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未看清政治格局/張志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43:04
民主黨主席李永達參選特首選舉,在爭取一百張選舉委員的提名票中,仍然要在最後階段衝刺。一般估計李永達已取得八十至九十票,餘下的十來二十張提名票是最關鍵的票數。
選特首抑或做公關?
前民主黨副主席張炳良日前接受某報專訪時表示,如果李永達爭取不到一百張提名票,責任不在中央政府,「民主派」本身的責任反而最大。
我個人演繹張炳良的意思,就是泛「民主派」根本沒有在香港這個政治大格局內看清楚這政治小格局,沒有看清楚自己的政治角色,更沒有看到過去十年到現在,由現在再往後發展的軌跡。泛「民主派」缺乏這個認識,也只能夠因應個別政治的發生作出反射式的應變,泛「民主派」也因此喪失了主宰自己命運發展的能力。
張炳良曾提到,李永達無法真正說服別人:他是很認真地參加今次的選舉。「李永達究竟是想選特首,仰或只是在當公關?」把李永達的參選動機作一個簡單二分,可能對李永達不甚公平,也未必講出事實的全面。如果李永達最終真的爭取到一百票的提名,一些泛「民主派」核心以外的慷慨支持,也多數不是真心真意以為李永達合適或有機會當選特首,也不因為李永達的公關工夫做得非常到家,讓他們把手中的提名票給予支持,他們只是希望看到有競爭,不會出現「四無」的選舉。所以李永達的參選,只是在眾多人心目中避免四無選舉的工具。他參選特首,不過是假戲真做而已!
「製造競爭」未具誠意
如果現時的署理特首曾蔭權真的參選,而他又能夠真的承諾無論是否有競爭對手,也會提出政綱,面對市民,那麼李永達的「工具性」效用(營造競爭場面)便大為降低。所以如果李永達的計劃真的不過是假戲真做,作為迫使其他候選人積極參選的工具,他也是失去了主宰自己的能力,也是由其他客觀的情況、對手的表現與其取態,來決定他能否取得足夠票數。
以一百票來作為參選的門檻,在有不同界別代表的八百人選舉委員會中,只是八分之一,這個門檻定得不算高;但如果只靠逼其他對手表態的「工具性」,則未必能夠闖得過。而只憑這「工具性」來假戲真做,「民主派」也很難理直氣壯地全力參選,又或者很難指責有任何政治力量對他們打壓。
就算泛「民主派」真的立定心腸參選,他們也面對一個很大的困難,這不光在於選舉模式或制度,而主要是他們在一般香港市民心目中的政治形象。泛「民主派」在當年的立法會選舉中,不錯是拿下近六成的選票,但市民的內心很明白,他們當時是選舉立法會議員。在現時的政治制度下,行政立法各自獨立,也以不同渠道和選舉辦法產生,所以投票選立法會議員,市民是以一套標準尺度來投票。到選舉行政長官,市民又會拿出另一套標準尺度來衡量,拿上次泛「民主派」十八位勝出的立法會議員所佔的總票數來作為特首選舉的指標,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的做法。
自陷不利境地
如果李永達真的要參選特首,而參選真的具有政治意志,而不只是有其一政治目的的「工具性」,那就不能只是現炒現賣,隨波逐流,要為長遠的具有「執政能力」的政治力量定位。如果有這樣的定位,拿下一百票的提名票其實不會很難,而且要達至執政目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所以不必在乎○七年,或一二年一定可以贏得選舉,現在的成長,就是通往執政的道路。
泛「民主派」要認清現時的政治格局,和這格局內的一些重要規條原則,要執政,便不能在這格局之中置身度外。泛「民主派」自動設下關卡,不主動爭取選委會的席位,企圖以另一種遊戲規則取代現時的格局。及至計劃不能成功之後,要想再投入玩這個格局內的遊戲,自然會覺得處於不利的境地。究竟玩不玩這個遊戲,是泛「民主派」首先要想的問題。民主黨主席李永達參選特首選舉,在爭取一百張選舉委員的提名票中,仍然要在最後階段衝刺。一般估計李永達已取得八十至九十票,餘下的十來二十張提名票是最關鍵的票數。
選特首抑或做公關?
前民主黨副主席張炳良日前接受某報專訪時表示,如果李永達爭取不到一百張提名票,責任不在中央政府,「民主派」本身的責任反而最大。
我個人演繹張炳良的意思,就是泛「民主派」根本沒有在香港這個政治大格局內看清楚這政治小格局,沒有看清楚自己的政治角色,更沒有看到過去十年到現在,由現在再往後發展的軌跡。泛「民主派」缺乏這個認識,也只能夠因應個別政治的發生作出反射式的應變,泛「民主派」也因此喪失了主宰自己命運發展的能力。
張炳良曾提到,李永達無法真正說服別人:他是很認真地參加今次的選舉。「李永達究竟是想選特首,仰或只是在當公關?」把李永達的參選動機作一個簡單二分,可能對李永達不甚公平,也未必講出事實的全面。如果李永達最終真的爭取到一百票的提名,一些泛「民主派」核心以外的慷慨支持,也多數不是真心真意以為李永達合適或有機會當選特首,也不因為李永達的公關工夫做得非常到家,讓他們把手中的提名票給予支持,他們只是希望看到有競爭,不會出現「四無」的選舉。所以李永達的參選,只是在眾多人心目中避免四無選舉的工具。他參選特首,不過是假戲真做而已!
「製造競爭」未具誠意
如果現時的署理特首曾蔭權真的參選,而他又能夠真的承諾無論是否有競爭對手,也會提出政綱,面對市民,那麼李永達的「工具性」效用(營造競爭場面)便大為降低。所以如果李永達的計劃真的不過是假戲真做,作為迫使其他候選人積極參選的工具,他也是失去了主宰自己的能力,也是由其他客觀的情況、對手的表現與其取態,來決定他能否取得足夠票數。
以一百票來作為參選的門檻,在有不同界別代表的八百人選舉委員會中,只是八分之一,這個門檻定得不算高;但如果只靠逼其他對手表態的「工具性」,則未必能夠闖得過。而只憑這「工具性」來假戲真做,「民主派」也很難理直氣壯地全力參選,又或者很難指責有任何政治力量對他們打壓。
就算泛「民主派」真的立定心腸參選,他們也面對一個很大的困難,這不光在於選舉模式或制度,而主要是他們在一般香港市民心目中的政治形象。泛「民主派」在當年的立法會選舉中,不錯是拿下近六成的選票,但市民的內心很明白,他們當時是選舉立法會議員。在現時的政治制度下,行政立法各自獨立,也以不同渠道和選舉辦法產生,所以投票選立法會議員,市民是以一套標準尺度來投票。到選舉行政長官,市民又會拿出另一套標準尺度來衡量,拿上次泛「民主派」十八位勝出的立法會議員所佔的總票數來作為特首選舉的指標,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的做法。
自陷不利境地
如果李永達真的要參選特首,而參選真的具有政治意志,而不只是有其一政治目的的「工具性」,那就不能只是現炒現賣,隨波逐流,要為長遠的具有「執政能力」的政治力量定位。如果有這樣的定位,拿下一百票的提名票其實不會很難,而且要達至執政目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所以不必在乎○七年,或一二年一定可以贏得選舉,現在的成長,就是通往執政的道路。
泛「民主派」要認清現時的政治格局,和這格局內的一些重要規條原則,要執政,便不能在這格局之中置身度外。泛「民主派」自動設下關卡,不主動爭取選委會的席位,企圖以另一種遊戲規則取代現時的格局。及至計劃不能成功之後,要想再投入玩這個格局內的遊戲,自然會覺得處於不利的境地。究竟玩不玩這個遊戲,是泛「民主派」首先要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