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力】良知是最高的准则,不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27:40
在这个世界上,良知是最高的准则,是不允许用任何借口来无视的。自然法永远高于社会法。


第一个故事: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
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
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评论:大清国人人有病。什么病?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是奴隶,还以为自由着的病。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中国有一类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却有着统治阶级的思想。


第二个故事:

十八个世纪,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行宫。一次,他住进了行宫,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
但他的视线却被一座磨坊挡住了。皇帝大为扫兴。这座磨坊“有碍观瞻”。他派人与磨坊主去协商,打算买下这座磨坊,
以便拆除。不想,磨坊主坚决不卖,理由很简单: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无论多少钱都不卖!
皇帝大怒,派出卫队,强行将磨房拆了。

倔犟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让人惊讶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败诉。并判决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这座磨坊,
并赔偿磨坊主的经济损失。皇帝服从地执行了法院的判决,重建了这座磨坊。

数十年后,威廉一世与磨坊主都相继去世。磨坊主的儿子因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他写信给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
自愿将磨坊出卖给他。威廉二世接到这封信后,感慨万千。他认为磨坊之事关系到国家的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形象。

它是一座丰碑,成为德国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征,应当永远保留。便亲笔回信,劝其保留这座磨坊,以传子孙。
并赠给了他6000马克,以偿还其所欠债务。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后,十分感动。决定不再出售这座磨坊,以铭记这段往事。

正如十八世纪中叶英国首相威廉·皮特所说:“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
屋顶可能摇摇欲坠;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

评论:人最自由、自主、安全和独立的时候是在被称为家的房子里,如果连这一栖身之地都不是自己所有的,
人到哪里去寻求和确保自己的独立自主安全和幸福了?财政权是其它权利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人类自由和尊严
的根基。财政权使个人权利具体化,从而在根本上限制了政府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第三个故事:把枪口抬高一厘米(最精彩)

这个故事发生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的德国。1991年9月,统一后的柏林法庭上,举世瞩目的柏林围墙守卫案将要开庭宣判。
这次接受审判的是4个年轻人,30岁都不到,他们曾经是柏林墙的东德守卫。

两年前一个冬夜里,刚满20岁的克利斯和一个好朋友,名叫高定,一起偷偷攀爬柏林墙企图逃向自由。几声枪声响,
一颗子弹由克利斯前胸穿入,高定的脚踝被另一颗子弹击中。克利斯很快就断了气。他不知道,他是这堵墙下最后
一个遇难者。那个射杀他的东德卫兵,叫英格·亨里奇。当然他也绝没想到,短短九个月之后,围墙被柏林人推到,
而自己最终会站在法庭上因为杀人罪而接受审判。

柏林法庭最终的判决是:判处开枪射杀克利斯的卫兵英格·亨里奇三年半徒刑,不予假释。他的律师辩称,他们仅仅是
执行命令的人,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罪不在己。法官当庭指出:“东德的法律要你杀人,可是你明明知道这些唾弃某
某而逃亡的人是无辜的,明知他无辜而杀他,就是有罪。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是打不准是无罪的。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评论:在这个世界上,良知是最高的准则,是不允许用任何借口来无视的。自然法永远高于社会法。

这个故事,引人深思。我不禁想到,那十年浩劫中,多少人盲从迫害无辜的人?我们教师在照本宣科的时候,
我们是否也对学生误导了很多?

这个故事警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去做一些唯心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把自己仅仅当做
一个谋食的生物体,我们也是有灵魂的个体,我们的举动要有是非标准,要有善恶标准。

愿我们各行各业的人,在做工作的时候,把握好“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莫在错误命令下违背良知,
莫在错误思潮中无视真理,莫在谋食中丢失了真善美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良知是最高的准则,是不允许用任何借口来无视的。自然法永远高于社会法。


第一个故事: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
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
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评论:大清国人人有病。什么病?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是奴隶,还以为自由着的病。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中国有一类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却有着统治阶级的思想。


第二个故事:

十八个世纪,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行宫。一次,他住进了行宫,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
但他的视线却被一座磨坊挡住了。皇帝大为扫兴。这座磨坊“有碍观瞻”。他派人与磨坊主去协商,打算买下这座磨坊,
以便拆除。不想,磨坊主坚决不卖,理由很简单: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无论多少钱都不卖!
皇帝大怒,派出卫队,强行将磨房拆了。

倔犟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让人惊讶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败诉。并判决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这座磨坊,
并赔偿磨坊主的经济损失。皇帝服从地执行了法院的判决,重建了这座磨坊。

数十年后,威廉一世与磨坊主都相继去世。磨坊主的儿子因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他写信给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
自愿将磨坊出卖给他。威廉二世接到这封信后,感慨万千。他认为磨坊之事关系到国家的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形象。

它是一座丰碑,成为德国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征,应当永远保留。便亲笔回信,劝其保留这座磨坊,以传子孙。
并赠给了他6000马克,以偿还其所欠债务。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后,十分感动。决定不再出售这座磨坊,以铭记这段往事。

正如十八世纪中叶英国首相威廉·皮特所说:“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
屋顶可能摇摇欲坠;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

评论:人最自由、自主、安全和独立的时候是在被称为家的房子里,如果连这一栖身之地都不是自己所有的,
人到哪里去寻求和确保自己的独立自主安全和幸福了?财政权是其它权利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人类自由和尊严
的根基。财政权使个人权利具体化,从而在根本上限制了政府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第三个故事:把枪口抬高一厘米(最精彩)

这个故事发生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的德国。1991年9月,统一后的柏林法庭上,举世瞩目的柏林围墙守卫案将要开庭宣判。
这次接受审判的是4个年轻人,30岁都不到,他们曾经是柏林墙的东德守卫。

两年前一个冬夜里,刚满20岁的克利斯和一个好朋友,名叫高定,一起偷偷攀爬柏林墙企图逃向自由。几声枪声响,
一颗子弹由克利斯前胸穿入,高定的脚踝被另一颗子弹击中。克利斯很快就断了气。他不知道,他是这堵墙下最后
一个遇难者。那个射杀他的东德卫兵,叫英格·亨里奇。当然他也绝没想到,短短九个月之后,围墙被柏林人推到,
而自己最终会站在法庭上因为杀人罪而接受审判。

柏林法庭最终的判决是:判处开枪射杀克利斯的卫兵英格·亨里奇三年半徒刑,不予假释。他的律师辩称,他们仅仅是
执行命令的人,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罪不在己。法官当庭指出:“东德的法律要你杀人,可是你明明知道这些唾弃某
某而逃亡的人是无辜的,明知他无辜而杀他,就是有罪。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是打不准是无罪的。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评论:在这个世界上,良知是最高的准则,是不允许用任何借口来无视的。自然法永远高于社会法。

这个故事,引人深思。我不禁想到,那十年浩劫中,多少人盲从迫害无辜的人?我们教师在照本宣科的时候,
我们是否也对学生误导了很多?

这个故事警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去做一些唯心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把自己仅仅当做
一个谋食的生物体,我们也是有灵魂的个体,我们的举动要有是非标准,要有善恶标准。

愿我们各行各业的人,在做工作的时候,把握好“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莫在错误命令下违背良知,
莫在错误思潮中无视真理,莫在谋食中丢失了真善美的灵魂。
靠,都被批成狗屎的谎言还有人拿着当香饽饽啃呢
这些段子有点老啊
等等,让我想想多久没看读者了?
莫在错误命令下违背良知,
莫在错误思潮中无视真理,莫在谋食中丢失了真善美的灵魂。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
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
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Deathk 发表于 2014-11-15 13:11
靠,都被批成狗屎的谎言还有人拿着当香饽饽啃呢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中国有一类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却有着统治阶级的思想。
刺桐花开 发表于 2014-11-15 13:17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
没等皇帝回话,贴身 ...
干涉到 太监插话了 那是相当干涉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中国有一类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却有着统治阶级的思想。
中国有最底层人吗?不都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啥的?最底层啥样的?
干涉到 太监插话了 那是相当干涉
可以理解为户主心切~
中国有最底层人吗?不都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啥的?最底层啥样的?
不学无术不思上进
vythgfttrervy 发表于 2014-11-15 13:17
莫在错误命令下违背良知,
莫在错误思潮中无视真理,莫在谋食中丢失了真善美的灵魂。
莫在错误命令下违背良知

我觉得 "如果我们今年多杀一点,那么明年要杀的人就少了一点"   这句话也很有良知  就是看待的侧面不同
刺桐花开 发表于 2014-11-15 13:22
可以理解为户主心切~
如果编为太监冲上去给洋人一个大耳刮子 岂不是更有噱头?
不学无术不思上进
上进?进到哪个阶级?还是进到某个官位?还是要拉帮结派结党私营?
刺桐花开 发表于 2014-11-15 13:21
中国有最底层人吗?不都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啥的?最底层啥样的?
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在TG是统治阶级,统治阶级都很富有,一般家里都有上亿现金
如果编为太监冲上去给洋人一个大耳刮子 岂不是更有噱头?
你可以尽情联想~
zhepro 发表于 2014-11-15 13:24
莫在错误命令下违背良知

我觉得 "如果我们今年多杀一点,那么明年要杀的人就少了一点"   这句话也很有 ...

我知道37公斤=37000克
中国有最底层人吗?不都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啥的?最底层啥样的?
理论上,最底层好像应该是公仆。
上进?进到哪个阶级?还是进到某个官位?还是要拉帮结派结党私营?
境界分很多 你非要抱着阶级斗争的观念来看待世界 如何评价你自己的世界观?
vythgfttrervy 发表于 2014-11-15 13:28
我知道37公斤=37000克
这太简单了 应该换算成 克拉 盎司 之类
谁之天下 发表于 2014-11-15 13:28
理论上,最底层好像应该是公仆。
这仆人要求主人忠于他的思想
境界分很多 你非要抱着阶级斗争的观念来看待世界 如何评价你自己的世界观?
不阶级斗争还是社会主义吗?
那要一切向钱看?好像我们普通百姓怎么比人民的公仆差远了?
刺桐花开 发表于 2014-11-15 13:26
你可以尽情联想~
那当然了 段子么 你编我编大家编

比如换换人

中国使臣对法国皇帝说 你们宫廷演出中的阉伶 很不人道...................
不阶级斗争还是社会主义吗?
那要一切向钱看?好像我们普通百姓怎么比人民的公仆差远了?
社会主义就是阶级斗争?知识贫乏到一定境界了
看来 还是主贴里的读者体适合你 多买两本洗涤心灵去吧
是这么抬高的吗
那当然了 段子么 你编我编大家编

比如换换人

关键是你得让人民公仆的主人信啊?
社会主义就是阶级斗争?知识贫乏到一定境界了
看来 还是主贴里的读者体适合你 多买两本洗涤心灵去吧
你的境界被你吃了?
现如今人民民主专政,对一切反动派反动阶级进行专政,怎么就不是阶级的斗争了?

   咱食水谷五味的普通百姓,读得懂什么读者?
刺桐花开 发表于 2014-11-15 13:34
关键是你得让人民公仆的主人信啊?
段子么  不管怎么编他也是段子   乐呵乐呵得了  哪里那么多傻X信
你的境界被你吃了?
现如今人民民主专政,对一切反动派反动阶级进行专政,怎么就不是阶级的斗争了?


看来如果活在三十年前 你这种斗争意识 会让你如鱼得水的
可是 年代变了
这恶心段子还有啊..
真要在战争中,估计不用上军事法庭,战友或者敌人第一时间就把他毙了...
段子么  不管怎么编他也是段子   乐呵乐呵得了  哪里那么多傻X信
你不信 不代表你不傻 你信 也不代表你傻吧~
同样道理~别想当然~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之磨坊忽悠
2010-10-05  |  家住苍烟  |  转藏(5)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之磨坊忽悠
原文标题:德国皇帝与磨坊的真相
青珊瑚 @ 2006
我的导师是德国的法学博士,下面是他对这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所作的真相还原。因为今天在《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一书中又看到这个故事,故把真相记录在此。
一、那篇故事的中文版较之德文版颇有差异,且错得离谱。
1、德文原版故事的作者名叫Johann Peter Hebel,此人生于1760年,卒于1826年。(http://gutenberg.spiegel.de/autoren/hebel.htm)他的那篇故事创作的具体年月日已经无考,但肯定在1813年之前,因为那一年该故事被汇编入一个故事集出版。德国威廉一世皇帝则生于1797年,卒于1888年,继位为普鲁士国王的时间是1861年,加冕为德国皇帝是在1871年。
很明显,中文版中的威廉皇帝当为德文版中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即威廉一世的爷爷的舅舅)之误。
2、人名错了本不稀罕,稀罕的是中文版故事的叙述者不动脑子:轮到威廉一世登上皇位时,蒸汽机早已普遍采用,那时又没现代环保观念,谁还会经营一座风磨磨坊去同蒸汽机磨坊竞争?就算是祖产又如何?事实是到十九世纪的四十年代,波茨坦地方曾经存在过的40余座磨坊全部被废弃,唯有这座磨坊留了下了。原因请容我稍后再述。
3、那座磨坊被德国人称为历史磨坊,自然有一些建筑资料可查。查阅的结果,该磨坊的确被国王拆过然后又重建过一次,但时间是在1787年,也就是磨坊兴建并运营后约50年。为什么拆?因为磨坊快要倒塌了!为什么建?因为国王喜欢那个磨坊的存在,所以用的是王室的钱!(同上注)把这个史实和中文版的故事相比,差得也太远了吧?那位郑城宽不是去过行宫现场两次还听过不同版本的上述故事吗?难道不记得德文版故事,不论是Hebel的原作,还是后人的改写,都到磨坊主说出那句名言时为止,并无后来派兵强行拆迁又被法院判决赔偿一节,这个是谁加上的?敢问贺卫方出自何典?
二、Johann Peter Hebel的德文原版故事同历史事实也不吻合,也是编造。
1、还是建筑资料:该磨坊是在1736年获得许可兴建的,而无忧宫是在1740年开始兴建的。磨坊主和弗里德里希二世国王之间的确有过法律纠纷,但纠纷的起因却不是因为Johann Peter Hebel故事中说的,即不是因为国王想拆掉磨坊,恰好相反,弗里德里希二世很喜欢那座磨坊,把它看作是无忧宫的装饰。纠纷的起因是无忧宫的院墙太高挡住了磨坊的风,因而磨坊主要求国王批准他到另一个地方兴建一座新磨坊,当然要求国王出钱。由于弗里德里希二世喜欢那座磨坊,所以最后他虽然批准了磨坊主另外兴建一座磨坊,却不允许原来的磨坊停止运营,为此他还减了磨坊的租税。磨坊后来的一系列修缮几乎全都由普鲁士王室出钱,包括前面提到的拆除并重建,全都源于此。(顺便提一句,即使在Hebel原版故事中,国王的理由也不过是嫌磨坊太吵闹。我怀疑,“有碍观瞻”这种典型中国式借口,多半也是知晓环境保护的现代中国人才想得出!)
2、我还得感谢杨支柱先生,原来贺卫方还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至少有一些历史记载表明它是真的”这样的话。哪些历史记载呢?就我所知,“历史”记载(而非故事)中唯一支持这个故事的“证据”,仅仅是普鲁士国王曾和一位磨坊主有过冲突。仅仅这个支持,就把那故事说成是“德国司法史上”著名的“案件”,是不是太夸张了点?更何况中文版还错成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呢?关公战秦琼吗?
三、我们还可以撇开故事是否属实不论,单讲那位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法治思想和活动,那其实也有限的很。
1、这又涉及一个磨坊,且真的是史实。在同一时期,在普鲁士另外一个地方也曾因一座水磨发生过诉讼。由于磨坊主不交租金,磨坊被法院判决拍卖。磨坊主向这位弗里德里希二世申诉,由此开始,这位“亲民”的国王先是间接的后是直接的干预了从一审到复审到上诉审直至最高法院的审理。由于各级法院都未按他的旨意判案,龙颜大怒的结果是涉案法官一股脑被扔进了军事要塞监禁起来。理由无它:老弗里茨想当然地认为那些法官勾结起来欺压百姓。而事实后来则证明是那位磨坊主利用了他,欺骗了他。2001年德国最高法院的院长还专门提到过这件事情。
2、那么那个无忧宫旁的磨坊何以成为“历史磨坊”呢?这就是宣传之功了。Hebel时代德国还在分裂状态下,他本人又不是特别的出名,估计那篇故事也没多少人看过。反倒是到了威廉一世时代,那故事居然由法文“出口转内销”地又传回德国来,正中德皇威廉一世下怀,有关磨坊就此被命名为“历史磨坊”。
不多说了。还是那句话,纯粹当个故事说说本无可厚非,但把故事当史实说则有问题。因为一扣住史实,则既没有磨坊被野蛮拆迁,老弗里茨的法治之功也不那么优秀。
刺桐花开 发表于 2014-11-15 13:34
关键是你得让人民公仆的主人信啊?
他们自己知道主人不信,问题是仆人装备先进
刺桐花开 发表于 2014-11-15 13:43
你不信 不代表你不傻 你信 也不代表你傻吧~
同样道理~别想当然~
法国使臣罗杰斯...... 这种老段子 已经谈不上什么信不信了   只能说乐不乐


法国使臣罗杰斯...... 这种老段子 已经谈不上什么信不信了   只能说乐不乐
那你就乐一乐 何必说人家傻x~
这不凌乱了?
刺桐花开 发表于 2014-11-15 13:48
那你就乐一乐 何必说人家傻x~
这不凌乱了?
我本是一直再说乐呵乐呵的问题 就是编段子玩玩么

可不是我 引入的信不信的问题啊  明显瞎编着玩的东西 自然是傻X才信了

我本是一直再说乐呵乐呵的问题 就是编段子玩玩么

可不是我 引入的信不信的问题啊  明显瞎编着玩的东 ...
那你说这傻x的时候,可是得对所有人民公仆的主人说咯~

不过,这些主人,有可能是你认为的傻,有可能比你聪敏多呢~
呵呵,开始用谎言来行骗了。
刺桐花开 发表于 2014-11-15 13:52
那你说这傻x的时候,可是得对所有人民公仆的主人说咯~

不过,这些主人,有可能是你认为的傻,有可能 ...
你的定义好饶舌啊 其实我是对全人类说的

当然不能排除 本来是个聪明人 就这件事情上变傻X
刺桐花开 发表于 2014-11-15 13:21
中国有最底层人吗?不都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啥的?最底层啥样的?
最底层用我们这边的话来说就是老倒子,土老帽,泛指进城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