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巷战问题(个人理解+转载,拍砖轻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50:32


凶猛的火力,坚固的装甲,强悍的机动,这就是坦克的标志。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战场逐渐向城市延伸。在复杂的城市里,坦克还能否延续陆战之王的美誉?
从50年来战争经验看,任何一场战争都绕不开城市,二战中欧洲战场有40%的战斗发生在城市和大的居民区,美军在二战以后进行的250多次军事行动中,90%都发生在城市地区。现代城市作战中,火力的有效打击将发挥主导作用,随之必然的,火力强大的坦克将成为城市巷战的重要利器。
在国内的科普杂志和网友的讨论中,都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巷战是坦克部队的噩梦,都认为坦克部队在城市巷战中必然损失惨重。很多军队同样存在这种观点,譬如,1942年《美国陆军野战条令》规定;“装甲部队应避免在严密设防的城镇中作战”;制定于1980年代的美国陆军装甲作战基本原则,指出城市是使用坦克作战的最差地点。当时美陆军中的普遍看法是,一旦坦克进入城市地区,它将立即遭到无数火箭弹的打击,并陷入被攻击的泥潭,因此坦克不是适合在城市作战的装甲平台。

由于坦克所具有的良好的防护,精确强大而高效的火力,灵活的机动性,都是城市巷战进攻作战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优势,当坦克部队配以步兵的掩护,在巷战中必然能达到消灭固守敌人,减少已方伤亡的目的。在城市作战中坦克的主要用途在于提供步兵所无法携带的重型火力,掩护步兵用于高速突击,以及作为强固支撑点让步兵以其为依托进行作战,缺少装甲力量,步兵在城市里必定会陷入更大的伤亡。


大体来讲,坦克在巷战中有几个明显的优势:

1、坦克很显然是个坚固的堡垒,对步兵是一个很好的掩护。

2、坦克可以利用固守之敌人视角狭小的弱点,搭载步兵或配合步兵战车进行高速的机动,进行大范围的迂回和穿插。

3、坦克部队可以直接控制大型的街道和交通要道,而步兵部队就需要准备掩体工事。

4、坦克可以用准确炮火直接对建筑物进行打击,效果比步兵好。实践证明,我军现役主战装备的破甲弹和榴弹,对敌坚固工事和楼房,均具有良好杀伤效果。如果是纯步兵部队,往往就需要呼叫上级炮火的支援。

5、坦克可以快速开辟通路,无论是用车体撞还是用炮轰,尤其在兵贵神速的城区穿插中,坦克的这种优势就更加明显。不要总想着坦克侧面和后方的薄弱,坦克+步兵一般不会给你绕道后方的机会。事实上,在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面前,纯固守步兵的反坦克手段是苍白的。


俄罗斯陆军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损失惨重,参战的2200辆坦克装甲车辆中,有225辆被彻底摧毁,其中包括62辆坦克。1994年首先攻入格罗兹尼市中心的俄军131旅(隶属于高加索军区第58集团军),在3天中就损失了20辆坦克和100辆装甲车。其主要原因是俄军素质低下,狂妄自大,指挥脱节。跟坦克是否适合巷战没关系,关于车臣坦克的损失,是战术问题,而不是坦克本身问题。第一次车臣战争是很失败的,俄军没把车臣匪徒当回事,纯装甲部队大摇大摆的就进入格罗兹尼市中心,不遭到痛殴,上帝都会不高兴。当时俄罗斯陆军已经相当堕落,第一次车臣战争时,老毛子连一个完整的师都挑不出来,最精锐的几个坦克师都缺员4、5千人以上。当俄军进入格罗兹尼市中心的时候,是采用的行军队形,坦克连扫雷犁都没装,步兵也都在车上,甚至连搜索队都没有,首车中了地雷以后,堵塞了通路,缺乏经验的俄军乱成一团,结果被分割包围。当时俄军炮兵隶属于五个不同的司令部,不知道具体听哪个调遣,前方呼叫炮火反应太慢。

第一次车臣战争后期,俄军坦克装甲车辆的损失就已经显著减少,1996年3月,在解放戈伊斯科耶镇时,约有400多名装备精良的车臣武装分子负隅顽抗,结果派出乌拉尔军区某摩步团的一个坦克连就把问题解决了(《舰船知识》05年3月)。

到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时,俄军更是作了精心准备,各军种配合也很到位,主要采取坦克驻点封锁,步兵负责清扫残敌。相对来说,车臣匪徒这次就成了痛殴的对象。俄军的坦克得到了正确的使用,战斗使用也非常成功。在摩步化部队发起攻击时,坦克提供火力支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坦克炮火消灭了敌方暴露出来的火力点后,步兵再向前推进。

事实上在二战后期的城市攻坚战中,例如布达佩斯和柏林战役,苏联红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柏林战中,苏军坦克大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成数个小部队,与步兵、炮兵和工兵一同组成强击群和强击支队,逐个逐个地攻克德军的堡垒。如果没有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直接支援,红军步兵的损失会大到令人无法忍受。

在城市进攻战斗中,坦克兵可遂行以下任务:以猛烈的突击夺取敌外围及市区内要点;向敌纵深发展进攻,扩展战果;抗击和粉碎敌反冲击;歼灭突围和被围之敌;歼灭机降和追歼退却之敌等。坦克一直是城市作战的利器,打不好是战术问题,跟坦克本身没关系。当然,不能使用纯坦克部队对城市街道进行突击,那肯定是找死。但在步兵配合下坦克进行巷战突击,就比纯步兵部队效果要好得多。现代化的巷战就是谁拥有强大的空中和地面火力,谁有更好的机动性,谁掌握战场信息,谁就会赢。光靠楼房建筑的掩护,依仗单兵携行武器是不可能对抗坦克部队进攻的,这就是巴勒斯坦、黎巴嫩和伊拉克抵抗组织被装甲部队欺负的原因。

《现代兵种》杂志1999年第二期曾刊登文章指出,我军数次装甲兵跨海登陆后投入城市巷战演习的经验表明,正确使用坦克和装甲车辆,是赢得城市作战的关键所在。坦克在城市作战中,可发挥以下作用:

1、城区作战,装甲兵最适合控点封锁任务,一个坦克排可以封锁6-8米宽的街道一条,一个加强坦克连可以轻易封锁10-20米宽的街道1-2条,一个加强坦克营可以封锁3-4条大型主干道。

2、坦克破障,对围墙一次撞击可形成大于5米宽缺口,对建筑墙壁可形成大于3米的孔洞。例如在总参某部某登陆城市作战演习汇编中曾提到,装甲部队在城区穿插任务中,对模拟某岛屿民宅,坦克如果采用高速连续撞击的方法开辟通路,效果远远好于步兵使用爆破器材穿墙打洞的作业方式。

3、从城市攻坚演习情况看,得出与常识正好相反的结论:城区大片的高程建筑物,反而给坦克的运动和火力支援提供了良好的遮蔽物;纵横交错的街道,给坦克的高速机动提供了隐蔽通道,原因是守敌龟缩在楼房工事内,视野极其有限。一般的建筑物,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开火的,几个视角有限的火力点和发射阵位,很容易判断出来。通过平时训练和战时配合坦克+步兵对建筑物的进攻只需各司其责,分配好火力指向,敌人往往会因为准备火器射击而暴露阵地,结果往往被预先指向的进攻方消灭。

4、关于坦克武器仰角限制问题。在城市作战中,敌各种火器配置的位置与我进攻坦克分队之间的距离较近,通视距离一般为1千多米,坦克火炮由于受附仰角的限制,在一定距离内对位于高层建筑物内的目标不能射击,只有射击距离距大于目标所处位置比高的3倍时,才能射击。如对10层高的楼房射击时,楼层高一般为3米,则楼房的高约30米。坦克对其射击的最小距离是大约100米左右。由此可见,在城市进攻作战中,坦克主炮的射击仰角限制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在数百米距离上即可以对高层建筑进行炮击。坦克上配备的大口径高射机枪,更是支援步兵作战的强大火力。

综上所述,坦克不是不能巷战,而是需要步兵的配合,和响应的战术。巷战中的坦克是作为一个可移动的火力支撑点存在,通过自身强大的火力与防护来为步兵提供支援。

对于巷战的解决办法,东西方都给出了不同的方案。毛子的是BMPT,专业的坦克伴侣。西方的则是改装现有坦克,德国的城市豹,美国的M1A2TUSK,尤其是以色列的给马加奇坦克加装导弹就可以当做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两个方案孰优孰劣,我就不好评价了,本人知识不足,如果有大婶指正,热烈欢迎。

凶猛的火力,坚固的装甲,强悍的机动,这就是坦克的标志。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战场逐渐向城市延伸。在复杂的城市里,坦克还能否延续陆战之王的美誉?
从50年来战争经验看,任何一场战争都绕不开城市,二战中欧洲战场有40%的战斗发生在城市和大的居民区,美军在二战以后进行的250多次军事行动中,90%都发生在城市地区。现代城市作战中,火力的有效打击将发挥主导作用,随之必然的,火力强大的坦克将成为城市巷战的重要利器。
在国内的科普杂志和网友的讨论中,都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巷战是坦克部队的噩梦,都认为坦克部队在城市巷战中必然损失惨重。很多军队同样存在这种观点,譬如,1942年《美国陆军野战条令》规定;“装甲部队应避免在严密设防的城镇中作战”;制定于1980年代的美国陆军装甲作战基本原则,指出城市是使用坦克作战的最差地点。当时美陆军中的普遍看法是,一旦坦克进入城市地区,它将立即遭到无数火箭弹的打击,并陷入被攻击的泥潭,因此坦克不是适合在城市作战的装甲平台。

由于坦克所具有的良好的防护,精确强大而高效的火力,灵活的机动性,都是城市巷战进攻作战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优势,当坦克部队配以步兵的掩护,在巷战中必然能达到消灭固守敌人,减少已方伤亡的目的。在城市作战中坦克的主要用途在于提供步兵所无法携带的重型火力,掩护步兵用于高速突击,以及作为强固支撑点让步兵以其为依托进行作战,缺少装甲力量,步兵在城市里必定会陷入更大的伤亡。


大体来讲,坦克在巷战中有几个明显的优势:

1、坦克很显然是个坚固的堡垒,对步兵是一个很好的掩护。

2、坦克可以利用固守之敌人视角狭小的弱点,搭载步兵或配合步兵战车进行高速的机动,进行大范围的迂回和穿插。

3、坦克部队可以直接控制大型的街道和交通要道,而步兵部队就需要准备掩体工事。

4、坦克可以用准确炮火直接对建筑物进行打击,效果比步兵好。实践证明,我军现役主战装备的破甲弹和榴弹,对敌坚固工事和楼房,均具有良好杀伤效果。如果是纯步兵部队,往往就需要呼叫上级炮火的支援。

5、坦克可以快速开辟通路,无论是用车体撞还是用炮轰,尤其在兵贵神速的城区穿插中,坦克的这种优势就更加明显。不要总想着坦克侧面和后方的薄弱,坦克+步兵一般不会给你绕道后方的机会。事实上,在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面前,纯固守步兵的反坦克手段是苍白的。


俄罗斯陆军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损失惨重,参战的2200辆坦克装甲车辆中,有225辆被彻底摧毁,其中包括62辆坦克。1994年首先攻入格罗兹尼市中心的俄军131旅(隶属于高加索军区第58集团军),在3天中就损失了20辆坦克和100辆装甲车。其主要原因是俄军素质低下,狂妄自大,指挥脱节。跟坦克是否适合巷战没关系,关于车臣坦克的损失,是战术问题,而不是坦克本身问题。第一次车臣战争是很失败的,俄军没把车臣匪徒当回事,纯装甲部队大摇大摆的就进入格罗兹尼市中心,不遭到痛殴,上帝都会不高兴。当时俄罗斯陆军已经相当堕落,第一次车臣战争时,老毛子连一个完整的师都挑不出来,最精锐的几个坦克师都缺员4、5千人以上。当俄军进入格罗兹尼市中心的时候,是采用的行军队形,坦克连扫雷犁都没装,步兵也都在车上,甚至连搜索队都没有,首车中了地雷以后,堵塞了通路,缺乏经验的俄军乱成一团,结果被分割包围。当时俄军炮兵隶属于五个不同的司令部,不知道具体听哪个调遣,前方呼叫炮火反应太慢。

第一次车臣战争后期,俄军坦克装甲车辆的损失就已经显著减少,1996年3月,在解放戈伊斯科耶镇时,约有400多名装备精良的车臣武装分子负隅顽抗,结果派出乌拉尔军区某摩步团的一个坦克连就把问题解决了(《舰船知识》05年3月)。

到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时,俄军更是作了精心准备,各军种配合也很到位,主要采取坦克驻点封锁,步兵负责清扫残敌。相对来说,车臣匪徒这次就成了痛殴的对象。俄军的坦克得到了正确的使用,战斗使用也非常成功。在摩步化部队发起攻击时,坦克提供火力支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坦克炮火消灭了敌方暴露出来的火力点后,步兵再向前推进。

事实上在二战后期的城市攻坚战中,例如布达佩斯和柏林战役,苏联红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柏林战中,苏军坦克大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成数个小部队,与步兵、炮兵和工兵一同组成强击群和强击支队,逐个逐个地攻克德军的堡垒。如果没有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直接支援,红军步兵的损失会大到令人无法忍受。

在城市进攻战斗中,坦克兵可遂行以下任务:以猛烈的突击夺取敌外围及市区内要点;向敌纵深发展进攻,扩展战果;抗击和粉碎敌反冲击;歼灭突围和被围之敌;歼灭机降和追歼退却之敌等。坦克一直是城市作战的利器,打不好是战术问题,跟坦克本身没关系。当然,不能使用纯坦克部队对城市街道进行突击,那肯定是找死。但在步兵配合下坦克进行巷战突击,就比纯步兵部队效果要好得多。现代化的巷战就是谁拥有强大的空中和地面火力,谁有更好的机动性,谁掌握战场信息,谁就会赢。光靠楼房建筑的掩护,依仗单兵携行武器是不可能对抗坦克部队进攻的,这就是巴勒斯坦、黎巴嫩和伊拉克抵抗组织被装甲部队欺负的原因。

《现代兵种》杂志1999年第二期曾刊登文章指出,我军数次装甲兵跨海登陆后投入城市巷战演习的经验表明,正确使用坦克和装甲车辆,是赢得城市作战的关键所在。坦克在城市作战中,可发挥以下作用:

1、城区作战,装甲兵最适合控点封锁任务,一个坦克排可以封锁6-8米宽的街道一条,一个加强坦克连可以轻易封锁10-20米宽的街道1-2条,一个加强坦克营可以封锁3-4条大型主干道。

2、坦克破障,对围墙一次撞击可形成大于5米宽缺口,对建筑墙壁可形成大于3米的孔洞。例如在总参某部某登陆城市作战演习汇编中曾提到,装甲部队在城区穿插任务中,对模拟某岛屿民宅,坦克如果采用高速连续撞击的方法开辟通路,效果远远好于步兵使用爆破器材穿墙打洞的作业方式。

3、从城市攻坚演习情况看,得出与常识正好相反的结论:城区大片的高程建筑物,反而给坦克的运动和火力支援提供了良好的遮蔽物;纵横交错的街道,给坦克的高速机动提供了隐蔽通道,原因是守敌龟缩在楼房工事内,视野极其有限。一般的建筑物,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开火的,几个视角有限的火力点和发射阵位,很容易判断出来。通过平时训练和战时配合坦克+步兵对建筑物的进攻只需各司其责,分配好火力指向,敌人往往会因为准备火器射击而暴露阵地,结果往往被预先指向的进攻方消灭。

4、关于坦克武器仰角限制问题。在城市作战中,敌各种火器配置的位置与我进攻坦克分队之间的距离较近,通视距离一般为1千多米,坦克火炮由于受附仰角的限制,在一定距离内对位于高层建筑物内的目标不能射击,只有射击距离距大于目标所处位置比高的3倍时,才能射击。如对10层高的楼房射击时,楼层高一般为3米,则楼房的高约30米。坦克对其射击的最小距离是大约100米左右。由此可见,在城市进攻作战中,坦克主炮的射击仰角限制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在数百米距离上即可以对高层建筑进行炮击。坦克上配备的大口径高射机枪,更是支援步兵作战的强大火力。

综上所述,坦克不是不能巷战,而是需要步兵的配合,和响应的战术。巷战中的坦克是作为一个可移动的火力支撑点存在,通过自身强大的火力与防护来为步兵提供支援。

对于巷战的解决办法,东西方都给出了不同的方案。毛子的是BMPT,专业的坦克伴侣。西方的则是改装现有坦克,德国的城市豹,美国的M1A2TUSK,尤其是以色列的给马加奇坦克加装导弹就可以当做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两个方案孰优孰劣,我就不好评价了,本人知识不足,如果有大婶指正,热烈欢迎。
共军几十年不打仗了,而且成军以来就没打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争,再多的研究成果和演习结论都是纸上谈兵的理想化产物。美国能不断提出新军事理论,那是每天每年在实战的经验教训,不在战争状态的下军队,装备再好的武器都不能自称强大。以后的战争也是围绕城市展开,装甲部队的城市作战几率很大,几乎不会再出现库尔斯克大会战的那种场景。所以看到演习中出现的集群坦克、装甲车在原野里烟尘滚滚的开进,红蓝双方像骑兵一样你来我往的“厮杀”,怎么看都是在演戏而不是演习。有功夫还是好好练习一下怎么占领东京、大坂、名古屋这类的城市作战吧,省得到时候找不到路。
楼主讲的不错,有理有据有分析。

的确不能刻舟求剑,按照过去的思维来理解坦克了。

随着空军威力的不断提高,远程火力的威力、精确度、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库尔斯克的那样的场景很难再现了。大规模集结在开阔战场上的坦克非常危险。

未来坦克主要的应用,一是在较开阔环境下对付轻装甲或无装甲的目标,二是如楼主所说用于城市攻坚。但是这二者都必须等到制空权的争夺尘埃落定之后。

事实上,这一趋势很早就出现了。二战后期,在有绝对制空权对手的压力下,德军坦克部队只能在天气不好的时候搞突击了。
坦克打巷战,就是戴着眼镜踢足球。比较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