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老地契揭开奇葩计量法 清朝算钱精确过纳米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27:45
南京高淳老地契揭开奇葩计量法 清朝算钱精确过纳米级

2014年01月13日 来源: 扬子晚报




  史先生和他收藏的地契。
    高淳老地契揭开“奇葩计量法” 清朝“财迷”算钱能精确过纳米级
    你知道吗:“分”和“厘”后面,还有“毫”、“丝”、“忽”、“微”、“纤”、“沙”、“尘”、“渺”、“漠”、“埃”、“溟”
  你知道最小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吗?
  昨天上午,南京高淳区桠溪镇桠溪村中村一位居民,向扬子晚报记者展示了一张清代地契,里面对土地的描述竟然十分精确。
  这张代代相传的地契上,除了亩和毫厘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单位,还出现了有“丝”和“忽”。相关历史资料显示,清代及以前,有关长度及重量的记录,竟然精确到了百万亿分之一。专家表示,这些“超细微”单位最早始于汉代,于细到百万亿分之一是因为古人没有有效数字的概念。
  百年收藏
  高淳发现清代地契
  藏在梁下保存至今
  今年70岁的史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南京高淳桠溪村中村人,正是他收藏了这些地契。
  见到扬子晚报记者,史先生小心翼翼地从木箱里拿出个纸包。打开纸包,是10多张发黄破旧的地契。仔细看,除了一部分因为保存原因出现些许破损,大部分完好。
  史先生表示,由于这些地契用的都是比较好的宣纸,这才能保存到今天。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如果从立地契的年代算起,这些地契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这些地契里,最早的可追溯到清光绪十一年,距现今有近130年了。
  史先生说,这些地契反映了爷爷那一辈人家庭生活的历史。爷爷去世后,父亲便将这些地契保存下来,并传给了自己。据史先生回忆,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祖辈们通过辛苦劳作,攒钱买田买地,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富户。
  史先生18岁的时候,父亲临终前将这些地契交到他手中,并交待要好好保存,将来也要传给下一代,主要是让后代更加了解祖辈辛苦打拼才能拥有田地的历史,也好让后代知道创业之艰。
  史先生称,这些地契在自己手里已经保存了52年,以前家里住的是草房,因怕被雨淋湿地契,他特地用油皮纸紧密包裹起来,并吊在屋梁下,即便有雨淋一点,也被屋梁挡住了。后来搬到楼房里住,他又把地契藏到木箱里,轻易不示人观看。
  史先生表示,自己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这些地契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他打算交由儿女们保存,以后也像父亲交待的一样,代代相传下去。
  千年探秘
  “六毫二丝五忽”的地,到底怎么划?
  扬子晚报记者在史先生收藏的地契上看到,地契最上方印有“清丈执业印单”字样,并标有良田的图形面积。此外,毎张右侧都印着“钦加同知衔特授溧阳县正堂曹”,左下角还有户业史志创的名字,以及模糊的官府红印章。
  其中一张地契上,可以看到清晰的“淸光绪二十七年”字迹,并注明了是史志创与蒋许生双方买卖田地的契约,田地的面积为“壹亩叁分伍厘陆毫贰丝伍忽”。
  据史先生介绍,他们村东有个仁字门村,以前属溧阳,曾经也划给高淳,后来又划归溧阳。而地契中的史志创,正是他的爷爷,当年他爷爷就住在仁字门,地契中的溧阳县正堂也是指的溧阳府衔。“这些地契也是当年爷爷与别人买卖田地留下的,经过了当地溧阳府衔的批阅。”史先生说,地契中的厘毫丝忽标得如此详细,也说明了当时地契买卖显得公平公正。
  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亩三分地”是一句俗语,但也反映在较早的年代里,田地的单位基本是以亩为单位,下面细到分基本就到位了,再细化到厘,只是字面概念。“像这样精确的地契实属少见。”





南京高淳老地契揭开奇葩计量法 清朝算钱精确过纳米级

2014年01月13日 来源: 扬子晚报




  史先生和他收藏的地契。    高淳老地契揭开“奇葩计量法” 清朝“财迷”算钱能精确过纳米级    你知道吗:“分”和“厘”后面,还有“毫”、“丝”、“忽”、“微”、“纤”、“沙”、“尘”、“渺”、“漠”、“埃”、“溟”  你知道最小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吗?  昨天上午,南京高淳区桠溪镇桠溪村中村一位居民,向扬子晚报记者展示了一张清代地契,里面对土地的描述竟然十分精确。  这张代代相传的地契上,除了亩和毫厘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单位,还出现了有“丝”和“忽”。相关历史资料显示,清代及以前,有关长度及重量的记录,竟然精确到了百万亿分之一。专家表示,这些“超细微”单位最早始于汉代,于细到百万亿分之一是因为古人没有有效数字的概念。  百年收藏  高淳发现清代地契  藏在梁下保存至今  今年70岁的史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南京高淳桠溪村中村人,正是他收藏了这些地契。  见到扬子晚报记者,史先生小心翼翼地从木箱里拿出个纸包。打开纸包,是10多张发黄破旧的地契。仔细看,除了一部分因为保存原因出现些许破损,大部分完好。  史先生表示,由于这些地契用的都是比较好的宣纸,这才能保存到今天。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如果从立地契的年代算起,这些地契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这些地契里,最早的可追溯到清光绪十一年,距现今有近130年了。  史先生说,这些地契反映了爷爷那一辈人家庭生活的历史。爷爷去世后,父亲便将这些地契保存下来,并传给了自己。据史先生回忆,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祖辈们通过辛苦劳作,攒钱买田买地,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富户。  史先生18岁的时候,父亲临终前将这些地契交到他手中,并交待要好好保存,将来也要传给下一代,主要是让后代更加了解祖辈辛苦打拼才能拥有田地的历史,也好让后代知道创业之艰。  史先生称,这些地契在自己手里已经保存了52年,以前家里住的是草房,因怕被雨淋湿地契,他特地用油皮纸紧密包裹起来,并吊在屋梁下,即便有雨淋一点,也被屋梁挡住了。后来搬到楼房里住,他又把地契藏到木箱里,轻易不示人观看。  史先生表示,自己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这些地契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他打算交由儿女们保存,以后也像父亲交待的一样,代代相传下去。  千年探秘  “六毫二丝五忽”的地,到底怎么划?  扬子晚报记者在史先生收藏的地契上看到,地契最上方印有“清丈执业印单”字样,并标有良田的图形面积。此外,毎张右侧都印着“钦加同知衔特授溧阳县正堂曹”,左下角还有户业史志创的名字,以及模糊的官府红印章。  其中一张地契上,可以看到清晰的“淸光绪二十七年”字迹,并注明了是史志创与蒋许生双方买卖田地的契约,田地的面积为“壹亩叁分伍厘陆毫贰丝伍忽”。  据史先生介绍,他们村东有个仁字门村,以前属溧阳,曾经也划给高淳,后来又划归溧阳。而地契中的史志创,正是他的爷爷,当年他爷爷就住在仁字门,地契中的溧阳县正堂也是指的溧阳府衔。“这些地契也是当年爷爷与别人买卖田地留下的,经过了当地溧阳府衔的批阅。”史先生说,地契中的厘毫丝忽标得如此详细,也说明了当时地契买卖显得公平公正。  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亩三分地”是一句俗语,但也反映在较早的年代里,田地的单位基本是以亩为单位,下面细到分基本就到位了,再细化到厘,只是字面概念。“像这样精确的地契实属少见。”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13/c_118933819.htm


  “至于计量单位重量与面积如何区分,这主要看该单位是用于测重,还是用于测面积,后面的小单位因为无实际意义,所以长度、面积、重量等的小单位名称上多有重合,是不奇怪的。”关教授告诉记者,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可以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记录如此细致,表明我们先人刻板认真的态度。 (扬子晚报记者 梅建明 文/摄)


好资料,比现在的计量单位好多了
  认真是认真可是没有办法执行啊。
我记得讲祖冲之的圆周率的时候提到丝和忽。
纳米是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变成货币单位了?
记者不懂其中的区别。大家一笑了之吧。
我怎么记得丝一直是机加工行业的单位啊
纳米级   表示结果精确的一种表述方法 和纳米是2个概念
  认真是认真可是没有办法执行啊。
啥认真啊?这就是算盘拨出来的值,几百年不考虑实用性就照着算盘的位数写。说白了第一是守旧顽固第二就是缺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