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猝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9:11
http://wapbaike.baidu.com/view/2 ... ;tj=Xk_1_0_10_title

猝死
[cù sǐ]
世界卫生组织定为急性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特点: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分享百科名片:
病因

1.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可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2.脑出血 

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3.肺栓塞 

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

4.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暴饮暴食、酗酒是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5.哮喘 

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不幸丧命。

6.过敏 

青霉素、普鲁卡因易引起药物过敏。造成病人过敏性休克死亡。

7.猝死症候群 

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8.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 

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9.毒品、某些药品过量 

也易造成猝死。

10.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疾病 

前者最常见,特别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多见,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低血钾、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所致长Q-T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

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有3种类型:室颤、窦性静止及心脏电机械分离。


检查

1.心电图检查

可出现以下三种表现:①室颤(或扑动)波型。②心室停搏,心电图直线或仅有心房波。③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畸形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

2.不典型心电图改变

早期心电图主要改变有:①巨大高耸T波,结合临床即可作出早期诊断;②进行性ST段改变,早期ST段变为平直,并向上斜形抬高可达0.1 mV以上,变直的ST段连于高耸T波形成所谓“高敏T波”,ST段进行性变化,可发展为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③早期QRS波改变,由于损伤心肌除极延缓出现“急性损伤阻滞”,VAT≥0.45秒,QRS时限延长可达0.12秒,且常有R波振幅增高,也有明显压低者。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1.叩击心前区

在心前区用拳叩击三下,对刚发生心脏停搏病人,部分可复跳,如不复跳,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2.胸外心脏按压

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术者以左后掌根部置于病人胸骨的下半段的2/3处,将右手掌放在左手背上,双手有节奏地按压,借助身体下压的力量,有节奏地每分钟按压60~70次,避免用力过大引起肋骨骨折。

3.口对口人工呼吸

术者一手托起病人颈部,使头部尽量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另一手捏住病人鼻孔,深呼吸后对准病人的口用力吹出,每分钟12次(每按压心脏4~5次,作口对口人工呼吸1次)。

* 词条由网民创作并享有版权,请保护版权归属
对 猝死 仍有疑问?  去百度知道提问http://wapbaike.baidu.com/view/2 ... ;tj=Xk_1_0_10_title

猝死
[cù sǐ]
世界卫生组织定为急性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特点: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分享百科名片:
病因

1.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可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2.脑出血 

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3.肺栓塞 

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

4.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暴饮暴食、酗酒是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5.哮喘 

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不幸丧命。

6.过敏 

青霉素、普鲁卡因易引起药物过敏。造成病人过敏性休克死亡。

7.猝死症候群 

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8.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 

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9.毒品、某些药品过量 

也易造成猝死。

10.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疾病 

前者最常见,特别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多见,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低血钾、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所致长Q-T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

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有3种类型:室颤、窦性静止及心脏电机械分离。


检查

1.心电图检查

可出现以下三种表现:①室颤(或扑动)波型。②心室停搏,心电图直线或仅有心房波。③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畸形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

2.不典型心电图改变

早期心电图主要改变有:①巨大高耸T波,结合临床即可作出早期诊断;②进行性ST段改变,早期ST段变为平直,并向上斜形抬高可达0.1 mV以上,变直的ST段连于高耸T波形成所谓“高敏T波”,ST段进行性变化,可发展为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③早期QRS波改变,由于损伤心肌除极延缓出现“急性损伤阻滞”,VAT≥0.45秒,QRS时限延长可达0.12秒,且常有R波振幅增高,也有明显压低者。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1.叩击心前区

在心前区用拳叩击三下,对刚发生心脏停搏病人,部分可复跳,如不复跳,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2.胸外心脏按压

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术者以左后掌根部置于病人胸骨的下半段的2/3处,将右手掌放在左手背上,双手有节奏地按压,借助身体下压的力量,有节奏地每分钟按压60~70次,避免用力过大引起肋骨骨折。

3.口对口人工呼吸

术者一手托起病人颈部,使头部尽量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另一手捏住病人鼻孔,深呼吸后对准病人的口用力吹出,每分钟12次(每按压心脏4~5次,作口对口人工呼吸1次)。

* 词条由网民创作并享有版权,请保护版权归属
对 猝死 仍有疑问?  去百度知道提问
凶险啊,这么多病因。
http://www.baike.com/gwiki/%E7%8C%9D%E6%AD%BB

互动百科

首页  推荐  IN词  知识  图片  排行

首页>正文

猝死

摘要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也叫急死,即看来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学者主张为1小时。许多疾病、剧烈运动、某些药物等都可以造成猝死,其中多数是心源性猝死。

信息模块

中文名:猝死

英文名:sudden death / sudden and unexpected death

别名:急死

传染病:否

临床表现:心音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等。

预防措施:有病早治;

定期体检;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就诊科室:内科

简介

猝死

猝死是指未能预期到的突然死亡,有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之分:凡因交通事故或意外暴力产生严重的颅脑、胸腹内脏急性损伤、电击伤、溺水等导致生命脏器的严重损害或大量出血致死者都属外伤性猝死;由某些疾病、过敏、中毒等原因所引起的忽然死亡为非外伤性猝死。本词条主要介绍非外伤性猝死。
猝死的特点有三: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猝死如没能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病人可很快(约4—6分钟)进入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

流行病学

性别及年龄分布

中国心脏性猝死年龄分布为18-80岁(均值43.8岁),其中18-39岁的青年和40-59岁的中年猝死比较常见(43%和39%),而60-80岁老年猝死较少见(17.9%)。男女比例为4.3:1。

发病地点

猝死地点各异,其中21.3%死于家中,28.6%在公共场所,26%在医院或诊所,其他场所占24.1%。

死亡情形

15.6%为睡眠中,19.2%为日常活动中,仅8.1%在运动中或体力活动中死亡。

有无症状

研究发现,猝死发生前有症状者仅占33.1%。

原发疾病

中国人中猝死的死因依次为:冠心病(52.9%)、心肌炎(14.7%)、肥厚型心肌病(4.7%)、扩张型心肌病(2.4%)、瓣膜性心脏病(2.3%)、主动脉根部夹层破裂(2.1%)、脂肪心及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2.1%)、冠脉畸形(1.9%)、高血压及特发性左室肥厚(1.7%)、冠脉肌桥(1.7%)、心脏手术后并发症(1.3%)、先心病(0.8%)、其他(1.5%)。因此,中国部分地区冠心病猝死约占1/2,低于西方国家,而心肌炎的发生率较高。[2]

发病原因

心血管疾病

约占病因的40-50%。猝死的原因很多,临床上以心血管疾病所引起的猝死最为常见而重要,称为心脏性猝死。其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多见。急性心肌梗死可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低血钾、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所致长Q-T综合征等。[3]
呼吸系统疾病

猝死

约占病因的16-22%。

1、肺栓塞

因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

2、哮喘

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猝死。

3、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

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神经系统疾病

约占病因的15-18%。

较常见的如脑出血,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消化系统疾病

约占病因的8-10%。

以消化道出血等为主要病因,其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以暴饮暴食、酗酒为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泌尿生殖疾病

约占病因的5-10%。

典型的原发疾病如异位妊娠等,常由于孕卵在输卵管内停留着床发育,导致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失血过多可引起猝死。   

其他病因

约占病因的5- 8%

1、过敏

青霉素、普鲁卡因等易引起药物过敏。造成病人过敏性休克死亡。

2、猝死症候群

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3、毒品、药品过量,也易造成猝死。[1]

临床表现

猝死

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   

1、心音消失;   

2、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3、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   

5、昏迷;   

6、瞳孔散大。

诊断方法

病史

猝死的诊断

病史对于猝死的诊断非常重要:

1、从发作开始到死亡仅数秒或半小时以内者,多属心脏性猝死,40岁以上男性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工作地点的猝死,不论平素有无心脏病史,均应首先考虑冠心病的可能,对于既往有心脏疾患的患者,若近期出现心绞痛、晕厥或严重的心律失常,应警惕猝死的发生。

2、女性猝死者较少见,以肺动脉高压引起者居多。

3、婴幼儿猝死大多因窒息或先天性心脏病所致。

4、发生于手术或侵入性检查过程中的猝死,以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心搏骤停多见。

5、药物过敏引起心搏骤停多发生在注射青、链霉素等药物后15分钟之内。

6、药物中毒猝死,多发生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或抗寄生虫药的静脉注射过程中,或于服药后数小时之内。

体格检查

猝死发生后血液循环立即停止,查体可发现:心音消失、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呼吸停止或断续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猝死患者的血酸度增高,另外,由电解质紊乱引起的猝死经血生化检查可发现相应的病因,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钙等。

器械检查

猝死的器械检查主要依靠心电图,不仅可对病因进行诊断,还能够对心肺复苏提供重要依据。猝死的心电图表现有以下三种类型:

1、心室颤动

最为多见,特别是在心搏骤停的最初4-6min内,多见于冠心病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低血钾、麻醉意外、奎尼丁晕厥、电击、心脏手术、溺水等情况下。

2、心室停搏

心电图呈直线,多发生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血钾基础上,持续者常是临终表现,短暂者可发生于应用普蔡洛尔或维拉帕米之后。

3、电一机械分离

呈现缓慢而不规则的心室自主节律或电蠕动波,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泵衰竭的临终期,或心肌梗死心脏破裂后,复苏常无效。

急救措施

拨打120电话

心肺复苏术

遇到猝死事件发生后,不要惊慌失措,不要悲伤过度,一定要镇静,应尽快拨打120电话求助,打电话时务必简要说明病人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症状、病人发病时所在具体位置,不要因慌乱而叙述不清所处位置,而延误专业人员进一步的救治。

纠正体位

不要摇晃患者,要尽快将其放置在地上或硬板床上,使病人头、颈、躯干平卧无扭曲,双手放躯干两侧。若病人摔倒时面部朝下,应小心转动病人,并使病人全身各部成一个整体(轴位)。转动时尤其要注意保护头部,可以一手托住颈部,另一手扶着肩部,使病人平稳地转动至仰卧位,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颈椎损伤。

尽快开始心肺复苏

解开患者衣领,暴露前胸,尽快开始徒手心肺复苏。用仰头举颏法(通俗来说就是使颈部尽量后仰)开放气道,然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注意吹气时要捏住患者鼻子),缓慢吹气时间应达1秒以上,并见胸部抬高,并进行心脏胸外按压(部位:通俗来说就是两乳头间中点的胸骨中段略下处)。方法是用一手的掌根置于上述部位,另一手置于其上,两只手平行重叠,频率100次/分钟。吹2次,心脏按压30次。同时等待专业人员到来进行的进一步心肺复苏及生命支持。

预防方法

一级预防

猝死的预防

1、合理调整饮食。

2、戒烟限酒。

3、保持心情舒畅及情绪稳定。

4、避免过度劳累。

5、坚持适度体育锻炼。尤其注意的是冬天寒冷的早晨是心血管病的好发时间,并不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下午4-5点为最佳时间,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  

二级预防

1、有病早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2、定期体检是非常关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30岁以上的人最好每年做一次体检。

3、重视健康教育,减少诱发因素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一旦身体出现某些异常情况,要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应诊治,是减少猝死事件发生的关键。[3]

相关事件

演员高秀敏

2004年4月8日,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在上海出席厦新电子与爱立信移动平台公司的一项商务会议后,傍晚回到北京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跑步时心脏骤停。

2005年7月2日晚23点09分,以出演毛泽东闻名的特型演员古月在广西临桂县参加“中国电影百年走近临桂暨临桂县影视之家基地破土动工奠基仪式”期间,因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在三水市人民医院去世,享年68岁。[4]

2006年12月20日10点25分左右,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家中去世。马季有17年的心脏病史,医生初步判定死亡原因为心源性猝死。[5]

2005年8月18日,曾在春节晚会荧屏上与赵本山、范伟构成“东北铁三角”的小品演员高秀敏,在长春家中睡觉因心肌梗塞导致窒息猝死,年仅46岁。

2008年10月18日凌晨,在中国影坛上活跃了半个多世纪的电影大师谢晋在故乡上虞突然去世,享年85岁,经医院确诊其死因是心源性猝死。[6]

2012年1月23日上午,中国国家男子举重队教练、湖南省举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梁小冬,在国家队备战伦敦奥运会时因劳累过度引发心源性猝死,因公牺牲,享年52岁。[7]

2012年4月21日,深圳市急救中心宣称,从4月10日到4月20日,“11天内16人猝死”,“几乎平均一天有1.5个猝死案例”。据相关报道,其中一名39岁白领去世前一直忙于加班。[5]

统计数据

2012年5月4日,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达55万。其中中青年人猝死比例在不断上升[9] 。

2012年5月23日,北京心律失常联盟主席杨新春表示,中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心律失常是最主要的原因[10] 。
医学百科中猝死共有10个条目,涵盖婴儿,成人,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