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解放军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全解码:经历10次大裁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59:17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实施的较大规模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就有10次,先后有数十个大军区和兵团级单位被撤销,近千所军队院校、医院等被裁撤、缩编或改隶,全军员额从抗美援朝时的627万人减为目前的230万人。回顾建国以来我军历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2年,确立国家军事领导体制和人民解放军进行精简整编。1949年10月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重新组成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将全国划分为13个军区;调整了总部和战区的领导机构;组建了新的军兵种,改建和新建了军事院校。到1950年,人民解放军总人数骤增至近550万,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41.1%。1950年4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复员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军委于5月16日至31日对整编复员工作进行研究、讨论和部署。决定军队复员150万人,将全军的总员额由550万压缩到400万,当年即复员23.9万余人。这是我军建国后的第一次精简整编。整编方针是:缩减陆军,尤其是步兵员额,加强空军、海军及各特种兵部队员额。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之后,由于战争需要军队又进行了扩编,到1951年底总兵力达到611万人,最高时达到627万人。朝鲜战场形势基本稳定后,中共中央决定再次进行精简整编,毛泽东于1952年1月批准了《军事整编计划》。到1952年10月底,共精简19个军部、73个师,近200万人。基本实现了朝鲜战争爆发前国家计划将军队员额压缩到400万的目标。军费开支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由1951年的43%下降为32.9%。这是第二次精简整编,更确切地说是第一次精简整编任务的继续。通过这次精简整编,陆军初步完成由分散领导向集中统一指挥、从单一步兵体制向诸兵种合成体制的转变。同时,海军、空军和院校建设得到了加强。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8年底,人民解放军按照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确定的精简整编规划和贯彻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又进行了第三、四两次大的精简整编。其中,第三次精简整编工作从1954年2月全面开始至1955年底结束,是落实1953年12月7日—1954年1月26日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精神对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总方针总任务的回应。全军总兵力共精简了21.2%,总员额减到350万人。其中陆军部队裁减比例最大,特种兵得到加强,极大地推进了人民解放军合成化建设。军费开支由1953年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4.2%下降到24.1%。通过整编,全军基本上做到了人员统一编制、武器统一定型,人民解放军基本上实现了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化的转变。

  第四次精简整编是对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回应。整编工作从1956年11月开始,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于1957年1月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要求3年裁减130万人,压缩至250万人左右。到1958年底结束,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1个军部、46个师、30余所医院和30余所院校。全军总员额降至240万,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人数最少的时期。其中陆军裁员最多,陆军编制人数仅相当于新中国成立时的1/3,约占全军总员额的54.6%。在减少陆军的同时,加强了海、空军和各技术兵种的建设。到1958年,调整后的海军、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人数已占全军总人数的32%。军费开支占国家总财政支出比例下降到12.2%。这次精简整编主要裁减了陆军、公安军和各级机关党校及其附属单位和勤务分队,人民解放军合成化程度显著提高,编制体制实现了一次根本性调整。精简整编紧紧围绕着军队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关系这一主题展开,是对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主题的回应。

  20世纪50年代经过四次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总员额得到有效控制,军费开支大幅下降,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更具意义的是,通过四次精简整编加强了海、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建设,创建了海军、空军、公安军、防空军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形成了五大军种和七大兵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解放军以陆军为主的单一军种局面,调整后的海军、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编制更趋合理,完成了人民解放军向国防军体制及合成化的过渡。

第三阶段:1975年整顿军队到80年代百万大裁军,经历了第五、六、七、八次精简整编。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进一步指明了我军建设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应该说,新时期中国军队改革的起点是1975年的军队整顿。邓小平曾这样说过,改革也在1975年试验过一段时间,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

  第五次精简整编从1975年底到1976年,重点解决比例失调和部队臃肿问题,全军总人数减少13.6%。1975年6月24日至7月5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3年内将军队减少60万人。9月,中央军委批准了总参谋部《压缩军队员额,调整体制编制方案》,军队精简整编工作在全军展开,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到1976年,军队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1978年1月18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方案》,明确要求军队继续贯彻执行1975年确定的精简整编方针、原则和措施,进行体制编制调整。5月13日,邓小平同总参谋部领导谈话时,针对“文革”对军队建设的破坏,曾形象地指出:“我们军队的状况,还是1975年讲的,就是三种状况:软、懒、散;五个字:肿、散、骄、奢、惰。”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么庞大的指挥机构,指挥战争是要打败仗的。”

  以“消肿”为突破口,人民军队又经过第六、七、八次精简整编,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大步迈进。第六次精简整编是1980年至1981年。1980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8月15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关于军队精简整编方案》,提出这次精简整编的原则是:精简机关,压缩军队员额,减少保障部队和非战斗人员。这次裁并了各级机关重叠机构,撤销了省军区独立师,部分野战军步兵师改为简编师。第七次精简整编是1982年至1983年。1982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下发《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明确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方针和原则。据此,军队体制编制开始调整和改革。这次精简整编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下辖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军区直属的炮兵、坦克和野战工兵部队,大部划归陆军的军内建制;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所驻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八次精简整编是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作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为实行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使军队能够适应现代局部战争要求,中央军委决定在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体制编制调整的基础上,实行军队全面改革。同年7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转发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要求精简与改革体制编制、改革有关制度同步进行,并提出军队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根本目的,是要逐步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精兵。根据这一总要求,这次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任务:一是压缩军队总员额,全军总人数减少100万;二是改革体制编制,同时还要改革和建立一些相关的制度。到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员额由423.8万人减到323.5万人。之后,又作了进一步的裁减,至1990年,全军总员额减到319.9万人,共裁减员额103.9万人,占裁减前总员额的24.5%,完成百万裁军的任务。

  通过这一次百万大裁军,人民解放军在精兵、合成、提高效能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一是压缩了军队的规模,减少了数量,提高了质量。二是撤并、压缩了机构。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合并了4个大军区,减少了保障人员。三是组建了陆军集团军和陆军航空兵,加大了技术兵种的比例,全军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0多个。四是初步理顺了一些领导和管理体制,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提高了工作效能。五是改进了部队的组织编成,全军经过撤销、合并、降级、改制,共减少团级以上单位5900多个,组建陆军合成集团军。六是调整了干部与战士的编配比例,人员构成比较合理。在这一阶段,军队改革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并通过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带动了其他方面的改革,标志着军队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的阶段。

  经过这一阶段的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兵员总员额从1975年前高峰时的600多万,减到1985年的300万。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裁军的舞台上,上演的并非简单的大裁员,而是战略性结构大调整。与裁军相同步,陆军航空兵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随着陆军集团军的组建,陆军中技术兵种比例首次超过步兵,人民军队迈出由摩托化向机械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第九次精简整编。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美苏互为对手的两极国际战略格局出现变化,世界开始向“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方向转变。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未来局部战争的主要样式,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中央军委敏锐察觉到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新发展,对军事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1995年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九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军队建设上要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要求把军事斗争准备上的转变和军队建设上的转变联系起来,正式完整地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按照这一转变要求,军队改革进一步向注重质量建设的方向前进。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宣布,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到1999年底,裁军50万的任务已经完成。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第九次精简整编。

  第五阶段:21世纪初期的第十次精简整编和全军大联勤改革。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第十次精简整编。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工业化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正在向信息化军队转变,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条件下,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进一步充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提出进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建设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真正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军队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阶段。进一步进行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向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目标迈进。2003年9月1日,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出席国防科技大学50周年庆典活动时,又一次郑重宣布:中国将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20万,使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同年,中央军委决定在济南战区进行大联勤改革试点。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我军在济南战区进行的大联勤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试点方案得到全面落实,改革效益逐步显现,标志着联勤改革向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至此,经过建国后共10次较大规模的裁军,人民解放军总数大体保持在了230万人的规模上。与此同时,我军开始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进。

http://www.cssn.cn/jsx/bztz_jsx/201409/t20140901_1311056_1.shtml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实施的较大规模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就有10次,先后有数十个大军区和兵团级单位被撤销,近千所军队院校、医院等被裁撤、缩编或改隶,全军员额从抗美援朝时的627万人减为目前的230万人。回顾建国以来我军历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2年,确立国家军事领导体制和人民解放军进行精简整编。1949年10月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重新组成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将全国划分为13个军区;调整了总部和战区的领导机构;组建了新的军兵种,改建和新建了军事院校。到1950年,人民解放军总人数骤增至近550万,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41.1%。1950年4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复员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军委于5月16日至31日对整编复员工作进行研究、讨论和部署。决定军队复员150万人,将全军的总员额由550万压缩到400万,当年即复员23.9万余人。这是我军建国后的第一次精简整编。整编方针是:缩减陆军,尤其是步兵员额,加强空军、海军及各特种兵部队员额。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之后,由于战争需要军队又进行了扩编,到1951年底总兵力达到611万人,最高时达到627万人。朝鲜战场形势基本稳定后,中共中央决定再次进行精简整编,毛泽东于1952年1月批准了《军事整编计划》。到1952年10月底,共精简19个军部、73个师,近200万人。基本实现了朝鲜战争爆发前国家计划将军队员额压缩到400万的目标。军费开支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由1951年的43%下降为32.9%。这是第二次精简整编,更确切地说是第一次精简整编任务的继续。通过这次精简整编,陆军初步完成由分散领导向集中统一指挥、从单一步兵体制向诸兵种合成体制的转变。同时,海军、空军和院校建设得到了加强。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8年底,人民解放军按照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确定的精简整编规划和贯彻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又进行了第三、四两次大的精简整编。其中,第三次精简整编工作从1954年2月全面开始至1955年底结束,是落实1953年12月7日—1954年1月26日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精神对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总方针总任务的回应。全军总兵力共精简了21.2%,总员额减到350万人。其中陆军部队裁减比例最大,特种兵得到加强,极大地推进了人民解放军合成化建设。军费开支由1953年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4.2%下降到24.1%。通过整编,全军基本上做到了人员统一编制、武器统一定型,人民解放军基本上实现了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化的转变。

  第四次精简整编是对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回应。整编工作从1956年11月开始,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于1957年1月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要求3年裁减130万人,压缩至250万人左右。到1958年底结束,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1个军部、46个师、30余所医院和30余所院校。全军总员额降至240万,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人数最少的时期。其中陆军裁员最多,陆军编制人数仅相当于新中国成立时的1/3,约占全军总员额的54.6%。在减少陆军的同时,加强了海、空军和各技术兵种的建设。到1958年,调整后的海军、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人数已占全军总人数的32%。军费开支占国家总财政支出比例下降到12.2%。这次精简整编主要裁减了陆军、公安军和各级机关党校及其附属单位和勤务分队,人民解放军合成化程度显著提高,编制体制实现了一次根本性调整。精简整编紧紧围绕着军队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关系这一主题展开,是对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主题的回应。

  20世纪50年代经过四次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总员额得到有效控制,军费开支大幅下降,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更具意义的是,通过四次精简整编加强了海、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建设,创建了海军、空军、公安军、防空军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形成了五大军种和七大兵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解放军以陆军为主的单一军种局面,调整后的海军、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编制更趋合理,完成了人民解放军向国防军体制及合成化的过渡。

第三阶段:1975年整顿军队到80年代百万大裁军,经历了第五、六、七、八次精简整编。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进一步指明了我军建设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应该说,新时期中国军队改革的起点是1975年的军队整顿。邓小平曾这样说过,改革也在1975年试验过一段时间,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

  第五次精简整编从1975年底到1976年,重点解决比例失调和部队臃肿问题,全军总人数减少13.6%。1975年6月24日至7月5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3年内将军队减少60万人。9月,中央军委批准了总参谋部《压缩军队员额,调整体制编制方案》,军队精简整编工作在全军展开,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到1976年,军队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1978年1月18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方案》,明确要求军队继续贯彻执行1975年确定的精简整编方针、原则和措施,进行体制编制调整。5月13日,邓小平同总参谋部领导谈话时,针对“文革”对军队建设的破坏,曾形象地指出:“我们军队的状况,还是1975年讲的,就是三种状况:软、懒、散;五个字:肿、散、骄、奢、惰。”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么庞大的指挥机构,指挥战争是要打败仗的。”

  以“消肿”为突破口,人民军队又经过第六、七、八次精简整编,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大步迈进。第六次精简整编是1980年至1981年。1980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8月15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关于军队精简整编方案》,提出这次精简整编的原则是:精简机关,压缩军队员额,减少保障部队和非战斗人员。这次裁并了各级机关重叠机构,撤销了省军区独立师,部分野战军步兵师改为简编师。第七次精简整编是1982年至1983年。1982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下发《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明确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方针和原则。据此,军队体制编制开始调整和改革。这次精简整编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下辖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军区直属的炮兵、坦克和野战工兵部队,大部划归陆军的军内建制;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所驻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八次精简整编是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作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为实行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使军队能够适应现代局部战争要求,中央军委决定在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体制编制调整的基础上,实行军队全面改革。同年7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转发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要求精简与改革体制编制、改革有关制度同步进行,并提出军队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根本目的,是要逐步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精兵。根据这一总要求,这次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任务:一是压缩军队总员额,全军总人数减少100万;二是改革体制编制,同时还要改革和建立一些相关的制度。到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员额由423.8万人减到323.5万人。之后,又作了进一步的裁减,至1990年,全军总员额减到319.9万人,共裁减员额103.9万人,占裁减前总员额的24.5%,完成百万裁军的任务。

  通过这一次百万大裁军,人民解放军在精兵、合成、提高效能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一是压缩了军队的规模,减少了数量,提高了质量。二是撤并、压缩了机构。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合并了4个大军区,减少了保障人员。三是组建了陆军集团军和陆军航空兵,加大了技术兵种的比例,全军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0多个。四是初步理顺了一些领导和管理体制,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提高了工作效能。五是改进了部队的组织编成,全军经过撤销、合并、降级、改制,共减少团级以上单位5900多个,组建陆军合成集团军。六是调整了干部与战士的编配比例,人员构成比较合理。在这一阶段,军队改革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并通过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带动了其他方面的改革,标志着军队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的阶段。

  经过这一阶段的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兵员总员额从1975年前高峰时的600多万,减到1985年的300万。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裁军的舞台上,上演的并非简单的大裁员,而是战略性结构大调整。与裁军相同步,陆军航空兵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随着陆军集团军的组建,陆军中技术兵种比例首次超过步兵,人民军队迈出由摩托化向机械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第九次精简整编。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美苏互为对手的两极国际战略格局出现变化,世界开始向“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方向转变。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未来局部战争的主要样式,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中央军委敏锐察觉到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新发展,对军事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1995年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九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军队建设上要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要求把军事斗争准备上的转变和军队建设上的转变联系起来,正式完整地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按照这一转变要求,军队改革进一步向注重质量建设的方向前进。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宣布,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到1999年底,裁军50万的任务已经完成。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第九次精简整编。

  第五阶段:21世纪初期的第十次精简整编和全军大联勤改革。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第十次精简整编。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工业化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正在向信息化军队转变,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条件下,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进一步充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提出进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建设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真正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军队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阶段。进一步进行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向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目标迈进。2003年9月1日,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出席国防科技大学50周年庆典活动时,又一次郑重宣布:中国将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20万,使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同年,中央军委决定在济南战区进行大联勤改革试点。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我军在济南战区进行的大联勤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试点方案得到全面落实,改革效益逐步显现,标志着联勤改革向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至此,经过建国后共10次较大规模的裁军,人民解放军总数大体保持在了230万人的规模上。与此同时,我军开始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进。

http://www.cssn.cn/jsx/bztz_jsx/201409/t20140901_1311056_1.shtml
还是毛爷爷时期的裁军给力,短短六年时间,军队就由627万减少到240万
充分体现了一句话:裁军最易得罪人,裁军步伐大小最能看出领导的权威大小
这次习大明显又要裁军了,希望这次裁军步伐要更大一些
自己顶一顶
其他方面都有动作,就是这方面在十年时间没有任何动静。
斯普鲁恩斯基 发表于 2014-10-25 16:46
其他方面都有动作,就是这方面在十年时间没有任何动静。
老胡刚上台的时候还是有的,裁军20万,不过那时候是老江当军委主席
除了大力裁减陆军之外 陆军司令部也应该赶紧组建起来 做到三军平等

总参不能再管陆军了 应向三军联合作战参谋部发展
一定要加强战斗力啊
隼鹰 发表于 2014-10-25 20:31
除了大力裁减陆军之外 陆军司令部也应该赶紧组建起来 做到三军平等

总参不能再管陆军了 应向三军联合作 ...
再裁军50万,如何?
莽莽长云 发表于 2014-10-25 21:17
再裁军50万,如何?
主要裁撤陆军机关单位 野战部队不能裁了
隼鹰 发表于 2014-10-25 21:23
主要裁撤陆军机关单位 野战部队不能裁了
赞同你的说法,不过穿陆军军装的也不全是陆军,各级文工团和干休所的职能可否进行社会化改编一直在争论。
再裁军50万,如何?
230万人规模可以了,下步就是优化,减少非战斗人员数量,强化社会保障力度,精简指挥机构
fengxiang 发表于 2014-10-25 21:55
230万人规模可以了,下步就是优化,减少非战斗人员数量,强化社会保障力度,精简指挥机构

官方认为230万人的规模仍然是过于庞大,需要进一步的裁军,我赞成官方意见
这次裁军,人数起码在十万以上
KILLJPN 发表于 2014-10-25 21:54
赞同你的说法,不过穿陆军军装的也不全是陆军,各级文工团和干休所的职能可否进行社会化改编一直在争论。
不过穿陆军军装的也不全是陆军
---------------------------------

这就是没有陆军司令部惹的祸 除了海空军二炮外 本该归属陆军司令部的下属机构都划归总参(例如总参炮兵部 陆航部)不但造成很多机构臃肿庞杂 还影响了总参向三军联合作战的战略转型
隼鹰 发表于 2014-10-25 22:37
不过穿陆军军装的也不全是陆军
---------------------------------
现在还有兵种部?

当年建立兵种部是向毛子看齐的吧?

成立陆军司令部在兔子这里作用真的这么明显吗?
KILLJPN 发表于 2014-10-25 23:13
现在还有兵种部?

当年建立兵种部是向毛子看齐的吧?
1985年 装甲兵司令部和炮兵司令部被裁撤 改为总参下属的兵种部 1988年陆航组建后 也隶属总参陆航部

陆军司令部的成立至少有三个作用

其一 陆军司令部成立后 总参不再代管陆军 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军总参谋部 有利于其向三军联合作战转型

其二 陆军司令部成立后 原隶属总参的陆军职能机构可以移交给陆军司令部 多余的可以裁撤 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

其三 陆军司令部成立后 陆海空军实现平等 不仅有利于资源分配 尤其是大力发展海空军和二炮部队 还有利于三军之间相互监督 杜绝因陆军独大不受监督而导致的一系列贪污腐败问题
莽莽长云 发表于 2014-10-25 20:23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对的,江是搞过技术的,知道光靠人多没用这个道理。
隼鹰 发表于 2014-10-25 23:30
1985年 装甲兵司令部和炮兵司令部被裁撤 改为总参下属的兵种部 1988年陆航组建后 也隶属总参陆航部

陆 ...
首先一点,陆军和海空军,对于TG来说,本身就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先天性的,任何一支海空军的作战单位,往上追溯都会追溯到陆军的某个军或师,这与国外的军队是很不一样的,比如美国,虽然空军源于陆军航空兵,但海军是与陆军对立的,并不存在沿袭的关系,所以可以互相牵制。如果TG也设立陆军部,那么陆军总长虽然级别上与海空军一致,但从军队的传统来讲,陆军对于海空军来说,不论从战绩还是历史,仍然有压倒性的优势,这样陆军部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第二,TG最需要的是,建立三军联合作战的指挥机制,其实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法是,在现有集团军、海军舰队的基础上,设立三军联合作战的战区司令部,比如,在台海方面,可以设立福州战区司令部,其司令部可以直接由集团军司令部或者海军舰队司令部担任,执行方面军级别的作战任务。当然,为了理顺指挥关系,海军需要在三大舰队下面建立以航母/两栖攻击舰为核心的分舰队,每个分舰队包括一个航母/两栖战斗群,1-2个驱护支队,分舰队级别与集团军同级,当战斗以海战为主的时候,则由分舰队的指挥机关为核心,组成战区司令部,当战斗以陆战为主的时候,战区司令部以集团军的指挥机关为核心组建。至于空军,则作为全军的战略打击力量从繁重的防空/对地支援作战任务里解脱出来,主要承担战略轰炸、争夺制空权、战略反导/反卫星、远程战略侦察、军事航天等作战任务,直接由总参指挥,只是在必要是加强到各战区。
第三,相对于庞大的解放军来说,现役武警的力量太薄弱了,应当将原属于陆军的边防部队、守备部队等划归武警,与武警机动师合并成立武警机动部队。将原属海军的水警区划归武警,成立武警海警部队,海军主力舰艇只保留4000吨以上可执行远洋任务的驱逐舰/护卫舰,吨位较小的水面舰艇都划归武警,主要承当中国第一岛链内海域的警戒、巡逻、反潜等任务。空军的防空部队中,一部分航空师划归海陆军,承担区域防空作战的任务,其他归武警,承担国土防空的任务。武警的职能除了现在维护社会稳定外,还应该承担起主要的国土防御作战、防空作战的任务。未来的武警部队,防空及海警部队,规模和战斗力应该至少达到日本海自、空自的水平,陆上机动部队应该至少能同时在两个方向抵御俄罗斯或印度这样规模的陆军从陆上的进攻。至于解放军的海陆空三军,他们的作战地域不应该是中国的领土、领空、领海,而应该是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西伯利亚这些地方。
现在的军队主要是优化结构,数量已经不好再压缩了。
现在的军队主要是优化结构,数量已经不好再压缩了。
优化结构本身就需要裁军。
当前规模下,在未来十余年内至少还有30~50万的压缩空间。
第一句就错了,新的党的军委和划分13个军区都是1954-1955年搞得。

根本问题是叠床架屋的机构机关太多,官太多,中高级干部太多。

裁军第一是坚决撤掉无用的机关,合并无用的机关,二是降低压缩某些有一定作用但级别过高的机关。

这十多年来,为了宠着军队,年年变相的高配干部,现在需要的不是高配而是低配。
dada2000 发表于 2014-10-27 08:49
第一句就错了,新的党的军委和划分13个军区都是1954-1955年搞得。

根本问题是叠床架屋的机构机关太多, ...
是的,每换一任boss就高配一些单位安排将星,换取支持,结果裁军不裁官,某些做学术、院校和保障的机构级别过高,现下的问题是控不住这种恶性循环而不是裁军,从下开始将作战保障单位、卫勤保障单位做实副团级营单位,以军级-旅级-营级取代现有的军-师-团-营四级,压缩级别

隼鹰 发表于 2014-10-25 20:31
除了大力裁减陆军之外 陆军司令部也应该赶紧组建起来 做到三军平等

总参不能再管陆军了 应向三军联合作 ...


先做实联勤,分割兵力,不然陆军的盘子还是抵得上其他各军一起上,可能会陷入陆军总参这个职务对政务施加影响力的潮流中
隼鹰 发表于 2014-10-25 20:31
除了大力裁减陆军之外 陆军司令部也应该赶紧组建起来 做到三军平等

总参不能再管陆军了 应向三军联合作 ...


先做实联勤,分割兵力,不然陆军的盘子还是抵得上其他各军一起上,可能会陷入陆军总参这个职务对政务施加影响力的潮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