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舆论战 中国外交应学到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2:47:55
对日舆论战 中国外交应学到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4-02-13


  中评社香港2月13日电/《日本新华侨报》2月12日载文《中国外交应通过对日舆论战学到什么》,摘要如下:

  至今,中国驻外大使仍在批判安倍2013年底的拜鬼之行。仅1月20日,就有中国驻津巴布韦和缅甸大使分别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近期,日本时事通信社报道称,安倍给外务省下了命令,要求日本驻外使馆反驳中国的主张,继续传达“宣誓不战”的参拜真意。

  事实上,中国对日舆论战在安倍拜鬼前早已打响。2013年1月初,中国驻南非大使在当地发表《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不容挑战》一文。去年12月中旬,有驻外大使就钓鱼岛、东海防空识别区等两国争端中的敏感问题发表文章解释、澄清真相。安倍今年1月初访问非洲时称“中国对非援助仅仅是为获取非洲的市场和资源,日本对非外援与中国不同”,中国外交部更是针锋相对,逐一批驳。

  如果注意到中日舆论战正在向领土和历史问题之外的领域延伸,并呈现长期化趋势,适时总结经验尤为必要、重要。其不仅有助于中国在未来更好地反击日本的不当言行,处理与周边其他国家因类似问题可能产生的矛盾,乃至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同样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首先,就是及时应对,抢占舆论先机,以此争取主动。

  有专家指出,此次舆论战是“中国外交发挥主动性的一次尝试”。的确,安倍拜鬼当天下午,中国外长王毅即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12月30日,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率先在日本《每日新闻》刊发《发表“不战誓言”找错了地方》,随后,数位中国驻外大使纷纷加入谴责之列,或者众人在同一天发表言论,或者同一人以不同方式多次阐述观点。这样的迅速反应和频频出击,非但使日本“恶人先告状”的阴谋难以得逞,在消除外界的误解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的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

  其次,是思考采用哪些手段,确保对外传达的效果。

顾名思义,外交离不开与各方的沟通交流。在中国前任驻法大使吴建民看来,想要给对方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发出,为此要做哪些铺垫,如何使对方容易接受,都需要在交流前深思熟虑。外交官应学会寻找有价值的信息,用对方听得懂、能够打动人心的方式传递出去。据此观照,这场舆论战中,无论传播渠道还是言说方式,中国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驻外大使选择的媒体,往往在当地、全国甚至国际有相当的影响力。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发声”的《每日电讯报》创立于1885年,是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纸之一;驻美大使崔天凯投稿和接受采访的《华盛顿邮报》、美国公共电视网,分别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艾米奖”的常客。阐述观点时,驻外大使普遍引用所在国的典故、历史:除了出自小说《哈利•波特》的比喻“伏地魔”,驻法大使翟隽将安倍拜鬼形容为“如同有人在希特勒墓前献花”,崔天凯提及靖国神社供奉的甲级战犯“包括偷袭珍珠港和太平洋战争的发动者”。媒体的知名度是决定覆盖面的重要因素,“接地气”的表述更易于为当地民众所接受,二者双管齐下,“扩音”作用可想而知。

  再次,是多方联手、全面应对,增强延续性。

  在驻外大使“反击”同时,1月16日,中国外交部邀请了来自6个国家的38名外媒常驻记者参观位于辽宁沈阳的“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那里不仅囚禁过多个国家的数千名盟军战俘,还是日军开发细菌武器、用盟军战俘做试验的场所。1月19日,韩国抗日义士安重根纪念馆在中国黑龙江哈尔滨火车站开馆。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许多国家虽未必了解中日纷争的来龙去脉,但经历过炮火纷飞的“二战”或外敌入侵,通过唤起历史记忆使之感同身受,不失为争取国际援助、壮大力量的有效途径。因为出于共同需求而结成的联盟,效果往往胜过单打独斗。





http://www.crntt.com/doc/1030/2/ ... mp;mdate=0213094448对日舆论战 中国外交应学到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4-02-13


  中评社香港2月13日电/《日本新华侨报》2月12日载文《中国外交应通过对日舆论战学到什么》,摘要如下:

  至今,中国驻外大使仍在批判安倍2013年底的拜鬼之行。仅1月20日,就有中国驻津巴布韦和缅甸大使分别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近期,日本时事通信社报道称,安倍给外务省下了命令,要求日本驻外使馆反驳中国的主张,继续传达“宣誓不战”的参拜真意。

  事实上,中国对日舆论战在安倍拜鬼前早已打响。2013年1月初,中国驻南非大使在当地发表《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不容挑战》一文。去年12月中旬,有驻外大使就钓鱼岛、东海防空识别区等两国争端中的敏感问题发表文章解释、澄清真相。安倍今年1月初访问非洲时称“中国对非援助仅仅是为获取非洲的市场和资源,日本对非外援与中国不同”,中国外交部更是针锋相对,逐一批驳。

  如果注意到中日舆论战正在向领土和历史问题之外的领域延伸,并呈现长期化趋势,适时总结经验尤为必要、重要。其不仅有助于中国在未来更好地反击日本的不当言行,处理与周边其他国家因类似问题可能产生的矛盾,乃至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同样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首先,就是及时应对,抢占舆论先机,以此争取主动。

  有专家指出,此次舆论战是“中国外交发挥主动性的一次尝试”。的确,安倍拜鬼当天下午,中国外长王毅即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12月30日,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率先在日本《每日新闻》刊发《发表“不战誓言”找错了地方》,随后,数位中国驻外大使纷纷加入谴责之列,或者众人在同一天发表言论,或者同一人以不同方式多次阐述观点。这样的迅速反应和频频出击,非但使日本“恶人先告状”的阴谋难以得逞,在消除外界的误解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的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

  其次,是思考采用哪些手段,确保对外传达的效果。

顾名思义,外交离不开与各方的沟通交流。在中国前任驻法大使吴建民看来,想要给对方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发出,为此要做哪些铺垫,如何使对方容易接受,都需要在交流前深思熟虑。外交官应学会寻找有价值的信息,用对方听得懂、能够打动人心的方式传递出去。据此观照,这场舆论战中,无论传播渠道还是言说方式,中国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驻外大使选择的媒体,往往在当地、全国甚至国际有相当的影响力。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发声”的《每日电讯报》创立于1885年,是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纸之一;驻美大使崔天凯投稿和接受采访的《华盛顿邮报》、美国公共电视网,分别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艾米奖”的常客。阐述观点时,驻外大使普遍引用所在国的典故、历史:除了出自小说《哈利•波特》的比喻“伏地魔”,驻法大使翟隽将安倍拜鬼形容为“如同有人在希特勒墓前献花”,崔天凯提及靖国神社供奉的甲级战犯“包括偷袭珍珠港和太平洋战争的发动者”。媒体的知名度是决定覆盖面的重要因素,“接地气”的表述更易于为当地民众所接受,二者双管齐下,“扩音”作用可想而知。

  再次,是多方联手、全面应对,增强延续性。

  在驻外大使“反击”同时,1月16日,中国外交部邀请了来自6个国家的38名外媒常驻记者参观位于辽宁沈阳的“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那里不仅囚禁过多个国家的数千名盟军战俘,还是日军开发细菌武器、用盟军战俘做试验的场所。1月19日,韩国抗日义士安重根纪念馆在中国黑龙江哈尔滨火车站开馆。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许多国家虽未必了解中日纷争的来龙去脉,但经历过炮火纷飞的“二战”或外敌入侵,通过唤起历史记忆使之感同身受,不失为争取国际援助、壮大力量的有效途径。因为出于共同需求而结成的联盟,效果往往胜过单打独斗。





http://www.crntt.com/doc/1030/2/ ... mp;mdate=021309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