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5号T1”试验器成功着陆 “打水漂”跳跃约2万公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54:31
中国“嫦娥5号T1”试验器今天按计划精确在内蒙古平安着陆,据人民网报道,“嫦娥5号T1”首次试验了俗称“打水漂”轨道的“地月自由返回轨道”着陆技术。返回过程中,返回舱在远离着陆区的位置再入大气层,由于速度极高,被上层大气“弹”回太空,随后再次进入大气层正常着陆。据报道,这次“嫦娥5号T1”首次再入大气层位置在南大西洋上空,从这里到内蒙古距离约2万公里。
这一技术此前只有美苏等国的月球探测器曾经进行过实际应用,也是“阿波罗”探月飞船的备份着陆方案。这次成功为中国“嫦娥5号”正式飞行任务开辟了道路,据报道,“嫦娥5号”将实现我国首次从月球表面带回月壤样品任务。此外,“嫦娥5号t1”也是上世纪80年代苏联无人月球探测器之后人类第一个成功从月球轨道回到地面的探测器。
平安着陆的“嫦娥5号T1”返回舱
“嫦娥”回家
新华网报道,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田兆运)北京时间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凌晨5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注入导航参数。5时53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在距地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分离。
6时13分,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起,跳出大气层,到达跳出最高点后开始逐渐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降落伞顺利开伞,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担负搜索回收任务的搜索分队及时发现目标,迅速到达返回器着陆现场实施回收。
科研人员将对回收后的返回器及这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为优化完善嫦娥五号任务设计提供技术支撑。试验器服务舱将继续在太空飞行,并开展一系列拓展试验。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于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试验器成功实施2次轨道修正,于27日飞抵月球引力影响球,开始月球近旁转向飞行。28日晚,试验器完成月球近旁转向飞行,进入月地转移轨道。30日再次成功实施1次轨道修正后重返地球。
有关专家称,首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安着陆的“嫦娥5号T1”返回舱
再入过程特写:嫦娥一跃4万里!
人民网北京航天城11月1日电(吴月辉 马丽 姜宁 齐登峰)今晨,被誉为嫦娥5号探路尖兵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将结束为期8天的地月之旅,迎来它最后的谢幕演出——返回地球。
这是中国首次迎来从遥远月球上空返回的人造航天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精确的测控与轨道设计,为中国航天书写新的辉煌。

发射前正在进行检测的嫦娥5号T1返回舱
“舱器分离!”,5时5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内,随着总调度戴堃洪亮的调度口令响起,“嫦娥”迎来回家路上的第一个紧张时刻。
飞控大厅右侧的大屏上实时显示,在距地面5000公里的太空中,服务舱缓缓向着返回器斜上方飞去,5米,10米,20米……距离越拉越远。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分离,对航天人来说这一幕何其熟悉。15年前,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似乎就是这样分离的;11年前,神舟五号返回舱载着杨利伟与轨道舱似乎也是这样分离的……
“服务舱规避机动!”舱器分离约3分钟后,为确保返回器安全,服务舱按照地面科技人员预设程序开始调姿,约8分多钟后开启发动机,进行规避飞行。
此前,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陈宏敏告诉记者。两器分离时的速度达10.8公里/秒,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而且服务舱在返回器之前,如果不实施规避机动,则可能发生碰撞,对返回器造成巨大威胁。
很快,服务舱从大屏的三维动画中消失,返回器“嫦娥”进入了自由飞行状态。从飞控大厅中间的巨幅液晶屏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嫦娥”飞过了南大西洋,正从印度洋的上空沿着红色标识的预定轨道向着祖国大陆飞来。
陈宏敏向记者介绍,为了让嫦娥回家,测控通信系统沿返回走廊布设了一条地面测控链,通过这条测控链,他们可以向返回器发送指令,并通过测控链获取的数据,实时计算出返回器的轨道并预报其着陆地点。
此刻,在飞控大厅隔壁的轨道机房里,中心轨道控制科技人员们紧盯屏幕、十指翻飞,正紧张地进行“嫦娥”返回轨道预报。年轻的控制工程师盛庆轩告诉记者,精确的轨道预报是引导测站跟踪返回器和进行返回器落点预报的前提。稍有差池,就无法保证安全返回了。
6时11分许,“建立返回再入姿态!”听到这声报告,飞控大厅的科技人员们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可以稍稍放松一下了。
2分钟后,飞控大厅气氛再次紧张起来。在距地面大约120公里的大气层边缘,“嫦娥”像一颗流星一般向地球大气层飞去。飞控大厅的科技人员们纷纷抬起头来,透过巨幅液晶屏上的三维动画,深情注视进入初次再入飞行的“嫦娥”。

嫦娥5号T1返回舱
持续3分多钟的初次再入算得上是发生在地球稠密大气层里的一场精心动魄动作大片。虽然从大屏的动画上无法看到真实的再入场景,但从专家的讲述中,记者仍有身临其境、心跳加速的感觉。这3分多钟里,“嫦娥”不但会因高速飞行与大气摩擦进入黑障,而且在黑障区会在稠密大气的阻滞下弹跳起来。就像在河面上打水漂一样,高速飞行的石块会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弹起再落下。
“这一跳是生死攸关的一跳!”周建亮说,“如果跳不起来,‘嫦娥’就会一头栽下摔个粉身碎骨,如果跳过了,‘嫦娥’就会逃离大气层,无法二次再入。”
“返回器第一次升力控制结束,转自由飞行段!”6时17分,飞控大厅里掌声雷动,科技人员们纷纷用欢呼和拥抱庆祝着“嫦娥”姑娘惊艳、完美的纵身一跳。这一跳,“嫦娥”跃出了黑障,跳出了大气层;这一跳,“嫦娥”跨过了返回最危险的旅途,吹响了任务圆满成功的号角。
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然而,“嫦娥”回家的路还有很远。飞控大厅很快再次沉寂下来,科技人员们开始为嫦娥最后的归程认真的监视着,紧张的计算着……
“首次再入结束后,‘嫦娥’飞行速度会下降到第一宇宙速。”周建亮告诉记者,“二次再入过程就与神舟飞船返回类似了。”
6时23分,“返回器转入二次再入飞行阶段!”返回器再次启动了升力控制。随后,北京飞控中心再次向各方向测站发送了落点预报。
6时27分许,“嫦娥”第二次飞出了黑障区。
“回收四号跟踪开始!”
此刻,飞控大厅的巨幅液晶屏上显示出内蒙古着陆场站光学观测点拍摄记录到的返回器实时光学图像和红外图像。从图像上记者看到,“嫦娥”姑娘像一颗在旭日晨辉中闪耀的流星来到了了祖国大陆的上空。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嫦娥”离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
“弹伞舱盖!”6时31分,随着总调度一声令下,“嫦娥”在内蒙古上空10公里的地方启动了最后的回收程序。
短暂的十几秒钟后,“嫦娥”打开了伞舱盖,弹出了减速伞。很快,巨大的主降落伞在减速伞的拖拉下打开了。高速飞行、灵巧轻盈的“小嫦娥”在主伞巨大的拉力下,被拽了起来,仿佛仙女摇曳于空中的舞姿。
着陆场早已到达预定待命空域的直升机和地面的回收分队,按照北京飞控中心发送的落点预报,向着目标着陆点靠拢。
6时42分,在万众期待下,“嫦娥”翩翩落下,安全着陆。随后,喜讯传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飞控大厅里,掌声再次响起,欢欣鼓舞的科技人员们纷纷拥抱欢呼。此刻,窗外已是群鸟啾啾,朝霞满天。迎着一缕冬日初生的晨光,伴着一曲来自月亮的旋律,中国探月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拉开!
来源: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4_11_01_281766_s.shtml中国“嫦娥5号T1”试验器今天按计划精确在内蒙古平安着陆,据人民网报道,“嫦娥5号T1”首次试验了俗称“打水漂”轨道的“地月自由返回轨道”着陆技术。返回过程中,返回舱在远离着陆区的位置再入大气层,由于速度极高,被上层大气“弹”回太空,随后再次进入大气层正常着陆。据报道,这次“嫦娥5号T1”首次再入大气层位置在南大西洋上空,从这里到内蒙古距离约2万公里。
这一技术此前只有美苏等国的月球探测器曾经进行过实际应用,也是“阿波罗”探月飞船的备份着陆方案。这次成功为中国“嫦娥5号”正式飞行任务开辟了道路,据报道,“嫦娥5号”将实现我国首次从月球表面带回月壤样品任务。此外,“嫦娥5号t1”也是上世纪80年代苏联无人月球探测器之后人类第一个成功从月球轨道回到地面的探测器。
平安着陆的“嫦娥5号T1”返回舱
“嫦娥”回家
新华网报道,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田兆运)北京时间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凌晨5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注入导航参数。5时53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在距地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分离。
6时13分,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起,跳出大气层,到达跳出最高点后开始逐渐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降落伞顺利开伞,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担负搜索回收任务的搜索分队及时发现目标,迅速到达返回器着陆现场实施回收。
科研人员将对回收后的返回器及这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为优化完善嫦娥五号任务设计提供技术支撑。试验器服务舱将继续在太空飞行,并开展一系列拓展试验。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于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试验器成功实施2次轨道修正,于27日飞抵月球引力影响球,开始月球近旁转向飞行。28日晚,试验器完成月球近旁转向飞行,进入月地转移轨道。30日再次成功实施1次轨道修正后重返地球。
有关专家称,首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安着陆的“嫦娥5号T1”返回舱
再入过程特写:嫦娥一跃4万里!
人民网北京航天城11月1日电(吴月辉 马丽 姜宁 齐登峰)今晨,被誉为嫦娥5号探路尖兵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将结束为期8天的地月之旅,迎来它最后的谢幕演出——返回地球。
这是中国首次迎来从遥远月球上空返回的人造航天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精确的测控与轨道设计,为中国航天书写新的辉煌。

发射前正在进行检测的嫦娥5号T1返回舱
“舱器分离!”,5时5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内,随着总调度戴堃洪亮的调度口令响起,“嫦娥”迎来回家路上的第一个紧张时刻。
飞控大厅右侧的大屏上实时显示,在距地面5000公里的太空中,服务舱缓缓向着返回器斜上方飞去,5米,10米,20米……距离越拉越远。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分离,对航天人来说这一幕何其熟悉。15年前,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似乎就是这样分离的;11年前,神舟五号返回舱载着杨利伟与轨道舱似乎也是这样分离的……
“服务舱规避机动!”舱器分离约3分钟后,为确保返回器安全,服务舱按照地面科技人员预设程序开始调姿,约8分多钟后开启发动机,进行规避飞行。
此前,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陈宏敏告诉记者。两器分离时的速度达10.8公里/秒,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而且服务舱在返回器之前,如果不实施规避机动,则可能发生碰撞,对返回器造成巨大威胁。
很快,服务舱从大屏的三维动画中消失,返回器“嫦娥”进入了自由飞行状态。从飞控大厅中间的巨幅液晶屏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嫦娥”飞过了南大西洋,正从印度洋的上空沿着红色标识的预定轨道向着祖国大陆飞来。
陈宏敏向记者介绍,为了让嫦娥回家,测控通信系统沿返回走廊布设了一条地面测控链,通过这条测控链,他们可以向返回器发送指令,并通过测控链获取的数据,实时计算出返回器的轨道并预报其着陆地点。
此刻,在飞控大厅隔壁的轨道机房里,中心轨道控制科技人员们紧盯屏幕、十指翻飞,正紧张地进行“嫦娥”返回轨道预报。年轻的控制工程师盛庆轩告诉记者,精确的轨道预报是引导测站跟踪返回器和进行返回器落点预报的前提。稍有差池,就无法保证安全返回了。
6时11分许,“建立返回再入姿态!”听到这声报告,飞控大厅的科技人员们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可以稍稍放松一下了。
2分钟后,飞控大厅气氛再次紧张起来。在距地面大约120公里的大气层边缘,“嫦娥”像一颗流星一般向地球大气层飞去。飞控大厅的科技人员们纷纷抬起头来,透过巨幅液晶屏上的三维动画,深情注视进入初次再入飞行的“嫦娥”。

嫦娥5号T1返回舱
持续3分多钟的初次再入算得上是发生在地球稠密大气层里的一场精心动魄动作大片。虽然从大屏的动画上无法看到真实的再入场景,但从专家的讲述中,记者仍有身临其境、心跳加速的感觉。这3分多钟里,“嫦娥”不但会因高速飞行与大气摩擦进入黑障,而且在黑障区会在稠密大气的阻滞下弹跳起来。就像在河面上打水漂一样,高速飞行的石块会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弹起再落下。
“这一跳是生死攸关的一跳!”周建亮说,“如果跳不起来,‘嫦娥’就会一头栽下摔个粉身碎骨,如果跳过了,‘嫦娥’就会逃离大气层,无法二次再入。”
“返回器第一次升力控制结束,转自由飞行段!”6时17分,飞控大厅里掌声雷动,科技人员们纷纷用欢呼和拥抱庆祝着“嫦娥”姑娘惊艳、完美的纵身一跳。这一跳,“嫦娥”跃出了黑障,跳出了大气层;这一跳,“嫦娥”跨过了返回最危险的旅途,吹响了任务圆满成功的号角。
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然而,“嫦娥”回家的路还有很远。飞控大厅很快再次沉寂下来,科技人员们开始为嫦娥最后的归程认真的监视着,紧张的计算着……
“首次再入结束后,‘嫦娥’飞行速度会下降到第一宇宙速。”周建亮告诉记者,“二次再入过程就与神舟飞船返回类似了。”
6时23分,“返回器转入二次再入飞行阶段!”返回器再次启动了升力控制。随后,北京飞控中心再次向各方向测站发送了落点预报。
6时27分许,“嫦娥”第二次飞出了黑障区。
“回收四号跟踪开始!”
此刻,飞控大厅的巨幅液晶屏上显示出内蒙古着陆场站光学观测点拍摄记录到的返回器实时光学图像和红外图像。从图像上记者看到,“嫦娥”姑娘像一颗在旭日晨辉中闪耀的流星来到了了祖国大陆的上空。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嫦娥”离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
“弹伞舱盖!”6时31分,随着总调度一声令下,“嫦娥”在内蒙古上空10公里的地方启动了最后的回收程序。
短暂的十几秒钟后,“嫦娥”打开了伞舱盖,弹出了减速伞。很快,巨大的主降落伞在减速伞的拖拉下打开了。高速飞行、灵巧轻盈的“小嫦娥”在主伞巨大的拉力下,被拽了起来,仿佛仙女摇曳于空中的舞姿。
着陆场早已到达预定待命空域的直升机和地面的回收分队,按照北京飞控中心发送的落点预报,向着目标着陆点靠拢。
6时42分,在万众期待下,“嫦娥”翩翩落下,安全着陆。随后,喜讯传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飞控大厅里,掌声再次响起,欢欣鼓舞的科技人员们纷纷拥抱欢呼。此刻,窗外已是群鸟啾啾,朝霞满天。迎着一缕冬日初生的晨光,伴着一曲来自月亮的旋律,中国探月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拉开!
来源: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4_11_01_281766_s.shtml
这都被烧焦了 ,,香?
祝贺!激动!
祝贺祝贺
看到最近美國和維珍的失敗,我們的成功真不容易!!
热烈欢迎回家
这个是用来测试弹导导弹的弹跳增程的技术吧
外表烧糊了很正常,只要里面没事儿就行
祝贺祝贺
http://news.sina.com.cn/c/2014-11-01/065331078868.shtml
这里有视频
服务舱干嘛去了???
兰花幽灵 发表于 2014-11-1 09:19
这都被烧焦了 ,,香?
外焦里嫩,
兰花幽灵 发表于 2014-11-1 09:19
这都被烧焦了 ,,香?
外层就是给烧的,象美国航天飞机为了好看用瓷贴,不可靠,死一回就全停飞了.
好小的个头。嫦娥5号的正式版返回舱不会也这么小吧?外形是不是也该换换
dfmtf 发表于 2014-11-1 09:50
这个是用来测试弹导导弹的弹跳增程的技术吧
不是.........
小号版的神舟返回舱啊
这个是用来测试弹导导弹的弹跳增程的技术吧
我们是为了人类探索宇宙而进行的试验,完全是和平目的的!
我们是为了人类探索宇宙而进行的试验,完全是和平目的的!

体育老师水平说的是大实话,这水平兼几门课那是小意思。

另外…祝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次成功。
好呆萌的返回舱
热烈祝贺嫦娥5号试验器成功返回
欢迎回来,另外服务舱继续去月球?
体育老师 发表于 2014-11-1 12:02
我们是为了人类探索宇宙而进行的试验,完全是和平目的的!
第一次在CD见到体育老师,前来膜拜一下
并且献一朵大菊花
深情注视进入初次再入飞行的“嫦娥”。
难道没有人吐槽这个么?
热烈祝贺


是西印度洋上空再入,南大西洋是舱器分离



是西印度洋上空再入,南大西洋是舱器分离

Reentry.jpg (159.6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2 11:28 上传


鼓掌,啪啪啪
SOROS2 发表于 2014-11-1 11:08
外层就是给烧的,象美国航天飞机为了好看用瓷贴,不可靠,死一回就全停飞了.
我看法 反而怀疑是米国没有掌握类似的 烧蚀降温保护技术 贴的是瓷片 相对较沉的 每次发射完 在维护时候 还是相当于要重新贴一遍
非常浪费重量 也浪费工时
小飞太棒了
从发言只发现科学普及的道路很漫长  
SimbaZ 发表于 2014-11-1 11:17
好小的个头。嫦娥5号的正式版返回舱不会也这么小吧?外形是不是也该换换
换成滑翔翼的,呵呵
视频里没有看到跳跃的过程啊
丰血 发表于 2014-11-2 01:29
我看法 反而怀疑是米国没有掌握类似的 烧蚀降温保护技术 贴的是瓷片 相对较沉的 每次发射完 在维护时候  ...
返回舱是一次性的,烧蚀没事;航天飞机是重复使用的,每次都烧蚀,那用不了几次就没了,所以必须搞成防热瓦
丰血 发表于 2014-11-2 01:29
我看法 反而怀疑是米国没有掌握类似的 烧蚀降温保护技术 贴的是瓷片 相对较沉的 每次发射完 在维护时候  ...
那你觉得美帝在水星飞船、双子座飞船、阿波罗飞船时代用的是什么隔热技术???

毫无疑问,后来的航天飞机隔热瓦和隔热毯都是相当先进的,理论上可以复用100次,但因为经常遭受太空漂浮物撞击,才会换掉被撞击的那一部分,什么全都拆下来重装一次纯属扯蛋。
感觉技术人员都好年轻!!!
兰花幽灵 发表于 2014-11-1 09:19
这都被烧焦了 ,,香?
试验器外焦里嫩~香的很啊~
试验器外焦里嫩~香的很啊~
So good         
用反推是不是更安全一些?
lsquirrel 发表于 2014-11-1 22:45
是西印度洋上空再入,南大西洋是舱器分离
这个着陆场要是控制不好,很容易进入北京啊
dreamboat 发表于 2014-11-3 11:51
用反推是不是更安全一些?
那要大量的燃料维持返回舱保持低速进入大气。
我看法 反而怀疑是米国没有掌握类似的 烧蚀降温保护技术 贴的是瓷片 相对较沉的 每次发射完 在维护时候  ...
美国当然有烧蚀降温技术,航天飞机用瓷片是为了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