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军工生产不能仅走引进仿制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37:52
2005年07月05日 10:07 解放军报

  辛永平

  对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采用引进、仿制的发展模式,不乏成功案例。然而,随着高技术装备具有了更为丰富复杂的功能与内涵,镶嵌、分布着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黑匣子”,以及设计生产技术、工艺“门槛”不断提高,人们不禁要问,装备引进仿制之路还能走多远?


  军事高技术引进困难 军事高技术范围十分广泛,有文献将其划分为10个方面,包括: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军用信息技术、军用光电子技术、军用核技术、军事航天技术、军事海洋工程技术、军用生物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定向能技术等。毋庸置疑,但凡最先进的军事高技术,总是被列为秘中之秘,几乎无从引进;甚至许多高技术产品也被禁止出口。所以军事高技术是“硬”道理,有钱也买不来。

  装备破译技术难度增大 且不说引进所谓高技术装备往往不能代表最先进的技术水平,仅仅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装备系统中的广泛渗透与应用——分立元件被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块、电路板所代替,形体更小、功能更强大、构造更复杂;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几乎无影无踪的软件技术凝聚了更多军事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智慧,内涵几乎不可限量——就使得仿制常常无从下手。从现实看,似乎还没有成功仿制如操作系统一类大型软件的先例,也没有成功仿制CPU一类大型集成电路的先例,至多只是功能相似而已。目前,复杂武器系统的功能结构已由硬件主导向软件主导发展,武器装备性能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相关软件的改进升级。如果软件升级这一关键环节不能获得突破,仿制就无异于舍本取末,仿制之结果恐怕不会令人满意。再说,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破解了若干“黑匣子”,但面对信息技术的不断翻新,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装备体制体系不可能引进 现代武器对抗的系统性、整体性表现得日益明显。显而易见,全面引进、仿制别国之装备体系是不可能的。基于装备型号的引进、仿制思路,由于是“拿来主义”,毕竟不可能有较高程度的系统优化,必然使其战斗力的发挥受到限制。愈是在高层次上,这种限制体现得愈明显,如在自动化系统联网、接口,指挥体制衔接,操作教令完善等方面,都是如此。

  核心技术“硬”门槛难以跨越 装备系统的研制生产,往往涉及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各个方面,像尖端材料、精细加工、高速大功率微电子元件、核心信息技术等,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环环相扣。这些技术产品的仿制,几乎都是心不足力亦不足。美国INTEL公司与AMD公司可以将CPU生产工艺提高到0.18微米,就是人家将生产设计图纸送给你,你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仅工艺水平一项就是一道难越的坎。

  引进仿制风险大 引进仿制往往不能做到100%国产化,核心器件生产、维修、保障依赖性大,这不仅增加了经济风险,降低了装备保障性能,而且容易受制于人,一有风波,骑虎难下。再者,出口型号对外公开资料多,一些需要高度保密的性能参数很难保证不被破译或掌握,这对于装备特别是信息装备战时效能的发挥,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隐患。

  引进仿制往往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装备系统是生产力各相关要素长期努力的结晶,只有形成系统发展之实力,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势头。引进仿制,虽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装备和战斗力水平产生较大提升,但是由于基础工业、人才、管理、生产工艺、装备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引进仿制之后要再实现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依然比较困难。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运用,使得装备更新换代的周期大为缩短,不进则退,有可能仿制尚未成功,军事斗争之迫切需求又走在了前头。

  看来,装备引进仿制可解一时急需,但非久远之计。装备发展之根本仍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回忆我国老一辈政治家、科学家,在当年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搞出“两弹一星”,奠定了我国战略安全之基础;在我国综合国力已大幅提升的今天,国防科技工作者当有新的作为!2005年07月05日 10:07 解放军报

  辛永平

  对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采用引进、仿制的发展模式,不乏成功案例。然而,随着高技术装备具有了更为丰富复杂的功能与内涵,镶嵌、分布着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黑匣子”,以及设计生产技术、工艺“门槛”不断提高,人们不禁要问,装备引进仿制之路还能走多远?


  军事高技术引进困难 军事高技术范围十分广泛,有文献将其划分为10个方面,包括: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军用信息技术、军用光电子技术、军用核技术、军事航天技术、军事海洋工程技术、军用生物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定向能技术等。毋庸置疑,但凡最先进的军事高技术,总是被列为秘中之秘,几乎无从引进;甚至许多高技术产品也被禁止出口。所以军事高技术是“硬”道理,有钱也买不来。

  装备破译技术难度增大 且不说引进所谓高技术装备往往不能代表最先进的技术水平,仅仅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装备系统中的广泛渗透与应用——分立元件被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块、电路板所代替,形体更小、功能更强大、构造更复杂;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几乎无影无踪的软件技术凝聚了更多军事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智慧,内涵几乎不可限量——就使得仿制常常无从下手。从现实看,似乎还没有成功仿制如操作系统一类大型软件的先例,也没有成功仿制CPU一类大型集成电路的先例,至多只是功能相似而已。目前,复杂武器系统的功能结构已由硬件主导向软件主导发展,武器装备性能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相关软件的改进升级。如果软件升级这一关键环节不能获得突破,仿制就无异于舍本取末,仿制之结果恐怕不会令人满意。再说,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破解了若干“黑匣子”,但面对信息技术的不断翻新,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装备体制体系不可能引进 现代武器对抗的系统性、整体性表现得日益明显。显而易见,全面引进、仿制别国之装备体系是不可能的。基于装备型号的引进、仿制思路,由于是“拿来主义”,毕竟不可能有较高程度的系统优化,必然使其战斗力的发挥受到限制。愈是在高层次上,这种限制体现得愈明显,如在自动化系统联网、接口,指挥体制衔接,操作教令完善等方面,都是如此。

  核心技术“硬”门槛难以跨越 装备系统的研制生产,往往涉及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各个方面,像尖端材料、精细加工、高速大功率微电子元件、核心信息技术等,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环环相扣。这些技术产品的仿制,几乎都是心不足力亦不足。美国INTEL公司与AMD公司可以将CPU生产工艺提高到0.18微米,就是人家将生产设计图纸送给你,你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仅工艺水平一项就是一道难越的坎。

  引进仿制风险大 引进仿制往往不能做到100%国产化,核心器件生产、维修、保障依赖性大,这不仅增加了经济风险,降低了装备保障性能,而且容易受制于人,一有风波,骑虎难下。再者,出口型号对外公开资料多,一些需要高度保密的性能参数很难保证不被破译或掌握,这对于装备特别是信息装备战时效能的发挥,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隐患。

  引进仿制往往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装备系统是生产力各相关要素长期努力的结晶,只有形成系统发展之实力,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势头。引进仿制,虽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装备和战斗力水平产生较大提升,但是由于基础工业、人才、管理、生产工艺、装备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引进仿制之后要再实现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依然比较困难。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运用,使得装备更新换代的周期大为缩短,不进则退,有可能仿制尚未成功,军事斗争之迫切需求又走在了前头。

  看来,装备引进仿制可解一时急需,但非久远之计。装备发展之根本仍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回忆我国老一辈政治家、科学家,在当年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搞出“两弹一星”,奠定了我国战略安全之基础;在我国综合国力已大幅提升的今天,国防科技工作者当有新的作为!
正确!!!
官方的权威报纸的观点一定和高层决策是一致的
所有的战略性产业都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听说过有哪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花钱买来的。
这种道理,说说谁都懂。关键是要有决心和行动。
上面的终于明白了!
[em02]
引进, 永远最多只能是二流脚色
基础薄弱,引进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作眼于自研这个根本
个人还是觉得管理方法与制度的引进才是最重要的
坚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