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转帖』沉重的黄土高坡 沉重的农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2:57
沉重的黄土高坡 沉重的农民
● 徐伏钢
徐伏钢(摄)
  经常到中国沿海大都市游览观光,很难对中国的“三农”问题产生深刻认识。这次我随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合唱团前往黄河壶口瀑布,参加那里举办的国际合唱节比赛,有机会看到了黄土高坡上的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真实一面。
  我们乘长途巴士从西安出发,翻山越岭到了山西省西南边境的运城、临汾和吉县,到了陕北革命老根据地延安,领略了吕梁山的高坡,目睹了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体验了黄土地的苦涩。
  在这几天的行程中,映在我眼帘的基本色调,除了黄,就是黑。
  黄是沙尘的本色,风起沙飞,眼耳鼻口都浸进黄沙。黑的是煤尘,运送煤碳的柴油车吐着黑烟,一路抖放着黑色的粉尘。车窗外,看到那些从煤窑爬出来的农民,那身装束,那副表情,让人不禁想起梵高的那幅《吃马铃薯的农民》。
  在运城张店镇的南栱夹村,我们参观了住在窑洞里的两家农户。第一家女主人是70岁的陈大妈,在家看管9岁的小孙子。她老伴已经不在,靠儿子和媳妇出外打工养活一家人。
  陈家窑洞只有那孔窗户和门透着光,其余地方几乎黑得辨不清方向。窗户贴了塑料薄膜挡风,右下角破了两个洞。炕头上堆着一叠破旧的晴纶毛毯和外套,以及一些装零碎的塑胶袋,里侧用一片已经被烟熏成油黑色的布贴在土墙上,以挡住泥土脱落到炕上。炕头旁是灶头,平时在这里烧水作饭。对面是一口水缸,旁边紧靠着一张矮小的木桌。这就是我们在陈家所能见到的全部家当。
  同陈大妈相比,蔡大妈的窑洞就要宽敞许多。蔡家窑洞里停放有一辆半旧的脚踏车,小桌上是一台黑白电视机,整个墙上贴了旧报纸,正墙上端端正正贴了毛泽东的画像。
  窑洞门躺着三头羊,眼角上和头上粘着苍蝇,懒洋洋地在那里晒太阳。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土院内惊惶地躲避着陌生来客。
  让人略感意外的是,蔡大妈告诉我,她家大儿子是运城地区的纪检委副书记。儿子每年都要回到乡下看望老俩口,每次回家都住在这间窑洞里。
  蔡大妈的二儿子住在土坡上的一间简易砖瓦房里,屋内一床、一桌、一灶,一水缸,屋的另一角堆放着几个装饲料的口袋。小俩口新婚不久,羞答答站在自家门前,很少言语,只顾憨厚地笑着。
  我问蔡家老二,有没有想到让大哥在城里帮忙谋个差事干干。他摇摇头,仍旧腼腆地笑着。旁边的新媳妇一把将他插在裤兜里的手拉出来给我看,原来他的左手已经失去了手掌。
壮丽山川依旧原始  
  
  这片古老的土地,润育过伟大的华夏文明;这块壮丽的山川,滋养了多少英雄豪杰。然而直到今天,这片土地依旧原始落后,黄土高坡的农民依然没有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悲惨局面!
  在壁立千仞的华山天险,仰望一线天开,俯视如临深渊,游人至此只能援索挨排尻肩而上。我们却在这里遇到一位白发老人,肩扛40公斤重长条木板,一步步朝海拔2080米高的西峰攀沿。  
  老汉姓郭,今年67岁,在山道上做了20年的搬运工。他每天早晨6点从山脚出发,经过9个小时的攀沿才能到达山顶。烈日当头自不必说,要是碰到下雨,道路更滑,肩头更重,其状实在凄苦。
  货主在山脚按每斤(半公斤)3角付费。换句话说,郭老汉每天从山脚往山顶扛货物,最多只能挣人民币25元(折合新币5元)。他说,家中的老伴是个半残废,儿子不在了,留下两个孩子还小,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靠他一人用肩膀扛起来。
  我为郭老汉,以及山下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黄土地上的中国农民感到深深悲哀。  
  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们再也看不到昔日“宝塔映朝阳,延河闪金光”的景观。由于乱砍乱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如今的延河早已断流,悄无声息地成了一条黄沙淤积的河床。
  说起延河,当地人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断代,90年代深深受害,到了现在延河不在。”
  当地人告诉我,政府向农民强行征用土地,然后卖给开发商,一方面让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造成农民大量涌向城里,使本来已经紧张的就业市场更加失衡。
  由于缺乏资源,交通不便,至今没有一家外资企业前往延安落户。尽管当地盛产苹果和大枣,但缺乏农产品加工技术,无法远销出去。
  当地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说,他们的月薪平均只有人民币500元。即使这样,由于需要就业的人太多,要想在这家机构谋取一份普通的职位,必须在私下向有关当权者打点好几万元。
  我百思不得其解。不是说延安是“革命圣地”,各地的官员都要送到这里来接受“传统教育”,怎么会在“红色”的地盘上冒出这样“黑”的事情来?
  这名职员沉痛地说:“嗨,他们什么时候不是表面说一套,背地里又是另一套!”
·作者是本地媒体工作者沉重的黄土高坡 沉重的农民
● 徐伏钢
徐伏钢(摄)
  经常到中国沿海大都市游览观光,很难对中国的“三农”问题产生深刻认识。这次我随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合唱团前往黄河壶口瀑布,参加那里举办的国际合唱节比赛,有机会看到了黄土高坡上的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真实一面。
  我们乘长途巴士从西安出发,翻山越岭到了山西省西南边境的运城、临汾和吉县,到了陕北革命老根据地延安,领略了吕梁山的高坡,目睹了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体验了黄土地的苦涩。
  在这几天的行程中,映在我眼帘的基本色调,除了黄,就是黑。
  黄是沙尘的本色,风起沙飞,眼耳鼻口都浸进黄沙。黑的是煤尘,运送煤碳的柴油车吐着黑烟,一路抖放着黑色的粉尘。车窗外,看到那些从煤窑爬出来的农民,那身装束,那副表情,让人不禁想起梵高的那幅《吃马铃薯的农民》。
  在运城张店镇的南栱夹村,我们参观了住在窑洞里的两家农户。第一家女主人是70岁的陈大妈,在家看管9岁的小孙子。她老伴已经不在,靠儿子和媳妇出外打工养活一家人。
  陈家窑洞只有那孔窗户和门透着光,其余地方几乎黑得辨不清方向。窗户贴了塑料薄膜挡风,右下角破了两个洞。炕头上堆着一叠破旧的晴纶毛毯和外套,以及一些装零碎的塑胶袋,里侧用一片已经被烟熏成油黑色的布贴在土墙上,以挡住泥土脱落到炕上。炕头旁是灶头,平时在这里烧水作饭。对面是一口水缸,旁边紧靠着一张矮小的木桌。这就是我们在陈家所能见到的全部家当。
  同陈大妈相比,蔡大妈的窑洞就要宽敞许多。蔡家窑洞里停放有一辆半旧的脚踏车,小桌上是一台黑白电视机,整个墙上贴了旧报纸,正墙上端端正正贴了毛泽东的画像。
  窑洞门躺着三头羊,眼角上和头上粘着苍蝇,懒洋洋地在那里晒太阳。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土院内惊惶地躲避着陌生来客。
  让人略感意外的是,蔡大妈告诉我,她家大儿子是运城地区的纪检委副书记。儿子每年都要回到乡下看望老俩口,每次回家都住在这间窑洞里。
  蔡大妈的二儿子住在土坡上的一间简易砖瓦房里,屋内一床、一桌、一灶,一水缸,屋的另一角堆放着几个装饲料的口袋。小俩口新婚不久,羞答答站在自家门前,很少言语,只顾憨厚地笑着。
  我问蔡家老二,有没有想到让大哥在城里帮忙谋个差事干干。他摇摇头,仍旧腼腆地笑着。旁边的新媳妇一把将他插在裤兜里的手拉出来给我看,原来他的左手已经失去了手掌。
壮丽山川依旧原始  
  
  这片古老的土地,润育过伟大的华夏文明;这块壮丽的山川,滋养了多少英雄豪杰。然而直到今天,这片土地依旧原始落后,黄土高坡的农民依然没有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悲惨局面!
  在壁立千仞的华山天险,仰望一线天开,俯视如临深渊,游人至此只能援索挨排尻肩而上。我们却在这里遇到一位白发老人,肩扛40公斤重长条木板,一步步朝海拔2080米高的西峰攀沿。  
  老汉姓郭,今年67岁,在山道上做了20年的搬运工。他每天早晨6点从山脚出发,经过9个小时的攀沿才能到达山顶。烈日当头自不必说,要是碰到下雨,道路更滑,肩头更重,其状实在凄苦。
  货主在山脚按每斤(半公斤)3角付费。换句话说,郭老汉每天从山脚往山顶扛货物,最多只能挣人民币25元(折合新币5元)。他说,家中的老伴是个半残废,儿子不在了,留下两个孩子还小,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靠他一人用肩膀扛起来。
  我为郭老汉,以及山下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黄土地上的中国农民感到深深悲哀。  
  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们再也看不到昔日“宝塔映朝阳,延河闪金光”的景观。由于乱砍乱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如今的延河早已断流,悄无声息地成了一条黄沙淤积的河床。
  说起延河,当地人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断代,90年代深深受害,到了现在延河不在。”
  当地人告诉我,政府向农民强行征用土地,然后卖给开发商,一方面让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造成农民大量涌向城里,使本来已经紧张的就业市场更加失衡。
  由于缺乏资源,交通不便,至今没有一家外资企业前往延安落户。尽管当地盛产苹果和大枣,但缺乏农产品加工技术,无法远销出去。
  当地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说,他们的月薪平均只有人民币500元。即使这样,由于需要就业的人太多,要想在这家机构谋取一份普通的职位,必须在私下向有关当权者打点好几万元。
  我百思不得其解。不是说延安是“革命圣地”,各地的官员都要送到这里来接受“传统教育”,怎么会在“红色”的地盘上冒出这样“黑”的事情来?
  这名职员沉痛地说:“嗨,他们什么时候不是表面说一套,背地里又是另一套!”
·作者是本地媒体工作者
我百思不得其解。不是说延安是“革命圣地”,各地的官员都要送到这里来接受“传统教育”,怎么会在“红色”的地盘上冒出这样“黑”的事情来?
  这名职员沉痛地说:“嗨,他们什么时候不是表面说一套,背地里又是另一套!”
延河的水早就没了,我99年去延安的时候就没了
哈哈哈!!!!!!!!谁给你说延河干了阿!!!!!!!我就延安的怎么不知道啊1!!!!!!!!!!!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断代,90年代深深受害,到了现在延河不在
延安人的顺口溜是普通话想不通!!!!!!!!!!!
还要再说几句,延安没资源!!!!!!!!!!!!!!哈哈哈!!!!!!!!!!!!那延安的那么多油矿,煤矿又怎么讲?????????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好像就说过延安产石油吧!!!!!!!!!!!1哈哈哈!!!!!!!!
楼上还是一个马甲[em02]
是啊!!!!!!!!1没错啊1!都是我发的!!!!!!!!!!!
作者是本地媒体工作者
哈哈哈!!!!!!!!!!!!!!!!!!!!!!!!!!!!!!!!!11真是搞笑啊!!!!1一个当地的媒体记者!真是笑死人了!哈哈哈!!!!!!一个当地人会发什么普通话的顺口溜!一个当地记者会不知道当地有没有资源!!!!!!!!哈哈哈!!!!!!!!!11这个当地人是在台湾受的教育吧!!!!!!!!!!!!
说实话!这是我在超大看得最没档次的文章啊!!!!1哈哈哈!!!!!!!!!真的是不知道这个作者是何许人也!!!!!!哎!!!!!!我们当地人管长途客车叫长途巴士!哦!天呐!!!!!!!!!!1哈哈哈!!!!!!!!!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他是李登辉化妆的我们当地人吧!!!!!1哈哈哈!!!!!!!!!真是搞笑!!哈哈哈!!!!!!
从西安去延安需要绕道山西吗?......我从小每年都回老家.可我这辈子还没去过山西...
哎...不过楼上的兄弟,做人要低调嘛
谢谢兄台告诫!只是这篇文章太假了!!!!!!哎!都不知道说什么的好!只是希望广大网友不要上当!!!!1
"这次我随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合唱团前往黄河壶口瀑布",应该不是中国人,新加坡人一贯喜欢唱衰中国这我们大家都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