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各国主力坦克的作战理念与装甲防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59:52


各国主力坦克的作战理念与装甲防护

前苏联

前苏军坦克的主力坦克为T系列坦克,T80、T72、T64、T55等系列构成一个庞大的坦克家族。T系列坦克是为了实现大纵深作战而设计,主要面向野战。其核心的战斗理念为:进攻进攻再进攻。假定的战斗场景为:在宽阔的平原上,排列成堂堂之阵,以坦克最强的正面装甲对敌,一边以横队发扬火力,一边以高速快速突击,以数量优势取胜。

但遗憾的是我们看战后几乎所有战后所爆发的所有战争,T系列坦克的使用者们都没有实现这个假定的战斗场景。赎罪日战争,叙利亚用T系列坦克打了一场山地进攻战;海湾战争,萨达姆用T系列坦克搞防御;而即使是俄国人自己,也是在格罗兹尼的城市中使用坦克。

前苏战后发展的T系列主战坦克,受到二战诸如T34中型坦克的成功经验,影响巨大。从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其一,喜欢铸造炮塔,铸造装甲好处是便于大批量生产,工艺简单,结构强度高,有很好的避弹外形,当然是对于线膛炮发射的旋转稳定穿甲弹来说的。

其二,喜欢低矮车体,强调小正面投影,因为不惜放弃火炮俯仰角,减少车内人员活动空间。

其三,喜欢用利用大倾角装甲产生跳弹,利用倾斜装甲以小的重量获得大的等效装甲厚度。
1.jpg

倾斜装甲示意图

其四,注重火力,火炮口径都要比西方大个5-10毫米。

其五,重量轻,保持有很强的自力机动能力。

其六,某些重要参数,比如说炮塔正面防护、车体正面防护相当于、甚至强于假想敌。

其七,由于重量轻,正面防护不亚于假想敌,不得不想方设法减轻重量,比如低矮车身,车辆尺寸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坦克兵操作空间小,侧面防护较弱等等。

其八,喜欢渐改,即总体格局不变,在原基础上实施部分改进,形成新坦克,但原有的设计思路很少做革命性变化。当然渐改的好处就是技术风险小。但是设计理念不容易跟得上新发展新思路。


其九:低成本。

个人认为,T系列坦克在80年代后存在一些设计理念误区,没有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比如说为了节约成本,火控水平较低,夜战能力不佳,虽然T-80、t-72以机动进攻作战为主,但火控水平较低,为了提升射击精度,往往只能短停射击,无法在机动作战中发扬火力。

比如说固守铸造装甲,没有跟上尾翼稳定长杆脱壳穿甲弹的发展步伐。二战中以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线膛炮发射的旋转稳定穿甲弹,长径比4-5,跳弹倾向的极限角度大概是40度左右,这样对于前苏喜欢采用椭圆形铸造炮塔来说其避弹外形。但是对于现代尾翼稳定长杆穿甲弹来说,60度以内的倾角内,转正效应不是很明显明显,当然也不会有跳弹影响,等效装甲基本上可以实打实的计算,不需修正,可以直接按照0度的穿深除以cos角度来算。而在60度以上,转正效应就明显增加,则长杆弹在穿甲末端会向法线方向转正,对于穿甲性能的相较于直接除以cos角度的基础上等效装甲,还提升个10-15%左右。我记得,对68度倾角长杆弹好象是提升15%左右的穿深。而到了78度到82度以内,跳弹倾向开始提升,在78-82度以上,跳弹倾向开始明显,跳弹的可能比较大了。而78到82度这样的大倾角,基本上已经无法通过铸造炮塔实现了。而且铸造装甲也比较难于整合复合装甲,只好将复合装甲块作为附加装甲固定在铸造炮塔表面。但漏洞较多。所以,像美国的M1系列与我们的96系列,99系列的炮塔都是采用方方正正的小倾角装甲。因为对于长杆弹以及破甲弹来说,使用铸造炮塔的弹着角基本上很少能够超过60度,而且在60-70度之间,反倒会产生更加不利的转正效应,增强长杆弹的穿甲效果,不利于装甲防御一方。而78度以上的跳弹倾斜角这恐怕不是圆形铸造炮塔能能够达到的。所以莫不如直接来个垂直装甲,虽然得不到大倾角所增加的等效装甲厚度(M1少量增加了一些)但是车内空间却增大了不少,便于采用复合装甲。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前苏的T72、T80一直不放弃圆形铸造炮塔或有跟不上形势之嫌。但总体来看,T80、T-72还算是一款相当不错的坦克,虽然采取的技术实现措施有待商榷,但实际的主要性能,比如说炮塔正面防护,车体首上防护并不亚于英美主力坦克。但可惜的是战后没有一个国家给出他发挥出其本身应该发挥的空间。

美国

与前苏T系列相对的自然就是美国的M系列,但以老美的坦克M60之前都上不了台面,是无法与同时期前苏的T系列坦克相抗衡的。美国的突破是在M1系列出现之后,M1系列是一种防御坦克,是为了实现空地一体战而设计的一种坦克。其主要的战术构想是预置在预定战场附近,在预设的战场实施机动防御作战。构思的战术场景是躲在预设的防御阵地后面,利用火炮大俯角实施射击。这样一来,暴露的仅有炮塔,或者少部分车体,而且这种预设阵地往往有一个很小角度的斜坡,比如说5-10度,而坦克上到这个斜坡上,M1系列坦克的脆弱的首上就呈水平隐藏在首下保护之下。

  
2.jpg
利用斜面掩体与主炮大俯角隐藏车体示意图


  3.png

在斜面掩体下不同状态的M1

左上、右上为观察状态M1

左下右下为隐蔽车体露出炮塔,处于随时射击的的M1

M1系列是首下迎弹设计,而首上装甲虽然不是很厚但是倾角很大高达82度,这种倾角即使被长杆穿甲弹水平命中,也非常容易产生跳弹。相比之下而苏俄的坦克是进攻型坦克,一边跑,一边打,其为首上迎弹,首上装甲倾角为68度,被长杆弹命中时则由于转正效应影响容易增加穿深,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也是T系列没有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而我们的99系列的首上装甲也是一个不断地变化过程,99原型基本上就是类似前苏T系列的68度倾角装甲,但是在后期型号中,你会发现首上装甲加装了许多装甲块,呈现出一个和缓的弧度,所以99系列坦克还是应该是崇尚机动进攻,首上迎弹,但是要比俄国T系列坦克处理的更加合理。而T系列坦克的首下,由于位置较低被命中的可能小,所以其主要用于进攻作战,机动作战,所以火炮俯角也比较小。这样俯仰角小,炮塔小,整车低矮,结构紧凑,正面投影小,整车重量轻,形成了前苏T系列坦克等一系列显著特点。所以M1系列比T系列更加适合山地作战,尤其是山地防御作战。而T系列坦克适合平原机动进攻作战。

而老美的M1系列则是立足于预设战场的防御,M1系列坦克长途自力机动,其耗费是很大的,而且必须依赖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以提供燃油、零配件、维护、修理等。如果是打打海湾战争萨达姆这种软柿子不懂战争家伙还可以,但是换一个敌人恐怕不会在战前给上老美好几个月的时间,把坦克和大量物资慢悠悠的运到战场,战争时坦克走上几百公里,可以十辆卡车跟上实施保障。如果碰上硬一点的对手,M1系列坦克表现如何还未可知。M1系列坦克是有依托预设阵地作战的,所以仅需要在驻地与预设阵地之间,预设阵地与预设阵地之间实施短途的自力机动,虽然燃气轮机损耗很大,但是由于机动距离短,而且都是建设好的预设战场,所以即使损耗大一点也不要紧。但是M1坦克的战术机动性很好,最大速度很快,毕竟坦克机动防御时,无论是在预设阵地之间转移,还是短距离驰援,实施机动的弹性防御,战术机动速度不可或缺。

德国

二战中,德国前期以轻型坦克为主发动闪电战,闪击了波兰、法国、并在斯大林格勒之前对前苏取得重大战果。但是战争中后期,面对前苏军的大纵深突击,却是以重型坦克为核心的内线防御为主。可以说二战德国最具心得就是坦克内线防御作战,代表就是步兵构成防御外壳,把坦克集中起来用于堵口子打反冲击。二战后期,德国发展出一系列的重装甲高精度的重型坦克比如说虎式、虎王、费迪南等。但是问题是这些重型坦克由于装甲厚,火力强能够取得很好的战果与交换比,但是重量重,对道路对后勤依赖于高,前苏大纵深作战一旦成功突破,进入纵深进攻阶段,德国的这些重型坦克往往跑不过前苏军的坦克,或被俘获,或被自己摧毁,而即使有很好的战机,获得了进攻机会,比如说阿登森林之役,却由于机动性差,可靠性差,对道路后勤依赖性高,无法实施高速的纵深攻击,发展胜利。所以冷战时期西德重新开始搞坦克时,首要的一条就是机动性要好。先是很极端的豹1出现了,速度很快机动性很好,而且扛着一门在当时来看很大的炮,但是为了保证机动性装甲却很薄。所以个人分析西德的作战思路,作战时以美军为主稳固防线,豹1的作用是轻骑兵,主要是辅助作战,用于侦查游击警戒发展胜利,或者用于像反坦克歼击车一样用于伏击前苏坦克。而如果前苏军一旦造成突破,机动性好的豹1,也跑得过前苏军的T系列坦克,这样军事力量不失,等到美国大举反攻之时,还可像法国一样重整旗鼓。当然豹1的发展可能也像法国一样考虑了核战中机动性好的坦克具备更好的生存能力。

等到老美在七八十年代开始搞空地一体战时,需要坦克在一线能够顶住前苏的装甲洪流,以便于发挥空中遮断的威力。西德开始在这个思路下搞豹2,但是豹2首先重视的还是机动性,能够跑得快,在这个基础上加强装甲,不过由于豹2比较重,这个装甲还算不错。不过这么重的豹2具备这么好的机动性也算是很高的成就了。

英国

至于极端重视防护性只有英国,英国的陆军一直是小而精干的,所以极力避免损失。而且英国的传统是海军投送地面力量,所以对坦克的长途自力机动不是很重视。英国设计的坦克理念是防护第一,火力第二,机动第三。但是很多人天然认为英国乔巴姆装甲如何如何,挑战者2防护如何如何,但究竟如何没有测试谁也不知道,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水平谁也不好说,当然以英国人一贯的尿性,装甲防护应该是相当的强,但是是否能比M1A2强,这个不好说。

法国

法国二战吃了德国坦克机动作战的亏,又由二战前的崇尚固定防线防御,转为机动作战。所以你看法国车都是比较轻,机动性不错,比如勒克莱尔、AMX38、AMX30等,又发展了很多轻型坦克,轮式突击炮之类跑得快,对后勤依赖度较低的东东。并且法国人认为,固定的防御只会让核弹轰,所以坦克部队如果不断的进行机动,前苏的核弹也无法捕捉目标(当然以冷战时期的技术水平确实如此),而重型坦克调动费时费力,响应速度慢,容易被敌人侦查定位乃至遭受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袭击。所以法国坦克重机动。甚至法国人认为如果坦克跑的足够快,甚至没有三防也可以,所以法国人对摇摆炮塔青睐有加。

>>>>>>本文作者为海疆在线专栏作者,本文原创首发于海疆在线,链接:h t t p ://news.haijiangzx.com/wshaijiangzx/zlxsw/20140902/400824.html。





2014年9月2日


各国主力坦克的作战理念与装甲防护

前苏联

前苏军坦克的主力坦克为T系列坦克,T80、T72、T64、T55等系列构成一个庞大的坦克家族。T系列坦克是为了实现大纵深作战而设计,主要面向野战。其核心的战斗理念为:进攻进攻再进攻。假定的战斗场景为:在宽阔的平原上,排列成堂堂之阵,以坦克最强的正面装甲对敌,一边以横队发扬火力,一边以高速快速突击,以数量优势取胜。

但遗憾的是我们看战后几乎所有战后所爆发的所有战争,T系列坦克的使用者们都没有实现这个假定的战斗场景。赎罪日战争,叙利亚用T系列坦克打了一场山地进攻战;海湾战争,萨达姆用T系列坦克搞防御;而即使是俄国人自己,也是在格罗兹尼的城市中使用坦克。

前苏战后发展的T系列主战坦克,受到二战诸如T34中型坦克的成功经验,影响巨大。从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其一,喜欢铸造炮塔,铸造装甲好处是便于大批量生产,工艺简单,结构强度高,有很好的避弹外形,当然是对于线膛炮发射的旋转稳定穿甲弹来说的。

其二,喜欢低矮车体,强调小正面投影,因为不惜放弃火炮俯仰角,减少车内人员活动空间。

其三,喜欢用利用大倾角装甲产生跳弹,利用倾斜装甲以小的重量获得大的等效装甲厚度。
1.jpg

倾斜装甲示意图

其四,注重火力,火炮口径都要比西方大个5-10毫米。

其五,重量轻,保持有很强的自力机动能力。

其六,某些重要参数,比如说炮塔正面防护、车体正面防护相当于、甚至强于假想敌。

其七,由于重量轻,正面防护不亚于假想敌,不得不想方设法减轻重量,比如低矮车身,车辆尺寸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坦克兵操作空间小,侧面防护较弱等等。

其八,喜欢渐改,即总体格局不变,在原基础上实施部分改进,形成新坦克,但原有的设计思路很少做革命性变化。当然渐改的好处就是技术风险小。但是设计理念不容易跟得上新发展新思路。


其九:低成本。

个人认为,T系列坦克在80年代后存在一些设计理念误区,没有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比如说为了节约成本,火控水平较低,夜战能力不佳,虽然T-80、t-72以机动进攻作战为主,但火控水平较低,为了提升射击精度,往往只能短停射击,无法在机动作战中发扬火力。

比如说固守铸造装甲,没有跟上尾翼稳定长杆脱壳穿甲弹的发展步伐。二战中以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线膛炮发射的旋转稳定穿甲弹,长径比4-5,跳弹倾向的极限角度大概是40度左右,这样对于前苏喜欢采用椭圆形铸造炮塔来说其避弹外形。但是对于现代尾翼稳定长杆穿甲弹来说,60度以内的倾角内,转正效应不是很明显明显,当然也不会有跳弹影响,等效装甲基本上可以实打实的计算,不需修正,可以直接按照0度的穿深除以cos角度来算。而在60度以上,转正效应就明显增加,则长杆弹在穿甲末端会向法线方向转正,对于穿甲性能的相较于直接除以cos角度的基础上等效装甲,还提升个10-15%左右。我记得,对68度倾角长杆弹好象是提升15%左右的穿深。而到了78度到82度以内,跳弹倾向开始提升,在78-82度以上,跳弹倾向开始明显,跳弹的可能比较大了。而78到82度这样的大倾角,基本上已经无法通过铸造炮塔实现了。而且铸造装甲也比较难于整合复合装甲,只好将复合装甲块作为附加装甲固定在铸造炮塔表面。但漏洞较多。所以,像美国的M1系列与我们的96系列,99系列的炮塔都是采用方方正正的小倾角装甲。因为对于长杆弹以及破甲弹来说,使用铸造炮塔的弹着角基本上很少能够超过60度,而且在60-70度之间,反倒会产生更加不利的转正效应,增强长杆弹的穿甲效果,不利于装甲防御一方。而78度以上的跳弹倾斜角这恐怕不是圆形铸造炮塔能能够达到的。所以莫不如直接来个垂直装甲,虽然得不到大倾角所增加的等效装甲厚度(M1少量增加了一些)但是车内空间却增大了不少,便于采用复合装甲。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前苏的T72、T80一直不放弃圆形铸造炮塔或有跟不上形势之嫌。但总体来看,T80、T-72还算是一款相当不错的坦克,虽然采取的技术实现措施有待商榷,但实际的主要性能,比如说炮塔正面防护,车体首上防护并不亚于英美主力坦克。但可惜的是战后没有一个国家给出他发挥出其本身应该发挥的空间。

美国

与前苏T系列相对的自然就是美国的M系列,但以老美的坦克M60之前都上不了台面,是无法与同时期前苏的T系列坦克相抗衡的。美国的突破是在M1系列出现之后,M1系列是一种防御坦克,是为了实现空地一体战而设计的一种坦克。其主要的战术构想是预置在预定战场附近,在预设的战场实施机动防御作战。构思的战术场景是躲在预设的防御阵地后面,利用火炮大俯角实施射击。这样一来,暴露的仅有炮塔,或者少部分车体,而且这种预设阵地往往有一个很小角度的斜坡,比如说5-10度,而坦克上到这个斜坡上,M1系列坦克的脆弱的首上就呈水平隐藏在首下保护之下。

  
2.jpg
利用斜面掩体与主炮大俯角隐藏车体示意图


  3.png

在斜面掩体下不同状态的M1

左上、右上为观察状态M1

左下右下为隐蔽车体露出炮塔,处于随时射击的的M1

M1系列是首下迎弹设计,而首上装甲虽然不是很厚但是倾角很大高达82度,这种倾角即使被长杆穿甲弹水平命中,也非常容易产生跳弹。相比之下而苏俄的坦克是进攻型坦克,一边跑,一边打,其为首上迎弹,首上装甲倾角为68度,被长杆弹命中时则由于转正效应影响容易增加穿深,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也是T系列没有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而我们的99系列的首上装甲也是一个不断地变化过程,99原型基本上就是类似前苏T系列的68度倾角装甲,但是在后期型号中,你会发现首上装甲加装了许多装甲块,呈现出一个和缓的弧度,所以99系列坦克还是应该是崇尚机动进攻,首上迎弹,但是要比俄国T系列坦克处理的更加合理。而T系列坦克的首下,由于位置较低被命中的可能小,所以其主要用于进攻作战,机动作战,所以火炮俯角也比较小。这样俯仰角小,炮塔小,整车低矮,结构紧凑,正面投影小,整车重量轻,形成了前苏T系列坦克等一系列显著特点。所以M1系列比T系列更加适合山地作战,尤其是山地防御作战。而T系列坦克适合平原机动进攻作战。

而老美的M1系列则是立足于预设战场的防御,M1系列坦克长途自力机动,其耗费是很大的,而且必须依赖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以提供燃油、零配件、维护、修理等。如果是打打海湾战争萨达姆这种软柿子不懂战争家伙还可以,但是换一个敌人恐怕不会在战前给上老美好几个月的时间,把坦克和大量物资慢悠悠的运到战场,战争时坦克走上几百公里,可以十辆卡车跟上实施保障。如果碰上硬一点的对手,M1系列坦克表现如何还未可知。M1系列坦克是有依托预设阵地作战的,所以仅需要在驻地与预设阵地之间,预设阵地与预设阵地之间实施短途的自力机动,虽然燃气轮机损耗很大,但是由于机动距离短,而且都是建设好的预设战场,所以即使损耗大一点也不要紧。但是M1坦克的战术机动性很好,最大速度很快,毕竟坦克机动防御时,无论是在预设阵地之间转移,还是短距离驰援,实施机动的弹性防御,战术机动速度不可或缺。

德国

二战中,德国前期以轻型坦克为主发动闪电战,闪击了波兰、法国、并在斯大林格勒之前对前苏取得重大战果。但是战争中后期,面对前苏军的大纵深突击,却是以重型坦克为核心的内线防御为主。可以说二战德国最具心得就是坦克内线防御作战,代表就是步兵构成防御外壳,把坦克集中起来用于堵口子打反冲击。二战后期,德国发展出一系列的重装甲高精度的重型坦克比如说虎式、虎王、费迪南等。但是问题是这些重型坦克由于装甲厚,火力强能够取得很好的战果与交换比,但是重量重,对道路对后勤依赖于高,前苏大纵深作战一旦成功突破,进入纵深进攻阶段,德国的这些重型坦克往往跑不过前苏军的坦克,或被俘获,或被自己摧毁,而即使有很好的战机,获得了进攻机会,比如说阿登森林之役,却由于机动性差,可靠性差,对道路后勤依赖性高,无法实施高速的纵深攻击,发展胜利。所以冷战时期西德重新开始搞坦克时,首要的一条就是机动性要好。先是很极端的豹1出现了,速度很快机动性很好,而且扛着一门在当时来看很大的炮,但是为了保证机动性装甲却很薄。所以个人分析西德的作战思路,作战时以美军为主稳固防线,豹1的作用是轻骑兵,主要是辅助作战,用于侦查游击警戒发展胜利,或者用于像反坦克歼击车一样用于伏击前苏坦克。而如果前苏军一旦造成突破,机动性好的豹1,也跑得过前苏军的T系列坦克,这样军事力量不失,等到美国大举反攻之时,还可像法国一样重整旗鼓。当然豹1的发展可能也像法国一样考虑了核战中机动性好的坦克具备更好的生存能力。

等到老美在七八十年代开始搞空地一体战时,需要坦克在一线能够顶住前苏的装甲洪流,以便于发挥空中遮断的威力。西德开始在这个思路下搞豹2,但是豹2首先重视的还是机动性,能够跑得快,在这个基础上加强装甲,不过由于豹2比较重,这个装甲还算不错。不过这么重的豹2具备这么好的机动性也算是很高的成就了。

英国

至于极端重视防护性只有英国,英国的陆军一直是小而精干的,所以极力避免损失。而且英国的传统是海军投送地面力量,所以对坦克的长途自力机动不是很重视。英国设计的坦克理念是防护第一,火力第二,机动第三。但是很多人天然认为英国乔巴姆装甲如何如何,挑战者2防护如何如何,但究竟如何没有测试谁也不知道,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水平谁也不好说,当然以英国人一贯的尿性,装甲防护应该是相当的强,但是是否能比M1A2强,这个不好说。

法国

法国二战吃了德国坦克机动作战的亏,又由二战前的崇尚固定防线防御,转为机动作战。所以你看法国车都是比较轻,机动性不错,比如勒克莱尔、AMX38、AMX30等,又发展了很多轻型坦克,轮式突击炮之类跑得快,对后勤依赖度较低的东东。并且法国人认为,固定的防御只会让核弹轰,所以坦克部队如果不断的进行机动,前苏的核弹也无法捕捉目标(当然以冷战时期的技术水平确实如此),而重型坦克调动费时费力,响应速度慢,容易被敌人侦查定位乃至遭受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袭击。所以法国坦克重机动。甚至法国人认为如果坦克跑的足够快,甚至没有三防也可以,所以法国人对摇摆炮塔青睐有加。

>>>>>>本文作者为海疆在线专栏作者,本文原创首发于海疆在线,链接:h t t p ://news.haijiangzx.com/wshaijiangzx/zlxsw/20140902/400824.html。





2014年9月2日
这几天发个贴咋就这么慢???
美军的斜坡战术确实不错,不过在现在的战场环境下,随着空地精确制导武器打击下,意义不是很大。
WOT里的美系卖头是从这个来的吧。
目测作者玩WOT了解坦克的
q901541q 发表于 2014-9-2 19:50
目测作者玩WOT了解坦克的
忘了以色列用卖头打的叙利亚满地找牙? 卖头是有历史的
大致正确 不过西方坦克还是考虑反冲击的
忘了以色列用卖头打的叙利亚满地找牙? 卖头是有历史的
以色列那几条反坦克壕起了大作用,就这以色列防御部队还被打残了两遍。叙利亚照样突破了前沿阵地。结果因为消耗巨大,被以色列预备队给团了。
错到这个程度的文现在也算是难找了
几乎每段一个硬伤

毛子:毛子自己就是APFSDS和复合陶瓷装甲的普及者原作者居然还大言不惭的大谈铸造炮塔和大倾角装甲

MD:M1首下印弹纯粹只是首上没空间了,一样玩high-low的欧洲坦克大把的垂直装甲

德国:喵1的超薄装甲是来自于当时的破甲弹万能论

法国:同上
偺们辷启→笑 发表于 2014-9-2 21:50
忘了以色列用卖头打的叙利亚满地找牙? 卖头是有历史的
那跟游戏里的卖头是一个概念么?
楼主,那天你在另外一个帖子写这些的时候我就懒得回了,错得太多了,我手机懒得码字,结果你还长篇大论的发了这么多出来。。。你知道大纵深是怎么弄的么?知道空地一体战到底是怎么回事么?德国坦克二战前期用的三号四号怎么就成轻型坦克了?后期搞的那一票重型怎么可能是拿来打防御的?你研究过德军重型坦克部队的作战记录没?你这篇帖子里,找个对的都很难你知道么?
有一些谬误,不过大体上还是对的,是篇不错的科普文,也不用过于苛刻。
实在懒得吱声。。。

贴两以前的小文。。。

各国陆军作战指导思想与坦克设计理念

h t t p ://blog.sina.com.cn/s/blog_828e67790101604x.html

大纵深与闪电战

h t t p ://blog.sina.com.cn/s/blog_828e677901016edw.html

>>>>>>>>>>>>>不过就连王司令员都有人吐槽,俺心里也平衡了。。。
q901541q 发表于 2014-9-2 22:50
那跟游戏里的卖头是一个概念么?
游戏里多了个铁头的概念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MD的m1就是英国乔巴姆装甲外面套个贫铀壳。
这种文章还是去坦克世界吧之类的地方去发的好
喷子少。。。

这不科学啊。。。
苏联“固守铸造装甲,没有跟上尾翼稳定长杆脱壳穿甲弹的发展步伐”么?
不知道复合装甲最早大规模应用就是苏联么?不知道苏联是最早使用滑膛炮和尾翼稳定穿甲弹的么?
噬无者 发表于 2014-9-7 00:16
苏联“固守铸造装甲,没有跟上尾翼稳定长杆脱壳穿甲弹的发展步伐”么?
不知道复合装甲最早大规模应用就是 ...
前苏最早是哦那个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长杆穿甲弹与前苏同时用铸造装甲有关系么???

复合装甲的运用与同时用铸造装甲有直接关系么???

更何况,君不见T-72,T-80的炮塔基甲是什么???

也许复合装甲从表面看不出来,但是想必铸造装甲焊接装甲外观还是分得清的吧。。。
前苏最早是哦那个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长杆穿甲弹与前苏同时用铸造装甲有关系么???

复合装甲的运用与 ...
铸造炮塔主装甲傻傻分不清。。。。
几乎每段一个硬伤

毛子:毛子自己就是APFSDS和复合陶瓷装甲的普及者原作者居然还大言不惭的大谈铸造炮塔 ...
基本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