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新书】《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战争事典特辑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28:37


依托实际战例,透过西方式实证视角,讲述和再现最系统、最详细的古典时代军事知识


书名:《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
作者:指文烽火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书号:9787510708329
开本:16



官方淘宝店:http://item.taobao.com/item.htm? ... 0&qq-pf-to=pcqq.c2c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dp/B00PFCZG ... 02&sr=1-1&keywords=




编辑推荐
战争事典特辑《战场决胜者》系列首本图书,由资深专业爱好者倾力写作,丰富案例、史据,生动解析古典时代中西方军事体系、阵法战术、刀枪骑射。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对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的崇拜,始终是街谈巷议中热门的话题。早在中国的宋代,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样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流传。由此可见,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无论何时,都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但是,以往对于英雄与战争的描写,大多局限在英雄个人事迹的描写,偏重于人文历史,而缺乏理性与客观的分析。一场战争,绝不是一个所谓的锦囊妙计就可以左右的。它是装备、训练、战略、战术、后勤甚至经济的综合体现。
本书将依托实际战例,透过西方式的实证视角,以考古发掘、专家考证、兵器复原介绍的形式,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战场勇士,讲述和再现最系统、最详细的古典时代军事知识与故事。

名人推荐
在军事科学上,很多东西都是有着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出现过军事发展的趋同性案例。本书试图把这些趋同性案例,以科学分析的方式进行解剖,从而找到其内在的普遍规律。这种探索方式是一种可喜的进步,有助于我们对古典军事活动的细节和总体水平进行深入判断和总结。
——房兵,国防大学军事教官,教授,军事学博士,《百家讲坛》节目主讲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无数战士曾浴血拼搏,决胜于战场,从而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本书将带您回到那段鼓角争鸣的光辉岁月!
——蔡小心,抗美援朝战史学者、党史研究者,中国红西路军后代联谊会副秘书长
如果在宋代,这本书肯定会被列入“禁书”的行列,只能流传于兵家将门或者官方武学之中。因为这本书写满了普通军官学习《孙子兵法》前所需要掌握的兵家精髓,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古代造反秘籍”。
——杨超,央视新科动漫频道总策划总撰稿,《中国电视动画》杂志策划,宋史学人

目录
序言
强盛的根基
第一章 龙与狼的死斗——从李陵直捣王庭解析汉匈战争背后的军政体系
第二章 千年帝国的铁骑——拜占庭农骑兵与超重装骑兵的辉煌与陨落
致命的技艺
第三章 会挽雕弓如满月——浅析传统弓箭与骑射
第四章 一舞剑器动四方——直击日本剑道的发展演变与实战技巧
第五章 百兵之王的芒锋——长枪在兵器史上的辩证发展之路
逐胜的哲学
第六章 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浅说古典军阵艺术
第七章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古战场中的军事地理与战阵指挥
第八章 剑与矛的秩序——西方古典时期步兵战术的若干杂谈

序言
“当一队人的手臂和腿部肌肉长时间地一致活动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原始有力的社会联系……各种人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集体。甚至在显然生命处于危难的紧张时刻也能服从命令。”
——麦尼尔《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
服从命令、遵守纪律、集体感、合作精神、标准化、等级制,这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但在普通人具备这些特质之前,古代军人早已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拥有了这些特质。他们也因此成为当时社会里的精英,成为专业的武士阶层,成为当时战争的核心与依靠。
“实际参加作战的是少数‘精英’,但他们的命运却决定着国家中每一个人的命运。”
——《剑桥战争史》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对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的崇拜,始终是街谈巷议中热门的话题。早在中国的宋代,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样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流传。由此可见,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无论何时,都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
但是,以往对于英雄与战争的描写,大多局限在英雄个人事迹的描写,偏重于人文历史,而缺乏理性与客观的分析。一场战争,绝不是一个所谓的锦囊妙计就可以左右的。它是装备、训练、战略、战术、后勤甚至经济的综合体现。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依托实际战例,透过西方式的实证视角,以考古发掘、专家考证、兵器复原介绍的形式,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战场勇士,再现他们与敌人浴血搏杀的过程。
在那一场场生死对决中,勇士们是如何占据优势的?他们所拥有的哪些特质带来了优势,又是如何将优势转化为胜利的?
古往今来,那些一线军人所流传下来的军事著作,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导致双方军人对决的几个决定性要素:动员体制,纪律和奖惩制度,武器装备的优劣,军事训练和兵员素质,以及作战指挥。
我们所要讲述和再现的,便是古往今来君王、将军、军事理论家们所渴求获得和梦想掌握的,也是普通读者很难领略和感受到的,最系统、最详细的知识与故事。

文摘
《虎钤经》,《宋史•卷二零七》又作《虎钤兵经》,是研究古代尤其是宋代阵法的一部重要文献。据《吴郡志》记载,作者许洞是咸平三年陈尧咨榜的进士,“幼时习弓矢击刺之伎”, “尤精《左氏传》”,“浙右士之秀者”,似乎是个文武方面都有一定成就的知名学者。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个著名的外甥,就是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沈括在其《梦溪补笔谈》中曾对九军阵和六花阵之原理进行过透彻的分析,似乎可以从侧面看出许洞对他的影响。
许洞在书中描述“长虹之阵”的篇幅较长,而且有很多数字、文字错漏问题。例如,他描述的“第一阵九步”似乎应为“第一阵九部”,如此才能和后面的每一阵的队形联系起来。他的阵法编制单位数字也颇为混乱,前阵中步兵37个单元,兵力13500人,似乎一部兵力约364人。而按后文的中校步兵92部共计16000人来反推,则一部兵力似乎应为173人左右。此外,在其前校三阵中,每阵有步兵9个单元,总计应有27个单元,与其文中描述的37个单元相差太大,这明显解释不通,似乎37应为27之误。冲骑两阵八部,则1阵为4部骑兵,总兵力却只有40骑,难道骑兵一部只有5骑?这显然有问题。假如按照他在“重霞之阵”中的10单元骑兵共计5000骑来算,1单元骑兵符合宋代1指挥的编制为500骑。这就与“长虹之阵”中描述的后阵步兵21单元10500人完全相合,1单元正好500人,也符合1指挥的编制。可见,此阵形的文字记载,由于流传久远,因此错漏谬误甚多。与阵图相配合来看,有些部分甚至到了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步,因此我们不能全盘照收,而只能看其大概。
由前文描述,我们不难知道,该阵形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部分。其中,前校一共有37个步兵单元(注:疑为27之误),总兵力13500。前校又分3个阵,则每阵为9个单元展开。中校有步兵92单元,合计16000人,分为5阵。其中第一阵19单元,第二阵21单元,第三阵和第四阵也是21单元,第五阵10单元,总兵力16000人。后校只有1阵,有步兵21单元,兵力10500人。此外左右两校各分两个部分,但是其具体计算方式似乎非常混乱,兵力也只有区区40骑,明显不符合常理。我们按照“重霞之阵”中10单元骑兵共计5000骑的算法来校正,则左右两校应各有4000骑的兵力,1单元恰好500骑,符合文献记载之数。由此我们计算可知,该阵形总兵力为前校13500人,中校16000人,后校10500人,左右两校共8000人,总计步骑兵力共48000人。其中步骑比为5比1。考虑到宋代大部分时期军马比较匮乏,骑兵番号并不见得都有战马配备(南宋的骑兵番号甚至基本都是空额或以步兵充任),这个比例可能只反映某些理想中的情况,或者特殊背景下的情况。
根据以上计算,我们复原了该阵的阵图如下:
以中校为例,步兵中校五阵为5个作战子序列。每一阵后排与下一阵最前排距离为34步(约51米)。每一阵本身的厚度为206步减去136步后除以5,则为14步(约21米)。每一阵宽度为1330步(约1995米)到1470步(约2205米)不等。其他各校的情况皆可以此类推。不难看出,该阵形将部分分组为左右前中后5个作战序列。骑兵在两翼,步兵主力在中央。步兵主力分为3个作战序列(校),每个作战序列又有一定的子序列(阵),且总体呈现横线展开的部署形式。其横向展开的部署有一定的长度但又不过于漫长,有利于防止敌人采用更长的队形来包抄侧翼。左右两翼部署了前后两个骑兵作战子序列,保留了进攻和防御的两种可能。该阵形纵深总计有9个作战子序列(前校3阵,中校5阵,后校1阵),具有一定的纵深厚度。阵形前后之间保留了队形调整的间隙,既利于前校不利时向中、后校靠拢,也有利于前校有利时中、后校越线向前突进加大进攻力量,同时也保留了前、中校之间互相轮换的可能。这些预留的空间体现了该阵形的灵活性,但对指挥官的战场感觉和临阵指挥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内页赏析




依托实际战例,透过西方式实证视角,讲述和再现最系统、最详细的古典时代军事知识

冷兵器封面效果图.jpg (126.1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10 14:15 上传



书名:《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
作者:指文烽火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书号:9787510708329
开本:16



官方淘宝店:http://item.taobao.com/item.htm? ... 0&qq-pf-to=pcqq.c2c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dp/B00PFCZG ... 02&sr=1-1&keywords=


冷兵器-网络海报v2.jpg (463.31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13 16:58 上传



编辑推荐
战争事典特辑《战场决胜者》系列首本图书,由资深专业爱好者倾力写作,丰富案例、史据,生动解析古典时代中西方军事体系、阵法战术、刀枪骑射。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对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的崇拜,始终是街谈巷议中热门的话题。早在中国的宋代,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样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流传。由此可见,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无论何时,都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但是,以往对于英雄与战争的描写,大多局限在英雄个人事迹的描写,偏重于人文历史,而缺乏理性与客观的分析。一场战争,绝不是一个所谓的锦囊妙计就可以左右的。它是装备、训练、战略、战术、后勤甚至经济的综合体现。
本书将依托实际战例,透过西方式的实证视角,以考古发掘、专家考证、兵器复原介绍的形式,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战场勇士,讲述和再现最系统、最详细的古典时代军事知识与故事。

名人推荐
在军事科学上,很多东西都是有着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出现过军事发展的趋同性案例。本书试图把这些趋同性案例,以科学分析的方式进行解剖,从而找到其内在的普遍规律。这种探索方式是一种可喜的进步,有助于我们对古典军事活动的细节和总体水平进行深入判断和总结。
——房兵,国防大学军事教官,教授,军事学博士,《百家讲坛》节目主讲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无数战士曾浴血拼搏,决胜于战场,从而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本书将带您回到那段鼓角争鸣的光辉岁月!
——蔡小心,抗美援朝战史学者、党史研究者,中国红西路军后代联谊会副秘书长
如果在宋代,这本书肯定会被列入“禁书”的行列,只能流传于兵家将门或者官方武学之中。因为这本书写满了普通军官学习《孙子兵法》前所需要掌握的兵家精髓,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古代造反秘籍”。
——杨超,央视新科动漫频道总策划总撰稿,《中国电视动画》杂志策划,宋史学人

目录
序言
强盛的根基
第一章 龙与狼的死斗——从李陵直捣王庭解析汉匈战争背后的军政体系
第二章 千年帝国的铁骑——拜占庭农骑兵与超重装骑兵的辉煌与陨落
致命的技艺
第三章 会挽雕弓如满月——浅析传统弓箭与骑射
第四章 一舞剑器动四方——直击日本剑道的发展演变与实战技巧
第五章 百兵之王的芒锋——长枪在兵器史上的辩证发展之路
逐胜的哲学
第六章 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浅说古典军阵艺术
第七章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古战场中的军事地理与战阵指挥
第八章 剑与矛的秩序——西方古典时期步兵战术的若干杂谈

序言
“当一队人的手臂和腿部肌肉长时间地一致活动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原始有力的社会联系……各种人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集体。甚至在显然生命处于危难的紧张时刻也能服从命令。”
——麦尼尔《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
服从命令、遵守纪律、集体感、合作精神、标准化、等级制,这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但在普通人具备这些特质之前,古代军人早已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拥有了这些特质。他们也因此成为当时社会里的精英,成为专业的武士阶层,成为当时战争的核心与依靠。
“实际参加作战的是少数‘精英’,但他们的命运却决定着国家中每一个人的命运。”
——《剑桥战争史》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对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的崇拜,始终是街谈巷议中热门的话题。早在中国的宋代,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样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流传。由此可见,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无论何时,都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
但是,以往对于英雄与战争的描写,大多局限在英雄个人事迹的描写,偏重于人文历史,而缺乏理性与客观的分析。一场战争,绝不是一个所谓的锦囊妙计就可以左右的。它是装备、训练、战略、战术、后勤甚至经济的综合体现。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依托实际战例,透过西方式的实证视角,以考古发掘、专家考证、兵器复原介绍的形式,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战场勇士,再现他们与敌人浴血搏杀的过程。
在那一场场生死对决中,勇士们是如何占据优势的?他们所拥有的哪些特质带来了优势,又是如何将优势转化为胜利的?
古往今来,那些一线军人所流传下来的军事著作,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导致双方军人对决的几个决定性要素:动员体制,纪律和奖惩制度,武器装备的优劣,军事训练和兵员素质,以及作战指挥。
我们所要讲述和再现的,便是古往今来君王、将军、军事理论家们所渴求获得和梦想掌握的,也是普通读者很难领略和感受到的,最系统、最详细的知识与故事。

文摘
《虎钤经》,《宋史•卷二零七》又作《虎钤兵经》,是研究古代尤其是宋代阵法的一部重要文献。据《吴郡志》记载,作者许洞是咸平三年陈尧咨榜的进士,“幼时习弓矢击刺之伎”, “尤精《左氏传》”,“浙右士之秀者”,似乎是个文武方面都有一定成就的知名学者。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个著名的外甥,就是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沈括在其《梦溪补笔谈》中曾对九军阵和六花阵之原理进行过透彻的分析,似乎可以从侧面看出许洞对他的影响。
许洞在书中描述“长虹之阵”的篇幅较长,而且有很多数字、文字错漏问题。例如,他描述的“第一阵九步”似乎应为“第一阵九部”,如此才能和后面的每一阵的队形联系起来。他的阵法编制单位数字也颇为混乱,前阵中步兵37个单元,兵力13500人,似乎一部兵力约364人。而按后文的中校步兵92部共计16000人来反推,则一部兵力似乎应为173人左右。此外,在其前校三阵中,每阵有步兵9个单元,总计应有27个单元,与其文中描述的37个单元相差太大,这明显解释不通,似乎37应为27之误。冲骑两阵八部,则1阵为4部骑兵,总兵力却只有40骑,难道骑兵一部只有5骑?这显然有问题。假如按照他在“重霞之阵”中的10单元骑兵共计5000骑来算,1单元骑兵符合宋代1指挥的编制为500骑。这就与“长虹之阵”中描述的后阵步兵21单元10500人完全相合,1单元正好500人,也符合1指挥的编制。可见,此阵形的文字记载,由于流传久远,因此错漏谬误甚多。与阵图相配合来看,有些部分甚至到了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步,因此我们不能全盘照收,而只能看其大概。
由前文描述,我们不难知道,该阵形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部分。其中,前校一共有37个步兵单元(注:疑为27之误),总兵力13500。前校又分3个阵,则每阵为9个单元展开。中校有步兵92单元,合计16000人,分为5阵。其中第一阵19单元,第二阵21单元,第三阵和第四阵也是21单元,第五阵10单元,总兵力16000人。后校只有1阵,有步兵21单元,兵力10500人。此外左右两校各分两个部分,但是其具体计算方式似乎非常混乱,兵力也只有区区40骑,明显不符合常理。我们按照“重霞之阵”中10单元骑兵共计5000骑的算法来校正,则左右两校应各有4000骑的兵力,1单元恰好500骑,符合文献记载之数。由此我们计算可知,该阵形总兵力为前校13500人,中校16000人,后校10500人,左右两校共8000人,总计步骑兵力共48000人。其中步骑比为5比1。考虑到宋代大部分时期军马比较匮乏,骑兵番号并不见得都有战马配备(南宋的骑兵番号甚至基本都是空额或以步兵充任),这个比例可能只反映某些理想中的情况,或者特殊背景下的情况。
根据以上计算,我们复原了该阵的阵图如下:
以中校为例,步兵中校五阵为5个作战子序列。每一阵后排与下一阵最前排距离为34步(约51米)。每一阵本身的厚度为206步减去136步后除以5,则为14步(约21米)。每一阵宽度为1330步(约1995米)到1470步(约2205米)不等。其他各校的情况皆可以此类推。不难看出,该阵形将部分分组为左右前中后5个作战序列。骑兵在两翼,步兵主力在中央。步兵主力分为3个作战序列(校),每个作战序列又有一定的子序列(阵),且总体呈现横线展开的部署形式。其横向展开的部署有一定的长度但又不过于漫长,有利于防止敌人采用更长的队形来包抄侧翼。左右两翼部署了前后两个骑兵作战子序列,保留了进攻和防御的两种可能。该阵形纵深总计有9个作战子序列(前校3阵,中校5阵,后校1阵),具有一定的纵深厚度。阵形前后之间保留了队形调整的间隙,既利于前校不利时向中、后校靠拢,也有利于前校有利时中、后校越线向前突进加大进攻力量,同时也保留了前、中校之间互相轮换的可能。这些预留的空间体现了该阵形的灵活性,但对指挥官的战场感觉和临阵指挥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内页赏析

内页1.jpg (52.2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10 14:15 上传



内页3.jpg (70.28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10 14:15 上传

飘香竟然写文章了!!!!!!!!!这本书一定要入手。
谁写的?文摘这一段,感觉文字叙述太多,史料少了,
指文有没有兴趣出一本兵器指南   介绍弓 刀 枪 马 火炮  投石机 弩等等的图史
螃蟹,哪天上市
貌似技术含量比较高,值得入手


看目录还不错,到时候买1本
这个书名起的怪怪的

看目录还不错,到时候买1本
这个书名起的怪怪的
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早点出就好了,这次双11没赶上
唐宋时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