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军工院校的关系(欢迎各个学校补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04:51


        在超大比较容易说起的工信部七校,其中的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还有一些军事院校,这些高校都与曾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有关联。
        
        央视纪录片《揭秘哈军工》:http://jishi.cntv.cn/military/ji ... deopage/index.shtml
新中国诞生之初,当全国人民沐浴在幸福中时,抗美援朝的炮声让发展国防科技的理想迫不及待的付诸实施。于是。伴着祖国和人民的召唤,哈军工的创建者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一时间,边草无穷的塞外群英荟萃;巍峨的楼群拔地而起。哈军工的创建者们用自己的智慧、青春和热血,为中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红色经典:哈军工的峥嵘岁月:http://www.nudt586.com/article-462-1.html
        哈军工:中国第二个黄埔军校:http://phtv.ifeng.com/program/tf ... 24/29836009_0.shtml
         
         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在哈尔滨,所以又简称哈军工。陈赓大将首任院长兼政委。哈军工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3年4月25日基建破土动工,9月1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1955 年初具规模,设有五个系和一个预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预科( 1960 年又增设防化系)。1959 年中央军委决定将该学院培养目标改为研究、设计、制造方面的军事工程师,实施尖端专业集中,常规专业分散的方针。
学院从1960年开始分建与扩建:将炮兵、装甲兵、工兵的常规专业和刚刚新建的防化兵工程系调出,交给有关兵种,扩建为单独的兵种工程技术学院,形成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学院(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一部分)和防化兵指挥工程学院;将空军工程系中的机场建筑、航空气象2专业和海军工程系中的舰炮、舰炮指挥仪、鱼雷、水雷、舰船消磁5专业与空军、海军的学校合并,成为更完整更高级的工程技术院校(形成后来的空军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的一部分);保留空军、海军工程系中的尖端专业和1959年2月新建的导弹工程系;将附属于导弹工程系的原子科扩大为原子工程系;将空军、海军、炮兵的雷达、无线电专业集中,扩建为电子工程系。
            1966年哈军工被迫转业改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院系做了调整,改建和新建了火箭工程系、计算机系。1969年根据林彪关于战备的“一号命令”,学院被要求内迁,1970年正式分迁。
            其中主体,导弹工程系(1966年改建为火箭工程系)、电子工程系、1966年新建的计算机系以及基础课部和院机关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回军队序列;
            把空军工程系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原子工程系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迁往重庆,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关专业合并,组建重庆工业大学
           海军工程系划归第六机械工业部,拟迁武汉,后留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哈尔滨工程大学
           风洞实验室改为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的一个研究所,现为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
          由炮兵工程系为基础组建了南京理工大学
          由装甲兵工程系为基础组建了装甲兵工程学院
          由工程兵工程系为基础组建了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
          由原子化学防护系为基础组建了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
   
             哈军工办学17年,招收学员13期,毕业生10867名。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勤奋工作、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据不完全统计,50多年来,从哈军工(含军工六校)走出了1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200多位将军、29位两院院士。他们在各行业发挥的巨大作用、努力奋斗所取得的成绩,是“哈军工”至今仍有着巨大影响,以至人们谈起军工都肃然起敬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欣然写下“哈军工桃李满天下”
          哈军工纪念馆:http://hjg.hrbeu.edu.cn/index.htm

        在超大比较容易说起的工信部七校,其中的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还有一些军事院校,这些高校都与曾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有关联。
        
        央视纪录片《揭秘哈军工》:http://jishi.cntv.cn/military/ji ... deopage/index.shtml
新中国诞生之初,当全国人民沐浴在幸福中时,抗美援朝的炮声让发展国防科技的理想迫不及待的付诸实施。于是。伴着祖国和人民的召唤,哈军工的创建者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一时间,边草无穷的塞外群英荟萃;巍峨的楼群拔地而起。哈军工的创建者们用自己的智慧、青春和热血,为中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红色经典:哈军工的峥嵘岁月:http://www.nudt586.com/article-462-1.html
        哈军工:中国第二个黄埔军校:http://phtv.ifeng.com/program/tf ... 24/29836009_0.shtml
         
         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在哈尔滨,所以又简称哈军工。陈赓大将首任院长兼政委。哈军工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3年4月25日基建破土动工,9月1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1955 年初具规模,设有五个系和一个预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预科( 1960 年又增设防化系)。1959 年中央军委决定将该学院培养目标改为研究、设计、制造方面的军事工程师,实施尖端专业集中,常规专业分散的方针。
学院从1960年开始分建与扩建:将炮兵、装甲兵、工兵的常规专业和刚刚新建的防化兵工程系调出,交给有关兵种,扩建为单独的兵种工程技术学院,形成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学院(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一部分)和防化兵指挥工程学院;将空军工程系中的机场建筑、航空气象2专业和海军工程系中的舰炮、舰炮指挥仪、鱼雷、水雷、舰船消磁5专业与空军、海军的学校合并,成为更完整更高级的工程技术院校(形成后来的空军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的一部分);保留空军、海军工程系中的尖端专业和1959年2月新建的导弹工程系;将附属于导弹工程系的原子科扩大为原子工程系;将空军、海军、炮兵的雷达、无线电专业集中,扩建为电子工程系。
            1966年哈军工被迫转业改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院系做了调整,改建和新建了火箭工程系、计算机系。1969年根据林彪关于战备的“一号命令”,学院被要求内迁,1970年正式分迁。
            其中主体,导弹工程系(1966年改建为火箭工程系)、电子工程系、1966年新建的计算机系以及基础课部和院机关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回军队序列;
            把空军工程系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原子工程系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迁往重庆,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关专业合并,组建重庆工业大学
           海军工程系划归第六机械工业部,拟迁武汉,后留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哈尔滨工程大学
           风洞实验室改为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的一个研究所,现为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
          由炮兵工程系为基础组建了南京理工大学
          由装甲兵工程系为基础组建了装甲兵工程学院
          由工程兵工程系为基础组建了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
          由原子化学防护系为基础组建了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
   
             哈军工办学17年,招收学员13期,毕业生10867名。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勤奋工作、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据不完全统计,50多年来,从哈军工(含军工六校)走出了1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200多位将军、29位两院院士。他们在各行业发挥的巨大作用、努力奋斗所取得的成绩,是“哈军工”至今仍有着巨大影响,以至人们谈起军工都肃然起敬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欣然写下“哈军工桃李满天下”
          哈军工纪念馆:http://hjg.hrbeu.edu.cn/index.htm


近几年,有哈军工血统的学校来哈工程溯源。
                                                                      南理工溯源石在哈工程21号楼前落成   

          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陈根甫一行24日来校访问,随行带来的溯源石在原哈军工炮兵工程系所在地——我校21号楼前落成并举行揭幕仪式。  
校长刘志刚,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校长助理吴庆文出席落成仪式。  
          刘志刚在落成仪式上致辞。他说,我校与南京理工大学同宗同源,哈军工精神、哈军工传统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南京理工大学的溯源石在我校所处的哈军工旧址落成,是南理工对于自身历史的高度认可与回归,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两校在分建之后都为发展、建设好高水平大学做着不懈的努力,并且不断交流各自的发展经验。他希望今后两校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高举哈军工文化大旗,携手共进,在哈军工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取得更大发展进步。
         陈根甫在仪式上讲话。他指出,在哈军工建校55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南理工溯源石正式落成。这是一块继承弘扬哈军工精神、优良传统的丰碑。南理工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息息相关。55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相信两校在服务国防科技事业和社会经济建设方面会做出更大贡献,取得更大成果。





转自:http://gongxue.cn/xinwenkuaibao/ ... ID=48162&Page=1

近几年,有哈军工血统的学校来哈工程溯源。
                                                                      南理工溯源石在哈工程21号楼前落成   

          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陈根甫一行24日来校访问,随行带来的溯源石在原哈军工炮兵工程系所在地——我校21号楼前落成并举行揭幕仪式。  
校长刘志刚,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校长助理吴庆文出席落成仪式。  
          刘志刚在落成仪式上致辞。他说,我校与南京理工大学同宗同源,哈军工精神、哈军工传统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南京理工大学的溯源石在我校所处的哈军工旧址落成,是南理工对于自身历史的高度认可与回归,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两校在分建之后都为发展、建设好高水平大学做着不懈的努力,并且不断交流各自的发展经验。他希望今后两校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高举哈军工文化大旗,携手共进,在哈军工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取得更大发展进步。
         陈根甫在仪式上讲话。他指出,在哈军工建校55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南理工溯源石正式落成。这是一块继承弘扬哈军工精神、优良传统的丰碑。南理工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息息相关。55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相信两校在服务国防科技事业和社会经济建设方面会做出更大贡献,取得更大成果。





转自:http://gongxue.cn/xinwenkuaibao/ ... ID=48162&Page=1


                                                                      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溯源碑揭幕
                              13日上午,刻有“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从这里走来”字样的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溯源碑在哈工程51号楼前正式揭幕。这是继南理工溯源石、空军工程系旧址纪念碑、装甲兵工程系旧址纪念碑之后,在我校落成第四座溯源碑。

1                            3日上午,刻有“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从这里走来”字样的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溯源碑在哈工程51号楼前正式揭幕。这是继南理工溯源石、空军工程系旧址纪念碑、装甲兵工程系旧址纪念碑之后,在哈工程落成第四座溯源碑。

                               解放军理工大学副政委周争光少将,哈军工1期校友、原工程兵部部长周培根,哈军工3期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哈军工4期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景全,哈军工4期校友、哈军工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尚法尊,空军第一飞行学院政委卢震,副院长王建新等来宾;校党委书记谷焕民,校长刘志刚,校党委副书记高晚欣出席仪式。




转自:http://news.univs.cn/2011/1215/904420.shtml

                                                                      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溯源碑揭幕
                              13日上午,刻有“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从这里走来”字样的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溯源碑在哈工程51号楼前正式揭幕。这是继南理工溯源石、空军工程系旧址纪念碑、装甲兵工程系旧址纪念碑之后,在我校落成第四座溯源碑。

1                            3日上午,刻有“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从这里走来”字样的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溯源碑在哈工程51号楼前正式揭幕。这是继南理工溯源石、空军工程系旧址纪念碑、装甲兵工程系旧址纪念碑之后,在哈工程落成第四座溯源碑。

                               解放军理工大学副政委周争光少将,哈军工1期校友、原工程兵部部长周培根,哈军工3期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哈军工4期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景全,哈军工4期校友、哈军工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尚法尊,空军第一飞行学院政委卢震,副院长王建新等来宾;校党委书记谷焕民,校长刘志刚,校党委副书记高晚欣出席仪式。




转自:http://news.univs.cn/2011/1215/904420.shtml


                                                 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旧址纪念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揭幕  

哈军工-国防科大校友站讯 为纪念哈军工空军工程系西迁40周年,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旧址纪念碑26日上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11号楼前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工学周报》发表《思源致远 见证友谊——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旧址纪念碑在我校揭幕》的通讯,摘要如下:

为纪念哈军工空军工程系西迁40周年,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旧址纪念碑26日上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11号楼前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校长姜澄宇,原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哈军工空军系教师戴冠中,原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原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党委副书记曹守裕等一行,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校长助理才巨金,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谷焕民、校长刘志刚、校党委副书记高晚欣,校长助理杨冶、董国强,哈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翻译锻钢出席了揭幕仪式。西北工业大学在哈校友代表,哈尔滨工程大学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师生代表参加了揭幕仪式。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伟主持揭幕仪式。




转自:http://www.lovenudt.com/detail.asp?fileid=1689

                                                 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旧址纪念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揭幕  

哈军工-国防科大校友站讯 为纪念哈军工空军工程系西迁40周年,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旧址纪念碑26日上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11号楼前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工学周报》发表《思源致远 见证友谊——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旧址纪念碑在我校揭幕》的通讯,摘要如下:

为纪念哈军工空军工程系西迁40周年,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旧址纪念碑26日上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11号楼前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校长姜澄宇,原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哈军工空军系教师戴冠中,原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原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党委副书记曹守裕等一行,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校长助理才巨金,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谷焕民、校长刘志刚、校党委副书记高晚欣,校长助理杨冶、董国强,哈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翻译锻钢出席了揭幕仪式。西北工业大学在哈校友代表,哈尔滨工程大学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师生代表参加了揭幕仪式。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伟主持揭幕仪式。




转自:http://www.lovenudt.com/detail.asp?fileid=1689


去年,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学校纪念哈军工建校60周年。

国防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 内涵式校庆令人耳目一新



新华社长沙9月1日电(张喆、李治)“不办文艺晚会、办学术论坛,不制作赠送纪念品、总结办学治校经验,不张灯结彩造、营造校园战斗文化”,9月1日迎来建校60周年纪念日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简朴办校庆、办内涵校庆,令前来参加校庆的各届校友耳目一新。

      今年以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办学术校庆为主旨,先后举办“学术名家讲坛”、“国际大师讲坛”等系列学术活动,邀请名家大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前沿科学探索;举办“强军讲堂”,邀请军内外专家,对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等课题进行战略前瞻研究;对经过严格把关筛选的60个选题进行对应资助,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举办“哈军工优良传统论坛”、“杰出校友访谈”等,邀请优秀毕业校友回校作报告。

      以建校60周年为契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总结凝练了“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政治信念,报效国家、献身使命的价值追求,严谨求实、笃学精业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品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兼容并蓄、开放办学的开阔视野”的“哈军工”优良传统;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派出11个调研组到全军各大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毕业学员建功部队情况专题调研,提出“质量立校、特色筑校、创新强校、贡献兴校”的发展理念。

      为营造浓厚的战斗文化氛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还与全军各大单位联系,制作主题雕塑,反映各部队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修建荣誉大道,展示建校60年来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新建校史馆,展现学校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组织官兵观看战斗精神培育系列红色经典影片……漫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战斗文化氛围,随处可见各种精品雕塑、战斗精神标语。训练场、实验室,一幅幅战斗精神标牌标语,强烈激发着官兵的打仗意识、战斗热情。

  (原标题:国防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 内涵式校庆令人耳目一新)
转自:http://news.sina.com.cn/o/2013-09-01/173028103759.shtml

去年,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学校纪念哈军工建校60周年。

国防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 内涵式校庆令人耳目一新


新华社长沙9月1日电(张喆、李治)“不办文艺晚会、办学术论坛,不制作赠送纪念品、总结办学治校经验,不张灯结彩造、营造校园战斗文化”,9月1日迎来建校60周年纪念日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简朴办校庆、办内涵校庆,令前来参加校庆的各届校友耳目一新。

      今年以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办学术校庆为主旨,先后举办“学术名家讲坛”、“国际大师讲坛”等系列学术活动,邀请名家大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前沿科学探索;举办“强军讲堂”,邀请军内外专家,对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等课题进行战略前瞻研究;对经过严格把关筛选的60个选题进行对应资助,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举办“哈军工优良传统论坛”、“杰出校友访谈”等,邀请优秀毕业校友回校作报告。

      以建校60周年为契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总结凝练了“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政治信念,报效国家、献身使命的价值追求,严谨求实、笃学精业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品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兼容并蓄、开放办学的开阔视野”的“哈军工”优良传统;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派出11个调研组到全军各大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毕业学员建功部队情况专题调研,提出“质量立校、特色筑校、创新强校、贡献兴校”的发展理念。

      为营造浓厚的战斗文化氛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还与全军各大单位联系,制作主题雕塑,反映各部队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修建荣誉大道,展示建校60年来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新建校史馆,展现学校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组织官兵观看战斗精神培育系列红色经典影片……漫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战斗文化氛围,随处可见各种精品雕塑、战斗精神标语。训练场、实验室,一幅幅战斗精神标牌标语,强烈激发着官兵的打仗意识、战斗热情。

  (原标题:国防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 内涵式校庆令人耳目一新)
转自:http://news.sina.com.cn/o/2013-09-01/173028103759.shtml


南京理工大学举办庆祝建校60周年大会


南京理工大学9月21日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白俄罗斯共和国教育部部长马斯盖维奇·谢尔盖·亚历山大洛维奇,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黄强,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洪慧民、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司长衣雪青以及在哈军工、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学习、工作过的老领导、历届校友、在校师生代表和各界来宾共计1200余人出席庆祝大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校友卢展工特地发来祝贺视频;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顾秀莲为校庆题词:“春华秋实一甲子,桃李芬芳六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题词“北国江南一甲子、理工教育六十年”。校党委书记尹群主持大会。南京理工大学校长王晓锋作题为《豪情创业、热情创造、激情创新,坚定不移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讲话。   
  
  王晓锋指出,60年来学校先后两迁其址,四易校名,十次变更隶属关系,但始终忠诚使命,献身国防事业;始终心系祖国,致力民族振兴;始终胸怀天下,推动社会进步。60年来,学校始终肩负培育英才的重任,厚基础重能力,造就了一大批治国兴邦的栋梁之才。学校先后走出了10名两院院士,30多名省部级以上领导,30余位将军,30余位大学校长、书记,数百位著名企业家,尤其令人自豪的是,每当国家力量得以彰显时,南理工人从未缺席。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实现了办学国际化水平的飞跃。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和办学空间,先后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法国矿业联盟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将人才培养纳入国际教育体系。2012年引进了国际纳米晶材料权威赫伯特•格莱特教授,成立了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进一步打造国际合作的高端平台,催生高水平科研合作的新成果。
       
  王晓锋最后表示,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南理工必须勇敢地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既要坚守职责,以自身的努力有新作为、新努力、新奉献;又要传承光荣传统,与时俱进,转型发展,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全新的发展方式,回应需求和挑战,努力成为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策源地,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推进者和领跑者。        
转自: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 ... 68261/15634063.html

南京理工大学举办庆祝建校60周年大会

南京理工大学9月21日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白俄罗斯共和国教育部部长马斯盖维奇·谢尔盖·亚历山大洛维奇,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黄强,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洪慧民、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司长衣雪青以及在哈军工、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学习、工作过的老领导、历届校友、在校师生代表和各界来宾共计1200余人出席庆祝大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校友卢展工特地发来祝贺视频;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顾秀莲为校庆题词:“春华秋实一甲子,桃李芬芳六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题词“北国江南一甲子、理工教育六十年”。校党委书记尹群主持大会。南京理工大学校长王晓锋作题为《豪情创业、热情创造、激情创新,坚定不移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讲话。   
  
  王晓锋指出,60年来学校先后两迁其址,四易校名,十次变更隶属关系,但始终忠诚使命,献身国防事业;始终心系祖国,致力民族振兴;始终胸怀天下,推动社会进步。60年来,学校始终肩负培育英才的重任,厚基础重能力,造就了一大批治国兴邦的栋梁之才。学校先后走出了10名两院院士,30多名省部级以上领导,30余位将军,30余位大学校长、书记,数百位著名企业家,尤其令人自豪的是,每当国家力量得以彰显时,南理工人从未缺席。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实现了办学国际化水平的飞跃。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和办学空间,先后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法国矿业联盟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将人才培养纳入国际教育体系。2012年引进了国际纳米晶材料权威赫伯特•格莱特教授,成立了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进一步打造国际合作的高端平台,催生高水平科研合作的新成果。
       
  王晓锋最后表示,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南理工必须勇敢地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既要坚守职责,以自身的努力有新作为、新努力、新奉献;又要传承光荣传统,与时俱进,转型发展,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全新的发展方式,回应需求和挑战,努力成为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策源地,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推进者和领跑者。        
转自: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 ... 68261/15634063.html


哈尔滨工程大学庆祝建校六十年


1日上午,1.3万余名师生和海内外校友、嘉宾会聚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体育场内,庆祝建校60周年。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东奇,副省长孙尧出席庆典大会,副省长孙东生在大会上讲话。
  哈工程建校60年来,为国家船、海、核等战略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主动面向龙江、积极服务龙江,在我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的骨干和示范作用,为高教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今后,学校将着力改革创新,加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面向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培养出更多精英人才;进一步加强与龙江校企所的协同创新,创造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牢牢把握教育事业发展的科学规律,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建设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优势和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充满生机与活力、具备跨越发展实力与潜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龙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更深层次地融入龙江经济的发展建设中,为全省经济全面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记者 韩雪)

转自: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9-02/5231417.shtml

哈尔滨工程大学庆祝建校六十年

1日上午,1.3万余名师生和海内外校友、嘉宾会聚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体育场内,庆祝建校60周年。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东奇,副省长孙尧出席庆典大会,副省长孙东生在大会上讲话。
  哈工程建校60年来,为国家船、海、核等战略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主动面向龙江、积极服务龙江,在我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的骨干和示范作用,为高教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今后,学校将着力改革创新,加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面向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培养出更多精英人才;进一步加强与龙江校企所的协同创新,创造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牢牢把握教育事业发展的科学规律,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建设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优势和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充满生机与活力、具备跨越发展实力与潜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龙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更深层次地融入龙江经济的发展建设中,为全省经济全面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记者 韩雪)

转自: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9-02/5231417.shtml
北京理工大学跟哈军工有什么关糸?


军工学校还不能不提中北大学,虽不是哈军工嫡出

军工学校还不能不提中北大学,虽不是哈军工嫡出
haoyanghotel 发表于 2014-7-25 21:12
中北大学呢?
陆军很厉害,和哈军工的关系不怎么清楚。
陆军很厉害,和哈军工的关系不怎么清楚。
对不起,刚刚发错了
调度机车 发表于 2014-7-25 21:06
北京理工大学跟哈军工有什么关糸?
当时哈军工内迁时,部分老师去了北航,北理和哈工大。
关系很小,我改过来了。
haoyanghotel 发表于 2014-7-25 21:12
军工学校还不能不提中北大学,虽不是哈军工嫡出
恩恩,对不起,这是我的疏漏。
我查查资料,或者您补充一下。我对中北大学不怎么了解。
军工学校还不能不提中北大学,虽不是哈军工嫡出
当年黄岩洞的血脉,可惜已经划给地方。
恩恩,对不起,这是我的疏漏。
我查查资料,或者您补充一下。我对中北大学不怎么了解。
中北大学来头不小,窝在太原让绝大多数人都对其不了解,甚至以为这是一间职业学校
逛逛就走 发表于 2014-7-25 21:17
恩恩,对不起,这是我的疏漏。
我查查资料,或者您补充一下。我对中北大学不怎么了解。
中北与哈军工确实没大的关系,太机的火炮专业是苏联专家建立的,后来沈理北理的引信,弹药专业迁入,实力增强,不过后来又支援南炮工去了。
haoyanghotel 发表于 2014-7-25 21:21
中北大学来头不小,窝在太原让绝大多数人都对其不了解,甚至以为这是一间职业学校
它属于兵工七子,和北理,沈理,长理有很大联系。
当时哈军工内迁时,部分老师去了北航,北理和哈工大。
关系很小,我改过来了。
你应该再往前追溯,成立哈军工时,京工前身部分教职员工参与筹建。
它属于兵工七子,和北理,沈理,长理有很大联系。
还是有差别。
调度机车 发表于 2014-7-25 21:24
你应该再往前追溯,成立哈军工时,京工前身部分教职员工参与筹建。
那样的话就很多了,央视的“揭秘哈军工”讲的很细。
还有一些小的细节:建立哈军工花了当年全国军费的4%左右,哈军工教学楼是梁思成设计的等等.....
中北与哈军工确实没大的关系,太机的火炮专业是苏联专家建立的,后来沈理北理的引信,弹药专业迁入,实力 ...
南京炮校在原来和京工同等地位。
中北探测 发表于 2014-7-25 21:22
中北与哈军工确实没大的关系,太机的火炮专业是苏联专家建立的,后来沈理北理的引信,弹药专业迁入,实力 ...
我觉得你和我是一个专业,探测制导及其控制技术吧?是吗?
逛逛就走 发表于 2014-7-25 21:28
我觉得你和我是一个专业,探测制导及其控制技术吧?是吗?
嘿嘿,兄弟哪个学校的?
中北大学来头不小,窝在太原让绝大多数人都对其不了解,甚至以为这是一间职业学校
一系,二系……静静的飘过,人家当年可是有火车到站,上兰村
搞了半天,中北大学原来是太院机械学院。

这名字起的,像传说中的YJ大学。
中北探测 发表于 2014-7-25 21:30
嘿嘿,兄弟哪个学校的?
我哈工程的,咱这个专业全国人少,我们学校一年就一个班,你那也不多吧?
逛逛就走 发表于 2014-7-25 21:33
我哈工程的,咱这个专业全国人少,我们学校一年就一个班,你那也不多吧?
我们有两个班,百来号人。
它属于兵工七子,和北理,沈理,长理有很大联系。
北理,沈理,长理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中北就可惜了
一系,二系……静静的飘过,人家当年可是有火车到站,上兰村
原来有中北的桃李在这
当年黄岩洞的血脉,可惜已经划给地方。
划给地方的确是可惜了,没有国家这个大奶妈的资源,就靠省部共建,资源有限啊
当年某系做实验,不小心炸塌了好几间实验室,死伤数人 ,心酸…
搞了半天,中北大学原来是太院机械学院。

这名字起的,像传说中的YJ大学。
原先更惨,解放时叫太行兵工学校,有谁比我土?不过话说回来,太原机械学院与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容易搞混,不过这些都是过去式了
调度机车 发表于 2014-7-25 21:24
你应该再往前追溯,成立哈军工时,京工前身部分教职员工参与筹建。
还有苏联支教的,奥列霍夫中将还病逝在哈军工。
还有一些哈军工的成果。
那个重庆工业大学是不是现在的理工大学?
还有苏联支教的,奥列霍夫中将还病逝在哈军工。
还有一些哈军工的成果。
当年毛熊的确是有一帮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真心帮助中国的
haoyanghotel 发表于 2014-7-26 00:02
当年毛熊的确是有一帮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真心帮助中国的
看纪录片了解到:
当时他们为哈军工编写了教学大纲,编写的教科书之类的。
真是无私奉献,后来苏联撤走专家,他们把一些资料故意留下。
看纪录片了解到:
当时他们为哈军工编写了教学大纲,编写的教科书之类的。
真是无私奉献,后来苏联撤走 ...
在他们落魄时还了这个人情吧
不过n万平方公里得找个机会拿回来
理工小鱼 发表于 2014-7-25 21:42
当年某系做实验,不小心炸塌了好几间实验室,死伤数人 ,心酸…
哪个大学?
估计那几个军工有关的学校都出现过这种事。
如果百年后这些学校还在挺立的话,这倒是一番很不错的回味

pocp 发表于 2014-7-25 22:16
那个重庆工业大学是不是现在的理工大学?


不是。

    重庆理工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40年的国民政府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对外化名"士继公学")。1950年后,学校先后更名为21兵工厂工业职业学校、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重庆机械工业学校、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南第一工业学校、重庆工业学校、重庆机械制造工业学校、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7年,昆明仪器制造工业学校金属切削专业并入。1960年,升办为重庆工业专科学校。1965年,升格为重庆工业学院。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1999年,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更名为重庆工学院。2001年,重庆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

    估计可能是中国改名最多的高校了。

    而重庆工业大学,是历史给重庆的一个机遇,结果却被重庆地方自己抛弃了。

    1969年,中苏发生珍宝岛事件,东北成为对苏前线。1970年,根据国防科委指示,“哈工大”南迁重庆,与“哈军工”原子工程系合并组建重庆工业大学,进驻西师。西师则迁至梁平、忠县建校办学。翻开《西南师范大学史稿》,其中记载:1970年1月,要西师迁离重庆市,校址让给“哈工大”的消息传出后,教职工纷纷表示反对。1970年6月1日,学校向中央和省、市领导写了《关于西师迁校问题的情况报告》,提出西师校舍不适宜办军工大学。1972年,学校把迁校问题和林彪联系起来,指出(原文为“指出”,实际上应该是诬称)“哈工大”和西师的搬迁是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活动的一部分。1972年5月中旬到6月初,四川省委在成都召开西师迁校座谈会,问题未得解决,西师对座谈会很不满意。1972年12月,四川省高教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西师教职工向全体代表发出《呼吁书》,要求迁回北碚原址。1973年7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重庆工业大学仍迁回哈尔滨的通知》,重工大迁回哈尔滨,原“哈军工”原子工程系调入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

    “哈工大”南迁重庆催生了重庆工业大学(那时在重庆乃至四川和西部地区,被称为大学的凤毛麟角),但只存在了短短5年。而同年“哈军工”南迁长沙组建的长沙工学院,则成就了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如果“哈工大”还在重庆,重庆会多一所“211工程”、“985工程” 知名重点大学,重庆的博导、院士、双院士、长江学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现有基础上将成倍增加;如果“哈工大”还在重庆,人造卫星、大飞机、绕月探测工程、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核技术将使直辖市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如果“哈工大”还在重庆,重庆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软实力将真正称雄西部,对直辖市经济社会发展将提供强劲支撑。
pocp 发表于 2014-7-25 22:16
那个重庆工业大学是不是现在的理工大学?


不是。

    重庆理工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40年的国民政府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对外化名"士继公学")。1950年后,学校先后更名为21兵工厂工业职业学校、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重庆机械工业学校、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南第一工业学校、重庆工业学校、重庆机械制造工业学校、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7年,昆明仪器制造工业学校金属切削专业并入。1960年,升办为重庆工业专科学校。1965年,升格为重庆工业学院。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1999年,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更名为重庆工学院。2001年,重庆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

    估计可能是中国改名最多的高校了。

    而重庆工业大学,是历史给重庆的一个机遇,结果却被重庆地方自己抛弃了。

    1969年,中苏发生珍宝岛事件,东北成为对苏前线。1970年,根据国防科委指示,“哈工大”南迁重庆,与“哈军工”原子工程系合并组建重庆工业大学,进驻西师。西师则迁至梁平、忠县建校办学。翻开《西南师范大学史稿》,其中记载:1970年1月,要西师迁离重庆市,校址让给“哈工大”的消息传出后,教职工纷纷表示反对。1970年6月1日,学校向中央和省、市领导写了《关于西师迁校问题的情况报告》,提出西师校舍不适宜办军工大学。1972年,学校把迁校问题和林彪联系起来,指出(原文为“指出”,实际上应该是诬称)“哈工大”和西师的搬迁是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活动的一部分。1972年5月中旬到6月初,四川省委在成都召开西师迁校座谈会,问题未得解决,西师对座谈会很不满意。1972年12月,四川省高教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西师教职工向全体代表发出《呼吁书》,要求迁回北碚原址。1973年7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重庆工业大学仍迁回哈尔滨的通知》,重工大迁回哈尔滨,原“哈军工”原子工程系调入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

    “哈工大”南迁重庆催生了重庆工业大学(那时在重庆乃至四川和西部地区,被称为大学的凤毛麟角),但只存在了短短5年。而同年“哈军工”南迁长沙组建的长沙工学院,则成就了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如果“哈工大”还在重庆,重庆会多一所“211工程”、“985工程” 知名重点大学,重庆的博导、院士、双院士、长江学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现有基础上将成倍增加;如果“哈工大”还在重庆,人造卫星、大飞机、绕月探测工程、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核技术将使直辖市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如果“哈工大”还在重庆,重庆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软实力将真正称雄西部,对直辖市经济社会发展将提供强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