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库尔斯克苏军战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42:58
前段日子有人分析在中途岛海战中,如果美军战败的话,根据美国的生产力而言,日本的战败也是迟早的事,最多再往后拖几年而已.甚至于不会超过1946年至47年的,因为到44年底时,国民经济转入战事轨制的美国平均每天能生产出一艘军舰.这是日本无法抵衡的.
这段时间里见到有资料讲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损失惨重,而当时的德军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损失贻尽,在最后的关头德国还有三十万精锐部队作为的役备队没有投入战斗,由于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希特勒把这支部队抽掉走了.如果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的三十万部队投入作战,那么会战的结果会怎么样?
苏联的卫国战争是否会输掉?因为苏联当时也已经精疲力竭了,战争资源濒临枯竭.
欧洲战场的胜负是否就发生逆转?整个二战的胜负是否会发生逆转?前段日子有人分析在中途岛海战中,如果美军战败的话,根据美国的生产力而言,日本的战败也是迟早的事,最多再往后拖几年而已.甚至于不会超过1946年至47年的,因为到44年底时,国民经济转入战事轨制的美国平均每天能生产出一艘军舰.这是日本无法抵衡的.
这段时间里见到有资料讲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损失惨重,而当时的德军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损失贻尽,在最后的关头德国还有三十万精锐部队作为的役备队没有投入战斗,由于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希特勒把这支部队抽掉走了.如果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的三十万部队投入作战,那么会战的结果会怎么样?
苏联的卫国战争是否会输掉?因为苏联当时也已经精疲力竭了,战争资源濒临枯竭.
欧洲战场的胜负是否就发生逆转?整个二战的胜负是否会发生逆转?
历史没有假如……
那西西里那边怎么办?
[B]以下是引用[I]梦回秦汉[/I]在2005-5-17 21:51:00的发言:[/B][BR]前段日子有人分析在中途岛海战中,如果美军战败的话,根据美国的生产力而言,日本的战败也是迟早的事,最多再往后拖几年而已.甚至于不会超过1946年至47年的,因为到44年底时,国民经济转入战事轨制的美国平均每天能生产出一艘军舰.这是日本无法抵衡的.
这段时间里见到有资料讲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损失惨重,而当时的德军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损失贻尽,在最后的关头德国还有三十万精锐部队作为的役备队没有投入战斗,由于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希特勒把这支部队抽掉走了.如果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的三十万部队投入作战,那么会战的结果会怎么样?
苏联的卫国战争是否会输掉?因为苏联当时也已经精疲力竭了,战争资源濒临枯竭.
欧洲战场的胜负是否就发生逆转?整个二战的胜负是否会发生逆转?

如果?1943年的德国军队有什么资格谈如果?库尔斯科里面的苏军部队只所以坚守~不就是因为有强大的预备队嘛~~~确切的说~德国人的战役正中苏联下怀,1943年苏军就盼望德国人发动大规模进攻

德国最大的错误就是进攻苏联.两线作战,不败才叫怪了.
希特勒自致的溃败:谁是库尔斯克战役真正的王者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 19:23 新浪军事

  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苏军与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集团会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从战略战术,战术战略,双方将领的指挥艺术上角度来看,本来的胜利者应该是德国,而不是在中前已经被打废打残的损失超过100万左右(还是保守估计),甚至已经投入了所有战略预备队的苏军。   
  相反的德军在此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甚至整个战役结束也仅仅阵亡了8万人。而且由于曼施泰因等人的艺术般的指挥,德军在战役后期胶着状态中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战略预备队,精锐装甲军团30万)
  而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将领指挥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当时希特勒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堡垒”作战可能被迫停止。但形势并不是如此严重,而且正相反德国最伟大的战术家曼施泰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因为他手里还有整整三十万的战略预备队还没有使用,苏军此时却已经无军可调。
  但就是这一个希特勒的决定放弃了,把曼施泰因利用超乎完美的战术苦战的成果,完全丢弃。   
  实战: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面对这一形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与此同时,120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坚守在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他们凭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7月6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
  7月11日,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是“最重要的阶段”。
  7月12日凌晨,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早晨5点钟左右,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坦克和T-70坦克,分成40至50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德军立即投入了战斗。
  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地中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一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向敌阵。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法击中德军坦克,因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斗结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阵亡。
  所以7月12日的关键战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战役的分水岭,更不是德军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12日的战斗后,一线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而且苏联已经无力挽回即将失败的颓势了(当时朱可夫已经在准备自杀了或者上军事法庭了承担责任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军最终在南线放弃最后的胜利,不投入预备队给予苏联以致命一击去进攻,反而全军撤退的呢?
  可以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希特勒本人。
  原因就是,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
  当时,被称为克里木之狼的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重新恢复42年的战线,包围斯大林各勒。(而且当时的事实正如曼施泰因的预料)。
  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曼施泰因苦心保留到最后做致命一击的SS装甲军等战略预备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
  7月17日至18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
  所以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注:
  1.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显示。
  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
  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2.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晓凡)
????
吹牛而已~~这种文章的依据在哪里?
库尔斯克防御战役 1943,5-7.23
参战兵力中央,沃罗涅日方面军133万,装备坦克3400,火炮2万,飞机2000
苏军称歼敌10万多,毁获敌坦克400,火炮844,飞机1500
苏军纯减员70330 ,伤107517;损失坦克1614,火炮3929,飞机459
德军战时称苏军亡1.7万,被俘3.4万,损失坦克1800,火炮1347
我这个可是~~德国官方在战后承认的数字

苏德战争中,德国宣传机器用来吹嘘战果的所谓战报,居然变成了当今所谓的证据,真是可笑,滑稽
  唉,出差的缺点是没有资料在手头,优点是有闲情逸致在这里搀和。

  苏德之间的胜负,最后也是由生产能力的巨大差异所决定了的。到战争后期,苏联迁至乌拉尔的军工企业都已经能飞速生产。而且这样的生产能力是缺乏战略攻击能力的德国空军所无法伤害到的。从人员上来说,苏联进行了全民动员。征召的部队可以千万记。无论是装备数量还是人员数量都是德国远不能企及的,只有官兵素质或许比较德国弱一些,但也远比战场初期的差距小(特别是高级指挥官方面)。实力的差距决定了德国人和日本人一样没有希望。苏联唯一没有优势的或许就是石油生产,由于南方战役的破坏,石油生产与运输需要一个恢复过程,但这个时期可以主要依靠美英从极地航线运送来的燃油。
  隐隐约约记得一点数据,关于T-34的,此种坦克生产总量超过40000,雄冠当时、空前绝后(现代的坦克生产几百辆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敢说“绝后”)。好象后期有一个月的单月产量就有4000余(本帖我最模糊的就是这个数字)。而德国的坦克……只记得虎2,生产[B]总量[/B]应该是480多辆。虽然一个是中型,一个是重型,但是双方军工生产的总差距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说“苏联当时也已经精疲力竭了,战争资源濒临枯竭”是完全错误的,事实正相反。
  人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至少也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是因为此后德国人在也没有真正的战略进攻了。德国人最后的战略进攻是南方战役,最后兵败斯大林格勒城下。库尔斯克的主动攻击也更多是战役层面的东西。
  也有人认为战略转折从莫斯科开始(次年春天,实力下降而无力如巴巴罗萨初期全面攻击的德国人发动了南方战役),到库尔斯克彻底完成(库尔斯克突出部与奥廖尔突出部正是斯大林格勒胜利后苏联追兵受到曼斯坦因打击的结果)。但关键依然是斯大林格勒,如果苏联的生产能力不开始显现优势(迁至乌拉尔的工业开始恢复生产),是不可能在斯大林格勒扮做困兽犹斗状的同时有能力再在德国人的侧翼集中百万军队以实施最终包围了保卢茨的战役终章的。
  至于6楼转来的东西(怎么没有打哈欠的头像啊?),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但是其军事历史上的价值恐怕远没有研究宣传历史或者纳粹后期德国人是否有如日本人后期一般掩耳盗铃方面的价值大。而且还要有一个前提——它是真的,而不是德痴杜撰出来的。
路过
苏德之间的胜负,最后也是由生产能力的巨大差异所决定了的。到战争后期,苏联迁至乌拉尔的军工企业都已经能飞速生产。而且这样的生产能力是缺乏战略攻击能力的德国空军所无法伤害到的。从人员上来说,苏联进行了全民动员。征召的部队可以千万记。无论是装备数量还是人员数量都是德国远不能企及的,只有官兵素质或许比较德国弱一些,但也远比战场初期的差距小(特别是高级指挥官方面)。实力的差距决定了德国人和日本人一样没有希望。苏联唯一没有优势的或许就是石油生产,由于南方战役的破坏,石油生产与运输需要一个恢复过程,但这个时期可以主要依靠美英从极地航线运送来的燃油。
  隐隐约约记得一点数据,关于T-34的,此种坦克生产总量超过40000,雄冠当时、空前绝后(现代的坦克生产几百辆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敢说“绝后”)。好象后期有一个月的单月产量就有4000余(本帖我最模糊的就是这个数字)。而德国的坦克……只记得虎2,生产总量应该是480多辆。虽然一个是中型,一个是重型,但是双方军工生产的总差距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说“苏联当时也已经精疲力竭了,战争资源濒临枯竭”是完全错误的,事实正相反。

库尔斯克作战中,T34对虎式火力上没有丝毫优势,损失惨重。只是苏联人的战场修复能力超强,当时有人向斯大林提出过:每三辆战损坦克便能修好两辆投入战斗,在整个卫国战争中,苏军共修复过五十万辆战损坦克。而虎式的战损则不能完全依靠战地修复,大修要回厂的。所以当时苏军很重视控制战场,因为大量的损坏坦克可以进行修复。这也是苏军每次大规模进攻后,总要隔一段时间再发动下一次进攻。而德军在这段时间里往往能组织第二道防线。库尔斯克之战,如果德军最后占领突出部,那么苏军大量战损的武器便无法修复,而当时苏联的后备力量包括物资的消耗缺口可能就无法短期内补上,德军在东线的局势也不会急转直下,便有了进行进攻的可能性了。
隐隐约约记得一点数据,关于T-34的,此种坦克生产总量超过40000,雄冠当时、空前绝后(现代的坦克生产几百辆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敢说“绝后”)。好象后期有一个月的单月产量就有4000余(本帖我最模糊的就是这个数字)。

我记得央视台军事频道讲过,二战中谢尔曼共生产了五万辆,如果T34的产量你没有记错的话,好象就不是第一了。
[em07][em07][em07][em07]
有一种说法是有6万辆各型号T-34被生产出来

[B]以下是引用[I]梦回秦汉[/I]在2005-5-19 22:01:00的发言:[/B][BR]。
库尔斯克作战中,T34对虎式火力上没有丝毫优势,损失惨重。只是苏联人的战场修复能力超强,当时有人向斯大林提出过:每三辆战损坦克便能修好两辆投入战斗,在整个卫国战争中,苏军共修复过五十万辆战损坦克。而虎式的战损则不能完全依靠战地修复,大修要回厂的。所以当时苏军很重视控制战场,因为大量的损坏坦克可以进行修复。这也是苏军每次大规模进攻后,总要隔一段时间再发动下一次进攻。而德军在这段时间里往往能组织第二道防线。库尔斯克之战,如果德军最后占领突出部,那么苏军大量战损的武器便无法修复,而当时苏联的后备力量包括物资的消耗缺口可能就无法短期内补上,德军在东线的局势也不会急转直下,便有了进行进攻的可能性了。

德国军队也不全是装备了虎I和豹~~以及象~~主力依然是3号和4号,况且苏联方面也有新式的自行火炮投入战场,在支援步兵的防御战斗中,自行火炮能发挥比坦克更好的作用SU-152可是很强的哦.
而且更加有利的是,苏联军队构筑了完整的野战防御体系,布设了大范围的雷区和障碍物,纵深配置了大量支援火炮,还有大量航空兵支援,并且准确判断了德国的进攻时间....................
假如希特勒不去打南斯拉夫 假如希特勒听从雷德尔元帅的建议 占领直布罗陀海峡 加那里群岛 苏伊士运河 。。。还有就是占领北非只要给隆美尔足够的兵力 英国就没了。。阿
????
不打南斯拉夫,控制不了巴尔干~~南线德军如何展开?
打直布罗陀~~~和加那里群岛~~是可能的~~但是苏伊势离他太远了
占领北非?你当英国人是吃素的吗?
你晕了?打直不罗驼和埃及的苏依士运河有什么关系?您战略眼光呢?
卡住地中海咽喉才是这一步的关键,对英国来说从直不罗驼还是从红海到北非近你不会不知道吧.减少对手的战略运输量加强自己的后勤控制能力才是左右北非的关键.拿北非军团+进攻南斯拉夫的装甲集群拿下埃及是足够的,前提就是控制直不罗驼这个咽喉.南斯拉夫是不能不打的,除非他是亲德政府.不然还有希腊这个大英的第二阵地梗在那里.还有英国陆军说实话除了不灵活的低级军官和怪异的坦克,教条的战术之外的确没什么可以拿的出手.再说在大马还有山下等着送死的英国人来呢.在42年就结束北非的话完全没有足够应付这些战场的兵力.
[B]以下是引用[I]梦回秦汉[/I]在2005-5-19 22:01:00的发言:[/B][BR]。
库尔斯克作战中,T34对虎式火力上没有丝毫优势,损失惨重。只是苏联人的战场修复能力超强,当时有人向斯大林提出过:每三辆战损坦克便能修好两辆投入战斗,在整个卫国战争中,苏军共修复过五十万辆战损坦克。而虎式的战损则不能完全依靠战地修复,大修要回厂的。所以当时苏军很重视控制战场,因为大量的损坏坦克可以进行修复。这也是苏军每次大规模进攻后,总要隔一段时间再发动下一次进攻。而德军在这段时间里往往能组织第二道防线。库尔斯克之战,如果德军最后占领突出部,那么苏军大量战损的武器便无法修复,而当时苏联的后备力量包括物资的消耗缺口可能就无法短期内补上,德军在东线的局势也不会急转直下,便有了进行进攻的可能性了。

  T-34不如虎式是当然的。我也真不知道T-34的修复性如此之好。我唯一能够确认的是双方的战争结果也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不过所谓修复50万辆次的战损坦克不知道“战损”的标准是什么,个人总感觉50W辆次的“战损”似乎夸张点。
  但苏军在库尔斯克损失的坦克总数应该无法超过2000吧?对于其逐渐扩大的生产能力来说应该不算什么。即使苏联的损失短期内无法弥补,对于德国最多也仅仅是推迟败亡的时间了。


  关于T-34和M4的生产数量……大家这么一说……我也不能肯定各自的生产数量。如果苏联人落后了,对手也毕竟是老美,他们比德国人还是强大得多的。
扯到北非和地中海了……
  如果希特勒牢牢控制了直布罗陀,地中海的战局应该对轴心国更有利一些吧。英国人在地中海和北非的补给应该会很成问题,作战就应该很困难。如果真是这样希特勒也一定能想到,英国人也一定想得到。
  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因素,如果德国人要控制直布罗陀英国人必然有强烈的反应,但估计很难阻止德国人。不过德国人想占领直布罗陀就离不开西班牙人的帮助。德国人虽然在西班牙内战中给予佛朗哥以极大的帮助却没有将西班牙人拉上自己的战车,西班牙应该是有自己国家利益等方面的考虑。印象中德国人是向西班牙人要求协助从陆路占领直布罗陀来着(从海路是不用想的),但西班牙人没有同意,德国人为此花费了多大力气、英美如何向西班牙施压,以及当时的国际政治情况的细节等我就不清楚了。只知道众所周知的结果。
T-34产量占优势,苏军胜利是肯定的。《西洋世界军事史》说,德国征俄时,装甲师数目增加一倍,各师坦克减少一半,因为当时德国坦克年产量才1000辆。希特勒迷恋师的数目,忽略了战斗力。
昏,扯到北非和地中海了。我并不认为德军在这些地方的作战有什么大问题。
意大利人在北非作战,作为朋友的德国当然要拉兄弟一把。而且在南斯拉夫作战中,德军的死伤仅数万人。无论在北非还是在巴尔干,都不是德军的主要作战方向。对于欧洲战场不能起决定性作用的。
德军的主要作战区在俄国战场上,万一库尔斯克苏军败了,德军应该能够有能力重新发动一次新的进攻,重新打到斯大林格勒或高加索油田什么的。战争的胜负应该还很难说,至少不会出现一九四五年春的战局。
另外当时德国坦克的年产量可不是什么一千辆啊,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共生产了二万辆左右的坦克,另缴获一万余辆。
苏联预备队比德国更雄厚,而且43年军工生产已经全面恢复。
就总体上看库尔斯克战役对双方的消耗都是极大的(不论胜败)。如果德国要取胜,就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攻占库尔斯克,切断突出部内的中央方面军和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而要阻止苏军突围(43年苏军可不是41年没有进入状态的苏军部队了)吃掉这些部队则还需要投入更大的兵力。更重要的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对德中央集团军群侧翼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事实上即使投入全部预备兵力,纳粹军队也无法达成全部战役目的,最多逼退苏军,为自己争取些时间,而代价则将是更加难以挽回的巨大兵力损耗,事实上德军取胜对德国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苏军是有备而来,德国人已经失去了进攻的优势。
少数而孤立的虎式坦克也只是落入狼群的狮子,装甲部队讲求的是总体作战效率,而不是少数还不成熟的新式武器
[B]以下是引用[I]fpg[/I]在2005-5-18 13:26:00的发言:[/B][BR]  唉,出差的缺点是没有资料在手头,优点是有闲情逸致在这里搀和。

  苏德之间的胜负,最后也是由生产能力的巨大差异所决定了的。到战争后期,苏联迁至乌拉尔的军工企业都已经能飞速生产。而且这样的生产能力是缺乏战略攻击能力的德国空军所无法伤害到的。从人员上来说,苏联进行了全民动员。征召的部队可以千万记。无论是装备数量还是人员数量都是德国远不能企及的,只有官兵素质或许比较德国弱一些,但也远比战场初期的差距小(特别是高级指挥官方面)。实力的差距决定了德国人和日本人一样没有希望。苏联唯一没有优势的或许就是石油生产,由于南方战役的破坏,石油生产与运输需要一个恢复过程,但这个时期可以主要依靠美英从极地航线运送来的燃油。
  隐隐约约记得一点数据,关于T-34的,此种坦克生产总量超过40000,雄冠当时、空前绝后(现代的坦克生产几百辆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敢说“绝后”)。好象后期有一个月的单月产量就有4000余(本帖我最模糊的就是这个数字)。而德国的坦克……只记得虎2,生产[B]总量[/B]应该是480多辆。虽然一个是中型,一个是重型,但是双方军工生产的总差距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说“苏联当时也已经精疲力竭了,战争资源濒临枯竭”是完全错误的,事实正相反。
  人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至少也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是因为此后德国人在也没有真正的战略进攻了。德国人最后的战略进攻是南方战役,最后兵败斯大林格勒城下。库尔斯克的主动攻击也更多是战役层面的东西。
  也有人认为战略转折从莫斯科开始(次年春天,实力下降而无力如巴巴罗萨初期全面攻击的德国人发动了南方战役),到库尔斯克彻底完成(库尔斯克突出部与奥廖尔突出部正是斯大林格勒胜利后苏联追兵受到曼斯坦因打击的结果)。但关键依然是斯大林格勒,如果苏联的生产能力不开始显现优势(迁至乌拉尔的工业开始恢复生产),是不可能在斯大林格勒扮做困兽犹斗状的同时有能力再在德国人的侧翼集中百万军队以实施最终包围了保卢茨的战役终章的。

在苏联工业还没有恢复的41和42年德国又是怎么受挫的?
你认为德国人在那个时候有能力取得胜利吗,兄弟,要记住一句话历史是不能假设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6 14:53:47编辑过]
德国YY狂真不少,43年夏天,苏军等的就是德军来攻,就是把西西里,巴尔干,挪威的德军都调来,这仗也的输。
42年苏军还没有能力主动出击包饺子,只能诱敌深入达成包围。而到43年苏军完全具备了这种能力,如果德国人还送上门来那就是找死。苏军之后能够攻占哈尔科夫,而德军无法再次反击正说明了德军已经后继无力。
[B]以下是引用[I]Валия[/I]在2005-5-20 20:52:00的发言:[/B][BR] 。
在苏联工业还没有恢复的41和42年德国又是怎么受挫的?

  愚以为,原因比较多,但根本上依然可以看作试图做超越德军能力事情的结果。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对付如此众多的军队与战斗目标,又给自己规定了很短的时间(主要指开始时想在3~4个月内,在冬季到来之前,解决问题),决策层的一些错误(但俄罗斯人的错误似乎更多更大),后来又面对了恶劣气候(或许将南斯拉夫战役也应该考虑进去,毕竟令巴巴罗萨计划的执行推迟了几周)……。所有这些对德军的作战、补给等要求太高,即使不是超越当时德国人的能力也是基本上让德国人投入的力量最多能勉强应付而已。
  似乎德国人开战时,情报工作也没太搞好,对俄国人的力量估计不足。据说时任德国总参谋长的……叫什么来着?哈尔德?莫斯科之役前曾在私人日记里写到‘开战前我们认为俄国有200个师,但是我们现在数出了(他数出了多少我给忘记了,似乎是300多)300多个,但是俄罗斯国家与军队丝毫没有崩溃的迹象’,然后将俄国人源源不绝之类的,感觉德国军事机器象是冲入蚂蚁群的大象……
在苏德战争打响之前,苏联对于德国而言实在是一个未知数.它有多少军队?有多少坦克?有多大的工业力量?德国一无所知,但却发动了对苏的战争,这真不象是办事严谨的德国佬干事的风格
一个战役的胜利未必能影响整个战略态势的彻底癌变
库尔斯克战役胜利后德国只能是拖延了失败的时间
并不能夺回太多的战略主动
德国现在人口都没有恢复呢。
如果库尔斯克苏军战败——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如果伊拉克战争美军战败”一样……

[em04]
施佩尔上台以后,军工生产状况有所好转,不过时间太紧,以次充好是经常的。说到底,纳粹迟迟不转入总体战模式是根本原因。巴巴罗萨以前,都赢得太容易了,以为苏联可以一鼓而下,有什么必要扩大军工生产?
红军太弱了,43年都不能组织起像样的进攻,哈尔科夫战役的失利影响很大。军官的职业水准有差距,不能靠士兵的勇猛来解决,最后是靠了物质优势以及希特勒的胡乱指挥。
现在美军还没有打赢伊拉克战争,如果真的要打十年,美国耗得起吗?战后外国军队反游击战,阿尔及利亚时间最长,结果法国还是输了。只有越南似乎没有大败,政治经济代价却极为高昂,而且是靠了联合国的调解。
德国后期军工质量下降是因为原料匮乏、以及有经验的工人被征召的结果。
楼上讲的这种情况,苏联有没有出现呢?好象战争后期的军工质量下降,不是德国特有的现象,好象日本也是如此
[B]以下是引用[I]战斗之羽[/I]在2005-6-5 19:23:00的发言:[/B][BR]施佩尔上台以后,军工生产状况有所好转,不过时间太紧,以次充好是经常的。说到底,纳粹迟迟不转入总体战模式是根本原因。巴巴罗萨以前,都赢得太容易了,以为苏联可以一鼓而下,有什么必要扩大军工生产?
红军太弱了,43年都不能组织起像样的进攻,哈尔科夫战役的失利影响很大。军官的职业水准有差距,不能靠士兵的勇猛来解决,最后是靠了物质优势以及希特勒的胡乱指挥。
现在美军还没有打赢伊拉克战争,如果真的要打十年,美国耗得起吗?战后外国军队反游击战,阿尔及利亚时间最长,结果法国还是输了。只有越南似乎没有大败,政治经济代价却极为高昂,而且是靠了联合国的调解。

昏,难道美军在伊拉克战争战败了不成?现在,按照美国人的说法,是属于伊拉克战争主要战事结束后的零星战斗了。而我们讲的是战争胜负啊,可不是战后的治理问题。从伊拉克战争的主要战事来看,美军当然是大获全胜了,不是吗?

当年苏军在阿富汗也是一样。苏军在阿富汗打了整整十年,也不过牺牲1万多人,每年不过牺牲1000多。而阿富汗至少有100万的伊斯兰恐怖分子(他们就是塔利班的前身)被击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