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有个刘姓维吾尔族村---基本被汉化,现在信基督,过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12:12:17
豫西有个维吾尔族村——三门峡市渑池县北鱼池村探访
独家报道
  从遥远的新疆到中原腹地的豫西山村有千万里之遥,然而在这里却有一个维吾尔族聚居的民族村。这个村离仰韶文化遗址只有3公里。
  随着岁月的流逝,就连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不清楚他们的祖先是如何骑着高头大马、载着行囊、穿越戈壁沙漠、穿越千山万水、穿越战火狼烟来到中原定居,并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从西域走进中原,从历史走向今天。长期与内地文化交流,维吾尔族村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改变,就连姓氏也改为内地最普通的刘姓,但从村里居民魁梧的身材、宽阔的前额、深陷的眼窝和高高的鼻梁依然可以隐隐透露出来自西域的某种特征。
  这些维吾尔族人的先祖是何时又是为什么来到中原呢?
  维吾尔族的中原人
  6月12日,骄阳似火,记者再次来到距离渑池县县城2公里的北鱼池村。刚收割的麦茬还没有耕犁,村庄沉浸在麦收的喜悦中,农民在村头晾晒金灿灿的小麦。
  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老式样的二层小楼和平房文化大院彰显着一二十年前的繁荣。高大的基督教堂与这个淳朴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走来的村民,忍不住想多看几眼,魁梧的身材、宽阔的前额、深陷的眼窝和高高的鼻梁隐隐透露出来自西域的某种特征。
  已和记者相当熟悉的村支书张吉锁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焕景,大老远就招呼:“欢迎欢迎,你真的又来了,好、好、好。”记者把带来的维吾尔族花帽和艾得莱斯围巾给刘焕景戴上,嘿!活脱一个维吾尔族洋冈子(维吾尔族语音:媳妇)。刘焕景是维吾尔族刘氏第二十八代裔孙,今年54岁,是渑池县人大代表,她和张吉锁是表兄妹,长得高鼻、深眼的张吉锁算是半个维吾尔族人。不一会儿,村委会来了五六个维吾尔族刘氏后代,他们除了容貌上遗传了先族的基因外,其他方面早已汉化了。他们把记者从新疆带来的孜然用手捻碎了使劲地闻着:“这味儿中,没吃过。”其实他们几乎不吃牛羊肉,更没有吃过除羊膻味的孜然。记者给他们讲述新疆的山山水水、民族风情,从他们听得出了神的双眼分明看见:神秘而遥远的故乡,陌生又亲切。“再讲讲吧。”他们听了很是兴奋:“我们多年来一直有个心愿,回老家新疆看看,就是路远花费多,争取今年去一趟。”
  说起先族,第二十七代裔孙,67岁的刘冠周打开了话匣子,从400年前维吾尔族刘氏第十三代定居北鱼池村讲起,至今已繁衍32代,540口人。从第一代到现在已有580余年,可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世族别只有54年。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他们恐怕至今也不知晓自己究竟来自哪里。
  意外揭秘维吾尔族刘氏
  1953年,渑池县改建火车站,要迁移刘家的祖坟。坟地里埋葬着刘家前13代100多位先祖。挖坟的人们万万没有料到,坟里居然埋着3块1米多高的青石碑:一块是镌刻于大清光绪三十年的碑“刘氏祖茔记”,碑文由永乐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渑池县儒学训导李纬撰书;另两块碑是镌刻于中华民国六年的“志铭”和“永垂——明中奉大夫刘公瑜贞墓表”,碑文是清代维吾尔族刘氏裔孙华国撰写。
  这昭然于世的3块青石碑,经省考古专家断定:刘家人是来自西域的维吾尔族人。顿时,刘家后人奔走相告,扬眉吐气。
  这次意外发现,揭开了刘氏家族的神秘面纱,但刘家人并不感到意外,他们是维吾尔族人只是得到了确证。老一辈大都知道自己是维吾尔族,隐名埋姓才繁衍生存到今天,只是都避讳对下一代明说,因为几百年来,刘氏家族一直遭受歧视。
  维刘族人虽然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世,但是一些维吾尔族传统习惯被汉人所看不起。清末民初,维、汉之间出现了矛盾。
  渑池县城与北鱼池村之间有一个汉人居住的焦院村,凡是在县城里当差的维刘族人回家过年,都要多走十几里绕过此村。否则,被汉人看见就没命了。
  维、汉之间矛盾一直发展到民国时期。1930年,时任陕县州官的侯万里,管辖13个县。当时,县里打算在地处镇中心的北鱼池村建一个公办学校,侯万里非要建到偏僻的南鱼池村。五六岁的刘冠周和村里的小孩上学要多走四五里地。
  南鱼池村汉人和北鱼池村维刘族人从不通婚。
  解放了,刘家人还是不敢公开自己的维吾尔族身份。1950年,在黄花乡当支书的刘科娃,填履历表还是汉族。
  1953年,随着刘家人身世的确认,至此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54年,刘家人开始在选民证上郑重填写维吾尔族,接着户口本上也改成维吾尔族。所有维刘族人享受民族政策,学生考学照顾5分。
~~~~~~~~~~~~~~~~~~~~~~~~~~~~~~~~~~~~~~~~~~~~~~~~~~~~~~~~~~~~~~~~~~~~~~~~~~~~~~
  尽管国家承认了刘家人是维吾尔族,他们也认族归宗。但是,已繁衍了526年28代,他们的民族习惯和相貌差不多都已汉化,能证明他们身世的只有户口本、身份证。
  村党支部书记张吉锁当年进北京向国家民族事务办公室主任司马义·艾买提作汇报时说,北鱼池村维刘族人已完全汉化,由于不敢公开身份,不少人信奉基督教。司马义·艾买提说,无论是否信奉伊斯兰教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民族团结最重要。
~~~~~~~~~~~~~~~~~~~~~~~~~~~~~~~~~~~~~~~~~~~~~~~~~~~~~~~~~~~~~~~~~~~~~~~~~~~~~~~
  580年前逐鹿中原
  6月13日上午,村党支部书记张吉锁带记者来到位于县城新市场西南角的维刘氏坟地。七八亩大的坟地已被二层洋楼所包围,坟地里立着3块曾经躺在坟里的青石碑,旁边还有一块碑,上面刻着三门峡市文物保护单位。
  村党支部书记张吉锁介绍说,这块坟地是国家划给维刘氏的,当年这里是一片荒地。现在县城发展了,坟地成了闹市区的静地。现在,维刘氏在离村25公里的韶山买了100多亩山坡半荒地做坟地,并用新疆的天山命名——天山陵园,以了却维刘氏人叶落归根的夙愿。
  村党支部书记张吉锁擦去青石碑上的尘土,碑文清晰可见。碑文写着:刘氏之先,本自西域,系出畏兀氏……
  记者反复句读碑文,终于搞清楚了刘氏先族为何出西域,逐鹿中原。
  1427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欲统治中原,派地方政要——维吾尔族人刺真海牙,出任原金国统辖的(豫西)永宁、灵宝、陕县、渑池、宜阳等县达鲁花赤(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
  刺真海牙的儿子脱列海牙娶汉人刘氏为妻,生育3个儿子,长子阿的迷失海牙、次子勃罗都海牙、三子小云失海牙。这三世都曾任当地重要官员达鲁花赤。
  明朝初年小云失海牙生子忽都海牙,此时,明太祖朱元璋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为了保全性命,忽都海牙随祖母姓刘,名仲琛,隐姓埋名,作为普通百姓繁衍生息下来。这时已有100多口人的刘氏,开始散居在渑池县城关镇的八里站村、东河南村、东关村、一里河村、仁村乡的南坻村和陕县的葛条沟村(现在还有30口人)。
  一直到明朝中期,维刘氏13代刘文彩带着他家的3口人从渑池县城关镇东河南村迁到北鱼池村,经过400年的历史沧桑,刘氏已繁衍32代,有540口人。这540口人包括娶来的媳妇,还有大多数外嫁的姑娘。现在健在的刘氏23代刘景德60多岁,25代刘改梭63岁,26代刘专法88岁。最长寿的是26代刘景雷,97岁,2003年去世。
  1994年,维刘氏族长在渑池县成立了维吾尔族协会,把渑池县境内的1500多名维刘族人联络起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到焦院村祭祖。
  现在豫西维刘族遍及国内外,国内有陕西、甘肃、青海、辽宁、北京、山东、湖南、广西、浙江、中国台湾等省市,国外远至美国,总计1600人。数十年以来,已有大中专学生50余人,副厅级干部1名。
  翻阅《豫西维吾尔族刘氏宗谱》,刘氏家族从一世刺真海牙出西域,到2002年的32世孩童,跨度580余

http://epaper.dahe.cn/hnrbncb/htm2007/t20070707_1028265.htm豫西有个维吾尔族村——三门峡市渑池县北鱼池村探访
独家报道
  从遥远的新疆到中原腹地的豫西山村有千万里之遥,然而在这里却有一个维吾尔族聚居的民族村。这个村离仰韶文化遗址只有3公里。
  随着岁月的流逝,就连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不清楚他们的祖先是如何骑着高头大马、载着行囊、穿越戈壁沙漠、穿越千山万水、穿越战火狼烟来到中原定居,并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从西域走进中原,从历史走向今天。长期与内地文化交流,维吾尔族村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改变,就连姓氏也改为内地最普通的刘姓,但从村里居民魁梧的身材、宽阔的前额、深陷的眼窝和高高的鼻梁依然可以隐隐透露出来自西域的某种特征。
  这些维吾尔族人的先祖是何时又是为什么来到中原呢?
  维吾尔族的中原人
  6月12日,骄阳似火,记者再次来到距离渑池县县城2公里的北鱼池村。刚收割的麦茬还没有耕犁,村庄沉浸在麦收的喜悦中,农民在村头晾晒金灿灿的小麦。
  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老式样的二层小楼和平房文化大院彰显着一二十年前的繁荣。高大的基督教堂与这个淳朴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走来的村民,忍不住想多看几眼,魁梧的身材、宽阔的前额、深陷的眼窝和高高的鼻梁隐隐透露出来自西域的某种特征。
  已和记者相当熟悉的村支书张吉锁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焕景,大老远就招呼:“欢迎欢迎,你真的又来了,好、好、好。”记者把带来的维吾尔族花帽和艾得莱斯围巾给刘焕景戴上,嘿!活脱一个维吾尔族洋冈子(维吾尔族语音:媳妇)。刘焕景是维吾尔族刘氏第二十八代裔孙,今年54岁,是渑池县人大代表,她和张吉锁是表兄妹,长得高鼻、深眼的张吉锁算是半个维吾尔族人。不一会儿,村委会来了五六个维吾尔族刘氏后代,他们除了容貌上遗传了先族的基因外,其他方面早已汉化了。他们把记者从新疆带来的孜然用手捻碎了使劲地闻着:“这味儿中,没吃过。”其实他们几乎不吃牛羊肉,更没有吃过除羊膻味的孜然。记者给他们讲述新疆的山山水水、民族风情,从他们听得出了神的双眼分明看见:神秘而遥远的故乡,陌生又亲切。“再讲讲吧。”他们听了很是兴奋:“我们多年来一直有个心愿,回老家新疆看看,就是路远花费多,争取今年去一趟。”
  说起先族,第二十七代裔孙,67岁的刘冠周打开了话匣子,从400年前维吾尔族刘氏第十三代定居北鱼池村讲起,至今已繁衍32代,540口人。从第一代到现在已有580余年,可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世族别只有54年。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他们恐怕至今也不知晓自己究竟来自哪里。
  意外揭秘维吾尔族刘氏
  1953年,渑池县改建火车站,要迁移刘家的祖坟。坟地里埋葬着刘家前13代100多位先祖。挖坟的人们万万没有料到,坟里居然埋着3块1米多高的青石碑:一块是镌刻于大清光绪三十年的碑“刘氏祖茔记”,碑文由永乐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渑池县儒学训导李纬撰书;另两块碑是镌刻于中华民国六年的“志铭”和“永垂——明中奉大夫刘公瑜贞墓表”,碑文是清代维吾尔族刘氏裔孙华国撰写。
  这昭然于世的3块青石碑,经省考古专家断定:刘家人是来自西域的维吾尔族人。顿时,刘家后人奔走相告,扬眉吐气。
  这次意外发现,揭开了刘氏家族的神秘面纱,但刘家人并不感到意外,他们是维吾尔族人只是得到了确证。老一辈大都知道自己是维吾尔族,隐名埋姓才繁衍生存到今天,只是都避讳对下一代明说,因为几百年来,刘氏家族一直遭受歧视。
  维刘族人虽然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世,但是一些维吾尔族传统习惯被汉人所看不起。清末民初,维、汉之间出现了矛盾。
  渑池县城与北鱼池村之间有一个汉人居住的焦院村,凡是在县城里当差的维刘族人回家过年,都要多走十几里绕过此村。否则,被汉人看见就没命了。
  维、汉之间矛盾一直发展到民国时期。1930年,时任陕县州官的侯万里,管辖13个县。当时,县里打算在地处镇中心的北鱼池村建一个公办学校,侯万里非要建到偏僻的南鱼池村。五六岁的刘冠周和村里的小孩上学要多走四五里地。
  南鱼池村汉人和北鱼池村维刘族人从不通婚。
  解放了,刘家人还是不敢公开自己的维吾尔族身份。1950年,在黄花乡当支书的刘科娃,填履历表还是汉族。
  1953年,随着刘家人身世的确认,至此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54年,刘家人开始在选民证上郑重填写维吾尔族,接着户口本上也改成维吾尔族。所有维刘族人享受民族政策,学生考学照顾5分。
~~~~~~~~~~~~~~~~~~~~~~~~~~~~~~~~~~~~~~~~~~~~~~~~~~~~~~~~~~~~~~~~~~~~~~~~~~~~~~
  尽管国家承认了刘家人是维吾尔族,他们也认族归宗。但是,已繁衍了526年28代,他们的民族习惯和相貌差不多都已汉化,能证明他们身世的只有户口本、身份证。
  村党支部书记张吉锁当年进北京向国家民族事务办公室主任司马义·艾买提作汇报时说,北鱼池村维刘族人已完全汉化,由于不敢公开身份,不少人信奉基督教。司马义·艾买提说,无论是否信奉伊斯兰教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民族团结最重要。
~~~~~~~~~~~~~~~~~~~~~~~~~~~~~~~~~~~~~~~~~~~~~~~~~~~~~~~~~~~~~~~~~~~~~~~~~~~~~~~
  580年前逐鹿中原
  6月13日上午,村党支部书记张吉锁带记者来到位于县城新市场西南角的维刘氏坟地。七八亩大的坟地已被二层洋楼所包围,坟地里立着3块曾经躺在坟里的青石碑,旁边还有一块碑,上面刻着三门峡市文物保护单位。
  村党支部书记张吉锁介绍说,这块坟地是国家划给维刘氏的,当年这里是一片荒地。现在县城发展了,坟地成了闹市区的静地。现在,维刘氏在离村25公里的韶山买了100多亩山坡半荒地做坟地,并用新疆的天山命名——天山陵园,以了却维刘氏人叶落归根的夙愿。
  村党支部书记张吉锁擦去青石碑上的尘土,碑文清晰可见。碑文写着:刘氏之先,本自西域,系出畏兀氏……
  记者反复句读碑文,终于搞清楚了刘氏先族为何出西域,逐鹿中原。
  1427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欲统治中原,派地方政要——维吾尔族人刺真海牙,出任原金国统辖的(豫西)永宁、灵宝、陕县、渑池、宜阳等县达鲁花赤(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
  刺真海牙的儿子脱列海牙娶汉人刘氏为妻,生育3个儿子,长子阿的迷失海牙、次子勃罗都海牙、三子小云失海牙。这三世都曾任当地重要官员达鲁花赤。
  明朝初年小云失海牙生子忽都海牙,此时,明太祖朱元璋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为了保全性命,忽都海牙随祖母姓刘,名仲琛,隐姓埋名,作为普通百姓繁衍生息下来。这时已有100多口人的刘氏,开始散居在渑池县城关镇的八里站村、东河南村、东关村、一里河村、仁村乡的南坻村和陕县的葛条沟村(现在还有30口人)。
  一直到明朝中期,维刘氏13代刘文彩带着他家的3口人从渑池县城关镇东河南村迁到北鱼池村,经过400年的历史沧桑,刘氏已繁衍32代,有540口人。这540口人包括娶来的媳妇,还有大多数外嫁的姑娘。现在健在的刘氏23代刘景德60多岁,25代刘改梭63岁,26代刘专法88岁。最长寿的是26代刘景雷,97岁,2003年去世。
  1994年,维刘氏族长在渑池县成立了维吾尔族协会,把渑池县境内的1500多名维刘族人联络起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到焦院村祭祖。
  现在豫西维刘族遍及国内外,国内有陕西、甘肃、青海、辽宁、北京、山东、湖南、广西、浙江、中国台湾等省市,国外远至美国,总计1600人。数十年以来,已有大中专学生50余人,副厅级干部1名。
  翻阅《豫西维吾尔族刘氏宗谱》,刘氏家族从一世刺真海牙出西域,到2002年的32世孩童,跨度580余

http://epaper.dahe.cn/hnrbncb/htm2007/t20070707_1028265.htm
全基督,分明是被西化嘛
这就是汉化的结果。
新疆迁进去1亿汉族人,维族女人必须和汉族通婚。过50年再看
刘家人是来自西域的维吾尔族人。顿时,刘家后人奔走相告,扬眉吐气。

蛤蛤,政府继续作死吧,都汉化了,非得给人家重新弄成少数民族
这次意外发现,揭开了刘氏家族的神秘面纱,但刘家人并不感到意外,他们是维吾尔族人只是得到了确证。老一辈大都知道自己是维吾尔族,隐名埋姓才繁衍生存到今天,只是都避讳对下一代明说,因为几百年来,刘氏家族一直遭受歧视。


所以应该弱化民族这个概念。否则很多人可以写自己是鲜卑族,匈奴族了。
nighthawk1 发表于 2014-5-27 16:30
1953年,渑池县改建火车站,要迁移刘家的祖坟。坟地里埋葬着刘家前13代100多位先祖。挖坟的人 ...
一下从56等民族翻身到了头等种族啊,党的政策亚克西
我的河北家乡有一个村叫高家庄,始祖是元朝的一名维吾尔族高官,算是一名好官,元朝灭明朝建,后人怕打击,改姓为高。县志上记载的,怕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来源了。
qzxjmy 发表于 2014-5-27 16:33
一下从56等民族翻身到了头等种族啊,党的政策亚克西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没有一个民族应该做劣等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头等民族。搞民族压迫死路一条
有些记者就是些贱货。都已经汉化了,还要拿新疆来撩拨,真是唯恐天下不乱。
这私活夹带滴,同化了就同化了,那个村村寨寨之间木有一些陈谷子烂芝麻啊,还非要点名,其心可诛!
信基督好过信绿教
当然高兴了,可以多生娃子多加分了
不信教会死么
gaowuhuagong 发表于 2014-5-27 16:37
信基督好过信绿教
可别这么说,极端派系基督教也不是啥好鸟……
说翻身做主那些,肯定不知道解放前少数民族过得有多惨。


“记者把带来的维吾尔族花帽和艾得莱斯围巾给刘焕景戴上”

“记者给他们讲述新疆的山山水水、民族风情”

“刘家人是来自西域的维吾尔族人。顿时,刘家后人奔走相告,扬眉吐气。”

这个记者得深挖~

“记者把带来的维吾尔族花帽和艾得莱斯围巾给刘焕景戴上”

“记者给他们讲述新疆的山山水水、民族风情”

“刘家人是来自西域的维吾尔族人。顿时,刘家后人奔走相告,扬眉吐气。”

这个记者得深挖~
我湖南也有维吾尔……
nighthawk1 发表于 2014-5-27 16:3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没有一个民族应该做劣等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头等民族。搞民族压迫死路一条
扯淡去吧

      “两少一宽”,即中共中央1984年第5号文件提出的:“对少数民族的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在处理上一般要从宽”。这是我国的民族刑事政策,民族刑事立法应当将这一政策上升为法律,使之具体化、条文化。
      对汉族来说公平吗?为了顾全大局,可以在社会福利、教育、医疗上对少数民族给予照顾、支持是应该的。但是在刑法上也分三六九等,这种“中国特色”的刑事政策是否违反法律最核心的公平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精神又如何解释?

    现实是各种各样的政策就是在歧视汉族,少民考试加分,少民买肉补贴,少民犯罪轻判,少民搞爆炸电视台采访的都他妈是少民,汉族活该不平等,从生下来就带有原罪,不是你洗地洗得了的
记者唯恐天下不乱,汉族穿个汉服他妈的都莫名惊诧。
职院学生0803 发表于 2014-5-27 16:40
可别这么说,极端派系基督教也不是啥好鸟……
信佛教也一样,佛教当政一样会有人说拿那个贱民当材少了吧。那个宗教当政都是灾难。所以宗教应该在世俗之下。目前基督教还是很温和的,不像穆斯林的主流教派都很极端,至于他们说的穆斯林极端教派就基本上完全反人类了。


这个记者,写这些文字有何目的?是何居心?

这个记者,写这些文字有何目的?是何居心?
经省考古专家断定:刘家人是来自西域的维吾尔族人。顿时,刘家后人奔走相告,扬眉吐气。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如今这些妓者,真的都有两根贱骨头,欠抽!
这个记者值得查一查
所以说中国不灭亡简直没天理了
是啊都已经汉化了,但在民族政策的印象下又重新维化。还成立什么维族协会。是该反思下民族政策了
写这个报道的记者明显有问题,其心可诛。
aeolides01 发表于 2014-5-27 16:41
说翻身做主那些,肯定不知道解放前少数民族过得有多惨。
恩,解放后,光是从彝族头领下解救的汉人,藏人就无数,解放前是阶级压迫多于民族压迫,民国西北在回族军阀下颤抖的老百姓什么民族都有
民族政策真的很伟大,几百年同化成果比不过高考加五分,好样的
切,这都要扬眉吐气,要按族谱上记载我还是1400年前兵败被俘遭流放的突厥人呢。
好好的一个中华民族概念,被活生生整成了56个民族,为历史潮流而动,开历史的倒车,党的政策亚克西!
看看人家没理贱吧,一边利用民族宗教等问题搅乱世界,一边自己强推英语,整合英语世界
nighthawk1 发表于 2014-5-27 16:30
1953年,渑池县改建火车站,要迁移刘家的祖坟。坟地里埋葬着刘家前13代100多位先祖。挖坟的人 ...
你挑拨什么?三区革命杀了那么多汉人,没有影的歧视你倒说,你是维族?

hanfu1234 发表于 2014-5-27 16:57
恩,解放后,光是从彝族头领下解救的汉人,藏人就无数,解放前是阶级压迫多于民族压迫,民国西北在回族军 ...


彝人被彝人压迫的、彝人帮汉族军阀当局压迫自己人的、藏人被藏人压迫的可不比被压迫的汉人好多少啊,例如新疆的那些巴依们不都是些维族,果基人小叶丹被罗洪人打死也是因为罗洪人被国军买通了……所以为什么少数民族特别是边疆地区的要拥护当局,就是因为当局帮他们摆脱压迫和枷锁了,头上不再有个头人、头领、巴依、土司之类的东西坐着飞扬跋扈了,可惜在这方面的教育一直不是很多唉,现在历史课基本不会提这茬了。
hanfu1234 发表于 2014-5-27 16:57
恩,解放后,光是从彝族头领下解救的汉人,藏人就无数,解放前是阶级压迫多于民族压迫,民国西北在回族军 ...


彝人被彝人压迫的、彝人帮汉族军阀当局压迫自己人的、藏人被藏人压迫的可不比被压迫的汉人好多少啊,例如新疆的那些巴依们不都是些维族,果基人小叶丹被罗洪人打死也是因为罗洪人被国军买通了……所以为什么少数民族特别是边疆地区的要拥护当局,就是因为当局帮他们摆脱压迫和枷锁了,头上不再有个头人、头领、巴依、土司之类的东西坐着飞扬跋扈了,可惜在这方面的教育一直不是很多唉,现在历史课基本不会提这茬了。
好文。。。
很奇怪啊,美帝为何不管啥民族,到美国一律说英语啊。入美籍宣誓,没见可以用阿拉伯语。中国还搞什么民族语言工程,这些非主流语言自然应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地少民学少语,浪费的时间还不如学英语有用。
要不要改信回YSL啊,真受不了,唯恐天下不乱,都同化了还深挖。
写的什么s13文章
hanfu1234 发表于 2014-5-27 17:03
你挑拨什么?三区革命杀了那么多汉人,没有影的歧视你倒说,你是维族?
楼主是不是维族不好说,看看他的帖子历史就知道人家是非常用心的。。。。
我对党的所有政策都支持,唯独对不平等的带有歧视性的民族政策感到强烈的憎恶和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