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马林科夫做了苏联一把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30:52
苏联当时的政治氛围感觉非常差 看出应该改革的人 要么像马林科夫被冷处理 要么像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 身体出问题
国运?


马林科夫的“新方针”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苏联1953年的消费品增长率第一次超过了重工业的增长率。
政府开始考虑福利问题,国家用于消费的支出占预算的比例上升,对应的是,军备的比例下降。
在1953和1954年间,两次降低了食品和消费品的价格,蔬菜和葡萄降幅高达50%,面包下降10%,肉类下降15%,衣服下降14%,皮鞋下降8%,香水下降10%。
农民的现金分配增加了两倍多,增至42亿2千万卢布。人们切实地感受到了“新方针”的实惠。
同时,纠正了部分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大清洗所带来的弊端,稳定了社会秩序,也是人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客观上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在农业上,苏联连续两年迎来了大丰收,谷物的出口使苏联获得了大量的实惠,一方面保障了工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国内的需求,进一步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在社会福利上,马林科夫保障了失业工人的权益,从而将苏联的社会制度更加完善,大大缓和了社会上的矛盾,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显得更为公平。
从各个方面看,在马林科夫改革后,苏联的经济都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并且生机勃勃,具有相当程度的潜力。可以想象,如果这一改革可以持续下去,那么至少在未来的五十年以内,苏联的经济仍然将保持高速、健康并且稳定的增长,那么冷战的结局将极有可能发生变化。
但是,问题出现了。实际上,我们现在之所以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具有时代局限性是因为我们是从历史过来人的角度,是在其局限性已经体现出了严重的后果的时候才真正认识,或者开始认识的。而在当时,斯大林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即便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凭借着斯大林模式,苏联只用了一个五年计划就完全恢复至战前的水平,达到了可以与美国分庭抗礼的程度。
因此,马林科夫的改革无疑是及时的、高瞻远瞩的,但是很可惜,往往这种及时的改革也不会被人们所认同,只有当其遇到危机时,人们才会思考变革,这也正是马林科夫改革最终失败主要原因。
马林科夫模式的失败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改革本身的失败,即不是由于改革的某项措施,或者改革本身不符合苏联国情,从而导致苏联经济衰退而不得不终止,事实上,马林科夫的改革相当成功,并且它是被人为的,或者说得更清楚一点,被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官僚人为的终止了。
马林科夫模式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恰恰就在于马林科夫的改革触动了苏联官僚阶层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官僚的强烈反弹,而马林科夫本人又属于适合集体领导制的类型,对赫鲁晓夫一再忍让退步,最终被赫鲁晓夫等人赶下政治舞台,流放到下层,改革被迫终止。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Гео́ргий 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 Маленко́в,1902年1月13日-1988年1月14日),苏联政治家,也是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斯大林死后曾于1953年3月短暂成为中央书记处排名第一的书记,于1953年3月到1955年2月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
马林科夫于1919年担任红军政战官,192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之后成为斯大林的心腹;1930年代后半马林科夫曾经与贝利亚共同进行对苏联党政军的大清洗。马林科夫一直都与贝利亚有着良好的私交,但是之后马林科夫却在最后抛弃了贝利亚。1946年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日丹诺夫死后成为斯大林决策的核心人物。
马林科夫在穿越阴谋迷宫的官道上轻车熟驾,善于左右逢源,虽曾一度失宠,但在制造列宁格勒冤案中又东山再起。晚年看破红尘,皈依东正教,然而却无法赎清其罪行。
马林科夫一直都与贝利亚有着良好的私交,但是之后马林科夫却在最后抛弃了贝利亚。卫国战争中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46年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日丹诺夫死后成为斯大林决策的核心人物。[1]在1953年3月9日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追悼会上,有三个人讲话: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当时马林科夫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党中央书记,为第一把手。3月14日,马林科夫辞去中央书记职务,由赫鲁晓夫等五人组成书记处。6月26日,处决贝利亚。9月13日,赫鲁晓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5年2月,马林科夫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由布尔加宁继任。1957年6月苏共中央通过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1958年3月,赫鲁晓夫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成为苏联第一号人物。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两年内,曾经对外表示“核武会导致世界毁灭”,反对继续制造核子武器并探索与美国的和解之道;但是这样的行为都引发党内强硬派的反对。苏联当时的政治氛围感觉非常差 看出应该改革的人 要么像马林科夫被冷处理 要么像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 身体出问题
国运?


马林科夫的“新方针”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苏联1953年的消费品增长率第一次超过了重工业的增长率。
政府开始考虑福利问题,国家用于消费的支出占预算的比例上升,对应的是,军备的比例下降。
在1953和1954年间,两次降低了食品和消费品的价格,蔬菜和葡萄降幅高达50%,面包下降10%,肉类下降15%,衣服下降14%,皮鞋下降8%,香水下降10%。
农民的现金分配增加了两倍多,增至42亿2千万卢布。人们切实地感受到了“新方针”的实惠。
同时,纠正了部分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大清洗所带来的弊端,稳定了社会秩序,也是人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客观上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在农业上,苏联连续两年迎来了大丰收,谷物的出口使苏联获得了大量的实惠,一方面保障了工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国内的需求,进一步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在社会福利上,马林科夫保障了失业工人的权益,从而将苏联的社会制度更加完善,大大缓和了社会上的矛盾,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显得更为公平。
从各个方面看,在马林科夫改革后,苏联的经济都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并且生机勃勃,具有相当程度的潜力。可以想象,如果这一改革可以持续下去,那么至少在未来的五十年以内,苏联的经济仍然将保持高速、健康并且稳定的增长,那么冷战的结局将极有可能发生变化。
但是,问题出现了。实际上,我们现在之所以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具有时代局限性是因为我们是从历史过来人的角度,是在其局限性已经体现出了严重的后果的时候才真正认识,或者开始认识的。而在当时,斯大林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即便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凭借着斯大林模式,苏联只用了一个五年计划就完全恢复至战前的水平,达到了可以与美国分庭抗礼的程度。
因此,马林科夫的改革无疑是及时的、高瞻远瞩的,但是很可惜,往往这种及时的改革也不会被人们所认同,只有当其遇到危机时,人们才会思考变革,这也正是马林科夫改革最终失败主要原因。
马林科夫模式的失败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改革本身的失败,即不是由于改革的某项措施,或者改革本身不符合苏联国情,从而导致苏联经济衰退而不得不终止,事实上,马林科夫的改革相当成功,并且它是被人为的,或者说得更清楚一点,被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官僚人为的终止了。
马林科夫模式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恰恰就在于马林科夫的改革触动了苏联官僚阶层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官僚的强烈反弹,而马林科夫本人又属于适合集体领导制的类型,对赫鲁晓夫一再忍让退步,最终被赫鲁晓夫等人赶下政治舞台,流放到下层,改革被迫终止。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Гео́ргий 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 Маленко́в,1902年1月13日-1988年1月14日),苏联政治家,也是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斯大林死后曾于1953年3月短暂成为中央书记处排名第一的书记,于1953年3月到1955年2月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
马林科夫于1919年担任红军政战官,192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之后成为斯大林的心腹;1930年代后半马林科夫曾经与贝利亚共同进行对苏联党政军的大清洗。马林科夫一直都与贝利亚有着良好的私交,但是之后马林科夫却在最后抛弃了贝利亚。1946年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日丹诺夫死后成为斯大林决策的核心人物。
马林科夫在穿越阴谋迷宫的官道上轻车熟驾,善于左右逢源,虽曾一度失宠,但在制造列宁格勒冤案中又东山再起。晚年看破红尘,皈依东正教,然而却无法赎清其罪行。
马林科夫一直都与贝利亚有着良好的私交,但是之后马林科夫却在最后抛弃了贝利亚。卫国战争中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46年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日丹诺夫死后成为斯大林决策的核心人物。[1]在1953年3月9日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追悼会上,有三个人讲话: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当时马林科夫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党中央书记,为第一把手。3月14日,马林科夫辞去中央书记职务,由赫鲁晓夫等五人组成书记处。6月26日,处决贝利亚。9月13日,赫鲁晓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5年2月,马林科夫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由布尔加宁继任。1957年6月苏共中央通过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1958年3月,赫鲁晓夫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成为苏联第一号人物。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两年内,曾经对外表示“核武会导致世界毁灭”,反对继续制造核子武器并探索与美国的和解之道;但是这样的行为都引发党内强硬派的反对。
其实贝利亚不死  作为斯大林的接班人 苏联能走的更好 赫鲁晓夫这棒槌埋下了苏联灭亡的雷。
首先。办公室法则:勤劳与智慧并不比溜须拍马强多少。这个世界也不可能全部人尽其能。屌丝命。操中南海的心。省省吧
   “反对继续制造核子武器并探索与美国的和解之道;但是这样的行为都引发党内强硬派的反对。”
   就凭这一条,政治上还是不成熟,党内反弹是必须的。这样的人物,当个宰相大管家还是可以考虑的,当个核心决策者还是不成啊。
心有猛喵舔蔷薇 发表于 2014-10-11 16:33
其实贝利亚不死  作为斯大林的接班人 苏联能走的更好 赫鲁晓夫这棒槌埋下了苏联灭亡的雷。
是啊,当年鼓吹亩产万斤那个,后来做得不错
chaobill 发表于 2014-10-11 16:40
是啊,当年鼓吹亩产万斤那个,后来做得不错
贝利亚和小邓子天壤之别 别扯了 苏联最重大的工程和计划几乎都是贝利亚领衔的 贝利亚是个很合格的领导
原苏联的发展模式,,,怎么形容好呢,感觉对抗变化的“弹性”越来越小,最后解体恐怕也是历史的必然

心有猛喵舔蔷薇 发表于 2014-10-11 16:51
贝利亚和小邓子天壤之别 别扯了 苏联最重大的工程和计划几乎都是贝利亚领衔的 贝利亚是个很合格的领导


贝利亚是靠内务部的特务拿枪逼着设计师和工人干活,短期效率高,但是无法持久的,很快会边际递减,所以契卡后来几任都是要当领袖的替罪羊活不长。

要不是斯大林先死了,贝利亚保不齐过几年也是雅哥达,叶若夫的下场。这两货也搞了很多建设工程哦,比如秋明铁路,莫斯科地铁,白海-波罗的海运河,顿河水电站等,当然用的都是古拉格的劳动力
心有猛喵舔蔷薇 发表于 2014-10-11 16:51
贝利亚和小邓子天壤之别 别扯了 苏联最重大的工程和计划几乎都是贝利亚领衔的 贝利亚是个很合格的领导


贝利亚是靠内务部的特务拿枪逼着设计师和工人干活,短期效率高,但是无法持久的,很快会边际递减,所以契卡后来几任都是要当领袖的替罪羊活不长。

要不是斯大林先死了,贝利亚保不齐过几年也是雅哥达,叶若夫的下场。这两货也搞了很多建设工程哦,比如秋明铁路,莫斯科地铁,白海-波罗的海运河,顿河水电站等,当然用的都是古拉格的劳动力
pheonix 发表于 2014-10-11 17:06
贝利亚是靠内务部的特务拿枪逼着设计师和工人干活,短期效率高,但是无法持久的,很快会边际递减,所以 ...
你要是这样说就太小瞧 贝利亚了 苏联曼哈顿工程就是贝利亚领衔的 整个二战期间包括二战之后斯大林政府的重大工程很多都是贝利亚直接领导 以斯大林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性格 贝利亚早就应该被枪毙千百回了 换别人早就尿了。能说服斯大林的贝利亚是少数几个人之一。光靠恐怖和死亡有些事搞不定的。 非黑即白要不是别有用心 要不就是太幼稚
你要是这样说就太小瞧 贝利亚了 苏联曼哈顿工程就是贝利亚领衔的 整个二战期间包括二战之后斯大林政府的 ...
贝利亚的原子弹算什么,要不是雅哥达同志领导组织的“沙拉卡”(苏联内务部特殊技术局 Особыетехнические бюро НКВД),苏联军工业和航空业在1930年代怎么会有这么大发展,要是没有这些军工武器方面的创造和建设,苏联在二战早就被灭了,拿空气来进行战后偷来的原子弹计划吗
还不如说斯大林不继位而是托洛斯基布哈林继位,共产主义能发现的更好呢,要是没有这么多内斗,二战初期苏联也不会那么惨
风中飞叶 发表于 2014-10-11 17:44
还不如说斯大林不继位而是托洛斯基布哈林继位,共产主义能发现的更好呢,要是没有这么多内斗,二战初期苏联 ...
第二导师大人的世界革命路线就决定了他弄不下去啊

德匈革命失败大大挫败了托派的世界革命路线  
看好贝利亚,真的。
个人认为还是斯大林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有问题,中央的权力太大,将党内路线斗争绝对化,领袖权威绝对化,一旦一把手出问题,国家就会出大问题。
各位对苏联都很熟悉啊!学历史的还是年龄和共和国差不多的?
我再次提醒各位小朋友,历史没有如果
贝利亚被很多人误解了,他恰恰是终止大清洗冤案的人,从叶若夫的手中拯救了很多人。而且他在斯大林死后主张东西德合并,同西方和解。
不如说假如列宁同志承认在十月革命后的选举中失败而非夺权,恐怕人类的历史都要改写了
贝利亚被很多人误解了,他恰恰是终止大清洗冤案的人,从叶若夫的手中拯救了很多人。而且他在斯大林死后主张 ...
为什么要判他死刑呢?斯大林不需要替罪羊的,而且从赫鲁晓夫开始,政治斗争不再肉体消灭。
贝利亚有才无德,如当一把手,苏联的血雨腥风还会持续更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