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欣慰!把黄土高坡染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34:57
● 张晓中
张晓中(摄)
  沙尘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每年春天,北方大片地区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宛如人间地狱。
  防治沙尘暴最好方法是退耕还林,让大自然修养生息。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大防治力度,并获成效。例如在沙尘暴源头之一的陕北高原,原本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如今长出树木青草。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这里刮过。”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在中国流行的“西北风”音乐代表作《黄土高坡》的歌词。
  这首歌高亢、悲凉,演唱者将黄土高坡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让听歌的人感到震撼。通过这首歌,许多人知道了位于中国北部这片荒寂、贫瘠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农民。
  其实,从“大风从这里刮过”的歌词里面,人们已经隐约感觉到陕北高原生态恶化的严重程度。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沙尘暴直逼北京城,更严重的是甚至吹到了万里之遥的澳洲,这着实让中国政府和人民意识到,如果不治理黄土高原,他们的家园将被无情的沙尘暴淹没。
  青化砭是靠近陕北延安市的一个小镇,是一个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地方。镇长李锦富对过去沙尘暴肆虐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他回忆说:“一有沙尘暴,外面就遮天蔽日,白天不开灯,什么也看不见,走在外面,就像下冰雹的感觉,风沙打到脸上,相当难受,你在外面走一圈,眼、鼻、口里全部是灰尘。”
  他说,虽然是大白天,外面就像黑夜,能见度很低,只有几米,车辆必须开灯才能行走,男女老少外出都必须用纱巾包住脸,否则风沙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最可怜的是孩子和老人,他们根本不敢出门,学校停课。人们的正常生活被打乱。“人活得很苦,感觉像人间地狱。”
  中国前总理朱鎔基上个世纪末来到延安视察,他对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感到惊讶,提出陕西必须花大力气治理环境,尤其是治理好陕北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根治榆林附近的沙漠,从源头治理沙尘暴。
  从1999年开始,中央和陕西省先后投入巨资,在陕北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全省在水保生态环境已经投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下同,20亿新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
  司机王军回忆说,五年前,陕北的山是光秃秃的,没有草,更没有树。至于原因,他说,农民当年是砍柴做饭取暖,时间长了,山上的树就砍光了。原来绿色的草原,由于放养山羊,它们连草根都吃了,之后草地也就越来越少了。
降雨量大幅增加
  他说,这几年,政府要求农民用煤做饭取暖,种下的树慢慢长高了。而且严禁在草地上放羊,所有牛羊都必须圈养。这样青草又开始慢慢使土地变绿。
  他指着车窗外远处山上的树木和青草,欣慰地说:“自从朱镕基总理视察延安之后,我们就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种树种草,国家动用飞机在荒山僻壤撒播树种和草。现在你看到的树木,就是几年前飞机播种的结果。”
  在比较今昔环境时,李锦富表示,首先是降雨量大幅增加。退耕还林前,陕北年降雨量很少,平均是320亳米,现在可以达到460毫米。第二个就是沙尘暴发生的天数明显减少,以前每年最少有40到50天,如今只有10天左右,并且没有以前那么严重。
  他说:“我们穿的白衬衣,过去一天就得洗,不然就变成黑色。现在穿几天不洗领子还是白的。过去一下雨,山上的泥沙全部流到河里,经常发洪水,洪水漫到公路上去,冲毁道路。另外,近年来气候明显改变。过去空气干燥,温差相当大。现在变得湿润,温差小了。”
退耕还林还要教科技种田
  在世界银行黄土高原治理贷款项目下受惠的青化砭,老百姓的生活和以前有很大不同。
  以前,农民靠山吃山,许多住在高山上的窑洞里,主要靠种小米、土豆为生。如今,住在山上窑洞的农民都搬到山脚的村落居住,靠种果树、大棚种瓜果蔬菜为生,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在青化砭镇靠近公路的一个村落,记者访问了住在窑洞里的李文琦一家。他热情地邀请记者到窑洞里参观,并将自己种的甜瓜给客人品尝。
  进入他家的窑洞,里面除了电视机之外,没有其他贵重的电器。他告诉来访者,用锅盖(卫星)天线,他能收看几十个电视频道。他说:“有些是洋人的,说的话咱听不懂。”
  他饲养了几头羊,都在圈里。他说,他去年投资建了一个塑料大篷,用来种植蔬菜和瓜果。但是由于没有掌握大篷种植技术,今年种的甜瓜产量很低。他说,今年根本赚不到钱,接下来要学习技术,希望明年产量提高。
  对于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他本人觉得对于改善环境的确有帮助,但是对于像他这样的农民来说,更实在的是政府教给他们科技种田的技能,这样他们才能增加收入,过好日子。
植树造林非易事
  植树造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方法,但是要取得成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以选择树种为例,开始,人们争相选择耐旱、容易成活的槐树。但是当它们长大之后,人们发现它们不但不能保持水土,而且还把宝贵的地下水吸得精光。此外,它们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山坡植树须遵守四四二比例
  青化砭镇镇长李锦富把槐树称为“抽水机”。他说:“开始,它们很容易存活,耐旱,因此我们选择成片栽种。但是,两年后,当它们长成林时,周围地下水被吸干,土地又变得非常贫瘠,其他树种也无法成活。”
  吸取了教训后,政府规定山坡植树必须遵守四、四、二的比例,也就是说,必须种40%的常青树、40%的果木和20%的草。这样,才能使所植的树草成活,真正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他表示,采用单一树种的另外一个缺点就是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低。“一旦有病虫害发生,整片树林都会受影响。事实证明,树木单一不利于水土保持。”
  陕北盛产苹果,每年成千上万吨苹果出口到省外,甚至国外。如今,青化砭人均栽种苹果树超过两亩。李锦富表示,它们镇位于优质苹果生产区,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果树,增加收入。一亩苹果树每年的收入可以高达1万元人民币(下同,2000新元)。
  不过,现在该镇每亩果树的收入仅有500元(100新元)。至于原因,他说,首先是管理不到位,其次是大多数果树还没有成熟。苹果树一般六年后才结果,10至15年是盛果期。
  虽然种植苹果收入高,但是投资也大。每年必须施肥、打药、套塑料膜保温,花费的人力和物力都很大。正因为如此,人均种植苹果树不能超过2亩,否则就照顾不过来。
  由于苹果树喜欢阳光充足的地方,因此在青化砭镇所有朝阳的山坡,到处是一片片的果树,它们是农民致富的希望。
山川“不可思议”地秀美起来
  在陕西省政府的机构当中,省长陈德铭亲自带领一个“陕西省山川秀美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
  陕西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3%,每年由陕西输入江河的泥沙量近10亿吨,占中国水土流失重量的五分之一。其中,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高达80%,环境恶劣的程度可见一斑。
  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特别是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相继启动实施。陕西提出了“北草、南林、关中林网”的生态建设总体布局设想。
  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还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1994年和1999年,世行分两期提供贷款,帮助陕北治理水土流失。项目覆盖的总面积为542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290平方公里,涉及陕北安塞、宝塔和延长三个县区,近31万人口。
  经过11年的不懈努力,世行贷款项目效果非常明显。昔日光秃秃的沟壑(念he,第四声)如今日渐变绿。这次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安排外国记者参观的青化砭镇就是这项贷款受益单位,属于延安宝塔区。
  在宝塔区,记者驱车经过的山上已经栽种了不同树木,有些地方绿草如茵,让人很难想像,10年前这里是荒芜的山野。
  世行行长沃尔芬来到项目区安塞县候家沟流域参观,对眼前看到的一切感到惊奇。他用“不可思议的奇迹”来形容这项工程。
zt  早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9 16:50:57编辑过]
● 张晓中
张晓中(摄)
  沙尘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每年春天,北方大片地区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宛如人间地狱。
  防治沙尘暴最好方法是退耕还林,让大自然修养生息。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大防治力度,并获成效。例如在沙尘暴源头之一的陕北高原,原本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如今长出树木青草。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这里刮过。”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在中国流行的“西北风”音乐代表作《黄土高坡》的歌词。
  这首歌高亢、悲凉,演唱者将黄土高坡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让听歌的人感到震撼。通过这首歌,许多人知道了位于中国北部这片荒寂、贫瘠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农民。
  其实,从“大风从这里刮过”的歌词里面,人们已经隐约感觉到陕北高原生态恶化的严重程度。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沙尘暴直逼北京城,更严重的是甚至吹到了万里之遥的澳洲,这着实让中国政府和人民意识到,如果不治理黄土高原,他们的家园将被无情的沙尘暴淹没。
  青化砭是靠近陕北延安市的一个小镇,是一个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地方。镇长李锦富对过去沙尘暴肆虐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他回忆说:“一有沙尘暴,外面就遮天蔽日,白天不开灯,什么也看不见,走在外面,就像下冰雹的感觉,风沙打到脸上,相当难受,你在外面走一圈,眼、鼻、口里全部是灰尘。”
  他说,虽然是大白天,外面就像黑夜,能见度很低,只有几米,车辆必须开灯才能行走,男女老少外出都必须用纱巾包住脸,否则风沙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最可怜的是孩子和老人,他们根本不敢出门,学校停课。人们的正常生活被打乱。“人活得很苦,感觉像人间地狱。”
  中国前总理朱鎔基上个世纪末来到延安视察,他对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感到惊讶,提出陕西必须花大力气治理环境,尤其是治理好陕北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根治榆林附近的沙漠,从源头治理沙尘暴。
  从1999年开始,中央和陕西省先后投入巨资,在陕北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全省在水保生态环境已经投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下同,20亿新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
  司机王军回忆说,五年前,陕北的山是光秃秃的,没有草,更没有树。至于原因,他说,农民当年是砍柴做饭取暖,时间长了,山上的树就砍光了。原来绿色的草原,由于放养山羊,它们连草根都吃了,之后草地也就越来越少了。
降雨量大幅增加
  他说,这几年,政府要求农民用煤做饭取暖,种下的树慢慢长高了。而且严禁在草地上放羊,所有牛羊都必须圈养。这样青草又开始慢慢使土地变绿。
  他指着车窗外远处山上的树木和青草,欣慰地说:“自从朱镕基总理视察延安之后,我们就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种树种草,国家动用飞机在荒山僻壤撒播树种和草。现在你看到的树木,就是几年前飞机播种的结果。”
  在比较今昔环境时,李锦富表示,首先是降雨量大幅增加。退耕还林前,陕北年降雨量很少,平均是320亳米,现在可以达到460毫米。第二个就是沙尘暴发生的天数明显减少,以前每年最少有40到50天,如今只有10天左右,并且没有以前那么严重。
  他说:“我们穿的白衬衣,过去一天就得洗,不然就变成黑色。现在穿几天不洗领子还是白的。过去一下雨,山上的泥沙全部流到河里,经常发洪水,洪水漫到公路上去,冲毁道路。另外,近年来气候明显改变。过去空气干燥,温差相当大。现在变得湿润,温差小了。”
退耕还林还要教科技种田
  在世界银行黄土高原治理贷款项目下受惠的青化砭,老百姓的生活和以前有很大不同。
  以前,农民靠山吃山,许多住在高山上的窑洞里,主要靠种小米、土豆为生。如今,住在山上窑洞的农民都搬到山脚的村落居住,靠种果树、大棚种瓜果蔬菜为生,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在青化砭镇靠近公路的一个村落,记者访问了住在窑洞里的李文琦一家。他热情地邀请记者到窑洞里参观,并将自己种的甜瓜给客人品尝。
  进入他家的窑洞,里面除了电视机之外,没有其他贵重的电器。他告诉来访者,用锅盖(卫星)天线,他能收看几十个电视频道。他说:“有些是洋人的,说的话咱听不懂。”
  他饲养了几头羊,都在圈里。他说,他去年投资建了一个塑料大篷,用来种植蔬菜和瓜果。但是由于没有掌握大篷种植技术,今年种的甜瓜产量很低。他说,今年根本赚不到钱,接下来要学习技术,希望明年产量提高。
  对于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他本人觉得对于改善环境的确有帮助,但是对于像他这样的农民来说,更实在的是政府教给他们科技种田的技能,这样他们才能增加收入,过好日子。
植树造林非易事
  植树造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方法,但是要取得成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以选择树种为例,开始,人们争相选择耐旱、容易成活的槐树。但是当它们长大之后,人们发现它们不但不能保持水土,而且还把宝贵的地下水吸得精光。此外,它们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山坡植树须遵守四四二比例
  青化砭镇镇长李锦富把槐树称为“抽水机”。他说:“开始,它们很容易存活,耐旱,因此我们选择成片栽种。但是,两年后,当它们长成林时,周围地下水被吸干,土地又变得非常贫瘠,其他树种也无法成活。”
  吸取了教训后,政府规定山坡植树必须遵守四、四、二的比例,也就是说,必须种40%的常青树、40%的果木和20%的草。这样,才能使所植的树草成活,真正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他表示,采用单一树种的另外一个缺点就是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低。“一旦有病虫害发生,整片树林都会受影响。事实证明,树木单一不利于水土保持。”
  陕北盛产苹果,每年成千上万吨苹果出口到省外,甚至国外。如今,青化砭人均栽种苹果树超过两亩。李锦富表示,它们镇位于优质苹果生产区,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果树,增加收入。一亩苹果树每年的收入可以高达1万元人民币(下同,2000新元)。
  不过,现在该镇每亩果树的收入仅有500元(100新元)。至于原因,他说,首先是管理不到位,其次是大多数果树还没有成熟。苹果树一般六年后才结果,10至15年是盛果期。
  虽然种植苹果收入高,但是投资也大。每年必须施肥、打药、套塑料膜保温,花费的人力和物力都很大。正因为如此,人均种植苹果树不能超过2亩,否则就照顾不过来。
  由于苹果树喜欢阳光充足的地方,因此在青化砭镇所有朝阳的山坡,到处是一片片的果树,它们是农民致富的希望。
山川“不可思议”地秀美起来
  在陕西省政府的机构当中,省长陈德铭亲自带领一个“陕西省山川秀美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
  陕西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3%,每年由陕西输入江河的泥沙量近10亿吨,占中国水土流失重量的五分之一。其中,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高达80%,环境恶劣的程度可见一斑。
  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特别是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相继启动实施。陕西提出了“北草、南林、关中林网”的生态建设总体布局设想。
  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还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1994年和1999年,世行分两期提供贷款,帮助陕北治理水土流失。项目覆盖的总面积为542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290平方公里,涉及陕北安塞、宝塔和延长三个县区,近31万人口。
  经过11年的不懈努力,世行贷款项目效果非常明显。昔日光秃秃的沟壑(念he,第四声)如今日渐变绿。这次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安排外国记者参观的青化砭镇就是这项贷款受益单位,属于延安宝塔区。
  在宝塔区,记者驱车经过的山上已经栽种了不同树木,有些地方绿草如茵,让人很难想像,10年前这里是荒芜的山野。
  世行行长沃尔芬来到项目区安塞县候家沟流域参观,对眼前看到的一切感到惊奇。他用“不可思议的奇迹”来形容这项工程。
zt  早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9 16:50:57编辑过]
[em01][em01][em01]首顶
还的继续努力!!!搂主的乐园又多了![em01]
再接再厉呀
老熊
少出处了
环保任重道远啊!
每个中国人到黄土高原去撒把尿,保证土壤质量会变好
环境好不好,就看沙尘暴
现在重要的好像是护林就是中完后的管理,前几年我家这边就是一窝蜂的去种树后来没人浇了,就都有死了!
好消息丫
[B]以下是引用[I]nebraska[/I]在2005-6-19 14:07:00的发言:[/B][BR]老熊
少出处了


[em05]哈哈,明白了[em04]
好啊[em01][em02]
现在的成功是小流域的,即支流或支流的支流,干流还是没有多少变化,
大自然的惩罚之剑,高悬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头顶!!!
环境问题还是相当严峻的,上文感觉还是局部性的好转,整个形势不容乐观。
加劲努力啊,长期工程。
恩.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西安这几年的天蓝了许多.
更多的地方是搞形式,栽下大量的树,然后就不管了,成活的没几个,第二年还在原地又栽树。
不要被表像蒙蔽,形式依然严峻
局部改善全局变坏……[em06]
要当头等大事来抓!
再接再厉呀
提早十年搞多好!
我们有些东西就是怪:明明大家都知道(包括当地的主要官员)的应该搞事,偏要某领导看一下或说个话才能搞,才能出成绩.
之后的管理养护最重要!
确实,陕北比以前印象中要秀丽许多了
是呀!
是好现象,但我们还不能乐观!
要大家都来关注,行动起来才会真的绿起来!
[B]以下是引用[I]eniaciii[/I]在2005-6-19 15:00:00的发言:[/B][BR]环境好不好,就看沙尘暴

不懂了吧,其实这几年沙尘暴很多都是蒙古来的,就是那个外蒙古
[B]以下是引用[I]想当然[/I]在2005-6-19 15:37:00的发言:[/B][BR]现在重要的好像是护林就是中完后的管理,前几年我家这边就是一窝蜂的去种树后来没人浇了,就都有死了!

文章里说种的是果树,那应该有人管的。
在新疆也看到了不少以前据说是戈壁的绿洲,很高兴啊。
要持之以恒,全局化,系统化的去干,真正把环境弄好
  环境好不好,当地会员出面说明比较可信。原来有文章说全国植树面积累加,可以覆盖全国,让林业部长都得睡在树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