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张同J2011涡系复合有关的很有意思的图,以及相应的机头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05:03


J20机头棱边的四成左右位置,高于进气道上唇的中外段(见图)。有助于机头涡掠过进气道上唇、最后掠过脊背机身,产生一定增升作用。并参与涡系复合。这是我的一贯的观点。

今天补充这张图,是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观点。

本帖补充的观点是,由于机头棱边的接近一半高于进气道的上唇的中外段(高置),因此,机头棱边与边条的区别是:按照有关论文,边条需要战机仰角达到和超过6°时、边条涡增升作用才比较明显。而机头棱边由于局部高置的缘故,可能不需要达到6°、而是在6°以内某个角度的时候,机头涡的作用就比较明显。

当然,高置的程度不如F35。因此J20的机头涡效应,单论机头涡本身而言,可能略不如F35。但是复合作用另论,可能强于F35的三涡系复合。复合那个太复杂了。J20五个涡系的复合必须经过吹风才能看清如何复合以及复合的结果。

至于机头棱边中前段产生的涡流,向后流动的时候正好碰到进气道鼓包。由于鼓包存在梯度压力差,必然引导前段的涡流沿着梯度压力差溢出,向上或者向下与附面层一到被排除掉。有可能对于附面层的溢出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这是估计,未见论文。

发出来,供大家探讨吧。欢迎拍砖。



J20机头棱边的四成左右位置,高于进气道上唇的中外段(见图)。有助于机头涡掠过进气道上唇、最后掠过脊背机身,产生一定增升作用。并参与涡系复合。这是我的一贯的观点。

今天补充这张图,是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观点。

本帖补充的观点是,由于机头棱边的接近一半高于进气道的上唇的中外段(高置),因此,机头棱边与边条的区别是:按照有关论文,边条需要战机仰角达到和超过6°时、边条涡增升作用才比较明显。而机头棱边由于局部高置的缘故,可能不需要达到6°、而是在6°以内某个角度的时候,机头涡的作用就比较明显。

当然,高置的程度不如F35。因此J20的机头涡效应,单论机头涡本身而言,可能略不如F35。但是复合作用另论,可能强于F35的三涡系复合。复合那个太复杂了。J20五个涡系的复合必须经过吹风才能看清如何复合以及复合的结果。

至于机头棱边中前段产生的涡流,向后流动的时候正好碰到进气道鼓包。由于鼓包存在梯度压力差,必然引导前段的涡流沿着梯度压力差溢出,向上或者向下与附面层一到被排除掉。有可能对于附面层的溢出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这是估计,未见论文。

发出来,供大家探讨吧。欢迎拍砖。

看来对于dsi的作用方式lz与我理解有些不同。
要是紧贴机身的附面层都被挤出进气道,那比附面层更外侧的气体还能进去进气道?
其实dsi只不过是用曲面把附面层加速到正常速度而已。
要气动,找 @TSQ
好钻业的赶脚……(⊙o⊙)…
貌似专业的分析,顶一下。

来看瑶瑶舞 发表于 2014-2-21 00:27
看来对于dsi的作用方式lz与我理解有些不同。
要是紧贴机身的附面层都被挤出进气道,那比附面层更外侧的气 ...


显然楼主的理解符合DSI的原理:

鼓包是一个三维压缩面,在鼓包各处有压力梯度,所以附面层气流大部分经过鼓包时就被推到低压区(两侧)。前探的进气道外缘则负责兜住受压缩面影响的正常气流,防止进气损失
来看瑶瑶舞 发表于 2014-2-21 00:27
看来对于dsi的作用方式lz与我理解有些不同。
要是紧贴机身的附面层都被挤出进气道,那比附面层更外侧的气 ...


显然楼主的理解符合DSI的原理:

鼓包是一个三维压缩面,在鼓包各处有压力梯度,所以附面层气流大部分经过鼓包时就被推到低压区(两侧)。前探的进气道外缘则负责兜住受压缩面影响的正常气流,防止进气损失
我一直在寻找J2001的那个进气道上的小边条,也就是鸭翼前面一点的那个,类似于F22在进气道边的

但2011这样改之后,在没高清图之前我一直没找到

从今天这图来看,感觉这条边条移到了座舱下方,也就是楼主两条蓝线之间的地方

从图上看是机头折线的延伸,但到蓝线之间却变得分外锐利,有利于拉起强烈的涡
狸猫三太子 发表于 2014-2-21 08:26
我一直在寻找J2001的那个进气道上的小边条,也就是鸭翼前面一点的那个,类似于F22在进气道边的

但2011这 ...
机头棱边的折线的延伸  应该不是小边条
狸猫三太子 发表于 2014-2-21 08:26
我一直在寻找J2001的那个进气道上的小边条,也就是鸭翼前面一点的那个,类似于F22在进气道边的

但2011这 ...
机头棱边的折线的延伸  应该不是小边条
2014-2-21 09:19 上传


如果机头涡是较大迎角生成,那么就不必担心机头涡是否会被进气道上缘阻挡,因为迎角增大自然让机头高度高于进气道,反而应该担心机头涡高度别太高从而不能附着在机身表面。关于这点其实可以观察台风的鸭翼,台风的鸭翼并不像其他鸭式布局飞机那样让鸭翼比机翼高且比较平直,而是采取了鸭翼下反,其原因在于其鸭翼离机翼远使得其同样迎角下鸭翼翼稍距离机翼的高度差更大,所以让鸭翼下反有利于缩短鸭翼涡与机翼涡接近产生耦合。同样的道理出现在J-20上,只不过J-20做法正好相反,因为J-20强调鸭翼与机翼高度位置接近降低雷达反射,这就带来鸭翼涡距离机翼太近,而为了让鸭翼涡位置高一些所以鸭翼采用了上反布置,不过上反角度并不大,因为鸭翼距离机翼距离较远,有一定迎角时就让鸭翼位置比机翼高,可以满足鸭翼涡和机翼涡耦合的要求。


最后个人提点建议,网友们大多数不是搞气动这方面的,而气动是复杂的,在没有通过流体力学计算或者风洞吹风情况下是难以得出定量性的东西的,所以建议还是定性的说说。
飞行姿态和地面姿态是两回事!
六度一下角度拉涡,也就是近巡航状态拉涡是不可想象的,涡阻力会大到不可忍受,这也就是机头和进气道凌线前低后高的原因,战斗机在巡航状态为了获得升力总是要保持一个小的迎角。这个时候凌线与飞行方向是近水平的。
楼主第一张图哪儿来的?是截的吗?
专业程度不低啊
内行看门道,我等小白只能看学习学习。
技术贴虚心学习。
很专业啊,能分析出来空气怎么运动
瓜子,花生,矿泉水

我卖货的也学习一下
这种纯技术帖子一定要顶~~~虽然不能定量说明,但能定型分析下,也算很好的~~~
看这里: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fromuid=834722

大四的气动修形论文,包括大四的尺寸和部分数据。
分析得有道理,多耐心研究气动。
来看瑶瑶舞 发表于 2014-2-21 00:27
看来对于dsi的作用方式lz与我理解有些不同。
要是紧贴机身的附面层都被挤出进气道,那比附面层更外侧的气 ...
加速? 进气道就是要把超音速的气流降到亚音速以内。

DSI进气道鼓包上一样有附面层气流吸收孔,对气流有多种作用,不是一个曲面那么简单。 具体的先看论文学习吧,别自个儿理解了。
狸猫三太子 发表于 2014-2-21 08:26
我一直在寻找J2001的那个进气道上的小边条,也就是鸭翼前面一点的那个,类似于F22在进气道边的

但2011这 ...
进气道前端外延依然有一条突出来的,只是没有原来的边条那么明显而已,参见昨天小G的高清进气道图
狸猫三太子 发表于 2014-2-21 08:26
我一直在寻找J2001的那个进气道上的小边条,也就是鸭翼前面一点的那个,类似于F22在进气道边的

但2011这 ...
看此图鸭翼的前面,还是有条棱边的,虽然比一般边条不明显。

地面姿态和飞行姿态是两回事,所以,楼主得出的结论的立论就是错的。
减阻还来不及那,小迎角拉涡不可想像
neverdavis 发表于 2014-3-5 00:38
看此图鸭翼的前面,还是有条棱边的,虽然比一般边条不明显。
我倒是认为这张图清晰的说明了,那条小边条没了

赞同降低巡航阻力的想法

对了,飞扬的芙蓉说,J20满内油,超过2马赫的持续加力飞行,可以撑半个小时

还有J20的内油系数接近27
neverdavis 发表于 2014-3-5 00:38
看此图鸭翼的前面,还是有条棱边的,虽然比一般边条不明显。
对了

虽然进气道的小边条没了,也就是说进气道上表面的涡系形成仰角大了,但主翼前面的边条却把原来的预制负迎角给取消了

也就是说在小迎角下弱化了机头涡,而加强了边条涡,一切努力都是为提升巡航性能
这么专业,楼上的都什么背景啊
结合瑶瑶尾撑加长,赞成是为超音速性能修型的观点。


赞同撸主的观点{:soso_e104:}
2011,鸭翼前小角边拉成直线,机翼前边条负迎角改为融合,瘦机舱长尾,减了巡航阻力,进气上缘下倾强化机头涡,增阻力。一增一减。不过,总体上升阻比应该更好了。
强化机头涡,使升力前移,加长尾撑,又后移。一来一去。
主要目的是把两侧集中的涡系分流,往里机头涡,往外宽直线边条,避开垂尾

鸭翼前拉成直线,与DSI上缘修线,直线边条,尾撑内侧不共面平行,这个隐形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赞同撸主的观点{:soso_e104:}
2011,鸭翼前小角边拉成直线,机翼前边条负迎角改为融合,瘦机舱长尾,减了巡航阻力,进气上缘下倾强化机头涡,增阻力。一增一减。不过,总体上升阻比应该更好了。
强化机头涡,使升力前移,加长尾撑,又后移。一来一去。
主要目的是把两侧集中的涡系分流,往里机头涡,往外宽直线边条,避开垂尾

鸭翼前拉成直线,与DSI上缘修线,直线边条,尾撑内侧不共面平行,这个隐形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TSQ 发表于 2014-2-21 09:19
嗯,说说个人看法。

我个人认为J-20机头涡生成的迎角没有6°那么小,估计要大一些,原因如下:
学习了,给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