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预付款与两颗定心丸 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6:51:20
一笔预付款与两颗定心丸



谈中国将向俄罗斯支付天然气预付款



白 明



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务理事国,也同为金砖国家,而且还是邻国,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在当今世界事务中各自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果两国联起手来,影响力就会更大。在这样的格局下,中俄这两个国家之间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这种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一些关键性的大项目绑定起来才能够发挥好应有的作用。据国内一些媒体报道,6月18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副总裁梅德韦杰夫在莫斯科表示,该公司已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针对250亿美元(约合1557亿元人民币)的供气预付款事宜达成协议。在当今国际贸易中,支付方式多种多样,除了通常见到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方式外,在特定条件下也有采用预付方式的,还有采取延期交付的方式,甚至一些工程项目采用BOT方式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对于一些“定制”特征比较明显的大项目而言,需要支付一定比例预付款或者开具银行保函按理说也是常见的事情,本不应当令人惊诧。然而,中俄两国之间最近达成的这份天然气长期供应协议却属于“特定情况”,因而并不意味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中方预付款所换取的承诺是,俄罗斯方面将在4年至6年时间内实现对华供气。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两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对于双方来说意义都很重要。正因如此,借助亚信峰会这么一个重要的国际场合,中俄两国政府于5月21日在上海签署《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也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有报道表明,根据合同,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无论对中国来说,还是对俄罗斯来说,这项合同签署的意义都十分重要,也都关系到两国各自的国家经济安全。

一方面,对于中国来说,进口对外依存度的增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内能源保障的难度及不确定性。我看到报道,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前些时候的一份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8.1%,预计2014年将达58.8%。我另外也看到一份资料,到2015年,中国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2%左右,2020年将达到68%左右。虽然不同的预测结果会有所出入,但至少都印证了未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会进一步扩大。从强化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只有尽早实现能源供应来源的多元化,才有可能分散风险,提高保障水平。更进一步来看,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定价过程中的话语权。众所周知,对于石油供应来说,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来中国近海及周边海域出现的某些情况有些令人不安,对海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运输会带来某些不确定性。即使没有海上运输安全问题,许多对华出口石油的国家也存在着政局不稳定因素,如伊拉克、尼日利亚、苏丹等国家出现的不安定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对华出口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稳定性。在这样的复杂局面下,对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供应安全来说,中俄两国签署长期对华供气合同无异于吃了一颗定心丸。

另一方面,对于俄罗斯来说,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对外依存度也同样很大,只不过这种对外依存度体现为国内产业对出口的依存度,而不是像中国那样体现为国内需求对进口依存度。况且,俄罗斯的出口换汇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依靠能源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方面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对于“卖不掉”的担忧很大,丝毫不亚于中国对于“买不到”的担心。目前看来,受乌克兰紧张局势的影响,俄罗斯方面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有更多不确定性,除了要考虑支付能力之外,还要考虑更多的非经济因素参杂其中,甚至也可能会同时出现“卖不掉”与“不想卖”交错存在的情况。俄罗斯对许多欧盟国家的天然气的长期供应关系也受到更多挑战,其中包括长距离运输维护管道通畅难度大与过路成本高的问题。随着中俄两国签署天然气长期供应合同,未来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市场也会更加分散化,有助于俄罗斯方面在与乌克兰以及许多欧洲国家进行天然气供应谈判之时增强底气,使俄罗斯在一些国际事务中的博弈筹码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出口市场的稳定而言,中俄之间签署长期对华供气合同也同样相当于吃了一颗定心丸。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中俄签署由俄罗斯向中国长期供应天然气的合同对两国都有利,但如果仅仅靠一纸合同来维系这种长期合作关系也容易令人产生不放心的感觉。事实上,只有切实做到“先小人后君子”,才能够让上述合同不仅仅停留在君子协定的层面上,而是对双方都要有约束力。

目前来看,250亿美元的预付款对于俄罗斯而言十分重要,原因很多。例如,乌克兰在向俄罗斯政府购买天然气时经常拖欠货款会让俄方更多选择“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保守做法,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在没有收到乌克兰天然气付款后,在6月16日宣布对乌克兰改用预付款方式供气,也就是说乌克兰必须先付款,才能根据付款额得到相应的天然气。看来,对于向中国出口天然气收预付款而言,俄罗斯的做法还真与乌克兰“一视同仁”。有如,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疲软令俄罗斯取得外汇收入难度加大,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后,一部分外资车里俄罗斯,客观上加大了俄罗斯平衡外汇收支的难度。此外,向中国出口天然气本身也需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才能够达到履约条件。当然,在获得预付款后,俄罗斯方面也不会再过度担心会自己这边仅仅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其原因主要在于俄罗斯方面更加容易对中国方面施加影响,最终使中国方面需要准备的天然气进口设施更主动与俄罗斯方面需要准备好的出口设施相对接、相匹配、相同步。按照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副总裁梅德韦杰夫的说法,俄罗斯方面将在4至6年内实现对华供气,这取决于中国境内天然气接收配套设施的准备情况。他认为,中方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相关设施建设。也恰恰是这句话揭示了俄罗斯方面此时此刻的真实心态与脑子里想的真实意图。

现在的问题是,俄罗斯拿到250亿美元之后,主动权会增加很多,届时俄罗斯还会不会按期、按质、按量、按价履行自己许下的供气承诺?我想,如果俄罗斯今后在供气履约方面表现得不痛快,甚至东张西望,想必也会后果很严重。据了解,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中石油将在俄气对华供气前,向后者支付250亿美元预付款,但支付细节尚未敲定。从维护自身权益的角度来看,即使我们必须向俄罗斯方面支付购买天然气的预付款,也会按照通常的国际惯例,设定某些针对自我基本权益的保护条款,而且支付过程也会是小心翼翼。按照常识,对于这么大的项目,中国方面向俄罗斯方面支付预付款的过程也不会像“买白菜”那么简单,不排除会采取分期分批方式来将可能出现的风险压低到最低水平。

总的来看,随着今后这笔250亿美元预付款的支付到账,俄罗斯向中国长期出口天然气项目理应会相应加快实施步伐,其结果不仅对于中国而言,相当于吃上一颗“买得到”天然气的定心丸,而且对于俄罗斯方面而言,也相当于吃上一颗“卖得掉”天然气的定心丸。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笔预付款如果花不好,极端情况则意味着可能打水漂。相反,如果预付款花得好,可以为中俄两国买来两粒定心丸。现在看来,后者成为最终结果的概率要大些。一笔预付款与两颗定心丸



谈中国将向俄罗斯支付天然气预付款



白 明



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务理事国,也同为金砖国家,而且还是邻国,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在当今世界事务中各自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果两国联起手来,影响力就会更大。在这样的格局下,中俄这两个国家之间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这种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一些关键性的大项目绑定起来才能够发挥好应有的作用。据国内一些媒体报道,6月18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副总裁梅德韦杰夫在莫斯科表示,该公司已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针对250亿美元(约合1557亿元人民币)的供气预付款事宜达成协议。在当今国际贸易中,支付方式多种多样,除了通常见到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方式外,在特定条件下也有采用预付方式的,还有采取延期交付的方式,甚至一些工程项目采用BOT方式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对于一些“定制”特征比较明显的大项目而言,需要支付一定比例预付款或者开具银行保函按理说也是常见的事情,本不应当令人惊诧。然而,中俄两国之间最近达成的这份天然气长期供应协议却属于“特定情况”,因而并不意味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中方预付款所换取的承诺是,俄罗斯方面将在4年至6年时间内实现对华供气。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两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对于双方来说意义都很重要。正因如此,借助亚信峰会这么一个重要的国际场合,中俄两国政府于5月21日在上海签署《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也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有报道表明,根据合同,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无论对中国来说,还是对俄罗斯来说,这项合同签署的意义都十分重要,也都关系到两国各自的国家经济安全。

一方面,对于中国来说,进口对外依存度的增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内能源保障的难度及不确定性。我看到报道,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前些时候的一份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8.1%,预计2014年将达58.8%。我另外也看到一份资料,到2015年,中国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2%左右,2020年将达到68%左右。虽然不同的预测结果会有所出入,但至少都印证了未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会进一步扩大。从强化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只有尽早实现能源供应来源的多元化,才有可能分散风险,提高保障水平。更进一步来看,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定价过程中的话语权。众所周知,对于石油供应来说,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来中国近海及周边海域出现的某些情况有些令人不安,对海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运输会带来某些不确定性。即使没有海上运输安全问题,许多对华出口石油的国家也存在着政局不稳定因素,如伊拉克、尼日利亚、苏丹等国家出现的不安定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对华出口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稳定性。在这样的复杂局面下,对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供应安全来说,中俄两国签署长期对华供气合同无异于吃了一颗定心丸。

另一方面,对于俄罗斯来说,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对外依存度也同样很大,只不过这种对外依存度体现为国内产业对出口的依存度,而不是像中国那样体现为国内需求对进口依存度。况且,俄罗斯的出口换汇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依靠能源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方面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对于“卖不掉”的担忧很大,丝毫不亚于中国对于“买不到”的担心。目前看来,受乌克兰紧张局势的影响,俄罗斯方面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有更多不确定性,除了要考虑支付能力之外,还要考虑更多的非经济因素参杂其中,甚至也可能会同时出现“卖不掉”与“不想卖”交错存在的情况。俄罗斯对许多欧盟国家的天然气的长期供应关系也受到更多挑战,其中包括长距离运输维护管道通畅难度大与过路成本高的问题。随着中俄两国签署天然气长期供应合同,未来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市场也会更加分散化,有助于俄罗斯方面在与乌克兰以及许多欧洲国家进行天然气供应谈判之时增强底气,使俄罗斯在一些国际事务中的博弈筹码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出口市场的稳定而言,中俄之间签署长期对华供气合同也同样相当于吃了一颗定心丸。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中俄签署由俄罗斯向中国长期供应天然气的合同对两国都有利,但如果仅仅靠一纸合同来维系这种长期合作关系也容易令人产生不放心的感觉。事实上,只有切实做到“先小人后君子”,才能够让上述合同不仅仅停留在君子协定的层面上,而是对双方都要有约束力。

目前来看,250亿美元的预付款对于俄罗斯而言十分重要,原因很多。例如,乌克兰在向俄罗斯政府购买天然气时经常拖欠货款会让俄方更多选择“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保守做法,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在没有收到乌克兰天然气付款后,在6月16日宣布对乌克兰改用预付款方式供气,也就是说乌克兰必须先付款,才能根据付款额得到相应的天然气。看来,对于向中国出口天然气收预付款而言,俄罗斯的做法还真与乌克兰“一视同仁”。有如,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疲软令俄罗斯取得外汇收入难度加大,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后,一部分外资车里俄罗斯,客观上加大了俄罗斯平衡外汇收支的难度。此外,向中国出口天然气本身也需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才能够达到履约条件。当然,在获得预付款后,俄罗斯方面也不会再过度担心会自己这边仅仅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其原因主要在于俄罗斯方面更加容易对中国方面施加影响,最终使中国方面需要准备的天然气进口设施更主动与俄罗斯方面需要准备好的出口设施相对接、相匹配、相同步。按照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副总裁梅德韦杰夫的说法,俄罗斯方面将在4至6年内实现对华供气,这取决于中国境内天然气接收配套设施的准备情况。他认为,中方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相关设施建设。也恰恰是这句话揭示了俄罗斯方面此时此刻的真实心态与脑子里想的真实意图。

现在的问题是,俄罗斯拿到250亿美元之后,主动权会增加很多,届时俄罗斯还会不会按期、按质、按量、按价履行自己许下的供气承诺?我想,如果俄罗斯今后在供气履约方面表现得不痛快,甚至东张西望,想必也会后果很严重。据了解,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中石油将在俄气对华供气前,向后者支付250亿美元预付款,但支付细节尚未敲定。从维护自身权益的角度来看,即使我们必须向俄罗斯方面支付购买天然气的预付款,也会按照通常的国际惯例,设定某些针对自我基本权益的保护条款,而且支付过程也会是小心翼翼。按照常识,对于这么大的项目,中国方面向俄罗斯方面支付预付款的过程也不会像“买白菜”那么简单,不排除会采取分期分批方式来将可能出现的风险压低到最低水平。

总的来看,随着今后这笔250亿美元预付款的支付到账,俄罗斯向中国长期出口天然气项目理应会相应加快实施步伐,其结果不仅对于中国而言,相当于吃上一颗“买得到”天然气的定心丸,而且对于俄罗斯方面而言,也相当于吃上一颗“卖得掉”天然气的定心丸。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笔预付款如果花不好,极端情况则意味着可能打水漂。相反,如果预付款花得好,可以为中俄两国买来两粒定心丸。现在看来,后者成为最终结果的概率要大些。
这个可靠吗,别又是和印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