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最惨烈的人肉绞肉机--邯郸之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52:29


兵力对比:秦军约六十五万,赵魏楚联军约六十万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白起进攻韩国,攻占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切断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通往韩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的道路。韩欲献上党与秦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则以上党与赵,联赵抗秦。赵孝成王接受,遣老将廉颇率军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拒秦。秦命白起、王龁率军进攻,廉颇坚壁固守,双方相持达三年之久。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以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取代廉颇,结果被白起击败。包括主将赵括在内的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由强转弱,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让垣雍(今河南省原阳县)、赵国割让六城请和,秦昭襄王同意。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大臣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如此赵将灭亡。虞卿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孝成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建,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并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原因:一长平之战秦虽胜但士卒伤亡近半,国内积粮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无力进一步攻占邯郸灭亡赵。二士卒长时间在外作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乱,随时都有可能叛乱(其后果乱)。三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赵和之求。  



  赵对于事后的割地却产生了分歧,细节不说了。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这一切最终导致秦赵邯郸之战的爆发。秦昭王大怒,尽兵攻赵。其中关于白起不出征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一长平之战秦赢的颇险,并领略到赵人顽强的战斗意志。而这有不同于秦兵的顽强。秦兵之顽强在于利诱即有战功即可封爵得地,赵兵之顽强则源于其内在的民族气质和尚武传统。二秦兵伤亡惨重,尤其是掌握熟练作战技术的秦精锐部队(轻兵、骑兵、车兵、弩兵),这时秦主力部队多为刚加入的下民作战能力有限。对于侧翼的安全更是危险,秦如进攻赵都随时有可能被魏楚联军围歼。三对于秦王对范相的言听计从颇为不满。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军是战无不胜的,即令军60万进攻赵邯郸。  



  赵对于秦的进攻准备可以说到了极致,因为赵精锐部队的丧失,赵无力发动野战而转为守城,并为此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及装备。同时外交也积极的开展。赵之平原君因长平之败的愧疚也积极的游说魏楚和组织邯郸保卫战。  



  战争开始了....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约五十万人,且分兵三路,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韩之太原,取之,尽得上党地,以牵至赵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约十万增兵南阳,以拒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直攻赵之邯郸。七月、八月间赵之武安、皮牢,两座赵都唯一可依赖的战略屏蔽被秦攻破。并于十月间兵围邯郸,这年是赵孝成王七年。  



  关于秦昭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间对赵攻势,赵国采取的战略是坚壁清野,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而此时的赵国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伤亡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人数约在三四十万人左右。其中士兵年龄多为40岁左右的老人(古40岁即为老)或13到18岁的弱童。而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大约在一至两万人左右,这些构成了赵日夜突袭秦兵的主力。守将为大将军廉颇、宫卫统领乐乘,而平原君赵胜成为邯郸之战实际的最高指挥官。同时赵之邯郸的下民因长平之战,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同仇敌忾,誓卫赵都。  



  秦军以五大夫王陵为将,军众在三十万左右,以武安为据,包围邯郸,秦军构成以步弓兵为主,且攻城器颇多。秦五大夫王陵于邯郸城下望着邯郸周围万顷苍绿待实而被赵人尽毁的良田,王陵想道:秦军秦昭二十九年取楚都城郢,三十二年取魏都大渠,而兵赵之主力早已于去年斩杀殆尽,此时赵国邯郸守军不过为老弱病残,只需月余便可攻下。但当他看到雄武宽厚的邯郸城墙,及城上站立的赵国士兵时,他发现赵人的脸上分明露着一种决不屈服和复仇的面容。心中竟然产生了不安,这年是秦昭王四十九年,赵孝成王七年。  



  秦昭四十九年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军急攻邯郸城,秦弓弩手,将数十万支箭射向邯郸城上,掩护步兵攻城,而步兵分两队,一队肩扛云梯,强登邯郸城墙,一队推冲车直攻赵区都之城门,且秦分三军不分昼夜轮攻赵都。但是一个月下来,秦军仅校官就战死五名,伤亡近两万人,而不得停下休整,转为小规模进攻以夺赵志。但相反是,赵军却一再攻出精锐步兵甚至少量骑兵不断突袭秦围在邯郸的营栅,竟使秦伤亡颇为惨重,反而秦军日夜防备,士兵多有殆懈。  



  邯郸前线的战况飞快的传到秦昭王的手中,秦昭王十分的生气,而此武安君又病重,不得行,便一方面命令王陵集兵早日攻下邯郸,一方面组织援军。  

收到信的王陵军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在寒风中的十二月向赵都邯郸发起第二次大规模的攻城战,但疲惫的秦军,在赵军弓弩下,多有伤亡,士卒战皆不利。赵出兵击之,却秦数十里。此战秦伤亡五千人左右。  



  赵之邯郸城内,伤员遍城皆是,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平原军赵胜,于寒冬将府内积粮存衣,散布赵民,并令其家人抢救伤员,大将军廉颇带甲上城亲自指挥督战,平原君赵胜亦往之。赵兵多弱,廉颇命弱者立城,强者于城内休养逢战而轮换,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间赵之精锐常出城,多有不回者(战死),但秦亦伤亡惨重甚巨。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之援军十万带着大量的兵备粮草及秦王的最后命令到达了邯郸。五大夫王陵即调整兵力准备向邯郸发动第三次,也是攻赵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  



  秦昭四十九年正月,将军王龁率兵十万及大量的兵备粮草到达邯郸。五大夫王陵即调整兵力准备向邯郸发动第三次,也是攻赵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经知道秦王的不满及以王龁代之的先兆,所以肯定的是王陵军第三次的进攻是相当猛烈的。  



  战事爆发于正月,在北方此时还是寒冷的冬季。此时邯郸被围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但在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率领下赵军依然士气高昂。同时秦军在受到增援后士气也开始高昂。战事进行月余,赵兵拼死抵御秦军进攻并取得胜利。秦军伤亡惨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其后王龁率军连续攻打邯郸近五个月,依然没有攻下。十月,秦王杀了白起后又命郑安平率军五万支援王龁。此时邯郸城处于最危急的时候,粮草早已断绝,人皆“以骨为炊”“刎子而食”,赵军依旧不屈的抵抗着。

关键时刻,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外交战开始起作用。在赵胜及其部下的努力游说下,楚国和魏国出兵援救赵国。同时齐国开始陈兵燕国边境以威慑燕国可能对赵国东部的入侵。公元前258年12月初,楚国援军十万、魏国援军8万突破南线秦军防线抵达邯郸外围。12月底,魏楚联军对秦军发起强大攻势,同时邯郸城内守军出击配合,三国联军在魏国丞相信陵君的指挥下3面夹击城外秦军。已经在邯郸成下鏖战两年之久的秦军疲惫不堪,三面受敌,无力抗击三国联军的打击全线崩溃。秦军主力向西急退数百里后残部逃回汾城。而刚刚到达邯郸前线的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在邯郸城南,在粮草断绝,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只得全军降赵,邯郸之围遂解。三国联军乘胜西进进攻汾城。立足未稳的秦军主力全线崩溃,残部逃回河西地区。秦昭王被迫与三国议和。将以前占领的河东郡归还魏国;太原郡(灵云注:即今山西太原)归还赵国;上党郡归还韩国。最终,历时3年之久的邯郸保卫战以赵国胜利告终。

赵国邯郸保卫战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首先,邯郸保卫战沉重打击了秦国的嚣张气焰,造成秦国近30万军人的伤亡,严重消耗了秦国实力。直接造成秦国统一中国进程的推延。同时,邯郸保卫战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这直接导致秦国以往执行的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在此情况下秦国被迫改变以往策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东方各国之间的关系,这在秦国后来的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从军事角度看,秦国在邯郸保卫战打响前就已经犯下一系列错误。首先是白起坑杀40万赵军。这直接造成赵国上下对秦军充满刻骨的仇恨。最终在”报仇雪恨“的口号下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爆发出罕见的战斗力,这是秦国始料未及的。秦昭王仅仅从单纯的兵力对比出发,武断认为秦强赵弱,不顾大臣反对坚持攻赵,这已经是战略性失误。而在初战失利、屯兵坚城之下时,仍一意孤行不断增兵邯郸而不顾南线强大的魏、楚援军更是重大失误。这些都直接导致秦军的失败。赵国军民始终高昂的士气则是其制胜的关键。由于始终处于四面受敌的危险境地,因此赵国地区的人民普遍有强烈的尚武情节。自古以来世人皆知赵地民风强悍,从汉朝起就有“天下精兵尽出赵地”的说法。正是国民的尚武精神保证了赵国在主力军队在长平之战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组织起相当强大的战斗力。同时赵国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如廉颇等卓越的指挥部署也对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在秦国灭亡六国的战争进程中,赵国的抵抗是最激烈的,秦国在灭亡赵国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是最惨重的。而邯郸保卫战则与后来的昆阳之战、随州之战(灵云注:北宋。将领杨延昭)和钓鱼山之战(灵云注:南宋。将领王坚)等一起成为中国历史上城市攻防战的经典战例,这些经典战例将永远值得后人不断的去探索、去研究......

http://blog.renren.com/share/1847581820/5054011472

兵力对比:秦军约六十五万,赵魏楚联军约六十万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白起进攻韩国,攻占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切断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通往韩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的道路。韩欲献上党与秦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则以上党与赵,联赵抗秦。赵孝成王接受,遣老将廉颇率军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拒秦。秦命白起、王龁率军进攻,廉颇坚壁固守,双方相持达三年之久。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以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取代廉颇,结果被白起击败。包括主将赵括在内的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由强转弱,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让垣雍(今河南省原阳县)、赵国割让六城请和,秦昭襄王同意。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大臣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如此赵将灭亡。虞卿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孝成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建,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并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原因:一长平之战秦虽胜但士卒伤亡近半,国内积粮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无力进一步攻占邯郸灭亡赵。二士卒长时间在外作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乱,随时都有可能叛乱(其后果乱)。三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赵和之求。  



  赵对于事后的割地却产生了分歧,细节不说了。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这一切最终导致秦赵邯郸之战的爆发。秦昭王大怒,尽兵攻赵。其中关于白起不出征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一长平之战秦赢的颇险,并领略到赵人顽强的战斗意志。而这有不同于秦兵的顽强。秦兵之顽强在于利诱即有战功即可封爵得地,赵兵之顽强则源于其内在的民族气质和尚武传统。二秦兵伤亡惨重,尤其是掌握熟练作战技术的秦精锐部队(轻兵、骑兵、车兵、弩兵),这时秦主力部队多为刚加入的下民作战能力有限。对于侧翼的安全更是危险,秦如进攻赵都随时有可能被魏楚联军围歼。三对于秦王对范相的言听计从颇为不满。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军是战无不胜的,即令军60万进攻赵邯郸。  



  赵对于秦的进攻准备可以说到了极致,因为赵精锐部队的丧失,赵无力发动野战而转为守城,并为此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及装备。同时外交也积极的开展。赵之平原君因长平之败的愧疚也积极的游说魏楚和组织邯郸保卫战。  



  战争开始了....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约五十万人,且分兵三路,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韩之太原,取之,尽得上党地,以牵至赵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约十万增兵南阳,以拒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直攻赵之邯郸。七月、八月间赵之武安、皮牢,两座赵都唯一可依赖的战略屏蔽被秦攻破。并于十月间兵围邯郸,这年是赵孝成王七年。  



  关于秦昭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间对赵攻势,赵国采取的战略是坚壁清野,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而此时的赵国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伤亡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人数约在三四十万人左右。其中士兵年龄多为40岁左右的老人(古40岁即为老)或13到18岁的弱童。而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大约在一至两万人左右,这些构成了赵日夜突袭秦兵的主力。守将为大将军廉颇、宫卫统领乐乘,而平原君赵胜成为邯郸之战实际的最高指挥官。同时赵之邯郸的下民因长平之战,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同仇敌忾,誓卫赵都。  



  秦军以五大夫王陵为将,军众在三十万左右,以武安为据,包围邯郸,秦军构成以步弓兵为主,且攻城器颇多。秦五大夫王陵于邯郸城下望着邯郸周围万顷苍绿待实而被赵人尽毁的良田,王陵想道:秦军秦昭二十九年取楚都城郢,三十二年取魏都大渠,而兵赵之主力早已于去年斩杀殆尽,此时赵国邯郸守军不过为老弱病残,只需月余便可攻下。但当他看到雄武宽厚的邯郸城墙,及城上站立的赵国士兵时,他发现赵人的脸上分明露着一种决不屈服和复仇的面容。心中竟然产生了不安,这年是秦昭王四十九年,赵孝成王七年。  



  秦昭四十九年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军急攻邯郸城,秦弓弩手,将数十万支箭射向邯郸城上,掩护步兵攻城,而步兵分两队,一队肩扛云梯,强登邯郸城墙,一队推冲车直攻赵区都之城门,且秦分三军不分昼夜轮攻赵都。但是一个月下来,秦军仅校官就战死五名,伤亡近两万人,而不得停下休整,转为小规模进攻以夺赵志。但相反是,赵军却一再攻出精锐步兵甚至少量骑兵不断突袭秦围在邯郸的营栅,竟使秦伤亡颇为惨重,反而秦军日夜防备,士兵多有殆懈。  



  邯郸前线的战况飞快的传到秦昭王的手中,秦昭王十分的生气,而此武安君又病重,不得行,便一方面命令王陵集兵早日攻下邯郸,一方面组织援军。  

收到信的王陵军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在寒风中的十二月向赵都邯郸发起第二次大规模的攻城战,但疲惫的秦军,在赵军弓弩下,多有伤亡,士卒战皆不利。赵出兵击之,却秦数十里。此战秦伤亡五千人左右。  



  赵之邯郸城内,伤员遍城皆是,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平原军赵胜,于寒冬将府内积粮存衣,散布赵民,并令其家人抢救伤员,大将军廉颇带甲上城亲自指挥督战,平原君赵胜亦往之。赵兵多弱,廉颇命弱者立城,强者于城内休养逢战而轮换,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间赵之精锐常出城,多有不回者(战死),但秦亦伤亡惨重甚巨。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之援军十万带着大量的兵备粮草及秦王的最后命令到达了邯郸。五大夫王陵即调整兵力准备向邯郸发动第三次,也是攻赵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  



  秦昭四十九年正月,将军王龁率兵十万及大量的兵备粮草到达邯郸。五大夫王陵即调整兵力准备向邯郸发动第三次,也是攻赵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经知道秦王的不满及以王龁代之的先兆,所以肯定的是王陵军第三次的进攻是相当猛烈的。  



  战事爆发于正月,在北方此时还是寒冷的冬季。此时邯郸被围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但在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率领下赵军依然士气高昂。同时秦军在受到增援后士气也开始高昂。战事进行月余,赵兵拼死抵御秦军进攻并取得胜利。秦军伤亡惨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其后王龁率军连续攻打邯郸近五个月,依然没有攻下。十月,秦王杀了白起后又命郑安平率军五万支援王龁。此时邯郸城处于最危急的时候,粮草早已断绝,人皆“以骨为炊”“刎子而食”,赵军依旧不屈的抵抗着。

关键时刻,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外交战开始起作用。在赵胜及其部下的努力游说下,楚国和魏国出兵援救赵国。同时齐国开始陈兵燕国边境以威慑燕国可能对赵国东部的入侵。公元前258年12月初,楚国援军十万、魏国援军8万突破南线秦军防线抵达邯郸外围。12月底,魏楚联军对秦军发起强大攻势,同时邯郸城内守军出击配合,三国联军在魏国丞相信陵君的指挥下3面夹击城外秦军。已经在邯郸成下鏖战两年之久的秦军疲惫不堪,三面受敌,无力抗击三国联军的打击全线崩溃。秦军主力向西急退数百里后残部逃回汾城。而刚刚到达邯郸前线的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在邯郸城南,在粮草断绝,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只得全军降赵,邯郸之围遂解。三国联军乘胜西进进攻汾城。立足未稳的秦军主力全线崩溃,残部逃回河西地区。秦昭王被迫与三国议和。将以前占领的河东郡归还魏国;太原郡(灵云注:即今山西太原)归还赵国;上党郡归还韩国。最终,历时3年之久的邯郸保卫战以赵国胜利告终。

赵国邯郸保卫战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首先,邯郸保卫战沉重打击了秦国的嚣张气焰,造成秦国近30万军人的伤亡,严重消耗了秦国实力。直接造成秦国统一中国进程的推延。同时,邯郸保卫战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这直接导致秦国以往执行的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在此情况下秦国被迫改变以往策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东方各国之间的关系,这在秦国后来的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从军事角度看,秦国在邯郸保卫战打响前就已经犯下一系列错误。首先是白起坑杀40万赵军。这直接造成赵国上下对秦军充满刻骨的仇恨。最终在”报仇雪恨“的口号下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爆发出罕见的战斗力,这是秦国始料未及的。秦昭王仅仅从单纯的兵力对比出发,武断认为秦强赵弱,不顾大臣反对坚持攻赵,这已经是战略性失误。而在初战失利、屯兵坚城之下时,仍一意孤行不断增兵邯郸而不顾南线强大的魏、楚援军更是重大失误。这些都直接导致秦军的失败。赵国军民始终高昂的士气则是其制胜的关键。由于始终处于四面受敌的危险境地,因此赵国地区的人民普遍有强烈的尚武情节。自古以来世人皆知赵地民风强悍,从汉朝起就有“天下精兵尽出赵地”的说法。正是国民的尚武精神保证了赵国在主力军队在长平之战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组织起相当强大的战斗力。同时赵国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如廉颇等卓越的指挥部署也对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在秦国灭亡六国的战争进程中,赵国的抵抗是最激烈的,秦国在灭亡赵国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是最惨重的。而邯郸保卫战则与后来的昆阳之战、随州之战(灵云注:北宋。将领杨延昭)和钓鱼山之战(灵云注:南宋。将领王坚)等一起成为中国历史上城市攻防战的经典战例,这些经典战例将永远值得后人不断的去探索、去研究......

http://blog.renren.com/share/1847581820/5054011472
长平之战,赵军被坑杀40w

imwsg 发表于 2014-11-10 10:22
长平之战,赵军被坑杀40w


前后一共45万赵军被杀,占当时赵国人口约五分之一,尤其可怕的是这45万人基本上都是国家最重要的青壮年。。。
imwsg 发表于 2014-11-10 10:22
长平之战,赵军被坑杀40w


前后一共45万赵军被杀,占当时赵国人口约五分之一,尤其可怕的是这45万人基本上都是国家最重要的青壮年。。。
我很好奇,战国的时候,究竟七国有多少人口,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可以负担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呢?古代的冷兵器作战,受伤基本就是死亡了,破伤风,感染的原因,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几十万几十万的青壮年劳动力的损失,可以负担得起么?
wumappl 发表于 2014-11-10 10:27
我很好奇,战国的时候,究竟七国有多少人口,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可以负担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呢?古代 ...

第一,战国后期各国经过变法和长期的战争,基本上都已经变成了全民总动员的绝对军国主义国家,其战争动员力和国家控制力远远不是后来的大一统国家可比
第二,战国后期各国领土面积有限,后勤补给距离远比后世大一统王朝的对外战争要短得多,所以可以动辄组织几十万大军作战而后勤负担不大
然秦地千里,兼有关隘,又据巴蜀,进退自如,物产丰饶,虽折损三十万士卒,亦不能动其根本。
观东方六国,内斗甚多,再三失地,进退失据,农牧欠收,纵击退数十校秦兵,终无法力挽狂澜。
秦军此战折损三十万士兵,照样无损于国力,这家底不可谓不厚,类似的还有后来李信率领二十万秦军伐楚被楚国打了个全军覆没,没过多久王翦又率领六十万秦军卷土重来一举灭掉楚国
莽莽长云3 发表于 2014-11-10 10:42
秦军此战折损三十万士兵,照样无损于国力,这家底不可谓不厚,类似的还有后来李信率领二十万秦军伐楚被楚国 ...
一个函谷关,一个巴蜀,秦军就跟头老虎一样,受了伤就在家舔舔伤口,好了继续出去咬人
真牛逼,一个300来万人口的国家,一下子被人干掉了45万,结果回头还能对抗人家65万大军,另一个也是牛逼,刚刚动员60万大军在长平跟人死磕两年,伤亡过半,回头继续动员65万人,打了败仗还能“无损国力”继续横扫六国
这不是人类,是超级赛亚人~~我们这些后人活着真是跟祖先丢人呐~
真牛逼,一个300来万人口的国家,一下子被人干掉了45万,结果回头还能对抗人家65万大军,另一个也是牛逼, ...
不要忘了,在长平之战后同时进行的还有燕赵之战,燕国想趁赵国被严重削弱趁机大举伐赵,结果反过来被赵国痛歼几十万人
莽莽长云3 发表于 2014-11-10 11:02
不要忘了,在长平之战后同时进行的还有燕赵之战,燕国想趁赵国被严重削弱趁机大举伐赵,结果反过来被赵国 ...
是啊是啊,祖先是怎么做到的呢?不可思议啊~~只能强迫自己相信了,祖先太牛逼了,一定有我们没掌握的黑科技~~
真牛逼,一个300来万人口的国家,一下子被人干掉了45万,结果回头还能对抗人家65万大军,另一个也是牛逼, ...
赵国的精锐大军,除了长平那几十万人,还有邯郸城内十万中央守军,还有北部长城防线上防御匈奴和燕国的十几万精锐边军。。。
是啊是啊,祖先是怎么做到的呢?不可思议啊~~只能强迫自己相信了,祖先太牛逼了,一定有我们没掌握的黑科 ...
什么黑科技?看看五楼就知道原因嘛!
秦国梦。梦祖龙。。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4-11-10 11:03
是啊是啊,祖先是怎么做到的呢?不可思议啊~~只能强迫自己相信了,祖先太牛逼了,一定有我们没掌握的黑科 ...


春秋战国到西汉这段时间,中国社会都是全民动员,兵民不分,兵就是战时的民,民就是平时的兵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4-11-10 11:03
是啊是啊,祖先是怎么做到的呢?不可思议啊~~只能强迫自己相信了,祖先太牛逼了,一定有我们没掌握的黑科 ...


春秋战国到西汉这段时间,中国社会都是全民动员,兵民不分,兵就是战时的民,民就是平时的兵
莽莽长云3 发表于 2014-11-10 11:04
赵国的精锐大军,除了长平那几十万人,还有邯郸城内十万中央守军,还有北部长城防线上防御匈奴和燕国的十 ...
张嘴就来?给出证据!
几十万人的死亡?谁统计的?比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伤亡还大,史书是不是后移了一位小数点?
lz知道在没有铁路公路汽车的年代,补给几十万人是什么概念嘛?
张嘴就来?给出证据!
呵呵,自己翻看历史书,看看赵国军队的军事布防不就一清二楚了?你不会以为邯郸城内的廉颇军团与长城线上的边军是空气吧?
lz知道在没有铁路公路汽车的年代,补给几十万人是什么概念嘛?
呵呵,你以为战国时代的后勤距离比得上后世大一统时代的距离?大一统时期战线多长?战国时期各国的战线有多长?
莽莽长云3 发表于 2014-11-10 11:12
呵呵,自己翻看历史书,看看赵国军队的军事布防不就一清二楚了?你不会以为邯郸城内的廉颇军团与长城线上 ...
别扯这些没用的,我从没在历史书上看过这种精确数字,你穿越过去的?给出证据呗!
只能说白起确实厉害,他选择的进攻邯郸的时机非常正确,可惜秦王没有听取正确意见

上将军白起 发表于 2014-11-10 11:14
别扯这些没用的,我从没在历史书上看过这种精确数字,你穿越过去的?给出证据呗!


呵呵呵,你看不到,所以等于不存在,你是真主,可以决定一切!allahuakbar!
上将军白起 发表于 2014-11-10 11:14
别扯这些没用的,我从没在历史书上看过这种精确数字,你穿越过去的?给出证据呗!


呵呵呵,你看不到,所以等于不存在,你是真主,可以决定一切!allahuakbar!
邯郸之战前半截可以,问题是秦王被长平之战的孤注一掷的大胜冲昏了头脑,错以为乘胜追击可获全功,结果最后一战反而把前几年的战果都吐出来了。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4-11-10 11:03
是啊是啊,祖先是怎么做到的呢?不可思议啊~~只能强迫自己相信了,祖先太牛逼了,一定有我们没掌握的黑科 ...
这有什么,你不要用现代人去套古人。
比方我老家少数民族自治县。
80年代一年总有一、两次的几千人大械斗,男男女女持锄头、木棒齐一起上阵,连土炮都搬了出来,死上十多人是常事,警察都不管用,最后靠部队、武警架机枪维持秩序,让两边人不靠近。

最彪悍的一个乡,家家户户打马刀,家家户户去打架,你能想象?
随着改革开入后,经济发展,也退化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大部分人都去找钱了,大模规的械斗已绝迹。
莽莽长云3 发表于 2014-11-10 11:07
春秋战国到西汉这段时间,中国社会都是全民动员,兵民不分,兵就是战时的民,民就是战时的兵
少年,你要多看书,没事别脑补

春秋时代是城邦战争,军队主力是贵族车兵,平民充当步兵,附属于车兵,广大乡野农民是没资格参军的;到了战国时期变法,才逐步转变为全民动员,但是,也不是哪个国家都能真正全民动员,因为除了秦国之外,其余六国还有贵族残余势力,这些人会隐藏人口,这也是为什么六国干不过秦国的根本原因。

而且,你搞混一个问题,全民皆兵,不等于全民参战,我赵国300多万人,适龄壮丁可能6,70万,这6,70万我都可以征召,但不等于我能一次性把这6,70万人全部征召送上战场,前者只受限于人口和兵役制度,而后者还要受限于后勤供给。我中国13亿人口,至少3亿适龄男性,但你有本事一次性动员3亿人参军??
古代的战争也太惨烈了!孤城被困3年里面的人怎么活啊!诸侯小国也太仁慈 议和收回失地,应该好好羞辱一番秦王才解恨啊!
莽莽长云3 发表于 2014-11-10 11:16
呵呵呵,你看不到,所以等于不存在,你是真主,可以决定一切!allahuakbar!
没有证据?呵呵
莽莽长云3 发表于 2014-11-10 10:30
第一,战国后期各国经过变法和长期的战争,基本上都已经变成了全民总动员的绝对军国主义国家,其战争动 ...
虽然如此,但是古代战争中最大的后勤负担是人而不是装备,这与现代战争有很大的区别。而人的食量基本上是恒定的,但农业生产能力肯定是随着历史发展越来越高的,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土地产出能力肯定是远远差于后世的。而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以全国之力,组织一次30万人左右的战争也是很费力的,战国时期随便一个国家弄个2、30万都跟玩似的,少数大牛还弄个5、60万的大场面,确实有些令人费解。
我想合理的解释是:首先,战国时期的军队还没有形成专业化,所谓“入则为民、出则为兵”,兵民不分,特别是炮灰类的低级步兵,主要是普通农民;二则史书有夸大化的记载,譬如将“诈称”记作实数。
熊与鹰 发表于 2014-11-10 11:18
这有什么,你不要用现代人去套古人。
比方我老家少数民族自治县。
80年代一年总有一、两次的几千人大械 ...
你把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理解为村落械斗,你算不算侮辱祖先的智商?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4-11-10 11:18
少年,你要多看书,没事别脑补

春秋时代是城邦战争,军队主力是贵族车兵,平民充当步兵,附属于车兵, ...


不好意思 ,邯郸之战本身就已经集合了赵国邯郸守城军民男女老幼的力量,赵魏楚联军的总数当中包含四十几万的邯郸守城军民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4-11-10 11:18
少年,你要多看书,没事别脑补

春秋时代是城邦战争,军队主力是贵族车兵,平民充当步兵,附属于车兵, ...


不好意思 ,邯郸之战本身就已经集合了赵国邯郸守城军民男女老幼的力量,赵魏楚联军的总数当中包含四十几万的邯郸守城军民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4-11-10 10:56
真牛逼,一个300来万人口的国家,一下子被人干掉了45万,结果回头还能对抗人家65万大军,另一个也是牛逼, ...
这有什么奇怪的,战国时期,男丁14-50岁的都是受征召的预备役,赵国人口在300-350万,符合这一标准的男女丁口数大概在150-180万,以男女比例1.05:1算,赵国可征召的男子应该在75-90万之间,但考虑到战国时期的战事频发,恐怕实际男丁数应该少一些;以50%的动员力而言,长平损失45万人,确实伤筋动骨了,而邯郸之战,赵国打的很被动,胜利的因素是外交而非军事
你把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理解为村落械斗,你算不算侮辱祖先的智商?
战国时期的全民皆兵动员体制本质上就是如此
莽莽长云3 发表于 2014-11-10 11:21
不好意思 ,邯郸之战本身就已经集合了邯郸全城军民男女老幼的力量,赵魏楚联军的总数当中包含四十几万 ...
前面你不是还说邯郸还有10万中央守军么?现在咋又变成男女老幼了?一群男女老幼都能死扛65万秦军2年围攻,你这完全是在污蔑我人类第一强军嘛~~
莽莽长云3 发表于 2014-11-10 11:23
战国时期的全民皆兵动员体制本质上就是如此
全面皆兵的体制就是村落械斗啊?看来人类战争体制是越活越回去了,我抗日敌我根据地军民要找你来理论理论了~~
这人数都是胡扯
真牛逼,一个300来万人口的国家,一下子被人干掉了45万,结果回头还能对抗人家65万大军,另一个也是牛逼, ...
也有历史学者认为,秦人负责征战,秦还招募了大量六国人专职种地,如果这样,秦实力就厚了。
前面你不是还说邯郸还有10万中央守军么?现在咋又变成男女老幼了?一群男女老幼都能死扛65万秦军2 ...
邯郸四十几万守城军民包括廉颇的十万军队
噬无者 发表于 2014-11-10 11:22
这有什么奇怪的,战国时期,男丁14-50岁的都是受征召的预备役,赵国人口在300-350万,符合这一标准的男女 ...
是没什么可奇怪的,唯一奇怪的地方就是翻遍史书,除了中国的战国时期如此牛逼哄哄之外,直到一战,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任何国家,包括除了战国之外的中国其他任何朝代,都没有出现过如此牛逼的动员率

我只能理解为战国祖先有黑科技了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4-11-10 10:56
真牛逼,一个300来万人口的国家,一下子被人干掉了45万,结果回头还能对抗人家65万大军,另一个也是牛逼, ...
秦国有都江堰及其灌溉下的成都平原以及陕西汉中平原,按当时谷物产量光成都平原的良田可以提供1500万人/年的口粮,而汉中平原养活300万人不是问题,秦国的征兵制度是:满足年龄的非残疾男性都要服徭役或者当兵,有时候直接把服徭役的拉过去训练后开干,秦军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厉害的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