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原创]蜀道难,难不过上青天(中国歼六发展闲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19:07
蜀 道 难,难 不 过 上 青 天
——中国歼六发展闲谈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推荐
作者:(DULA)
歼击-六型(简称歼-六)战斗机是中国仿制生产及装备数量最大的一种机型。几十年岁月已逝,回过头来再看看“老六”总有几丝感触。
一百多年前的美国莱特兄弟两人把一部机器大鸟忽忽悠悠地飞上了天,这架名字叫“飞行者一号”的家伙表现得真不能算飞,应该是名符其实的“忽悠”,但是,也正是这个机器怪物,开创了人类的飞机史,这一百多年与人类历史相比真有点不值一提,可在这期间人类的进步却是呈加速壮态的,飞机的发展更是如此。
顺便说一句莱特兄弟当时搞飞机时,世界上还没有系统的航空理论与工程规范,“飞行者一号”是地道的“原创“加”手工“制作(够名贵的,呵呵)。妙就妙在以今天的航空技术来看,它居然是在采用了只有在计算机控制的电转操纵系统下才会使用的静不定设计,也真难为了这哥俩当时是怎么想的,而且居然靠人工操作还把这架三翼面静不定设计的家伙忽悠上了天,绝!
当然了,飞机这东西一出来,最先用于的是军事用途(也真奇怪一天到晚哭着要和平的人类每一次技术革命的直接用途就是琢磨着把同类给灭了,悲哀),发展到今天,其军事用途之重要更不必多说。
中国有飞机、造飞机、用飞机的历史可以说“与世界同步”,然而历史的沉重没有培育出中国上空的鹰,在航空技术发展的同时,中国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头顶上越来越多地下越来越大的炸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种局面才有了改变。站起来的中国人当然不能再忍受别人往自己头上扔铁砣子(这可是名符其实的骑在头上拉屎拉尿啊),而且要有足够的能力把炸弹扔到想往中国人头上扔炸弹的家伙们的脑袋上去。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时,中国空军诞生了,她用幼嫩但却勇猛的身躯在天空中划下了美丽的轨迹,捍卫了她铁翼之下广阔的土地与父老乡亲,中国航空工业也诞生了,虽然可以借用一些原有的基础,但实际情况与白手起家没什么两样。
由于历史与政治的原因,中国的航空技术一开始就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情”,而且注定了要走一条幼稚甚至是可笑,曲折、艰难的路子,“拿来主义“是好啊,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蜀道再难,还真难不过上青天。
在新中国诞生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国土防空的重任一直由空军老大哥担当,而中国的歼击-六型(简称歼-六)战斗机家族先先后后生产装备了几千架,这一型原设计并不成功而且性能也并不好,以至其亲爹——前苏联都没有大量装备的机型,在中国却得以人丁兴旺,既可以看出中国在当时的无奈,也真实验证了航空技术的复杂性与客观性。
之所以本文要选歼-六来说事,因为“老六”自引进制造及仿制、改进,正好处于中国受到“东西方”两大阵营“包围”时期,歼-六的发展过程反映出一个航空技术簿弱国家要独立发展航空工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无奈,困难、曲折与艰辛,但这是必须的,在学会走上平坦大道之前,谁都有摔得鼻青脸肿的时候。
中国在搞歼-六之前已经搞了歼-五(当时叫“56”式,工厂编号是“东风”系列中的“东风101”直到1964年国家施行了相对系统的新命名标准后才改称歼击-五型的)之后,马不停蹄地引进了前苏联的米格-19系列,当时称“59式”,首机的工厂编号则是“东风102”。实际上,歼六的仿制与歼五的改进是同步进行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5 20:29:22编辑过]
蜀 道 难,难 不 过 上 青 天
——中国歼六发展闲谈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推荐
作者:(DULA)
歼击-六型(简称歼-六)战斗机是中国仿制生产及装备数量最大的一种机型。几十年岁月已逝,回过头来再看看“老六”总有几丝感触。
一百多年前的美国莱特兄弟两人把一部机器大鸟忽忽悠悠地飞上了天,这架名字叫“飞行者一号”的家伙表现得真不能算飞,应该是名符其实的“忽悠”,但是,也正是这个机器怪物,开创了人类的飞机史,这一百多年与人类历史相比真有点不值一提,可在这期间人类的进步却是呈加速壮态的,飞机的发展更是如此。
顺便说一句莱特兄弟当时搞飞机时,世界上还没有系统的航空理论与工程规范,“飞行者一号”是地道的“原创“加”手工“制作(够名贵的,呵呵)。妙就妙在以今天的航空技术来看,它居然是在采用了只有在计算机控制的电转操纵系统下才会使用的静不定设计,也真难为了这哥俩当时是怎么想的,而且居然靠人工操作还把这架三翼面静不定设计的家伙忽悠上了天,绝!
当然了,飞机这东西一出来,最先用于的是军事用途(也真奇怪一天到晚哭着要和平的人类每一次技术革命的直接用途就是琢磨着把同类给灭了,悲哀),发展到今天,其军事用途之重要更不必多说。
中国有飞机、造飞机、用飞机的历史可以说“与世界同步”,然而历史的沉重没有培育出中国上空的鹰,在航空技术发展的同时,中国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头顶上越来越多地下越来越大的炸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种局面才有了改变。站起来的中国人当然不能再忍受别人往自己头上扔铁砣子(这可是名符其实的骑在头上拉屎拉尿啊),而且要有足够的能力把炸弹扔到想往中国人头上扔炸弹的家伙们的脑袋上去。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时,中国空军诞生了,她用幼嫩但却勇猛的身躯在天空中划下了美丽的轨迹,捍卫了她铁翼之下广阔的土地与父老乡亲,中国航空工业也诞生了,虽然可以借用一些原有的基础,但实际情况与白手起家没什么两样。
由于历史与政治的原因,中国的航空技术一开始就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情”,而且注定了要走一条幼稚甚至是可笑,曲折、艰难的路子,“拿来主义“是好啊,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蜀道再难,还真难不过上青天。
在新中国诞生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国土防空的重任一直由空军老大哥担当,而中国的歼击-六型(简称歼-六)战斗机家族先先后后生产装备了几千架,这一型原设计并不成功而且性能也并不好,以至其亲爹——前苏联都没有大量装备的机型,在中国却得以人丁兴旺,既可以看出中国在当时的无奈,也真实验证了航空技术的复杂性与客观性。
之所以本文要选歼-六来说事,因为“老六”自引进制造及仿制、改进,正好处于中国受到“东西方”两大阵营“包围”时期,歼-六的发展过程反映出一个航空技术簿弱国家要独立发展航空工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无奈,困难、曲折与艰辛,但这是必须的,在学会走上平坦大道之前,谁都有摔得鼻青脸肿的时候。
中国在搞歼-六之前已经搞了歼-五(当时叫“56”式,工厂编号是“东风”系列中的“东风101”直到1964年国家施行了相对系统的新命名标准后才改称歼击-五型的)之后,马不停蹄地引进了前苏联的米格-19系列,当时称“59式”,首机的工厂编号则是“东风102”。实际上,歼六的仿制与歼五的改进是同步进行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5 20:29:22编辑过]
借鉴歼五引进的经验中国参照米格-19波的前机身和米格-19埃付的后机身搞出了“东风102”(见附图01)。米格-19系列本身是前苏联真正独立设计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所以技术上并不成熟,别的不说,米格19(包括中国仿制出来之后不断改进的歼-六系列)是一种很不好开的飞机。中国的老空军们对“老六”自然是深厚的感情,可这家伙飞越来可并不顺手,说俗着点,时不常跟你“较劲”。但不管怎么说,中国总算有了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1959年首飞成功的“东风102”在1962年列装了中国空军,不过它的产量并不大,自此以后中国开始对其长达几十年的改进,为它弄出了一大帮兄弟姐妹来。
我们不防粗略地回顾一下。
1963年,歼-六的基本型问世(见附图02),看上去就熟悉多了。其实早在基本型研制之前,“东风103”已经问世,后来这个型号叫歼六甲(见附图03)它实际上是仿制的米格-19波(全天侯型)。老窝从沈阳搬到南昌,一直折腾到1983年才全面停产,不过它的产量很少,质量与性能也不尽人意,因此中国还是从仿制入手,在歼-六基本型的基础上,试图不断寻求改进。



就在歼-六基本型问世的同时,歼-六乙也在南昌问世(“东风105”,见附图04)不过,暂且不去说它。



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严峻的形势要求中国的国土防空必须装备与对手相匹敌的飞机,这对技术与资金都捉襟见肘的中国航空工业而言,可真是“登天难”了,虽然1962年中国已引进了米格21即歼七系列,但歼-七即不能马上投入量产装备使用,又存在着很多技术问题,所以只能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歼-六身上,为了满足国土防空的需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搞出众多改型。比如前面提到的甲乙两型,所谓全天侯型,说白了,是为了提高飞机的作战能力而加装了机载雷达,这对于由子工业几乎为零,航空工业还刚起步的中国来说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对手的飞机越飞越快,越飞越高,特别是那些高空侦察无人机,歼-六显然是力不以心,于是赶紧给歼-六减肥,三门机炮拆得只剩一门,连着陆灯也给免了,(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美国陆军杜立特上校为了尽量加大航程以能够轰炸而东京对B-25减肥的故事)于是1966年就有了高空截击型的歼-六Ⅰ(见附图05)
一不做二不休,光减肥不行,发动机也得加把劲啊,于是机头多了一圈(8个)平角助进气口的歼-六Ⅱ,紧接着是歼-六Ⅲ,这两型分别于1968年,1969年问世。把目光先移开一下,同时代的航空大国已经大量装备了第二代战斗机,而三代机也呼之欲出了,空战的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子技术大量应用于航空设计制造,试验更不要说机载电子设备了,打击对手的武器也更倾向于中近程的制导武器,即空对空导弹。光靠地面引导进入战区再靠飞行人员目视获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机动进入战位开炮打人的办法是不太灵了,利用空中导弹打击对手是必由之路,于是翼尖挂弹的歼-六Ⅲ改应运而生,不过这个型号产量极少,至今很少有产物,本人还真没见过原机(见附图06)。

歼-六还有一位专门的导弹截击型歼六Ⅳ。
上面提到的只是歼-六系列中的一部分,除此以外,还有教练型的歼教-六,侦察型的歼侦-六,到了“六爷”廉颇老已的时候,还用歼教-六改装成弹射试验机与变稳实验机,直到“六爷”全部退役的今天,除了在不少场面担当爱国主义与科普教员之列,还有一种计划是让它改装成无人机以备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当飞机炸弹用,也算是让“六爷”发挥最后一点热吧。当然歼六也出口了不少国家和地区,这就不多说了,送两张图吧(附图07-08)。就这么简单地说了一下歼-六的家史,(具体数据之类的资料太多了,这就不再提了)已经不难看出在歼-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历经了多少无奈与曲折。


歼-六引进后,中苏关系开始出现恶化,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苏正式摊牌,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几十年,中国再没有系统的得到过先进航空国家的技术支持,直到1987年,首次比较系统直接地接触到了现代航空技术与观念,这就是中美对歼八-Ⅱ进行改进的“和平典范计划”,只可惜1989年被迫停止,也就是说就是摸了个门而已,中国人在歼六的改进过程中摸索,这期间由于历史原因,试图搞过东风107,109,113等在设计理念上很先进的东西,只可惜眼高手低。设有雄厚的理论与制造基础做支撑,盲目地想放个大卫星或是“跳跃式“跨进一步是根本不现实的,人定胜天在这儿可不适用。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跟头要一个个摔,不经历风雨,确实见不到彩虹。
歼-六虽然推出了不少型号,中国航空人也试图通过对歼六的不断改进而找到一条草鸡变凤凰的好办法(比如法国的幻影系列确实从不断的改变积累而发展出了幻影2000这一个三代机中比较优秀的型号),但是中国的改进首先是出于迫切的需求而不得不进行的,有些仓促上阵的架势,更重要的是,中国航空工业刚刚起步,逐步改进的思路是对的,问题在于方法不对,再加上技术水平就那么一点,所以只能在小打小闹上绯徊,在气动外形、发动机、航电等关键方面没有什么突破。飞机的改进与发展是集合了大量先进的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及制造技术的,需要有大量的基础投入,比如基础理论研究与必备的实验设施。这简直是个无底洞,要消耗大把银子与时间,可是要想取得突破,必须先填平这个洞,否则仅靠热情甚至是拍脑袋、拍胸口、拍大腿的“三拍“主义,最终结果只能是结结实实地撞了个四脚朝天。
对了,既然说歼-六,就不能不捎带着提提它的老祖宗米格-19的改进。前面说过,前苏联其实对米格-19并不满意,有着雄厚航空工业基础的苏联一面开发全新机型的同时,也并没有放弃对米格-19的改进,目的是很明确,首先如果能短期搞出改进型更好,其次作为技术储备也是很价值的,所以当年由米高扬主持的OKB-155设于局在米格-19基础上应用当时的苏联航空研究成果,开发了SM系列机型(实验编号到SM-12/3型时,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并且马上可以投入生产与装备的型号,但是由于米格-21的问世,最终放弃了SM-12/3。这是1958年的事,对今天很多航空爱好者来说,可能了解的不多(见附图 09)。前苏联包括今天的俄罗斯在航空技术方面绝对是个巨头,而且常有一些骇人听闻的惊世之举,别说是当时的中国,就是今天的中国航空工业都要望其背项的,前苏联雄厚的技术贮备去改进米格-19当然是手到擒来。客观地讲,中国改了这么多年,也没有苏联几年的改进更有成效,更是验证了中国航空工业及至整个工业基础薄弱。



不管怎么说吧,歼-六诞生到退役总算为中国的国土防空出了大力,而几十年的改进历程更是充满了无奈,艰辛与曲折,当然也有着幼稚与非理性的冲动,也正是这比较艰苦的经历,使中国航空工业总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航空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要想发展航空工业,必须解决材料、电子、工艺相关的配套,行业的重要性,其实说白了,现代航空工业跟其它技术一样,不可能独立存在与发展,各个产业与各门科学交叉度越来越大,所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航空工业是一个系统地将多个产业与领域集成而自成一套的体系,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相关产业的支持,航空工业不可能取得什么成果。这个道理说开了当然简单,难就难在要花代价去找啊。

系列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如果要是有兴趣可以在北京的空军博物馆(现在大都习惯叫中国航博)可以看到歼-六家族的大部分成员,曾经驾驶过歼六的老空军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曾经参与研制与生产它的中国航空人可能有些已经作古。歼六还是歼六,中国航空人通过它跌跌碰碰地走到了一个门槛前,再加把力再挺口气跨过这一步,中国的航空工业就会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
最后再送给各位一幅本人创作的航空画《天空1965》睡个好觉,拜拜。



果然好文章,要顶要顶,小6一家从爷爷到孙子都全了
[B]以下是引用[I]gatotomcat[/I]在2005-6-15 20:25:00的发言:[/B][BR]果然好文章,要顶要顶,小6一家从爷爷到孙子都全了

已经推荐给了凤凰啦.希望大家多发原创.好贴一律可以推荐给凤凰.赢取丰厚奖品.呵呵..
这可是杜拉大哥的作品哦.
好文章,写的好详细,呵呵[em17][em17][em17]
看过同类文章
不过还是要顶了
[em01][em01][em01]
好图,好文啊.很久没见过这么系统的文章了
漂亮哦:)不过偶看不懂:(
如果以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看,如果1960年代初的时候能搞出一种最大起飞重量12吨、两侧进气、双发、最大平飞速度M1.5、实用升限17公里、高空高速性能好的战斗机就好了。然后在后来几十年可以不断通过换发、换电子设备、换武器弹药的改进方式逐步达到可以抗衡3代半战斗机的水平。
果然好文章[em02][em02]
猛人.猛文!
[em02][em02]
精品!歼6可一直是国土防空的主力!立下过很大的战功!虽然不好开,但是性能还可以。这就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缩影!总有人说我们落后,可是他不想想49年以前,我们连个钉子都做不了!基本上是从零做起的!就像那个笑话一样,第三个烧饼才包!
[em01]
好文章,支持
[B]以下是引用[I]杨波[/I]在2005-6-15 23:34:00的发言:[/B][BR]如果以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看,如果1960年代初的时候能搞出一种最大起飞重量12吨、两侧进气、双发、最大平飞速度M1.5、实用升限17公里、高空高速性能好的战斗机就好了。然后在后来几十年可以不断通过换发、换电子设备、换武器弹药的改进方式逐步达到可以抗衡3代半战斗机的水平。

愿望是良好的,事实是残酷的。
[em09]
歼6IIIG翼尖挂导弹型号俺发现一架,目前停放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




















好文,就是太短了,要是把各型的改进及使用说得再细点就过瘾了。
好文要顶
应该对高空型、保型油箱型、翼尖导弹型座专门详细的解说,因为很少其它文章又提到。另外我认为改得最成功的是Q-5,比那个SM型要强,如果不是做强击机加了装甲的话飞行性能不差,还可以装大雷达,是一款多功能战斗机的好苗子。曾经有传说要作为J-9装备,但是当时空军不识货,一味追求高空高速,要双2.5,双3,不要双1.6的Q-5战斗型。
[B]以下是引用[I]xcxy[/I]在2005-6-16 21:45:00的发言:[/B][BR]应该对高空型、保型油箱型、翼尖导弹型座专门详细的解说,因为很少其它文章又提到。另外我认为改得最成功的是Q-5,比那个SM型要强,如果不是做强击机加了装甲的话飞行性能不差,还可以装大雷达,是一款多功能战斗机的好苗子。曾经有传说要作为J-9装备,但是当时空军不识货,一味追求高空高速,要双2.5,双3,不要双1.6的Q-5战斗型。


双1.6的强5战斗型?这和我上面设想的那种战斗机很接近啊?
当年有计划在歼6基础上搞垂直起降的,可惜连张图都没见过。
虽然,
看起来没有美国的好。
不过。只要能打就行。
能打胜美国佬就行。
多造点。
蚁多咬死像
[em16][em16][em16][em16][em16][em16][em16][em16][em16][em16]
那几张图后机身偶总觉的有点不对,但又说上来。
[B]以下是引用[I]孔方弟[/I]在2005-6-17 13:30:00的发言:[/B][BR]那几张图后机身偶总觉的有点不对,但又说上来。

这一架的确有看头!
[em05]
当时空军需要对付高空高速目标,当然需要装备高空高速战斗机
[em06]好好
真好,就是要多一些这类文章
强5是不是比歼6好飞一些?
[em01]
好久没见过DULA大哥了,但大哥的文章一定要支持.
[em04][em04]
强烈纪念老六为守卫国土立下的汗马功劳
永远怀念那些血酒祖国蓝天的英烈们
好文要顶啊
很全面的一篇文章
[B]以下是引用[I]狼行天下[/I]在2005-6-17 18:07:00的发言:[/B][BR]。
这一架的确有看头!
[em05]

我不是说那个III改,我是说楼主贴的几张图中歼6尾翼廷升部分。
顶老爷爷,哈哈
想不顶都不行。好文
[B]以下是引用[I]孔方弟[/I]在2005-6-18 16:13:00的发言:[/B][BR]]
我不是说那个III改,我是说楼主贴的几张图中歼6尾翼廷升部分。


=======请具体说一下我的哪几张侧面图的哪些部分有问题?
=======谢谢
[quote][B]以下是引用[I]北方孤狼[/I]在2005-6-16 15:39:00的发言:[/B][BR]歼6IIIG翼尖挂导弹型号俺发现一架,目前停放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