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两山作战的若干问题分析(完整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34:00
两山作战,狭义上是指从1984年开始,中国军队对越军控制的云南边境老山、者阴山地区众多山头制高点实施的集中拔点作战,以及其后的坚守防御作战。为坚决打击越军的持续反扑,长期牵制越南,并达到练兵的目的,中国各大军区部队又奉命轮番开赴两山地区参加作战,战火一直延续到了1990年,因而这一阶段的作战也被称为“两山轮战”。从广义上说,两山作战是继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后,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中越两国军队长期围绕着两山地区进行的牵制与反牵制的低烈度边境冲突,同时又是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影响小到东南亚地区局势,大到冷战两大阵营的力量消长,近则制敌摄威,远则折冲樽俎,关系到了所牵涉各国在其后十几年间的国运兴衰,因之具有了比表面看上去更为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两山作战耗时持久,参战部队众多,战场环境恶劣,作战过程错综复杂,头绪纷繁,对其逐一梳理颇为不易。值此两山作战30周年之际,笔者下面仅就这场战争中的一些典型性问题试着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两山作战的历史背景

1984年4月突然发起的两山作战,其运筹至少要始于一、二年之前,是与这一时期特定的国际国内局势紧密相关的。

首先,中国与越南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中国的国家需要成为主要原因。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中国军队全部撤回了国境内,但却没有占领中越边境地区的重要骑线制高点实施守备。越南军队则紧跟北上重新布防,并先后从柬埔寨将大量精锐部队调回到中越边境,出动兵力秘密占领了国境线上的一些重要骑线点,继续向中国境内打枪打炮进行挑衅,又恢复了1979年战前的边境持续紧张状态。
越南当局这样做,秉承的是越共四届四中全会上制定的侵柬反华战略,依仗苏联为靠山,以中国为重要敌人,坚持与中国兵戎相见的敌对政策。因为在1979年的战争中吃了亏,越南当局时怀报复心理,但其军力不足以向中国实施大规模反击,便以占据中越边境重要骑线点武力挑衅的方式纠缠中国,伺机再行进一步的报复。同时,越南加剧中越边境的紧张局势,也是为了紧密捆绑与苏联的关系,配合苏联在国际舆论和实际行动中攻击中国,从而谋得苏联在经济和军事上对越南的大力援助。

对于中国来说,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了全国人民在1980年代的三大任务: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其核心任务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同时在冷战的大形势下坚持反对霸权主义,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因此,当越南继续紧跟苏联挑衅中国,搞地区霸权主义,制造边境流血事件,已经影响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时,不对其进行反击,就难以保障边境的和平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何时在边境进行军事反击,则取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历史走进1984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很快,进入了建国30年多年来的最好发展时期。当时在中共党内军内已有了一定共识,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军队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编制体制调整,改善武器装备,以加速国防现代化。然而,以中国军队当时400多万人的庞大规模,机构臃肿,负担沉重,仅在人头费上就耗去了大量军事预算,用在武器装备研制和更新上的钱就非常有限了。在国民经济还不是很富裕的条件下,军队要发展,就只能走精兵之路,通过裁军消肿来节省开支用于发展现代化装备。众所周知,军队的情况非常复杂,新老利益盘根错节,推动改革的难度相当大。这个时候,除了要革新军队内部的陈旧观念之外,让军队神经紧张起来,培养军队令行禁止的服从天职,则成为了推动军事改革的必要前奏。在这种大背景下,越南配合苏联对中国进行边境挑衅,则正好送上门来,主动充当了中国推动军事改革的祭旗礼。对越南进行反击,打一仗,可以振奋军队的士气,检验军队的现时战斗力,有助于调动军队的各个部门,有助于暴露军队内部的诸多问题,有助于军队建设要围绕实战要求来进行,从而为推动军事改革创造了必要环境和相对减少了阻力。

由此可见,中国发起两山作战,是在中越矛盾冲突与中国国家需要之间选择了一个节点,使两者紧密交织在一起,达到一定效果,为中国的整体国家利益服务。就在两山作战发起后的当年年底,邓小平提出了“世界大战十几年内打不起来”的著名论断,为推动军事改革首先在观念上扫清了障碍。到了1985年,邓小平下了决心,又公开宣布人民解放军要裁减员额100万,军队要忍耐,要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终于拉开了中国军事改革的战略大幕。

其次,是与东南亚局势密切相关。越南自1979年1月占领了柬埔寨的重要城镇及广大地区后,为了将柬埔寨吞下去,除了频繁调动军队对民柬政权的残余抵抗力量进行清剿和扫荡外,又从国内抽调大批干部和骨干,协助韩桑林伪政权建立各级地方政权和组建武装力量,并加紧向柬埔寨境内移民,企图尽快将柬埔寨殖民地化。

越南入侵柬埔寨,在客观上解除了柬埔寨人民继续受到民柬政权的摧残屠杀,但其主观上仍然是要吃掉柬埔寨,从而建立其梦寐以求的印度支那联邦。这一点,不仅红色高棉领导人看得很清楚,柬埔寨前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前柬埔寨王国首相宋双等人同样看得很清楚。除了越南扶植的韩桑林伪政权外,柬埔寨各方都明白,不存在与越南和解的可能,只有坚决打下去,柬埔寨国家才不至于沦亡。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不断斡旋下,为了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柬埔寨各方抵抗力量终于联合到了一起。1982年6月22日,柬埔寨爱国、民主、民族大团结阵线领导人乔森潘,高棉人民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宋双,争取柬埔寨独立、中立、和平与合作民族团结阵线领导人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等柬埔寨三方抵抗力量,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签署了《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成立宣言》,其武装力量包括红色高棉的民柬国民军、西哈努克亲王领导的民族主义军和宋双领导的高棉人民民族解放军,决心共同进行抗越战争。7月9日,西哈努克亲王发表声明,宣告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成立,由他本人担任联合政府主席。在中国的努力下,联合国大会维护了民主柬埔寨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至此,柬埔寨抵抗越南入侵的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尽快剿灭主要退到柬埔寨西部山区进行抵抗的各方抗越武装,越南从1980年年底开始,先后在三个旱季集结兵力对抗越武装发动了重点进攻和扫荡。柬埔寨境内各战场打得非常激烈,双方进行了多次反复拉锯,战火一直漫延到了柬泰边境。

在军事打击柬埔寨各方抗越武装的同时,为切断抗越武装的外援通道,越军又在柬泰边境地区部署了重兵,并多次侵入泰国境内,企图以军事威胁向泰国及东盟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其在柬埔寨问题上与越南妥协,达到进一步削弱抗越武装力量的目的。同时,越南的野心更大,妄图伺机策动泰国共产党发起全面起义,然后再次派出“志愿军”进入泰国,以帮助泰共夺取夺权的方式控制泰国,从而饮马印度洋,控制马六甲海峡,一举打破冷战双方阵营力量的均势对比。为此,越军多次出动较大规模兵力侵入泰国领土,试探虚实,与泰军进行了激烈交战。不过,越南企图继续吞掉泰国的野心实在太过狂妄。泰国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传统盟友,参与了美国在二战后的多次海外出兵,美国自越战后虽然在全球处于力量收缩阶段,但也绝不会允许越南如此猖狂挑衅其在东南亚的利益。而苏联当时已在谋求同美国缓和,争取战略和外交上的有利局面,为了自身的利益并不支持越南入侵泰国。加上泰共党内已分裂为主张开展武装斗争和主张以和平方式进行斗争的两派,长期内耗不休,也无力与越南合作。最终,越南的这一狂妄野心胎死腹中。

1980年代初期的东南亚局势就是在如此的热战与冷战中交织演绎。中国从国家利益出发,坚持反对霸权主义,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柬埔寨进行抗越斗争,必要时将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以维护世界和平。与此同时,当老挝、柬埔寨相继被越南控制后,20多万越军蹲在老挝和柬埔寨境内虎视眈眈,令泰国也深深感受到了越南的严重军事威胁。泰国总理江萨在1979年访问日本时就说过:“越南的下一个目标是泰国,越南过去曾经表示要解放同柬埔寨接壤的泰国东北部的农村。”在如此的紧张局势下,泰国不得不逐渐抛开了对中国的多年敌视,开始与中国走近。在面对越南这个共同敌人的大背景下,中国在支持柬埔寨的同时,又与泰国结成了防务合作伙伴,开展政治、军事合作,共同遏制越南的扩张野心。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在1983年访问泰国时公开表态:“如果越南胆敢侵略泰国,中国的军队不会视之不理,我们要支持泰国人民捍卫自己的国家。”投桃报李,泰国也对中国支援柬埔寨的抗越武装开了方便之门,动用军方力量帮助将中国提供的每月约400吨的武器和物资转运给柬埔寨抗越武装。

如此,中国发起两山作战,除了对越南挑衅中国进行自卫还击,坚持反霸斗争外,同时也是履行国际义务,支持柬埔寨和泰国的抗越斗争,拖住了越南清剿柬埔寨各方抗越武装和军事入侵泰国的后腿,有利于三国联合抗越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全局。

第三,是缘于中美战略互动的重要考量。进入1980年代后,因为中国在冷战大棋局中的重要作用,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与中国的合作,由此中美在战略协调关系上不断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两国关系也迅速进入了“蜜月期”。

自从里根政府上台后,一改美国自越战后在国际上的软弱形象,主张对苏强硬,主动出击,在全球挤压苏联的战略空间。而中国多年来则一直批评美国对苏联的软弱态度,强调推动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重要性。里根政府的对苏强势态度,正与中国的战略追求相契合,因而两国的战略互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4年初,中美双方就确定,里根总统将于4月访华。在这个时候,中国决策发起两山作战,再次教训苏联的小兄弟越南,对于推进中美的战略互动无疑是有利的。同时,美国也更加认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两国进一步互相支持,有助于在战略合作上取得更重要的成果。

由此可见,中国发起两山作战起到了推进中美战略合作的黏合剂作用,符合当时中国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和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战略需要,于国际国内都是重大的得分。

最后,是出于对苏联实力相对衰落的谨慎估计。中国要再次对越南进行惩罚作战,就不能不考虑到越南的幕后老板苏联的反应。在1979年发动惩越作战时,因为苏联在北方边境的严重军事威胁,中国不得不匆匆结束了进攻,早早宣布撤军,没有给越南以更严厉的打击,造成了这场战争中的很多遗憾之处。这一点,实在是给中国领导人留下了非常沉重的记忆。事过5年之后,要对越南重启战端,苏联会如何反应仍然是关键的战略考量。

进入1980年代后,因为长期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加上多年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沉重负担,还有入侵阿富汗后陷入了战争泥潭,苏联的国民经济遇到了很大困难,经济发展逐渐陷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家实力开始衰落,已无法维持在全球的战略进攻势头。而中苏两国的关系,和1979年相比,也已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可同日而语。

在1979年的中国惩越作战后,苏联发动舆论宣传机器在各种场合对中国进行了大肆攻击,将战争责任全部推给了中方。作为回应,中国于1979年4月3日宣布,不延长1950年签订的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建议通过谈判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苏联的反应首先是指责中国要全部承担废约的责任,然后又借机攻击中国“背叛了革命和社会主义的理想,狂热地追求霸权,实际上加入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阵营。”对于中国提出的谈判建议,苏联方面在犹豫了一段时间后,表示愿意与同中国进行谈判,但随后又表现得很迟疑,因而两国谈判迟迟未能启动。在1980年后的2年左右时间里,苏联基本上维持了很高的反华调门,在日常宣传中继续对中国的内外政策和领导人进行攻击,并且软硬兼施,呼唤中国国内的所谓“健康力量”,“会有办法保护他们国内的社会主义成果,并恢复他们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关系。”这一段时期的中苏关系表明,苏联敌视中国、企图压服中国的政策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

进入1982年后,苏联的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困难,而中国在向西方开放后国家实力有了长足的提高。苏联见无法压服中国,从自身利益出发,转而希望能够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来摆脱被动局面。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跑到了靠近中国新疆的乌兹别克斯坦首府塔什干发表讲话,在例行攻击中国的同时,又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承认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建议苏中举行磋商和采取步骤改善关系。邓小平敏锐地捕捉到了苏联发出的这一信号,第二天即指示外交部可以用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的形式作出反应,谈话要言简意赅,掌握分寸,既要坚持原则,回击攻击,又要有灵活性,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据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严正拒绝了勃的攻击后,又表示中方“注意”到了勃对中苏关系的建议,但中方“重视”的是苏方的实际行动。其后,中苏两国展开了进一步接触,并于当年10月启动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谈判进程。

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病逝。中国很快派出外交部长黄华作为中国政府特使出席了勃列日涅夫的葬礼,并会见了新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恢复了中断30多年的中苏高级接触。安德罗波夫共执政15个月,继承了勃列日涅夫关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方针,主张改善中苏关系,但并未采取实质性步骤来消除影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即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中苏和中蒙边境驻扎重兵、武装占领阿富汗)。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病逝。中国又派出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出席了安德罗波夫的葬礼,并与继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契尔年科见了面,进一步缓和了中苏间的紧张气氛。契尔年科和前两任总书记一样,也是超过了70岁高龄的老人,长期躺在病床上,无力对整个国家进行有效治理,难以遏阻苏联国家实力的衰落进程。

因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连续更迭,领导集团严重老龄化,政治生态趋于恶化,国家经济发展逐渐停滞,内外交困,自顾不暇,1984年的苏联已非1979年的苏联可比。同时,中国与苏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关系,对苏联的对外政策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个时候,中国发起两山作战,已不必过于担心遭到像1979年那样的北方军事威胁,施展起身手来也更加自如。

综上所述,中国再次决策发起一场规模较大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是经过了对当时国际国内局势的全面考量,既是对越南挑衅的继续惩罚,又是对柬埔寨和泰国抗越斗争的战略配合,同时还是中国与西方阵营加强合作的实际需要。剑指南疆,实际上已摧动了冷战风云的大势变幻,开启了20世纪末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两山作战,狭义上是指从1984年开始,中国军队对越军控制的云南边境老山、者阴山地区众多山头制高点实施的集中拔点作战,以及其后的坚守防御作战。为坚决打击越军的持续反扑,长期牵制越南,并达到练兵的目的,中国各大军区部队又奉命轮番开赴两山地区参加作战,战火一直延续到了1990年,因而这一阶段的作战也被称为“两山轮战”。从广义上说,两山作战是继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后,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中越两国军队长期围绕着两山地区进行的牵制与反牵制的低烈度边境冲突,同时又是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影响小到东南亚地区局势,大到冷战两大阵营的力量消长,近则制敌摄威,远则折冲樽俎,关系到了所牵涉各国在其后十几年间的国运兴衰,因之具有了比表面看上去更为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两山作战耗时持久,参战部队众多,战场环境恶劣,作战过程错综复杂,头绪纷繁,对其逐一梳理颇为不易。值此两山作战30周年之际,笔者下面仅就这场战争中的一些典型性问题试着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两山作战的历史背景

1984年4月突然发起的两山作战,其运筹至少要始于一、二年之前,是与这一时期特定的国际国内局势紧密相关的。

首先,中国与越南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中国的国家需要成为主要原因。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中国军队全部撤回了国境内,但却没有占领中越边境地区的重要骑线制高点实施守备。越南军队则紧跟北上重新布防,并先后从柬埔寨将大量精锐部队调回到中越边境,出动兵力秘密占领了国境线上的一些重要骑线点,继续向中国境内打枪打炮进行挑衅,又恢复了1979年战前的边境持续紧张状态。
越南当局这样做,秉承的是越共四届四中全会上制定的侵柬反华战略,依仗苏联为靠山,以中国为重要敌人,坚持与中国兵戎相见的敌对政策。因为在1979年的战争中吃了亏,越南当局时怀报复心理,但其军力不足以向中国实施大规模反击,便以占据中越边境重要骑线点武力挑衅的方式纠缠中国,伺机再行进一步的报复。同时,越南加剧中越边境的紧张局势,也是为了紧密捆绑与苏联的关系,配合苏联在国际舆论和实际行动中攻击中国,从而谋得苏联在经济和军事上对越南的大力援助。

对于中国来说,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了全国人民在1980年代的三大任务: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其核心任务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同时在冷战的大形势下坚持反对霸权主义,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因此,当越南继续紧跟苏联挑衅中国,搞地区霸权主义,制造边境流血事件,已经影响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时,不对其进行反击,就难以保障边境的和平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何时在边境进行军事反击,则取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历史走进1984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很快,进入了建国30年多年来的最好发展时期。当时在中共党内军内已有了一定共识,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军队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编制体制调整,改善武器装备,以加速国防现代化。然而,以中国军队当时400多万人的庞大规模,机构臃肿,负担沉重,仅在人头费上就耗去了大量军事预算,用在武器装备研制和更新上的钱就非常有限了。在国民经济还不是很富裕的条件下,军队要发展,就只能走精兵之路,通过裁军消肿来节省开支用于发展现代化装备。众所周知,军队的情况非常复杂,新老利益盘根错节,推动改革的难度相当大。这个时候,除了要革新军队内部的陈旧观念之外,让军队神经紧张起来,培养军队令行禁止的服从天职,则成为了推动军事改革的必要前奏。在这种大背景下,越南配合苏联对中国进行边境挑衅,则正好送上门来,主动充当了中国推动军事改革的祭旗礼。对越南进行反击,打一仗,可以振奋军队的士气,检验军队的现时战斗力,有助于调动军队的各个部门,有助于暴露军队内部的诸多问题,有助于军队建设要围绕实战要求来进行,从而为推动军事改革创造了必要环境和相对减少了阻力。

由此可见,中国发起两山作战,是在中越矛盾冲突与中国国家需要之间选择了一个节点,使两者紧密交织在一起,达到一定效果,为中国的整体国家利益服务。就在两山作战发起后的当年年底,邓小平提出了“世界大战十几年内打不起来”的著名论断,为推动军事改革首先在观念上扫清了障碍。到了1985年,邓小平下了决心,又公开宣布人民解放军要裁减员额100万,军队要忍耐,要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终于拉开了中国军事改革的战略大幕。

其次,是与东南亚局势密切相关。越南自1979年1月占领了柬埔寨的重要城镇及广大地区后,为了将柬埔寨吞下去,除了频繁调动军队对民柬政权的残余抵抗力量进行清剿和扫荡外,又从国内抽调大批干部和骨干,协助韩桑林伪政权建立各级地方政权和组建武装力量,并加紧向柬埔寨境内移民,企图尽快将柬埔寨殖民地化。

越南入侵柬埔寨,在客观上解除了柬埔寨人民继续受到民柬政权的摧残屠杀,但其主观上仍然是要吃掉柬埔寨,从而建立其梦寐以求的印度支那联邦。这一点,不仅红色高棉领导人看得很清楚,柬埔寨前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前柬埔寨王国首相宋双等人同样看得很清楚。除了越南扶植的韩桑林伪政权外,柬埔寨各方都明白,不存在与越南和解的可能,只有坚决打下去,柬埔寨国家才不至于沦亡。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不断斡旋下,为了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柬埔寨各方抵抗力量终于联合到了一起。1982年6月22日,柬埔寨爱国、民主、民族大团结阵线领导人乔森潘,高棉人民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宋双,争取柬埔寨独立、中立、和平与合作民族团结阵线领导人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等柬埔寨三方抵抗力量,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签署了《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成立宣言》,其武装力量包括红色高棉的民柬国民军、西哈努克亲王领导的民族主义军和宋双领导的高棉人民民族解放军,决心共同进行抗越战争。7月9日,西哈努克亲王发表声明,宣告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成立,由他本人担任联合政府主席。在中国的努力下,联合国大会维护了民主柬埔寨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至此,柬埔寨抵抗越南入侵的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尽快剿灭主要退到柬埔寨西部山区进行抵抗的各方抗越武装,越南从1980年年底开始,先后在三个旱季集结兵力对抗越武装发动了重点进攻和扫荡。柬埔寨境内各战场打得非常激烈,双方进行了多次反复拉锯,战火一直漫延到了柬泰边境。

在军事打击柬埔寨各方抗越武装的同时,为切断抗越武装的外援通道,越军又在柬泰边境地区部署了重兵,并多次侵入泰国境内,企图以军事威胁向泰国及东盟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其在柬埔寨问题上与越南妥协,达到进一步削弱抗越武装力量的目的。同时,越南的野心更大,妄图伺机策动泰国共产党发起全面起义,然后再次派出“志愿军”进入泰国,以帮助泰共夺取夺权的方式控制泰国,从而饮马印度洋,控制马六甲海峡,一举打破冷战双方阵营力量的均势对比。为此,越军多次出动较大规模兵力侵入泰国领土,试探虚实,与泰军进行了激烈交战。不过,越南企图继续吞掉泰国的野心实在太过狂妄。泰国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传统盟友,参与了美国在二战后的多次海外出兵,美国自越战后虽然在全球处于力量收缩阶段,但也绝不会允许越南如此猖狂挑衅其在东南亚的利益。而苏联当时已在谋求同美国缓和,争取战略和外交上的有利局面,为了自身的利益并不支持越南入侵泰国。加上泰共党内已分裂为主张开展武装斗争和主张以和平方式进行斗争的两派,长期内耗不休,也无力与越南合作。最终,越南的这一狂妄野心胎死腹中。

1980年代初期的东南亚局势就是在如此的热战与冷战中交织演绎。中国从国家利益出发,坚持反对霸权主义,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柬埔寨进行抗越斗争,必要时将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以维护世界和平。与此同时,当老挝、柬埔寨相继被越南控制后,20多万越军蹲在老挝和柬埔寨境内虎视眈眈,令泰国也深深感受到了越南的严重军事威胁。泰国总理江萨在1979年访问日本时就说过:“越南的下一个目标是泰国,越南过去曾经表示要解放同柬埔寨接壤的泰国东北部的农村。”在如此的紧张局势下,泰国不得不逐渐抛开了对中国的多年敌视,开始与中国走近。在面对越南这个共同敌人的大背景下,中国在支持柬埔寨的同时,又与泰国结成了防务合作伙伴,开展政治、军事合作,共同遏制越南的扩张野心。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在1983年访问泰国时公开表态:“如果越南胆敢侵略泰国,中国的军队不会视之不理,我们要支持泰国人民捍卫自己的国家。”投桃报李,泰国也对中国支援柬埔寨的抗越武装开了方便之门,动用军方力量帮助将中国提供的每月约400吨的武器和物资转运给柬埔寨抗越武装。

如此,中国发起两山作战,除了对越南挑衅中国进行自卫还击,坚持反霸斗争外,同时也是履行国际义务,支持柬埔寨和泰国的抗越斗争,拖住了越南清剿柬埔寨各方抗越武装和军事入侵泰国的后腿,有利于三国联合抗越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全局。

第三,是缘于中美战略互动的重要考量。进入1980年代后,因为中国在冷战大棋局中的重要作用,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与中国的合作,由此中美在战略协调关系上不断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两国关系也迅速进入了“蜜月期”。

自从里根政府上台后,一改美国自越战后在国际上的软弱形象,主张对苏强硬,主动出击,在全球挤压苏联的战略空间。而中国多年来则一直批评美国对苏联的软弱态度,强调推动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重要性。里根政府的对苏强势态度,正与中国的战略追求相契合,因而两国的战略互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4年初,中美双方就确定,里根总统将于4月访华。在这个时候,中国决策发起两山作战,再次教训苏联的小兄弟越南,对于推进中美的战略互动无疑是有利的。同时,美国也更加认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两国进一步互相支持,有助于在战略合作上取得更重要的成果。

由此可见,中国发起两山作战起到了推进中美战略合作的黏合剂作用,符合当时中国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和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战略需要,于国际国内都是重大的得分。

最后,是出于对苏联实力相对衰落的谨慎估计。中国要再次对越南进行惩罚作战,就不能不考虑到越南的幕后老板苏联的反应。在1979年发动惩越作战时,因为苏联在北方边境的严重军事威胁,中国不得不匆匆结束了进攻,早早宣布撤军,没有给越南以更严厉的打击,造成了这场战争中的很多遗憾之处。这一点,实在是给中国领导人留下了非常沉重的记忆。事过5年之后,要对越南重启战端,苏联会如何反应仍然是关键的战略考量。

进入1980年代后,因为长期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加上多年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沉重负担,还有入侵阿富汗后陷入了战争泥潭,苏联的国民经济遇到了很大困难,经济发展逐渐陷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家实力开始衰落,已无法维持在全球的战略进攻势头。而中苏两国的关系,和1979年相比,也已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可同日而语。

在1979年的中国惩越作战后,苏联发动舆论宣传机器在各种场合对中国进行了大肆攻击,将战争责任全部推给了中方。作为回应,中国于1979年4月3日宣布,不延长1950年签订的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建议通过谈判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苏联的反应首先是指责中国要全部承担废约的责任,然后又借机攻击中国“背叛了革命和社会主义的理想,狂热地追求霸权,实际上加入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阵营。”对于中国提出的谈判建议,苏联方面在犹豫了一段时间后,表示愿意与同中国进行谈判,但随后又表现得很迟疑,因而两国谈判迟迟未能启动。在1980年后的2年左右时间里,苏联基本上维持了很高的反华调门,在日常宣传中继续对中国的内外政策和领导人进行攻击,并且软硬兼施,呼唤中国国内的所谓“健康力量”,“会有办法保护他们国内的社会主义成果,并恢复他们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关系。”这一段时期的中苏关系表明,苏联敌视中国、企图压服中国的政策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

进入1982年后,苏联的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困难,而中国在向西方开放后国家实力有了长足的提高。苏联见无法压服中国,从自身利益出发,转而希望能够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来摆脱被动局面。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跑到了靠近中国新疆的乌兹别克斯坦首府塔什干发表讲话,在例行攻击中国的同时,又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承认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建议苏中举行磋商和采取步骤改善关系。邓小平敏锐地捕捉到了苏联发出的这一信号,第二天即指示外交部可以用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的形式作出反应,谈话要言简意赅,掌握分寸,既要坚持原则,回击攻击,又要有灵活性,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据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严正拒绝了勃的攻击后,又表示中方“注意”到了勃对中苏关系的建议,但中方“重视”的是苏方的实际行动。其后,中苏两国展开了进一步接触,并于当年10月启动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谈判进程。

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病逝。中国很快派出外交部长黄华作为中国政府特使出席了勃列日涅夫的葬礼,并会见了新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恢复了中断30多年的中苏高级接触。安德罗波夫共执政15个月,继承了勃列日涅夫关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方针,主张改善中苏关系,但并未采取实质性步骤来消除影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即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中苏和中蒙边境驻扎重兵、武装占领阿富汗)。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病逝。中国又派出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出席了安德罗波夫的葬礼,并与继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契尔年科见了面,进一步缓和了中苏间的紧张气氛。契尔年科和前两任总书记一样,也是超过了70岁高龄的老人,长期躺在病床上,无力对整个国家进行有效治理,难以遏阻苏联国家实力的衰落进程。

因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连续更迭,领导集团严重老龄化,政治生态趋于恶化,国家经济发展逐渐停滞,内外交困,自顾不暇,1984年的苏联已非1979年的苏联可比。同时,中国与苏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关系,对苏联的对外政策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个时候,中国发起两山作战,已不必过于担心遭到像1979年那样的北方军事威胁,施展起身手来也更加自如。

综上所述,中国再次决策发起一场规模较大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是经过了对当时国际国内局势的全面考量,既是对越南挑衅的继续惩罚,又是对柬埔寨和泰国抗越斗争的战略配合,同时还是中国与西方阵营加强合作的实际需要。剑指南疆,实际上已摧动了冷战风云的大势变幻,开启了20世纪末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二). 两山作战的基本过程

两山作战的起止日期,从广义说是从1983年12月5日中央军委向昆明军区下达收复两山的作战命令开始,至1993年2月10日中央军委命令成都军区正式解除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任务,从4月1日起转为正常守备为结束,历时9年多时间。从狭义上说是从1984年4月2日昆明军区部队向老山地区越军实施炮击作战开始,到1990年2月中越两军在老山地区的最后一次战斗为结束,历时近6年时间。从作战阶段上说,可分为炮击和拔点作战阶段、初期坚守防御作战阶段及部队轮换坚守防御作战阶段。

(1).炮击和拔点作战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攻占两山作战阶段,从1984年4月2日至5月15日止,昆明军区部队先后攻占了老山、者阴山一线的重要制高点。

在经过周密准备后,从1984年4月2日起到27日,昆明军区实施了老山战史上的“一.四工程”(即炮击作战),集中了参战的军、师炮兵团和配属的军区炮兵团所属火炮,对老山、者阴山当面的越军主要据点和防御设施进行了连续猛烈打击,先后歼敌千余名,并摧毁了越军的部分装备和军事目标,动摇了其坚守士气。4月28日,又实施了“一.七工程” (即拔点作战),昆明军区14军40师各部队同时对越军占据的老山和662.6高地地域发起突然攻击。经过连续3天作战,相继攻占了老山、662.6高地和那拉地区,歼灭越军6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4月30日,昆明军区11军31师突然对越军占据的者阴山发起攻击,当天即全部攻占了者阴山各要点。随后又经过几天搜剿扩大了战果,共歼灭越军568人。5月15日,14军41师一部又一举攻占了八里河东山6个高地,歼灭越军105人。

至此,昆明军区部队全部攻占了老山、者阴山地区诸要点,炮击和拔点两个作战阶段共歼灭越军2500余人。随后,各部队全面转入了坚守防御。

在发起两山作战的同时,根据中央军委的原定部署,广西方向也集结了广州军区41军、广西军区部队及配属的技术兵种,准备攻歼广西龙州县与越南交界的骑线点靠矛山地区防守越军,以呼应两山方向,使越军顾此失彼。因为战前出了一点情况,加上战区多日连降大雨,总攻靠矛山的行动临时取消,转为以炮击作战牵制越军。

(2).初期坚守防御作战阶段

这一阶段从1984年5月16日至8月4日,是昆明军区14军、11军31师部队在两山地区的初期坚守防御作战阶段。

按照中央军委的预先计划,在攻占老山、者阴山等骑线点后,如果当面敌情没有大的变化,昆明军区可以撤回主力部队,在6月恢复正常边防斗争状态。然而越军二军区不甘失败,制定了代号为“MB-84” 的战役反攻计划,先后调集4万重兵到老山地区,企图发动反扑,并重点指向了662.6高地和那拉地区。6月11日,越军首先向那拉、八里河东山地区发起了团级规模的试探性进攻。经过一天激战,被14军守备部队击退。根据越军的动向,中央军委命令昆明军区积极做好打敌反扑的准备,并尽快将军区预备队11军32师调到前线去。同时,考虑到越军持续反扑的劲头很足,老山地区恐怕将成为长期战场。为保持和锻炼部队战斗力,又决定从外区调部队到老山地区参战。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后,1984年7月12日,越军同时向老山、662.6高地、那拉和八里河东山诸阵地发动了加强师级规模的猛烈反扑。这就是老山战史上著名的7.12大战。14军守备部队与越军大战14个小时,在炮兵的猛烈火力支援下,将敌进攻全部击退,牢牢守住了阵地,彻底粉碎了越军的“MB-84”反攻计划,共歼敌3300余人,取得了老山战场上的空前大胜。

这一战后越军元气大伤,一时未再发动大规模反扑。根据老山战场的态势,中央军委决定组织部队轮换作战,长期牵制越军,配合柬埔寨和泰国的抗越斗争,同时锻炼部队战斗力。据此,昆明军区命令11军32师迅速进行临战准备,接替14军40师的老山防御作战任务。在此期间,14军部队继续在老山地区开展炮击和侦察作战,为友邻部队接防创造条件。

从7月26日起,11军32师部队先后进入老山地区,接替了14军40师在盘龙江以西的防御阵地,至8月4日全部换防完毕。军预备队31师91团和33师一部也进入了老山战区。奉昆明军区命令,14军以41师配属给11军,继续坚守盘龙江以东八里河东山诸阵地,14军前指率其余所属部队撤至云南马关地区休整。11军前指继续指挥31师、32师、33师一部、41师、边防15团及配属的炮兵等部在老山、者阴山地区组织防御。

在这一阶段的坚守防御作战中,昆明军区部队歼灭越军5000余人,并缴获击毁了大量武器装备。通算在两个阶段的炮击、拔点和坚守防御作战中,昆明军区部队共歼灭越军近8000人,自己也伤亡了3300余人。

(3).部队轮换坚守防御作战阶段

这一阶段从1984年8月4日至1989年10月31日,是国内各军区部队轮换在老山地区进行坚守防御作战阶段。

11军32师等部队进入老山接防阵地后,对面越军又在积极调兵遣将准备反扑,同时大搞土工掘进,从清水河以南地域向松毛岭、那拉方向边修筑边延伸堑壕、交通壕,准备实施所谓的“堑壕延伸式”战术,伺机与中国军队决战。越军将反攻重点放在了老山方向,在者阴山方向则转为守势,基本不再发起反扑。在堑壕体系未修筑完成前,越军没有发起大的进攻,主要向当面中国军队阵地实施了炮击、偷袭、骚扰和小规模兵力的试探性反扑。

32师部队在11军前指指挥下,以稳固14军既得阵地为主,采取炮袭与前沿阻击相结合的战术,积小胜为大胜,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顶住越军发起的偷袭、渗透、炮击和营连级规模兵力反扑的同时,先后组织32师侦察连、94团4连和31师91团部队主动出击,分别进行了542号高地南侧捕俘作战、968高地拔点作战及八里河东山阵前出击、捕俘作战,皆取得胜利,一定程度地打击和消耗了当面越军。在同一时期,根据总参命令,调武汉军区20军、43军、54军,成都军区13军、50军分别组成第1、2、3、4、5侦察大队,进入老山战区参战,归昆明军区前指指挥,先后实施了渗透侦察、伏击捕俘等战斗。奉中央军委命令,南京军区第1军率1师配属12军36师及其他技术兵种共26000余人,也于7月底进入云南中越边境附近开展临战训练,准备接替11军继续执行坚守防御任务。此后,中央军委先后组织了多个军区部队参加中越边境轮战,时间长达5年。

11军所属部队在老山地区防御作战4个多月,部分前推和扩大了防御阵地,稳固了老山当面的防御态势,共歼灭越军2128人,自己伤亡500余人。1984年12月9日,11军所属部队奉命将防御作战任务移交给南京军区第1军,然后全部撤出了老山阵地。奉昆明军区前指命令,32师继续留在战区作为预备队,并以一部兵力准备执行拔除云南西畴县董干边境骑线点苗皇帝山越军的任务。在32师部队积极进行作战准备时,1985年3月初,中央军委下令取消了32师的拔点任务,该师随后奉命撤出老山战区归建。

南京军区第1军率1师配属12军36师和炮兵、工兵、保障等部队,于1984年12月9日全部接防了11军部队在老山战区的防御阵地。其时越军的堑壕延伸已接近尾声,长达15公里的堑壕和交通壕一直楔入了中国军队前沿阵地内,形成了分割包围、犬牙交错、紧贴围逼之势。第1军部队在恶劣的防御态势下,顽强顶住了越军于12月20日发起的所谓“第三战役计划”大规模进攻。12月24日,第1军组织部队出击116号高地东南侧的2、3号无名高地。因为准备不充分,步炮协同不力,最后出击失利。针对越军的攻势特点,第1军部队总结经验,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法,对越军的堑壕、交通壕、屯兵点进行了针对性打击和破坏。经过艰苦作战,逐渐扭转了被动态势。进入1985年后,越军精心筹划,再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1月15日,越军出动2个团兵力突然向那拉地区猛烈反扑。第1军守备部队以阵地阻击和阵前反击相结合的战法,在炮兵支援下,与越军激战近16个小时,将其进攻全部击退。同时,第1军组织部队以攻对攻,对116号高地东南2、3号无名高地和老山主峰前沿的968高地实施了出击作战,成功将两处越军据点拔除,终于取得了1.15战斗的大胜,打得越军不得不更换了河江前指司令。

为配合柬埔寨、泰国的抗越斗争,第1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制定了“851行动计划”,组织部队于2月11日向松毛岭、八里河东山方向的越军18个据点实施出击作战,全部攻占预定目标,沉重打击了当面越军。经过这一战,彻底粉碎了越军准备5个多月的“堑壕延伸式”战术,再次改善了阵地防御态势。3月8日,第1军又组织部队发起“852行动计划”,同时对越军在老山、松毛岭、那拉方向的7个据点实施出击作战,一举将其全部拔除,打得越军无还手之力。至此,第1军以硬对硬,坚决将越军自7.12大战后蓄势已久的反扑气焰打了下去,夺得了老山战场的主动权。

1985年5月31日,第1军奉命将防御作战任务移交给新上来轮战的济南军区67军,然后撤离了老山战区。在半年作战中,第1军所属部队共抗住了越军22.4万多发炮弹袭击,打退了越军9次团、营规模和102次连以下规模的反扑和袭扰,并实施了3次主动出击作战,拔除了越军28个据点,总计歼敌5007人,自己伤亡1500余人。

济南军区67军率199师配属46军138师及其他技术兵种,于1985年5月31日全部接防了第1军部队在老山战区的防御阵地。在此前后,济南军区26军和46军、空降15军、新疆军区、兰州军区19军和21军,分别组成了第6、7、8、9、10侦察大队,也相继进入老山战区,接替第1、2、3、4、5侦察大队参战。配属给67军先后进入老山战区的各兵种部队,共计31000余人。

67军部队刚刚接防老山阵地,越军就发动了代号为“M-1”计划的又一次大规模进攻,主攻方向指向那拉地区,同时向662.6高地和老山主峰方向实施牵制性进攻。67军守备部队仓促应战,在炮兵支援下击退了越军团级以上规模的绝大多数方向进攻。然而,还是被越军夺去了那拉东南侧前沿警戒阵地211高地的2个哨位。出于绝不能丢失从第1军部队手中接过来阵地的主要考虑,在从总参到军区的层层压力下,67军199师组织部队先后向211高地实施了营连规模反击。由于准备不足、配合失当及步炮协同不力等原因,最终反击失利,伤亡较大,铸成了中国军队发起两山作战以来影响较大的一次败仗。

7月19日,越军又发起了代号为“M-2”计划的团规模反扑,主要目标仍是那拉地区前沿阵地。67军守备部队连续与越军激战2天,打退了越军12次营连规模进攻和多次小分队偷袭,杀伤越军310余人,牢牢守住了阵地。越军总部和二军区连续组织的两次大规模反扑都被67军挫败,前线部队士气下降,不得不从攻势转入了防御。

9月8日,在经过周密准备后,67军199师组织部队出敌不意地白天实施偷袭,一举夺回了211高地上的2个哨位。其后又步炮协同击退了越军的多次反扑和偷袭,巩固了已夺回的阵地。打到这时,老山战场的主动权再次转到了中国军队手中。

9月23日,46军138师组织多兵种突击队出击,全部攻占了八里河东山395高地地区的6个高地,歼灭越军154人,减轻了东山方向的防御压力。为进一步改善防御态势,12月2日,67军又组织部队分别对越军据守的405号阵地和968高地等7个高地实施出击作战,一举将其全部夺取,歼灭越军约1个连,拔掉了越军楔入67军在那拉与662.6高地防线间的据点。67军宜将剩勇追穷寇,于1986年1月28日再次组织199师、138师部队,同时出击那拉地区的167号高地和八里河东山地区的黄泥坝,将两处据点的越军全部歼灭,部队在搜剿完阵地后撤回。

67军部队在初上阵地仓促应战的不利局势下,总结经验,以硬对硬,越战越勇,终于彻底将越军发起正面大规模反朴的气焰和胆量给压下去了,从根本上扭转了老山战场的攻守形势。从67军以后,越军再没有发起团级以上规模的反扑,而是改为了营连级以下兵力的小规模进攻和偷袭、袭扰,后面新上来轮战部队的防御压力就小多了。

67军部队原定在老山地区防御作战半年,后奉中央军委命令延长至一年,后面的轮战各军防御作战时间也都改为一年。为保证一线部队的轮流休整并掌握适当的预备队,同时利用轮战机会考验乙种步兵团扩编投入战斗的水准,从67军开始,后面轮战的2个军都加带了1个步兵团,使得从老山至八里河东山的防御正面能够保持6个步兵团兵力,同时军里还能掌握1个步兵团作为预备队。

1986年4月30日,67军奉命将防御作战任务移交给新上来轮战的兰州军区47集团军,然后撤出老山战区休整。在一年作战中,67军所属部队共歼灭越军8400人,并击毁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同时,自己也伤亡了2100余人。在两山轮战各军中,67军成为了歼敌最多的部队。

兰州军区47集团军率139师、141师421团,配属21集团军61师及其他技术兵种共37000余人,于1986年4月30日全部接防了67军部队在老山战区的防御阵地。在47集团军轮战期间,由北京军区24集团军、北京卫戍区警卫3师、天津警备区步兵196师、北京军区38集团军分别组成了第11、12侦察大队,进入老山战区接替第8、9、10侦察大队,实施侦察和捕俘作战。

47集团军上阵地时,对面的越军已老实多了,不再发起大规模进攻,主要是向中国军队阵地进行炮击和实施小规模偷袭、袭扰作战。47集团军部队针对性地与越军进行了长期的偷袭与反偷袭、炮击与反炮击及侦察作战,基本没有吃亏,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为改善阵地防御态势和配合政治、外交斗争形势,47集团军各部队还先后组织了4次主动出击作战。1986年10月14日,139师组织部队攻占了老山主峰前沿的604号阵地和968高地,代号为“兰剑-B行动”;10月19日,61师组织部队出击了八里河东山地区55号阵地,代号为“34-1工程计划”;1987年1月5日,141师组织部队奇袭攻占了松毛岭前沿的310号阵地,代号为“北虎行动”;1月7日,139师组织部队出击了那拉地区167号高地,代号为“黑豹行动”。这4次出击作战共歼灭越军近千人,打乱了越军的防御部署,改善了防御态势,继续保持了老山战场的主动权。

1987年4月30日,47集团军奉命将防御作战任务移交给新上来轮战的北京军区27集团军,然后撤离老山战区休整。47集团军所属部队在老山战区作战一年,共粉碎了越军800余次偷袭和袭扰,抗击了越军18万发炮弹轰击,实施了4次加强连规模出击作战,13次重点炮击,8次反炮击作战,95次出境侦察作战,108次破袭、伏击作战,共歼敌6597人,自己伤亡1100余人。

北京军区27集团军率79师、80师和81师241团,配属各技术兵种共33700人,于1987年4月30日全部接防了47集团军部队在老山战区的防御阵地。在27集团军轮战期间,由沈阳军区16集团军、40集团军、64集团军组成的第13、14、15侦察大队也进入老山战区,接替第11、12侦察大队实施侦察和捕俘作战。

27集团军上阵地时越南已是阮文灵掌权,在谋求和中国改善关系,已经失去了在中越边境持续作战的兴趣。出于战争惯性和政治形势,老山地区的越军还是保持了与中国军队的接触态势,以阵地对峙和炮击、偷袭、袭扰为主要方式进行纠缠。27集团军在轮战期间比较轻松,主要进行了反偷袭战斗和炮击、侦察作战,打得很灵活,积小胜为大胜,也歼灭了不少越军,而自己则伤亡很小。

1988年4月30日,27集团军奉命将防御作战任务移交给新上来轮战的成都军区13集团军,然后撤离老山战区休整。27集团军所属部队在一年的轮战期间,共粉碎了越军的614次偷袭,抗击了6万多发炮弹轰击,组织了8次炮击作战和34次侦察作战,共歼敌3381人,自己伤亡230余人。因为27集团军在战区时的军纪很好,还被当地居民戏称为“东北虎,西北狼,北京来的小绵羊。”

按照中央军委的原定计划,在27集团军轮战之后,由沈阳军区16集团军军部带本军46师并配属39集团军115师赴老山地区参加轮战。因为国际形势和中越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老山战场的实际态势,军委后来又改变了决策,决定缩小作战规模,命令成都军区以13集团军1个师带1个步兵团及配属部队组成加强师,接替全军范围内的集团军(军)轮战。

1988年4月30日,成都军区13集团军37师配属38师112团,以及炮兵、高炮、工兵、电子对抗、汽车等部队共17000人,全部接替了27集团军在老山战区的防务。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时37师的师长叫陈庆云,而对面越军的指挥官叫陈青云,正是一字之差,分外眼红。

13集团军部队进入老山前线时,越军已基本上放弃了积极的军事行动,连偷袭都已大为减少,俨然在阵地上过起了日子,与中国军队死拖活耗。13集团军部队无大仗可打,奉中央军委命令“对敌保持适度军事压力”,主要运用了对越军重点军事目标的小规模突袭、冷枪冷炮歼敌、阵地挤压和阵前搜剿等战术手段打击敌人。另外,还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系列渗透侦察作战,消除越军可能对中国军队防御造成的潜在威胁,继续掌握住了老山战场的主动权。根据老山战场的实际情况,中央军委后来命令13集团军部队在老山打到底,其他军区部队不再参加轮战了。因此,13集团军部队的轮战时间达到了一年半。到了轮战后期,13集团军部队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将防线逐渐收缩回了边境附近,将放弃的阵地全部予以摧毁并埋设了大量爆炸物。

1989年1月18日至20日,第13、14、15侦察大队奉命先后撤出老山战区归建。越南于当年9月宣布从柬埔寨全部撤出军队后,10月30日,13集团军部队也奉命撤离老山战区休整,由云南省军区守备部队接替其防务。至此,中央军委正式决定结束中越边境轮战。13集团军所属部队在一年半的轮战期间,共歼敌1787人,自己伤亡240余人。在整个两山作战中,13集团军参战时间最长,牺牲人员则最少。

云南省军区守备部队从两山作战发起时即执行防御作战任务,后来又支援配合各野战军轮流作战,先后参战16000人,截止到1989年10月,共歼敌2962人,自己伤亡940余人。中越边境轮战结束后,云南省军区守备部队继续坚守两山地区,贯彻中央军委的“针锋相对,来者必打,打则必胜”“不吃亏,不示弱”方针,坚决还击越军的炮击和骚扰挑衅,保持了对当面越军的适度军事压力。1990年2月13日,云南省军区守备1师2团3连击退了越军约1个排对B64号、66号阵地的偷袭,歼敌5人,这是老山战场中越两军间的最后一战。1990年9月和1992年3月,守备1师2团组织人员平毁了越南边民在楠木坪争议地区种植包谷,以火力驱逐了在662.6高地前沿建房的越南边民,坚决维护了中国的利益。

1993年2月10日,随着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中央军委命令成都军区正式解除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任务。从4月1日零时起,边防部队转入正常守备。至此,两山作战全部结束。

据不完全统计,在1984年4月至1989年10月的两山作战期间,中国军队共歼灭越军38000人左右,其中击毙15000人以上,俘敌61人,自己伤亡9500人左右,其中牺牲约2000人左右。

两山作战的胜利,正如1980年代一首著名的歌曲中唱得那样,“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和平,是要付出代价的。

(三). 交战双方的战术运用及作战特点

1980年代的两山之战,是发生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复杂地形中的长期阵地攻防战。战区自然环境恶劣,双方态势犬牙交错,斗志坚韧顽强,互有攻守,你来我往,轮番上阵,长期纠缠,书写了战争史上颇为独特精彩的一幕。在此梳理一下双方军队的战术运用及作战特点,不仅可以体会到两国军人在疆场上的斗智斗勇,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当年的那场战争,而且对于经历长期和平后如何提高部队作战能力的现实问题,也是很有意义的历史反思。

先说越军。

对于亚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来说,越军可谓是行家里手,历经长达40年的作战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战术方针和具体应对。

两山作战的战场(越方称为河江战场)主要围绕着边境骑线点一线,地域狭小,纵深较浅,双方紧密接触,稍有后退即动摇全局。因此,越军的基本战略是依托既设阵地实施严密防守,立足于边境歼敌,寸土必争。一旦阵地丢失,则不断将力量投入战场,坚持反击,紧贴纠缠,长期胶着。针对中国军队为配合政治形势采取的对越牵制、保持压力战略,越军则变坚守防御为反牵制战略,粘住中国军队不放,长期对峙,这是两山作战绵延达5年多的根本性原因。在战术上,越军在防御和进攻中都采用了多种手段,攻防转换迅速,可谓使尽花样。

第一.在防御上,越军依托两山地区的重要地形地物组织防御阵地和配置兵力、火力,以坚固支撑点为核心,多设阵地,形成点线连结,相互依托,互为应援的绵亘防御正面。必要时,根据地形与作战形势,将防线收缩与靠前紧逼灵活转换,化不利为有利,坚持争夺战场主动权。

在兵力配置上,越军分为主要防御方向和次要防御方向。主要防御方向上的部队,如以步兵师为单位,通常配置1个步兵团或1个加强步兵团。如以步兵团为单位,通常配置1个步兵营或1个加强步兵营。配置在主要防御方向的前沿阻击阵地上;次要防御方向上的部队,如以步兵师为单位,通常配置1个步兵营至1个步兵团。如以步兵团为单位,通常配置1个步兵连至1个步兵营。配置在次要防御方向和翼侧的阻击阵地上。如两山作战发起时,越军以老山为主要防御方向,以八里河东山和者阴山为次要防御方向。在老山方向,配置了313师122团;在八里河东山方向,配置了313师266团5营7连和4营1连1个排;在者阴山方向,配置了河宣省地方部队和公安、特工一部。在主要防御方向和次要防御方向上,防守部队的主要任务都是在其他部队协同下,积极消耗、消灭敌方的进攻力量,挫败其在此方向上的进攻,守住阵地,并随时准备机动支援其他部队战斗。在各防御方向上,越军通常以步兵连为单位组织防御,选择利于扼守的地形上构筑阵地,组成3个阵地以上的连、排支撑点,成鼎足之势,能够相互支援和策应。

在主要防御方向和次要防御方向上,通常都会设置阵外活动分队。以步兵师为单位,一般会由1个步兵营或步兵连组成;以步兵团为单位,一般会由1个步兵连或步兵排,以及加强的火力分队(配置小口径火炮、无坐力炮和反坦克导弹等)组成。通常预先配置在阵地外,有时也可配置在阵地内,需要时再前出到阵地外活动。二者均可得到特工队、地方部队和武装民军的配合,执行袭扰敌方的任务,消耗和消灭敌方的进攻力量,破坏其战斗队形,迟滞其进攻速度,必要时可得到上级加强的野战炮兵火力支援。如两山拔点作战时,14军40师119团2营4、5连向662.6高地侧后穿插,11军31师93团2营向者阴山侧后柴山堡穿插,途中都被越军的阵外警戒分队发现,遭到其火力拦阻。

在阵地构成上,越军在两山地区的主要制高点上根据地形大修工事,苦心经营多年。在土质高地上,越军通常在山顶或靠近山顶的地方、山腰和山麓的有利地形上,构筑有钢筋混凝土地堡、坑道、短洞、掩蔽部为骨干的坚固工事,并辅以部分A型工事、T型壕、Y型工事、盖沟、单人掩体等土木质野战工事。越军的工事一般不露出地面,有的分地面、地下两层,当表面工事被摧毁之后,地下工事还可以继续利用,甚至可以用来埋伏兵力偷袭敌方。在主阵地上通常筑有3-4道环形或半环形、连续或断续堑壕,通过交通壕与各种工事相连接,从山顶到山脚,这样的阵地要设置2-4层,有的多达6层,从而将整个阵地组合成纵横交错的环形防御体系,具备能打、能藏、能生活的多种功能,便于独立作战和长期坚守。在岩溶石山上,越军通常利用和改造众多的天然洞穴、石缝,构筑成掩蔽部和火力点、屯兵洞,并建有连接各火力点的交通线,形成能够相互支援的支撑点式环形防御。越军善于利用地形和植被严密伪装工事,并构筑有假工事和假火力点。越军在步兵连的防御地域内,除连、排支撑点外,还会选择有利地形构筑有班和小组的防御阵地。在步兵连防御阵地的前方和翼侧,通常设置有警戒阵地。为了迷惑敌人,越军习惯于在其前沿和阵地内设置假阵地,诱使敌方过早展开和分散兵力。

在障碍设置上,越军在各阵地前沿和翼侧多设有铁丝网,构筑有削壁、弧形防步兵壕,在易于接近的地段上挖有陷阱并埋设了竹签、铁钉、铁蒺藜、鹿砦,阵地内外及间隙地、接合部、死角还敷设有不规则的防步兵雷场。这些障碍区充分利用地形,常常混合设置,纵深小的有几十米,大的有几百米,配合主阵地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越军埋设的防步兵地雷种类多,有压发雷、绊发雷、松发雷、双引信雷、跳雷、定向雷等,辅以各种诡计设置,混合搭配,伪装巧妙。同时,通常由多个雷群梯次配置构成雷场,一般雷群间隔多为4-5米,正面每平方米布有1.5-3枚地雷,密度大时会增加到10枚以上,重要地段有时甚至多达20余枚。有的雷场里还同时设有陷阱、竹签、铁钉等,障碍重重,威胁很大。越军使用的竹签常常以多年生的老竹削成,长而尖利,放到人粪尿中煮过后再暴晒,然后布设,人被刺中后伤口往往会感染、溃烂。而当敌方士兵拔除竹签时,又可能会带动下面及周围埋设的地雷,造成多重杀伤。  

在火力配系上,越军依托各连、排支撑点的工事,分别在山脚、山腰、鞍部和山脊上分层设置火力,以冲锋枪、步枪、轻重机枪、高射机枪、榴弹发射器、火箭筒、手榴弹、手雷等步兵火器,以及无坐力炮、迫击炮等伴随火炮为骨干,形成曲直、远近、轻重、明暗、侧射、倒打相结合的上中下三层交叉的密集火力配系,要求不仅能射击来自各个方向的敌人,还强调要重点控制便于敌方进攻时接近的地形和道路。各支撑点之间,又能从多个方向形成交叉射击,控制便于敌方接近的地段和路线,组织正面、侧面、倒打火力,使其腹背受击。通常情况下,连、排支撑点能够得到附近和纵深野战炮兵的直接火力支援。  

在炮兵使用上,越军通常以师、团炮兵和上级加强的炮兵部队编成野战炮兵群,105毫米以上身管火炮设置在前沿阵地后方3-10公里的纵深地域内,主要以小青山为屏障隐蔽布局,85加农炮和37、57高炮等直射火炮配置在瞰制前沿的主要制高点和一线阵地内外及侧后,依托有利地形实施固定阵地作战和游动作战,以大小炮并用、曲直结合的火力支援一线部队战斗。靠前配置的直射火炮通常藏在山顶高处伪装严密的山洞里,敌方的普通炮火覆盖对其无济于事。参加战斗时,直射火炮只从山洞中推出一个炮口,打完几炮后又会立即拖回去,以防止敌方火力反击。如此多炮间歇交替作战,大大降低了被敌方发现的危险。如越军在小青山上隐藏的直射火炮,在两山作战期间常常居高临下射击中国军队阵地和步兵队形,很难发现,威胁极大。67军部队初次反击211高地时,就是因为炮火无法压制小青山的越军直瞄炮兵阵地,导致久攻不下,作战失利。越军的团、营属迫击炮多配置在靠近山顶的反斜面上,根据战前测定的射击诸元和观察哨提供的坐标实施火力支援。其迫击炮多射阵地,游动迅速,敢于靠前狙击,以单炮冷射和众炮齐发相结合,形成交叉火力,打得很准。两山作战期间,中国军队相当一部分伤亡是由越军迫击炮造成的,在其火力威胁下,部队很难在阵地上自由行动。越军甚至屡屡使用无坐力炮和40火箭筒打中国军队单兵,其造成的人体创伤和精神震撼力可想而知,这是两山战场特殊残酷的一面。越军在战前对两山战场地域进行了精密测量,将从中国境内到两山各制高点间的主要目标、道路、接近地段、穿插路线都准备了炮兵射击诸元。在发起老山拔点作战时,14军40师118团1营秘密向老山侧后的1072高地穿插,途中就遭到了越军标定炮火的准确覆盖,伤亡惨重,严重影响了战斗任务的完成。越军的前沿观察哨非常精干,善于利用地形潜伏,严密伪装,居高临下,交叉观察,及时为炮兵和步兵指示目标。在两山作战期间,中国军队前沿人员在阵地内外运动时常遭到越军火力狙击,损失很大。甚至哪里的竹林树梢出现异样晃动,越军的观察哨都会打曳光弹指示目标,很快其炮兵和高射机枪火力就会凶猛地砸过来。

就是这样,在两山作战期间,越军炮兵以纵深梯次和前沿分散相结合配置,大小炮合理使用,阵地靠前隐蔽,形成远近交叉炮火,灵活运用炮兵战术,顽强地与中国军队周旋。越军炮兵很善于集中火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目标,在相对于中国军队的整体火力劣势下,常常能够造成局部地区的火力优势。甚至越军炮兵还屡屡与中国军队打炮火对战,表现出了非常凶猛强悍的战斗精神。不过越军炮兵也有致命弱点,就是大口径炮弹自己制造不了,储备不足,依赖外援。两山作战前期还能吃点库存,和中国军队打打炮火对战。到了后期,炮弹严重不足,只好限制大口径火炮射击,据说动用3发炮弹以上就需要团级批准。这样一来,中国炮兵可以敞开打,越军炮兵则捉襟见肘,结果可想而知。往往越军打一炮,就要招来中国炮兵的几十上百炮,最后只好收敛了炮火骚扰,光挨炮不还手,闷头死抗了。

在两山作战初期,越军依托既设坚固阵地,死守一线边境要点,使中国军队夺取两山诸阵地时打得非常艰苦,付出了很大代价。当一线阵地失守之后,越军在收缩防线的同时,调整部署,意图反攻,将作战重点集中于老山方向,特别是松毛岭、那拉地区,先后抽调大量兵力投入老山战场,反复与中国军队纠缠。在双方阵地对峙期间,越军在防御上常常以攻为守,以缩为防,战术运用虚虚实实,阵地随失随反,炮火持续纠缠,打得强悍而灵活。到了作战后期,越军在战略上转为消极,战术上相应保守,变成以小股兵力偷袭骚扰为主,火力袭扰和还击频率则大大下降,变成死拖活耗,直至战争结束。总的来说,越军的防御作战有以下几个特点:
  
(1).纵深较大,利于反攻。越军在老山一线防御阵地失守后,依托大、小青山建立了二线和纵深防御阵地,居高临下,俯视老山主峰以南的中国军队阵地,易守难攻。而中国军队在松毛岭、那拉方向的防御阵地大部分处于越军小青山、汉杨等阵地瞰制之下,缺乏纵深,屏障不足,防御态势恶劣。因此,越军在老山战场易于实施反攻,实际上处于相对有利的态势。

(2).紧逼贴近,以缩为防。越军在老山战场要同时防守清水两翼,而整个战线双方态势则犬牙交错,互有侧翼暴露。为取得有利态势,越军在老山方向主要采取守势,以警戒对峙为主,在八里河东山方向相应收缩部分阵地,与中国军队脱离接触,从而在两翼得到缓冲。在中部的松毛岭、那拉方向,越军则紧贴不放,与中国军队前沿仅隔100-300米,使中国军队无法建立警戒阵地,从而造成有利的反攻态势。

(3).随失随反,顽强纠缠。在对峙期间,通常当次要阵地失守时,越军一般会收缩防线,只组织火力攻击,而不组织兵力反击。当主要阵地被中国军队夺去后,越军常常会迅速调集兵力,有时不等火力准备就发起反击,乘中国军队立足未稳之机连续反扑,敢于投入力量,不怕伤亡,舍得时间,持续纠缠,致使战斗非常残酷激烈。而当各阵地失守时,阵地内的残余越军会迅速利用地形分散潜伏或是钻入坑道及永备工事内,继续与中国军队周旋,等待援兵的反击,往往战斗到最后一刻。越军的这一战术给双方都造成了很大伤亡,形成了老山战场的诸多胶着热点。

(4).注重炮战,运用灵活。越军在整体实力上逊于中国军队,为在气势和实战效果上占得先机,疲惫中国军队战斗力,因而在防御作战时非常注重炮火的运用,不惧打炮火对战。在阵地对峙的中前期,越军对中国军队前沿和纵深的炮击持续不断,时而重点打击,时而火力覆盖,时而前沿压制,时而纵深乱射,时而冷炮袭扰,时而抵近偷袭,大小炮交替,战法灵活,花样百出。有时一连数月每日都有炮击,少则数百发,多则上万发,有时以冷炮为主,持续袭扰破坏。打到后期,越军实力转衰,炮弹供应不足,不得不大幅度减少了炮击频率,无奈地失去了与中国军队炮火对战的气势。

(5).喜欢偷袭,频繁袭扰。在阵地对峙期间,越军除几次大规模攻势外,坚持以小股兵力实施偷袭和袭扰,旨在试探中国军队虚实,疲惫中国军队战斗力。同时,越军频繁使用特工作战,对中国军队的前沿阵地和浅纵深区域实施渗透袭扰。其散布面广,极其频繁,使得中国军队的整个防区都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在警戒上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损失。著名的“辛柏林”雷达被袭事件,就是越军特工战的杰作。

(6).封锁后方,阻断补给。老山战场自然环境恶劣,山高林密,补给不易。相对而言,中国军队扼守的边境一线制高点地势更为复杂,后勤补给更加艰难。越军抓住这一弱点,持续用炮火和步兵火力封锁中国军队的后方补给线,给中国军队的前沿部队坚守造成了很大困难,前送后运极为不易,以致那拉地区出现了多条“生死线”。到了作战后期,越军火力转衰,这一情况才有所好转。即使如此,因为恶劣的阵地环境,中国一线守备部队仍然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后勤部门虽然做出了很大努力,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7).后勤匮乏,士气较低。越南国力贫弱,长期穷兵黩武,开始是靠着中苏等国多年支援的家底,后来是依仗苏联每年约10亿美元的援助支撑。两山作战初期,越军的后勤供应就已现匮乏。7.12大战时,越军的一线步兵每个人只配发了90发子弹、4枚手榴弹和一袋熟米,很多人没有鞋穿。有越军老兵回忆说,他们在战前吃的最后一顿饭是在7月11日下午,只有米饭拌咸盐,5、6 个人才能分吃一罐200克的鱼罐头。打到当天晚上,前线的粮食、弹药就都供不上了,甚至发生了某步兵师强行截留河宣省军事指挥部弹药车的事情。如此一来,这次大规模反攻只能以虎头蛇尾收场。到了战争后期,越南的家底吃得差不多了,苏联的援助也越来越少,越军的后勤供应更加不济,一线部队缺吃少穿,生活非常艰苦,甚至有士兵跑到中国军队阵地上找食吃。在这种情况下,越军士气低落,开小差的人很多,前线部队普遍缺额。1985年5.31之战前,越军原定攻打211高地的是322师567团5营6连。但因为6连士气不高,一些士兵开小差,上级不得不将5连拉上去替换了6连。其他部队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其持续作战能力越来越弱,说到底是个综合国力问题。

在两山作战中,越军在防御上费尽了心机,虚虚实实地不断出招,反复纠缠,坚持和中国军队打了5年多。虽然最终实力不济,但其表现堪称顽强,战术上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不愧为一支久历战火的劲旅。
第二.两山作战期间,越军实施了反牵制和以攻为守战略,组织了多次大规模反扑和不计其数的偷袭、袭扰,粘住中国军队不放,死打硬缠,给中国军队的坚守防御造成了很大威胁。从越军的进攻战术上看,颇有特色,对于研究亚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两山作战期间,越军先后对中国军队发起过1次加强师规模、4次团规模、10余次营规模、3000多次连以下规模的进攻、偷袭和袭扰。其中从师至营规模的进攻和反扑集中在14军、第1军、67军轮战时期,11军、47集团军、27集团军、13集团军轮战期间则主要是营以下规模的进攻、偷袭和袭扰。

在发起进攻和偷袭、袭扰时,越军通常以步兵营、连为单位进行兵力配置,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实施有重点的多路进攻。营、连进攻时必须要明确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其中主要方向通常选在敌方防御疏忽并对整个防御体系利害攸关的地方,便于展开兵力和部署多种火器,实施重点突破,与次要方向配合,形成对敌方的多路围攻。营、连战斗队形通常编为主要方向进攻分队、次要方向进攻分队、预备队、火力分队、指挥观察所、后勤分队,视情况还可编有牵制分队,担负牵制和疑兵任务。在兵力配置上,主要方向的步兵连约为1个加强排(4-5个步兵班),步兵营约为1个步兵连或者1个加强连;次要方向的步兵连约为1个步兵排(2-3个步兵班),步兵营为1个步兵排至1个步兵连,有时可得到火器的加强;牵制分队的步兵连约为1个步兵班,步兵营通常由1-2个步兵排并配属迫击炮、无坐力炮组成;预备队的步兵连约为1个步兵班,步兵营为1个步兵排到1个步兵连;火力分队通常由建制内和加强的迫击炮、无坐力炮、高射机枪、轻重机枪组成;后勤分队主要由运输班组成。在步兵团的兵力配置上,除营、连战斗队形外,还可视情况编成支援分队、疑兵分队和穿插分队等,配合主攻营、连战斗。

在火力配置上,越军强调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和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效能,出其不意,及时准确,做到曲直、远近、高平火力相结合。步兵分队除配备步兵武器外,还重点加强无坐力炮、60迫击炮,紧随战斗队形前进,推进至距敌方目标100米左右,及时进行火力支援;高射机枪和直射火炮配置在瞰制战场的主要制高点上,以直瞄火力支援步兵分队战斗;师属大口径火炮和上级加强的炮兵通常编为师炮兵群,一般以连分单位分散配置在主攻方向侧后便于隐蔽发扬火力的地域,连与连的间隔为1-2公里,距离敌方前沿约3-5公里或更远一些;团、营属火炮多以班、排为单位隐蔽靠前配置,每个阵地一般配2-3门炮,炮与炮间隔有时达30米以上,以集中火力进行射击。其中120迫击炮通常配置在距敌方前沿1.5-3公里处,战斗开始后可推进至距敌前沿500-800米处。82迫击炮通常配置在距敌方前沿1-1.5公里处,战斗开始后可推进至距敌前沿200-300米处。各种火炮除基本阵地外,通常还构筑有多处预备阵地,并间有假阵地。

越军在白天发起进攻时,通常要对主要方向的敌方阵地进行火力准备。当步兵分队开始从多方向、多路接敌并占领进攻出发位置时,以大口径远程火炮对敌方阵地实施覆盖射击,掩护步兵推进。当步兵准备冲击时,为增强火力杀伤效果,除继续使用大口径火炮和迫击炮射击外,还使用无坐力炮等直瞄火炮打击敌方阵地。当步兵冲击开始后,大口径远程火炮通常将火力向前延伸,对敌方目标附近的阵地及后方射击,以封锁敌方后续部队的增援路线。一般火力准备的持续时间不定,有时2、30分钟,有时长达数小时。炮弹多使用瞬发或者短延期引信,以达到杀伤敌方人员和破坏敌方工事的目的。对次要方向进攻时,通常不进行火力准备,或只进行短时间火力袭击后即以步兵发起冲击。夜间发起进攻时,通常采取偷袭的战法,不进行炮火准备,隐蔽摸进,突然攻击。

在老山战场上,越军的重炮阵地多设置在小青山后面的公路附近,火力能很好覆盖中国军队在老山、662.6高地、那拉及八里河东山附近的前沿阵地和纵深地区。其部署的苏制BM-21火箭炮威力很大,超过了中国军队的同类型火炮。而苏制M46型130加农炮使用了新的火箭增程弹,射击距离超过了中国军队的所有火炮,在远程炮战上占据了优势;直射火炮和高射机枪主要配置在小青山和汉杨高地,居高临下瞰制了那拉地区的中国军队诸阵地;各种迫击炮则分散潜藏在与中国军队前沿紧贴的各主要阵地附近,隐蔽迅速,游动袭扰;作战期间,越军有时还使用了苏制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实施精确射击。一般是配置在距中国军队阵地前沿或翼侧600-1000米的独立高地上,按照步兵高射机枪、重机枪打曳光弹指示的目标,摧毁中国军队重点防御阵地指挥所和炮兵观察所。实施重点进攻时,甚至还会用导弹打中国军队阵地的普通工事。越军的如此火力设置充分利用了老山战场的特殊地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了有利态势。而中国军队所处战场地形不利,使用“辛柏林”雷达侦测到的主要是越军的迫击炮阵地,对越军在小青山、汉杨的直瞄火炮阵地和小青山侧后的重炮阵地则难以掌握具体位置,反制办法不多,长期受其火力威胁。在老山的不利地形上,越军还动用了装甲部队,意图协同反攻。1984年5月2日,越军就出动了数辆坦克和装甲车,秘密从清水口子潜入那拉地区,在开阔地带实施伪装,装备配合步兵反攻。结果被14军前沿炮兵观察所发现,遭到猛烈炮火打击,当场被击毁了3辆坦克和1辆装甲车。
在进攻发起后,越军的步兵分队通常采用小群多路的方式,实施多波次的连续冲击。其步兵在接近敌方前沿百米左右时,即疏散展开,多以3-5人成一组,组与组间隔为10余米,兵与兵间隔为3-5米,从多方向同时向敌方目标冲击。越军单兵善于利用地形地物隐蔽,交替掩护,逐次跃进,冲击时能熟练运用火箭筒、榴弹发射器等随伴火器压制和摧毁敌方前沿火力点。当靠近敌方阵地前沿时,立即转为边冲击边射击、投弹,力求杀伤敌方有生力量,一举突破其阵地。当遭到敌方火力阻击而冲击受挫时,越军会退到距离敌方前沿约100-200米的死角和凹地里,重新组织或增强力量,伺机再次发起冲击。为了阻止敌方调整部署,增强防御,越军有时会在两次冲击之间以少数兵力与敌方继续保持接触,进行牵制和袭扰,有时会以部分兵力掘壕据守藏身其中,待下次冲击时突然从近距离杀出,打敌方一个措手不及。一旦突破了敌方前沿阵地,越军则强调及时投入预备队连续进攻,发起迂回包围,加速扩张战果。在兵力使用上,采取由小到大、逐次增兵、多路并进的方法。当进攻遭到失败而撤退时,越军通常以攻击行动为掩护,给敌方造成错觉,借机抢运尸体与伤员,同时以炮火杀伤敌方有生力量。进行后撤时,比较注意控制沿途地形要点,防止敌方尾追。当被迫放弃进攻后,越军的后续梯队往往会很快进至前沿抢占有利地形,与敌方对峙,以为下次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越军运用这种攻击战术时,头几个波次进攻的火力、兵力很猛,给对方形成了较大威胁。如果对方抗住了头几个波次的打击,并给予其首批冲击部队以有力杀伤,则越军就会暴露出多路进攻和逐次增兵的弱点,力量分散,突击力不够集中,难以保持进攻的凶猛势头,越打越显虎头蛇尾之态。在老山战场的1984年6.11战斗、7.12战斗、12.21战斗,1985年1.15战斗、5.31战斗、7.19战斗、12.10战斗,1986年1.12战斗等多场大战中,越军分别使用了从加强师到加强营级规模的兵力,向中国军队一线阵地发起了多波次连续猛攻,战场范围遍及老山全线。这些战斗的开打初期,因为越军火力准备猛烈,攻势迅猛,中国军队多次丢失了一些前沿警戒阵地和主阵地的若干哨位,一时陷入被动。在炮兵的有力支援下,中国军队顶住了越军的头几波次猛攻,尔后集中火力打其战斗队形和遮断其增援路线,越军即容易发生溃散,攻势难以持续。这时中国军队立即组织兵力实施反冲击,又相继夺回了丢失的阵地,恢复了原防御态势。越军在连续遭到打击后,重新集结的力量越来越弱,无法形成初战的攻击锐势,而其协同能力也较差,往往形成各自为战,最后只好被迫放弃进攻。

越军非常喜欢偷袭作战,时间多选择在黄昏、午夜或者拂晓,利用不良天候,以部分兵力或较大兵力隐蔽摸进,突然向敌方阵地发起攻击。打得好则一举拿下敌方阵地,如果偷袭不成或者企图暴露,有时会放弃进攻迅速撤退,有时会马上呼唤炮兵火力向敌阵地实施短促猛烈的急袭,尔后迅即转入强攻。将偷袭与强攻相结合,是越军在进攻作战中最为常用的打法。1984年的6.11战斗、7.12战斗、12.21战斗,都是越军以较大兵力实施偷袭加强攻的典型战例。而越军使用连、排级兵力的偷袭加强攻战例,则与中国军队在两山轮战各军中都发生过,数量不胜枚举。此外,越军还常常使用班、组级兵力实施袭扰作战,隐蔽摸进,打了就走。目的是试探敌方虚实,为主力进攻创造条件,并消耗和疲惫敌方的战斗力。

越军极为擅长使用特工作战,执行破障开路、协同攻击、潜入袭扰、佯动牵制等任务。在老山战场上,越军发动营以上规模的进攻作战时,常常使用一定兵力的特工分队在步兵分队前面开路,排雷破障,引导步兵前进。当步兵发起攻击后,特工分队则转为伺机捕俘。如1984年的6.11战斗、7.12战斗、12.21战斗中,越军分别使用了营、连级特工分队,排雷破障,引导步兵发起攻击,或是将部分特工与步兵混合编组,配合步兵的攻击行动。越军特工最擅长的就是潜入敌方阵地内实施侦察和袭扰行动,在两山战场上,与越军特工斗智斗勇已成为轮战各部队习以为常的事情,稍一不慎,就会吃大亏。越军特工有时还会在次要进攻方向上佯动,吸引牵制敌方,掩护主力从主要方向突然发起攻击。在7.12战斗中,越军就以特工1个排攻击老山左翼的101号高地,掩护其主力向662.6高地方向进攻。战斗中,还有一股越军特工秘密渗入了中国军队防线,企图偷袭40师119团炮兵阵地,后被发现遭到挫败。

在两山战场上,越军正是运用了上述的进攻战术,与中国军队反复纠缠。老山战场前中期的诸多大战、恶战,多数是围绕着抗击越军的较大规模进攻而展开的。从全局上看,越军的进攻作战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攻为攻,以攻为守。在两山作战期间,越军坚持进攻战略,以攻击求稳定,顽强与中国军队争夺战场主动权。在中国军队夺取两山诸要点后,越军转变了坚守防御的战略方针,以攻为守,在部分地区收缩防线,摆脱不利态势,部分地区则阵地紧贴靠前,盯住中国军队防线弱点。经过精心准备后,越军以全线的偷袭、袭扰为前奏,相继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并不断提高战斗强度与中国军队反复争夺主要制高点和前沿一线警戒阵地。到了两山作战后期,越军不再发起较大规模的进攻,但小规模的偷袭、袭扰和特工破坏不断,仍持续与中国军队纠缠。综观两山作战全程,越军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主动进攻方。以进攻封住中国军队的进一步拔点行动,以进攻稳定己方的整体防线,以进攻动摇中国军队的前沿和后方,以进攻为政治形势服务。

(2).精心谋划,准备时间长。越军知道与中国军队相比在实力上处于下风,为了不致落入持久作战的劣势,往往精心谋划较大规模的进攻,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如1984年的“MB-84” 战役反攻计划筹划准备了2个多月,“第三战役”计划筹划准备了5个多月,1985年的“M-1”计划筹划准备了3个多月,“M-2”计划筹划准备了1个多月。尽管这几个战役反攻计划最后都陷于失败,但越军为此的构思设计和下的苦功都有可称道之处。

(3).战场嗅觉灵敏,主攻方向正确。在两山诸要点失守之后,越军放弃了在者阴山方向的反击,集中力量准备夺回老山。根据老山战场的地形和双方态势,越军没有平均撒网,而是将攻击重点指向了662.6高地和那拉地区,企图首先将两处夺取,然后逐点攻占老山诸高地,回头再控制八里河东山。在662.6高地和那拉地区,中国军队的防御阵地纵深很浅,屏障不足,直接与越军前沿阵地紧贴,多面受敌,易攻难守。越军选择的这一主攻方向是正确的,抓住了中国军队的软肋。可惜越军整体军力不济,多兵种作战协同能力差,发起进攻后往往虎头蛇尾,功亏一篑。

(4).战法多端,花样百出。在确定了主攻方向后,越军精心谋划了各攻击流程。实战中,越军首先以特工和侦察分队为主力,在战前就预先秘密贴近中国军队阵地,实施侦察,占领要点,构筑工事。当进攻发起后,特工由此出发向中国军队阵地抵近偷袭,希图得手。如偷袭未成,则呼唤后方炮火急袭中国军队阵地,尔后步兵发起强攻。在全线打响后,越军采取以主要突击与多方向进攻相结合、正面牵制与侧后穿插迂回攻击相结合,以及逐点攻击、逐段巩固、逐次“添油”与多波次连续攻击相结合的战法,力求在局部一击得手,速战速决;在全局则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当“MB-84” 战役反攻计划失败后,越军又转而采取“堑壕延伸式”战术,大搞土工掘进,对中国军队前沿阵地分割围逼,企图逐点占领。而“堑壕延伸式”战术也未奏效时,越军即转入“M-1”计划重点反攻,打算先夺取那拉方向中国军队的前沿阵地,改善局部防御态势。“M-1”计划失败后,越军很快又实施了“M-2”计划,再试一把局部重点反攻。与此同时,越军在全线对中国军队防线持续实施了小股兵力的偷袭和袭扰,以及特工的渗透破坏,并坚持封锁中国军队的后方运输线,企图动摇中国军队的防御基础。虽然这些进攻战术最后都被中国军队挫败,但不得不说越军已经尽了全力,在战场上是好样的。

(5).炮兵支援有力,运用灵活。越军炮兵在火力支援步兵进攻上,注重集中射击与妨碍射击相结合、压制前沿与打击纵深相结合、随伴火炮支援步兵冲击与拦阻敌方后续梯队相结合,既压制杀伤敌方有生力量,拦截打击敌方后续梯队,又疲惫敌方精神,消耗敌方体力,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很大威胁。中国军队在两山战场上比较大的几次失利,如1984年的12.24战斗、1985年的6.11战斗,都是因为没有能够压制越军炮兵火力才无奈饮恨的。可以说,没有炮兵的有力支援,越军根本无法与中国军队连续打上5年。

(6).指挥水平差,协同不力。越军在老山战场先后发起过多次大规模攻势,不可谓用力不猛,气势不盛。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越军的高级指挥员缺少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和经验,也不擅长各兵种间的协同作战;基层指挥员较为擅长小规模的独立作战,也不擅长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结果就是在多次攻势中出现了协同不力的问题,各部队你打我不打,形不成拳头,往往错失战机,致使攻势越来越弱,最后无法持续。典型的就是1984年的老山7.12大战,越军唯一一次使用了加强师规模兵力发起反攻。但因指挥失误,协同不力,四个方向上的8路营级规模进攻未能同时发起,各方向战斗打响时间相差1个半小时以上,最后变成了各方向的分散独立战斗,结果被中国军队各个击破,蓄谋已久的攻势一败涂地。

综观越军在两山作战中的战术运用,已竭尽了其40年的作战经验积累,确是拼了全力。与1979年中越之战中越军主要参战的是地方部队、公安、民军不同,两山之战中越军参战的多是精锐主力部队,且轮番上阵,反复与中国军队过招。在双方作战模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结果中国军队攻就攻得下,守就守得住,而越军的反攻一再失败,前沿多处阵地屡屡被中国军队拔除后又放弃,只是限于国际形势等政治因素,才勉强守住了清水两翼地域,最后输得没有话说。1979年之战后越军还颇不服气,所以才有那么大劲头在中越边境继续骚扰挑衅。而两山之战后越军被打得没有了脾气,再也不提当年之勇。中越陆地边境能迎来日后的和平局面,是打出来的和平。无数军人的流血牺牲,成为了和平的奠基礼。
再说中国军队。

两山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继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和1981年法卡山、扣林山拔点作战之后,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条件下组织的又一次大规模进攻拔点和坚守防御作战。为配合国家的政治和外交斗争,各军区部队轮番上阵,作战时间长达5年多,成为了建国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边境战争。通过这次作战,参战部队再次经受了严峻考验,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对军队建设要围绕实战要求来进行的认识,使部队的作战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此后的20多年间,中国军队再未经受过实战检验,尽管部队的装备、编制、训练、保障等方面都已突飞猛进,但战斗力到底如何仍然成为了疑问。由此重新回顾当年的两山作战,再次认识那场亚热带山岳丛林地条件下的攻防作战,细思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对于不忘历史,还是警思今日,都是不无裨益的。

两山作战基本是一场只有陆军参与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的阵地攻防作战,而中国陆军的作战模式自解放战争之后的40多年间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对于两山作战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仍然要立足于传统的解放军陆军作战样式来进行。  

从战役计划上看,发起两山作战的初衷,是为了惩罚越军在中越边境的持续挑衅,拔除其在两山地区的侵略据点,支援柬埔寨和泰国的抗越形势,为国家的政治、外交斗争服务。据此,在受领了中央军委和总部赋予的作战任务后,昆明军区沿用人民解放军传统的“牛刀杀鸡”作战原则相应制定了作战方案。决心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老山方向,重拳出击,全歼老山、662.6高地地区的防守越军,同时扩大攻占老山前哨重地1072高地和那拉地区的越军阵地,解除越军对老山、662.6高地主阵地的威胁,尔后转入防御。在此期间,相机扩大攻占八里河东山地区的越军阵地,彻底改善船头地区的防御态势。在主攻老山的同时,以一部兵力拔除者阴山地区的越军据点,收复被越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为此,针对越军部署在老山地区的1个步兵团加强炮兵一部和八里河东山地区的1个加强连兵力,昆明军区使用了14军40师配属41师1个步兵团、1个边防团,以及大量技术兵种,对当面越军形成了5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和4倍以上的炮火优势。对于据守者阴山地区的约1个团越南地方军,昆明军区使用了11军31师2个步兵团,并配属炮兵、装甲兵一部,也对当面越军形成了2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和5倍以上的炮火优势。正是因为在两山地区集中了优势兵力火力,并发挥了解放军传统的穿插分割、先围后歼、向心攻击战术,从而比较顺利地攻占了老山、者阴山诸要点,完成了拔点作战任务。美中不足的是,在制订围歼老山地区越军的计划时,14军主要领导将40师原定118团1营的穿插路线从山脚提高到了山坡上,致使该营穿插距离延长,要从原始森林里开路通行,遇到了很大困难,实战中没有按时插到指定位置,且遭到了越军事先标定的远程重炮火力袭击,伤亡较大,未能完成预定的当天攻占所有目标的任务。

夺占两山之后,因为越军持续发起反扑,中央军委改变了原定恢复正常边防斗争的决策,决心在两山地区长期对越军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配合政治和外交斗争,直到其放弃地区霸权主义,从柬埔寨全部撤军为止。从而先后抽调了国内各军区部队轮番开赴两山地区作战,在牵制打击越军的同时锻炼部队战斗力。对于越军集中兵力在老山地区展开反攻的态势,中国军队也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老山方向,针锋相对地予以反制。在轮战期间,各军区参战部队根据中央军委、总部的作战方针,稳持坚守防御战略,即“英勇顽强,独立作战,长期坚持,寸土不丢,大量歼敌”,在保证既得阵地不失的同时,对当面越军保持适度军事压力,配合国家的政治和外交斗争。根据当面敌情的不同,各军区部队除坚守阵地外,还多次组织了从加强营到排规模的阵前出击,排除越军前沿要点,改善防御态势,打击越军的反扑气焰。在坚守防御作战前期,越军曾一度反复与中国军队争夺主要制高点和前沿一线警戒阵地,造成了中国军队的全线紧张和很大困难。如果这一态势持续下去,为减少“添油”作战的伤亡,中国军队就有可能采取进一步的较大规模拔点行动,以彻底改善清水河南北地区的防御态势。好在越军于多次受挫后主动降低了战斗强度,减少了较大规模的反扑行动,变成以小规模偷袭和袭扰为主与中国军队阵地对峙,老山战局才没有演变成令双方都感到紧张的决战之势。

从作战指挥上看,在两山作战之初,从昆明军区到14军的军、师两级就建立了前后方指挥所,以前指为中心,主要领导均在前指实施组织指挥。其中昆明军区前指设在麻栗坡县磨山镇,14军前指设在落水洞,40师师指设在曼棍,距阵地前沿为3-5公里,而各步兵团指挥所距阵地前沿平均约1公里。后面的轮战部队也基本沿袭设置了军、师、团各级指挥所。这就保障了在轮战期间,各级主官指挥靠前,对于直接掌握战场全局,及时定下决心,果断处置情况,以及进行传帮带和鼓舞士气,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两山作战能取得最后胜利,各级指挥层的坚强领导与稳定连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两山作战进程中,按预定战役计划,14军、11军部队攻歼了老山、者阴山骑线点的越军,完成了拔点作战任务。随后根据中央军委和昆明军区前指指示,各部队迅速调整部署,转入坚守防御。当越军的大规模反扑意图逐渐暴露之后,昆明军区前指果断改变了原定恢复正常边防斗争的部署调整方案,积极转入抗击越军反扑的准备。由此,取得了1984年6.11抗敌团规模反扑战斗的胜利。在中央军委改变了两山作战的决策之后,昆明军区前指又指示各部队积极进行作战准备,随时准备抗击越军的大规模反扑,因而取得了7.12大战的辉煌胜利。当部队开始换防轮战之际,昆明军区前指指示接替14军的11军,采取先次要方向后主要方向、先炮兵后步兵、先分队后机关、先纵深后前沿的顺序,利用黄昏、夜暗、浓雾等不良天候实施换防,尔后主要执行抗击越军反扑、炮火反击和组织小型出击的任务。后来每一批新的轮战部队上来换防时,昆明军区前指(及其后的成都军区云南前指)都要根据前头部队的换防经验,及时予以指导。第1军上来轮战时,正赶上越军发动“第三战役”计划,与越军进行了激烈的阵地抗反作战。昆明军区前指根据战场态势,指示第1军准确把握战机,灵活运用战术,针锋相对地以攻对攻,从而取得了1985年1.15战斗的胜利,受到了总参的高度评价。对于越军采取的“堑壕延伸式”围逼战术,昆明军区前指指示第1军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对越军的堑壕和交通壕进行了针对性打击和破坏,逐渐将越军从渗入的阵地内挤了出去,并控制了双方阵地前沿的间隙地带,从而彻底粉碎了越军“堑壕延伸式”战法,夺取了战场主动权。为了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1985年牵越作战第一步任务,昆明军区前指指示第1军发动较大规模的出击作战,一次出动6个加强连兵力,一举拔除了老山前沿的越军18个据点,取得了2.11战斗的胜利。此后昆明军区前指又指示第1军执行1985年牵越作战第二步任务,组织部队同时对越军在老山、松毛岭、那拉方向的7个据点实施出击作战,一举将其全部拔除,又取得了3.8战斗的大胜,奠定了第1军轮战期间的战场大势。

67军上来轮战后,被越军夺去了那拉前沿的211高地的2个哨位。因为总部连续催问此事,昆明军区前指承受的压力很大,命令67军不惜一切代价强行夺占211高地。由于准备不足和炮火支援不力等因素,造成了反击战斗失利。急于求成,忽视了实际作战中的困难,这一点上昆明军区前指也是有责任的。后来昆明军区前指指示67军积极准备,择机再战,从而取得了再次反击211高地战斗的胜利。为贯彻中央军委关于1985年旱季作战的指示,改善主要方向的防御态势,成都军区云南前指(昆明军区前指已撤销)先后指示67军组织部队实施出击,相继拔除了老山、那拉、八里河东山方向的越军多处据点。战至1986年初,已彻底打掉了老山地区越军的正面作战气焰。后来的47、27、13集团军上来轮战时,越军再未发动大规模反扑,而转为营以下规模的偷袭、袭扰和炮击为主要作战方式,大大降低了作战强度。成都军区云南前指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命令前沿部队对越军保持适度压力,配合国家的政治和外交斗争,稳扎稳打,从而圆满完成了两山地区的坚守防御作战任务。

从战术运用上看,中国军队在拔点作战和坚守防御作战中,根据战场态势相应采用了多种作战样式,不拘一格使用战法。在发起老山、者阴山拔点作战时,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了秘密穿插,边打边插,先围后歼,翼侧突破,向心攻击,边打边剿的战术手段,从两处防守越军的翼侧插入,先切断其后路,然后从四面发起围攻,边推进边清剿,一举将守敌歼灭。中国军队运用这种传统战法非常得心应手,越军虽然在两山地区据有已苦心经营多年的坚固阵地,但和1979年一样,面对中国军队的大兵团作战仍然无应对之策,只能坐视前沿要点被各个击破。

在转入阵地对峙后,越军集结兵力准备反扑,在战机选择上掌握了主动。因双方态势犬牙交错,中国军队为保证既得阵地不失,只能选择正面死守。在老山、那拉方向,中越两军阵地多处紧贴,前沿相距只有100-300米,均无法建立前沿警戒阵地,一旦打起来后就直接进入了交手战。相对而言,中国军队的防御正面较宽,纵深较浅,不少阵地多面受敌,且那拉地区阵地多为地势较低的石山,官兵们只能利用狭小的天然岩洞、石缝进行战斗和藏身,还不得不人工搭建猫耳洞,防炮能力较差,因而态势更为不利。这种情况下,如果一线兵力展开过多,密度过大,在越军炮火下就容易增大伤亡。如果兵力配置靠后,由于老山地区山高坡陡,道路稀少,机动困难,不仅增援一线不及时,运动途中也易被越军火力杀伤。因而,中国军队在兵力部署上采取了少摆多屯、及时补充的方法。第一梯队营、连只展开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兵力,其余屯于阵地内作为预备队,以保证有足够的力量连续抗敌轮番攻击。战斗时,在兵力使用上惜兵如金,添油增援,随损随补,以保证阵地不失。在纵深配置上,采取前轻后重布防,由前到后逐步加大兵力部署,只在前沿安危相关的要点屯积1个班左右的兵力。同时,根据敌情判断,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以保证击退越军的重点进攻。当一线阵地失守时,对于威胁较大的突入之敌,会不惜代价及时实施反冲击,以尽快稳定防御态势。正是采取了此种兵力配置和反击战法,14军得以在1984年7.12大战中顶住了越军的大规模凶猛攻势,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较大的胜利。

第1军轮战时,军长傅全有还结合越军的作战特点,提出了“多点设防,重点守备,积极打击,近战歼敌”的16字战法,进一步丰富了阵地防御战术。第1军部队在轮战期间,实践了以“守点卡线,设夹堵鼠,拉网布袋,夜伏昼剿”的设网战术对付越军特工渗透;以构设点、星、网、障一体化阵地对付越军的多路、多方向、多波次轮番攻击,均取得了较好效果。针对越军的“堑壕延伸式”战法,第1军部队采用了多种战术手段予以反制。如以炮破壕、障碍破坏、以壕制壕、适时从翼侧反击、步炮协同分段歼敌等战法,将越军的堑壕摧毁、截断、堵住、分割、占领,从而彻底粉碎了其“堑壕延伸式”战法,夺回了战场主动权。第1军还广泛开展了“三防三反”活动,即防炮击,反炮击,以炮对炮;防偷袭,反偷袭,以偷袭对偷袭;防渗透,反渗透,以渗透对渗透,灵活打击越军。同时还广泛运用了冷枪、冷炮的战术手段,以“零敲牛皮糖”的方式不断消耗越军有生力量。在老山战场上,第1军轮战时期是双方战术迭出,角力最烈的精彩时期,两军的攻防战术都很典型。其后轮战的67军与越军的正面较量也很激烈,但相对第1军就打得有些不够灵巧了。

在14军轮战之后,从11军开始的轮战部队主要持坚守防御战略,其间为改善防御态势和配合政治外交斗争需要而实施了多次出击拔点战斗,力求多杀伤越军有生力量及锻炼部队。这些拔点战斗规模较小,准备更充分,和14军、11军打老山、者阴山时使用的大兵团进攻战术颇有不同,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对局部敌防御阵地的拔点战斗,力求精兵奇袭,战斗人员编成精干,兵种较多,战斗效能较高。在战斗编组上,通常选择人数较少且精干的多兵种人员,如步兵、炮兵、工兵、侦察兵、防化兵、通信兵等,编为突击队、预备队、破障队、火力队、保障队,分别担负阵地突击、添兵增援、破障开路、火力掩护、通信保障、前送后运等任务。突击队是主要战斗力量,一般还分为火力掩护、穿插、喷火、打炸等战斗小组。在攻击敌阵地时,火力掩护组负责抢占制高点,对守敌实施火力压制,掩护其他小组行动;穿插组在火力组掩护下,迅速向守敌侧后猛插,完成断敌退路的任务;喷火组和打炸组主要利用手中的步兵武器和爆破筒、炸药包等器材,在火力掩护组和穿插组配合下,先封后剿,以打、炸、烧、搜的手段摧毁阵地上的敌掩蔽部、坑道、屯兵洞等工事,全部歼灭守敌。如1985年3月8日,第1军1师2团1营奇袭攻占156高地、166号、168号高地,并出击167号高地的“852行动计划”;1987年1月5日,47集团军141师421团3营7连突击队奇袭攻占310号阵地的“北虎行动”;1987年1月7日,47集团军139师417团2营4连出击167号高地的“黑豹行动”,都是精兵奇袭成功的典型战例。

(2).战前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周密组织保障。在发起拔点战斗前,出击分队会多次组织干部、骨干抵近敌阵地前沿实施观察,并组织侦察人员潜入敌阵地侦察,力求摸清敌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和接近路线等情况。回来后,集思广益讨论战斗方案,反复在沙盘上进行推演和组织协同,并选择相似地形实施模拟演练,明确战斗时各分队的任务、打法与协同。同时,组织工兵和步兵分队利用夜暗和不良天候秘密前出,秘密在敌人阵地前沿破障开路,并构筑工事和修筑堑壕、交通壕、屯兵洞,从而使出击分队能够靠前待机和屯集兵力、物资,保障了秘密预先屯兵和后勤前送需要,并大大缩短了接敌距离,为发起拔点战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信联络上则多种器材并用,预先敷设多条有线线路,战斗发起后实施有线跟进架设,出击分队则以无线电逐级加强,从而保障指挥顺畅。在战前往往还进行通信欺骗、火力佯动和施工作业,以造成敌人的错觉。

(3).针对地形,精细用兵,战术灵活,密切协同。因为老山地区的特殊地理形势,山头阵地通常地幅狭小,接近路线既少且窄。如攻击时用兵过多,则极易遭到敌人火力杀伤。因此,出击分队往往精细计算兵力,根据地形用兵,量敌用兵,量洞用兵,既保障在接敌时队形的疏散,又保障在搜剿打洞时兵力的充足,力求代价小战果大。在战术上,通常利用不良天候出击,以破障队提前秘密开辟通路,突击队隐蔽摸进至进攻出发阵地待机。攻击发起时进行火力准备,然后炮火向前延伸压制周围敌阵地火力及封锁其增援路线,同时突击队发起冲击。在火力队掩护下,突击队边破障边前进,以小群多路向敌攻击,迅速割裂敌阵地,切断其后路,再进行打洞搜剿,全歼守敌。然后或巩固阵地抗敌反扑,或搜剿破坏完敌阵地后在炮火掩护下撤回。因为越军已了解到中国军队的炮火准备规律,有时出击分队会反常用兵,利用不良天候秘密摸进,小群多路,预先进至敌前沿潜伏。进攻时不用炮火准备,而是乘敌人换哨或吃饭等不备之机,突然发起攻击,迅速将守敌围在洞穴和工事中歼灭。在预备队的使用上,根据不同战场态势,或采用大密度、小间隔、连续攻击的方法,或用采少兵、小群、量敌增兵的方法,或是把握战斗全局,坚持不动用预备队。出击分队的指挥员一般在指挥所目视进行指挥,有时会随突击队跟进实施指挥。在步炮协同上,提前拟制步炮协同计划,简化协同关系,使出击分队能够随时直接呼唤炮火支援,提高了炮兵火力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支援了步兵的拔点战斗。

(4).多种武器结合,多手并用。老山战场的拔点战斗,针对的多是以掩蔽部、坑道、洞穴为主要工事的防御阵地。因此,出击分队往往携带多种武器和器材,力求不使敌人漏网。除了普通的步兵武器外,还要携带炸药包、爆破筒、火箭筒、火焰喷射器、烟雾弹等武器和破障、攀援等器材。当攻上敌阵地后,对敌人藏身的掩蔽部、洞穴、工事先封后剿,充分发挥各种武器威力,打炸结合,辅以火攻烟熏,多手并用,全歼守敌。

在战斗手段上,中国军队也与越军展开了斗智斗勇。从1979年的中越之战到两山作战中,越军都非常善于使用各种高射机枪和高射炮平射作战,其构筑阵地迅速,转移方便,以远距离直射火力猛烈压制中国军队,威胁极大。1979年时中国军队步兵团里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已经撤装,新装备的14.5毫米双管高射机枪需要轮式车辆牵引,离不开公路,不能及时以火力支援步兵作战。到了两山作战时,因为阵地已相对固定,中国军队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也大量使用了12.7毫米、14.5毫米高射机枪加强火力,直瞄压制敌阵地,并集中组成了机枪队支援步兵拔点作战,狠狠打击了越军;在进行火力狙击时,越军竟然常常使用无坐力炮和40火箭筒打中国军队单兵。因为人体是软组织,被火箭弹击中后其触发引信不会爆炸,但能够穿身而过,造成的人体创伤惨不忍睹。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目的是击垮对方士兵的作战意志。中国军队没有使用这种丧失人道的战法反制,但在攻击时大量使用了火焰喷射器和大威力的反坦克地雷打敌山洞、坑道、掩蔽部等工事,其造成的毁灭性杀伤效果同样令越军魂飞胆丧;越军步兵班编制的武器中有美制M79型40毫米榴弹发射器,可以有效弥补手榴弹与60炮之间的火力空隙。而中国军队没有编制掷弹筒式武器,在阵地前沿50-80米间没有破片式火力控制。于是中国军队发明创造了简易的手榴弹抛射器和集束手榴弹发射器(据说主要发明者是张又侠),可以一次将单枚至30枚手榴弹抛射至50-300米距离内,有效弥补了阵前的火力空白;中国军队还创造了用82无坐力炮发射迫击炮弹的射击方法,解决了无坐力炮(穿甲弹)用不上而迫击炮不够的问题;越军非常擅长布雷设障,其花样百出,杀伤力极大。中国军队在加强排雷技术的同时,也大量使用了地雷反制越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安装了中国独创的延期引信装置,在阵地防御中发挥了极大威力,深受部队官兵欢迎。在1984年7.12大战中,战斗英雄李海欣率全班坚守那拉前沿142号高地,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就连续引爆了2枚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将试图冲上阵地的数十名越军炸死,自己也壮烈牺牲;在1979年战时,越军使用了一种苏制SVD7.62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给中国军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而中国军队当时并没有专用的狙击武器,只能用56式半自动步枪与敌对抗。著名的孤胆英雄岩龙曾用56式半自动步枪狙杀越军达56人(上报为22人),但其毕竟是在特殊战场环境下取得的战果,并非是专业狙击成绩。战后,中国的军工部门就根据缴获的SVD狙击步枪仿制出了79式狙击步枪,并装备给了部队。两山作战时,轮战各军借鉴朝鲜战场的经验,广泛开展了冷枪冷炮杀敌活动,涌现出了不少狙击能手。如27集团军79师236团8连战士向小平,曾用79式狙击步枪先后发射31发子弹,击毙越军30名,击伤1名,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并被誉为是“老山第一杀手”。47集团军141师421团8连副班长郑钰,在半年时间内一人交替使用冲锋枪、狙击步枪、40火箭筒、60炮、班用机枪、重机枪六种武器,共歼敌29人,于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神枪手”荣誉称号。第1军上阵地后更是大搞“冷枪能手”、“冷炮能手”竞赛,全军利用冷枪冷炮共歼敌1100余人,大大扩展了战果;打到后期,双方大大降低了作战强度,在阵地上掘洞对峙,往往相隔只有几十米到十几米,主要进行偷袭与反偷袭的战斗。中国一线士兵长期住在狭小的猫耳洞里,吃喝主要靠罐头食品,拉撒则使用空罐头盒。罐头盒用完后就往洞外扔,时间久了,猫耳洞外面的沟壑里到处都是空罐头盒。如此一来对于防御则极有好处,越军在夜间摸上来偷袭,几乎都要碰到空罐头盒发出声响,而中国士兵这时就会向洞外猛甩手榴弹,通常能比较轻松地打退越军的偷袭。

老山战场是中越两军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的竞斗场,对于步兵战斗技能的养成具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回顾这段历史,不能不对中国军人的勇气和智慧表示敬意。

从兵种协同上看,在两山战场,并主要是老山战场的特定地域内,中国军队集中使用了炮兵、装甲兵、工兵、防化、通信、侦察、工程、汽车、导弹及空军等诸多军兵种,配合步兵坚守防御,密切协同,长期作战,对于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取得最后的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两山战场山高林密、谷深坡陡,在坚守防御作战中不便于部队机动和实施大规模反冲击,因而主要依靠炮兵火力大量杀伤消灭敌有生力量。中国军队在两山战场上投入了大量炮兵部队,先后参战的有轮战各军、师的炮兵团、高炮团、高炮营,各集团军的炮兵旅、高炮旅,以及参战各军区的预备炮兵和云南省军区部队所属炮兵。因为炮兵的机动性要求,进入战区后只能主要沿公路配置。而两山战区道路稀少,炮兵阵地无法避免交叉重叠,且无纵深预备阵地,虽然暴露也难以转移。好在两山作战主要是陆军间的交战,基本无空中威胁,这一弱点并未给中国军队带来太大的困难。

各轮战部队进入战区换防后,分别以本部的军、师炮兵和各加强炮兵单位编组成军、师、团炮兵群,以及炮兵预备队和反坦克预备队,并配属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和“辛柏林”迫击炮侦测雷达,由军、师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形成战区的一体防御。团以下炮兵由团、营统一掌握,无坐力炮以排为单位配属到步兵连,在重要战斗时由团统一编为火力队或轻便炮兵群,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在任务区分上,军、师的大口径火炮及预备炮兵主要打敌远距离和纵深内的重要目标;团、营属炮兵主要打近距离目标和步兵当面的点目标,迫击炮还打反斜面的目标;直瞄火炮主要是破坏敌火力点、工事设施和反坦克使用。在火力运用上,采取集中火力打击重要目标、积极发挥随伴火炮作用,以及多种打法结合的原则,灵活运用火力。在步炮协同上,步兵凡是召开作战会议和组织现地观察时,都要吸收炮兵指挥员和机关人员参加,明确总的作战意图、任务和要求,听取炮兵建议,共同研究打法和协同方案,规定协同信号,使步炮双方都能做到情况明、任务清、协同事项熟悉。炮兵在阵地前沿多点开设前进观察所,直接参加步兵前指指挥网,昼夜观察敌方动向。在进攻作战时,炮兵根据前观、雷达和步兵的引导,及时以炮火支援步兵战斗。在防御作战阶段,炮兵对敌有可能进攻的地段和进攻出发阵地,提前计算好射击诸元,榴弹炮装上炮弹,指令下达即马上发射。从炮兵前观发现目标到炮弹出膛一般只用2-3分钟,有时不到1分钟,而步兵请求炮火支援则通常只需5分钟左右。

在两山作战中,中国军队炮兵主要执行支援步兵进攻拔点、抗敌反击和实施炮火反击的作战任务。在老山拔点作战时,14军就集中了3个地炮团和1个高炮团,有82毫米以上各种火炮409门、高炮93门,分区划片,对老山之敌予以了毁灭性打击,有力支援了步兵的进攻拔点行动。在防御作战期间,14军所辖炮兵增加到了8个地炮团和1个高炮团。著名的7.12大战中,14军师属以上炮兵对越军的292个目标进行了317次射击,消耗炮弹12406发,据不完全统计共毙敌923人,毁伤敌火炮20余门、高射机枪9挺,摧毁敌观察所9个、火力点33个。而团营属炮兵则近距离覆盖前沿冲击之敌,消耗炮弹13876发,杀伤越军达千人以上。在这场14个小时的防御战中,炮兵以及时、准确、猛烈的火力支援步兵取得了最后的战斗胜利,印证了“炮兵是战争之神”的至理名言。仅14军部队在老山进攻拔点和坚守防御作战中,就消耗了各种炮弹159252发,支援步兵攻克了68个高地,毙伤越军副团长以下7200余人,取得了重大战果。在后来的轮战中,各军区部队结合战场情况,灵活运用炮兵压制当面越军,也打得有声有色。一般来说,在炮火压制作战中,对能观察到的敌炮兵,要集中优势火力予以压制;对不能观察而又对己方步兵有较大威胁的敌炮兵,则根据特征和其他因素综合分析判断,加大目标幅员和弹药消耗量,予以压制或歼灭。在具体打法上,一般对有4门火炮以上的敌炮阵地,使用1个炮兵营集中压制;对有1-2门火炮的敌炮阵地,使用1个炮兵连压制;对敌坑道内的炮兵和观察所,进行炮兵连、排直瞄或放列观察射击;对敌游动火炮以值班火炮进行监视,一旦发现,立即予以压制或歼灭。对于进攻和运动之敌,建立炮兵多点、多线的拦阻射击。许多单位还指定值班火炮和游动火炮,对敌实施监视射击,以袭扰和疲惫敌人,掩护己方部队休息和调整。在无空情顾虑的情况下,高炮部队也以平射火力担任对敌地面目标的射击任务,亦有力支援了步兵作战。

第1军轮战期间,部队在积极防御的同时,还组织炮兵对越军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打击,其战法变化多端。如以小制小,团、营属火炮采取固定与游动、间瞄与直瞄、单弹与集火射击相结合的方法,对越军配置分散、射击位置变化快、火力准的小型火炮予以沉重打击,使其发挥不了作用;以大压中,充分发挥中国军队大口径火炮数量多、炮弹充足的优势,集中压制寻歼越军中程火炮;前沿阵地“拔钉”,针对越军配置在阵地前沿、对中国军队一线步兵威胁最大的直瞄火炮“钉子”,将部分85加农炮直接推到前沿阵地,以直对直,展开对攻。同时,用间瞄火炮实施校正射击,边打边修正,直至彻底将敌炮击毁为止;纵深“抓鸡”,即对越军纵深重要目标,在进行反复观察校对、综合分析比较后,采取“老鹰抓小鸡”办法,集中炮火予以歼灭性打击。整个轮战期间,第1军所属炮兵共击毁击伤敌火炮128门、军车65辆,战果丰硕。配属第1军作战的南京军区炮兵第9师16团司令部侦察股股长徐小丹,带领前沿观察所人员执行侦察任务100多次,克服山地丛林环境的艰难困苦,机智果敢,充分运用炮兵知识辨别敌炮兵阵地,先后捕捉了70多个重要目标,为后方炮兵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情报。战后,徐小丹被中央军委授予了“炮兵侦察英雄”荣誉称号。27集团军在轮战期间集中组织了8次炮击作战,共发射各种炮弹41343发,歼敌1050人,摧毁敌火炮70余门、军车11辆、屯兵洞22个、指挥(观察)所36个、各种工事447个,引爆弹药库(所)45个,沉重打击了当面之敌。

在两山作战中,越军装备的苏制BM-21火箭炮和苏制M46型130加农炮威力大、射程远,常常对中国境内纵深地区的目标实施炮击,并封锁中国军队的后方运输线。1984年5月14日上午,14军40师炮兵团4连在麻栗坡干田向八里河东山之敌进行火力准备时,遭到越军远程炮火压制,被打得很被动,却一直抓不到越军的炮阵地目标。为了报复越军,当日傍晚,师炮兵指挥所指令炮兵第4师第5团的130加农炮营,以越南河宣省省会河江市区的一面旗帜为目标,打了6发炮弹,并发射宣传弹以示警告。当时正值下班时间,炮弹落到了下班的人群中。不久,越南的电台就广播了中国军队炮击打死打伤其妇女儿童的新闻,据说这事后来还闹到了联合国。5月22日,炮兵第4师第5团的130加农炮营再次炮击了河江市的越南军政机关,二军区前指遭到炮击,不得不后撤躲避。这两次炮击距离在20公里左右,是两山作战期间中国炮兵打得最远的战例。

两山战场地域狭窄,道路较少,地形复杂,不适合装甲部队作战。因此,两山作战期间中国军队只使用了少量装甲兵支援步兵作战。当时动用的是14军坦克团(1985年编为14集团军坦克旅),其前身为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之一部,参加过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有实战经验。14军坦克团(旅)以连为单位先后配属给轮战的6个合成军,全团(旅)9个连全部参加了两山作战,共参战1152人次,成为抗美援朝战争后参战最多的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因为战场环境所限,在使用坦克时着重发挥其机动性好、直瞄射击、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的特点,作为移动火力直接支援步兵压制敌火力点和炮兵。1984年7月28日,14军坦克团1连奉命支援40师118团2连出击那拉地区的156高地。该高地紧邻盘龙江,其北侧就是汉杨地区的423、395高地,有越军的机炮阵地,被其火力所俯瞰。这次战斗前,坦克1连提前隐蔽前出,秘密占领了预先构筑的阵地待机。当战斗打响后,突然以火力压制汉杨方向已暴露的越军机炮阵地,全连8辆坦克两两一组轮番出击,打得机智灵活,先后摧毁越军火力点8个、无坐力炮1门,并打掉了八里河东山上的1个越军观察所,支援步兵顺利完成了出击作战。在老山战场的2年多轮战中,14军坦克团(旅)共摧毁越军炮兵阵地2个、观察所3个、高射机枪阵地和火力点23个,压制敌炮兵阵地、高射机枪阵地23个,堪称功不可没。  
在两山作战中,越军非常善于设障布雷,而中国军队工兵也与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智斗勇。工兵主要担负的任务是:在战前协助步兵构筑阵地,秘密排障开辟通路;战斗中随步兵前进破障开路,打敌工事。因为两山战场的阵地战特殊环境,工兵担负了大量的施工筑垒任务。除利用地形和洞穴构筑工事外,还要根据战场特点自制工事。如著名的猫耳洞,就大量使用了波纹钢和矩形钢组合搭建,上面厚施被复层,能防炮、抗震和防雨水,小的洞可住1、2人,大的洞可住几人至十几人。猫耳洞内狭小、潮湿、闷热、不通风,人在里面站不起,躺不开,不好坐,不好睡,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在老山前线官兵中流传有一句著名的话:“在猫耳洞中一年,把一辈子的苦吃完了。”在1980年代,老山战场的猫耳洞曾闻名全国,成为了新时期英雄主义的象征。在战前和战中实施破障开路是最危险的任务,工兵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随时死亡的危险。在两山战场上曾出现了两位著名的排雷英雄,一位是11军31师92团特务连工兵排8班副班长杨再林,在师主力攻击者阴山之敌前,与战友秘密前出作业,先后在1047高地北南两侧排除地雷162枚,开辟了一条150多米长的通路,使得步兵在攻击发起后仅用了30分钟即攻占了39号高地,切断了者阴山守敌的西侧退路,为达成战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位是27集团军79师237团工兵连排长尤建华,上阵地218天,单独执行任务198次,排雷1101枚,创造了老山前线个人排雷的最高纪录。同时协助战友排除了越军设置的84单火箭爆破器10具、爆破筒302节、炸药400余公斤、各种手榴弹246枚,并破障开路524条,总长2800米。在执行敌火力控制下的设障任务时,埋雷1250余枚,自制自设土地雷420余枚、爆破筒250多节。战后,杨再林和尤建华都被中央军委授予了“排雷英雄”荣誉称号。在战斗紧张而来不及排雷开路时,工兵中还出现了舍身滚雷的英雄事绩。如14军40师工兵连8班战士方忠诚,在配合主力攻击662.6高地时,毅然滚雷开路。当右脚炸飞、肠子流出后,推开救护他的战友,拼尽最后的力气继续向满是地雷的山坡下滚去,直至壮烈牺牲,战后被昆明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至于在排雷破障时牺牲、负伤的工兵,在轮战各军中都曾大量涌现,堪称可歌可泣。工兵出色执行任务的一个典型战例是:在第1军部队1985年3.8战斗发起前,工兵与步兵分队协同,根据各自的实际,采取集中和连续的不同作业方法,秘密构筑了短洞17个(长187米,可容600余人)、波纹钢猫耳洞55个、掩蔽部24个、掩盖观察工事18个、掩盖射击工事26个,挖掘交通壕4500米,开辟通路15000余米,排雷2789枚,使担任奇袭作战任务的部队400余人、56具轻重火器、106吨弹药及5-7日份的食品,全部提前储备进洞,保障了出击战斗的顺利进行。

在两山作战中,防化兵实施战场保障,配合步兵作战,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最有名的就是火焰喷射器的使用。在拔点战斗时,步兵师防化连多将所属喷火班配属给步兵分队,执行打敌工事、山洞、掩蔽部的任务。火焰喷射器在攻击山洞之敌时可以拐弯杀伤,并燃烧耗尽洞空的氧气,使躲藏顽抗之敌窒息,威力极大,在实战中表现出色,受到了前线官兵的热烈欢迎。另外防化兵的防化侦察功能也很重要。在两山战场上,越军拥有数量较大的沙林、VX、芥子气和氢氰酸等化学武器,而且40火箭筒以上口径的各种火炮均配有化学武器弹。虽然越军不敢随便使用化学武器,但偶尔打几发骚扰,也造成过前沿部分官兵中毒的事情。因而防化兵以班、组为单位相应配置到前沿阵地,密切观察当面越军使用化学武器的动向,及时做出反应,指导部队防毒,并报告上级以供决策。同时防化兵在攻击拔点时也会对地下工事中的敌人使用毒烟弹,将其熏出来或闷进去,配合步兵全歼守敌。

及时有效的通信联络是实施组织指挥的重要保障。在两山战场上,中国军队通常使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法,多种器材并用,建立起了稳定的通信网络。一般会在战前优选通信样式,调整通信骨干,预先敷设多条有线,增加迂回线路,战斗开始后则紧跟突击部队进行有线架设。无线电逐级向步兵加强,861指挥机配发到班,884步谈机配发到排,10瓦单边带电台、2瓦电台、705C保密电台配发到连,团与营之间使用2瓦电台和10瓦单边带电台联络,师对团使用15瓦八一电台联络。炮兵指挥所之间则使用有线和无线线路构成专向联络。战斗中,根据情况将有线和无线及时切换,多种器材并用,既保障了通信联络和指挥顺畅,又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因为老山战场地形复杂,地面杂波严重,通信设备常受到干扰,有时甚至不能使用。中国军队装备的通信器材质量不太好,特别是一线步兵最常用的861指挥机,噪音非常大,而且头套式耳机和喉震式送话方式也很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影响指挥。当时中美之间已有了一定的军事交流,因而中国军队也部分装备了美军的0.5瓦单兵对讲机,其质量优良,音质清楚,非常受部队的欢迎。作战期间,一线部队在使用884步谈机、861指挥机等器材进行联络时,常常遭到越军电台的窃听,多次发生了机密泄漏。第1军轮战时,其1师1团所属部队就创造性地使用了温州籍战士担任步谈机员,配到一线各连队,在战斗中用家乡土语通话,防止了敌台干忧窃听,取得了良好效果。作战期间,为了有效实施对敌方通信联络的干扰,中央军委直属干扰17团率大功率干扰机及各军区的通信干扰营也先后进入老山战场参战,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沈阳军区参战的无线电通信干扰营,在1985年的9.23战斗中支援46军138师414团部队出击395高地,对越军457炮兵团的指挥网实施了压制性干扰,致使该团始终无法有效地对395高地及其周边高地进行精确炮击,只能根据大概位置进行炮火覆盖。战斗中457炮兵团共向中国军队发射炮弹3231发,命中中国军队阵地的仅有781发,占耗弹总数的24%,且绝大多数没有命中中国步兵攻击的395高地。直接指挥这次作战的138师政委对通信干扰营给予了高度评价:“由于通信干扰营参加作战,9.23作战我军的伤亡人数比战前预料的减少四分之三!”

在两山战场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双方的特种部队作战了。越军的特工部队精干善战,神出鬼没,曾创造过奇袭破坏中国军队“辛柏林”雷达的精彩战例。据说这件事当时惊动了邓小平,召来总参谋长杨得志询问:“越南的特工这么厉害吗?他们的特工可以进来,我们的侦察兵为什么不能出去?”由此,拉开了中越间一场绵延近5年之久的侦察作战序幕。在此之前,中国军队还没有专门的侦察作战这一提法,更不要说特种作战了。1984年发起两山作战时,战场的侦察保障主要由14军、11军自己组织实施。从当年7月起,一直到1989年1月,国内各军区部队以野战军为单位,先后组织了15支侦察大队,轮番进入老山战区,集中对越军实施侦察作战,执行了抵近观察、渗透侦察、袭击捕俘、拔点作战等任务。在4年半的作战时间里,共执行各种任务数万人次,歼敌近2400人,摧毁了越军一批军事目标并获取了大量情报。另外,总参直属的技术侦察分队和前沿工作队也秘密进入两山战区执行任务。在作战期间,涌现出了一批侦察英雄。如“战斗英雄”13军39师侦察连排长傅孔良烈士、“捕俘英雄”54军侦察连班长张柱兵、“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 21集团军62师184团8连指导员张新奎烈士、“侦察英雄”北京卫戍区警卫3师侦察连连长冷杰松等。侦察兵创造的光辉战例有很多,如两山作战前期的1984年9月12日,第3侦察大队54军160师侦察连奉命组织侦察分队在844高地执行侦察捕俘任务。侦察分队在连长孙建国指挥下,乘天降大雨之机突然出击,不到一分钟即摧毁越军一个哨棚,俘虏负伤越军1名,然后带上缴获的文件和武器弹药迅速撤离。越军出动约2个排兵力随后追来,遭到侦察分队先后设置的地雷拦阻,只好停止了追击。侦察分队重新选择方向,开辟通路,安全返回了出发阵地。整个袭击战共击毙越军13名(被俘虏的越军在押返途中死亡),侦察分队无一伤亡。战后,越军在广播里惊呼“遭到中国高级别动队的无声袭击”。昆明军区和情报部门的首长也盛赞了这次袭击战斗,称其为“是我军从抗美援朝以来侦察兵一次最成功的奇袭战。”

因为两山战场地形复杂,道路稀少,大军机动和物资转运都非常困难。在作战期间,工程兵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紧急抢险,长年奋战,为保障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开战前部队向两山地区集结阶段,工程兵部队克服困难,昼夜苦干,在险峻的山地间临时修筑了多条进出道路,使主力部队能够按时进入战区完成作战准备工作。当1984年4月2日昆明军区开始实施对越炮击的“一.四工程”时,越军二军区司令员武立得知中国人突然把这么多重炮布置到了老山和者阴山地区,当场气得把电话都摔了。1990年曾经出版过一本对越作战的纪实文学《中越战争秘录》,在其后多年广为流传。该书的封面是一张战地照片,显示了一长串军车在蜿蜒盘旋的山路间前进,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张照片表现得正是老山战区非常著名的三转弯地域,是当时前线官兵皆知的“交通生死线”。三转弯是麻栗坡县城通往天保口岸的必经之路,当时老山战区的一切给养补充、弹药运输、伤员转移都必须从此处经过。三转弯地如其名,一条只能并行两辆车的军路在高耸的山地间曲折延伸,沿途大的转弯就有三个,还有不少小的转弯,在山间画出了一个个“之”字形状,像是一条扭曲长蛇。三转弯的正面直对着越军占据的小青山,其间隔着盘龙江河谷,地势开阔,易于观察和瞭望。因而,这条路成了越军炮火封锁的重点,从这里经过的人员和车辆经常遭到越军的炮火袭击。一位当年参战老兵有过如此回忆:“车过第一弯,侯干事命令我和小周抓紧车厢。他指挥驾驶员跑一、二十米停一下,然后接着再跑。如此反复。结果,前行不到100米,敌军的两发炮弹都落到第一次停车的地方。炮弹爆炸的碎片和溅起的石块扬得老高,砸在路边的树林里哗哗作响。我笑问侯干事:‘敌军咋这么笨,咱的车停那儿他们都打不着。。。。。。’侯干事瞥了我一眼,‘这不是敌人笨,而是因为我们机智灵活。你想,咱停下的时候,给了敌人瞄准的机会,它发射炮弹的时候,我们又快速前行。。。。。。’”这样的险遇,在三转弯算是家常便饭。为了修筑和维护这条咽喉要道,工程兵部队不怕牺牲,吃尽辛苦,随炸随修,与后勤运输部队团结奋战,硬是将三转弯建设成了自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国军队在新时期的又一条“钢铁运输线”,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在两山作战期间,中国军队的导弹部队也神秘亮相。14军40师进入老山战区时,即部署了1个“红缨—5号”防空导弹连、1个红箭-73反坦克导弹连。“红缨—5号”防空导弹是中国军工部门根据苏联的萨姆-7防空导弹仿制而成的,是一种便携式超低空防空导弹,可以肩扛发射,能攻击目视条件下的高速飞机与直升机。因为两山作战基本是地面战,“红缨—5号”防空导弹主要担任警卫防空任务,部署在指挥所和重要目标附近。当时越军在老山战场部署有8架苏制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每架加挂有24枚无制导对地攻击火箭弹,火力十分凶猛。中国军队前沿步兵团装备对空作战的14.5毫米、12.7毫米高射机枪都打不透其腹部装甲,如果越军出动这种直升机攻击中国军队阵地,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尽管有防空导弹和高炮与其对抗,但摄于米-24的机动性,反制效果有多大恐怕难以把握。好在这种直升机对于越军来说也是宝贝,不敢轻易使用,加上害怕中国军队炮火报复,最后终于没有出动,“红缨—5号”防空导弹也就遗憾地未能显显身手。真正参加实战的是红箭-73反坦克导弹,这种导弹是中国军工部门根据苏联的AT-3萨格尔反坦克导弹,于1978年仿制和改进而成的,在当时具有性能比较先进、体积小、成本低的特点。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时,红箭-73反坦克导弹还没有批量装备部队。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在东线谅山方向部署了1个导弹连,主要担任反坦克预备队,但没能得到与越军坦克过招的机会。到了1980年代,这种反坦克导弹已批量装备给了部队。40师上老山时即部署了1个红箭-73反坦克导弹连,装备有导弹发射架18具,以班为单位分散配置实施防御。后来的轮战各军上阵地后,也均以师为单位部署了反坦克导弹连,作为反坦克预备队使用。真正将这种导弹投入实战应用的,则是67军199师和46军138师所属的导弹连。199师导弹连上阵地后,在那拉方向先后向越军阵地发射了9枚红箭-73反坦克导弹,但因其首次用于山岳丛林地带,在射击效果上不太理想。1985年7月2日上午,138师导弹连1个班秘密进入八里河东山前沿的35号高地构筑了发射阵地。经过对2100米外的目标仔细观察后,下午15时05分,导弹班突然发射,2个小组连发4枚导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摧毁了越军在1031高地的营、连指挥所,击毙其官兵17人,其中大部分为营、连干部。12月24日,138师导弹连在八里河东山同一地域的31号阵地再次发动突袭,一举“斩首”成功,摧毁了对面越军前沿阵地的营指挥所。在两山战场上,从导弹作战的发射成本角度考虑,中国军队对越军的导弹打击数量有限,主要属于试验性射击。实战证明,红箭-73反坦克导弹具有射击精度高和穿透力强的特点,除了装甲目标外,对于山地中有钢筋水泥护墙的隐蔽坚固工事也有很强的摧毁力,为反坦克导弹的后续研制和改进提供了重要检验数据。

在两山作战期间,空军也奉中央军委命令,先后出动了多个航空兵师、侦察团、运输机团和地空导弹部队,轮流作战,配合地面部队执行国土防空和作战侦察任务。当时空军动用了所有专业侦察航空兵部队,使用了已有的全部侦察手段,在广西、云南长达1000余公里的地段上多次实施了航空侦察,侦察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发现各种目标3000余个,有力配合了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1987年10月5日下午,广州军区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广西龙州县境内实施防空作战,使用红旗-2号导弹一举击落了入侵中国领空的越南米格-21P型侦察机1架,并活捉飞行员陈尊大尉。这是在十年中越战争中,越南空军唯一升空越境侦察即被中国军队击落的飞机。战后,击落越机的地空导弹第3团97营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并被广州军区空军授予了“神威导弹营”荣誉称号。

两山作战,是中国军队继抗美援朝战争后实施的最大的一次多军兵种协同作战。其作战时间跨度大,作战环境复杂恶劣,作战准备工作千头万绪,作战协同要求高、难度大,为1980年代的人民解放军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经过了这次难得的实战检验,日后的集团军、合成军建设以及新的军事变革,都于此获益甚多,影响深远,为进入新世纪的人民解放军建设的突飞猛进打下了重要基础。

从后勤保障上看,两山战区,特别是老山战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对作战行动影响极大,后勤保障非常困难。老山主峰海拔为1422.2米,与其山脚下的盘龙江谷地比高相差近1300米,整片地区山陡谷深,平均坡度为40度左右,不少地段坡度达60-70度。在这个地形下,步兵只能沿边境一线的山地制高点配置,远离后方补给基地。而一线阵地山高林密,道路稀少,不能通车,后勤补给只能通过骡马运输。当时军队饲养的骡马多是高大畜种,不适应山地勤务,部队只得大量雇佣战区当地的骡马担负运输任务。许多地段甚至连骡马也不能通行,前送后运全靠人力,对军工、民工的需求和依赖非常大。
为了确保一线部队的每天两餐热食,炊事人员早早就要做好饭,上下山十多里往来运送,付出了巨大努力。即使如此,到了战事紧张和天气恶劣的时候,还是保障不了一线部队的吃饭需要。后来上级不得不向一线阵地配发了煤油炉、桶、锅、面条、大米、软袋食品、蔬菜等器材和食品,让官兵们在有条件的时候自己开伙。阵地上的吃水也很困难,每天都要由官兵下山背取,常常要到十几里外去背水,再背回到山上。如八里河东山主峰海拔为1175.4米,驻守官兵单程背水一趟要走上9公里,还要再爬1045级台阶到山顶,吃水极为艰难。后来,这个高地就被誉为是“八十年代上甘岭”。当时据一线连队统计,分队供水最好时为每人每天1斤,有时要3个人才能分到1斤水。这点宝贵的水要用到关键的地方,像什么洗脸、漱口之类的就都免了,除了保证最低限度地饮用外,有时几个人会将水合到一起下顿面条改善伙食。这还是在战事不紧张的时候,一旦打起来了,连这点水都供不上。实在不行了,就只能靠接雨水维持。有时一连多日不下雨,好容易下雨接到点雨水,官兵们舍不得用,最后都臭了。因为长时间缺乏饮水,很多官兵小便稀少,大便通常要一周才解一次。这种环境下,不少人得了尿道结石,痛得钻心刺骨。

战区白天气温常常高达35-40度,猫耳洞里更是热得像蒸笼。时间长了,阵地上的官兵们就把衣服都脱了,很多人一丝不挂,只有连、排长穿条短裤象征指挥位置。因为阵地上过于闷热、潮湿,很多官兵得了烂裆病,痒得不行,坐不下,睡不着,痛苦异常。对面阵地的越军也同样如此。后来就出现了阵地奇观,一旦天气晴好时,双方士兵就像有约定一样解除了敌对状态,纷纷光着身子钻出掩体躺在阵地上“晒蛋”,直到晒好后回到工事内,才再次准备开打。到了轮战后期,中国军队配发了“1号霜”和微型浴包,才基本治愈了烂裆病。有一次40师师长刘昌友上松毛岭一线阵地检查,看到战士们因缺水而嘴唇干裂,赤裸的身体上没有一丝汗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再去消耗他们仅有的一点水,硬是渴着视察完了阵地。回到师部后,他一口气喝了三大茶缸子的水,可还是觉得渴。

据调查,在轮战初期,一线部队因为战事紧张、潮湿闷热、食欲不振而导致体力消耗极大。约有30%的人员患有疲劳综合症,50%的人员患有脚气和皮肤湿疹。到了轮战中后期,因为长年在环境恶劣的阵地上对峙,腰疼、腹泻、烂裆、皮肤病、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各种患病情况更加严重,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为此后勤做出了很大努力,积极进行防治和输送营养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保障一线部队的基本供给,战区内的军工们立下了最大的功勋。除了要向阵地运送食品和弹药外,因为越军的炮击轰炸和下雨塌方,阵地上的工事常遭破坏,还需要大量的施工构件。军工战士们每天都要背上重7、80斤,最重可达120多斤的作战物资,默默而艰难地向阵地运送。下阵地时,他们还要身背、手抬、肩扛着100多斤重的伤员,一点一点向山下蹭,常常是7、8个人才能抬下1个伤员来。无论是上阵地还是下阵地,都要通过越军炮火封锁最严密的地段,通常被称为是“百米生死线”,而且往往是连着几道生死线。因为山高坡陡,在上下山通过危险地段时,军工们还要四肢着地爬行,一步一步艰难前进,情景非常悲壮。有的人因此累得吐血,有的人晕倒在行进的途中,很多人的双肩、双膝皮肤都被磨烂了,一些人因此留下了终身残疾,还有的人永远倒在了“百米生死线”上。这些军工英雄们很少为人所知,但却用自己的英勇无畏和流血牺牲赢得了全军指战员的高度赞誉。因此,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老山骆驼”。

为了保障前线部队的给养需要,中国军队的后勤部门使尽浑身解数,制定统筹计划,严密组织运输保障,采取多种保障形式,各级后勤保障人员发扬“吃大苦,耐大劳,团结战斗,克服困难”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全战区的整体有序的保障体系。仅在14军老山地区坚守防御作战阶段,后勤部门就向前线运送弹药6138吨、油料1230吨、主副食7367吨、燃料5028吨、马草料716吨、营房物资701吨、被装55吨、药材40吨、日用百货847吨,有力保障了前线部队的需要。从典型的7.12大战中看,中国军队弹药、食物及其他物资储备充足,越战越勇,敞开了打;而越军虽精心准备了2个月,但打了一天就已粮弹两缺,前线部队主食不足,甚至发生了截夺弹药车的事情,攻势无法持续下去。由此可见,中越两军的差距,说到底还是一个综合国力的差距。

在两山作战中,中国军队的后勤部门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思想指导下,周密制定物资技术的保障方案,动用各种手段及时有力地予以实施,使各阵地的弹药、物资都超规定标准储存,加上所有后勤保障人员的艰苦努力,基本做到了部队打到哪里,后勤工作就保障到哪里,前线部队枪炮不缺弹,人马不缺粮,车辆不缺油,伤员及时救,从而为持久作战、应付各种突发情况,直至赢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的高度看,人民解放军从诞生起,能在历次国内外战争中越战越强,不断壮大,与其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一个特殊优势。在两山作战中,各轮战部队将政治思想工作紧紧围绕焕发部队高昂的战斗情绪,保障打胜仗这个根本目的来展开,发挥了强大威力。

首先,是充分发挥党委、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了保证作战胜利,轮战部队的各级党委和连队党支部在整个战争期间,反复学习上级的作战方针、命令、指示,统一思想,做到凡涉及作战中的重大问题,都能通过党委集体领导来解决。在战斗中,各级领导不但指挥所靠前指挥,还逐级下到主攻的营、连、排加强指挥,以身作则,果断处置情况,起到了团结作战的核心作用。共产党员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哪里战斗最激烈,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哪里最艰苦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部队英勇善战的士气。在两山作战中,指挥员靠前指挥、共产党员带头冲锋的事例不胜枚举。典型的如1985年的6.11战斗中,67军199师595团组成突击梯队反击211高地,各梯队就按照班长、党员、共青团员的顺序分别编成战斗小组,逐次投入战斗,反复冲击,不怕牺牲,死战不退。1连代理副连长贾柯在冲锋时右腿被弹片打了两个窟窿,他忍痛大喊一声“党员、骨干跟我上!”带领几名战士率先冲上211高地,在随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其次,在激烈艰苦的战斗期间,各部队注意及时调整健全党的组织,及时健全行政组织,及时配齐干部,做到随缺随补。如14军40师在老山防御作战阶段,就先后调整了团党委书记2人、常委2人、委员3人,营党委书记5人、副书记1人、委员12人,连队党支部书记11人,委员19人,指定了党小组长21人。因此,在战斗中做到了组织严密不散,政治鼓动坚强有力。40师在进攻老山时伤亡了各级干部146人,在转入防御时迅速配齐了干部,其中将战士代理排长、个别代理连级干部职务的133人,及时下命令提升为干部,并将33名干部提升了职务,从而做到了指挥不中断。

第三,以党员为骨干,做好战时的思想鼓动工作。在轮战期间,各部队的军、师、团政治机关和各级政工干部深入基层和各个阵地,与党团员及干部一起,及时向指战员们传达上级的指示、勉励、嘉奖、记功情况,及时传播胜利消息,及时传播祖国各个战线的大好形势和兄弟部队的胜利捷报,及时传播祖国人民的关怀和希望。部队利用战斗间隙,阅读书报、慰问信、家信,互相谈心,讲战斗英雄事绩,谈电影中的英雄部队和英雄事绩,让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岩龙等英雄形象在广大指战员的头脑中扎根。在掩蔽部、坑道内开展写诗、写快报、画画、记日记、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从而让广大官兵时刻感受到自己英勇战斗,甚至流血牺牲的价值,使“无私奉献”、“祖国在我心中”从口号变成了自觉的战斗行动。

第四,将平时教育与战时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广大指战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前,各轮战部队都要开展广泛的动员教育活动,注意把学习贯彻中央军委的命令同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尤其是“五种革命精神”(发扬革命和拚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同大讲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学习本单位英模事迹结合起来,同学习对越作战经验特别是同学习“四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结合起来,同揭露控诉越军侵柬反华、搞地区霸权主义的罪行结合起来。通过动员教育活动,广大指战员明确了这次作战是收复领土保卫边疆保卫四化的正义之战,激发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了英勇杀敌、敢打必胜的战斗热忱。14军40师进攻老山前,通过动员教育,全师就收到了求战书8500多份、血书240份,有105名在外人员提前按时归队,209名临时来队家属离队返乡。第1军上阵地前,全军共有2.7万人写了求战书和决心书,有6406人写了血书。其1师3团143名专业户子弟,人人要求上前线,誓死保卫党的强国富民好政策。40师118团8连在战前发出了“血染老山顶,领土一日还,血染战旗红,卫国当英雄”的誓言。战斗中该连勇猛攻占了老山主峰东北侧核心阵地54号、56号、53号高地,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了“老山英雄连”荣誉称号。烈士王大才在战前的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党叫我堵枪眼,我就学黄继光;党叫我炸碉堡,我就学董存瑞;像英雄那样,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在 7.12大战中,40师119团8连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在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之际仍坚持战斗,鼓励大家“坚决守住阵地,不能给祖国丢脸”,最后英勇牺牲。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山作战期间,中央领导人也纷纷题词,极大地关怀和鼓励了全军指战员。如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题词是“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题词是“国威军威看西南”,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的题词是“英勇善战,威震老山”,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的题词是“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一句话,充满了正能量,在那个理想主义犹存的时代,如何叫人不振奋!

总的来说,在两山作战中,中越两军都正常发挥了水平,硬碰硬地较量了5年多。中国军队在相对强大的国力保障下,攻强守固,在战场上占了上风,达到了收复领土、牵制越军、锻炼部队的战略目的,圆满收场。反观越军,虽然在两山地区集结了比当面中国军队更多的兵力,也是主要的攻势发起方,其蓄谋已久,精心准备,使出了各种战法,不可谓不竭尽全力。但在相对衰弱的国力限制下,后勤供给匮乏,部队生活艰苦,士气低落,最后只能沦为死拖活耗,黯然收场。两山之战,形式上是边境冲突,实质上是两国两军之战,拼的是综合国力,最后的结果,实际上在开战前就已注定了。
(四). 中国军队的进步

相对于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参加两山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在诸多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和提高,体现了1980年代中国军队的建设水平。

在武器装备方面,相对于1979年的战争中还大量使用了半自动武器,两山作战时的中国军队已全部换用了自动武器。除了原有的56式、56-1式冲锋枪外,还部分使用了少量的56-2式冲锋枪,并逐步换装了81式枪族。由此,消除了1979之战时班组自动火力不足的明显短板,单兵和班组火力已与越军旗鼓相当。在进行阵地防御时,步兵连还配备了12.7毫米高射机枪,步兵排配备了7.62毫米重机枪,连排级火力也得到了较大加强;1979之战时侦察兵主要使用的是64式微声冲锋枪,两山作战时则已大量换用了85式微声/轻型冲锋枪和部分79式轻型冲锋枪,丰富了侦察用武器体系,加强了自动火力。因为85式微声冲锋枪的性能比64式要好,有些老兵就把64式微声冲锋枪的消音碗去掉,作为普通自动武器,与85式微声冲锋枪搭配使用,效果良好。79式轻型冲锋枪出枪快、射速高,近距离交战时威力很大,在实战中也有过较好表现;1979之战时越军使用了一种苏制SVD7.62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对中国军队造成了不小杀伤,而当时中国军队却没有同类型武器与之对抗。两山作战时中国军队已装备了根据缴获的苏制SVD狙击步枪仿制而成的79式狙击步枪,在实战中狙杀效果良好,有力压制了越军的狙击作战。后来又研制出了85式狙击步枪,至今部队还在使用;1979之战时步兵大量使用了67式木柄手榴弹攻坚阻敌,这种手榴弹全弹较重,体积较大,产生的破片数量较少,破片一致性也较差,杀伤威力不足。两山作战时步兵换用了82式手榴弹,重量和体积较67式手榴弹大为减小,而装药量和破片数则成倍增加,杀伤威力增强了很多;1979之战时步兵使用的随伴火炮主要是65式82无坐力炮,两山作战时又加入了78式82无坐力炮,其破甲弹和榴弹的杀伤威力都有所增强。两种无坐力炮配合使用,在实战中打敌火力点和掩蔽部的效果良好。因而老兵中流传了一种说法:“200米以内用82无是指哪打哪,没跑!”;1979之战时,工兵和步兵排雷破障主要使用320爆破法、直列装药、爆破筒、手榴弹和炸药包。到了两山作战时,参战部队已普遍使用了73式/74(改)式火箭爆破器排雷,在爆破器材上前进了一步。不过,两山地区树木茂密、高草丛生,火箭爆破器使用时常常被树草挂住爆炸带,影响了爆破效果。工兵和步兵不得不使用直列装药、空包弹抛射导爆索、竹竿挑炸药包等方法辅助排雷,并且发明了用60炮、40火箭筒发射导爆索排雷,危急时刻甚至用人体滚雷。为了对付越军的铁丝网,中国军队还研究出将一种卡口安装在步枪和冲锋枪上,只要用枪卡住铁丝网,一搂火啪就打开了,省去了携带破坏钳的不便和麻烦;1979之战时,因为主要打的是运动战,阵地防御的手段不足,步兵在警卫阵地和断后阻敌时临时使用了将手榴弹拉弦后挂在草丛、树梢上防敌接近的方法,只是聊胜无米之炊。到了两山作战时,基本上是阵地防御,步兵就大量使用了地雷阻敌,特别是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容易控制,杀伤效果十分惊人。侦察兵也很喜欢这种地雷,在深入敌后时作断后使用,在丛林中非常易于隐蔽歼敌;另外,两山作战时中国军队首次小规模使用了双面迷彩服,主要配发给侦察兵,虽然伪装效果不是很好,但仍属填补空白,积累了实战经验,为后来的军队建设提供了借鉴。

在临战训练方面,1979之战时的中国军队是临时扩编,简易训练,仓促上阵,属于临阵磨枪。当时最早接到命令行动的部队到开战的准备时间有70多天,大部分参战部队从行动到开战的准备时间有近2个月,最晚接到命令的部队到开战的准备时间只有16天。这种情况下,部队紧急进入集结驻地后,只能采取先到先训、急用先训、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针对性的临战训练。以步兵为例,训练的重点是射击、投弹、爆破、土工作业、埋雷、排雷、防空、防化、战场自救、互救、穿林行军和从单兵到营的山林地区攻防战术,普遍完成了1-2次实弹射击,投掷了3-5枚手榴弹。但是,因为从上到下都对越军的作战特点不了解,也缺乏山岳丛林地的实战经验,在训练方向和训练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偏差和无法准确把握。也就是说,一名刚入伍的新兵,只打了几次枪、投了几次弹,接受了几次攻防战术训练,单兵战斗技能远称不上娴熟,对亚热带山岳丛林环境也还没有充分适应,而且不了解对手的作战特点,就直接上了血火无情的战场,其战斗力可想而知。1979之战初期中国军队遭受了很大伤亡,与部队训练不足紧密相关。到了两山作战时,一般新一批轮战部队从接到命令到上阵地换防,短的有3个多月,长的在半年以上,因而有了比较充分的驻训时间。同样以步兵为例,轮战部队通常要突出进行“三防三反”(即防炮击、反炮击,防偷袭、反偷袭,防特工、反特工)、“五小”(小课目、小分队、小行动、小火炮、小动作)和“六项基本功”(体能、射击投弹、自救互救、埋雷排雷、利用地形地物、土工作业)的强化训练。除了进行能走、打、吃、住、藏,会打枪投弹、埋雷排雷、土工作业、自救互救、利用地形地物、识图用图等基本科目的训练,还要选择相似作战地形,设置近似战场环境,在人烟稀少、环境复杂、气候恶劣、缺粮少水的艰苦条件下,连续若干昼夜进行关于上述科目的适应性演练,同时重点加强夜间作战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根据越军的作战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适应作战对象、作战环境的强化训练,从单兵到分队,边训练边研究,集思广益,总结推广,及时充实训练内容,活跃训练方法,培养骨干、尖子,并推动传帮带活动,使部队官兵能够对山地丛林作战和越军的作战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如此,部队有了充分时间训练单兵战斗技能和分队战术,并在实兵演练中逐渐适应了亚热带山岳丛林环境,同时对越军的作战特点有了较多的了解,针对性地进行了反制训练,其作战效能和1979年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战术运用和组织协同方面,1979年时部队的战术比较生疏,很多干部军事素质不高,开战之初打得很莽撞,冲锋时队形密集,不敢走大路两侧,不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不会严密组织排雷,不会边打边搜索,不会多面攻击,组织协同松散,因而造成了很多不该有的伤亡。炮兵往往整营整连进行射击,申请火力支援要逐级上报,与步兵的协同动作差,对步兵的支援不够及时有力。打到后来,部队及时总结经验,改变打法,灵活运用战术,才越打越好。两山作战时,因为部队已经过了较充分的临战训练和加强了战前侦察,战斗准备和组织都比较到位。同时新一代指挥员已经崛起,很多干部都是从军事院校毕业,对于如何实施组织指挥和步炮协同都有较为清楚的概念,军事素质已大大提高。部队一般在攻击发起前通常严密实施各种侦察,基本摸清了攻击地域的地形、路线和越军的兵力部署,并派工兵提前秘密开辟通路,攻击发起时步兵采用疏开队形,小群多路,交替掩护,对越军阵地实施多路、多方向的连续攻击,边打边剿,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战术效果。炮兵则与步兵密切协同,炮火准备时逐段护送步兵冲击,并简化了火力申请程序,前观紧随主攻营连前进,通常接到呼唤后只需几分钟就能以炮火支援步兵战斗。进入阵地防御作战阶段后,每次组织战斗时,步兵、炮兵和技术分队的指挥员都要开联席会议,研究具体协同方案,在图上完成协同,并在现地明确任务和分工,反复组织协同演练。当时有一种被作为先进经验的训练方法叫“八级同台”,即在拔点战斗前,军区首长、集团军首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战斗小组长齐聚一堂,集思广益,磋商打法,组织协同,完善战斗方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战斗打响后,步炮双方指挥员在同一指挥所实施组织指挥,进行当面协同,减少了指挥中转环节,提高了炮火支援的时效性。攻击分队则按照预先协同方案,将协同动作明确到每个战斗小组,落实到每一个战士,强调紧密配合,密切协作,一路受阻多路接应,一波受挫多方支援。在通信保障方面变单级保障为多级保障,有线、无线并用,多网路组合,从而保障了通信指挥的不间断。总的来看,中国军队在两山作战时的战术运用和组织协同能力已较1979年时提高了一大步,从而能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战果,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改观了1979之战后被广为诟病的部队形象。

在技术保障方面,1979之战时中国军队的技术保障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没有太大的差别,还是很落后的状态,因而这场战争双方在技术保障方面都没有什么较突出的特点。到了两山作战时,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程度的提高,参战部队已能够运用相对较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增强指挥、控制、侦察、通信等作战能力。如从西方进口了著名的“辛柏林”炮位侦测雷达投入作战,有效克制了越军的迫击炮游动作战;使用大功率电子干扰机对越军的无线电指挥网实施电子压制,干扰了其正常通信,打乱了其战场指挥,使其炮火难以准确命中,取得了很大效果;使用航模飞机对越军前沿阵地进行航空拍照侦察,获取了越军阵地的部分情报;1986年10月14日,47集团军139师实施“兰剑-B行动”时,运用了先进的微波传输技术将战斗过程传输到了师指挥所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79之战期间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被俘了200余人,其中还有干部带连队集体投降的事例,成为了全军难以言说的奇耻大辱。战后,在总结中就提出了革命气节教育不够的问题。到了两山作战初期,14军40师进攻老山时又有一名连级干部被俘,后来在越方的威逼折磨下吐露了部队机密,影响非常恶劣。此后,轮战部队的干部战士在上阵地前写决心书和宣誓时,都要加上一句“誓死不当俘虏!” 由于老山战场的特殊态势,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越军特工又到处出没,随时都可能与敌人遭遇。因此,参战官兵为了以防万一不至于落到敌人手里,采取了很多办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光荣弹”。顾名思义,一旦带上“光荣弹”,那就要随时准备着光荣牺牲。当时很多官兵选择了体积较小、弹体光滑、易于携带的82-1式进攻型手榴弹作为“光荣弹”,随时不离身,一旦遇到无法挽救的危险就要将其拉响。在两山作战期间,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烈士。如周忠烈烈士,14军40师119团3营机枪手,1984年7月12日在142号高地抗敌反扑的战斗中被敌包围,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几名越军同归于尽;刘家富烈士,14军40师119团8连战士,1984年7月12日在142号高地抗敌反扑的战斗中被敌包围,拉响2枚手榴弹与4名越军同归于尽;康玉明烈士,11军31师93团6连战士,1984年4月30日在攻击者阴山战斗中于1185高地附近遭到越军围攻,身负重伤,拉着手榴弹扑上去与敌人同归于尽;林祖武烈士,第1军1师1团6连排长,1985年3月8日在攻打小尖山的战斗中身负重伤,被敌包围,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钱灿贤烈士,第1军1师2团3连战士,1985年3月10日在166号高地打敌反扑的战斗中被敌包围,拉响缠在腰间的炸药与2名企图活捉他的越军同归于尽;张长艳烈士,第1军1师2团6连战士,1985年1月15日在向142号高地反冲击时身负重伤,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扑上来的越军同归于尽;董德明烈士,第1军1师2团6连战士,1985年1月15日在向142号高地反冲击时遭敌阻击,身负重伤,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方外元烈士,第1军直属侦察连副班长,1985年1月15日在坚守145号高地的战斗中身负重伤,挣扎着拔出匕首与冲上来的越军搏斗,最后拉响手榴弹与2名越军同归于尽;陆欣烈士,67军199师595团5连副班长,1985年5月31日在211高地抗敌反扑战斗中被敌包围,拉着身上的几枚手榴弹,跃出掩体与扑到到近前的越军同归于尽;贾柯烈士,67军199师595团1连代理副连长,1985年6月10日在反击211高地战斗中身负重伤,被敌包围,拉响3枚手榴弹与围上来的越军同归于尽。。。。。。两山作战中与敌同归于尽的英雄事绩超过了1979年之战,虽然还远不及抗美援朝战争,但作为一种参战官兵普遍加以准备的痛烈杀手,还是在人民解放军战史上写下了血色的一笔。

回头来看,军人在弹尽援绝之时,被迫放下武器向对方投降,这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原则,不应该受到谴责。然而,对历史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历史环境中。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不怕牺牲,战斗到底,不当俘虏,绝不投降,这已成为一种传统,是军魂象征。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苛求。

最后要说一句的是,在1984年两山作战中牺牲的普通战士,得到的抚恤金是2400元。相比于1979年战争中牺牲的普通战士抚恤金500元标准,已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3、4年的工资。可是,再多的钱也换不回大好男儿的生命,无法抚平烈士父母的心灵创伤。珍爱和平,警惕战争,这是所有人类都必须铭记的警示。
(五). 越南军队的表现

1979年战争后,越南当局意图报复,将其军力部署的重心北移,从越南南方和柬埔寨抽回大量兵力部署到了中越边境上。仅在云南中越边境,就新组建了第6军,归二军区指挥,在边境一线部署了7个步兵师。

在1979年的战争中,越军在边境一线主要以地方部队、公安、民军实施节节防御,成为了与中国军队作战的主力,打得很是顽强。而其一线部署的步兵师较少,主要执行机动作战任务,且在战斗中表现不佳。如1979年时越军在西线河口正面战场只部署了步兵345师,在昆明军区13军、14军的重拳打击之下无甚抵抗能力,很快崩溃败逃,弃城失地,其溃兵还沿路抢劫,闹出了不少笑话。而驻莱州省平卢地区的步兵316A师奉命东援老街,却被13军39师给截在代乃,没能在主战场使上什么劲。后来又遭到50军149师的长途攻击,不敢顽抗,很快向西退过了黄连山垭口。结果就是在1979年的战争中,给中国军队造成较大伤亡和麻烦的主要是越南的地方军、公安和民军,而不是正规的越南人民军。这就造成了两个正反相对的效应:中国军队遭到了越南地方军和民军的百般纠缠,却没能与精锐的越军主力步兵师好好交手几次,打得既吃力,又不过瘾;而越军则认为仅用地方部队和民军就“击退”了中国军队,要是调主力回来,那还在话下吗!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越军百般不服,先后调回精锐主力到中越边境继续挑衅,双方终于再一次激烈碰撞,一较高下。

到了两山作战前,越军在西线云南中越边境一线部署了316、345、356、313、314、326、355师共7个步兵师。其中316师就是1979年时的316A师,在越军六大主力步兵师中排名第五,战斗力较强;345师在1979年战后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整训,战斗力有所提高;356师前身为316B师,是由316师抽调骨干编组而成的,底子不错;313师所属部队多年在老山、扣林山、八里河边境当面驻扎,频频向中国挑衅,气焰很嚣张;314师参加过1979年的战争,未受过中国军队有力打击;326师为重装步兵师,装备较好;355师的3个步兵团原来都是地方军,在1979年的战争中遭到过中国军队狠狠打击,后组建为一线重装步兵师。这些一线步兵师中,316、356、313、314师都参加了河江战场作战。另外,在两山作战期间,越军总部先后从河宣省、山罗省、一军区、二军区、三军区、首都军区、广宁特区等省和军区抽调了主力师、团到河江边境参加轮战。其中包括越军主力步兵师中排名第二的步兵312师、排名第五的步兵325师、参加过几次侵柬作战的步兵第10师,还有步兵981、982(号称“王牌团”)、983、754、855(号称“山地攻坚模范团”)、567、2团等主力团,二军区直属炮兵168旅(原为炮兵168团,在1979年战争中曾荣立集体二等功)、炮兵368旅,以及在抗美战争中功勋卓著的总参谋部直属198特工团、821特工团等部队。可以说,在两山战场当面先后云集了一大批越军精锐部队,轮番与中国军队过招,再不是1979年以地方军、公安、民军为一线主力的阵容了。

对于中越双方主力碰撞的胜负结果,我们仅从两山作战期间两军团以上规模的攻防作战中便能略窥一二:

1984年4月28日至30日,昆明军区14军40师先后攻占老山、662.6高地、那拉地区的50多个高地,全歼了越军313师122团1、2营和3营一部,共歼灭越军630余人,自己伤亡900人左右。

1984年4月30日至5月6日,昆明军区11军31师全部攻占了者阴山诸要点,歼灭越军河宣省地方部队568人,自己伤亡300余人。

1984年6月11日,越军313师14团在821特工团一部配合下向那拉地区进攻,313师266团一部向八里河东山前沿进攻,均被40师119团、41师122团守备部队击退。越军伤亡180余人,中方伤亡108人。

1984年7月12日,越军出动了步兵4个团另1个营和2个特工团兵力,向老山、662.6高地、那拉、八里河东山方向发动了多路进攻。经过14个小时激战,越军仅夺取了662.6高地前沿一个警戒阵地,其余方向的进攻都被14军守备部队挫败。越军伤亡3300多人,中方伤亡380余人。

1984年12月20日至21日,越军356师153团在313师122团一部和部分特工配合下,向662.6高地、那拉方向发动了营、团规模进攻,被第1军1师1团守备部队击退。越军伤亡433人,中方伤亡60余人。

1985年1月15日,越军集中313师122团、356师149团和821特工团1营等兵力,向那拉方向发动团规模进攻。经过近16个小时激战,被第1军1师1团守备部队击退。越军伤亡670人,中方伤亡120余人。

1985年2月11日,第1军出动1师、36师、边防15团的6个加强连兵力,向汉杨、1442高地、140号高地、913高地和41号高地等地区的越军18个据点实施出击作战。经过激战于当天全部攻占各预定目标,共歼灭越军419人,自己伤亡106人。

1985年3月8日,第1军1师一次出动了5个步兵连兵力,同时对越军的156高地、166号、167号、168号、138号高地、小尖山、南嘎等7个据点实施出击作战。经过4昼夜激战,成功夺取了小尖山、156高地、138号、166号、168号高地及南嘎地区的控制权,并出击了167号高地,接连抗击了越军从班至团规模的反扑30余次,牢牢守住了既得阵地,共歼灭越军1200余人,自己伤亡200余人。

1985年5月31日,越军出动982团、981团共4个营兵力,向 67军在662.6高地、那拉前沿的多个阵地发起进攻。激战到6月2日拂晓,除丢失了211高地的2个哨位外,67军守备部队将其余方向的越军全部击退,共歼敌738人。

综观这9次双方团级规模以上的攻防对抗,中国军队攻击4次全部夺取了预定目标,越军攻击5次仅夺取了一个警戒阵地和一个小高地上的2个哨位,伤亡上也是越军远大于中国军队,双方高下立判。

总的来看,两山作战中,越军仍保持了1979年战争中的单兵技战术好、战斗时机警果断、作战手段诡诈多端的特点,擅长独立作战、偷袭作战、袭扰作战、游动作战,守卫阵地时非常顽强,冲击快,撤退也快,不容易抓住。其弱点也同样存在,害怕密集炮火打击,害怕侧后遭到攻击,士气不高,有时突然崩溃等。

1987年时曾经拍过一部关于对越自卫还击的电视剧《军魂》,取材于老山7.12大战,剧中对越军的描写比较传神。如对越军潜伏部队的警戒炮击,其中炮后死伤惨重却纪律严明静默不动,漫山遍野的越军唱着歌、打着军旗、抬着棺材、挑着猪肉向中国军队阵地走来的奇异景象,越军发起攻击后整营整连的凶猛强攻,遭到炮击后很快放羊,却又从侧翼偷袭上来等,都从一定侧面反映了越军的特点。当然,越军的生活没那么好,挑着猪肉上阵地是比较夸张了。重要的是,这支军队在战斗时非常凶猛,手段很多,杀伤力很强,敢于正面对抗,也很会玩阴谋诡计,这是没有疑义的。

与1979年不同的是,两山作战中的越军转守为攻,打攻势的时候很多,敢于连续冲击,敢于和中国军队反复争夺阵地,短兵相接的战斗打得也有声有色。其防御部队在阵地失守时,也不像1979年那样迅速化整为零,边打边藏,钻山逃跑了,而是顽强退守到掩蔽部、坑道、洞穴中,反复与中国军队周旋,直战至最后一人,为主力部队实施反扑创造战机。也就是说,越军敢于打正规战的能力增强了。这就可以看出,两山作战中越军主要使用正规主力部队和1979年时主要以地方部队和公安、民军作战的显著区别了。然而越军虽然常常发起攻势,也敢于攻击,但其大兵团作战能力差、协同不力的弱点难以克服,多数冲击遭到中国军队密集火力打击后即迅速溃散,尽管反复组织冲击,但却形不成强有力的矛头,偶有得手也不能迅速扩展战果,最后只能是虎头蛇尾。正规战打不下去,就又使出了偷袭、袭扰、冷枪、冷炮的老招数,周而复始,贯穿于两山作战的始终。

经过了两山作战前期的正面对撞后,越军终于了解到了中国军队的真正实力,自知不敌,加上政治形势的变化,后面就越打越消极,直到变成死拖活耗,在阵地上过起了日子。两山之后,越南陆军再也不敢吹什么“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只好让位给海空军,让没有挨过打的这些位继续玩起了抢夺南海诸岛的游戏。中越陆地边境的和平,是无数血战之后的献礼,历史已经无声地证明了一切。
(六). 两山作战的双方得失

贯穿于1980年代中后期的两山作战,从表面上看,是一场规模有限、烈度较低、主要由陆军参加的边境战争,与同时期的泰国和越南之间的边境冲突一起,被视为是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组成部分。而从深层次看,这场边境战争的政治影响极大,实际上成为了两国两军之间的较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战的局势走向,具有相当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战争结果的判断标准上看,双方打到最后是握手言和,未能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边境冲突,更没有出现哪一方征服另一方的零和结局。那么,对于这场战争中的双方得失该如何评估呢?

首先,从政治角度看,中国之所以发动两山作战,主要目的是在局部牵制越南对柬埔寨和泰国的军事行动,并惩罚其在中越边境的挑衅行为,间接的也是在试探美国和苏联的态度,相应采取进一步的战略互动措施。而越南后来死死在老山地区粘住中国,则主要是一种政治表态,企图继续获取苏联的支持,将柬埔寨这颗到手的果子彻底吞进肚里。察觉到越南的战略目的后,中国从全局出发因势而变,采取了边境轮战的应对之策,长期牵制越南,配合柬埔寨和泰国的抗越斗争,同时达到锻炼部队的目的。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契尔年科去世,54岁的戈尔巴乔夫继任总书记之职,苏联终于结束了老人执政,出现了新的国家发展契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决心推动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加速”发展战略,由此迫切需要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因而他着力转变了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在外交上实施了一系列缓和紧张局势的行动,其中就包括在与中国的关系上采取了新立场。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到邻近中国的远东重镇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发表讲话,表示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级别上同中国认真讨论建立睦邻关系问题,并宣布当年底从阿富汗和蒙古撤出部分军队,同时首次表明苏联同意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分中苏两国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上的边界。戈氏的这个讲话非同小可,要知道,从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中苏关系加速度走向恶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苏联在党际关系上不承认有任何错误,在国家关系上不承认中苏间有边界问题。这就等于堵死了中苏间进行平等对话的可能性,中国总不能影响一块冰冷的顽石。邓小平多次提出的影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其实质在于苏联以中国为敌,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至于中苏边界问题这种小事都只能搁在一边不提。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的这个讲话一出,不仅表明了愿意讨论中国提出的消除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问题,而且改变了苏联坚持了22年的不接受按国际惯例沿主航道中心线划分国界的原则,实际上是接受了中国的立场,愿意改善与中国的国家关系。

邓小平知道戈氏的这个讲话后非常兴奋,这表明他在一年多前作出的“世界大战十几年内打不起来”的论断是可能的,百万大裁军这步是走对了。而且当时中国的国内改革已经从农村转入了城市,进入了攻坚阶段,出现了很多新矛盾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争取一段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来进行发展,对于中国是至关重要的。威胁最大的敌人苏联出现了如此重要的新的外交立场,关系到了中国的未来走向,事关重大的国家利益。如能将其抓住,不仅可以一举改善中苏关系,进一步消除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而且为解决中越关系问题和柬埔寨问题也提供了重要契机,最终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全局。邓小平很快指示外交部要抓紧推进中苏边界谈判,并利用接见外宾的机会向苏联传达了重要信息:为了消除三大障碍,他愿意破例到苏联的任何地方去会见戈尔巴乔夫。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开始了中苏第三轮边界谈判。1988年12月1日至3日,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应邀正式访问苏联,这是1957年之后的中国外长首次访苏。此后双方经过多次磋商,确定了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将于1989年5月访问中国。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改善中苏关系的措施:大幅度减少了对越南的援助,实际已不再支持其对柬埔寨的军事占领;在连续小幅度从蒙古撤出部分军队后,又宣布将部署在中苏、中蒙边界地区的军队减少20万人;加快了从阿富汗撤军的步伐,并于1989年2月从阿富汗撤军完毕。至此,已基本消除了影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1989年5月1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正式访问中国,并与邓小平进行了会晤,宣告长达30年紧张的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越南的后台老板是苏联,没有苏联的支持和援助,越南在外交上不好应对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孤立;在军事上难以实现长期占领柬埔寨的目的,并且无法继续与中国对抗;其国内经济凋敝,民生艰难,巨额的军费开支已使国家经济不堪重负,支撑不了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1986年7月,越共中央总书记黎笋病逝,其后越南即面临了一连串的内外交困。当年12月,越共召开了六大,在会上承认了越南国家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实质上否定了过去的黎笋路线,并确立了新的“革新”路线,准备实行经济改革。然而,国内一些旧的保守势力还很强大,新的政策在推行时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同时战争环境的存在也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当中苏加速改善关系、苏联不再支持越南之后,越南继续武装占领柬埔寨已不可能,与中国对抗下去更无意义,国内的保守势力也失去了市场。以阮文灵为首的越南新领导人抓住机会,因势而变,宣布从1988年开始从柬埔寨部分撤军,至当年年底撤出了5万驻军部队。1989年9月,越南又宣布从柬埔寨全面撤军,同时在中越边境基本停止了军事行动。至此,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的主要障碍也得以消除。相应地,中国也于当年10月正式结束了中越边境轮战。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1991年10月,包括越南、柬埔寨国内各派与中国、苏联、美国、法国、日本、泰国、老挝等19个国家,在法国首都巴黎市克雷贝尔国际会议中心达成了《柬埔寨——巴黎和平协定》,规定自即日起,越南军队全部撤出柬埔寨,柬埔寨国内各派势力举行和平谈判并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进行民主选举,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东盟成员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34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进入柬埔寨,越南侵柬战争至此宣告彻底结束。

在卸下了战争包袱后,越南确立了新的国家战略,即抛弃过去的地区霸权主义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效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增强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在如此背景下,1990年9月,中越两国领导人实现了著名的成都会晤。次年,两国关系恢复了正常化。1991年6月,越共召开七大,全面调整了越南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再次开始以华为师。革新开放,代替地区小霸成为了越南顶在头上的新的标签。这个名词在越语中写为“Đổi mới”,有革新、刷新之意。据说刚开始中国翻译过来时也称其为改革开放,后来李鹏总理觉得别跟我们自己的国策混了,于是才给起了个名叫革新开放。从此,越南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仅仅几年时间就从粮食不能自给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国。

了解了上述中苏、中越关系的演变,那么就不难得出结论。越南武装占领柬埔寨、与中国对抗、武力入侵泰国,归根到底就是一场赌博,赌其在苏联支持下终于能够建立起地区霸权。然而,越南实在是一个小国,没有实力成为国际政治的仲裁者,在大国博弈之间只能成为可弃可取的一枚棋子,注定无法实现其印支联邦的迷梦。两山作战,不过是进一步削弱了它的国家实力,疲惫了军队和国民的意志,却没有得到任何产出。最后还是被苏联抛弃,不得不从柬埔寨撤出来,不得不改弦更张,折腾了十多年鸡飞蛋打。而中国则在进行两山作战锻炼军队的同时,改善了与苏联的关系,加强了与西方的合作,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其作战的全部目的,毫无疑问地在政治上成为了赢家。

其次,从军事角度看,中国最开始原计划是在两山地区打一仗后就将主力撤回,调整恢复到正常边防状态,也没想要轮战上5年。然而,越南在两山失守后调动了大批军队到河江前线,意图大打出手,并将重点集中于老山方向,不断向中国军队一线警戒阵地发动营、团规模的反扑。当时老山战场的态势对于中国军队比较不利,地势上北陡南缓,后勤运输比较困难。而防御主要沿国境骑线要点部署兵力,阵地最大纵深不足2公里,浅处不足百米,一线阵地处于越军在小青山、汉杨方向的居高临下瞰制和火力覆盖之下,难以筑成很坚固的防御工事,且无第二、第三阵地,很容易被敌突破。因此,为了防止辛苦得来的老山再被越军夺回去,中央军委不得不命令昆明军区停止调整,将预备队调上去,积极准备抗击越军反扑。同时根据越军欲长期纠缠的态势,也改变了决策,先后调动各军区部队轮番前往老山地区参加防御作战。正是因为中国军队的一线阵地防御态势恶劣,各军区的轮战部队只能立足于寸土不丢,并且为了改善防御态势,不得不在那拉地区与越军反复争夺,先后发生了多场大战。中国军队的一线阵地每天都要遭到越军炮轰和狙击,弹药消耗大,战斗减员时有发生。因为被周围越军阵地所瞰制,各项防御准备工作只能利用夜暗、浓雾条件下实施,构工设障、交通运输、物资储备、兵力机动都较为困难。老山之战一打就是5年多,除了双方的政治策略外,与中国军队的防御态势不利而被越军所乘也有重大关系。在硬碰硬的较量中,越军虽然拼上了大量人力物力到老山战场,但终归实力稍逊一筹,尽管常持攻势,还是逐渐落入了下风,使尽各种手段均难以挽回颓势。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越军后劲不足,不得不主动降低了战斗强度,减少了战斗行动,转为死拖活耗,直至战争结束。由此可见,在双方真刀真枪的军事较量上,中国赢得堂堂正正,越南则输得没有脾气。在战争期间,中国将老山作为练兵场,各军区部队轮番上阵,经受了实战检验,产生了大批干部,暴露了很多部队中存在的问题,为和平时期军队如何转向临战积累了经验,达到了锻炼部队的目的。

第三,从经济角度看,在两山开打的198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171亿元人民币,当时相当于318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10美元,军费开支为181亿元人民币,占GDP的 2.52%,占财政收入的11% ;越南的国内生产总值约90多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0美元左右,而军费开支却达10多亿美元,超过了GDP的 10%,占到了财政收入的64%。到了两山作战结束的199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8547.9亿元人民币,当时相当于3878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40多美元,军费开支为29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56%,占财政收入的9.87% ;越南的国内生产总值约130多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00美元左右,军费开支仍在10亿美元以上。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战争期间,中国的国家实力是在不断增强,GDP已经翻了一番,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76%,属于高速发展。而军费开支虽然在绝对总量上增长了60%,但占GDP比例却呈逐年下降之势,占财政收入也平均下降了1个多百分点。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并没有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反却打得游刃有余,借机消耗了很多库存军火。再观越南,长年在多个战场作战,国家经济实际是战时运行,军费开支长期居高不下,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致使财政不堪重负,国家无法正常增加对工农业生产的投资,经济畸形发展,面临了很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国家内外交困,经济社会陷入了空前危机。两相对照,即可明白双方在经济上的得失如何。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战争期间实施了百万大裁军,国防建设开始让位于经济建设,此后军队进入了长达十多年的忍耐期,军费增长速度年均递减,军费开支长期在低水平维持,军备建设趋于迟缓,一直到1997年军费开支才转为补偿性增长。当然,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为了经济建设而过度缩减军费也产生了很多负面问题,不过在这里想说明的是,两山作战造成的经济压力和挤占的社会资源,对于中国来说是影响甚微,而对于越南则是雪上加霜。

两山战场基本局限在老山、者阴山边境两纵纵深十多公里的范围内,没有大中城镇和商业中心,主要分布的都是贫瘠的乡村。中国攻入越南境内纵深不到2公里,其间只有几个无人的村庄。越南则只能向中国边境一侧漫无目的地打炮,也打不到什么有价值的经济目标。因而,这场战争对双方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是比较轻微的,主要是影响了边民的土地耕种和经济作物经营。相对而言,在10年边境作战期间,中国的广西、云南两个省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受到战争的影响较大,其经济发展速度长期落后于兄弟省区。再看越南,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家经济的重心主要位于南方,因为其受过资本主义统治20年,商业基础较好,经济相对发达。而北方多年作为大后方,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主要分布着国营厂矿和较多的物资储备中心,经济比较落后。经过1979年的战争后,北方的高平省、谅山省、黄连山省、莱州省边境一线地区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元气。紧接着因为越南的挑衅政策,边境上又频频发生了冲突,直至发展成绵延5年多的边境轮战。而中国在两山地区集中牵制越南作战的同时,在中越边境全线都对越南保持着适度压力,多次在不同地区实施了炮击和侦察作战。这样一来,越南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在北方进行恢复性的经济建设,只能被中国牵着走,长期维持战时经济运行,靠苏联的输血生活。当苏联的援助一断,一切也就烟消云散,越南只好重新选择站队。像越北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市,在1979年的战争中被打成了一片废墟。因为其与中国只有一水之隔,战后就废弃了很多年,直到1993年中越战火停息后才重新开始了建设。现在已成为了老街省省会,城市建设得还颇为不错,很像中国内地城市,正是以华为师的一个小翻版。有人评论说越北地区经济被中国拖住了10年不得发展,可见并不是虚言。  

越南革新开放后,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进入21世纪后,越南经济以平均每年接近7%的速度增长,位居东盟各国之首,外国媒体曾评论其经济增长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然而以2012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例,越南的GDP总量相当于8796亿元人民币,低于广西和云南,仅比成都一个市的GDP高一些,其人均GDP只相当于中国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越南和中国的经济差距要接近20年,早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了。战后,很多越南人谈到抗美战争时都非常自豪,而谈到中越战争时就不愿多言了。为何?知道这场战争打得没有意义,纯属浪费。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第四,从人员损失上看,因为越南方面的数据缺乏,按照中国方面披露的统计数据,在战争期间共击毙、击伤、俘虏越南军人接近4万人,中国方面军人和民兵、民工等人员的总伤亡在1万人左右。其中,越方死亡在1.5万人以上,中方死亡2000余人。另外,因为战场范围不大,人口也不多,还经过了战前疏散,因而直接造成的双方平民伤亡比较轻微。相比于越南战争中北越军人和越共死亡在100万人以上,负伤在60万人左右,平民也有大量伤亡,国家被炸成了一片废墟,两山之战对越南造成的人员伤亡实在算不上是太大。比较麻烦的是,因为双方进行防御时在边境附近埋设和抛射了上百万枚地雷,还有不少遗弃的炮弹和爆炸物,造成了中越边境上的560多片大小雷区,总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后,这些雷区给两国边民的和平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成为了两国发展边贸的严重障碍。因为越南方面的资金和技术不足,中国政府就宣布主动排除中越边境地区的所有地雷。从1992年开始,中国分两次进行了历时8年的世纪末大扫雷,共在中越边境全线排除各种地雷、爆炸物135万余枚,回收爆炸物2400箱,销毁废旧弹药及各种爆炸物品187.5吨。即使经过了如此规模的扫雷行动,在中越边境上随着雨水冲刷和泥石流下滑,仍能带出不少地雷和爆炸物,还是会时有造成边民的伤亡。战争的残酷性,在和平了许久的边境上偶有体现便会令人永生难忘。

第五,从领土得失上看,1978年时中越边境上存在领土归属争议问题的地方共有78处,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而到了1999年,中越两国签署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时,争议土地面积变成了227平方公里,其中114平方公里归中国,113平方公里归越南。为什么会比1978年时的争议领土多了155平方公里呢?可以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军队经过了十年流血牺牲,实际控制了中越边境上的主要骑线制高点,并占据了部分越南领土。当两国举行边界谈判时,中方就提出,要考虑中国对某些地区长期军事占领所造成的既成事实。因此,在最后进行边界划分时,对中国撤出部分原越南领土予以了适当补偿,使得中国边界在不同地段向前推进了几十米至几百米,一些清末中法战争后勘立的旧界碑从此被划入了中国境内。而在标志性的老山、者阴山、法卡山等骑线点的边界划分上,原来的边界线是从主峰顶部中间通过的,因为中国军队曾经占领了这几座山头,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所以在中越陆地边界条约签署后,边界线全部划在了几座主峰顶部的南沿,下边就是山坡,中国实际控制了主峰,让越方无险可守。特别是在老山主峰地区,比战前多划了7700平方米给中国。至2009年初,中越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全部结束,2000多公里长的边界再无争议。中越陆地边界恢复了和平,使两国都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写到这里,中国和越南在两山作战中谁得谁失应该已不再是问题了。归根到底,不论是1979年的中越之战,还是1984年开始的两山作战,不过都是冷战大幕下的前哨战,是冷战下的热战。这两个国家和分属冷战两大阵营的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奉行的是毛泽东制定的“联美整苏”、“国际反霸”战略,具有不可小视的实力和独立自主的地位,与西方是暂时性的联合,并不会成为西方的打手;越南虽然倒向了苏联,但与那些东欧卫星国不同,只是在战略上配合苏联,却不受苏联所控制和支配,双方是因互有所求而结盟。中越都有自己的战略企图和利益诉求,借着两大阵营的互相利用而各自弄潮,进行了激烈碰撞,一较高下。最终,也因冷战局势的演变而分出了胜负。中国达到了自己的主要目的,而越南在饱受折磨后,也浴火重生。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过:“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中越之战,非常鲜明地诠释了这句论断。

最后要说几句的是,中越间的陆地战争打完了,矛盾继续转向了海洋。1988年初,中国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在南沙群岛的永暑礁建立海洋观测站。为保护建立海洋观测站及建站人员的安全,南海舰队奉命派出舰艇编队,先后进驻南沙群岛海域实施警戒和保卫。在建站过程中,遭到了越南海军舰只和人员的一再阻挠,双方形成对峙,气氛非常紧张。3月14日,双方在赤瓜礁海域突然爆发海战,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一举击沉了越军820吨级武装运输船2艘,重创4100吨级大型登陆舰1艘,歼敌近200人,俘敌9人,自己只负伤2人,大获全胜。据越方后来公布,越方人员在这次海战中死亡了64人。这次海战打得很险,当时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并没有空军掩护,而越方则很快出动了苏-22飞机到海战区域。中方531号护卫舰用雷达锁定了越军飞机,并将对空导弹上架,苏-22发现被中方军舰雷达锁定后,即在距离10公里以外绕了两圈后返回。实际上当时531舰由于经费和人力缺乏,并没有装备红旗-61对空导弹,上架的都是教练弹,打出去也不会爆炸,能吓退越军飞机实属侥幸。为了防止越军报复,战后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即奉命返航。

3.14海战是一次突发事件,出乎了当时中越两国高层的预料。对于中国来说,主要目的是保护在南沙建站,并未想与越南海军发生冲突。如果越南武装人员明目张胆地抢占中国岛礁,要将其驱离,但不能打第一枪。战前给海军制定的行动方针是“不示弱,不吃亏,不丢面子,不打第一枪;如发现敌占我岛屿,强行将其赶走;南沙斗争既是军事斗争,也是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要严格掌握政策。”因而,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当时受限制较多,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危机发生时临阵应变、果断下令开火的舰队指挥员战后还接受了上级严格的调查。而越南其时已是阮文灵上台,已宣布从柬埔寨开始撤军,并准备与中国修复关系,也没想在南海大动干戈,因此采取了克制态度,没有发起报复行动。中国在判明了越南的意图后,因势而变,派遣海军又重返南沙,乘胜收复并占领了永暑礁、华阳礁、东门礁、南薰礁、渚碧礁、赤瓜礁等6个岛礁,终于填补了中国对南沙群岛实际控制的空白,为实现自己的领土主张迈出了重要一步。当时的这一脚插得很及时,要是等到中越停战后再想去南海做点什么,而其时与美国的“蜜月期”又已结束,以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来看,光这个决心就很难很难了。如果任由越南占领了永暑礁、赤瓜礁、南薰礁、渚碧礁、东门礁等南沙群岛北部的几个门户礁盘,那么越南就会将其抢占的南沙西南、中部、北部诸岛礁连成一片,堵住南海重要通道,后果不堪设想。

新中国虽然继承了中华民国政府留下的南海九段线(原为十一段线)版图,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却未能有效控制南沙群岛,既不能享有自己主张的南海历史权利,又无法实践现代国际海洋法规定的以陆定海原则,只能眼看着他国在南海打井采油,其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几十年间海空军都力有不逮,只能望海焦虑,这也就是刘华清上将感慨长叹“中国不建航母, 我死不瞑目”的真实含义。如今越南已抢占了南海29个岛礁,成为瓜分中国南海领土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中国将来要收复南海领土,夺回属于自己的海洋领土权益,免不了还要和越南这个老对手进行较量。然而这一次已不同于1979年和1984年的两次战争,中国和越南既有利益,又有矛盾,既保持着友好关系,又有难解的领土纷争,加上东盟各国环伺,美国强权在侧,是战是和,多大程度地打,多大程度地和,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殊难决断,考验的是国家的大智慧。

中国的强大,仍然任重道远。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都拭目以待吧。

(全文完)
好文章,辛苦了!
沈先生的文章大气磅礴,从战争的国际国内背景到作战的具体情况,都写得十分清楚。让后人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文中也看见了驻家乡部队的番号,倍感亲切。
感谢先生的作品,感谢分享

好文章,辛苦了!了解了一定的背景
好文章,一口气看完,辛苦了。
中国军队还创造了用82无坐力炮发射迫击炮弹的射击方法,解决了无坐力炮(穿甲弹)用不上而迫击炮不够的问题
这个头一次听说,能否详细介绍下?
不愧是完整版,真长啊
沈大的文章,一如既往的吹捧下,结尾写的也很好,现在西沙撞船,虽然也是恨的牙痒痒,但是现实的确如沈大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双方乃至多方的利益交融,冲撞交织在一起,暂时还没出现打的机会窗口,只要这个窗口出现,那就是一举全拿回来。

以现在土鳖的军力,国力,科技实力,猴子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但这毕竟不单纯是两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以软硬实力维持现场基本稳定,维持狒狒不打井,猴子不扩大打井的现状,同时自己不断扩大自己的存在和利益。

总的来说,继续发展壮大国力是根本,发展目标始终瞄准大洋彼岸。
沈大厉害,拜读。
写得好!!!
好文章。老沈同志结集出版吧。

“中国军队在两山战场上比较大的几次失利,如1984年的12.24战斗、1985年的6.11战斗”
百度了下没搜到,老沈介绍一下。
(六). 两山作战的双方得失

贯穿于1980年代中后期的两山作战,从表面上看,是一场规模有限、烈度较低、 ...
终于看完了,很受益,好文章,必须顶
感谢沈大

另外有几个问题,1.两山时50军,警卫3师组织过侦查部队这个有出处么?不知道这些侦察部队有没有保留下来?2.总参派过直属的部队(侦查兵还是特种部队?)参与两山轮战这个现在还没有解密么?
{:soso_e112:}基本上看完了,耗时接近两个小时哦,当然多谢楼主的大文
狂人杀手 发表于 2014-6-5 20:27
好文章。老沈同志结集出版吧。

“中国军队在两山战场上比较大的几次失利,如1984年的12.24战斗、1985年 ...
1984年12月24日,第1军1师1团3营组织突击队出击116号高地东南侧2、3号无名高地。因准备不充分,地形不熟,突击队出发不久即走错路线,进到了错误位置。战斗打响后在双方炮火下紧急调整攻击方向,伤亡较大,又打成乱仗,最终攻击失利,伤亡80余人,只得撤回原出发阵地。

1985年5月31日至6月14日,67军199师为夺回那拉东南侧211高地上的2个哨位,与越军反复争夺,强攻硬打,先后牺牲被俘80余人,负伤200余人,仍未能达成战斗目的,只得停止进攻,铸成了67军在此次轮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战斗失利。
2014-6-5 21:44 上传



第二个问题不宜说。
好资料  做记号
楼主你好  拜读你的文章后 感觉受益匪浅  有个问题请教   

我认为79年一个月的战争 既没有达到教训越南让其长记性的目的  也没有达到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军的目的    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十年对峙  就像您写到的 “撤军后 又恢复到79以前越南在边境骚扰的状态”   而从柬埔寨撤军更是十年以后的事情


对这种看法 您是否同意

Miyoun 发表于 2014-6-5 22:08
楼主你好  拜读你的文章后 感觉受益匪浅  有个问题请教   

我认为79年一个月的战争 既没有达到教训越南 ...
79年出兵就是为了教训惩罚越南,并没有期望其从柬埔寨撤军。如果灭不了越南的国,他怎么可能从柬埔寨撤军?而在苏联与越南结盟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快打快撤,怎么可能灭越南的国?更不要说让越南长记性。它独立一千多年了,什么时候长过记性?一个人惹了你,你当然是先打了出口气再说,你还指望他彻底服你,还不报复你,除非他死了,否则可能吗?

这两个流行观点本身就不合史实,只是中越战争的资料披露以前太少,才被不少人所相信。

Miyoun 发表于 2014-6-5 21:55
好资料  做记号


我觉得  您分析两国得失  算经济帐的时候有点滑稽   越南从来就是一个落后贫穷的还历经战争的弹丸小国    听你言语之间  好像没有战争 越南经济会成为中国的对手似得     


十年两山轮战可以发生在印巴之间  可以发生
两伊之间  发生中越之间  很不正常  窃以为以两国体量来看的话
Miyoun 发表于 2014-6-5 21:55
好资料  做记号


我觉得  您分析两国得失  算经济帐的时候有点滑稽   越南从来就是一个落后贫穷的还历经战争的弹丸小国    听你言语之间  好像没有战争 越南经济会成为中国的对手似得     


十年两山轮战可以发生在印巴之间  可以发生
两伊之间  发生中越之间  很不正常  窃以为以两国体量来看的话


写错 删除 删除

写错 删除 删除
Miyoun 发表于 2014-6-5 22:19
我觉得  您分析两国得失  算经济帐的时候有点滑稽   越南从来就是一个落后贫穷的还历经战争的弹丸小国  ...
我要不分析两国的经济总量,你能知道战争给越南带来多大的负担吗?都认为越南是打不下去了才改弦更张的,为什么打不下去了,不算经济账你能知道吗?越南都和中国打了十年了,是不是对手还有什么疑问吗?现在越南照样经济还不如中国一个中等省份,人家没抢你大部分南沙岛礁吗?

所有的分析都要建立在精密数据的基础上。清朝可以不要数据,英夷岛国,蕞尔小邦,闭眼不看英国工业革命遍布全球的势力。结果呢?被打得满地找牙。
还是很喜欢你得文  我慢慢研究  谢谢
经济帐无需算   越南打不打都是个穷国     中国的体量大  越南经济微不足道   为什么还对峙十年  这才是值得研究的    而不是沾沾自喜拖垮了越南经济如何如何     打烂了乞丐的要饭碗  窃以为无需太过在意  拿出来炫耀
我只负责就史论实,把史实原原本本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原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至于谁什么沾沾自喜如何,和我没一毛钱关系。
全面完整终极版,沈大厉害。
中国的强大,仍然任重道远。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都拭目以待吧。
很翔实,但3.14海战内容有出入
sea 发表于 2014-6-6 00:42
很翔实,但3.14海战内容有出入
不能只看陈伟文的,还要看徐友法的。

原531舰政委谈88年3-14海战(节选)

新浪军事:后来越南因为两艘船都沉在那边,越南的士兵后来是怎么处理的?

  徐友法:后来回来了以后,回到现场我自己人带回来了以后,我没有缺员,没有牺牲,然后舰队指挥所就说你抓俘虏,带俘虏回来,俘虏浮在海面上还有的,有些是鱼都吃掉了,我那时候放了一艘小艇上去,看了以后看有人浮着了他们就过去捞,我们出去的时候是前面架了一挺机枪的,后面有一个开小艇的,有一个架机枪的枪炮班的,中间有卫生员,抓几个回来。502好像抓了几个回来,最后我们正好要抓的时候,那时候敌人飞机来了,越南飞机来了,因为他飞机也知道我们531有对空导弹的。

  越军苏-22曾接近我军舰队 遭531舰锁定后撤退

  新浪军事:他们的飞机当时是去了现场?

  徐友法:去了,来了两批,第一批来的时候报了以后说越南飞机来了,是苏22的,苏22是很厉害的,整个侦查、识别、攻击都很厉害的,可变机翼的。那个时候我就讲把教练弹压上去了,我们就抓他们目标,而且那个时候人还在礁上,我们雷达有一个部门的,让雷达部门把雷达都开了,抓目标警戒雷达、攻击雷达,他也知道我们抓他目标以后,我们是10公里射程的,10公里以外绕两圈回去。那个时候如果我们导弹不上架,我们导弹前后都两枚,两枚导弹都是教练弹,打得出去不会爆炸的,我们平时训练拉上去进入发射状态,一直反复那么训练,按照那个程序上去以后,上去以后导弹架轨道对接好了导弹上了以后就斜过来了,跟雷达是随动的,雷达架哪里总是跟着雷达跑,这回钓鱼岛日本不是讲我们照他了嘛,他预警你抓他目标他知道的,都知道531舰是有对空导弹的。南海巡逻我们到南海去了,北海那边巡逻我们到北海去,因为当时中国海军对空就是531舰。

  飞机第一次下炮弹以后,我们为了防敌空袭往东撤了一段距离,后来一个电报我们发了,为了防敌空袭我们东撤,也没回,他们也在考虑,我们开始移动了,后来到了傍晚,叫立即返回舰礁现场,待了4天我们就回来了。
居然写得这么细致全面,楼主的功力深厚,大赞!
第二个问题不宜说。
受教

148师的撤销赶脚太可惜了,443团现在归了武警,442团这个汉城团现在也没了后裔
好文,现在能专心写东西的不多了。
锻炼的队伍,改进了装备,提高了威望,告诉米国,我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