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获辉煌成果: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源分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02:19
http://news.qq.com/a/20140811/06 ... 012&ptlang=2052


资料图:中国蛟龙号深潜器。富钴结壳是海底特有的矿物,含有大量稀有金属,很可能成为战略金属钴、稀土元素和贵金属铂的重要来源。

历时52天、航程6600海里、完成16个站位常规调查……2014年~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和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开展了10次下潜作业,精确定位取样,取得各种生物样品116个,富钴结壳样品21块、99.2公斤,多金属结核样品24.32公斤,岩石样品22块、107.7公斤,沉积物样品26管,海水样品共1232升……

8月10日,在“蛟龙”号圆满完成本航次第一航段任务、即将抵达江苏江阴锚地前夕,本报记者就“蛟龙”号取得的成果与意义专访了航次现场指挥部总指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

基本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源分布状况

记者:本航段任务完成情况如何,“蛟龙”号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峰:“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科考队在本航段中全面、超额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通过第一航段的调查研究,航次现场取得了4个方面的成果和认识:

一是基本查明了采薇海山矿区资源与生物状况,勘察成果突出。“蛟龙”号在采薇海山完成了8次下潜,结合中国大洋第31航次的5次下潜,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解剖调查,已基本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源分布状况,基本掌握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和矿区环境状况。

二是“蛟龙”号性能稳定,优势明显。“蛟龙”号共计完成10次无故障下潜作业,每次下潜平均水中时间达9小时53分钟,系统稳定,取得了大量高质量的视频和照片,开展了配套设备试验,包括微型遥控潜水器试验、海底土工力学测定试验、超短基线测试等,使“蛟龙”号在复杂地形下开展定点作业、精细调查的独特技术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是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人员为主力的操作维护团队迅速成长。潜水器维护维修队伍、布放回收操作队伍、潜航员学员得到锻炼,一批新人迅速成长,为“蛟龙”号业务化运行奠定了基础。

四是实现了多任务、多目标的综合效益。开展了探空气球观测、下潜人员实时生理心理状态监测、《深潜》纪录片的拍摄。各家媒体和作家协会开展了海洋知识、海洋意识的普及和宣传。

除此之外,“蛟龙”号还在相邻海域开展了下潜作业,为开展不同海区的资源、环境状况对比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加深对采薇海山区生物分布规律的认识

记者:本航段对于了解与认识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薇海山区生物分布状况有什么帮助?

刘峰:本航段试验性应用所取得的成果,使我们加深了对采薇海山区生物分布规律的认识。本航段和中国大洋第31航次,“蛟龙”号在采薇海山区的13次下潜地点都选择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小区,非常有利于开展生物分布对比研究。调查得出如下基本认识:

第一,在采薇海山3500米~1500米水深区间,巨型底栖生物分布主要受底层海流和地形控制,而不是受深度因素控制。在此水深区间,巨型底栖生物成带分布,即使在几平方公里小区域内,由于地形单元不同、底层海流和底质不同,巨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第二,在底层海流强的区域,底质以岩石和结壳为主,有利于海绵和珊瑚等固着底栖生物的生长,这些底栖生物的数量比较多。而在底层海流弱的区域,大部分海底被沉积物覆盖,不利于海绵和珊瑚等固着底栖生物的生长,这些底栖生物的数量很少。

第三,海绵和珊瑚常在悬崖和陡坡处大量出现,形成海绵群或珊瑚群。海绵是采薇海山巨型底栖生物的最主要类群,种类多、数量大,在采薇海山的西侧、南侧和北侧都是最优势的类群。珊瑚是第二优势类群,主要分布于采薇海山东侧和北侧山坡。其他数量比较多的还有海蛇尾、海百合和鱼类。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的优势类群是珊瑚。

进一步拓展“蛟龙”号作业能力

记者:您如何评价“蛟龙”号在本航段中的表现?

刘峰:“蛟龙”号总体技术状态稳定、性能优越,在复杂地形下,完成了定点作业和精细调查,为开展矿区资源评价和矿区环境评价获取了第一手资料。

10次下潜均表现良好,在采薇海山山坡的各个深度段实现了近底航行、爬坡、定深航行、坐底作业等,表明手操和自动航行性能优良。在下潜中,“蛟龙”号能精确到达预定的作业目标点,在悬崖上完成生物和矿物采样作业,在斜坡上完成沉积物取样,在攀爬的过程中获取高质量视频和照片,这正是“蛟龙”号在复杂地形下精细调查的优势。

此外,“蛟龙”号成功搭载微型遥控潜水器和原位土工力学测试仪在水下开展作业,进一步拓展了作业能力。

现场操作维护队伍迅速成长

记者:通过执行本航段任务,“蛟龙”号现场操作维护团队的能力有了哪些提升?

刘峰: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蛟龙”号现场操作维护队伍的成长。在“蛟龙”号海试期间,负责技术保障的研制人员在30名以上,去年的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参与技术保障的研制人员为16名,今年减少到8名,深海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成为本航次潜水器维护、操作和管理的主力军。

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手段,促进以深海中心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现场维护操作人员的迅速成长。首先,利用海上航渡时间请专家集中授课,讲授潜水器原理及操作维护技术、潜水器本体控制软硬件接口系统、观通系统、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海上作业实施方案、深潜作业规程等。

第二,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现场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采用现场维护操作人员具体动手操作、研制专家负责技术复核等以老带新的工作模式,通过本航段10次下潜,从潜水器各系统故障判断到维护维修,从A架操作到海面“蛙人”系解缆,有关人员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积累了操作经验,提高了操作水平,具备了正确判断海况、准确把握节奏、沉着冷静应对紧急状况的基本素质和潜水器维护、操作、布放、回收的基本能力。

期待“蛟龙”号进一步发挥优势

记者:您对接下来的第二、三航段有哪些期待?

刘峰:按计划,本航次二、三航段将从今年11月开始,作业区域位于西南印度洋的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热液硫化物勘探合同区。这一区域海底石笋林立,这将是“蛟龙”号第一次在海底地形更加复杂的环境开展下潜作业,无疑是对“蛟龙”号的新挑战。

同时,西南印度洋矿区距离国内更远,航渡时间更长,下潜任务更重,航段目标更加多样,这对航次组织也是一个新考验。因此,全面考虑船舶、设备、备品备件、人员、气象、港口等各种因素,制订周全的航次方案和应急预案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已经有两次组织“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的经验,有了技术状态稳定的装备,有了相对成熟的维护操作队伍和科学家队伍,我们有理由期待“蛟龙”号进一步发挥优势,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希望国内科学家提出更多国际前沿的科学命题,让“蛟龙”号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领域走向国际前沿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蛟龙”号在去年和今年的下潜作业过程中,已经取得或将要取得大量的、高质量的生物、矿物样品,取得海量的视频和图像资料,希望国内有关科学家对这些宝贵的样品、数据、资料进行深度挖掘,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http://news.qq.com/a/20140811/06 ... 012&ptlang=2052


资料图:中国蛟龙号深潜器。富钴结壳是海底特有的矿物,含有大量稀有金属,很可能成为战略金属钴、稀土元素和贵金属铂的重要来源。

历时52天、航程6600海里、完成16个站位常规调查……2014年~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和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开展了10次下潜作业,精确定位取样,取得各种生物样品116个,富钴结壳样品21块、99.2公斤,多金属结核样品24.32公斤,岩石样品22块、107.7公斤,沉积物样品26管,海水样品共1232升……

8月10日,在“蛟龙”号圆满完成本航次第一航段任务、即将抵达江苏江阴锚地前夕,本报记者就“蛟龙”号取得的成果与意义专访了航次现场指挥部总指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

基本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源分布状况

记者:本航段任务完成情况如何,“蛟龙”号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峰:“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科考队在本航段中全面、超额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通过第一航段的调查研究,航次现场取得了4个方面的成果和认识:

一是基本查明了采薇海山矿区资源与生物状况,勘察成果突出。“蛟龙”号在采薇海山完成了8次下潜,结合中国大洋第31航次的5次下潜,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解剖调查,已基本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源分布状况,基本掌握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和矿区环境状况。

二是“蛟龙”号性能稳定,优势明显。“蛟龙”号共计完成10次无故障下潜作业,每次下潜平均水中时间达9小时53分钟,系统稳定,取得了大量高质量的视频和照片,开展了配套设备试验,包括微型遥控潜水器试验、海底土工力学测定试验、超短基线测试等,使“蛟龙”号在复杂地形下开展定点作业、精细调查的独特技术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是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人员为主力的操作维护团队迅速成长。潜水器维护维修队伍、布放回收操作队伍、潜航员学员得到锻炼,一批新人迅速成长,为“蛟龙”号业务化运行奠定了基础。

四是实现了多任务、多目标的综合效益。开展了探空气球观测、下潜人员实时生理心理状态监测、《深潜》纪录片的拍摄。各家媒体和作家协会开展了海洋知识、海洋意识的普及和宣传。

除此之外,“蛟龙”号还在相邻海域开展了下潜作业,为开展不同海区的资源、环境状况对比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加深对采薇海山区生物分布规律的认识

记者:本航段对于了解与认识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薇海山区生物分布状况有什么帮助?

刘峰:本航段试验性应用所取得的成果,使我们加深了对采薇海山区生物分布规律的认识。本航段和中国大洋第31航次,“蛟龙”号在采薇海山区的13次下潜地点都选择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小区,非常有利于开展生物分布对比研究。调查得出如下基本认识:

第一,在采薇海山3500米~1500米水深区间,巨型底栖生物分布主要受底层海流和地形控制,而不是受深度因素控制。在此水深区间,巨型底栖生物成带分布,即使在几平方公里小区域内,由于地形单元不同、底层海流和底质不同,巨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第二,在底层海流强的区域,底质以岩石和结壳为主,有利于海绵和珊瑚等固着底栖生物的生长,这些底栖生物的数量比较多。而在底层海流弱的区域,大部分海底被沉积物覆盖,不利于海绵和珊瑚等固着底栖生物的生长,这些底栖生物的数量很少。

第三,海绵和珊瑚常在悬崖和陡坡处大量出现,形成海绵群或珊瑚群。海绵是采薇海山巨型底栖生物的最主要类群,种类多、数量大,在采薇海山的西侧、南侧和北侧都是最优势的类群。珊瑚是第二优势类群,主要分布于采薇海山东侧和北侧山坡。其他数量比较多的还有海蛇尾、海百合和鱼类。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的优势类群是珊瑚。

进一步拓展“蛟龙”号作业能力

记者:您如何评价“蛟龙”号在本航段中的表现?

刘峰:“蛟龙”号总体技术状态稳定、性能优越,在复杂地形下,完成了定点作业和精细调查,为开展矿区资源评价和矿区环境评价获取了第一手资料。

10次下潜均表现良好,在采薇海山山坡的各个深度段实现了近底航行、爬坡、定深航行、坐底作业等,表明手操和自动航行性能优良。在下潜中,“蛟龙”号能精确到达预定的作业目标点,在悬崖上完成生物和矿物采样作业,在斜坡上完成沉积物取样,在攀爬的过程中获取高质量视频和照片,这正是“蛟龙”号在复杂地形下精细调查的优势。

此外,“蛟龙”号成功搭载微型遥控潜水器和原位土工力学测试仪在水下开展作业,进一步拓展了作业能力。

现场操作维护队伍迅速成长

记者:通过执行本航段任务,“蛟龙”号现场操作维护团队的能力有了哪些提升?

刘峰: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蛟龙”号现场操作维护队伍的成长。在“蛟龙”号海试期间,负责技术保障的研制人员在30名以上,去年的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参与技术保障的研制人员为16名,今年减少到8名,深海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成为本航次潜水器维护、操作和管理的主力军。

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手段,促进以深海中心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现场维护操作人员的迅速成长。首先,利用海上航渡时间请专家集中授课,讲授潜水器原理及操作维护技术、潜水器本体控制软硬件接口系统、观通系统、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海上作业实施方案、深潜作业规程等。

第二,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现场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采用现场维护操作人员具体动手操作、研制专家负责技术复核等以老带新的工作模式,通过本航段10次下潜,从潜水器各系统故障判断到维护维修,从A架操作到海面“蛙人”系解缆,有关人员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积累了操作经验,提高了操作水平,具备了正确判断海况、准确把握节奏、沉着冷静应对紧急状况的基本素质和潜水器维护、操作、布放、回收的基本能力。

期待“蛟龙”号进一步发挥优势

记者:您对接下来的第二、三航段有哪些期待?

刘峰:按计划,本航次二、三航段将从今年11月开始,作业区域位于西南印度洋的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热液硫化物勘探合同区。这一区域海底石笋林立,这将是“蛟龙”号第一次在海底地形更加复杂的环境开展下潜作业,无疑是对“蛟龙”号的新挑战。

同时,西南印度洋矿区距离国内更远,航渡时间更长,下潜任务更重,航段目标更加多样,这对航次组织也是一个新考验。因此,全面考虑船舶、设备、备品备件、人员、气象、港口等各种因素,制订周全的航次方案和应急预案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已经有两次组织“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的经验,有了技术状态稳定的装备,有了相对成熟的维护操作队伍和科学家队伍,我们有理由期待“蛟龙”号进一步发挥优势,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希望国内科学家提出更多国际前沿的科学命题,让“蛟龙”号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领域走向国际前沿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蛟龙”号在去年和今年的下潜作业过程中,已经取得或将要取得大量的、高质量的生物、矿物样品,取得海量的视频和图像资料,希望国内有关科学家对这些宝贵的样品、数据、资料进行深度挖掘,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我记得总设计师现在忙着找钱立项万米深潜呢,美日都已经在相继开发万米深潜了
光摸清还不够,还要大肆上下其手、狂捞特捞、猛占便宜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