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地面战之二----空地一体战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3:39:13
第一部分在这里http://lt.cjdby.net/thread-1890200-1-1.html

这部分不熟,随便写写.请白云同学补充,谢谢.

(1)70年代的北约战略与困境

20世纪70年代是冷战史上北约国家最危险的时代。受限于联邦德国的政治现实,北约被迫把防御战略由“绊线防御”改为“前沿防御”,这就意味着北约陆军必须在联邦德国边境设防,把原来作为预设战场的联邦德国领土纳入防御范围。这在政治上是有效的,但在军事上却把北约陆军最精锐的部分直接暴露在华约军队进攻的矛头之下。组成北约北方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的8个军,包括美国第5军、第7军,英国第1军,联邦德国第1军、第2军、第3军,荷兰第1军,比利时第1军,被迫平均分布在1000公里的战线上,平均每个军要防守125公里、每个师防守45公里,华约部队可以在北约防线上自由地寻找突破口并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进行突破和穿插。由于此时法国已经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集中于一线的北约军队不仅缺乏预备队,也缺乏战略纵深(不允许使用法国领土机动)。一旦被突破,北约唯一可期盼的只有隔着大西洋的美军本土部队能如有神助,以及善于投机的法国援助了。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北约各国的相互扯皮和制肘,担负一线防御的北约部队中有50%以上的驻地远离自己的防区,其中包括荷兰第1军、比利时第1军、英国第1军,联邦德国第1军的部分、第2军的1个师和美国的一个师,战时这些部队都需要花几小时到几天的时间跋涉100多公里进入自己的防区。在在华约发动突然袭击的想定下,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北约的“前沿防御”还未展开就已经崩溃了。

在这种形势下,刚刚经历了越战失败的美军军事战略充满着悲观情绪,以至于强调前沿防御的美国陆军76年版《作战纲要》刚刚发布时,美国陆军战略研究所这样评论道,“只有在第一章的末尾才看到一句动人的话,美国陆军必须具备必胜的信心”。


(2)大纵深战役理论

要研究美军的空地一体战理论,则必首先讨论苏军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因为空地一体战所针对的即是实施大纵深战役的苏军部队。

一般认为,大纵深战役理论由前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所创,经过二次大战的经验总结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苏军战役理论的主要基础和指导。

大纵深战役理论的根本目的是要把战斗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为此其进攻部队采用梯次配置,通常包括一个强大的第一梯队、一个较弱的第二梯队、一个快速机动集群和一个预备队,首先以第一梯队打开突破口或实施突贯进攻,然后使用后续梯队实施高速、多路、大纵深的进攻,实施突破和扩张战果。

从大纵深战役实施条件看,进攻方必须具有较大的兵力优势,同时具备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担负快速突破和扩张的任务。而这两个条件对于苏联之外、坦克出现之前的战争都是不容易实现的。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对峙的态势却非常利于苏军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挥。根据北约判断,在北欧和中欧的双方现役部队中,人员和坦克的比例大约是3:2和3:1,华约组织有绝对优势;而在经历了10天动员之后,尽管北约可以再增加14个师投入战斗,双方的力量对比仍然将达到2:1。

基于上述形式,在70年代中后期,研究应对大纵深战役的军事理论,就成为了北约军方打破苏联军队坦克洪流恶梦的迫切要求。


(3)空地一体战的提出与要点

1977年,唐•A•斯塔里上将就任美国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的第二任司令。基于他之前担任第5军军长的经历,他极为重视未来作战理论研究。在其主持下,美军先后提出了“中心战斗”、“扩大的战场”、“一体化战场”等思想,最终形成了“空地一体战”理论,并于1982年通过新版的《作战纲要》正式颁布。

“空地一体战”理论的主要作战对象就是恪守“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前苏联军队。在美军看来,苏军最大的弱点在于其指挥控制系统的陈旧呆板,所有部队在进攻时都机械地采用梯次配置。因而美军仅仅进行集中于战斗地域前沿的火力战无法遏制苏军的进攻,而应该把作战扩大到纵深战场,通过统一应用各种作战手段,同时打击敌军的第一梯队和纵深梯队,破坏敌指挥控制系统和战斗部署,夺取战役主动权。为此,美国陆军在新版《作战纲要》提出,要把军而不是师作为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单位,把“纵深攻击”作为致胜的关键,要求实施纵深攻击的部队必须快速越过已方前锋线并向敌纵深突进,与选定的敌人交战,在运动中摧毁敌方后续梯队;同时由于在敌方后方地域使用部队存在着明显的风险,空地一体战必须实现与空军的充分协调统一,实施战场空中遮断和进攻性空中支援等。

为了配合“空地一体战”的实施,美国陆军同时实施了“86年陆军”的改编,通过缩小师属战术分队规模、增加连队数量,提高部队的灵活性,以便于组织多路进攻和多方向防御;通过增加师属火炮、增编多管火箭炮连,提高远程火力对纵深目标的打击范围和强度;为新编陆军军增编后方地域战斗旅,加强纵深攻击时后方地域防御;为每个师增编3个前方支援营,分别为3个旅提供伴随保障,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最为重要的改编措施则是为新编重型师增编了1个战斗航空旅,包括2个攻击直升机营、1个战斗支援航空营和1个骑兵营。与其对手的陆军航空兵不同,这些战斗航空旅在作战时将作为一个真正的“旅”使用,包括火力打击、地域控制、在广阔区域内构成柔性的侧翼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纵深攻击能力。


在“空地一体战”理论的指导下,经过80年代的锤炼,辅以新一代武器装备的列装,90年代初的美军地面战力已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随着海湾战争的爆发,因为冷战落幕而失去用武之地的美军迎来了一个作战思想与苏军接近、实力更弱的对手,海湾战场正好成为检验“空地一体战”的最佳试验场。

第一部分在这里http://lt.cjdby.net/thread-1890200-1-1.html

这部分不熟,随便写写.请白云同学补充,谢谢.

(1)70年代的北约战略与困境

20世纪70年代是冷战史上北约国家最危险的时代。受限于联邦德国的政治现实,北约被迫把防御战略由“绊线防御”改为“前沿防御”,这就意味着北约陆军必须在联邦德国边境设防,把原来作为预设战场的联邦德国领土纳入防御范围。这在政治上是有效的,但在军事上却把北约陆军最精锐的部分直接暴露在华约军队进攻的矛头之下。组成北约北方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的8个军,包括美国第5军、第7军,英国第1军,联邦德国第1军、第2军、第3军,荷兰第1军,比利时第1军,被迫平均分布在1000公里的战线上,平均每个军要防守125公里、每个师防守45公里,华约部队可以在北约防线上自由地寻找突破口并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进行突破和穿插。由于此时法国已经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集中于一线的北约军队不仅缺乏预备队,也缺乏战略纵深(不允许使用法国领土机动)。一旦被突破,北约唯一可期盼的只有隔着大西洋的美军本土部队能如有神助,以及善于投机的法国援助了。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北约各国的相互扯皮和制肘,担负一线防御的北约部队中有50%以上的驻地远离自己的防区,其中包括荷兰第1军、比利时第1军、英国第1军,联邦德国第1军的部分、第2军的1个师和美国的一个师,战时这些部队都需要花几小时到几天的时间跋涉100多公里进入自己的防区。在在华约发动突然袭击的想定下,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北约的“前沿防御”还未展开就已经崩溃了。

在这种形势下,刚刚经历了越战失败的美军军事战略充满着悲观情绪,以至于强调前沿防御的美国陆军76年版《作战纲要》刚刚发布时,美国陆军战略研究所这样评论道,“只有在第一章的末尾才看到一句动人的话,美国陆军必须具备必胜的信心”。


(2)大纵深战役理论

要研究美军的空地一体战理论,则必首先讨论苏军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因为空地一体战所针对的即是实施大纵深战役的苏军部队。

一般认为,大纵深战役理论由前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所创,经过二次大战的经验总结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苏军战役理论的主要基础和指导。

大纵深战役理论的根本目的是要把战斗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为此其进攻部队采用梯次配置,通常包括一个强大的第一梯队、一个较弱的第二梯队、一个快速机动集群和一个预备队,首先以第一梯队打开突破口或实施突贯进攻,然后使用后续梯队实施高速、多路、大纵深的进攻,实施突破和扩张战果。

从大纵深战役实施条件看,进攻方必须具有较大的兵力优势,同时具备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担负快速突破和扩张的任务。而这两个条件对于苏联之外、坦克出现之前的战争都是不容易实现的。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对峙的态势却非常利于苏军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挥。根据北约判断,在北欧和中欧的双方现役部队中,人员和坦克的比例大约是3:2和3:1,华约组织有绝对优势;而在经历了10天动员之后,尽管北约可以再增加14个师投入战斗,双方的力量对比仍然将达到2:1。

基于上述形式,在70年代中后期,研究应对大纵深战役的军事理论,就成为了北约军方打破苏联军队坦克洪流恶梦的迫切要求。


(3)空地一体战的提出与要点

1977年,唐•A•斯塔里上将就任美国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的第二任司令。基于他之前担任第5军军长的经历,他极为重视未来作战理论研究。在其主持下,美军先后提出了“中心战斗”、“扩大的战场”、“一体化战场”等思想,最终形成了“空地一体战”理论,并于1982年通过新版的《作战纲要》正式颁布。

“空地一体战”理论的主要作战对象就是恪守“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前苏联军队。在美军看来,苏军最大的弱点在于其指挥控制系统的陈旧呆板,所有部队在进攻时都机械地采用梯次配置。因而美军仅仅进行集中于战斗地域前沿的火力战无法遏制苏军的进攻,而应该把作战扩大到纵深战场,通过统一应用各种作战手段,同时打击敌军的第一梯队和纵深梯队,破坏敌指挥控制系统和战斗部署,夺取战役主动权。为此,美国陆军在新版《作战纲要》提出,要把军而不是师作为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单位,把“纵深攻击”作为致胜的关键,要求实施纵深攻击的部队必须快速越过已方前锋线并向敌纵深突进,与选定的敌人交战,在运动中摧毁敌方后续梯队;同时由于在敌方后方地域使用部队存在着明显的风险,空地一体战必须实现与空军的充分协调统一,实施战场空中遮断和进攻性空中支援等。

为了配合“空地一体战”的实施,美国陆军同时实施了“86年陆军”的改编,通过缩小师属战术分队规模、增加连队数量,提高部队的灵活性,以便于组织多路进攻和多方向防御;通过增加师属火炮、增编多管火箭炮连,提高远程火力对纵深目标的打击范围和强度;为新编陆军军增编后方地域战斗旅,加强纵深攻击时后方地域防御;为每个师增编3个前方支援营,分别为3个旅提供伴随保障,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最为重要的改编措施则是为新编重型师增编了1个战斗航空旅,包括2个攻击直升机营、1个战斗支援航空营和1个骑兵营。与其对手的陆军航空兵不同,这些战斗航空旅在作战时将作为一个真正的“旅”使用,包括火力打击、地域控制、在广阔区域内构成柔性的侧翼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纵深攻击能力。


在“空地一体战”理论的指导下,经过80年代的锤炼,辅以新一代武器装备的列装,90年代初的美军地面战力已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随着海湾战争的爆发,因为冷战落幕而失去用武之地的美军迎来了一个作战思想与苏军接近、实力更弱的对手,海湾战场正好成为检验“空地一体战”的最佳试验场。

面对伊拉克这个在低技术含量战争中厮杀出来的对手,量大而有代差,学大纵身学了个皮毛,美国人跟切菜似的。
但如果对上正宗的大纵身呢?没有前线空域的绝对制空权,忍受着苏军的野战机动防空力量,美国人的战斗航空旅到底能发挥出几成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