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医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40:09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9OmLoip7UO-cs38ZhCw

航空航天医学

编辑

航空航天医学(Aerospace medicine )是研究人在大气层和外层空间飞行时,外界环境因素(低压、缺氧、宇宙辐射等)及飞行因素(超重、失重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的医学学科。

目录

1航空航天医学发展史

2航空航天医学的研究内容

3失重引起的人体生理功能变化

4航空航天飞行中宇宙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1航空航天医学发展史

编辑

1770年到19世纪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气球载人、载动物的升空试验。当时人们没有认识高空环境会对人体带来危害,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致在升空中发生了人的冻伤、耳痛、意识丧失甚至死亡的严重事故。此后人们便重视和开展高空环境的研究,逐渐认识到低压、缺氧、低温对人体的危害,这是航空医学的萌芽时期。

飞机的制造、飞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现的。当时飞机的性能较低,航行高度仅两千米,飞行速度也仅有每小时500公里。即使这样也发生了晕机、着陆事故、飞机碰撞等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喷气飞机出现后,飞机的性能提高,航行高度增高,速度增快,续航时间延长,出现了由超重、低压、缺氧、低温等引起的医学问题,这迫使各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开展航空医学研究。

航天医学是在航空医学基础上发展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人们进行了广泛的火箭和卫星的生物学试验。动物实验证明人类可以到宇宙航行后,苏联在60年代初首先载人航天成功。随后研究了人在宇宙飞行的安全返回、失重对人体的影响等,证明人可以在失重条件下有效地工作和健康地生活。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医学也相应地迅速发展。

2航空航天医学的研究内容

编辑

航空航天医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低压缺氧是航空航天中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地球周围包绕着一层大气,大气的固定成分主要是氮、氧、二氧化碳等。地平面上的大气压力每一平方厘米承受的大气柱重量为1.033kg,与同样底面积高760mm的汞柱相等,这一压力值即定为标准压力。大气压力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当外界压力降低到266.89mm汞柱(8000米上空)时,人就会发生减压损伤。

外界环境压力降低时,人体组织内、体液中的气体(主要是在血液和组织液中溶解度高的氮气)会游离在血管内形成气泡。形成的气泡在血管内成为气栓堵塞血管,在血管外则压迫局部组织。

血管内的气泡循环到肺部则出现肺血管栓塞,继发肺循环障碍;气泡在肺脏外胸廓内可造成气胸;气栓在心脏血管内可导致循环障碍。气泡压迫局部组织常见于四肢关节,特别是膝关节、肩关节等处,引起剧烈的疼痛,这种现象,称为“屈肢痛”;飞机迅速上升下降时产生的气压剧烈变化,可引起中耳的疼痛,称为航空性中耳炎。

军用飞机飞行时,气压改变迅速剧烈,咽鼓管功能正常的有经验的飞行员都能及时作通气动作,一般也不会发生中耳损伤。所以选拔飞行员时,要注意耳功能。旅客机一般不会经受压力剧变,所以旅客很少发生中耳气压损伤。

航空中的气压变化还可引起乘员的牙痛,称航空性牙痛,多见于军事飞行人员,其特点是以病牙为中心,向耳周围或颌骨处扩散。民航客机气压变化慢,旅客不会出现航空性牙痛。龋齿继发牙髓损伤常是引起牙痛的主要原因,压力降低,髓腔内残留气体膨胀,压迫血管,引起牙痛。牙本质过敏、牙周炎、冠周炎等也可能引起航空性牙痛。

外界压力降低时,空气中的绝对氧分压也相应降低,引起飞行人员的高空缺氧。在3000米高度时人会出现轻度缺氧,4600米高度可发生中等度缺氧,在6100米以上的高度,可出现严重的缺氧状态。脑和感觉器官对缺氧非常敏感,缺氧直接影响乘员的协调动作和智能功能(记忆、理解、判断),严重缺氧会引起意识障碍,导致严重的飞行事故。

现代飞机的飞行高度不超过7000米公里,一般仍可用敞开式座舱。性能较高的飞机则采用密封式增压座舱,它可以有效地防护高空的低压缺氧、低温、高速气流等不良因素对飞行人员的伤害。增压座舱主要由能承受一定压差、具有良好密闭性能的座舱结构和环境控制系统组成。增压座舱可分为通风式、再生式两种。

飞行器升、降时会产生超重,航天器在宇宙空间飞行时会产生失重,两者对人体生理功能均有影响。航空航天飞行器飞行时速度快,机动性强,产生强大的超重(又称加速度、过载)。

重力作用于人体的方向由头至足的则称正超重;反之,重力的方向由足至头时称负超重。正超重时,血液受惯性力作用由上身转移到下身,引起头部、上身缺血,视力障碍,严重时可发生晕厥。训练、穿着抗荷服可提高超重耐力。

航天器发射和返回时同样产生时间较长的加速、减速超重,超重值可达8G左右。高G值的超重,人取坐姿难以适应,所以航天员通常采取仰卧姿,这对人体的影响较轻。人对8G值的横向超重可耐受十多分钟。航天中经受的这种横向超重,一般人都可以耐受。

飞行中各种加速度对人体的前庭器官是一种刺激,在适宜范围内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当加速度刺激频繁、剧烈,时间较长,超过前庭器官的阈值,即可引起运动病反应。运动病有晕船、晕机、晕车、航天运动病等。主要症状是头晕、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病因与前庭器官密切相关,丧失前庭功能的聋哑人前庭器官发育不全的人,一般不会发生运动病。军事飞行中乘员晕机的较多。民航客机飞行平稳,座舱舒适,发生晕机的旅客一般不超过6%。
失重是航天飞行中的一个特殊物理因素。人体的结构特点,保证人对重力的对抗和适应。载人航天实践证明,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但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样严重。人在失重条件下连续生活工作365天后,返回地球经短期休息,可完全地恢复健康,并未发生不可逆转的生理变化。

3失重引起的人体生理功能变化

编辑

心血管功能改变。失重时人体的流体静压丧失,血液和其他体液不像重力条件下那样惯常地流向下身。相反,下身的血液回流到胸腔、头部,航天员面部浮肿,头胀,颈部静脉曲张,身体质量中心上移。人体的感受器感到体液增加,机体通过体液调节系统减少体液,出现体液转移反射性多尿,导致水盐从尿中排出,血容量减少;出现心血管功能降低征候,如心输出量减少、立位耐力降低等,返回地面后短时对重力不适应。

随着航天的时间延长,心血管功能可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心率、血压、运动耐力恢复到飞行前的水平。失重引起血容量减少的同时可出现血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的减少,这些随着航天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正常。

失重时,出现头晕、恶心,腹部不适,体位翻转等运动病症状,称为航天运动病,又称航天适应综合征。发生率约占航天员总数的1/3~1/2。航天初期进入失重后即可发病,持续一周,失重一周之后,前庭功能可对失重适应。有人认为失重时感觉重力的器官将异常信号传入大脑,形成前庭、视觉、运动觉等信号冲突,引起各分析器相互作用素乱,导致航天运动病。航天运动病至今还不能完全预防,发病时可服抗运动病药物。

骨盐代谢紊乱。失重会引起人体的骨无机盐代谢素乱,经尿排出的钙磷增加,钙的排出量每月约六克左右。负重的跟骨、股骨等骨盐丧失较大,上肢挠骨、尺骨则较轻。脱钙的原因是适宜载荷垂直负重对骨骼肌肉的刺激减弱或消失,血液供应减少,骨细胞营养改变,破骨细胞功能增强,成骨细胞功能减弱,分解过程大于合成过程。骨盐的丧失引起骨质疏松,而且持续时间很长。

失重引起的肌肉变化,主要表现在对抗重力的肌群张力减弱,甚至萎缩。原因是抗重力肌不需做功,出现废用性萎缩。一般认为人在失重下生活六个月,生理功能不会发生不可恢复的改变。

4航空航天飞行中宇宙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编辑

宇宙辐射主要指从银河系各方面来的高能带电粒子流,由质子、光子、电子组成;其次是太阳发生耀斑时释放出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绝大多数是质子,其次是“粒子;第三种是地球辐射带的射线,带电粒子在近地球空间为地磁场俘获,形成范围很广的高强度辐射区,称地球辐射带。辐射粒子作用于人体细胞使原子产生电离效应。

宇宙辐射经地球大气层的屏蔽,到达地面的剂量很小,人在地面上生活三十年,平均接受的自然剂量仅是4.35~5.5雷姆(剂量当量单位),所以低空飞行的飞机不会受到宇宙辐射的损害。

载人航天历来重视宇宙辐射对航天员的伤害,航天器及乘员身上都带有各种辐射剂量测定仪,以观察宇宙辐射可能对人体的伤害。观测表明,美苏航天员航天中接受的辐射剂量多数没有达到使人伤害的水平,但少数飞行中航天员接受的辐射剂量比较大。

航天时接受剂量的多少与航行轨道有关,航行轨道高时比轨道低时接受的剂量多。载人航天中还应特别注意重粒子对人的伤害,载人航天器的金属舱壁有防辐射作用,但有一定限度。应尽可能避免航空航天时遭受太阳耀斑的辐射伤害。

飞机乘员的食品供应,应注意营养丰富。飞行前避免食用易产气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并防止空腹或过饱飞行。航天员的食品除营养丰富、适合口味外,重要的是适合航天条件下食用。航天时舱内一切物体,包括食物,都处于失重状态,会自由飘浮航天食品中肉酱、果酱类半固体食品可装入牙膏状的铝管内,进食时挤压铝管食物即可通过硬塑料管进入口中。这类食品方便安全,但不适合口味,现已少用。面包、点心、肉块、鸡块等可制成一口大小的块状,表面涂有一层可食用的薄膜,以防食品破碎脱屑。

罐装食品是现在航天食品使用最多最受欢迎的食品,内装食品有一定的粘稠性,食用时不会飘浮,性状同地面食品一样。早期的航天食品较简单,仅是一些牙膏软管状和压缩的块状食物,现在航天食品品种有70多种。航天器中还有电热灶,用以加热食品。

长期生活在地球表面昼夜节律周期中的人,心理生理功能逐渐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人体内环境的平衡,某些功能存在着与昼夜节律相类似的同步变化。外界环境昼夜周期发生变化后,人在短期内不能适应,会出现一些生理功能素乱现象。

大型喷气客机飞行一小时可跨越一个时区。乘喷气客机旅行,高速向东或向西飞行10小时,到达目的地后,两地相较,即提前或推迟10小时。旅客对新的时间不能马上适应,可出现一时性适应困难,引起睡眠障碍、疲劳等症状,同时工作效率降低,体育比赛成绩不理想。因此,有重要任务的旅客(如参加国际会议、重大国际体育比赛者)应力争做到飞行前、飞行后的适应。

飞行前适应是指若向东飞行,飞行前几天就开始每天提早就寝、提早起床,以便尽可能提前适应目的地的环境昼夜节律。飞行后适应是指提前到达目的地,休息1~2天,适应新的环境。

载人航天器绕地球飞行一周,航天员可见到一次日落,一次日出,一天24小时内可见到十几次日落日出的昼夜周期。航天中的昼夜周期是可变的,时间长短决定于载人航天器绕地球飞行的轨道高低,轨道高则昼夜周期长,轨道低则昼夜周期短。

载人航天器飞行轨道一般是近地轨道,绕地飞行一周大约90分钟,24小时内有16个昼夜变化。航天员长期习惯于地球上的昼夜周期,对这种短暂的昼夜变化很不习惯,可出现睡眠不好,易醒、易疲劳,工作效率降低等。航天医学工作者将航天员的作息制度按24小时为一个昼夜周期安排,基本上与地球昼夜周期同步。

相关文献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年总目次-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年 第12期 (18)
某新兵团战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海军医学杂志-2012年 第5期 (3)
德国航空航天医学研究所及其研究工作-载人航天信息-2012年 第4期 (10)
以上文献来自于
>> 查看更多相关文献
词条标签:
医学学科文化教育航空航天科学研究
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他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9OmLoip7UO-cs38ZhCw

航空航天医学

编辑

航空航天医学(Aerospace medicine )是研究人在大气层和外层空间飞行时,外界环境因素(低压、缺氧、宇宙辐射等)及飞行因素(超重、失重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的医学学科。

目录

1航空航天医学发展史

2航空航天医学的研究内容

3失重引起的人体生理功能变化

4航空航天飞行中宇宙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1航空航天医学发展史

编辑

1770年到19世纪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气球载人、载动物的升空试验。当时人们没有认识高空环境会对人体带来危害,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致在升空中发生了人的冻伤、耳痛、意识丧失甚至死亡的严重事故。此后人们便重视和开展高空环境的研究,逐渐认识到低压、缺氧、低温对人体的危害,这是航空医学的萌芽时期。

飞机的制造、飞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现的。当时飞机的性能较低,航行高度仅两千米,飞行速度也仅有每小时500公里。即使这样也发生了晕机、着陆事故、飞机碰撞等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喷气飞机出现后,飞机的性能提高,航行高度增高,速度增快,续航时间延长,出现了由超重、低压、缺氧、低温等引起的医学问题,这迫使各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开展航空医学研究。

航天医学是在航空医学基础上发展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人们进行了广泛的火箭和卫星的生物学试验。动物实验证明人类可以到宇宙航行后,苏联在60年代初首先载人航天成功。随后研究了人在宇宙飞行的安全返回、失重对人体的影响等,证明人可以在失重条件下有效地工作和健康地生活。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医学也相应地迅速发展。

2航空航天医学的研究内容

编辑

航空航天医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低压缺氧是航空航天中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地球周围包绕着一层大气,大气的固定成分主要是氮、氧、二氧化碳等。地平面上的大气压力每一平方厘米承受的大气柱重量为1.033kg,与同样底面积高760mm的汞柱相等,这一压力值即定为标准压力。大气压力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当外界压力降低到266.89mm汞柱(8000米上空)时,人就会发生减压损伤。

外界环境压力降低时,人体组织内、体液中的气体(主要是在血液和组织液中溶解度高的氮气)会游离在血管内形成气泡。形成的气泡在血管内成为气栓堵塞血管,在血管外则压迫局部组织。

血管内的气泡循环到肺部则出现肺血管栓塞,继发肺循环障碍;气泡在肺脏外胸廓内可造成气胸;气栓在心脏血管内可导致循环障碍。气泡压迫局部组织常见于四肢关节,特别是膝关节、肩关节等处,引起剧烈的疼痛,这种现象,称为“屈肢痛”;飞机迅速上升下降时产生的气压剧烈变化,可引起中耳的疼痛,称为航空性中耳炎。

军用飞机飞行时,气压改变迅速剧烈,咽鼓管功能正常的有经验的飞行员都能及时作通气动作,一般也不会发生中耳损伤。所以选拔飞行员时,要注意耳功能。旅客机一般不会经受压力剧变,所以旅客很少发生中耳气压损伤。

航空中的气压变化还可引起乘员的牙痛,称航空性牙痛,多见于军事飞行人员,其特点是以病牙为中心,向耳周围或颌骨处扩散。民航客机气压变化慢,旅客不会出现航空性牙痛。龋齿继发牙髓损伤常是引起牙痛的主要原因,压力降低,髓腔内残留气体膨胀,压迫血管,引起牙痛。牙本质过敏、牙周炎、冠周炎等也可能引起航空性牙痛。

外界压力降低时,空气中的绝对氧分压也相应降低,引起飞行人员的高空缺氧。在3000米高度时人会出现轻度缺氧,4600米高度可发生中等度缺氧,在6100米以上的高度,可出现严重的缺氧状态。脑和感觉器官对缺氧非常敏感,缺氧直接影响乘员的协调动作和智能功能(记忆、理解、判断),严重缺氧会引起意识障碍,导致严重的飞行事故。

现代飞机的飞行高度不超过7000米公里,一般仍可用敞开式座舱。性能较高的飞机则采用密封式增压座舱,它可以有效地防护高空的低压缺氧、低温、高速气流等不良因素对飞行人员的伤害。增压座舱主要由能承受一定压差、具有良好密闭性能的座舱结构和环境控制系统组成。增压座舱可分为通风式、再生式两种。

飞行器升、降时会产生超重,航天器在宇宙空间飞行时会产生失重,两者对人体生理功能均有影响。航空航天飞行器飞行时速度快,机动性强,产生强大的超重(又称加速度、过载)。

重力作用于人体的方向由头至足的则称正超重;反之,重力的方向由足至头时称负超重。正超重时,血液受惯性力作用由上身转移到下身,引起头部、上身缺血,视力障碍,严重时可发生晕厥。训练、穿着抗荷服可提高超重耐力。

航天器发射和返回时同样产生时间较长的加速、减速超重,超重值可达8G左右。高G值的超重,人取坐姿难以适应,所以航天员通常采取仰卧姿,这对人体的影响较轻。人对8G值的横向超重可耐受十多分钟。航天中经受的这种横向超重,一般人都可以耐受。

飞行中各种加速度对人体的前庭器官是一种刺激,在适宜范围内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当加速度刺激频繁、剧烈,时间较长,超过前庭器官的阈值,即可引起运动病反应。运动病有晕船、晕机、晕车、航天运动病等。主要症状是头晕、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病因与前庭器官密切相关,丧失前庭功能的聋哑人前庭器官发育不全的人,一般不会发生运动病。军事飞行中乘员晕机的较多。民航客机飞行平稳,座舱舒适,发生晕机的旅客一般不超过6%。
失重是航天飞行中的一个特殊物理因素。人体的结构特点,保证人对重力的对抗和适应。载人航天实践证明,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但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样严重。人在失重条件下连续生活工作365天后,返回地球经短期休息,可完全地恢复健康,并未发生不可逆转的生理变化。

3失重引起的人体生理功能变化

编辑

心血管功能改变。失重时人体的流体静压丧失,血液和其他体液不像重力条件下那样惯常地流向下身。相反,下身的血液回流到胸腔、头部,航天员面部浮肿,头胀,颈部静脉曲张,身体质量中心上移。人体的感受器感到体液增加,机体通过体液调节系统减少体液,出现体液转移反射性多尿,导致水盐从尿中排出,血容量减少;出现心血管功能降低征候,如心输出量减少、立位耐力降低等,返回地面后短时对重力不适应。

随着航天的时间延长,心血管功能可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心率、血压、运动耐力恢复到飞行前的水平。失重引起血容量减少的同时可出现血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的减少,这些随着航天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正常。

失重时,出现头晕、恶心,腹部不适,体位翻转等运动病症状,称为航天运动病,又称航天适应综合征。发生率约占航天员总数的1/3~1/2。航天初期进入失重后即可发病,持续一周,失重一周之后,前庭功能可对失重适应。有人认为失重时感觉重力的器官将异常信号传入大脑,形成前庭、视觉、运动觉等信号冲突,引起各分析器相互作用素乱,导致航天运动病。航天运动病至今还不能完全预防,发病时可服抗运动病药物。

骨盐代谢紊乱。失重会引起人体的骨无机盐代谢素乱,经尿排出的钙磷增加,钙的排出量每月约六克左右。负重的跟骨、股骨等骨盐丧失较大,上肢挠骨、尺骨则较轻。脱钙的原因是适宜载荷垂直负重对骨骼肌肉的刺激减弱或消失,血液供应减少,骨细胞营养改变,破骨细胞功能增强,成骨细胞功能减弱,分解过程大于合成过程。骨盐的丧失引起骨质疏松,而且持续时间很长。

失重引起的肌肉变化,主要表现在对抗重力的肌群张力减弱,甚至萎缩。原因是抗重力肌不需做功,出现废用性萎缩。一般认为人在失重下生活六个月,生理功能不会发生不可恢复的改变。

4航空航天飞行中宇宙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编辑

宇宙辐射主要指从银河系各方面来的高能带电粒子流,由质子、光子、电子组成;其次是太阳发生耀斑时释放出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绝大多数是质子,其次是“粒子;第三种是地球辐射带的射线,带电粒子在近地球空间为地磁场俘获,形成范围很广的高强度辐射区,称地球辐射带。辐射粒子作用于人体细胞使原子产生电离效应。

宇宙辐射经地球大气层的屏蔽,到达地面的剂量很小,人在地面上生活三十年,平均接受的自然剂量仅是4.35~5.5雷姆(剂量当量单位),所以低空飞行的飞机不会受到宇宙辐射的损害。

载人航天历来重视宇宙辐射对航天员的伤害,航天器及乘员身上都带有各种辐射剂量测定仪,以观察宇宙辐射可能对人体的伤害。观测表明,美苏航天员航天中接受的辐射剂量多数没有达到使人伤害的水平,但少数飞行中航天员接受的辐射剂量比较大。

航天时接受剂量的多少与航行轨道有关,航行轨道高时比轨道低时接受的剂量多。载人航天中还应特别注意重粒子对人的伤害,载人航天器的金属舱壁有防辐射作用,但有一定限度。应尽可能避免航空航天时遭受太阳耀斑的辐射伤害。

飞机乘员的食品供应,应注意营养丰富。飞行前避免食用易产气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并防止空腹或过饱飞行。航天员的食品除营养丰富、适合口味外,重要的是适合航天条件下食用。航天时舱内一切物体,包括食物,都处于失重状态,会自由飘浮航天食品中肉酱、果酱类半固体食品可装入牙膏状的铝管内,进食时挤压铝管食物即可通过硬塑料管进入口中。这类食品方便安全,但不适合口味,现已少用。面包、点心、肉块、鸡块等可制成一口大小的块状,表面涂有一层可食用的薄膜,以防食品破碎脱屑。

罐装食品是现在航天食品使用最多最受欢迎的食品,内装食品有一定的粘稠性,食用时不会飘浮,性状同地面食品一样。早期的航天食品较简单,仅是一些牙膏软管状和压缩的块状食物,现在航天食品品种有70多种。航天器中还有电热灶,用以加热食品。

长期生活在地球表面昼夜节律周期中的人,心理生理功能逐渐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人体内环境的平衡,某些功能存在着与昼夜节律相类似的同步变化。外界环境昼夜周期发生变化后,人在短期内不能适应,会出现一些生理功能素乱现象。

大型喷气客机飞行一小时可跨越一个时区。乘喷气客机旅行,高速向东或向西飞行10小时,到达目的地后,两地相较,即提前或推迟10小时。旅客对新的时间不能马上适应,可出现一时性适应困难,引起睡眠障碍、疲劳等症状,同时工作效率降低,体育比赛成绩不理想。因此,有重要任务的旅客(如参加国际会议、重大国际体育比赛者)应力争做到飞行前、飞行后的适应。

飞行前适应是指若向东飞行,飞行前几天就开始每天提早就寝、提早起床,以便尽可能提前适应目的地的环境昼夜节律。飞行后适应是指提前到达目的地,休息1~2天,适应新的环境。

载人航天器绕地球飞行一周,航天员可见到一次日落,一次日出,一天24小时内可见到十几次日落日出的昼夜周期。航天中的昼夜周期是可变的,时间长短决定于载人航天器绕地球飞行的轨道高低,轨道高则昼夜周期长,轨道低则昼夜周期短。

载人航天器飞行轨道一般是近地轨道,绕地飞行一周大约90分钟,24小时内有16个昼夜变化。航天员长期习惯于地球上的昼夜周期,对这种短暂的昼夜变化很不习惯,可出现睡眠不好,易醒、易疲劳,工作效率降低等。航天医学工作者将航天员的作息制度按24小时为一个昼夜周期安排,基本上与地球昼夜周期同步。

相关文献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年总目次-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年 第12期 (18)
某新兵团战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海军医学杂志-2012年 第5期 (3)
德国航空航天医学研究所及其研究工作-载人航天信息-2012年 第4期 (10)
以上文献来自于
>> 查看更多相关文献
词条标签:
医学学科文化教育航空航天科学研究
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他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rrI_zYh87mRaMK-xfMa

航空医学

编辑

快速导航
相关内容索引

目录

1百科名片

2内容提要:

3图书目录:

1百科名片

编辑

作/译者:刘平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
ISBN:9787810577205 [十位:7810577204]
页数:171 重约:0.290KG
定价:¥13.80

2内容提要:

编辑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航空医学》是为了适合我院(中国民般飞行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参照国内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国外飞行学院航空医学教育教材的相关内容以及国家教委和民航总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在我院1998年编写的《航空医学》基础上得新改编修订的适合于我院飞行技术专业、空乘旅游专业以及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健康教育的教材。

本书内容包括:与飞行人员有关的大气环境;与航空流动有关的疾病;机上医疗服务与航空救生;航空心理卫生;航空营养卫生;航空卫生法规;严重影响飞行人员健康的各种疾病及其防治;意外伤病的现场急救方法。

3图书目录:

编辑

绪论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与飞行人员健康有关的大气环境
第一节大气层的结构
第二节大气的成分
第三节大气层的压力分布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与航空活动有关的疾病
第一节高空缺氧症
第二节高空减压病
第三节高空胃肠胀气
第四节晕机病
第五节航空性中耳炎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机上医疗服务与航空救生
第一节不适合空中旅行的情况
第二节昏迷
第三节心肺复苏术
第四节分娩急症
第五节经济舱综合征
第六节空中意外的应急措施
第七节飞行器失事后求生的要求
第八节特殊环境中的求生技能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航空心理卫生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心理冲突
第三节挫折
第四节心理应激
第五节心理障碍
第六节神经症
第七节精神疾病
第八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飞行事故的医学原因
第一节生理与病理因素
第二节心理因素
第三节药物与毒物因素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航空营养卫生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素
第二节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飞行人员的营养特点
第四节飞行人员对营养的基本要求
第五节治疗性膳食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航空卫生法规
……

第九章严重影响飞行人员健康的疾病

第十章急救知识
附表
参考文献
航空安全、生命保障系统与航空医学
‥环境控制系统        ‥座舱供气        ‥发动机引气系统        ‥鸀識气源
‥冷却系统        ‥稀气循环冷却系统        ‥蒸气循环冷却系统        ‥闭式空气循环冷却系统
‥高压除水-回冷式空气循环冷却系统        ‥个体冷却系统        ‥稀气分配系统        ‥稀气再循环系统
‥温度控制系统        ‥戀热器        ‥涡轮冷却器        ‥引射器
‥蒸气制冷压缩机        ‥水[气]分离器        ‥座舱压力调节器        ‥座舱安全活门
‥座舱应急卸压活门        ‥座舱高度        ‥座舱压力制度        ‥冷源
‥个体热调节        ‥航空器性能代偿损失        ‥防冰系统        ‥搀冰系统
‥防冰液        ‥结冰信号器        ‥热刀        ‥风挡除雨系统
‥风挡防雾系统        ‥冰风洞        ‥结冰云        ‥过冷水滴
其他科技名词
词条标签:
航空科技航空安全生命保障系统与航空医学学科名
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他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