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嫦娥五试验器T1飞行曲线图+深远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28:03




点击可放大。。。

嫦娥五试验T1成功意味着,哪天要是米国惹兔子不爽。。。
那可以发射一枚火箭到月球挖2公斤石头。。。
然后运回地球轨道。。。
以水漂式弹道准确降临华盛顿特区上空。。。
然后把这两公斤石头砸向正在白宫演讲的黑哥。。。

QQ图片20141102024949.jpg (165.09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请指教

2014-11-2 02:53 上传



点击可放大。。。

嫦娥五试验T1成功意味着,哪天要是米国惹兔子不爽。。。
那可以发射一枚火箭到月球挖2公斤石头。。。
然后运回地球轨道。。。
以水漂式弹道准确降临华盛顿特区上空。。。
然后把这两公斤石头砸向正在白宫演讲的黑哥。。。
请各位高人指点{:soso_e113:}
感觉应该是防热大底朝前飞。楼主恰好颠倒了。
第一次进入角度是1.6度,就好像苹果薄薄的削了一刀。这一段比较长吧?
第二次进入不知道是弹道式还是半弹道式。
2014-11-2 08:45 上传

楼主这脑洞开的……
2千克,10.8公里,大气层中就磨光了
感觉应该是防热大底朝前飞。楼主恰好颠倒了。
你注意看烧黑的部分,不是正规的大底分布
楼主这脑洞开的……
2千克,10.8公里,大气层中就磨光了
难道返回是控制石头打水漂?打开降落伞时才释放。
楼主这脑洞开的……
2千克,10.8公里,大气层中就磨光了
主要是想请教关于烧黑的部分倒推飞行姿态,进而都得出一个大致的力学分析与变速原理。
主要是想请教关于烧黑的部分倒推飞行姿态,进而都得出一个大致的力学分析与变速原理。
返回姿态与神舟没有什么区别,再入时防热大底朝向速度方向,侧壁烧蚀严重的一面是迎风面,有窗口和天线的一面是背风面。
开伞时速度仅剩260米每秒,这种速度扔石头和教练机扔水泥块没什么区别。
fyeldlee 发表于 2014-11-2 04:04
感觉应该是防热大底朝前飞。楼主恰好颠倒了。
我记得好像也是大底应该朝前   因为神州返回舱返回有个抛防热盖的动作啊
才打了一个水漂啊?
还是反质子武器比较靠谱
2014-11-2 14:19 上传

2014-11-2 14:18 上传


大底放射形的中心就是热环境最恶劣的区域
那一点一跳,无异于武当登云梯,好!
赞一个,你就使劲吹吧。
fyeldlee 发表于 2014-11-2 04:10
第一次进入角度是1.6度,就好像苹果薄薄的削了一刀。这一段比较长吧?
第二次进入不知道是弹道式还是半弹道 ...
实际上就是在原有技术上增加了一次近地高空(亚轨道)预制动,
先把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飞行器减速到环绕速度以下,再进行常规的返回。

这次飞行证明了,TG对近地空间的大气分布和超高空稀薄大气内超高速飞行控制技术基本上算是掌握了。
美帝的“承波体”要急起直追了。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4-11-2 14:20
这次没抛,毕竟体积小质量小,再加抛大底的释放装置就没载荷了。

大底放射形的中心就是热环境最恶劣的 ...
二次制动,两次烧蚀,不用太新的技术,
国际山寨之都,能搞成这样算是超水准发挥的了。
H2SamHon 发表于 2014-11-2 14:18
大家可劲吹吧。
这位兄弟画的就是我想画的,不过出差在外没有时间。
也没有搞清楚第二次再入是什么情况。
如果像神舟那样半弹道的路程比较长。也可以解释一侧面的比较严重烧蚀
如果弹道式就比较陡下来了。因为无人,也怀疑是弹道式。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4-11-2 14:20
这次没抛,毕竟体积小质量小,再加抛大底的释放装置就没载荷了。

大底放射形的中心就是热环境最恶劣的 ...
仔细看这个图,防热底在前,烧焦面在下,小翅膀在后起到气动稳定的作用?
这个销魂的小翅膀令人想起冲浪板。
fyeldlee 发表于 2014-11-2 16:01
仔细看这个图,防热底在前,烧焦面在下,小翅膀在后起到气动稳定的作用?
这个销魂的小翅膀令人想起冲浪 ...
那个不是小翅膀,是块挡板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4-11-2 14:20
这次没抛,毕竟体积小质量小,再加抛大底的释放装置就没载荷了。

大底放射形的中心就是热环境最恶劣的 ...
不载人,不需要着陆前火箭反推缓冲,和以前的返回时卫星差不多
2010威震太阳神,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 有一段苏联飞船利用木星大气减速进入木星卫星轨道的片段,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鉴定楼主已疯
这位兄弟画的就是我想画的,不过出差在外没有时间。
也没有搞清楚第二次再入是什么情况。
如果像神舟那 ...
我猜第二段会比神舟更长更平缓。
除非防热防烧蚀材料有突破,但如果有突破就会一次直落了。
所以,我的判断是没有突破,只是在挖潜,…


2公斤石头能落到地上?
anthonywang 发表于 2014-11-2 16:51
2010威震太阳神,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 有一段苏联飞船利用木星大气减速进入木星卫星轨道的片段, ...
原名《2010太空漫游》,是《2001太空漫游》的续集,缺少了对中国飞船降落在木卫二上面的描述。
大家可劲吹吧。
这图看着通透!
这图看着通透!
一楼和五楼的图目的很明确——骗钱!
在美国是骗总统和国会,在TG想骗谁大家心照吧。
不过一楼那种图,美国的骗子是不敢用的,忽悠得太过火了!
建议楼主还是把那幅丢人的图收回吧。


反质子武器 发表于 2014-11-2 10:48
你注意看烧黑的部分,不是正规的大底分布
不用注意看
你这个反了……
H2SamHon 发表于 2014-11-2 14:18
大家可劲吹吧。
如果速度再快一点,是不是要三次再入大气层?先减速至大椭圆轨道,再减速至低于第一宇宙速度,最后减速并降落到地面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4-11-2 14:20
这次没抛,毕竟体积小质量小,再加抛大底的释放装置就没载荷了。

大底放射形的中心就是热环境最恶劣的 ...
看上去放热大底是不对称烧蚀的,一边没烧蚀完,另一边已经露出金属底了。
tai0105 发表于 2014-11-4 10:31
看上去放热大底是不对称烧蚀的,一边没烧蚀完,另一边已经露出金属底了。
阿波罗、猎户座和龙也是如此,热环境最恶劣的区域最厚
H2SamHon 发表于 2014-11-2 18:48
我猜第二段会比神舟更长更平缓。
除非防热防烧蚀材料有突破,但如果有突破就会一次直落了。
所以,我的 ...
从相关报道来看,这个返回舱支持直接再入。而且同样玩两次再入返回的探测器5/6同样可以直接再入,不过着陆在印度洋而已。
两次再入着陆是着陆地点限制,这点叶培建早就说过。返回舱是按最恶劣条件设计的,即使直接再入也能抗住。如果不是四川地形太差印度洋太平洋天朝海军存在感不足,天朝会冒这风险?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4-11-2 14:20
这次没抛,毕竟体积小质量小,再加抛大底的释放装置就没载荷了。

大底放射形的中心就是热环境最恶劣的 ...
载人飞船为了降低冲击吧,所以抛大底好让测高计工作控制反推火箭。
这无人就没必要再缓冲了。
txdtj 发表于 2014-11-3 08:14
原名《2010太空漫游》,是《2001太空漫游》的续集,缺少了对中国飞船降落在木卫二上面的描述。
应该是《2010太空救援》,前一阵子被人看到有个镜头墙上贴着个北京奥运的海报……
如果速度再快一点,是不是要三次再入大气层?先减速至大椭圆轨道,再减速至低于第一宇宙速度,最后减速并 ...
不知道,那要看防热烧蚀材料的水平。
而且要用近地空间大气,那里是大气潮涨落变化最大的地方。
太阳活动水平、日地距离、地月距离等都会对高层大气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条件没考虑到,出现的落点偏差就有数千公里。
能“跳”一下就该知足了。


从相关报道来看,这个返回舱支持直接再入。而且同样玩两次再入返回的探测器5/6同样可以直接再入,不过着 ...
我说的纯属猜测,你如果认为只有你才够格那就全让你说好了。
我说的纯属猜测,你如果认为只有你才够格那就全让你说好了。
到底谁在猜测?

这么高速返回,而且种种原因,主降落场还是要降到中国的大陆上,如果降到海上,海上的数据比较麻烦,因为月球的经度、纬度、什么时间起飞它的落脚点是不一样的,所以会造成我们返回有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这次的返回会有一个很大的创新。过去返回和神州飞船的返回都是直接返回,这一次为了解决落点的问题,为了解决载陆角以及调整冲击力的问题,我们决定这么干,分离进入大气层以后不回来,100公里进入大气层,到60公里时不走了,再跳回到宇宙当中去,再跳回大气层,然后再回来。
以上是叶培建原话,看看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落点问题;第二个呢?着陆角问题;第三个则是返回过载问题。哪个与防热系统有关?
我说的纯属猜测,你如果认为只有你才够格那就全让你说好了。
当然,过载问题确实是技术原因。但是一定体积下为了保证足够的容积,只有钟型可选,而钟型返回舱升阻比不足。
如果长征5号运力再强点,倒是可以考虑升阻比更高的钝锥型返回舱。但是嫦娥五号任务没有这个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