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部队现役军官用流行语揭示战争战术的奥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02:33
野战部队现役军官用流行语揭示战争战术的奥秘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正兴
责任编辑:卢建霞
2014-06-14








现役军官针对普通读者的战争原理专著
作者:王正兴
王正兴,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简介: 本书透过全新视角解读战史、战例,诠释战术理论,全书共精选了古今中外大大小小22个经典战例,以全新角度深入解读长平之战、巨鹿之战、长津湖之战、费卢杰之战,揭示马其顿方阵、德军渗透战术、美军“脱离战术”等战争战术的奥秘,用诙谐流行的语言打开了了解战史、理解战术、学习战争的新窗口。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战役战术教研室主任梁沂给予高度评价
●南京军区某王牌部队主力师师长极力推荐,并拟定在该部推广学习
●书稿出版前,已经在普通读者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追捧,评价该书“没有虚话套话,没有故作高深,处处真知灼见,用平实的语言让普通读者也能够理解解放军基层军官所掌握的那些战争战术的奥秘”




http://www.81.cn/sydbt/2014-06/14/content_5952898.htm



野战部队现役军官用流行语揭示战争战术的奥秘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正兴
责任编辑:卢建霞
2014-06-14








现役军官针对普通读者的战争原理专著作者:王正兴王正兴,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简介: 本书透过全新视角解读战史、战例,诠释战术理论,全书共精选了古今中外大大小小22个经典战例,以全新角度深入解读长平之战、巨鹿之战、长津湖之战、费卢杰之战,揭示马其顿方阵、德军渗透战术、美军“脱离战术”等战争战术的奥秘,用诙谐流行的语言打开了了解战史、理解战术、学习战争的新窗口。●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战役战术教研室主任梁沂给予高度评价●南京军区某王牌部队主力师师长极力推荐,并拟定在该部推广学习●书稿出版前,已经在普通读者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追捧,评价该书“没有虚话套话,没有故作高深,处处真知灼见,用平实的语言让普通读者也能够理解解放军基层军官所掌握的那些战争战术的奥秘”




http://www.81.cn/sydbt/2014-06/14/content_5952898.htm



前言

《这才是战争》(虚实卷)这本书我前后读了三遍,这是一本透过全新视角解读战史、战例,诠释战术理论的著作,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新观点,却用诙谐流行的语言打开了了解战史、理解战术、学习战争的新窗口。虽然长期从事军事工作,对其中的战例和理论耳熟能详,但是它带给我的触动依然很大,而真正引起轰动效应的是我身边工作的年轻人,初稿从他们手中交还我时已被翻得不成样子,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出版有了更多的期待,也引发我对作战理论学习、创新与普及的新思考。

首先是如何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作战理论。著者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以史为鉴,这一点我也非常赞同。因为不研究历史,不研究过程,也就不能揭示规律。约米尼曾经说过,“一切战争艺术的理论,其唯一合理的基础就是战史的研究”。(《战争艺术》第4页,〔瑞士〕约米尼,战术出版社1981年翻译出版)T.N.杜普伊也认为:“军人的真正实验室永远是军事历史。”(《把握战争》第2页,T.N.杜普伊著,军事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我们在学习作战理论时,往往不是着重于从“战术”而是着重于从“战斗”的角度去展开的。两者的区别在于,“战术”主要是研究指导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它可以忽略过程和实例;“战斗”则不同,它必须从战斗实践活动出发,充分尽可能详尽地研究其发展过程和战斗实例。这样学习的结果,能够使我们更直观更感性地了解和熟悉战争、战役、战斗的历史演进过程,并且对各个时期所实行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知其所以然”。全书共精选了古今中外大大小小22个经典战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对战术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和剖析,并引起读者思考。

其次是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创新作战理论。创新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要找到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现实规律。倘若以公元前5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子为探索战斗规律的开山鼻祖,人们在这方面的努力至少已经持续了2500年之久。尽管在这些艰苦的理论探索中人们实际提出的具体问题各不相同,但所有的这些具体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基本问题:战斗的过程和结局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影响或者决定的,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或者决定战斗过程和结局的。的确,如果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任何以战斗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探索都将毫无意义。为了回答这些基本问题,古今中外无数军事理论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孙子、修昔底德、色诺芬、恺撒、马基亚维利、卡尔大公和约米尼等是这些理论探索者中的杰出代表。其中,孙子以其东方式的自然思辨传统建立了“奇”与“正”,“虚”与“实”,“分”与“合”,“迂”与“直”等一系列关于作战方法的概念,并且用这些概念建立了一整套的作战理论。德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辨方法正确认识到了数量优势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而集中兵力和突然袭击是取得战斗胜利的最基本战术。

英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J.F.C.富勒从对战争史尤其是战斗史的研究中第一个归纳出了直到今天仍被大多数西方国家军队奉为信条的8条作战原则。这本书看似没有提出“开宗立派”的理论,却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对规律的探索。不仅大胆总结提炼出战术“破、分、围、歼”的四个行动主体和“阵型、机动、防御和进攻”四个关键要素,更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从步弓协同到步骑协同、步炮协同,再到步坦协同,直到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发展机理,也可以说是对战斗规律的全新探索。

最后是如何让作战理论更有效地普及推广。现在讲到“战术”,并不只是在军事上适用,《孙子兵法》除了在全世界军队中风靡和普及,更影响了商业、外交、政治等多个领域,这不仅是因为这部传世经典深刻地揭示了作战的规律,更是由于“三十六计”等辅助解析才得以人尽皆知。

前些年,一本《超限战》在发表之初就广受推崇,除了其鲜明的理论观点,平实而引人入胜的语言也是成功的关键。近几年,军内外关于战争和战术、战史和战例、名将和名战的著作也有不少,却往往因为或重理论而生涩难懂、或重故事而缺乏内涵,难以引起共鸣,普通百姓和基层官兵不是来之高阁就是一读了之。这本书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语言生动活泼、故事精彩纷呈、分析理性深刻,间或亦有点睛之笔,在看似休闲的轻松阅读中让人深思和回味。

探索战争的真正奥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王正兴所著的《这才是战争》(虚实卷)这本书,在专家学者看来也许还不是那么专业,个别观点可能还值得仔细推敲,但我更赞赏的是他利用点滴时间学习战争、分析战史、钻研战术的精神。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激昂写下“少年强则中国强”,希望我们的青年官兵都能把研究打仗作为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为军事理论的跨越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梁沂(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战役战术教研室主任)二○一三年一月
目 录



前言 原来战术很简单

第一章 突破

第一节 三角防御及进攻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三角防御的进攻作战:徐晃援樊

第三节 三角防御的防御作战:战斧行动

第四节 突破、突破、再突破:曹操潼关之战

第二章 分割

第一节 分割敌军的目的并不一定是包围

第二节 巨鹿之战(上):破釜沉舟

第三节 巨鹿之战(中):九战王离

第四节 巨鹿之战(下):项章斗法

第三章 包围

第一节 长津湖战役

第二节 塔山阻击战

第三节 坎尼之战

第四章 歼灭

第一节 目标是上党

第二节 廉颇战败

第三节 双方换将

第四节 长平决胜

第五章 队列和军阵

第一节 队列训练是战术训练

第二节 马其顿方阵

第三节 队列训练对军队战力的影响

第四节 吉达斯浦河会战

第六章 战场移动

第一节 李想雪夜袭蔡州

第二节 司马仲达破孟达

第三节 马陵之战

第七章 战斗

第一节 矛和盾理论

第二节 防御战斗

第三节 进攻战斗

第八章 奇正

第一节 什么是奇正

第二节 奇正之变

第三节 出奇制胜

第九章 联合作战

第一节 步弓协同:界桥之战

第二节 步骑协同:喀罗尼亚会战

第三节 步炮协同:德军渗透战术

第四节 步坦协同:闪击战

第五节 战斗的本质

后记

参考文献
《这才是战争》插画在我们的印象里,一提到战争,总是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边是飞机、坦克、大炮,另一边也是飞机、坦克、大炮,然后我轰你来你轰我。或者这边是战车密布、铁甲如云,那边是刀枪剑戟、戈矛盾牌齐上阵,然后一声呼喊,两边一拥而上,开始群殴。呃,这个其实不能说就是战争,这只是战争最后阶段的一个场面而已。打仗,可不是个体力活,而是个脑力活,玩的可是脑子。名将,那可都是脑力劳动者。
目前写战争和名将的书籍、相关论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本人看了一些后感觉它们都没把作战的整个形势给讲清楚,你无法知道为什么赢了,是怎么赢的。史书中有关战争的记叙也同样数不胜数,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作战中战术手段的运用总是描写较略,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本书尝试通过对各战例中战术运用的解读来讲清楚这些问题,以揭开战争神秘的面纱。
所谓战术,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方法手段,或者说是作战行动的方法和手段。必须说明的是,现在一般区分为战术学、战役学和战略学,实质上这只是人类军事思想在不同层次上的一个划分,实际思想上是一回事。
战术这个东西,其实是很枯燥的。但是一些基本的东西不说清楚,后面的内容你就只能当故事来看了。所以先苦后甜,苦尽甘来,之后大家会发现原来战术是个艺术活,有时也是个搞笑活。
其实战术很简单,我保证,我只用很少的几段话就能把其基本原理说明白。
先说最简单的描述,请大家跟我一起做:拿个西瓜,拿把刀,一二三切下去,这叫突破;切成数块,这叫分割;拿起一块,这叫包围;吃掉,这叫歼灭。简单不?很简单。这就是所谓战术:一曰破、二曰分、三曰围、四曰歼。
孙子曰:不动如山。如山者,就是指敌人的防御体系。移山,很难;整个拔除敌人的防御体系一样很难。可是要找出山间的通路却是可行的,正如哪怕敌不动如山,我亦能在防御体系中找出攻击点。
所谓破,就是突破,即在敌防御体系中找出一个点,加以攻击而形成突破。其中之重点就在两个字,虚实。虚实可分两种。一是识虚实,就是能分辨何谓敌之薄弱环节。这是作为军队指挥官的一项基本素质,算不上高明。二是造虚实。高明的将领善于制造敌人虚实,也就是说善于调动敌人。敌人被调动,原来不动如山的防御体系才会露出破绽和弱点,这样才能找到薄弱环节加以攻击。
所谓分,就是分割,即形成突破后将敌防御体系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块。这可分为实分和虚分两种。实分就是真实地分割敌军,虚分就是假装要分割敌军迫使敌人撤退。无论是真是假,其要点都在于制造态势,也就是在形成突破后制造出一个插入防御体系内部的箭头。
所谓围,就是包围,即在分割敌军后选择其中一块形成包围。其要点在于孤立分割后的一部敌军或全部敌军。
所谓歼,就是歼灭,即歼灭所包围的敌军。
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到,突破是在为分割创造条件,分割是在为包围创造条件,包围是在为歼灭创造条件。接下来几章就一个个来讲述。

第二章 突破

突破可分为破点、破线、破面。下文仅通过破面来具体阐述突破的运用,而关于突破的具体实施放在第八章阵地和攻坚里讲述。

面防御中,最被广泛采用的是三角防御。在作战行动中无论进攻还是防御三角阵型是最常见的。众所周知,三角形是最牢固的。三角防御阵型以其防御的坚固,各点间互相呼应的配合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

第一节 三角防御及进攻的基本方法

三角防御是防御作战中使用最普通的防御方式。其优点就在于攻其一点,其余两点都能给予有效支援。而被使用最普遍是倒三角防御,即两点在前,一点在后,在后的通常为指挥所。下面我就小规模作战中进攻倒三角防御体系来讲一讲几种主要的进攻手段。

首先明确,甲方一百五十人,ABC三点,AB点在前,C点在后为指挥所。乙方亦一百五十人。所有人数的叙述只是为了表达意思,不代表实战运用中兵力的使用。

1,两点平推法。乙方将其一百五十人分为三部分,A点攻击队六十五人,B点攻击队六十五人,预备队二十人。分别攻击AB两点,在AB两点同时形成兵力优势,在击破两点后合击C点,预备队视情使用。

缺点,甲方能以C点兵力集中支援一点,反过来形成兵力优势。

2,一点突破法(前点)。乙方,A点攻击队一百三十人,预备队二十人。集中全部兵力攻击A点,形成绝对优势,击破A点后逐个扫荡BC点。

缺点,如果不能迅速解决A点,则将遭到甲方BC点同时反击而陷入危险境地。

3,重点攻击法。乙方,A点攻击队一百人,B点攻击队三十人,预备队二十人。主攻方向A点攻击队以优势兵力拿下A点,次攻方向B点攻击队以佯攻吸引甲方,预备队跟随A点攻击队在A点投入战斗攻击C点。

缺点,佯攻无论失败或被识破都将影响战局。

4,中央突破法。乙方,A点攻击队二十人,B点攻击队二十人,C点攻击队九十人,预备队二十人。AB点攻击队分别对甲方AB点实施佯攻,C点攻击队直取甲方C点,端掉指挥所,一战定胜负。

缺点,极易遭甲方ABC三点合击而全军覆灭。

5,一点突破法(穿插战法)。乙方,A点攻击队70人,穿插分队30人,B点攻击队30人,预备队20人。A点攻击队以优势兵力攻击甲A点,穿插分队在AB点之间插入,向后运动切断AC点之间联系。B点攻击队佯攻B点,切断AB点之间联系。待A点得手后预备队在A点投入战斗协同A点攻击队向C点攻击,拿下C点。穿插分队向AC点之间运动,切断AC点之间联系。

缺点,各队之间协同要求高,不易达成有效配合,尤其是穿插分队要求更高。
相关新闻

核心提示:在《这才是战争》里,作者王进兴不但是从军事思想上面去分析一些战例,也在分析战例的时候非常之细致。他就举了一个例子,长津湖战役,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或者是商榷,他就提出一个战术上面的东西,或者是战役上面的东西。

凤凰卫视6月2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梁文道【主持人专区】

马鼎盛:各位好,欢迎收看《开卷八分钟》,我是马鼎盛。

我们今天接着还是讲这本书《这才是战争》,这王正兴他不但是从军事思想上面去分析一些战例,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不知彼,就每战必殆。他就举了一个例子,长津湖战役,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或者是商榷,他就提出一个战术上面的东西,或者是战役上面的东西。

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一条叫“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他的思想就是我们打仗,如果把一个敌人击溃了,哪怕他是一个师,一个军,他很快又可以补充起来,因为他骨干还没有掉。但是要断其一指,哪怕是一个团,一个营,把他完全歼灭掉,连番号都没有,那么他就完了,他要重建很困难。但是怎样才能歼灭呢?不打什么击溃战,打什么歼灭战呢?那这个包围就很重要了。

包围在军事上面经常用,就首先你要把一大团,或者一大片,或者一大条敌人把他分割出来,分割完了以后包围,包围以后消灭,这个是一个很有用的战术。那么他举这长津湖战役为例。而开始他是包围得很不错,因为美军一开始陆战第一师是比较轻敌了,他分成好几部分,主要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在长津湖的东边,这个地方叫新兴里,这是一个团级的战斗群,在这个长津湖的西面,这地方叫柳潭里,这柳潭里是他另外一个团级的战斗群,两个大概都有5000人。他们后边一个三角形,我们看图可以看到,就是后方那个补给中心,这个地方叫下碣隅里,下碣隅里有辎重,有粮秣,有油料、弹药等等。

当时这个长津湖战役一开始的时候,志愿军以10万大军分割包围,把整个美军的陆战第一师给团团包围,而且是分割成好多段,主要的两个重兵集团就分割在长津湖的东西两面。王正兴说,这时候是非常好的战机,如果能抓住这战机就能分别集中兵力吃掉美军这两个重兵集团,那么整个陆战第一师就垮了,但是错失良机,有很多原因。

第一个,你这个包围火力不够,人数是够了,十比一,但是火力不够,没有重炮,没有坦克,当然没有飞机来掩护,所以重兵集团是在外围受到美军飞机的猛烈轰炸,甚至是昼夜轰炸,伤亡比较大,也不能进行大的战术移动,所以就让美军这两个团级的战斗群逃了,突围了,突围到了下碣隅里,这就不好办了。第一他抱成团了,差不多有1万人,吃他麻烦,不但是人数的问题,而且他火力有坦克,有火炮,有陆军和空军的指挥,然后能够调动美军来轰炸,最重要一点还是下碣隅里有机场,有机场能把它的伤员撤走,他打伤的,冻伤的都撤走。那么剩下的美军就成为一支精兵了,甚至尸体都搬走,没有后顾之忧了。

所以从下碣隅里再往海边撤退这一两百公里,虽然也是在志愿军的重重的围追堵截之下,但是他已经形成了一股钢铁洪流,在白天不能解决它,在晚上它就围击。本来被包围是一个小圆圈那样的,突围他就拉成一个椭圆形,然后再缩,你就像变形虫那样,一步一步地缩,就围他不住了,最后围歼就失败了,包围战、歼灭战变成一场击溃战。

这书里边还有趣的一个故事就是讲项羽,项羽是一员勇将,刘邦最后十面埋伏,乌江边把他给消灭了。但是在消灭过程当中,项羽还很牛,他不断突围,他从1000多人被几万人包围,突围成功,然后几百人被几万人包围,也突围成功,最后剩下28人,28个骑兵,被5000汉兵包围。

他就说你看我现在是打败了,我就剩28个人,但是我告诉你,非战之罪,这并不是我不会打仗,我打仗很行的,这是天亡我也,好了,你不信,你们这27个哥们儿跟我打一仗,我这一仗当中,面对五千汉军,我第一要突围,就是溃围,第二我要斩将,第三我要夺旗,你看我指挥怎么样?然后他这28个不是四七二十八东西南北分成七个人一个小队,不是,他那主力的小队九个人,他亲自带着,其他的是五六个人,从四面突围。汉军这一下子就慌神了,因为他没有制高点,他不知道项羽在什么地方,大家关键是抓项羽,要抓到项羽赏千金,封万户侯,这玩意儿谁不干呢?所以大家就没头苍蝇似的找项羽,就让项羽在混乱当中实现了他的诺言,溃围,他突出去了;第二,斩将,真把他的大将杀了一个;还夺了军旗,最后才损失了两个人,杀伤了100多个汉军,你说他牛不牛?

所以在突围上面,在战术上面,这个项羽确实是顶呱呱,但是他输在政治上,咱们就不分析了,关键只是告诉大家,在包围和突围,再包围等等这些战术动作上面。这位王正兴确实有他独到的一个思维,他分析战例的时候非常之细致,他不光是拿起来就说,所以这本书《这才是战争》值得一看。
开卷8分钟还介绍这种书?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