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战略、有限战争与目标中心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10:05
就战略方面而讲,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常常也是一条真正的捷径。 ——《战略论》
1.间接战略是什么?
《战略论》的作者是英国战略学家李德•哈特的名著。他在著作中总结了历史上著名战局的战略路线后得出结论,即大多数成功的战略行动是通过间接路线实现的。间接战略实际上是用出其不意的办法打击敌人的精神,从而使敌人丧失抵抗的意志以达到战略目的,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事例证明了任何自然障碍都可以被超越,而人类的抵抗力则是最不稳定的,最易动摇的。因此,一位真正的名将宁愿采取最危险最困难的间接路线也不愿意走直接路线,宁愿面对不利的自然条件也不愿接受直接路线所带来的失败危机。
简而言之,间接战略即为精神战略,是抵抗力与打击力,攻击手段与坚守意图的对抗。 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策略对法国人精神打击大于实际作战的打击,不断的谣言和猜忌最终摧毁了法国人的心理防线,这是法国战局能在一个月左右结束的重要原因。

2. 有限战争与国家的政治目标
国家为了贯彻它的政策而发动战争,因此,战争是有限的,军事目标必须用在国力,政策的限制以内。一场纯理想化的战争是建立在战斗观念上的,为了战争而生存,但是现实中这一句话得反过来读,为了生存而战争!因此战争需要服从于政治,只要能达到目的,战争也可以不爆发。当战争无法避免的时候,就应当控制其规模和破坏力,因此战争的目标不是寻找会战,而是寻求一种有利的战场态势,只有当这种态势不足以产生决定性结果时才继之以会战,以求得决定性战果,而获得这一态势的最佳手段应当是突袭,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战略行动应当扰乱敌人的部署,分割他们的兵力,阻挠他们的补给,威胁他们的退路,若能做到这些,敌军的意志就会面临崩溃,胜利自然指日可待。这就是“全国为上,破国为下”的道理所在。

3. 风险社会理论与有限/间接的战争战略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各国之间的贸易、人员和信息往来变得十分频繁和深入。国际航班与互联网让五大洲的民众得以联系在一起,以往不可想象的那种生活方式变成了现实。在人员和信息高度流动的时代,社会事件所能发挥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政府所能控制的范围,比如近期的3.1昆明事件和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从杜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来看,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有机团结”社会,整个社会结构如同一台精密仪器,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连结必须得到维持,才能让机器运作下去。如果关键节点,如电力系统、信息系统、金融系统、交通系统受到破坏,则整个现代社会也会迅速瓦解。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在贝克(UlrichBeck)那里现代性的特征被称为“风险社会”,而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由于某些局部或是突发事件可能导致或引发的社会灾难,而在“风险社会”中,怀疑与信任、安全与风险无法达成长期平衡,二者永远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反思进行调适。“蝴蝶效应”在现代社会成为了一个现实。
那么在如此高度敏感复杂的社会条件下,会发生些什么呢?在3.1事件之后,广州和成都先后出现了集体逃散事件。看到惊恐的民众,我不由得想起《天启》纪录片里法国民众在德军闪击战的精神打击下,那种惶恐不安的眼神和四散逃离的景象。高度发达的信息和交通条件,让恐慌也能快速的传播。古德里安对此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坦克,前进!》一书中特别的提及了坦克作战对精神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和哈特的观点是一致的。相反,在较为落后的,不发达的地区作战,这种恐慌的传播就比较轻微。那么要发挥间接战略的影响,就要充分利用对交通线的打击和控制,在物质上削弱对方。
未来的战略战术理论的变革,必须先从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角度入手,对现代社会有个精确的认识,才能够了解下一代的战争究竟该如何进行。

4. 目标中心战的实质
信息时代的中小规模冲突将主要围绕目标展开。机械化条件下的战争,由于战争目的的攻城略地,所以大空间、大纵深、宽正面交战是基本模式,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多少成为衡量战争胜负的重要标志。信息时代,占领领土、攻城略地的“绞人机”式战争将很难发生,取而代之的是围绕利益或重要目标展开的有限规模与可控的局部冲突,其表现形式是目标中心战。
正如上文分析,现代的信息社会是一个高度“有机团结”的社会。复杂绵密的社会分工合作,高效的信息和交通系统,既提高了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效率,也让社会变得更加脆弱。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元帅在进行数字化时代的军事理论创作时,就已经意识到了现代社会的发达与其脆弱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国家的军事化和总参谋部的地位核心化,这肯定不能被苏联中央所认同。但是,无论怎样看,这种信息社会的特点为目标中心战的登场创造了条件。
所谓目标中心战,即以目标为中心组织的作战,是按照军事目标学原理,着眼快速高效达成作战目的,围绕目标打击与占控进行的作战决策、作战行动。其实质是通过对目标关节点的打击,削弱敌目标体系聚合力,达到快速瘫痪或挖解对手作战体系的目的,或通过对关键目标施压,削弱对方抵抗意志,达到“小战或‘局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战役目的。可见,目标中心战的思想与哈特所倡导的间接战略是一致的。对交通系统和经济资源的破坏、打击和控制,从而在根本上削弱敌人的反抗意志,以便在短期的,有限的战争当中达成战略目标。目标中心战的实质应当是“有限战争+间接路线”下的作战理论。

5. 目标中心战与非线式作战
目标中心战中的“目标”不仅包含有生力量及各类工事障碍等有形的物理目标,还涵盖瓦解敌军斗志、实施战略威慑等无形的潜在目标。“中心”既可以是常规意义上的“平面几何中心”,也可是陆、海、空、天、电等多维空间的重心。“战”既可运用火力、兵力打击进行硬摧毁,也可采取电磁、网络攻击实施软杀伤,还可采取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或是通过经济制裁等途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有利于快速达成作战目的,都应是一种好的战法或手段。目标中心战与非线式作战紧密相连。
从历史上看,非线式作战是一种古老的作战方式。比如三十年战争期间,参战各方的雇佣兵部队不但是作战力量,后方也往往跟随一只流民大军,部队所到之处鸡犬不宁。十八世纪的作战 则是“优雅“的,时间短,目的有限,而且伤亡也比较小。真正能够形成”线式“,还是一战以后的事情了。随着总动员体制的实现,各国可以组建百万大军,把国境线堵得密密实实。这才有了后来的”闪击战“和”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发挥空间,即围绕”突破“和”反突破“构建作战理论。
那么,当信息化时代有限战争再次成为主流时,”非线式“的,”目标中心“的作战理论也就成为了可能。尤其是考虑到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的依赖性问题,短促的有限战争变得更加现实一些。因此,围绕目标中心的非线式作战,以其快速、灵活和精准,以便达到战略目标,是一个更高的作战形态了。

6. 目标中心战的弱点
首先是有限的,间接的战争战略是否可能存在。一战前,参战各国也都认为战争只会在几个月内结束。虽然那是根据18、19世纪有限战争的经验作出的错误结论,但是在总体战时代,全面战争的威力不可小觑。现代社会的动员力量有多大,看看汶川地震就知道了。
其次,目标中心战注重职业化的,高技术水平的部队建设。那么一旦战争长期化,势必要依靠大量后备人员参战。平时的国民军事教育能否承担这一重任?
第三,目标中心战的前提是对社会系统的科学分析。要找到敌方国民性、社会经济、政治系统的弱点,更重要的是要 把握敌人的心理变化。虽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但之所以军人们更爱攻城,恐怕也是因为人心难以把握。日寇侵华时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不可谓不深,但是却在人心趋向上完全做出了南辕北辙的判断;德国人对法国的心理攻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对英国却极为失败。因此,目标中心战是一种精确的,但也颇为有风险的作战方式。
就战略方面而讲,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常常也是一条真正的捷径。 ——《战略论》
1.间接战略是什么?
《战略论》的作者是英国战略学家李德•哈特的名著。他在著作中总结了历史上著名战局的战略路线后得出结论,即大多数成功的战略行动是通过间接路线实现的。间接战略实际上是用出其不意的办法打击敌人的精神,从而使敌人丧失抵抗的意志以达到战略目的,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事例证明了任何自然障碍都可以被超越,而人类的抵抗力则是最不稳定的,最易动摇的。因此,一位真正的名将宁愿采取最危险最困难的间接路线也不愿意走直接路线,宁愿面对不利的自然条件也不愿接受直接路线所带来的失败危机。
简而言之,间接战略即为精神战略,是抵抗力与打击力,攻击手段与坚守意图的对抗。 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策略对法国人精神打击大于实际作战的打击,不断的谣言和猜忌最终摧毁了法国人的心理防线,这是法国战局能在一个月左右结束的重要原因。

2. 有限战争与国家的政治目标
国家为了贯彻它的政策而发动战争,因此,战争是有限的,军事目标必须用在国力,政策的限制以内。一场纯理想化的战争是建立在战斗观念上的,为了战争而生存,但是现实中这一句话得反过来读,为了生存而战争!因此战争需要服从于政治,只要能达到目的,战争也可以不爆发。当战争无法避免的时候,就应当控制其规模和破坏力,因此战争的目标不是寻找会战,而是寻求一种有利的战场态势,只有当这种态势不足以产生决定性结果时才继之以会战,以求得决定性战果,而获得这一态势的最佳手段应当是突袭,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战略行动应当扰乱敌人的部署,分割他们的兵力,阻挠他们的补给,威胁他们的退路,若能做到这些,敌军的意志就会面临崩溃,胜利自然指日可待。这就是“全国为上,破国为下”的道理所在。

3. 风险社会理论与有限/间接的战争战略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各国之间的贸易、人员和信息往来变得十分频繁和深入。国际航班与互联网让五大洲的民众得以联系在一起,以往不可想象的那种生活方式变成了现实。在人员和信息高度流动的时代,社会事件所能发挥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政府所能控制的范围,比如近期的3.1昆明事件和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从杜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来看,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有机团结”社会,整个社会结构如同一台精密仪器,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连结必须得到维持,才能让机器运作下去。如果关键节点,如电力系统、信息系统、金融系统、交通系统受到破坏,则整个现代社会也会迅速瓦解。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在贝克(UlrichBeck)那里现代性的特征被称为“风险社会”,而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由于某些局部或是突发事件可能导致或引发的社会灾难,而在“风险社会”中,怀疑与信任、安全与风险无法达成长期平衡,二者永远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反思进行调适。“蝴蝶效应”在现代社会成为了一个现实。
那么在如此高度敏感复杂的社会条件下,会发生些什么呢?在3.1事件之后,广州和成都先后出现了集体逃散事件。看到惊恐的民众,我不由得想起《天启》纪录片里法国民众在德军闪击战的精神打击下,那种惶恐不安的眼神和四散逃离的景象。高度发达的信息和交通条件,让恐慌也能快速的传播。古德里安对此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坦克,前进!》一书中特别的提及了坦克作战对精神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和哈特的观点是一致的。相反,在较为落后的,不发达的地区作战,这种恐慌的传播就比较轻微。那么要发挥间接战略的影响,就要充分利用对交通线的打击和控制,在物质上削弱对方。
未来的战略战术理论的变革,必须先从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角度入手,对现代社会有个精确的认识,才能够了解下一代的战争究竟该如何进行。

4. 目标中心战的实质
信息时代的中小规模冲突将主要围绕目标展开。机械化条件下的战争,由于战争目的的攻城略地,所以大空间、大纵深、宽正面交战是基本模式,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多少成为衡量战争胜负的重要标志。信息时代,占领领土、攻城略地的“绞人机”式战争将很难发生,取而代之的是围绕利益或重要目标展开的有限规模与可控的局部冲突,其表现形式是目标中心战。
正如上文分析,现代的信息社会是一个高度“有机团结”的社会。复杂绵密的社会分工合作,高效的信息和交通系统,既提高了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效率,也让社会变得更加脆弱。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元帅在进行数字化时代的军事理论创作时,就已经意识到了现代社会的发达与其脆弱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国家的军事化和总参谋部的地位核心化,这肯定不能被苏联中央所认同。但是,无论怎样看,这种信息社会的特点为目标中心战的登场创造了条件。
所谓目标中心战,即以目标为中心组织的作战,是按照军事目标学原理,着眼快速高效达成作战目的,围绕目标打击与占控进行的作战决策、作战行动。其实质是通过对目标关节点的打击,削弱敌目标体系聚合力,达到快速瘫痪或挖解对手作战体系的目的,或通过对关键目标施压,削弱对方抵抗意志,达到“小战或‘局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战役目的。可见,目标中心战的思想与哈特所倡导的间接战略是一致的。对交通系统和经济资源的破坏、打击和控制,从而在根本上削弱敌人的反抗意志,以便在短期的,有限的战争当中达成战略目标。目标中心战的实质应当是“有限战争+间接路线”下的作战理论。

5. 目标中心战与非线式作战
目标中心战中的“目标”不仅包含有生力量及各类工事障碍等有形的物理目标,还涵盖瓦解敌军斗志、实施战略威慑等无形的潜在目标。“中心”既可以是常规意义上的“平面几何中心”,也可是陆、海、空、天、电等多维空间的重心。“战”既可运用火力、兵力打击进行硬摧毁,也可采取电磁、网络攻击实施软杀伤,还可采取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或是通过经济制裁等途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有利于快速达成作战目的,都应是一种好的战法或手段。目标中心战与非线式作战紧密相连。
从历史上看,非线式作战是一种古老的作战方式。比如三十年战争期间,参战各方的雇佣兵部队不但是作战力量,后方也往往跟随一只流民大军,部队所到之处鸡犬不宁。十八世纪的作战 则是“优雅“的,时间短,目的有限,而且伤亡也比较小。真正能够形成”线式“,还是一战以后的事情了。随着总动员体制的实现,各国可以组建百万大军,把国境线堵得密密实实。这才有了后来的”闪击战“和”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发挥空间,即围绕”突破“和”反突破“构建作战理论。
那么,当信息化时代有限战争再次成为主流时,”非线式“的,”目标中心“的作战理论也就成为了可能。尤其是考虑到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的依赖性问题,短促的有限战争变得更加现实一些。因此,围绕目标中心的非线式作战,以其快速、灵活和精准,以便达到战略目标,是一个更高的作战形态了。

6. 目标中心战的弱点
首先是有限的,间接的战争战略是否可能存在。一战前,参战各国也都认为战争只会在几个月内结束。虽然那是根据18、19世纪有限战争的经验作出的错误结论,但是在总体战时代,全面战争的威力不可小觑。现代社会的动员力量有多大,看看汶川地震就知道了。
其次,目标中心战注重职业化的,高技术水平的部队建设。那么一旦战争长期化,势必要依靠大量后备人员参战。平时的国民军事教育能否承担这一重任?
第三,目标中心战的前提是对社会系统的科学分析。要找到敌方国民性、社会经济、政治系统的弱点,更重要的是要 把握敌人的心理变化。虽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但之所以军人们更爱攻城,恐怕也是因为人心难以把握。日寇侵华时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不可谓不深,但是却在人心趋向上完全做出了南辕北辙的判断;德国人对法国的心理攻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对英国却极为失败。因此,目标中心战是一种精确的,但也颇为有风险的作战方式。
深奥,收藏者慢慢看。


对强国而言的有限战争,对弱国来说就是全面战争。如60年代美军投身越南战争,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

有限战争是针对核战争来说的。对拥有强大核武装的交战双方来说,有限战争的定义就是避免迫使其中任何一方单方面使用战术核武器。如冷战时期的美苏。任何使用战术核武器的行为,都很容易使战争在一两天内升级成全面核大战。

同样,中国在边境上对印度作战,也要全力避免印军冒险使用核武器。

对强国而言的有限战争,对弱国来说就是全面战争。如60年代美军投身越南战争,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

有限战争是针对核战争来说的。对拥有强大核武装的交战双方来说,有限战争的定义就是避免迫使其中任何一方单方面使用战术核武器。如冷战时期的美苏。任何使用战术核武器的行为,都很容易使战争在一两天内升级成全面核大战。

同样,中国在边境上对印度作战,也要全力避免印军冒险使用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