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到货】战场决胜者003《线式战术时代》(排队枪毙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7 00:28:10


战场决胜者003《线式战术时代》(排队枪毙时代)到货啦,下面是实物图







天猫链接: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 ... 938_53413&pos=7
淘宝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 ... amp;id=526962929440


”火焰与战马:概述拿破仑战争中的兵种战技与战术指挥“(上)
作者:吴畋

对军事史读者而言,理解“在战斗中使用军队的学问”,自然是深入了解战争史乃至军事史的不二法门。因此,要想真正看懂线式战术时代的血雨腥风,不妨稍微花一些时间,将视野延伸到承担这些致命斗争的军人身上,近距离观察那段时期里军队的组织、训练与战术细节。本文将着眼于集线式战术时代之大成、最为惊心动魄的拿破仑时代,来解读战争的哲学。
军队筋腱——步兵
“优秀的步兵无疑是军队的筋腱。”——拿破仑批注《战争艺术评述》

拿破仑时代的主要战斗承担者和决定性作战力量是步兵。对一名步兵而言,他所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队列中举止正确。拿破仑时代法军步兵的唯一通用条令——《1791年8月1日步兵训练与机动条令》(以下简称《1791年条令》)规定了士兵的正确站姿:

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1791年条令》第一版
“(各人的)脚后跟成一线,在人体所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地靠拢……膝盖挺直;髋部垂直于地;手臂自然下垂,肘部贴身,手掌略向外翻,小指向后,贴紧裤缝,头部挺直,下巴紧贴脖颈,目光紧盯十五步前的地面。”
对生于18世纪末的农民新兵而言,要适应上述命令并非易事。但他们如果想在军队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学会在队列中站立、行进。法军第2轻步兵团猎兵让-巴蒂斯特•布瓦松在其回忆录中描述了新兵的最初历练:
“(入伍)第二天早晨开始了恐怖的训练。军官让我们差点喘不过气来。他们让我们重复了一百次‘立正!’和‘稍息!’。接着是普通步法训练,步长是脚后跟起步与落地间隔两尺,步频是每分钟七十六步,这是军士们吼进我们耳朵里的内容。我们也接受了神秘的斜步传授:‘向前走……向左转……向右转……走。’不幸的新兵就像木偶一样转动,那天晚上我们都筋疲力尽。
“(我们)学个不停。春天到来了,每天早上我们都去训练……新的景象,新的担忧,还有军士们不满的吼叫。我记得这一切,就像它发生在昨天一样。新兵们排成一列展开训练,尽可能地执行命令。”

《1791年条令》中的斜步图示
在现代人看来,布瓦松在军士怒吼声中学会的普通步法只是不慌不忙的散步。然而,在时常看似平坦,却有着无数坑洞、石块、灌木等障碍物的战场上,想要维持战线齐整,这样的步法已经让许多新兵力不从心。一旦无法保持这一步伐,推进中的军队往往会不可避免地成为秩序紊乱的乌合之众。事实上,从《1791年条令》对步兵行军动作的规定里,就可以看出战术家为维持队形花费的苦心:“脚尖向下,但不要过度……脚尖略向前伸……上体前倾……伸腿……脚掌平稳着地,不要反弹……头部向前。”
倘若士兵没有按照这种细致到每一动作的规定充分掌握这种步法,结果必然极为严重。诚如条令所述:“因为任意两个人的动作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要是人人各行其是,部队就会在行军时遇上麻烦乃至散架。新兵有必要学会以统一的节奏行军,否则就会全都乱成一团。”
在普通步法之外,还有加速步法。这种步法时常用于正面宽度较小、维持战线相对容易的纵队。根据条令规定,加速步法为每分钟100步。在“周边环境要求高速行进的冲锋”中,士兵可以使用步速高达每分钟120步的冲锋步法,但《1791年条令》的执笔者们显然对这种高速推进信心有限:“如此行进的部队几乎无法避免队形散开,这并不符合行军准则。”因此,部队通常应当以每分钟100步的加速步法出击。
但在经受革命战争的历练后,法军士兵不仅对冲锋步法驾轻就熟,甚至能大量运用并不见于条令的、每分钟200—250步的奔跑步法。轻捷的散兵部队尤其喜爱这一做法。
至于布瓦松眼中的神秘斜步,在现代人看来,或许类似滑稽的舞步。以右转斜步为例:士兵应当先伸出右脚,使右脚位于左脚右前方,两者间距为24寸;随后伸出左脚,使之抵达右脚尖正前方17寸处。如此便完成了一个斜步动作。斜步的步速与普通步法相同,为每分钟76步,这是实战的必然要求。一旦密集队形需要在作战时斜向前进,又必须保持完整正面应对敌军,斜步就成了唯一可行的动作。
最后是在战场外行军时的道路步法。由于士兵在道路上不用排得过分密集,道路步法自然成了所有正规步法中最为“自由散漫”的一种。通常情况下,其速度约为每分钟85—90步。士兵也不用像其他步法中那样严格遵照左手执枪、右臂紧贴躯干的规定,反而可以摆出各种携带武器的姿势,甚至还能随意说笑歌唱。
如前所述,只有让新兵接受充分的队列训练,才能保证个体士兵占据的空间最为恰当、队列最为整齐、机动最为准确。读者应当记住一点:一个最常见的营横队由三个拥挤的直线队列组成,每个队列拥有200—250名士兵,宽度却仅有百米左右。最轻微的步法错误都有可能像波浪一般传遍整个队列,令全营士兵无法整体推进。
新兵初步掌握了各类行进步法后,所面临的下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学习如何使用枪支。这一任务的第一环节就是完成持枪动作。这一动作听上去相当简单——左手托住枪托,枪身倚在左肩,但实际上对士兵把握分寸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如果持枪过高,不仅枪支会前后摇晃,左肘也会向外延伸,在队列中占据过大空间;如果持枪过低,则会导致持枪空间大大缩小,左臂与左肩过于疲劳。
其后,士兵要逐一学习装填、射击乃至刺刀拼刺的基本个人动作,继而加入以连、分营、营为单位的集体射击训练。
这一时期的步枪主力是已经沿用近百年的燧发枪,更准确地说,是滑膛燧发枪。拿破仑称其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兵器,在配上刺刀后尤其如此”。一般说来,这种燧发枪的总长(不含刺刀)约为1.5米,铁质枪管长约1.1米,口径16—20毫米,刺刀长度通常略大于0.4米,枪管下方附有一根锥形推弹杆。枪管后部是木质的枪托部分,点火装置位于枪管右后方。当步兵扣下扳机后,弹簧机构会使燧石与火镰撞击生火,点燃火镰下方药池内的火药。由于枪管底部已经钻出了一个通往药池的小孔,这样就会引燃枪膛内的主装药,将子弹射出。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步枪通常能够正常使用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奥地利军队在1805年仍然装备改装后的1754年式步枪便是一个明证。法军使用的1777年式(后改称共和九年式)步枪结实耐用,更有着轻便质优的美名。1789年,时为炮兵二级上尉的蒙福尔曾使用四支1777年式步枪各自射击了10000次,发现它们依然可以正常射击。蒙福尔随即将它们编号存放在斯特拉斯堡军火库。十六年后,已经成为上校的他取出其中的第2、3号步枪再次测试,2号步枪在射击4443次后因为操作失误而炸膛,3号步枪在射击12281次后仍然状态良好。法国炮兵副总监伽桑狄评价道:“法国步枪状况极好,除非出现清理失误或修理问题,不然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有位英国军官也感慨道:“比起我们可恶的笨重枪械,他们质地优良的、长管的、轻便的小口径枪支在散兵战中更有效。”
尽管比起火绳枪时代已经安全得多,但燧发枪时代的步兵装填任务依然是烦琐而危险的。滑膛燧发枪的基本装填步骤包括:从弹药盒中取出圆柱状纸弹壳(内含一定分量的黑火药和一颗球形铅弹);咬开弹壳末端,将铅弹含在嘴里(不要咽下);竖起击锤,向药池内倒少许火药;合上火镰,将弹壳内的火药全部倒入枪膛;把铅弹吐进枪膛,将纸弹壳揉成一团塞入枪膛作为弹塞;用推弹杆将弹药一推到底,但又要留下适时抽出推弹杆的余地。
自然,上述步骤在各国军队中有着细节上的差异。以法军为例,仅装填就有十二个步骤、二十多个动作:
一、装填武器:左手旋转步枪,使右手拇指停留在燧石处;
二、开药池:右手拇指用力拉开燧石所在击锤,使药池敞开,扳机处于安全位置;
三、取弹壳:取出纸弹壳,将铅弹对面一侧含在嘴唇上;
四、开弹壳:用牙齿咬开纸弹壳,倒出火药;
五、倒火药:将火药倒入药池,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紧纸弹壳,以防火药过量;
六、关药池:右手空闲手指压住燧石所在击锤,关闭药池;
七、向左转枪:左手旋转步枪,使枪口对准下颚;
八、弹药进膛:将剩余火药、铅弹、纸弹壳放进枪膛;
九、取推弹杆:从步枪内侧取出推弹杆,将其放入枪膛;
十、推满: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住推弹杆,推到底;
十一、抽推弹杆:将推弹杆从枪膛中抽出,放回步枪内侧;
十二、持枪:左手托住枪托,枪身倚在左肩。
装填结束后,士兵还需要三步才能最终完成射击:
一、预备:枪口平指前方,右手位于枪托颈部,右手拇指扣住扳机;
二、瞄准:枪靠在肩上,贴面瞄准;
三、开火:按下扳机,射击。

法军1777年式步枪共和九年改型
不过,老兵却经常把动作简化得面目全非。以第八到第十一个步骤为例,一位英国军官曾这样描写滑铁卢战场上的两军散兵战:“法国士兵迅速地装填着子弹,将枪托朝地上猛捶一两下——以此取代推弹杆的作用,这样,在我军射击一次的时间里,他们就能射击两次。我还偶尔看到我军有些‘老手’同样在这么做。”
当然,用枪托捶地装填无疑会导致步枪故障率骤增,射击精度大打折扣。另外,考虑到当时的步兵文化水平和武器制造水准,射击中必定会频繁发生事故。比如药池火药无法引燃枪膛内的主装药、火药残渣堵塞枪膛、混乱中未及击发就再次装填弹药、枪膛过热炸裂(老兵夸涅曾回忆说,在马伦戈会战中,枪膛由于过热而难以装填时,他就直接尿进枪膛使其冷却,而后撒进火药粉末,慢慢燃烧使其干燥,这是战场上的常见小技巧)、忘记取走推弹杆都是司空见惯的。不过,经验丰富的射手按照标准流程,在一分钟内还是能够正常装填并发射4—5次。极其强调射速的普鲁士军队在1779年颁布的《步兵条令》中规定“新兵需日日练习,直至能够在一分钟内射击四次为止”——但过快的速度将导致射击精度骤降。在实际战斗中,多数士兵也能做到每分钟射击2—2.5次,不过这样的速度一般只会出现在紧急关头。整个交火过程中的平均射速往往只有每分钟不到一次。
当时限制射击杀伤效能的主要问题有三点:黑火药在燃烧时会产生烟雾和残渣、燧石打火时常失败、球形子弹与枪膛游隙过大。
一旦部队展开第一轮齐射,战场便会立刻笼罩在黄黑色的诡异烟雾之中,烟雾在步兵阵列上空停留不去,造成能见度大大下降。而火药残渣迫使步兵在战斗中要定期用别在纽扣或子弹盒上的通针清理枪膛和通火孔。一枚燧石一般可以打火30次左右,保养良好的能够打火50次。因此,通常情况下实战中每六到十二次射击里就有一次因为通火孔堵塞或燧石打火失败而无法击发。
伽桑狄的《炮兵纪要》堪称拿破仑帝国时代的枪炮百科全书。书中指出:滑膛枪每射击60—65次,就需要对枪膛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擦拭,否则就会导致弹药难以装填。这一操作只能在完全拆卸枪支的前提下进行,因而操作场所应当设在战场以外。换言之,即使在弹药补充充分的大会战中,步兵也很少手持一支步枪射击60次以上。不过凡事并无绝对,英军第71步兵团的一位士兵就曾在1813年维多利亚会战当天打出108发子弹,付出的代价则是次日上午“右手几乎没法摸到头,胳膊黑得跟煤一样”。鉴于射击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枪膛污染问题,杂乱的射击更会导致军官控制力下降,所以即使是训练有素的老手也不会冒着炸膛或堵塞的危险进行长时间高速射击。
此外,由于当时制造工艺所限,即使是同一型号的步枪也普遍存在口径不一的问题。在长期的使用中,枪膛内径也可能会产生多达几毫米的偏差。因此,当时的人通常会将子弹直径制作得比较小,以免堵塞枪口。以法国为例,由于革命战争时期枪支质量普遍下降,步枪子弹重量被迫由原先的27克(1/18法磅)降至24克(1/20法磅)。这显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游隙增大,子弹杀伤效能有所降低。
提到杀伤效能,自然不能不提到与其息息相关的射程。拿破仑时代的步枪射程可谓众说纷纭,读者能够在历史、军事著作中找到100米、200米、300米甚至1000米等各种数据。其实要注意的是,当时使用的滑膛枪之所以名为“滑膛”,就是因为这种步枪没有能够稳定子弹飞行轨迹的螺旋膛线。尽管这让步枪的精度大打折扣,但对步枪的极限射程却无影响。就最大射程而言,根据巴尔丹的记载,当步枪枪口仰角定为43°30′时,子弹甚至能落到974米开外。然而,这样的曲射通常会造成相当大的误差,因此在实战中大多只是朝某一特定方向进行远程骚扰的手段。法军散兵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曲射袭扰经验。普鲁士军官德克尔直至战后还心有余悸:“要是子弹射击轨迹为弧线,它就有可能依靠普通装药打到1000步(732米)以外。法国人是这方面的行家,他们有时能够打伤我军官兵,我们却不知道子弹从何而来。不过,那些伤员多数是挫伤,实际损害有限。”
一般情况下,平射状况下的滑膛步枪能够在200—300米距离上对敌方目标实现有效打击。巴尔丹宣称:“步枪(有效)平射距离可以估计为260米,超过这一距离,射击就没有把握,而在一半距离上,射击效果尤为出色。”他在1807年出版的《步兵手册》中还详细指出:步兵应当对准98米(150步)远的目标膝盖,195米(300步)远的目标腰部,293米(450步)远的目标军帽,390米(600步)远的目标上方32.5厘米(1法尺)处——根据时人的经验,这一距离上子弹偏差可能达到两法尺。俄军名将库图佐夫则在1786年撰写的《关于步兵勤务与猎兵特别勤务的注解》中指出:射手应当在71米(100阿尔申)距离上瞄准膝盖,107米(150阿尔申)距离上瞄准人体半高,142米(200阿尔申)距离上瞄准胸部,178米(250阿尔申)距离上瞄准面部,213米(300阿尔申)距离上瞄准头顶上方36厘米(半阿尔申)。沙恩霍斯特曾于1810年主持各国步枪测试,他将法国、英国、俄国、瑞典滑膛枪的最远标靶均设为293米(400普步)。可见,当时各国战术家对滑膛枪的有效平射距离认识虽然有差异,但一般都认为它不会超过300米。
那么在不同的射程上,滑膛枪的精度又如何呢?
提到精度,英军汉格“上校”在1808年公开出版的《致卡斯尔雷勋爵的一封信》中的内容流传甚广:“如果滑膛枪的钻膛做得不算太差,也不像常见的许多枪那样歪斜,那么士兵可以用它在80码(73米)距离上命中人体,甚至能够在100码(91米)距离上做到这一点。但是,要是一名士兵在150码(137米)距离上被瞄准他的一支普通步枪打伤,他就注定是非常不幸的,至于在200码(183米)距离上用一支普通滑膛枪射击某人,你可以认为这就和朝月亮开火一样。我坚持认为并将证明,不论在什么时候,没有人会在200码距离上被瞄准他的人打死。”
这一说法时常被用来说明滑膛枪精度低劣。不过,汉格的目的在于推广线膛枪,因而说法过于夸张了。其实在1817—1818年的梅斯实验中,法军普通滑膛枪面对200米距离上边长两米、五人大小的正方形标靶,使用常用的1/20法磅弹重子弹,获得了21%的命中率,而1/18、1/17法磅子弹由于游隙较小,取得了较好成绩:

同时,随着弹道学的发展与军官教育的进步,拿破仑时代的其他各国也先后进行了多次靶场射击测试,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分析材料。汉诺威炮兵军官沙恩霍斯特于1787—1790年间出版了旨在普及常识的《军官手册》一书,其中记录了他进行的一次快速射击测试。在此次测试中,沙恩霍斯特挑选了一个训练较好的排和一个普通排进行对比速射测试:

二十年后,已经成为普鲁士军事改革领头人的沙恩霍斯特又进行了不同种类步枪的射击测试。此次测试的标靶是长100尺(31米)、高6尺(1.88米)、厚1寸(2.6厘米)的杉木板。在测试中,10名参测士兵每人进行20次常规速度射击(共200次),耗时最短为7.5分钟,最长为13—14分钟,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多里亚克《拿破仑的武器》一书的修正数据,英国步枪在正常状况下的100步射击成绩应当为发射200发,命中165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普军士兵并不适应英国褐贝斯步枪,所以在73米(100步)距离上,本该实现八成命中率的英国步枪只打出了200发94中的低劣成绩,可见训练娴熟的步兵和新兵间运用步枪的水平差异之大。从普鲁士步枪在本国步兵手中的惨淡表现也可以看出当时各国步枪性能差异极大。即便是在短短七十多米的距离上,由于旧式普鲁士步枪在设计上不容许士兵瞄准,其杀伤能力也只有法国步枪的一半。
不过,靶场与战场毕竟有所差别。按照默瑟上尉略带夸张的生动描述,真实战场上有时会出现“部队从我们左右两边通过,但是,我对他们的了解不比对月球人多多少……烟雾将我们的视野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的状况。在这样的苛刻环境下,枪支的实际发挥究竟如何呢?

滑铁卢会战中的英军,默瑟所部骑炮兵位于左侧
1806年7月4日,英法军队在南意大利马伊达展开了短促而激烈的交锋,这场几乎纯粹由步兵承担的战斗为后人提供了难得的分析样板。英军右翼的轻步兵营(730人)排成两列横队,迎击法军左翼第1轻步兵团(1300人)的三列横队。将近1600杆滑膛枪在100米左右的距离上对射了两到三轮后停顿下来,双方各自整理队列。法军误以为英军即将撤退,当即以横队发起突击,最终在极近距离上遭遇英军骤然齐射的火力,惊骇之下陷入崩溃,被英军持刺刀追击。英军轻步兵营在交火中战死8人、伤43人,亦即法军每射击35—60发子弹便杀伤英军一人。法军第1轻步兵团则为误算付出了死伤600人,另有数百人被俘的代价。扣除刺刀战、炮击战果,轻步兵营每射击7—10发即可杀伤一人。优良的枪法与射击纪律固然有助于取得这一战绩,但最后一轮的极近距离射击无疑也大大提高了整体命中率。战场中部的法军始终没有过分接近英军,所以尽管双方以自由射击相持了10—15分钟,但法军的损失却要远低于第1轻步兵团,英军杀伤效率也降低到了40—60发子弹杀伤一人。一般而言,拿破仑时代大会战中的步枪射击命中率约在0.25%至2.5%之间,以奥尔施塔特会战为例,法军每消耗大约130发子弹便可以杀伤一名普军,而以“浪射”闻名的普军则需要射击250—300发才能让一名法军失去战斗力。

马伊达之战
俄国学者切洛伦戈曾对拿破仑战争中1584名伤情明确的俄军官兵进行过统计:其中1178人为枪伤,150人为炮伤,152人为挫伤,104人为冷兵器伤。半岛战争中,有据可查的2991名法军军官伤员里,也有80%为枪伤,可见滑膛枪的射击是当时战场上效果最为显著的杀伤原因。


*1812—1814年负伤统计包括博罗季诺会战负伤统计。
**创伤与挫伤统计一栏包括190名负伤时间不详的官兵。


从相关数据中,我们还可以发觉一个重要现象——尽管公报与回忆录中往往对刺刀战大加赞赏,刺刀冲锋也极为常见,但发生刺刀肉搏的几率其实微乎其微。奥地利名将利涅指出,尽管他一生中亲历战斗无数,却只在1757年的蒙斯会战中“听到过一次刺刀撞击的声音”。虽然拿破仑时代的刺刀冲击不计其数,但作战双方中时常会有一方在恐惧感和心理压力下在与刺刀接触前就放弃抵抗,因此肉搏术能够派上用场的时候极少。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各国基本上都没有用于刺刀训练的专业手册,因此刺刀拼刺技术也毫不意外地成了新兵个人技能学习中的陪衬。事实上,系统的格斗技术、体操动作和体育训练要到19世纪中期才逐步进入欧洲军队,拿破仑时代及其以前的军队自然还无法享受这样的专业训练。
总之,在动辄消耗数万甚至数十万发子弹的战斗中,只要两支滑膛枪部队陷入持久射击,战斗伤亡就会相当可观。1811年5月16日,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阿尔武埃拉战场,在暴风骤雨的恶劣环境中,英军霍顿旅与法军佩潘师展开了持续至少半个小时的交火。在此期间,他们并未见红,战线也没有崩溃,士兵们甚至经常只能看到烟雾缝隙中的敌人。然而他们却都付出了惨重代价,双方营以上军官合计死伤率高达四分之三。以法军第28轻步兵团和第100战列步兵团为例,这两个起初列成纵队的团合计死、伤、失踪至少763人,占参战总人数的36%;与他们交手的英军第57步兵团第1营至多仅有647人列成横队参战,却损失了整整428人,战损率竟然高达66%!
除了滑膛枪,线膛枪在当时的欧洲战场上也并不罕见。早在15世纪末期,意大利和德意志的枪匠就发现在枪膛中刻上膛线可以使子弹飞得更远、打得更准。其后,线膛枪逐步成为德意志各邦猎人手中的常见装备。到了18世纪,富有德意志特色的专业轻步兵——猎兵已经普遍使用线膛猎枪,就连远在西亚的波斯和阿富汗军队都装备了大量的长管线膛枪。但线膛枪在英、法、俄等国的装备数量依然有限。这其中,习惯与文化、拉制膛线的高昂成本等因素固然对线膛枪的推广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线膛枪的缓慢装填速度。和当时的滑膛枪一样,线膛枪也需要从枪口装填弹药,但由于拉制的螺旋膛线的影响,必须将子弹包裹在特制油布当中,然后用木槌敲击才能将其塞入。更糟糕的是,倘若射手未能将子弹送到枪膛底部捣实,火药会导致膛线严重损毁。此外,同样使用黑火药的线膛枪在清理枪膛时无疑要比滑膛枪困难得多。一般而言,线膛枪的装填耗时是滑膛枪的2—3倍。在列成密集队形的近距离战斗中,弥漫的硝烟和短暂的射击间隔也让线膛枪的射程与精度优势难以发挥。因此,在战列步兵手中装备线膛枪无疑是不合算的。
然而,自18世纪下半叶起,许多欧洲国家开始意识到,线膛枪可能会在更重视射程与精度、受烟雾影响更小的散兵作战中发挥特有优势。于是各国纷纷开始组建大量装备线膛枪的轻步兵单位,奥地利的蒂罗尔猎兵、勒卢猎兵,普鲁士、汉诺威、黑森等邦国的猎兵都曾以线膛枪令法军倍感头疼。英国在1793年招募德意志雇佣兵组成了线膛枪化的第60步兵团第5营,又于1803年组建了绰号“草蜢”、全体装备线膛枪的第95步兵团。线膛枪手对法国军官的凶狠杀伤更曾惹得苏尔特元帅抱怨连连:“(英军第60步兵团第5营)装备着线膛枪,士兵选自最好的射手,他们执行侦察勤务,在交战中得到了公然指示:优先射击军官,尤其是指挥官和将领。因此,我们注意到一旦某位高级军官指挥部队或是在作战中激励部队,他就会中枪……我看到有的营只剩下两三名军官,可丧失战斗力的士兵还不到六分之一。”
至于法国,在波旁时代,法军仅有少数骑兵和猎兵部队的军官、军士偶尔装备线膛枪。革命之后,雅各宾派政府在奥、普等国线膛枪部队的威胁下终于意识到了线膛枪的优点,认为“共和国军队需要拥有与敌人匹敌的武器”,于1793年下令批量制造线膛枪——凡尔赛线膛枪。法军前线将领们则广泛利用缴获的枪支来组建线膛枪部队。比如拿破仑曾于1796年将缴获的奥地利、帕尔马公国线膛枪奖给每个轻步兵半旅中最优秀的40名射手。蒂埃博曾略带夸张地说:“(第2狙击兵营的)六名双管线膛枪手就能抵得上一整个炮兵连。”线膛枪的作战效果有目共睹,但由于其成本过高、膛线加工难度过大,法国还是在1800年暂停了线膛枪的生产。对于习惯了结实耐用的1777年式步枪的法军,线膛枪的复杂操作和脆弱结构也导致事故频出。尽管自革命战争以来,法军生产了一万多支凡尔赛线膛枪,缴获的线膛枪也为数不少,但根据1805年4月21日的统计,当时法军装备的线膛枪却仅有3383支。虽然1806年拿破仑下令重开生产线,但凡尔赛兵工厂在其后六年也只生产了2212支线膛枪。

法军凡尔赛线膛枪,从左至右依次为1793年式线膛马枪、1793年式线膛步枪、共和十二年式线膛步枪

战场决胜者003《线式战术时代》(排队枪毙时代)到货啦,下面是实物图

MY2C3020.jpg (358.99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5:38 上传


MY2C3026.jpg (430.58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5:04 上传


MY2C3025.jpg (503.62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5:04 上传


MY2C3024.jpg (546.75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6 09:47 上传


MY2C3022.jpg (548.02 KB, 下载次数: 1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6 09:47 上传


0000.jpg (539.31 KB, 下载次数: 1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6 09:47 上传



天猫链接: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 ... 938_53413&pos=7
淘宝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 ... amp;id=526962929440


”火焰与战马:概述拿破仑战争中的兵种战技与战术指挥“(上)
作者:吴畋

对军事史读者而言,理解“在战斗中使用军队的学问”,自然是深入了解战争史乃至军事史的不二法门。因此,要想真正看懂线式战术时代的血雨腥风,不妨稍微花一些时间,将视野延伸到承担这些致命斗争的军人身上,近距离观察那段时期里军队的组织、训练与战术细节。本文将着眼于集线式战术时代之大成、最为惊心动魄的拿破仑时代,来解读战争的哲学。
军队筋腱——步兵
“优秀的步兵无疑是军队的筋腱。”——拿破仑批注《战争艺术评述》

拿破仑时代的主要战斗承担者和决定性作战力量是步兵。对一名步兵而言,他所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队列中举止正确。拿破仑时代法军步兵的唯一通用条令——《1791年8月1日步兵训练与机动条令》(以下简称《1791年条令》)规定了士兵的正确站姿:

image001.jpg (779.92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3:52 上传


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1791年条令》第一版
“(各人的)脚后跟成一线,在人体所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地靠拢……膝盖挺直;髋部垂直于地;手臂自然下垂,肘部贴身,手掌略向外翻,小指向后,贴紧裤缝,头部挺直,下巴紧贴脖颈,目光紧盯十五步前的地面。”
对生于18世纪末的农民新兵而言,要适应上述命令并非易事。但他们如果想在军队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学会在队列中站立、行进。法军第2轻步兵团猎兵让-巴蒂斯特•布瓦松在其回忆录中描述了新兵的最初历练:
“(入伍)第二天早晨开始了恐怖的训练。军官让我们差点喘不过气来。他们让我们重复了一百次‘立正!’和‘稍息!’。接着是普通步法训练,步长是脚后跟起步与落地间隔两尺,步频是每分钟七十六步,这是军士们吼进我们耳朵里的内容。我们也接受了神秘的斜步传授:‘向前走……向左转……向右转……走。’不幸的新兵就像木偶一样转动,那天晚上我们都筋疲力尽。
“(我们)学个不停。春天到来了,每天早上我们都去训练……新的景象,新的担忧,还有军士们不满的吼叫。我记得这一切,就像它发生在昨天一样。新兵们排成一列展开训练,尽可能地执行命令。”

image002.jpg (881.86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4:40 上传


《1791年条令》中的斜步图示
在现代人看来,布瓦松在军士怒吼声中学会的普通步法只是不慌不忙的散步。然而,在时常看似平坦,却有着无数坑洞、石块、灌木等障碍物的战场上,想要维持战线齐整,这样的步法已经让许多新兵力不从心。一旦无法保持这一步伐,推进中的军队往往会不可避免地成为秩序紊乱的乌合之众。事实上,从《1791年条令》对步兵行军动作的规定里,就可以看出战术家为维持队形花费的苦心:“脚尖向下,但不要过度……脚尖略向前伸……上体前倾……伸腿……脚掌平稳着地,不要反弹……头部向前。”
倘若士兵没有按照这种细致到每一动作的规定充分掌握这种步法,结果必然极为严重。诚如条令所述:“因为任意两个人的动作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要是人人各行其是,部队就会在行军时遇上麻烦乃至散架。新兵有必要学会以统一的节奏行军,否则就会全都乱成一团。”
在普通步法之外,还有加速步法。这种步法时常用于正面宽度较小、维持战线相对容易的纵队。根据条令规定,加速步法为每分钟100步。在“周边环境要求高速行进的冲锋”中,士兵可以使用步速高达每分钟120步的冲锋步法,但《1791年条令》的执笔者们显然对这种高速推进信心有限:“如此行进的部队几乎无法避免队形散开,这并不符合行军准则。”因此,部队通常应当以每分钟100步的加速步法出击。
但在经受革命战争的历练后,法军士兵不仅对冲锋步法驾轻就熟,甚至能大量运用并不见于条令的、每分钟200—250步的奔跑步法。轻捷的散兵部队尤其喜爱这一做法。
至于布瓦松眼中的神秘斜步,在现代人看来,或许类似滑稽的舞步。以右转斜步为例:士兵应当先伸出右脚,使右脚位于左脚右前方,两者间距为24寸;随后伸出左脚,使之抵达右脚尖正前方17寸处。如此便完成了一个斜步动作。斜步的步速与普通步法相同,为每分钟76步,这是实战的必然要求。一旦密集队形需要在作战时斜向前进,又必须保持完整正面应对敌军,斜步就成了唯一可行的动作。
最后是在战场外行军时的道路步法。由于士兵在道路上不用排得过分密集,道路步法自然成了所有正规步法中最为“自由散漫”的一种。通常情况下,其速度约为每分钟85—90步。士兵也不用像其他步法中那样严格遵照左手执枪、右臂紧贴躯干的规定,反而可以摆出各种携带武器的姿势,甚至还能随意说笑歌唱。
如前所述,只有让新兵接受充分的队列训练,才能保证个体士兵占据的空间最为恰当、队列最为整齐、机动最为准确。读者应当记住一点:一个最常见的营横队由三个拥挤的直线队列组成,每个队列拥有200—250名士兵,宽度却仅有百米左右。最轻微的步法错误都有可能像波浪一般传遍整个队列,令全营士兵无法整体推进。
新兵初步掌握了各类行进步法后,所面临的下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学习如何使用枪支。这一任务的第一环节就是完成持枪动作。这一动作听上去相当简单——左手托住枪托,枪身倚在左肩,但实际上对士兵把握分寸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如果持枪过高,不仅枪支会前后摇晃,左肘也会向外延伸,在队列中占据过大空间;如果持枪过低,则会导致持枪空间大大缩小,左臂与左肩过于疲劳。
其后,士兵要逐一学习装填、射击乃至刺刀拼刺的基本个人动作,继而加入以连、分营、营为单位的集体射击训练。
这一时期的步枪主力是已经沿用近百年的燧发枪,更准确地说,是滑膛燧发枪。拿破仑称其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兵器,在配上刺刀后尤其如此”。一般说来,这种燧发枪的总长(不含刺刀)约为1.5米,铁质枪管长约1.1米,口径16—20毫米,刺刀长度通常略大于0.4米,枪管下方附有一根锥形推弹杆。枪管后部是木质的枪托部分,点火装置位于枪管右后方。当步兵扣下扳机后,弹簧机构会使燧石与火镰撞击生火,点燃火镰下方药池内的火药。由于枪管底部已经钻出了一个通往药池的小孔,这样就会引燃枪膛内的主装药,将子弹射出。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步枪通常能够正常使用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奥地利军队在1805年仍然装备改装后的1754年式步枪便是一个明证。法军使用的1777年式(后改称共和九年式)步枪结实耐用,更有着轻便质优的美名。1789年,时为炮兵二级上尉的蒙福尔曾使用四支1777年式步枪各自射击了10000次,发现它们依然可以正常射击。蒙福尔随即将它们编号存放在斯特拉斯堡军火库。十六年后,已经成为上校的他取出其中的第2、3号步枪再次测试,2号步枪在射击4443次后因为操作失误而炸膛,3号步枪在射击12281次后仍然状态良好。法国炮兵副总监伽桑狄评价道:“法国步枪状况极好,除非出现清理失误或修理问题,不然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有位英国军官也感慨道:“比起我们可恶的笨重枪械,他们质地优良的、长管的、轻便的小口径枪支在散兵战中更有效。”
尽管比起火绳枪时代已经安全得多,但燧发枪时代的步兵装填任务依然是烦琐而危险的。滑膛燧发枪的基本装填步骤包括:从弹药盒中取出圆柱状纸弹壳(内含一定分量的黑火药和一颗球形铅弹);咬开弹壳末端,将铅弹含在嘴里(不要咽下);竖起击锤,向药池内倒少许火药;合上火镰,将弹壳内的火药全部倒入枪膛;把铅弹吐进枪膛,将纸弹壳揉成一团塞入枪膛作为弹塞;用推弹杆将弹药一推到底,但又要留下适时抽出推弹杆的余地。
自然,上述步骤在各国军队中有着细节上的差异。以法军为例,仅装填就有十二个步骤、二十多个动作:
一、装填武器:左手旋转步枪,使右手拇指停留在燧石处;
二、开药池:右手拇指用力拉开燧石所在击锤,使药池敞开,扳机处于安全位置;
三、取弹壳:取出纸弹壳,将铅弹对面一侧含在嘴唇上;
四、开弹壳:用牙齿咬开纸弹壳,倒出火药;
五、倒火药:将火药倒入药池,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紧纸弹壳,以防火药过量;
六、关药池:右手空闲手指压住燧石所在击锤,关闭药池;
七、向左转枪:左手旋转步枪,使枪口对准下颚;
八、弹药进膛:将剩余火药、铅弹、纸弹壳放进枪膛;
九、取推弹杆:从步枪内侧取出推弹杆,将其放入枪膛;
十、推满: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住推弹杆,推到底;
十一、抽推弹杆:将推弹杆从枪膛中抽出,放回步枪内侧;
十二、持枪:左手托住枪托,枪身倚在左肩。
装填结束后,士兵还需要三步才能最终完成射击:
一、预备:枪口平指前方,右手位于枪托颈部,右手拇指扣住扳机;
二、瞄准:枪靠在肩上,贴面瞄准;
三、开火:按下扳机,射击。

image003.jpg (700.1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3:58 上传


法军1777年式步枪共和九年改型
不过,老兵却经常把动作简化得面目全非。以第八到第十一个步骤为例,一位英国军官曾这样描写滑铁卢战场上的两军散兵战:“法国士兵迅速地装填着子弹,将枪托朝地上猛捶一两下——以此取代推弹杆的作用,这样,在我军射击一次的时间里,他们就能射击两次。我还偶尔看到我军有些‘老手’同样在这么做。”
当然,用枪托捶地装填无疑会导致步枪故障率骤增,射击精度大打折扣。另外,考虑到当时的步兵文化水平和武器制造水准,射击中必定会频繁发生事故。比如药池火药无法引燃枪膛内的主装药、火药残渣堵塞枪膛、混乱中未及击发就再次装填弹药、枪膛过热炸裂(老兵夸涅曾回忆说,在马伦戈会战中,枪膛由于过热而难以装填时,他就直接尿进枪膛使其冷却,而后撒进火药粉末,慢慢燃烧使其干燥,这是战场上的常见小技巧)、忘记取走推弹杆都是司空见惯的。不过,经验丰富的射手按照标准流程,在一分钟内还是能够正常装填并发射4—5次。极其强调射速的普鲁士军队在1779年颁布的《步兵条令》中规定“新兵需日日练习,直至能够在一分钟内射击四次为止”——但过快的速度将导致射击精度骤降。在实际战斗中,多数士兵也能做到每分钟射击2—2.5次,不过这样的速度一般只会出现在紧急关头。整个交火过程中的平均射速往往只有每分钟不到一次。
当时限制射击杀伤效能的主要问题有三点:黑火药在燃烧时会产生烟雾和残渣、燧石打火时常失败、球形子弹与枪膛游隙过大。
一旦部队展开第一轮齐射,战场便会立刻笼罩在黄黑色的诡异烟雾之中,烟雾在步兵阵列上空停留不去,造成能见度大大下降。而火药残渣迫使步兵在战斗中要定期用别在纽扣或子弹盒上的通针清理枪膛和通火孔。一枚燧石一般可以打火30次左右,保养良好的能够打火50次。因此,通常情况下实战中每六到十二次射击里就有一次因为通火孔堵塞或燧石打火失败而无法击发。
伽桑狄的《炮兵纪要》堪称拿破仑帝国时代的枪炮百科全书。书中指出:滑膛枪每射击60—65次,就需要对枪膛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擦拭,否则就会导致弹药难以装填。这一操作只能在完全拆卸枪支的前提下进行,因而操作场所应当设在战场以外。换言之,即使在弹药补充充分的大会战中,步兵也很少手持一支步枪射击60次以上。不过凡事并无绝对,英军第71步兵团的一位士兵就曾在1813年维多利亚会战当天打出108发子弹,付出的代价则是次日上午“右手几乎没法摸到头,胳膊黑得跟煤一样”。鉴于射击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枪膛污染问题,杂乱的射击更会导致军官控制力下降,所以即使是训练有素的老手也不会冒着炸膛或堵塞的危险进行长时间高速射击。
此外,由于当时制造工艺所限,即使是同一型号的步枪也普遍存在口径不一的问题。在长期的使用中,枪膛内径也可能会产生多达几毫米的偏差。因此,当时的人通常会将子弹直径制作得比较小,以免堵塞枪口。以法国为例,由于革命战争时期枪支质量普遍下降,步枪子弹重量被迫由原先的27克(1/18法磅)降至24克(1/20法磅)。这显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游隙增大,子弹杀伤效能有所降低。
提到杀伤效能,自然不能不提到与其息息相关的射程。拿破仑时代的步枪射程可谓众说纷纭,读者能够在历史、军事著作中找到100米、200米、300米甚至1000米等各种数据。其实要注意的是,当时使用的滑膛枪之所以名为“滑膛”,就是因为这种步枪没有能够稳定子弹飞行轨迹的螺旋膛线。尽管这让步枪的精度大打折扣,但对步枪的极限射程却无影响。就最大射程而言,根据巴尔丹的记载,当步枪枪口仰角定为43°30′时,子弹甚至能落到974米开外。然而,这样的曲射通常会造成相当大的误差,因此在实战中大多只是朝某一特定方向进行远程骚扰的手段。法军散兵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曲射袭扰经验。普鲁士军官德克尔直至战后还心有余悸:“要是子弹射击轨迹为弧线,它就有可能依靠普通装药打到1000步(732米)以外。法国人是这方面的行家,他们有时能够打伤我军官兵,我们却不知道子弹从何而来。不过,那些伤员多数是挫伤,实际损害有限。”
一般情况下,平射状况下的滑膛步枪能够在200—300米距离上对敌方目标实现有效打击。巴尔丹宣称:“步枪(有效)平射距离可以估计为260米,超过这一距离,射击就没有把握,而在一半距离上,射击效果尤为出色。”他在1807年出版的《步兵手册》中还详细指出:步兵应当对准98米(150步)远的目标膝盖,195米(300步)远的目标腰部,293米(450步)远的目标军帽,390米(600步)远的目标上方32.5厘米(1法尺)处——根据时人的经验,这一距离上子弹偏差可能达到两法尺。俄军名将库图佐夫则在1786年撰写的《关于步兵勤务与猎兵特别勤务的注解》中指出:射手应当在71米(100阿尔申)距离上瞄准膝盖,107米(150阿尔申)距离上瞄准人体半高,142米(200阿尔申)距离上瞄准胸部,178米(250阿尔申)距离上瞄准面部,213米(300阿尔申)距离上瞄准头顶上方36厘米(半阿尔申)。沙恩霍斯特曾于1810年主持各国步枪测试,他将法国、英国、俄国、瑞典滑膛枪的最远标靶均设为293米(400普步)。可见,当时各国战术家对滑膛枪的有效平射距离认识虽然有差异,但一般都认为它不会超过300米。
那么在不同的射程上,滑膛枪的精度又如何呢?
提到精度,英军汉格“上校”在1808年公开出版的《致卡斯尔雷勋爵的一封信》中的内容流传甚广:“如果滑膛枪的钻膛做得不算太差,也不像常见的许多枪那样歪斜,那么士兵可以用它在80码(73米)距离上命中人体,甚至能够在100码(91米)距离上做到这一点。但是,要是一名士兵在150码(137米)距离上被瞄准他的一支普通步枪打伤,他就注定是非常不幸的,至于在200码(183米)距离上用一支普通滑膛枪射击某人,你可以认为这就和朝月亮开火一样。我坚持认为并将证明,不论在什么时候,没有人会在200码距离上被瞄准他的人打死。”
这一说法时常被用来说明滑膛枪精度低劣。不过,汉格的目的在于推广线膛枪,因而说法过于夸张了。其实在1817—1818年的梅斯实验中,法军普通滑膛枪面对200米距离上边长两米、五人大小的正方形标靶,使用常用的1/20法磅弹重子弹,获得了21%的命中率,而1/18、1/17法磅子弹由于游隙较小,取得了较好成绩:

image004.png (29.24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3:59 上传


同时,随着弹道学的发展与军官教育的进步,拿破仑时代的其他各国也先后进行了多次靶场射击测试,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分析材料。汉诺威炮兵军官沙恩霍斯特于1787—1790年间出版了旨在普及常识的《军官手册》一书,其中记录了他进行的一次快速射击测试。在此次测试中,沙恩霍斯特挑选了一个训练较好的排和一个普通排进行对比速射测试:

image005.png (23.75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3:59 上传


二十年后,已经成为普鲁士军事改革领头人的沙恩霍斯特又进行了不同种类步枪的射击测试。此次测试的标靶是长100尺(31米)、高6尺(1.88米)、厚1寸(2.6厘米)的杉木板。在测试中,10名参测士兵每人进行20次常规速度射击(共200次),耗时最短为7.5分钟,最长为13—14分钟,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image006.png (56.23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4:01 上传

image007.png (34.68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3:59 上传


*根据多里亚克《拿破仑的武器》一书的修正数据,英国步枪在正常状况下的100步射击成绩应当为发射200发,命中165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普军士兵并不适应英国褐贝斯步枪,所以在73米(100步)距离上,本该实现八成命中率的英国步枪只打出了200发94中的低劣成绩,可见训练娴熟的步兵和新兵间运用步枪的水平差异之大。从普鲁士步枪在本国步兵手中的惨淡表现也可以看出当时各国步枪性能差异极大。即便是在短短七十多米的距离上,由于旧式普鲁士步枪在设计上不容许士兵瞄准,其杀伤能力也只有法国步枪的一半。
不过,靶场与战场毕竟有所差别。按照默瑟上尉略带夸张的生动描述,真实战场上有时会出现“部队从我们左右两边通过,但是,我对他们的了解不比对月球人多多少……烟雾将我们的视野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的状况。在这样的苛刻环境下,枪支的实际发挥究竟如何呢?

image008.jpg (810.89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4:31 上传


滑铁卢会战中的英军,默瑟所部骑炮兵位于左侧
1806年7月4日,英法军队在南意大利马伊达展开了短促而激烈的交锋,这场几乎纯粹由步兵承担的战斗为后人提供了难得的分析样板。英军右翼的轻步兵营(730人)排成两列横队,迎击法军左翼第1轻步兵团(1300人)的三列横队。将近1600杆滑膛枪在100米左右的距离上对射了两到三轮后停顿下来,双方各自整理队列。法军误以为英军即将撤退,当即以横队发起突击,最终在极近距离上遭遇英军骤然齐射的火力,惊骇之下陷入崩溃,被英军持刺刀追击。英军轻步兵营在交火中战死8人、伤43人,亦即法军每射击35—60发子弹便杀伤英军一人。法军第1轻步兵团则为误算付出了死伤600人,另有数百人被俘的代价。扣除刺刀战、炮击战果,轻步兵营每射击7—10发即可杀伤一人。优良的枪法与射击纪律固然有助于取得这一战绩,但最后一轮的极近距离射击无疑也大大提高了整体命中率。战场中部的法军始终没有过分接近英军,所以尽管双方以自由射击相持了10—15分钟,但法军的损失却要远低于第1轻步兵团,英军杀伤效率也降低到了40—60发子弹杀伤一人。一般而言,拿破仑时代大会战中的步枪射击命中率约在0.25%至2.5%之间,以奥尔施塔特会战为例,法军每消耗大约130发子弹便可以杀伤一名普军,而以“浪射”闻名的普军则需要射击250—300发才能让一名法军失去战斗力。

image009.jpg (1.47 M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4:35 上传


马伊达之战
俄国学者切洛伦戈曾对拿破仑战争中1584名伤情明确的俄军官兵进行过统计:其中1178人为枪伤,150人为炮伤,152人为挫伤,104人为冷兵器伤。半岛战争中,有据可查的2991名法军军官伤员里,也有80%为枪伤,可见滑膛枪的射击是当时战场上效果最为显著的杀伤原因。

image011.png (82.11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4:36 上传


image010.png (62.65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4:36 上传


*1812—1814年负伤统计包括博罗季诺会战负伤统计。
**创伤与挫伤统计一栏包括190名负伤时间不详的官兵。

image012.png (30.58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4:36 上传


从相关数据中,我们还可以发觉一个重要现象——尽管公报与回忆录中往往对刺刀战大加赞赏,刺刀冲锋也极为常见,但发生刺刀肉搏的几率其实微乎其微。奥地利名将利涅指出,尽管他一生中亲历战斗无数,却只在1757年的蒙斯会战中“听到过一次刺刀撞击的声音”。虽然拿破仑时代的刺刀冲击不计其数,但作战双方中时常会有一方在恐惧感和心理压力下在与刺刀接触前就放弃抵抗,因此肉搏术能够派上用场的时候极少。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各国基本上都没有用于刺刀训练的专业手册,因此刺刀拼刺技术也毫不意外地成了新兵个人技能学习中的陪衬。事实上,系统的格斗技术、体操动作和体育训练要到19世纪中期才逐步进入欧洲军队,拿破仑时代及其以前的军队自然还无法享受这样的专业训练。
总之,在动辄消耗数万甚至数十万发子弹的战斗中,只要两支滑膛枪部队陷入持久射击,战斗伤亡就会相当可观。1811年5月16日,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阿尔武埃拉战场,在暴风骤雨的恶劣环境中,英军霍顿旅与法军佩潘师展开了持续至少半个小时的交火。在此期间,他们并未见红,战线也没有崩溃,士兵们甚至经常只能看到烟雾缝隙中的敌人。然而他们却都付出了惨重代价,双方营以上军官合计死伤率高达四分之三。以法军第28轻步兵团和第100战列步兵团为例,这两个起初列成纵队的团合计死、伤、失踪至少763人,占参战总人数的36%;与他们交手的英军第57步兵团第1营至多仅有647人列成横队参战,却损失了整整428人,战损率竟然高达66%!
除了滑膛枪,线膛枪在当时的欧洲战场上也并不罕见。早在15世纪末期,意大利和德意志的枪匠就发现在枪膛中刻上膛线可以使子弹飞得更远、打得更准。其后,线膛枪逐步成为德意志各邦猎人手中的常见装备。到了18世纪,富有德意志特色的专业轻步兵——猎兵已经普遍使用线膛猎枪,就连远在西亚的波斯和阿富汗军队都装备了大量的长管线膛枪。但线膛枪在英、法、俄等国的装备数量依然有限。这其中,习惯与文化、拉制膛线的高昂成本等因素固然对线膛枪的推广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线膛枪的缓慢装填速度。和当时的滑膛枪一样,线膛枪也需要从枪口装填弹药,但由于拉制的螺旋膛线的影响,必须将子弹包裹在特制油布当中,然后用木槌敲击才能将其塞入。更糟糕的是,倘若射手未能将子弹送到枪膛底部捣实,火药会导致膛线严重损毁。此外,同样使用黑火药的线膛枪在清理枪膛时无疑要比滑膛枪困难得多。一般而言,线膛枪的装填耗时是滑膛枪的2—3倍。在列成密集队形的近距离战斗中,弥漫的硝烟和短暂的射击间隔也让线膛枪的射程与精度优势难以发挥。因此,在战列步兵手中装备线膛枪无疑是不合算的。
然而,自18世纪下半叶起,许多欧洲国家开始意识到,线膛枪可能会在更重视射程与精度、受烟雾影响更小的散兵作战中发挥特有优势。于是各国纷纷开始组建大量装备线膛枪的轻步兵单位,奥地利的蒂罗尔猎兵、勒卢猎兵,普鲁士、汉诺威、黑森等邦国的猎兵都曾以线膛枪令法军倍感头疼。英国在1793年招募德意志雇佣兵组成了线膛枪化的第60步兵团第5营,又于1803年组建了绰号“草蜢”、全体装备线膛枪的第95步兵团。线膛枪手对法国军官的凶狠杀伤更曾惹得苏尔特元帅抱怨连连:“(英军第60步兵团第5营)装备着线膛枪,士兵选自最好的射手,他们执行侦察勤务,在交战中得到了公然指示:优先射击军官,尤其是指挥官和将领。因此,我们注意到一旦某位高级军官指挥部队或是在作战中激励部队,他就会中枪……我看到有的营只剩下两三名军官,可丧失战斗力的士兵还不到六分之一。”
至于法国,在波旁时代,法军仅有少数骑兵和猎兵部队的军官、军士偶尔装备线膛枪。革命之后,雅各宾派政府在奥、普等国线膛枪部队的威胁下终于意识到了线膛枪的优点,认为“共和国军队需要拥有与敌人匹敌的武器”,于1793年下令批量制造线膛枪——凡尔赛线膛枪。法军前线将领们则广泛利用缴获的枪支来组建线膛枪部队。比如拿破仑曾于1796年将缴获的奥地利、帕尔马公国线膛枪奖给每个轻步兵半旅中最优秀的40名射手。蒂埃博曾略带夸张地说:“(第2狙击兵营的)六名双管线膛枪手就能抵得上一整个炮兵连。”线膛枪的作战效果有目共睹,但由于其成本过高、膛线加工难度过大,法国还是在1800年暂停了线膛枪的生产。对于习惯了结实耐用的1777年式步枪的法军,线膛枪的复杂操作和脆弱结构也导致事故频出。尽管自革命战争以来,法军生产了一万多支凡尔赛线膛枪,缴获的线膛枪也为数不少,但根据1805年4月21日的统计,当时法军装备的线膛枪却仅有3383支。虽然1806年拿破仑下令重开生产线,但凡尔赛兵工厂在其后六年也只生产了2212支线膛枪。

image013.jpg (1.63 M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5 14:37 上传


法军凡尔赛线膛枪,从左至右依次为1793年式线膛马枪、1793年式线膛步枪、共和十二年式线膛步枪
坚决要收,只是想等战争事典016上架一起收
另:原来兵器增刊写过拿破仑时期的炮兵,期望指纹什么时候也出一本??
已购,等发货
战争事典016什么时间能到
太枯燥了。还有点啰嗦
jiangnanjita 发表于 2016-2-16 08:30
战争事典016什么时间能到
本周内应该能到的
wuliubin 发表于 2016-2-15 19:55
已购,等发货
给力
记得较量杂志以前准备出拿破仑骑兵服饰的,可惜没出。很感兴趣
法军1777年式步枪,和褐贝丝都是当年的名枪!!
有意思,很感兴趣的题材啊
排队枪毙?要收一本。
折剑头 发表于 2016-2-19 18:11
排队枪毙?要收一本。
already2012 发表于 2016-2-18 22:08
有意思,很感兴趣的题材啊
趁热收一本
今天亲自去物流取回来的,希望以后还能出些这样的题材的专题
入了  很喜欢  专业
bss0330 发表于 2016-3-8 00:40
入了  很喜欢  专业
谢谢!我们会继续努力
用的纸不错,建议战争事典也改用这种纸,不反光,质量轻,气味也不刺鼻。
很感兴趣的题材
航母战斗群 发表于 2016-3-11 14:43
用的纸不错,建议战争事典也改用这种纸,不反光,质量轻,气味也不刺鼻。
谢谢肯定!
wxever 发表于 2016-3-18 22:05
很感兴趣的题材
还没到手,看书摘有一篇是古二爷主笔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