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抉择: 先取莫斯科还是基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12:23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莫斯科的反普京溜达可以达到10万人的时候,西方再度怯场,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可以拿下的基辅方向。。。

回顾历史
   1941年8月21日是东方战局第一阶段的转折点。在这一天,希特勒签署了第35号指令,向3个集团军群提出了在冬季到来之前必须达到的战略目标。根据这一指令,迄今一直被看作重点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将被削减,其所部快速部队将调往北方和南方。这样一来,自制定最初方案起一直被视为此次战局唯一进攻目标的莫斯科,便失去了它的意义,指令将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定为进攻方向。南方集团军群将担负德军作战的重担。


   8月21日和该日所产生的第35号指令成为东方战局的转折点,并不是偶然的。在东方战局开始后没几天,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就讨论了有关各集团军群重新调配使用的设想、调查结果、计划,建议和命令。
  这件事清楚地说明,无论是国防军统帅部还是陆军总司令部,都没有制定出东方战局中各集团军所应遵循的明确的计划、方针、原则和命令。同时还说明,陆军在尚未作好准备的情况下便被拖人这场“历史上最大的战局”。而希特勒则踌躇满志,声言战局一开始“世界就会为之屏息”。
  因此,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不久,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实际上就已“无章可循”了。它们仅根据临时出现的战略状态和现实情况行动,而不是按照一个经过长期准备和多次图上演刁、对各个环节都做到深思熟虑的计划来作战。第4装甲集群通过伊尔门湖南面和西北面沼泽地的灾难性行动,第6集团军在普里皮亚特地区的消耗战;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自7月中旬起就尔后战局进行了一系列磋商,规定要加强对今后作战的统一指挥。例如总参谋长哈尔德在他7月12日的日记中就写道:
   “我根本不再坚持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甲集群继续向东疾进的想法了。我完全能够想象得到,霍特(第3装甲集群)将不得不以其大部兵力转而向北进攻……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不得不转向西南进攻,……甚至会……一直推进到基辅地区……”

  希特勒本人在此后的几天里越来越倾向于将列宁格勒放在优先位置。他的这个想法反映在他于7月19日签署的第33号指令(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作战处第441230/41号文件,绝密)中。根据这一指令,中央集团军群——迄今唯一完成当前任务的军团——必须将其快速部队调往北方和南方,而以“步兵部队继续向莫斯科推进”。
   4天后,就这个一般性指令又下达了若干补充命令,补充命令为南方集团军群规定了新的进攻方向,下一步整个作战的重点将完全转移到南段。补充命令写道:
   “一俟作战势态和补给情况允许,位于第聂伯河东部的第1和第2装甲集群要合编为第第4装甲集团军,以便在步兵师和山地师的配合下,攻占哈尔科夫工业区,继而渡过顿河,向高加索实施突击……”

  这个命令提出的目标,远远超过了马尔克斯、冯·佐登施特恩和保卢斯将军在拟订“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所设想的目标。这就是说,希特勒决意在战局某一段改变原计划,尽管在此期间已发现并确证苏军在集结部队,他仍想在冬季到来之前占领高加索。
  希特勒在未与陆军总司令部进行任何磋商的情况下签署的这一命令,导致了一场“幕后”的争夺指挥权的斗争。希特勒和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为一方,陆军总司令及其总参谋部为另一方。希特勒的新命令使陆军总司令部愤然不平。哈尔德大将在7月26日写道:“我认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指希特勒同时占领列宁格勒和高加索的计划)是断送迄今颇有生气的作战的开始。”两天以后,他又继续写道:“目前决定要进行作战是愚蠢的”,它将导致“兵力的分散,并使对莫斯科这一关键地点的进攻停滞不前。”
  陆军总司令部自然从一开始就为南方集团军群制定了另外的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南方集团军群实际上仅仅负责保障重点集团军群右翼的安全,现在,陆军总司令部已清楚地认识到,南方集团军群由于进展不顺利,几乎没有起到当初所设想的那种保障翼侧安全的作用。


  如果南方集团军群继续向东突击,就必须首先改变北翼不能令人满意的作战态势,与中央集团军群建立联系。7月底,有两种解决接合部问题的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南方集团军群出第聂伯河突击部,向东北方的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方向突击。这样,该集团军群就既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使其北翼渡过第聂伯河,也能按计划掩护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第二种可能性是,两个集团军群同时发起进攻,使其位于第聂伯河东部的部队汇合,从而解决普里皮亚特问题。这样,也许还能建起一个使这两个军团最后从这里直接向莫斯科发起进攻的出发基地。陆军总司令部直到这时仍把莫斯科视为进攻的首要目标。
  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部就分歧意见所进行的讨论和磋商并不都是客观和公正的。希特勒最后表示愿意达成和解。7月30日,他签署了第34号指令(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作战处第441298/41号文件,绝密)。据此,北方集团军群要在没有第3装甲集群支援的情况下单独向列宁格勒突击,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并准备进军莫斯科,而南方集团军群则继续进行其当前的作战任务。
  在8月12日下达的关于第34号指令的补充命令中,对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任务作了如下说明:南方集团军群在乌曼会战后已相当强大,足以赢得在第聂伯河彼岸实施大纵深作战的行动自由,并达到规定的作战目标——克里木、顿涅茨盆地和哈尔科夫,而对基辅的进攻则必须停止。
  在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接到这一补充命令之前,于8月4日,在位于诺维鲍里索夫的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所里举行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希特勒与他的首席副官施孟特参谋部上校 [ 译者注:参谋部上校(Obserst im Generalstab)是德军的一种军衔,此外还有参谋部中校、参谋部少校、参谋部上尉。被授予这种军衔的军官通常在高级司令部和参谋部工作,他们均经过严格挑选和专门培训,佩带特殊颜色的领章,在晋升方面优于其他军官。 ] 和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处处长豪辛格参谋部上校出席了这次会议,希特勒听取了中央集团军群各司令官的情况汇报。
  冯·博克元帅和他的集团军司令官们一致认为,必须无条件地继续向莫斯科方向进攻,而装甲集群司令官霍特大将和古德里安大将则请求停止进攻,以使他们极度疲惫的师得到恢复和补充,但这两个装甲集群能分别在8月15日和8月16日作好进攻准备。
  希特勒默默不语地听完了他的将军们的陈述,然后开始了他那众所周知的冗长而又充满政治色彩的讲话。他断然拒绝进军莫斯科的建议,认为现在必须占领列宁格勒和乌克兰。最后,他将乌克兰放在了首要地位。他认为,从这里能够得到工业原料和粮食,而没有这些,要想继续进行两线战争是不可能的,此外,他还想通过占领乌克兰来打击和摧毁“对罗马尼亚油田”造成威胁的“苏联航空母舰”。
  在尔后的几天里,各集团军群均在按原计划行动。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自然仍是以进攻莫斯科为中心,只有其右翼的集团军,即由大将冯·魏克斯男爵指挥的第2集团军,企图夺取东南方向的戈梅利以保障右翼的安全。与此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却在积极准备从已经夺取和准备夺取的桥头堡强渡第聂伯河。
  陆军总司令部这时仍未放弃这场爆发在最高领导层的权力之争。冯·布劳希奇元帅令其作战处处长起草了一份备忘录。备忘录再次明确地将莫斯科作为德军进攻的中心目标,并严辞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关于将兵力转调北方和南方作战的要求。拒绝的理由是,过不了几个月冬季就要到来,而且北方的冬季比南方来得要早。
  在这些天里,南方的集团军群在宽大正面上占领了从第聂伯河河口到基辅南部的第聂伯河沿岸。这种自然形成的态势引起了希特勒的极大兴趣和注意。8月20日,整个战线上出现了一幅令人叫绝的景象: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向东突击的两支先头部队已形成齐头并进之势,几乎成了一条直线,两者相距约550公里,直线中心距后方也大约550公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几乎等边的三角形地区,苏联一个完整的方面军便位于这个三角形地区之内,这大概是每位统帅都梦寐以求的军事势态。
  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立即被希特勒抓住了。到1941年8月中旬,他对国防军统帅部的影响已如此之大,以致于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炮兵上将8月20日,也对向其递交陆军总司令部备忘录的豪辛格上校说:
   “目前出现了打击苏军有生力量的更好前景。苏军最强大的集群就部署在基辅东部。”

  大概在这个时候,在约德尔和希特勒的头脑里就形成了一个计划的轮廓:如果上述三角形地区的两支先头能够会合的话,就能一举将基辅附近的敌人歼灭。然而,这时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现实问题即保护翼侧的问题出现了。这个问题在迄今所有有关战史的论述中几乎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央集团军群在向莫斯科进军时可能出现一个漫长南翼,掩护这一翼侧需要大量步兵师,而德国陆军在1941年夏季却没有这么多步兵师。南方集团军群由于被牵制在普里皮亚特地区和基辅城下,不但无法保障这一翼侧的安全,而且还要竭力保护自己的北翼,因此,便出现了一个这时大概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问题。
  然而,靠“可能”、“也许”和“大概”是不能赢得战争的!
  最后,正当第2装甲集群接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下达的关于令其不再向南推进、而将其装甲兵力撤往后方休整的命令时,希特勒于8月21日签署了一项意义重大的指令,这一指令不仅对东方战局产生了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东方战局的命运。指令指出:
   “陆军于8月18日提出的关于东方战局下一步作战的建议,与我的意图不符。


我命令:

   1. 冬季到来之前必须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夺取克里木、顿涅茨河畔的工业区和煤矿区,切断苏军来自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补给……

   2.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必须毫不迟延地利用由于我军到达戈梅利-波切普一线而形成的极为罕见的有利态势,以其内翼兵力实施一次协同作战。此次作战的目的是,不仅通过第6集团军单独实施的进攻将苏第5集团军赶过第聂伯河,而且还要在该部敌军突破杰斯纳河-科诺托普-苏拉河一线之前,将其歼灭,这样,就可以使南方集团军群在第聂伯河中游以东地区站住脚,并保障其中央和左翼部队继续向罗斯托夫-哈尔科夫方向实施突击。

   3.中央集团军群不必顾及以后的作战问题, 要派出较多兵力以达成歼灭第5集团军之目的, 同时又能够在兵力较少的情况下击败敌人对战线中央的进攻……”

   “元首指令”的其他两点讲的是攻占克里木和列宁格勒,对基辅合围战的进程没有影响。
   8月21日的指令将德军引上了“通向基辅会战的叉道”。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不得不根据这一指令全面变更兵力部署,以打一场人们迄今连想都未想过的会战。
  希特勒知道,他的这个指令使陆军总司令部有关进军莫斯科的所有安排都化成了泡影。因此,他故意将指令清楚地表明,他们仅仅是命令的接受者。他不仅仅签署了这个为一般人所知晓的指令,而且还于8月22日为刚刚下达的指令制定了一个附本,并送达陆军总司令部。该附本的中心意思是,必须将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目标放在首位,莫斯科仅处于次要地位。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在战争趋于高潮的情况下却成了一个仅仅负责执行命令的机构。因此,哈尔德大将竟奉劝冯·布劳希奇元帅递交辞呈,但这位陆军总司令情愿听天由命,并以希特勒无论如何不会接受他的辞呈为由谢绝了这一劝告。
  哈尔德大将在他的私人日记中以“元首本人应比别人对这一段弯路负更大的责任”的话记述了当时的情况,但在下午和晚上,他却和总司令、作战处长一起根据“元首指令”对他们的要求拟定了第一批命令。
  这些命令在8月22日夜间便通过无线电传送到了各集团军司令部,从而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合围战的序幕,这再一次显示了德国总参谋部军官的素养、总司令的战略眼光、部队指挥官的战术水平和士兵的无与伦比的牺牲精神。有了这一切,就能够实现总参谋长8月24日在其日记里所写下的话。
   “……变不可能为可能!”

大局已定,德国军队没有继续东进,而是挥戈南下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莫斯科的反普京溜达可以达到10万人的时候,西方再度怯场,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可以拿下的基辅方向。。。

回顾历史
   1941年8月21日是东方战局第一阶段的转折点。在这一天,希特勒签署了第35号指令,向3个集团军群提出了在冬季到来之前必须达到的战略目标。根据这一指令,迄今一直被看作重点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将被削减,其所部快速部队将调往北方和南方。这样一来,自制定最初方案起一直被视为此次战局唯一进攻目标的莫斯科,便失去了它的意义,指令将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定为进攻方向。南方集团军群将担负德军作战的重担。


   8月21日和该日所产生的第35号指令成为东方战局的转折点,并不是偶然的。在东方战局开始后没几天,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就讨论了有关各集团军群重新调配使用的设想、调查结果、计划,建议和命令。
  这件事清楚地说明,无论是国防军统帅部还是陆军总司令部,都没有制定出东方战局中各集团军所应遵循的明确的计划、方针、原则和命令。同时还说明,陆军在尚未作好准备的情况下便被拖人这场“历史上最大的战局”。而希特勒则踌躇满志,声言战局一开始“世界就会为之屏息”。
  因此,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不久,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实际上就已“无章可循”了。它们仅根据临时出现的战略状态和现实情况行动,而不是按照一个经过长期准备和多次图上演刁、对各个环节都做到深思熟虑的计划来作战。第4装甲集群通过伊尔门湖南面和西北面沼泽地的灾难性行动,第6集团军在普里皮亚特地区的消耗战;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自7月中旬起就尔后战局进行了一系列磋商,规定要加强对今后作战的统一指挥。例如总参谋长哈尔德在他7月12日的日记中就写道:
   “我根本不再坚持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甲集群继续向东疾进的想法了。我完全能够想象得到,霍特(第3装甲集群)将不得不以其大部兵力转而向北进攻……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不得不转向西南进攻,……甚至会……一直推进到基辅地区……”

  希特勒本人在此后的几天里越来越倾向于将列宁格勒放在优先位置。他的这个想法反映在他于7月19日签署的第33号指令(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作战处第441230/41号文件,绝密)中。根据这一指令,中央集团军群——迄今唯一完成当前任务的军团——必须将其快速部队调往北方和南方,而以“步兵部队继续向莫斯科推进”。
   4天后,就这个一般性指令又下达了若干补充命令,补充命令为南方集团军群规定了新的进攻方向,下一步整个作战的重点将完全转移到南段。补充命令写道:
   “一俟作战势态和补给情况允许,位于第聂伯河东部的第1和第2装甲集群要合编为第第4装甲集团军,以便在步兵师和山地师的配合下,攻占哈尔科夫工业区,继而渡过顿河,向高加索实施突击……”

  这个命令提出的目标,远远超过了马尔克斯、冯·佐登施特恩和保卢斯将军在拟订“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所设想的目标。这就是说,希特勒决意在战局某一段改变原计划,尽管在此期间已发现并确证苏军在集结部队,他仍想在冬季到来之前占领高加索。
  希特勒在未与陆军总司令部进行任何磋商的情况下签署的这一命令,导致了一场“幕后”的争夺指挥权的斗争。希特勒和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为一方,陆军总司令及其总参谋部为另一方。希特勒的新命令使陆军总司令部愤然不平。哈尔德大将在7月26日写道:“我认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指希特勒同时占领列宁格勒和高加索的计划)是断送迄今颇有生气的作战的开始。”两天以后,他又继续写道:“目前决定要进行作战是愚蠢的”,它将导致“兵力的分散,并使对莫斯科这一关键地点的进攻停滞不前。”
  陆军总司令部自然从一开始就为南方集团军群制定了另外的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南方集团军群实际上仅仅负责保障重点集团军群右翼的安全,现在,陆军总司令部已清楚地认识到,南方集团军群由于进展不顺利,几乎没有起到当初所设想的那种保障翼侧安全的作用。


  如果南方集团军群继续向东突击,就必须首先改变北翼不能令人满意的作战态势,与中央集团军群建立联系。7月底,有两种解决接合部问题的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南方集团军群出第聂伯河突击部,向东北方的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方向突击。这样,该集团军群就既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使其北翼渡过第聂伯河,也能按计划掩护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第二种可能性是,两个集团军群同时发起进攻,使其位于第聂伯河东部的部队汇合,从而解决普里皮亚特问题。这样,也许还能建起一个使这两个军团最后从这里直接向莫斯科发起进攻的出发基地。陆军总司令部直到这时仍把莫斯科视为进攻的首要目标。
  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部就分歧意见所进行的讨论和磋商并不都是客观和公正的。希特勒最后表示愿意达成和解。7月30日,他签署了第34号指令(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作战处第441298/41号文件,绝密)。据此,北方集团军群要在没有第3装甲集群支援的情况下单独向列宁格勒突击,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并准备进军莫斯科,而南方集团军群则继续进行其当前的作战任务。
  在8月12日下达的关于第34号指令的补充命令中,对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任务作了如下说明:南方集团军群在乌曼会战后已相当强大,足以赢得在第聂伯河彼岸实施大纵深作战的行动自由,并达到规定的作战目标——克里木、顿涅茨盆地和哈尔科夫,而对基辅的进攻则必须停止。
  在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接到这一补充命令之前,于8月4日,在位于诺维鲍里索夫的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所里举行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希特勒与他的首席副官施孟特参谋部上校 [ 译者注:参谋部上校(Obserst im Generalstab)是德军的一种军衔,此外还有参谋部中校、参谋部少校、参谋部上尉。被授予这种军衔的军官通常在高级司令部和参谋部工作,他们均经过严格挑选和专门培训,佩带特殊颜色的领章,在晋升方面优于其他军官。 ] 和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处处长豪辛格参谋部上校出席了这次会议,希特勒听取了中央集团军群各司令官的情况汇报。
  冯·博克元帅和他的集团军司令官们一致认为,必须无条件地继续向莫斯科方向进攻,而装甲集群司令官霍特大将和古德里安大将则请求停止进攻,以使他们极度疲惫的师得到恢复和补充,但这两个装甲集群能分别在8月15日和8月16日作好进攻准备。
  希特勒默默不语地听完了他的将军们的陈述,然后开始了他那众所周知的冗长而又充满政治色彩的讲话。他断然拒绝进军莫斯科的建议,认为现在必须占领列宁格勒和乌克兰。最后,他将乌克兰放在了首要地位。他认为,从这里能够得到工业原料和粮食,而没有这些,要想继续进行两线战争是不可能的,此外,他还想通过占领乌克兰来打击和摧毁“对罗马尼亚油田”造成威胁的“苏联航空母舰”。
  在尔后的几天里,各集团军群均在按原计划行动。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自然仍是以进攻莫斯科为中心,只有其右翼的集团军,即由大将冯·魏克斯男爵指挥的第2集团军,企图夺取东南方向的戈梅利以保障右翼的安全。与此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却在积极准备从已经夺取和准备夺取的桥头堡强渡第聂伯河。
  陆军总司令部这时仍未放弃这场爆发在最高领导层的权力之争。冯·布劳希奇元帅令其作战处处长起草了一份备忘录。备忘录再次明确地将莫斯科作为德军进攻的中心目标,并严辞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关于将兵力转调北方和南方作战的要求。拒绝的理由是,过不了几个月冬季就要到来,而且北方的冬季比南方来得要早。
  在这些天里,南方的集团军群在宽大正面上占领了从第聂伯河河口到基辅南部的第聂伯河沿岸。这种自然形成的态势引起了希特勒的极大兴趣和注意。8月20日,整个战线上出现了一幅令人叫绝的景象: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向东突击的两支先头部队已形成齐头并进之势,几乎成了一条直线,两者相距约550公里,直线中心距后方也大约550公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几乎等边的三角形地区,苏联一个完整的方面军便位于这个三角形地区之内,这大概是每位统帅都梦寐以求的军事势态。
  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立即被希特勒抓住了。到1941年8月中旬,他对国防军统帅部的影响已如此之大,以致于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炮兵上将8月20日,也对向其递交陆军总司令部备忘录的豪辛格上校说:
   “目前出现了打击苏军有生力量的更好前景。苏军最强大的集群就部署在基辅东部。”

  大概在这个时候,在约德尔和希特勒的头脑里就形成了一个计划的轮廓:如果上述三角形地区的两支先头能够会合的话,就能一举将基辅附近的敌人歼灭。然而,这时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现实问题即保护翼侧的问题出现了。这个问题在迄今所有有关战史的论述中几乎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央集团军群在向莫斯科进军时可能出现一个漫长南翼,掩护这一翼侧需要大量步兵师,而德国陆军在1941年夏季却没有这么多步兵师。南方集团军群由于被牵制在普里皮亚特地区和基辅城下,不但无法保障这一翼侧的安全,而且还要竭力保护自己的北翼,因此,便出现了一个这时大概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问题。
  然而,靠“可能”、“也许”和“大概”是不能赢得战争的!
  最后,正当第2装甲集群接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下达的关于令其不再向南推进、而将其装甲兵力撤往后方休整的命令时,希特勒于8月21日签署了一项意义重大的指令,这一指令不仅对东方战局产生了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东方战局的命运。指令指出:
   “陆军于8月18日提出的关于东方战局下一步作战的建议,与我的意图不符。


我命令:

   1. 冬季到来之前必须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夺取克里木、顿涅茨河畔的工业区和煤矿区,切断苏军来自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补给……

   2.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必须毫不迟延地利用由于我军到达戈梅利-波切普一线而形成的极为罕见的有利态势,以其内翼兵力实施一次协同作战。此次作战的目的是,不仅通过第6集团军单独实施的进攻将苏第5集团军赶过第聂伯河,而且还要在该部敌军突破杰斯纳河-科诺托普-苏拉河一线之前,将其歼灭,这样,就可以使南方集团军群在第聂伯河中游以东地区站住脚,并保障其中央和左翼部队继续向罗斯托夫-哈尔科夫方向实施突击。

   3.中央集团军群不必顾及以后的作战问题, 要派出较多兵力以达成歼灭第5集团军之目的, 同时又能够在兵力较少的情况下击败敌人对战线中央的进攻……”

   “元首指令”的其他两点讲的是攻占克里木和列宁格勒,对基辅合围战的进程没有影响。
   8月21日的指令将德军引上了“通向基辅会战的叉道”。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不得不根据这一指令全面变更兵力部署,以打一场人们迄今连想都未想过的会战。
  希特勒知道,他的这个指令使陆军总司令部有关进军莫斯科的所有安排都化成了泡影。因此,他故意将指令清楚地表明,他们仅仅是命令的接受者。他不仅仅签署了这个为一般人所知晓的指令,而且还于8月22日为刚刚下达的指令制定了一个附本,并送达陆军总司令部。该附本的中心意思是,必须将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目标放在首位,莫斯科仅处于次要地位。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在战争趋于高潮的情况下却成了一个仅仅负责执行命令的机构。因此,哈尔德大将竟奉劝冯·布劳希奇元帅递交辞呈,但这位陆军总司令情愿听天由命,并以希特勒无论如何不会接受他的辞呈为由谢绝了这一劝告。
  哈尔德大将在他的私人日记中以“元首本人应比别人对这一段弯路负更大的责任”的话记述了当时的情况,但在下午和晚上,他却和总司令、作战处长一起根据“元首指令”对他们的要求拟定了第一批命令。
  这些命令在8月22日夜间便通过无线电传送到了各集团军司令部,从而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合围战的序幕,这再一次显示了德国总参谋部军官的素养、总司令的战略眼光、部队指挥官的战术水平和士兵的无与伦比的牺牲精神。有了这一切,就能够实现总参谋长8月24日在其日记里所写下的话。
   “……变不可能为可能!”

大局已定,德国军队没有继续东进,而是挥戈南下了。  
事实证明,很多人历史又没学好
过分专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的,绝不是大战略家。
战略也是要由战术贯彻的嘛

孙子兵法还对地形地势有不少论述
加里宁格勒,必须滴
这文章是不是太长啦?
打莫斯科、或者打基辅,都有可能达到战略目的。但先打莫斯科,再打基辅就不行了。
2个目标里,莫斯科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