军的,加上其他国家的还会更多。
至于我们周边发生战争的可能情况,的确可能性不是很大,但和平时期军事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威慑,没有威慑就无法确保自己安全。
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来看不算所谓恐怖主义谁能威胁到老美,但为何老美还要维护强大的军力,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世界仍然是丛林法则,国与国之间为了利益之争到一定程度会没有所谓道理可讲的,这就是老美维持强大军力的背后原因。我们现在是努力打造在亚太地区有主导地位,说实话经济上已经在亚洲影响力甚至超过美国,但军事上仍然不足,需要加强建设。
ASBM 发表于 2014-11-27 16:36
海湾战争的例子太单薄了吧?美帝当年是一超独大,冷战的胜利者,海湾战争是狮子搏兔,倾尽全力,实际上更多 ...


事后看似乎是不需要那么多,但仗没打之前谁敢说投入多了或者少了,打仗的目的是在自己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去争胜,打仗最忌讳的就是添油式的增兵,持续的消耗增加损失,所以从结果来看空中战争投入并不过份,大大缩短了战争时间,从另外一方面反而节省了战争费用。
上面的战斗机只有美军的,加上其他国家的还会更多。
至于我们周边发生战争的可能情况,的确可能性不是很大,但和平时期军事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威慑,没有威慑就无法确保自己安全。
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来看不算所谓恐怖主义谁能威胁到老美,但为何老美还要维护强大的军力,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世界仍然是丛林法则,国与国之间为了利益之争到一定程度会没有所谓道理可讲的,这就是老美维持强大军力的背后原因。我们现在是努力打造在亚太地区有主导地位,说实话经济上已经在亚洲影响力甚至超过美国,但军事上仍然不足,需要加强建设。
事后看似乎是不需要那么多,但仗没打之前谁敢说投入多了或者少了,打仗的目的是在自己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去 ...
如果是这样的思路,似乎更应该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投资在一个型号上更说得通吧?美帝只计划装备2600架四代机,为何中国就需要1000-1300架呢?理由何在?中国的军费目前也只有美帝的四分之一呦
学习楼主的务实态度,码字好长。看过2011版歼20再看鶻鹰2.0版就该心里有谱了。
如果是这样的思路,似乎更应该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投资在一个型号上更说得通吧?美帝只计划装备2600架四 ...

10年前军费是美国的多少?10年后军费会到老美的多少?
美国大量的三代机需要替换,而现在三代机生产线至少F16是停了,F18EF也计划停了,F15采购量也没有多少,沉默鹰在美国和其盟友中没有争取到什么单,你认为美军还有什么机型可以替代到寿命的三代机?
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刀刃也并不会只有一个刀刃,四代机总会是比三代机更像刀刃,要不然波音为何拿三代机改的沉默鹰争取不到用户,包括F18EF的各种改进,似乎也没有被美海军青睐。
实际上鹘鹰2.0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只是不同人有不同倾向而已。
粽子和20在维护费用的差别上跟F-15/16或F-22/35差别较大,个人认为更接近苏27/米格29、苏35/米格35、F-15/18,有美俄关于这些飞机全寿命费用的数据吗?
记得以前见过美帝各种战斗机的使用费用图表,找不到了,单发飞机的确比双发便宜得多。。。
新时代的苏27和米格29?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4-11-27 19:42
新时代的苏27和米格29?
为什么是新时代的SU-27和米格-29?米格-29啥定位,研制思想是啥?
CVN福特 发表于 2014-11-27 17:29
粽子和20在维护费用的差别上跟F-15/16或F-22/35差别较大,个人认为更接近苏27/米格29、苏35/米格35、F-15/1 ...
运行维护费用一方面看飞机大小,大飞机至少油耗比较高,另外还看设计。F-18就是一个可靠性高维护方便的飞机。


10年前军费是美国的多少?10年后军费会到老美的多少? 美国大量的三代机需要替换,而现在三代机生产线 ...
军费开支是可以预知和预支的吗?

军费增长与经济增长是挂钩的,军费开支的增长速度肯定会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而减缓,太过乐观的估计也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军队需要补课的地方很多,仅就空军而言,各类运输机的缺口就有几百架,还有加油机预警机一类的作战辅助机型缺口巨大,国家的防空体系中地面系统也需要投入巨资进行升级完善(比如在青藏高原方向,中国就缺少完善的探测手段,战时B2可以经这里轰炸成都等中国的航空工业基地),还有新一代轰炸机的研制装备也是需要大钱的,哪里能把钱都放进战斗机里面?

中国也没有打算跟美国平分世界,甚至在西太都可以互不干涉的和平相处下去,周边国家虽多,但是多为穷国小国,并不需要许多四代机去威慑,只会引发这些国家的安全担忧,进而与我们疏远,甚至引进域外大国的势力以求平衡,加剧地区紧张,给域外大国可乘之机,并非好事。

美国现在怎么样,以后怎么样,做出了什么选择,并不能作为区分对错高下的衡量标准。
我认为鹘鹰2.0是空军提出来的,海军如果提的话很有可能要考虑舰载。国外用户不可能提,珠海航展才刚说 ...
目前就是这个看法,最不确定的还是9800。。。
TSQ 发表于 2014-11-27 19:56
运行维护费用一方面看飞机大小,大飞机至少油耗比较高,另外还看设计。F-18就是一个可靠性高维护方便的飞 ...
问题是现在没有证据表明中四可维护性会比重四高很多,同样复杂的发动机、航电,同样的隐身机体,除非中四为了节省成本而大砍配置,否则重四和中四的运行、维护差距也就是跟体型有关了,而大砍性能的中四真的能比得上数量少却性能高得多的重四吗?
比如枭龙虽然便宜,但200架3000w美刀的枭龙并不一定能干得过100架6000w美刀的歼10C,雷达、机动、武器性能等差距有时候并不能用数量弥补。四代机更甚,高低配战机在雷达、超音速机动、超巡等方面的差距几乎等同于三代与四代的代差,完全可以做到单方面虐杀,高配重四相对低配中四战损比做到5:1是很轻松的。至少在战争期间,重型机性价比比中型机要高很多。
俺认为中型机唯一的优势就是和平时期的日常巡逻、训练,同样是起飞10架飞机巡逻或训练,中型机所需费用肯定比10架重型机低,效果却一样。而和平毕竟是常态化状况,虽然军队一切为了打仗,却也不能为了这种小概率事件而不顾一切,日常使用费是必须考虑的。这就与中央的判读密切相关了,如果短期内可能发生战争,配属重型机更好,而如果考虑战争不太可能打起来,那可以大范围部署中四专注于国土防空即可~
粽子和20在维护费用的差别上跟F-15/16或F-22/35差别较大,个人认为更接近苏27/米格29、苏35/米格35、F-15/1 ...
一下是美国空军审计署2012年发布的单位小时费用,F18/EF是2万美元,比F16略低(海军和空间的统计口径可能不同)。

F-15C Eagle Fighter — $41,921
F-16C Viper Fighter — $22,514
F-22A Raptor Fighter — $68,362
zgykk 发表于 2014-11-27 20:48
一下是美国空军审计署2012年发布的单位小时费用,F18/EF是2万美元,比F16略低(海军和空间的统计口径可能 ...
不能这么比,F22整天不飞,F15天天飞,自然还是F22运维成本低。如果中国800架歼20,不战而屈人之兵,基本不用起飞训练,省了很多维护费用。
不能这么比,F22整天不飞,F15天天飞,自然还是F22运维成本低。如果中国800架歼20,不战而屈人之兵,基本 ...
你可以看下F15C和F16C的小时费用,F15的装备量已经满足经济规模的要求。
不能这么比,F22整天不飞,F15天天飞,自然还是F22运维成本低。如果中国800架歼20,不战而屈人之兵,基本 ...
都不是傻子,飞行员素质是衡量空军战斗力的主要标准,不飞的飞机和飞行员是形不成威慑的。
都不是傻子,飞行员素质是衡量空军战斗力的主要标准,不飞的飞机和飞行员是形不成威慑的。
中四飞起来跟三代机差别有多大?
中四飞起来跟三代机差别有多大?
落马曾经承诺飞行小时费用不高于F16的20%(百分百可能有误,记不太清了。但比F16高的不多)
落马曾经承诺飞行小时费用不高于F16的20%(百分百可能有误,记不太清了。但比F16高的不多)
落马的承诺含金量如何?能否做到一诺千金?
问题是现在没有证据表明中四可维护性会比重四高很多,同样复杂的发动机、航电,同样的隐身机体,除非中四 ...
据美《航宇日报》2011年6月1日报道:波音军用飞机部总裁Chris Chadwick称:不相信洛克希德·马丁所宣称的F-35的成本能够与F/A-18E/F“超级大黄蜂”相比。
  洛克希德称F-35A在全速生产状态下成本为6500万美元;并称,当F/A-18E/F包含诸如目标传感器与头盔显示器在内的单独采购系统时成本与F-35A大体相当。
  Chadwick否认了这一点,他说F/A-18E/F“参战”套件全状态成本按2010年美元计价是5300万美元。Chadwick还说2002年F/A-18E/F每飞行小时成本为12200美元,而五角大楼对F-35每飞行小时最新的估算是164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