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工质推进。我也来侃,看看谁准?或者说道理上更吓唬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27:30
我怎么没早来超大。最近跟着线索才发现原来这里的朋友更加诚心。其他地方,别提了,有好有坏吧。
先自豪地讲,我(学术上不用第一人称单数,但这里随便点行吧)自2008年就“凭空”创造了一种无工质推进概念的。怀疑我没关系,咱有证据呀:
【不准发URL不准发URL】动态的电荷群和一种无支撑的悬浮力
当时我叫它无支撑悬浮。今天看,无工质推进和无支撑悬浮难道不是一回事吗?
“凭空”意思是说,杨涓的工作07年才启动,08年根本查不到。英国佬的提案2000年就有最初版,但他也有他的窘境,别人不鸟他的东西。总之这方面的信息没有传播进入我的视线。是我当初没有努力查文献吗?不,我否认。更何况,这俩牛人至今不知道我呢。我得曝出来进入他们的视线。
研读了杨涓的论文,我又作了一篇接连08年工作的论文。在超大,我会晒出来的。

今天已知的装置分别是:
Roger Shawyer 的 emdrive
杨涓的 emdrive 复制版
Guido Fetta 的 cannae drive

不知美国佬是不是装酷,cannae drive 就跟飞碟一样的形状。而英国佬的 emdrive 的圆台形结构更清晰一些。
Shawyer 讲如果波导的工作波长越大,那么端面获得光压力越小;反之,如果波导的工作波长越小,那么端面获得光压力越大。圆台形谐振腔的大小两个端面分别受到不平衡的力量,净推力由此产生。随遍 Shawyer 讲他的道理,反正不是我的意思。重要的是人家的设计被以后的专家沿用并着手研究。
杨涓研究电分量和磁分量在导体壁上的作用。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电磁波作用于导体壁的结果。我向各位指出要点:这种计算方法得到的是导体壁吸收电磁波产生的力。学电动力学您就知道,直接用电磁场动量流密度张量计算力的前提是电磁波完全被表面吸收。不然,就要把吸收动量流,反射动量流,入射动量流通盘考虑。吸收的那部分电磁波造成动量差给予了导体壁,那反射的电磁波恰好携带相反的动量差。

细心指引:电磁场动量流密度张量和麦克斯韦应力张量只差一个负号。而麦克斯韦应力张量听起来吓唬人,说白了就是冲量除以作用时间等于力。

外围讨论:似乎应该指责杨涓的模拟结果也有问题。照般她的方法计算下去,结果为0才对。就如上一段说的,直接用电磁场动量流密度张量计算力的前提是电磁波完全被表面吸收,那就是没有反射波了。这对应结论也就说被吸收的全部电磁波没有造成动量差。

反射的电磁波最终会有什么后果,这是我将要说明白的。

反射电磁波也携带动量差,这该往哪作用?馈源!

而馈源又是分两种情况。纯阻性和非阻性两种。若要谈纯阻性馈源,则馈源得到的力正好对抗导体壁得到的力。

若要谈感性或者容性馈源,则馈源得到得到力数值为0,任由导体壁得到的力肆掠。我怎么没早来超大。最近跟着线索才发现原来这里的朋友更加诚心。其他地方,别提了,有好有坏吧。
先自豪地讲,我(学术上不用第一人称单数,但这里随便点行吧)自2008年就“凭空”创造了一种无工质推进概念的。怀疑我没关系,咱有证据呀:
【不准发URL不准发URL】动态的电荷群和一种无支撑的悬浮力
当时我叫它无支撑悬浮。今天看,无工质推进和无支撑悬浮难道不是一回事吗?
“凭空”意思是说,杨涓的工作07年才启动,08年根本查不到。英国佬的提案2000年就有最初版,但他也有他的窘境,别人不鸟他的东西。总之这方面的信息没有传播进入我的视线。是我当初没有努力查文献吗?不,我否认。更何况,这俩牛人至今不知道我呢。我得曝出来进入他们的视线。
研读了杨涓的论文,我又作了一篇接连08年工作的论文。在超大,我会晒出来的。

今天已知的装置分别是:
Roger Shawyer 的 emdrive
杨涓的 emdrive 复制版
Guido Fetta 的 cannae drive

不知美国佬是不是装酷,cannae drive 就跟飞碟一样的形状。而英国佬的 emdrive 的圆台形结构更清晰一些。
Shawyer 讲如果波导的工作波长越大,那么端面获得光压力越小;反之,如果波导的工作波长越小,那么端面获得光压力越大。圆台形谐振腔的大小两个端面分别受到不平衡的力量,净推力由此产生。随遍 Shawyer 讲他的道理,反正不是我的意思。重要的是人家的设计被以后的专家沿用并着手研究。
杨涓研究电分量和磁分量在导体壁上的作用。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电磁波作用于导体壁的结果。我向各位指出要点:这种计算方法得到的是导体壁吸收电磁波产生的力。学电动力学您就知道,直接用电磁场动量流密度张量计算力的前提是电磁波完全被表面吸收。不然,就要把吸收动量流,反射动量流,入射动量流通盘考虑。吸收的那部分电磁波造成动量差给予了导体壁,那反射的电磁波恰好携带相反的动量差。

细心指引:电磁场动量流密度张量和麦克斯韦应力张量只差一个负号。而麦克斯韦应力张量听起来吓唬人,说白了就是冲量除以作用时间等于力。

外围讨论:似乎应该指责杨涓的模拟结果也有问题。照般她的方法计算下去,结果为0才对。就如上一段说的,直接用电磁场动量流密度张量计算力的前提是电磁波完全被表面吸收,那就是没有反射波了。这对应结论也就说被吸收的全部电磁波没有造成动量差。

反射的电磁波最终会有什么后果,这是我将要说明白的。

反射电磁波也携带动量差,这该往哪作用?馈源!

而馈源又是分两种情况。纯阻性和非阻性两种。若要谈纯阻性馈源,则馈源得到的力正好对抗导体壁得到的力。

若要谈感性或者容性馈源,则馈源得到得到力数值为0,任由导体壁得到的力肆掠。


大家最关注动量守恒的问题。

这可以分三个思维片段思考:
1
反对意见讲,电磁波总动量在谐振腔内不论怎么样都是0。不论再怎样作用于导体壁,压力总和都是0。
支持意见意图证明压力总和真不等于0。似乎隐含不好讲的道理:电磁波总动量真不等于0。

2
但从外围看,装置静止不动时(当装置自身的力与外界某力平衡),就没有从电磁波获得动量。这又能说动量是守恒的。那装置产生力了是怎么回事?
wuxiang说“光压”概念只能针对纯阻性器件,面对非阻性器件,无法用光压计算受力。放心好了,专家们同意这个说法的。突破点就在于,装置内至少要有非阻性器件。主要锁定馈源本身。

3
真得要让装置动起来才更有意义啊。那简单呀,一句话道明了。引用康普顿效应和太阳帆工作原理,电磁波和物体交换动量会导致自身频率变化的。电磁波给出动量频率减小,电磁波获得动量频率增加。多解释也是重复讲课,不是吗?


大家最关注动量守恒的问题。

这可以分三个思维片段思考:
1
反对意见讲,电磁波总动量在谐振腔内不论怎么样都是0。不论再怎样作用于导体壁,压力总和都是0。
支持意见意图证明压力总和真不等于0。似乎隐含不好讲的道理:电磁波总动量真不等于0。

2
但从外围看,装置静止不动时(当装置自身的力与外界某力平衡),就没有从电磁波获得动量。这又能说动量是守恒的。那装置产生力了是怎么回事?
wuxiang说“光压”概念只能针对纯阻性器件,面对非阻性器件,无法用光压计算受力。放心好了,专家们同意这个说法的。突破点就在于,装置内至少要有非阻性器件。主要锁定馈源本身。

3
真得要让装置动起来才更有意义啊。那简单呀,一句话道明了。引用康普顿效应和太阳帆工作原理,电磁波和物体交换动量会导致自身频率变化的。电磁波给出动量频率减小,电磁波获得动量频率增加。多解释也是重复讲课,不是吗?


不好意思,插下楼。
1. 电磁波总动量在谐振腔内怎么都是0(这里没考虑馈源,他们的数值模拟也未考虑。这里讨论的是这种情形)。他们用数值模拟得出不是0,乃是因为模拟中的误差。因为他们的模拟方法,是用一个大数(一个方向的光压)减去另外一个大数(相反方向的光压)得到个小数(所谓推力)。这中间误差太大了。两个大数都是积分得来,有自己的误差。随手一个例子,一个一吨+-0.0001%(这个计算误差是只有1ppm,非常精密了)减去另外一个一吨+-0.0001%,得到的误差有一克量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推导的推力和计算的推力方向相反。

2. 装置没有产生力,只产生了内力。杨涓测量到的可能是馈源和腔体之间的排斥力(就等同于太阳和光帆之间的排斥力),Brady测到的可能是阻尼用的磁铁和馈电之间产生的电磁力。

3. 说得好,动起来才有意义。有本事做小船平动实验。老是搞转动,又不去小心排除各种干扰,没说服力。

4. 补充一点,他们的计算、数值模拟、杨涓实验、Brady实验,全都对不上号,这些“力”中,有巨大数量级差异的,有方向相反的,有推力装置和(理应无效的)对照装置结果一样的。这是因为不存在这个力,他们测量、计算的都是随机误差。

不好意思,插下楼。
1. 电磁波总动量在谐振腔内怎么都是0(这里没考虑馈源,他们的数值模拟也未考虑。这里讨论的是这种情形)。他们用数值模拟得出不是0,乃是因为模拟中的误差。因为他们的模拟方法,是用一个大数(一个方向的光压)减去另外一个大数(相反方向的光压)得到个小数(所谓推力)。这中间误差太大了。两个大数都是积分得来,有自己的误差。随手一个例子,一个一吨+-0.0001%(这个计算误差是只有1ppm,非常精密了)减去另外一个一吨+-0.0001%,得到的误差有一克量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推导的推力和计算的推力方向相反。

2. 装置没有产生力,只产生了内力。杨涓测量到的可能是馈源和腔体之间的排斥力(就等同于太阳和光帆之间的排斥力),Brady测到的可能是阻尼用的磁铁和馈电之间产生的电磁力。

3. 说得好,动起来才有意义。有本事做小船平动实验。老是搞转动,又不去小心排除各种干扰,没说服力。

4. 补充一点,他们的计算、数值模拟、杨涓实验、Brady实验,全都对不上号,这些“力”中,有巨大数量级差异的,有方向相反的,有推力装置和(理应无效的)对照装置结果一样的。这是因为不存在这个力,他们测量、计算的都是随机误差。
大仙晚上好
各路神仙都好。先继续贴一段,然后回答各位啊。

从文献《不同功率下无工质微波推力器的推力预估》得到了细节。看见了模拟计算是怎样得出的。首先用软件求了个驻波强度分布图出来。然后关心圆台形表面的强度分布,并利用麦克斯韦应力张量计算光压。

这就有问题呀。完全把入射波作用于表面反射波离开表面这一动态细节丢弃了。驻波可是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起来的哦。把它们的叠加当作入射波计算了。这咋整,咱们以后忽略这个已经上了《物理学报》的模拟实验好不?

另外,检察出一个《物理学报》的错误能给点什么奖励不?
群贤毕至,搬个橙子听天书来了。
锻铁 发表于 2014-9-11 20:00
不好意思,插下楼。
1. 电磁波总动量在谐振腔内怎么都是0(这里没考虑馈源,他们的数值模拟也未考虑。这里 ...
可能歧义吧。怎么都是0后面不是问号是句号。不论怎么样都是0的意思。这是反对意见的根据。

模拟实验那个,刚刚发表理由说从此忽略掉,从今往后不作为参考了。

您说的其他,谢谢交流啊。
各路神仙都好。先继续贴一段,然后回答各位啊。

从文献《不同功率下无工质微波推力器的推力预估》得到了 ...
波导谐振腔内驻波电磁场都是这样表达的,别惊慌,看看别人腔体滤波器怎么设计的,如果有误的话当代无源器件设计应用都是错的
oyzw 发表于 2014-9-11 21:13
波导谐振腔内驻波电磁场都是这样表达的,别惊慌,看看别人腔体滤波器怎么设计的,如果有误的话当代无源器 ...
不怀疑已成功的滤波器设计。
考察无源器件内表面应力分布肯定有一套既定的方法。必然不是他们这么搞的。
不怀疑已成功的滤波器设计。
考察无源器件内表面应力分布肯定有一套既定的方法。必然不是他们这么搞的。
这就是那套方法,Ansoft电磁波仿真里面呈现的

oyzw 发表于 2014-9-11 22:17
这就是那套方法,Ansoft电磁波仿真里面呈现的


软件是用来仿真的,但使用它的是人。用法不对,结果谬误。这软件最好给出来一对分布图,入射波分布和反射波分布。计算应力时使用驻波分布图,直接忽略结果好吧。
也是,反射波就是入射波的反向。但至少给出一副图对吧。
oyzw 发表于 2014-9-11 22:17
这就是那套方法,Ansoft电磁波仿真里面呈现的


软件是用来仿真的,但使用它的是人。用法不对,结果谬误。这软件最好给出来一对分布图,入射波分布和反射波分布。计算应力时使用驻波分布图,直接忽略结果好吧。
也是,反射波就是入射波的反向。但至少给出一副图对吧。
软件是用来仿真的,但使用它的是人。用法不对,结果谬误。这软件最好给出来一对分布图,入射波分布和反 ...
谐振状态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位一致了,看不出差别了,目前软件对于谐振腔计算都是基于谐振电路原理进行推演,还真不是用光量子理论去做,导不出。
oyzw 发表于 2014-9-12 08:04
谐振状态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位一致了,看不出差别了,目前软件对于谐振腔计算都是基于谐振电路原理进行推演 ...
相位差pi,称半波损失。根据驻波分布能推演回入射波分布。推吧,最后发现,入射波分布是格外地均匀。导体壁上每一块地方的压强是一样大的。
同意“这还真不是用光量子理论去做,导不出。”
相位差pi,称半波损失。根据驻波分布能推演回入射波分布。推吧,最后发现,入射波分布是格外地均匀。导体 ...
伙计,不可能一样大的,我不会手算表面洛伦兹力,但是麦克斯韦的一套公式能计算表面电磁场强度,换算成表面力
oyzw 发表于 2014-9-12 10:40
伙计,不可能一样大的,我不会手算表面洛伦兹力,但是麦克斯韦的一套公式能计算表面电磁场强度,换算成表 ...
同志,我还没有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但学习来的道理讲,必须一样大的。电磁波被当作流体研究的。任何对立的方向压强一样。然后,微小的因素使得相互正交的方向也有电磁交换。最后弄得全场都均匀了为止。


今天我是来曝改进方案的。

已知产生力需要两个条件:

1 对立方向的一对反射波大小不平衡;

2 馈源为非阻性。

那思路就简单了,最好走极端,空腔的一面完全吸收电磁波,对面完全反射电磁波。吸收掉能量并不是直接转化成热,而是回收以后送回发射电路。馈源要么是电感性的,要么是电容性的。

另外,根本不需强调形状的的非对称性。就用对称的波导形状实验。恰好证明形状与净推力无关。NASA 用对称的方案制作了 null drive。结果还是有净推力。目前,NASA的人还在找这null drive的推力是从哪里来的。当然,他们会做得越认真推力越小的。如果他们没按照两个条件去想的话。

初次尝试可以省略能量回收部分。这样,还能在相同微波功率下获得2倍的推力。这2倍的推力又刚好是等效的微波给等效的太阳帆的推力。就如已经陈述的,感性或者容性馈源得到力数值为0。

确实不再依靠谐振腔原理了。既想谐振又想不谐振本来就是矛盾的。此话一出就自曝问题了。“在相同发射功率下获得2倍的推力。”是按照谐振时算的。

今天我是来曝改进方案的。

已知产生力需要两个条件:

1 对立方向的一对反射波大小不平衡;

2 馈源为非阻性。

那思路就简单了,最好走极端,空腔的一面完全吸收电磁波,对面完全反射电磁波。吸收掉能量并不是直接转化成热,而是回收以后送回发射电路。馈源要么是电感性的,要么是电容性的。

另外,根本不需强调形状的的非对称性。就用对称的波导形状实验。恰好证明形状与净推力无关。NASA 用对称的方案制作了 null drive。结果还是有净推力。目前,NASA的人还在找这null drive的推力是从哪里来的。当然,他们会做得越认真推力越小的。如果他们没按照两个条件去想的话。

初次尝试可以省略能量回收部分。这样,还能在相同微波功率下获得2倍的推力。这2倍的推力又刚好是等效的微波给等效的太阳帆的推力。就如已经陈述的,感性或者容性馈源得到力数值为0。

确实不再依靠谐振腔原理了。既想谐振又想不谐振本来就是矛盾的。此话一出就自曝问题了。“在相同发射功率下获得2倍的推力。”是按照谐振时算的。
同志,我还没有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但学习来的道理讲,必须一样大的。电磁波被当作流体研究的。任何对立 ...
你要是把电磁波当作流体来研究就从根本上抛开了电磁波的物理本质
今天我是来曝改进方案的。

已知产生力需要两个条件:

NASA用对称结构获得了推力?那份实验文章里有阐述?
oyzw 发表于 2014-9-12 11:39
你要是把电磁波当作流体来研究就从根本上抛开了电磁波的物理本质
您的意见。我听到了。
oyzw 发表于 2014-9-12 11:42
NASA用对称结构获得了推力?那份实验文章里有阐述?
NASA那个也很难说是对称的,因为馈源在一端而不是中部。
wuxiang699 发表于 2014-9-12 11:13
今天我是来曝改进方案的。

已知产生力需要两个条件:
“吸收掉能量并不是直接转化成热,而是回收以后送回发射电路。馈源要么是电感性的,要么是电容性的。”你这个设计有问题,因为吸收掉能量回收以后送回发射电路,这本质上是一个反射性质的东西,这个回送的过程也会伴随着动量交换。但是在你的计算里你没有打算体现这个性质出来。
oyzw 发表于 2014-9-12 11:42
NASA用对称结构获得了推力?那份实验文章里有阐述?
也许是从“10 questions about Nasa's 'impossible' space drive answered”看来的吧。服了一些搞学术的家伙们,有时不把报道当回事,有时又很当回事。
锻铁 发表于 2014-9-12 12:11
“吸收掉能量并不是直接转化成热,而是回收以后送回发射电路。馈源要么是电感性的,要么是电容性的。”你 ...
非常感谢参加探讨。这也是在那篇论文里强调的。建议在回收能量的现场将交流整流了之后送回发射电路。这回避了“能量用波导送回馈源处”本质上是反射性质的东西。恰好我拜过整个过程的动量交换。结果是回收能量比不回收能量作用力少一半。但回收能量的意义在于重新利用之。
wuxiang699 发表于 2014-9-11 21:00
各路神仙都好。先继续贴一段,然后回答各位啊。

从文献《不同功率下无工质微波推力器的推力预估》得到了 ...
“完全把入射波作用于表面反射波离开表面这一动态细节丢弃了。驻波可是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起来的哦。把它们的叠加当作入射波计算了。这咋整,咱们以后忽略这个已经上了《物理学报》的模拟实验好不?另外,检察出一个《物理学报》的错误能给点什么奖励不?”

物理学报的无工质论文问题很多,我上次说了,物理学报的审稿人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不足。看我找到的错误,也有好几处了: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6802
那ferrite就是我,因为吐槽计划生育给禁了ID。
锻铁 发表于 2014-9-12 12:46
“完全把入射波作用于表面反射波离开表面这一动态细节丢弃了。驻波可是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起来的哦。把它 ...
其实,我是跟随着您那大作进来的。
另外,恰恰是《物理学报》刊了这篇论文,更有最近 NASA 的添油加醋。才有我们碰面并交流。
所以我倒是非常赞成学报这个行为的。不是全面的证据充分,但至少有一个实验事实就足够刊载条件了。
我还赞成不管有没有实验事实,至少有一个推理有专家同意,那就足够刊载条件了。

不然,有更多专家想交流,却看不见同行。

另外,能放下地位,来网络论坛神侃的就更少了。

锻铁 发表于 2014-9-12 12:07
NASA那个也很难说是对称的,因为馈源在一端而不是中部。


NASA用了两种腔体进行实验,一种就是沿用梯形腔,另一种就是采用轮辐圆盘腔,梯形腔是不对称的不必说了,轮辐盘腔外观是对称的,但是内部腔壁设计了不对称的槽,这样就实现了不对称结构。两个腔都产生了推力。最后做对比白板的同轴负载确实也不是对称结构,但实验中没有给出数据,应该是忽略不计
锻铁 发表于 2014-9-12 12:07
NASA那个也很难说是对称的,因为馈源在一端而不是中部。


NASA用了两种腔体进行实验,一种就是沿用梯形腔,另一种就是采用轮辐圆盘腔,梯形腔是不对称的不必说了,轮辐盘腔外观是对称的,但是内部腔壁设计了不对称的槽,这样就实现了不对称结构。两个腔都产生了推力。最后做对比白板的同轴负载确实也不是对称结构,但实验中没有给出数据,应该是忽略不计
oyzw 发表于 2014-9-12 13:12
NASA用了两种腔体进行实验,一种就是沿用梯形腔,另一种就是采用轮辐圆盘腔,梯形腔是不对称的不必说了 ...
是这样啊。我去认真看看。您哪看来的?
另外,你已经着手做了一些装置是不是?请你快快验证一下我的方案。现在就开始,要比杨涓他们快。
是这样啊。我去认真看看。您哪看来的?
另外,你已经着手做了一些装置是不是?请你快快验证一下我的方案 ...
这个技术要求太高,费用也很大,很难搞下去
oyzw 发表于 2014-9-12 13:12
NASA用了两种腔体进行实验,一种就是沿用梯形腔,另一种就是采用轮辐圆盘腔,梯形腔是不对称的不必说了 ...
还有一个对照组,用的圆盘腔,但是里面没有槽。这个没槽圆盘腔也是馈源在一端的,不算完全对称。
wuxiang699 发表于 2014-9-12 13:24
是这样啊。我去认真看看。您哪看来的?
另外,你已经着手做了一些装置是不是?请你快快验证一下我的方案 ...
论文都在这个贴子里了:
http://lt.cjdby.net/thread-1888528-1-1.html
锻铁 发表于 2014-9-12 19:36
论文都在这个贴子里了:
http://lt.cjdby.net/thread-1888528-1-1.html
谢谢。其他的都见过。NASA那篇刚刚阅完。不得不说美国佬搞事就是凶残。也许国内也是这样干活的,只是我们没看见。
至今,美国佬的口实是:这推力一定不是经典电磁理论得出来的,必需通过量子真空虚等离子。
可是我们仍然说,它就是经典电磁理论得出来的。杨涓的模拟实验有漏洞,试试wuxiang的非阻性馈源说。
谢谢。其他的都见过。NASA那篇刚刚阅完。不得不说美国佬搞事就是凶残。也许国内也是这样干活的,只是我们 ...
杨老师实验没啥漏洞,试图去解释和计算的理论过程有很多漏洞
oyzw 发表于 2014-9-12 23:19
杨老师实验没啥漏洞,试图去解释和计算的理论过程有很多漏洞
实验也有漏洞,在这里:微波源在旋转台之外,圆台腔在旋转台之内。就和太阳和光帆之间存在排斥力一样,微波源和圆台腔之间也存在排斥力。他们为了减小这个排斥力的影响,把波导设计成从轴附近导入。但是具体有多大影响?他们没有去试图对消掉这个影响。
实验也有漏洞,在这里:微波源在旋转台之外,圆台腔在旋转台之内。就和太阳和光帆之间存在排斥力一样,微 ...
微波源只要和腔体实现物理刚性连接,就是一个封闭的力学系统
封闭起来,以后进步又靠新鲜血液吗?

oyzw 发表于 2014-9-13 09:38
微波源只要和腔体实现物理刚性连接,就是一个封闭的力学系统


还真不是刚性连接,论文里面写明了柔性连接。待我去找找。

图来了,在他们论文第二页,

柔性波导.jpg
oyzw 发表于 2014-9-13 09:38
微波源只要和腔体实现物理刚性连接,就是一个封闭的力学系统


还真不是刚性连接,论文里面写明了柔性连接。待我去找找。

图来了,在他们论文第二页,

柔性波导.jpg
锻铁 发表于 2014-9-13 10:14
还真不是刚性连接,论文里面写明了柔性连接。待我去找找。

图来了,在他们论文第二页,
看到了,真是的。微波源和导体腔不一起动又是一道硬伤。真得还需要看一起动的实验结果。


回头看美国佬的实验,真不好讲人家有没有同样的硬伤。好似微波源是放在移动臂上与被测对象一起动的。要认真看见文字才能肯定啊。
美国佬有一个对比实验做得好,用阻抗匹配的吸收电阻(假负载)充当被测物,测得推力是0。这是否可以猜出微波源是放在移动臂上与被测对象一起动的?不然,就算假负载也会得到压力的哦!
如果老美也疏忽了这个问题,那么按照光压的套路来思考,不论谐振腔再怎么复杂,也不可能得到大于2倍于假负载的压力的。实验数据把假负载的压力读作0。要我说,它确实小到了仪器分辨力之下。而实验数据显示导体空腔的推力远远大于2倍了。

回头看美国佬的实验,真不好讲人家有没有同样的硬伤。好似微波源是放在移动臂上与被测对象一起动的。要认真看见文字才能肯定啊。
美国佬有一个对比实验做得好,用阻抗匹配的吸收电阻(假负载)充当被测物,测得推力是0。这是否可以猜出微波源是放在移动臂上与被测对象一起动的?不然,就算假负载也会得到压力的哦!
如果老美也疏忽了这个问题,那么按照光压的套路来思考,不论谐振腔再怎么复杂,也不可能得到大于2倍于假负载的压力的。实验数据把假负载的压力读作0。要我说,它确实小到了仪器分辨力之下。而实验数据显示导体空腔的推力远远大于2倍了。
wuxiang699 发表于 2014-9-11 21:00
各路神仙都好。先继续贴一段,然后回答各位啊。

从文献《不同功率下无工质微波推力器的推力预估》得到了 ...
电磁波的电场是不断振动的。

wuxiang699 发表于 2014-9-13 14:30
回头看美国佬的实验,真不好讲人家有没有同样的硬伤。好似微波源是放在移动臂上与被测对象一起动的。要认真 ...


美国佬实验当然也有硬伤,我在这个贴子里面写了:
http://lt.cjdby.net/thread-1888528-2-4.html
还有这里的第69楼:http://lt.cjdby.net/thread-1886317-2-1.html
你说“用阻抗匹配的吸收电阻(假负载)充当被测物,测得推力是0”是不对的, 其实是测得推力为9.6微牛。这9.6微牛是哪里来的?他们自己说得好,是电流和强磁的磁场之间的作用。可是他的对消方法是不完善的,因为1, 带别的负载的时候电流是不同的,可能不是9.6牛了,2.连接微波的电缆里也可能有直流(叫做地回路电流,我是音频工程师知道这个东西),这个电缆随着负载的不同走的路线(空间路径)是不同的。所以也可能不是9.6牛。用9.6牛来对消是不行的。要做好对消,必须像我在第二个连接的69楼说的那样才行。

和我的说法相吻合,他们的两个坎尼实验结果一样,符合电缆的引入是同样方向。圆台实验推力不同,符合电缆引入方向不同。假负载推力又不同,符合电缆的引入方向又不同。具体可以自己去看他们的照片。

下图是论文截出来的,他们对9.6牛的来源说得很好,我很认同。我不认同的是他们的对消方法。由于我说的上述原因,必须用我第二个连接69楼的方法。
force.jpg
wuxiang699 发表于 2014-9-13 14:30
回头看美国佬的实验,真不好讲人家有没有同样的硬伤。好似微波源是放在移动臂上与被测对象一起动的。要认真 ...


美国佬实验当然也有硬伤,我在这个贴子里面写了:
http://lt.cjdby.net/thread-1888528-2-4.html
还有这里的第69楼:http://lt.cjdby.net/thread-1886317-2-1.html
你说“用阻抗匹配的吸收电阻(假负载)充当被测物,测得推力是0”是不对的, 其实是测得推力为9.6微牛。这9.6微牛是哪里来的?他们自己说得好,是电流和强磁的磁场之间的作用。可是他的对消方法是不完善的,因为1, 带别的负载的时候电流是不同的,可能不是9.6牛了,2.连接微波的电缆里也可能有直流(叫做地回路电流,我是音频工程师知道这个东西),这个电缆随着负载的不同走的路线(空间路径)是不同的。所以也可能不是9.6牛。用9.6牛来对消是不行的。要做好对消,必须像我在第二个连接的69楼说的那样才行。

和我的说法相吻合,他们的两个坎尼实验结果一样,符合电缆的引入是同样方向。圆台实验推力不同,符合电缆引入方向不同。假负载推力又不同,符合电缆的引入方向又不同。具体可以自己去看他们的照片。

下图是论文截出来的,他们对9.6牛的来源说得很好,我很认同。我不认同的是他们的对消方法。由于我说的上述原因,必须用我第二个连接69楼的方法。
forc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