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大国如何用好手中筹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46:25
进口大国如何用好手中筹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4-04-26   



  中评社北京4月26日讯/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在全球需求下降、市场受到追捧的情况下,中国广阔且迅速增长的进口市场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中国产业升级、资源能源需求加快、福利增加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都对进口提出了新要求。

  上海证券报发表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长缨文章表示,未来的进口战略是“以产业不断升级进口替代为核心,兼顾保障经济安全、增进国民福利、促进贸易平衡的多元化的进口战略”。实施这个战略会遇到多种障碍。中国应该利用扩大进口机遇,在应对贸易摩擦、扩大对我开放市场、推进区域一体化等方面,积极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进口在全球增长最快

  文章介绍,1.中国进口增长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物贸易进口迅速增长,是全球进口增长最快的经济体。2012年,中国进口额达到18178亿美元,是1978年进口额97.5亿美元的186倍,年均增长16.6%,占全球进口的比重高达9.8%,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尤其是本世纪初加入WTO后,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暂时的负增长外,中国进口保持了年均17%以上的速度,是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进口稳定快速增长期。

  在进口产品结构方面,按SITC分类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增加,工业制成品比重减少,尤其是加入WTO之后,这种变化趋势更为明显。2012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进口的比重分别为34.9%和65.1%。

  在初级产品内部,非食用原料(如矿产品)、燃料等所占比重持续增加,2005年之后这两个比重快速上升,2012年分别达到14.8%和17.2%,当然这两类产品比重迅速提高与国际上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有很大的关系。

  在工业制成品内部,轻纺、橡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进口比重持续下降,2012年仅占8%,化学品、机械运输设备这两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稳定,但2005年之后也有较大幅度下降,2012年这两类产品所占比重分别为9.9%和35.9%。综合看来,现阶段中国进口以能源资源类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从进口来源地看,它与进口产品类别和中国参与的国际分工关系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进口主要来源地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资源型国家(地区)。2012年,中国十大进口来源地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等经济和技术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巴西、南非、俄罗斯等资源富集型国家。

  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进口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是中国最大的三个进口来源地,2012年日本、韩国地位未变,中国台湾被美国超过退居第四位。同时,中国进口国别分布更加多元,2010年,前十大进口来源地占全部进口的比重为59%,2012年则下降到54.3%。

  2.进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快速变化的国内外环境相比,中国当前的进口战略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对进口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长期以来,中国进口战略具有较明显的生产性导向,认为凡是国内能生产的就不需大规模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要尽力培养生产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重商主义”的思路,而没有把进口看成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交换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进口战略不利于中高端产业发展。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获得高端技术,无外乎三种方式:一是完全自主研发创新,这种方式时间长、成本高、风险大;二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种方式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缩短创新时间、降低研发成本,但关键是要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三是直接购买国外技术,这种方式虽然可以省去研发成本,但难以获得尖端技术。过去中国进口政策导向主要是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优点是较快地掌握了先进技术,但很多产业也形成了对国外的技术依赖,并没有实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http://www.crntt.com/crn-webapp/ ... amp;docid=103151754进口大国如何用好手中筹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4-04-26   



  中评社北京4月26日讯/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在全球需求下降、市场受到追捧的情况下,中国广阔且迅速增长的进口市场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中国产业升级、资源能源需求加快、福利增加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都对进口提出了新要求。

  上海证券报发表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长缨文章表示,未来的进口战略是“以产业不断升级进口替代为核心,兼顾保障经济安全、增进国民福利、促进贸易平衡的多元化的进口战略”。实施这个战略会遇到多种障碍。中国应该利用扩大进口机遇,在应对贸易摩擦、扩大对我开放市场、推进区域一体化等方面,积极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进口在全球增长最快

  文章介绍,1.中国进口增长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物贸易进口迅速增长,是全球进口增长最快的经济体。2012年,中国进口额达到18178亿美元,是1978年进口额97.5亿美元的186倍,年均增长16.6%,占全球进口的比重高达9.8%,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尤其是本世纪初加入WTO后,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暂时的负增长外,中国进口保持了年均17%以上的速度,是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进口稳定快速增长期。

  在进口产品结构方面,按SITC分类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增加,工业制成品比重减少,尤其是加入WTO之后,这种变化趋势更为明显。2012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进口的比重分别为34.9%和65.1%。

  在初级产品内部,非食用原料(如矿产品)、燃料等所占比重持续增加,2005年之后这两个比重快速上升,2012年分别达到14.8%和17.2%,当然这两类产品比重迅速提高与国际上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有很大的关系。

  在工业制成品内部,轻纺、橡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进口比重持续下降,2012年仅占8%,化学品、机械运输设备这两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稳定,但2005年之后也有较大幅度下降,2012年这两类产品所占比重分别为9.9%和35.9%。综合看来,现阶段中国进口以能源资源类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从进口来源地看,它与进口产品类别和中国参与的国际分工关系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进口主要来源地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资源型国家(地区)。2012年,中国十大进口来源地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等经济和技术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巴西、南非、俄罗斯等资源富集型国家。

  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进口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是中国最大的三个进口来源地,2012年日本、韩国地位未变,中国台湾被美国超过退居第四位。同时,中国进口国别分布更加多元,2010年,前十大进口来源地占全部进口的比重为59%,2012年则下降到54.3%。

  2.进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快速变化的国内外环境相比,中国当前的进口战略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对进口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长期以来,中国进口战略具有较明显的生产性导向,认为凡是国内能生产的就不需大规模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要尽力培养生产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重商主义”的思路,而没有把进口看成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交换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进口战略不利于中高端产业发展。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获得高端技术,无外乎三种方式:一是完全自主研发创新,这种方式时间长、成本高、风险大;二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种方式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缩短创新时间、降低研发成本,但关键是要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三是直接购买国外技术,这种方式虽然可以省去研发成本,但难以获得尖端技术。过去中国进口政策导向主要是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优点是较快地掌握了先进技术,但很多产业也形成了对国外的技术依赖,并没有实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http://www.crntt.com/crn-webapp/ ... amp;docid=103151754
 第三,消费者福利损失较大。

  由于进口战略是生产性导向的,对最终消费品进口限制严格,因此中国消费品进口所占比重很低,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偏低的。更重要的是,由于严格限制消费品进口,国内消费者无法或不得不以较高价格购买国外技术、质量、安全、卫生水平较高的进口品,加大了消费者乃至国民福利损失。

  第四,关税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中国实际关税水平低于名义关税水平。由于存在各种关税减免,2012年,中国实际关税水平仅为2%左右,即使剔除加工贸易进口免税因素,一般贸易实际关税也不超过4%,大大低于9.6%的算术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瀑布式”关税结构严重背离产业发展要求,目前实行名义高关税的很多产品是中国竞争力很强的产业,关税保护意义不大;而实行名义低关税的很多产品反而属于中国的幼稚产业,应该进行必要的保护。

  此外,进口总量相对不足、进口促进体系不完善、进口保护手段比较有限等,也是中国进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进口面临国内外环境变化

  文章分析,首先,中国广阔且迅速增长的进口市场具有独特优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需求明显下降,需求方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加大。那些能获市场需求大的国家不但可能从危机中率先恢复,而且在新一轮全球增长中把握先机,市场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紧缺资源。有鉴于此,未来发达国家将很可能由过去侧重于对全球资源的争夺,转向对市场的争夺,既希望扩大本国出口,也希望减少本国进口。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进口国。2012年中国进口规模相当于美国的78%,但中国进口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国,也就是说在每年全球新增进口中,中国所占份额是最大的,是拉动全球贸易乃至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大规模的进口能拉动很多国家需求,促进其经济增长、就业、税收乃至产业发展,近年来很多国家对中国规模广阔、成长迅速的进口市场越来越重视。

  因此,在未来在国际经济新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国可以发挥进口的重要作用,例如以扩大进口换取其他国家向我开放市场,减少和取消对中国的贸易投资限制,反制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推动与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等。如果能善于运用进口手段,还可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乃至外交领域争取更多的回旋余地,对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施加影响,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

  其次,中国比较优势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对进口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中国要素禀赋发生变化,未来中国产业和贸易结构将向上升级,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一方面,中国将更多生产和出口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和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另一方面,中国也会将越来越多的不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和环节对外转移。中高端产业和环节符合中国比较优势变化方向,在全球贸易产业链中起到关键的控制作用,关系到未来中国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幼稚产业的基本特征。

  中国产业要进入全球中高端领域,并不能再走过去依赖进口先进产品和技术的老路,而必须依靠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否则将长期陷入技术“追随者”陷阱。这就要求在进口方面,将中国具备动态比较优势的中高端产业视为幼稚产业,并采取进口替代政策促进产业尽早成熟。与此同时,对已不具比较优势并转移到国外生产的产业和环节,则要积极扩大进口。

  第三,中国能源资源需求迅速增加对进口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初级产品进口国,对石油进口依存度接近60%,铁矿石、铜的进口依存度也已超过50%,铁矿石和大豆进口额占全球比重超过三分之二。中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进入了消费结构乃至产业结构变化最快的时期,未来中国对能源、资源进口需求增速将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中国进口应保证能源资源进口数量增长、渠道稳定、价格合理,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第四,提高国民福利对进口提出新要求。

  进口缺乏比较优势、价格低于国内的国外产品,可以改善国民福利、特别是消费者福利。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其他国家经验看,这个阶段进口政策开始更多关注对通过贸易获得的福利改进,收入水平越高,进口的福利目标也越重要。因此,未来中国对可以生产但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尤其是消费品,应减少进口限制、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积极扩大进口。
 第五,贸易平衡对进口提出了新要求。

  自1994年以来,中国货物贸易一直呈现顺差状态,顺差规模不断扩张,1994年顺差仅为54亿美元,2012年顺差扩大到2311亿美元。2012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3万亿美元,这与多年累积的贸易顺差有很大的关系。

  长期贸易不平衡存在诸多负面影响,一是引发大量对外贸易摩擦;二是对国内经济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造成不利影响;三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贸易顺差意味着向发达国家提供储蓄,从而导致福利损失;四是中国是全球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方,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因素。因此,未来中国需要逐步调整贸易失衡状态,对进口战略和政策提出了新要求。

  第六,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对进口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国际政治外交经济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很多发达国家,也包括一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心存疑虑,企图利用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遏制,进口也会成为它们可以利用的手段。例如为防止中国在高科技产业形成竞争力,发达国家不可能对华出口或转让真正先进、核心、高端的技术、设备、零部件。另一方面,如果中国通过扩大进口给其他国家带来益处,会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消除国际威胁论影响,有助于国际社会接纳一个崛起的中国。

  第七,国内市场化改革对进口提出新要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其核心就是减少市场扭曲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中国长期实行的进口政策是由鼓励政策和限制政策组合而成的“有偏”政策,导致国内外产品价格信号存在一定的扭曲。随着中国发展阶段变化,“有偏”政策在扶持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下降,而导致效率损失和资源错配的消极作用增加。因此在整体上应减少对进口的干预,尤其在一些经扶持已经成熟的产业中,进口政策应逐渐向相对“中性”政策回归,当然对那些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才能发展的产业,“有偏”的进口政策仍必不可少。

  未来实施多元化进口战略

  文章提出,1.转变进口指导思想

  一是摒弃过去“重出口、轻进口”类似“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思路。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情况下,中国应更多发挥开放经济的交换利益,总体上既要扩大中国比较优势产业出口、也要扩大中国比较劣势产业进口,也就是进口和出口并重,并以此促进进口和出口在更高水平上的平衡。因此,不但应扩大部分无关国计民生、中国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而且着重发挥进口在改善国民福利、促进国内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在进口领域摒弃“重生产、轻消费”的思路。中国过去进口比较偏重于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对进口在消费方面的作用有所忽视,导致进口严重偏向于资本品和中间产品,消费品进口比重过低。未来中国进口虽仍主要关注于产业发展,但没有必要在绝大多数产业上都以寻求本国生产为最终目标,随着国内经济阶段性变化,进口也应该在满足消费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要逐步提高消费品在进口中的比重。

  三是摒弃“重引进、轻吸收”的思路。培育产业、尤其是幼稚产业仅通过进口政策是远远不够的,更与国内政策有密切关系。中国过去进口战略非常强调进口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技术等,但国内很多产业政策支持不够,消化吸收效果有限,对产业健康发展、尤其是自主创新形成了制约。未来随着产业向中高端升级,进口的消化吸收难度逐渐增加,更应加大对国内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2.加强进口促进工作

  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工作主要集中在出口方面,进口促进工作比较欠缺,未来应加强这方面建设。

  一是推进进口便利化,如减少进口环节和手续,加快进口的通关便利化,降低进口费用和成本;对需要审批的特殊进口产品,简化审批环节,改变对国有企业宽松、而对民营企业严格的不公平的做法;加强部门间进口管理的协同配合,形成高效联动的进口监管体系。

  二是建立进口促进体系,如进一步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进口商品供求信息平台,举办进口商品展览会、博览会、推介会,为广大企业扩大进口搭建更多的平台。

  三是加强进口金融支持,通过政策性进口信贷、进口信用保险、进口担保等手段,为企业进口提供融资便利。

  四是严格限制非正常渠道进口,非正常渠道进口不但降低了国家税收,而且冲击了正常的进口秩序,造成国内市场混乱,当前应该重点加强对通过旅游、邮寄等渠道的非正常进口渠道的监管。

  3.灵活运用以关税为主的政策工具

  关税仍是未来中国最重要的调节进口政策工具。在没有必要主动下调最惠国关税(即入世 “约束关税”)情况下,未来中国对需要下调的关税主要应 通过暂定关税方式进行调整。暂定关税具有灵活调整的特征,既可每年维持同样的暂定税率,也可以每年甚至每半年、每季度调整。

  未来中国实际关税结构应由原来“瀑布式”结构调整为较为“平坦”的结构,其中对竞争力较强、且目前最惠国关税较高的中低端下游产业,可长期保持大幅下调的暂定关税;而对竞争力较差的中高端上游产业,由于目前最惠国关税已经较低,原则上保持现有税率不变;对一些特殊产品或影响不易确定的产业,可以频繁、小幅调整暂定税率。这种调整会使中国暂定关税税目有较大扩张。

  在未来WTO新关税减让谈判和自贸区关税减让谈判中,中国可承诺下调中低端产业的约束关税或协定关税税率,也就是把长期调低的这类产品暂定税率固定下来,以降低总体进口关税水平,换取谈判利益,但对中高端产品、农产品等税率则不应进行新的降税承诺。

  4.利用政府采购调整进口

  国际上政府采购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0%左右,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中国统计的政府采购占GDP比重仅为2%左右。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GPA)谈判,在谈判协议未达成前,中国政府采购可继续优先采购国产品。政府是政府采购主体,能更好地贯彻政府战略意图。未来实施进口战略中,在对幼稚产业关税保护程度不高情况下,可以利用政府采购增加对国内幼稚产业的产品采购,强化对这些产业的保护。

  5.汇率政策与进口目标逐渐“脱钩”

  过去中国通过一定程度的汇率低估来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促进增长和就业,为保证实现这个目标,实行了比较僵硬的汇率制度。未来中国进口战略将不需要一种整体上限制进口的政策,也就没有必要低估人民币汇率水平,汇率也就可以逐渐从进出口目标中“脱钩”、而更多关注于货币政策目标。因此应可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增强汇率浮动弹性,减少政府对汇率水平的干预。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水平相对于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将不存在长期的高估或低估。

  6.合理防范进口冲击

  未来进口战略总体上要求中国放松进口限制、扩大进口,但也要注意防范进口突然增加对就业、产业、宏观经济稳定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冲击。进口冲击防范的重点是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和农业等敏感产业。
 一是中国可以较多运用WTO规则允许、也是国际上使用最多的“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措施,以及WTO对发展中国家保护的例外规则,对受进口冲击的产业进行保护,为此要特别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因进口受损产业及时提起有关立案申请。

  二是建立健全进口产业预警体系,降低产业遭受损害的可能性。通过跟踪监测进口商品数量、价格以及国内相关产的产业的产出、价格、利润等指标的变动,评估中国产业受进口的影响程度,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

  三是加强安全技术壁垒建设。安全技术壁垒越来越多地成为发达国家限制进口进行贸易保护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加强安全技术壁垒建设,如补充、提高和及时修改中国产品的标准,完善中国产品认证制度等。

  7.协调进口与国内产业政策

  实现进口战略的产业目标,需要产业政策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产业结构政策方面,选择进口保护的产业要符合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并能确保进口取向能促成这种转变。在产业竞争政策方面,竞争是扩大技术外溢、加速产业创新的源泉,因此对中高端产业限制进口的同时,应设定保护期限,加快国内市场竞争,通过市场机制诱导企业加快创新,防止过度保护。在产业技术政策方面,应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一体化政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国内研发支持力度等。

  8.协调进口与利用外资政策

  处理好利用外资、自主发展和直接进口之间的关系。对于发展本国产业而言,首选是自主培育本国民族产业,其次是引进外资产业,最后是通过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对中国竞争力较强的产业,进口和外资企业一般不会对本国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反而有助于加强国内市场竞争,因此对外资也应采取中性政策,如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其列为允许类。

  对幼稚产业来说,为防止进口控制、保护国内产业应实行进口限制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处理好自主发展和利用外资的关系。如在国内技术水平与国外相距甚远的情况下,可以对外资进行鼓励,以达到投资替代进口、引入高端要素、提高国内技术水平的作用,同时也要鼓励不同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争取外资对华转移先进适用的设备、零部件、生产线和技术,通过竞争促进技术外溢。

  9.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

  和不同类型的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但可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而且可以扩大中国对外影响,也是应对发达国家战略调整的重要选择。近期,中国应把握扩大进口机遇,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进口和关税减让谈判是自贸区谈判的重要内容,中国应根据进口战略调整要求,对不同类型国家进行自贸区谈判时采取不同策略。

  如和发展中国家谈判时,由于中国竞争力相对较强,可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换取发展中国家向我开放市场,促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发达国家谈判时,对中国竞争力较强的中低端制造业可大幅降税,但对竞争力较差的中高端产业应争取现有税率不变、或小幅降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