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确实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7 06:35:30
甲午战争确实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http://news.ifeng.com/history/gu ... 18/23198093_0.shtml
2013年03月18日 00:14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更多

16人参与3条评论
编者按:本报3月4日刊发了徐剑梅的《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吗》一文,引起了读者较大关注。该文从甲午战争恰好暴露了清末虚伪的近代化这一角度说明,该战争与所谓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是,这次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是极其巨大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发表一篇不同见解的文章,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准备阶段,必须具有一定量的物资和一定程度的制度环境的准备,日本在1894年的入侵恰好打断了中国这一准备阶段,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和日本,现代化的起点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始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明治政府提出了“殖产兴业”的政策,希望动用国家的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日本抓住了欧美工业革命的契机,在短短的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强国。1870年日本成立工部省,聘请外籍专家和技术人员,培养指导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大力引进欧美的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国营的现代工业企业。明治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用硬币代替纸币,稳定了通货,为私人投资企业铺平了道路,之后日本出现企业创办的高潮。1885年以后,随着其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日本进入了现代工业化阶段。但是当时日本的国力仍然无法与中国相比。
日本的工业化真正完成还是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明治维新时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富国强兵”的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发动战争直接为企业开拓市场,结果日本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与侵略战争紧密相联。一般认为日本工业化第一阶段为1868至1920年,这个阶段主要发动了1894年的甲午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第二阶段为1920至1950年,这个阶段主要发动了对华全面侵略战争以及对整个亚洲的侵略战争;第三阶段为1950至1977年,虽然这个时段日本没有发动战争,但是却成为了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重要原料供应基地;第四阶段为1977年至今,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全面衰退时期,只是到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才开始有所起色。
尤其是在工业化初始阶段,1894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占领了朝鲜和中国台湾市场,1905年的日俄战争又巩固了中国东北市场。甲午战争促进了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钢铁、煤炭、造船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独占了朝鲜、中国台湾的市场,扩大了在中国的市场,并确保了重要工业原料的产地,获得的巨额赔款为金本位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97年日本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的10年间,日本工业发展迅速,日俄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以军事生产为中心的电气、机械、煤钢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到新的发展契机。钢铁业的发展是战争推动作用的典型反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英国、美国等国家纷纷禁止钢铁出口,并且还向日本大量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1918年生铁和钢产量分别达到58万吨和53万吨,1934年钢材产量已经达到317.2万吨,实现完全自给。
而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彻底成为了一个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洋务运动宣告彻底破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洋海陆军彻底覆灭。北洋海陆军是新军中的精华,是李鸿章数十年来不惜重金、不遗余力在“购备西洋精利军器为第一要著”的建军原则下建立起来的,是当时全中国第一支“劲旅”。就以北洋舰队为主力的海军而言,拥有较多的新式铁舰、快船和蚊船,军容之盛,远非南洋和福建海军所能比拟;就以直隶淮军为主力的陆军来讲,拥有精兵约 21000人,无论在训练上,还是在装备上,都是为各省驻防兵、绿营兵甚至湘军所望尘莫及的。至1895年4月,北洋海陆军全军覆没。它的覆没,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洋务运动“自强”的破产。
其次,甲午战争之后洋务民族工业一蹶不振。《马关条约》规定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并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因为列强享有“利益均沾”的特权,即正式承认了各国资本在华直接投资的合法权利,使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上升为资本输出。此规定的实施直接造成了中国民用企业的纷纷破产。战后,由于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财政陷入绝境,非但无力继续投资洋务企业,而且对民用企业实行“丢盔弃甲”的政策。1895年6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决定将民用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即主要是甩卖给国内的官僚、地主和商人,例如将投资达 580多万两白银的汉阳铁厂以3万两给了道员陈明远,再如开平煤矿改由目不识丁的醇王府侍役张翼承办。在被甩卖的洋务企业中,一些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外加列强用“中外合资”、贷款等手段对其诱骗,从而被列强控制或直接沦为列强在华资本,如1903年日本用贷款的方式攫取了大冶铁矿的控制权、1900年英国用“中外合资”的手段骗取了当时最大的采煤企业开平矿务局。其余的一般转化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民用企业的纷纷丧失,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洋务运动“求富”的破产。
再者,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在财政上彻底失去了融资能力,而日本却为其工业化筹集到了充足的资金。一是军费支出。据估计,在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支出的军费在6000万两左右。二是战争赔款。《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再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共计2.3亿两白银。三是其他直接损失。主要有:赔偿在甲午战争期间被日军击沉的英国商船高升一号3.3万余英镑;日军从中国截获的战利品共达 7312000日元,掠夺的民间物资尚不计算在内;日军在威海卫驻兵费350万两白银;中国在战争中所直接遭受的军事损失和人员损失。在上述各项成本支出中,仅军费、赔款、赎辽费三项之和就达到 3亿两白银,再加上其他一些不可估量的直接经济损失,例如洋务派惨淡经营的北洋海军在这场战争中化为泡影,中国直接损失是十分巨大的,至少有五六亿两白银之多。这笔庞大的资金,相当于清政府六七年的财政总收入。这还只是直接损失。为了在 3年内还清赔款,1895年 7月,清政府同俄、法两国签订了《四厘借款合同》,即“俄法借款”,全部借款4亿法郎,年息4厘,分36年还清,折扣为94.125。1896年3月,清政府同英德两国签订借款条约,即“英德借款”,借款总额1600万英镑,年息5厘,分36年还清,九四折扣。1898年3月,清政府再次与英德签订借款条约,即“续英德借款”,全部借款1600万英镑,八三折扣,年息4.5厘,分45年还清。据计算,仅上述三笔借款给中国造成的可以估计的间接损失达40471万两白银。
日本则大发战争横财,赚了个盆盈钵满。根据日本学者伊原泽周的研究,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军费支出总额为200476000日元,获得的战争赔款为365509656日元,净赚164033656日元。而据李鸿章估计,日本实际损失不过l亿日元,根据日本方面公布的夸大数字也不过2.1亿日元,约合中国白银1.4亿两。如果把这次侵略战争视为日本政府的一次投资行为,那么其收益效应在81.8%—265.5%之间。这笔巨额财富为日本进行国内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财力保障。日本政府利用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一方面大力发展本国教育事业,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一方面加大扶植本国工业化建设,并且利用这一契机完成了由轻工业主导的工业类型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类型的转变。并且,甲午战争使日本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稳居列强之列,而中国彻底成为列强鱼肉的对象;同时,使日本尝到了战争的甜头,从而为其以后发动一系列的侵华战争拉开了序幕。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言:“甲午战争……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把 37年之后‘九 一八’的炮声看作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
对于当时同样进行现代化努力的清政府而言,甲午战争使得清朝内部对于洋务运动的正当性产生了分歧,使得原本实力强大的洋务派变得分裂而虚弱,并且在极大地榨取了人民的血汗之后,使得极力希望搞现代化的清朝政府灭亡了。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和日本本来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战争之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则彻底沦为外国的殖民地,错失了第一次现代化的机会。而三十多年后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击破了国民党政府现代化的努力,可谓甲午战争的高级版。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战争的决策者们必须深思。
甲午战争确实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http://news.ifeng.com/history/gu ... 18/23198093_0.shtml
2013年03月18日 00:14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更多

16人参与3条评论
编者按:本报3月4日刊发了徐剑梅的《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吗》一文,引起了读者较大关注。该文从甲午战争恰好暴露了清末虚伪的近代化这一角度说明,该战争与所谓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是,这次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是极其巨大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发表一篇不同见解的文章,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准备阶段,必须具有一定量的物资和一定程度的制度环境的准备,日本在1894年的入侵恰好打断了中国这一准备阶段,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和日本,现代化的起点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始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明治政府提出了“殖产兴业”的政策,希望动用国家的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日本抓住了欧美工业革命的契机,在短短的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强国。1870年日本成立工部省,聘请外籍专家和技术人员,培养指导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大力引进欧美的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国营的现代工业企业。明治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用硬币代替纸币,稳定了通货,为私人投资企业铺平了道路,之后日本出现企业创办的高潮。1885年以后,随着其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日本进入了现代工业化阶段。但是当时日本的国力仍然无法与中国相比。
日本的工业化真正完成还是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明治维新时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富国强兵”的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发动战争直接为企业开拓市场,结果日本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与侵略战争紧密相联。一般认为日本工业化第一阶段为1868至1920年,这个阶段主要发动了1894年的甲午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第二阶段为1920至1950年,这个阶段主要发动了对华全面侵略战争以及对整个亚洲的侵略战争;第三阶段为1950至1977年,虽然这个时段日本没有发动战争,但是却成为了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重要原料供应基地;第四阶段为1977年至今,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全面衰退时期,只是到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才开始有所起色。
尤其是在工业化初始阶段,1894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占领了朝鲜和中国台湾市场,1905年的日俄战争又巩固了中国东北市场。甲午战争促进了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钢铁、煤炭、造船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独占了朝鲜、中国台湾的市场,扩大了在中国的市场,并确保了重要工业原料的产地,获得的巨额赔款为金本位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97年日本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的10年间,日本工业发展迅速,日俄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以军事生产为中心的电气、机械、煤钢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到新的发展契机。钢铁业的发展是战争推动作用的典型反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英国、美国等国家纷纷禁止钢铁出口,并且还向日本大量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1918年生铁和钢产量分别达到58万吨和53万吨,1934年钢材产量已经达到317.2万吨,实现完全自给。
而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彻底成为了一个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洋务运动宣告彻底破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洋海陆军彻底覆灭。北洋海陆军是新军中的精华,是李鸿章数十年来不惜重金、不遗余力在“购备西洋精利军器为第一要著”的建军原则下建立起来的,是当时全中国第一支“劲旅”。就以北洋舰队为主力的海军而言,拥有较多的新式铁舰、快船和蚊船,军容之盛,远非南洋和福建海军所能比拟;就以直隶淮军为主力的陆军来讲,拥有精兵约 21000人,无论在训练上,还是在装备上,都是为各省驻防兵、绿营兵甚至湘军所望尘莫及的。至1895年4月,北洋海陆军全军覆没。它的覆没,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洋务运动“自强”的破产。
其次,甲午战争之后洋务民族工业一蹶不振。《马关条约》规定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并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因为列强享有“利益均沾”的特权,即正式承认了各国资本在华直接投资的合法权利,使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上升为资本输出。此规定的实施直接造成了中国民用企业的纷纷破产。战后,由于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财政陷入绝境,非但无力继续投资洋务企业,而且对民用企业实行“丢盔弃甲”的政策。1895年6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决定将民用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即主要是甩卖给国内的官僚、地主和商人,例如将投资达 580多万两白银的汉阳铁厂以3万两给了道员陈明远,再如开平煤矿改由目不识丁的醇王府侍役张翼承办。在被甩卖的洋务企业中,一些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外加列强用“中外合资”、贷款等手段对其诱骗,从而被列强控制或直接沦为列强在华资本,如1903年日本用贷款的方式攫取了大冶铁矿的控制权、1900年英国用“中外合资”的手段骗取了当时最大的采煤企业开平矿务局。其余的一般转化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民用企业的纷纷丧失,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洋务运动“求富”的破产。
再者,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在财政上彻底失去了融资能力,而日本却为其工业化筹集到了充足的资金。一是军费支出。据估计,在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支出的军费在6000万两左右。二是战争赔款。《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再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共计2.3亿两白银。三是其他直接损失。主要有:赔偿在甲午战争期间被日军击沉的英国商船高升一号3.3万余英镑;日军从中国截获的战利品共达 7312000日元,掠夺的民间物资尚不计算在内;日军在威海卫驻兵费350万两白银;中国在战争中所直接遭受的军事损失和人员损失。在上述各项成本支出中,仅军费、赔款、赎辽费三项之和就达到 3亿两白银,再加上其他一些不可估量的直接经济损失,例如洋务派惨淡经营的北洋海军在这场战争中化为泡影,中国直接损失是十分巨大的,至少有五六亿两白银之多。这笔庞大的资金,相当于清政府六七年的财政总收入。这还只是直接损失。为了在 3年内还清赔款,1895年 7月,清政府同俄、法两国签订了《四厘借款合同》,即“俄法借款”,全部借款4亿法郎,年息4厘,分36年还清,折扣为94.125。1896年3月,清政府同英德两国签订借款条约,即“英德借款”,借款总额1600万英镑,年息5厘,分36年还清,九四折扣。1898年3月,清政府再次与英德签订借款条约,即“续英德借款”,全部借款1600万英镑,八三折扣,年息4.5厘,分45年还清。据计算,仅上述三笔借款给中国造成的可以估计的间接损失达40471万两白银。
日本则大发战争横财,赚了个盆盈钵满。根据日本学者伊原泽周的研究,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军费支出总额为200476000日元,获得的战争赔款为365509656日元,净赚164033656日元。而据李鸿章估计,日本实际损失不过l亿日元,根据日本方面公布的夸大数字也不过2.1亿日元,约合中国白银1.4亿两。如果把这次侵略战争视为日本政府的一次投资行为,那么其收益效应在81.8%—265.5%之间。这笔巨额财富为日本进行国内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财力保障。日本政府利用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一方面大力发展本国教育事业,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一方面加大扶植本国工业化建设,并且利用这一契机完成了由轻工业主导的工业类型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类型的转变。并且,甲午战争使日本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稳居列强之列,而中国彻底成为列强鱼肉的对象;同时,使日本尝到了战争的甜头,从而为其以后发动一系列的侵华战争拉开了序幕。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言:“甲午战争……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把 37年之后‘九 一八’的炮声看作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
对于当时同样进行现代化努力的清政府而言,甲午战争使得清朝内部对于洋务运动的正当性产生了分歧,使得原本实力强大的洋务派变得分裂而虚弱,并且在极大地榨取了人民的血汗之后,使得极力希望搞现代化的清朝政府灭亡了。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和日本本来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战争之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则彻底沦为外国的殖民地,错失了第一次现代化的机会。而三十多年后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击破了国民党政府现代化的努力,可谓甲午战争的高级版。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战争的决策者们必须深思。
随后而来的辛丑条约彻底葬送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中国清政府签署的丧权辱国的奴役性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或《辛丑议定书》。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国、西班牙和荷兰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
条约共有12条正文和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①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亿两。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由各国驻军把守,中国人一概不准在内居住。
③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列强可以在北京驻扎防守使馆的卫队,并在京榆铁路沿线包括山海关在内的12个要地驻扎军队;至少两年内禁止中国进口军火和制造军火的材料。
④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惩办赞助过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外国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⑤中国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指定皇族亲贵担任外务大臣。
1900年中国爆发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义和团运动 。为镇压义和团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英、美、日、俄、法、德、意、奥于同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8月攻占北京(见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12月22日,上述11国公使团提出所谓“议和大纲十二条”,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但列强在“惩凶”和“赔偿”问题上发生争吵,翌年9月才正式签订本条约。该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庚子赔款,一共持续35年,至1936年告终,中国共赔款6亿多两白银,以俄最多,为1亿多两,日本3000多万两。1909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缓付5年,德奥部分因战败取消,和俄国缓付部分,都拨作国内公债基金。1924年5月底素;苏联政府声明放弃俄国部分庚款,充作提倡中国教育款项。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而后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这笔钱财发展军备,建立教育,迅速成为20世纪的强盛帝国。中国民国时期的科学家大多数是靠这部分款项得以出国留学,出国学生大多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与国家建设。
任何战败对于任何国家都是巨大的挫折
就连甲午的胜利者日本
最后在45年也把内裤输光了,还挨了两颗空前绝后的大炸弹
横向比较而言,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在起点就存在巨大落差:一个是皇帝钦点的少数官僚花钱进口西方的器具,已达到与列强平起平坐的洋务运动,另一个,则是从根本上有皇帝自己动手“清君侧”,至少理论上把权力委托给智能贤达代管,
二者差距,何以道里计
我觉得当时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最基本的前提废除传统的教育体系,废除科举,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西学。从思想上改变上千年重农轻商观点,大力推进近代工商业。废除传统的政府、军队组织样式模仿西方建立起适应工商业发展的上层建筑模式和新式近代军队。换句话说,不要求你清国改变国体,你起码要像沙俄或明治日本做出一定程度的体制上的改革吧?否则你就算建一百座汉阳铁厂、江南机器制造局又何益于事?假如没有甲午清国是否还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做上述改革的尝试?我对此不抱希望。
中国那会儿真不是什么现在化进程!
大怯懦鸡 发表于 2014-6-4 13:36
中国那会儿真不是什么现在化进程!
洋务运动可以算是现代化的先驱。
盗火者四世 发表于 2014-6-5 22:10
洋务运动可以算是现代化的先驱。
只有全面现代化才是真的现代化,清朝只是军事现代化,而且还不是完全现代化。
不能这么说

即使按照美式“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也是个包含了政治等“上层建筑”的过程,不是开几家工厂——而且还大多数按照封建主义方式进行管理——就叫“现代化”的。
大清的做法就像是挤牙膏,使点劲,出来一点,不使劲不出来。

而且只是在上层圈子里面打转转,搞搞改良,弄点工厂武器充充门面。

我觉得大清照抄当时的日本就挺好,反正他们也想不出来好办法。

大怯懦鸡 发表于 2014-6-6 07:28
只有全面现代化才是真的现代化,清朝只是军事现代化,而且还不是完全现代化。
无数次残酷的现实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军事先进、文化落后的民族打败了文化先进、军事落后的民族。
只有全面现代化才是真的现代化,清朝只是军事现代化,而且还不是完全现代化。
清朝陆军还是旧式的,甲午后才开始搞新军。




海军好一点,但充其量是半现代化。
盗火者四世 发表于 2014-6-6 22:55
无数次残酷的现实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军事先进、文化落后的民族打败了文化先进、军事落后的民族。
这只体现在冷兵器时代。近现代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越来越需要工业实力作为支撑,不收拾地主阶级完成土改,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出路。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6-3 14:37
任何战败对于任何国家都是巨大的挫折
就连甲午的胜利者日本
最后在45年也把内裤输光了,还挨了两颗空前绝 ...
空前已成定局,绝后尚待商榷

话说甲午打断的不过是军事现代化进程,而且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也不过只是军事装备的现代化而已。

战略思想、现代化的军事组织系统等等都没配上,光有装备有啥用。四总部咔嚓掉3个光剩一个总装,解放军基本也就可以解散了。
从李鸿章为首的一帮洋务派骨子里根本没想过要改变旧有制度,认为满清只是败于洋枪洋炮,何来打断现代化进程一说。
古猛龙 发表于 2014-6-10 00:11
空前已成定局,绝后尚待商榷

话说甲午打断的不过是军事现代化进程,而且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也 ...
个人觉得不是只打断军事现代化那么简单
以后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之役,新政,辛亥革命乃至抗日战争都与甲午有极大的关系
如果甲午之役,即使日清无条件媾和,清朝付出惨重代价
四十年后,恐怕日本难有底气说出“三月亡华”这样的狂言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4-6-4 13:31
我觉得当时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最基本的前提废除传统的教育体系,废除科举,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西学。从思想上改 ...
这是扯的太远了

要真如你所说清朝有100座汉阳铁厂,那真是量变引起质变,晚清也许就不叫“半封建半殖民地”了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6-10 05:30
个人觉得不是只打断军事现代化那么简单
以后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之役,新政,辛亥革命乃至抗日战争都与甲 ...
戊戌变法注定是失败的。中国的变法要么有强力首脑人物的支持,要么是强力首脑人物直接执行,否则运气好能混个自然死亡人亡政息,运气不好直接产生历史的倒退。光绪那个破变法一看就知道是明显的小孩过家家……

八国联军则是迟早的,而经济、政治上的“八国联军”早就形成了,利益均沾就注定了军事上的联合侵华不可避免。

至于说对于倭国的影响,那就不在本文的主要探讨范围内了吧。
空前已成定局,绝后尚待商榷

话说甲午打断的不过是军事现代化进程,而且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也 ...
总政卡擦掉共军都可以解散了
拓跋阿库兰 发表于 2014-6-11 00:47
总政卡擦掉共军都可以解散了
对嘛,所以我就说他北洋势力搞了些洋务运动,充其量不过就是个军事装备现代化的过程,连“总政”这种真正现代化的军事体制都没有,如何叫军事现代化?

军事现代化都不算,剩下那三个现代化更不是无从谈起了?
对嘛,所以我就说他北洋势力搞了些洋务运动,充其量不过就是个军事装备现代化的过程,连“总政”这种真正 ...
洋务运动和北洋无关。
空前已成定局,绝后尚待商榷

话说甲午打断的不过是军事现代化进程,而且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也 ...
军事现代化的话甲午反而是"促进"。
从一个侧面就可以看出中日“维新”的不同

1853年日本对欧美诸国“开国”后,被迫与各国列强签订了不平等的“治外法权”条约。外国人在日本犯法后,日本无权对外国犯人进行审判,而是由外国领事代为审判。这种领事裁判权的不平等条约和中国当时的情况完全一样,但日本解决领事裁判权的方法却和中国完全不同。中国人认为欧美各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是毫无道理的、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人试图用赶走外国人的方法来解决领事裁判权。

   日本人却接受了欧美国家的观点,承认只有在三权分立民主体制下的法院,才可能进行真正公正的判决。所以日本人承认欧美列强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是有道理的,认为外国犯人拒绝日本旧司法体制的审判是可以理解的。日本解决领事裁判权的方法是在日本建立与欧美国家一样的三权分立司法体制,那么欧美国家就没有借口坚持领事裁判权了。1889年日本建立起欧美式三权分立的司法体制后,就开始与欧美各国谈判终止领事裁判权,最后欧美各国于1899年同意终止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承认日本法院有权审理外国人案件。
pieterse 发表于 2014-6-12 07:05
军事现代化的话甲午反而是"促进"。
好吧,笔误了,应该是“前”北洋势力……

至于这个“促进”,我明白了
上头有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贵族那落后的奴隶制度,让他们自己杀自己改革政治制度和社会生产关系那就是不可能的事,光几个造船厂纺织厂谈现代化无异于说梦话
pieterse 发表于 2014-6-12 07:01
洋务运动和北洋无关。
怎么无关,袁世凯练新军就是洋务运动的一部分,袁世凯练出来的新军就是北洋的底子。
盗火者三世 发表于 2014-6-14 21:27
怎么无关,袁世凯练新军就是洋务运动的一部分,袁世凯练出来的新军就是北洋的底子。
把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搞清楚先。

甲午战争正是洋务运动失败的证明

这是ABC。
盗火者三世 发表于 2014-6-14 21:27
怎么无关,袁世凯练新军就是洋务运动的一部分,袁世凯练出来的新军就是北洋的底子。

洋务运动        
字体 [大]   [中]    [小]




旧称“同光新政”。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中一部分官僚士绅所进行的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他们的口号是“求富”、“自强”。1861年初(咸丰十年底),清政府设置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推行洋务活动的总机关。“洋务”是由“夷务”一词转变得来。为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洋务派们优先考虑的是“强兵”,他们认为唯有像西方那样“船坚炮利”,才能够达到“自强”。60年代初,他们在天津、上海、广州、福州、武昌等地聘用外国军官,购买武器舰船,训练新军。同时,又在全国各地创办了一批近代军火工业,制造武器舰船。比较著名的有: 1861年(咸丰十一年)曾国藩设立的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同治元年)李鸿章设立的松江弹药厂,及次年设立的苏州洋炮局;1865年(同治四年)李鸿章又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枪炮和轮船,并将苏州洋炮局移至南京,扩充为金陵制造局; 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创设的福州船政局; 1867年宗厚开设的天津机器局。与此同时,清政府着手创办海军,先后成立了北洋海军、福建海军及南洋海军。为了适应洋务活动日益增长的需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附设了同文馆,之后上海、广州等地也相继设立了广方言馆和同文馆,培养了大批的翻译人才。1872年(同治十一年)清政府遣派了第1批学生留美学习技术。1876年(光绪二年)福建船政学堂又派遣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从70年代起,洋务运动重点转向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及运输业方面,一大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开办起来,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河北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在少数企业中还实行了官商合办的形式,但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成了洋务派中的实力人物,他们举办新式企事业,但又不得不在技术和原料方面依靠西方,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因此,洋务派们苦心经营的海陆军都先后在中法、中日战争中遭到惨败,其经营的近代工业,也因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加上管理腐败,而收效甚微,从而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字数:894









知识来源:林崇德,姜璐,王德胜 主编;何本方 分卷主编.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社会·历史.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第222页.
pieterse 发表于 2014-6-14 21:29
把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搞清楚先。

甲午战争正是洋务运动失败的证明
甲午战争失败后训练新军,购买军舰作何解?难不成另起个名。确实有说法是甲午战争失败代表洋务运动失败,但是代表结束吗?
甲午战争失败后训练新军,购买军舰作何解?难不成另起个名。确实有说法是甲午战争失败代表洋务运动失败, ...
1、恰恰在甲午战争之后,西方的尤其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大量涌进中国,这比洋务运动要深刻得多。


2、洋务运动有其特定涵义,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pieterse 发表于 2014-6-14 21:47
1、恰恰在甲午战争之后,西方的尤其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大量涌进中国,这比洋务运动要深刻得多。
那好,1894年甲午战争过之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间的引进算什么?
打来打去还不是被自己给打断了
pieterse 发表于 2014-6-14 21:29
把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搞清楚先。

甲午战争正是洋务运动失败的证明
没有洋务运动做启蒙
袁大头还是上马拉弓射箭,下马玩玩鸟铳吧
新军无从谈起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6-15 05:32
没有洋务运动做启蒙
袁大头还是上马拉弓射箭,下马玩玩鸟铳吧
新军无从谈起
我说洋务运动“一文不值”

没有哪怕历史意义了?


请学习掌握分析能力,谢谢。
盗火者三世 发表于 2014-6-14 21:50
那好,1894年甲午战争过之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间的引进算什么?
不属于洋务运动的范畴啊。

不要看到个框框就什么都往里面塞。
pieterse 发表于 2014-6-15 05:58
我说洋务运动“一文不值”

没有哪怕历史意义了?
就事论事
不要动辄教育别人
否则教授演不成,反而更像台上小丑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6-15 06:50
就事论事
不要动辄教育别人
否则教授演不成,反而更像台上小丑
我不需要“演”

嘻嘻。
pieterse 发表于 2014-6-15 05:58
不属于洋务运动的范畴啊。

不要看到个框框就什么都往里面塞。
求科普,1894年甲午战争过之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间这段时间的引进算什么?
盗火者三世 发表于 2014-6-15 11:36
求科普,1894年甲午战争过之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间这段时间的引进算什么?
一般认为甲午到戊戌是清末改良派,改革政治制度的知识分子的活动高峰。


戊戌之后尤其是义和团失败之后,就是革命派渐渐占据上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