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半小时,他为何没等到救命1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09:39


http://www.jfdaily.com/a/7829928.htm
晨报见习记者 宋韬纬
    长宁区天山西路80弄某号502室的屋子里,摆设简单,桌上一幅硕大的遗照令气氛变得沉重。这家的户主,59岁的诸荣华(化名)一个多月前在这间屋子里猝然离世,至今家属仍无法释怀。

去年12月2日18时35分,诸荣华突发疾病,家属随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而直到20时10分才有救护车赶过来。急救医生当场做了抢救,近一个小时后诸荣华被宣布死亡。家属质疑:“救护车为什么这么久才来?”昨日,诸荣华的独生女儿,同时也是家中学历最高的人——复旦大学研二学子诸洁(化名)搀扶着母亲,迫切想知道答案。

生命垂危但120始终没车

去年12月2日晚,诸洁意外地收到来自母亲的电话:“你爸身体不舒服,你快回来。”诸洁记得很清楚,当时是18时58分,她正在学校里上晚课。感觉事态严重,她选择坐地铁往回赶。

而此时,在诸洁天山西路的家中,诸荣华躺在床上,已陷入昏迷。据诸洁母亲回忆,当天16时,诸荣华还到菜场买了菜,做了晚饭。诸洁母亲表示,诸荣华两年半前曾发过一次脑溢血,这也是他唯一的病史。

18时40分左右,每天都与诸荣华相约一起散步的好友任先生在楼下久等未见诸荣华赴约,便上楼来查看。“当时他躺在床上,用手摸着后脑,感觉不舒服。”诸洁母亲回忆,当时任先生当机立断拨打了120,却被告知这个区域暂时没有救护车。

诸洁母亲每隔三五分钟就拨一次120,但均被告知“没车”。期间,心急火燎的她曾一度表示要去投诉接线员,但仍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诸洁母亲一再询问爱人哪里不舒服,诸荣华用尽力气摸向后脑。“可能是脑溢血复发。”期间,诸荣华两次呕吐,随即不省人事,陷入昏迷。

当天20时多一点,诸洁赶到家中,此时救护车还没有到。

家属与急救医生发生冲突

大约20时10分,两名医护人员提着医药箱等设备与工具赶到诸家。这时,距离诸家开始拨打电话,已经过去了1个半小时。

医生对诸荣华进行了一系列抢救,并注射了7到8针强心针,仍回天乏术。21时,诸荣华被宣布死亡。

据了解,当晚参与抢救的共有3位医生。据家属回忆,其中一位赵姓医生表示,他们从普陀赶来,对于家属等待一个半小时的事实确属无奈。

在诸荣华被宣布死亡后,准备提包走人的急救医生被已在门口围观多时的街坊及家属拦下。双方爆发冲突,诸母当即报警。这一情况得到当日急救小组带队的赵姓医生证实,但当时他表示,对于救护车延迟的问题他无能为力,关于调度的问题家属应向急救中心领导反馈。

急救中心自认没有过失

据悉,当日双方僵持不下,诸家执意要求市医疗急救中心领导出面,为救护车延误作出解释。

最后在警方的调解下,急救中心方面与家属达成协议,第二天一早由急救中心分管领导出面,给予家属一个解释,剑拔弩张的场面才得以缓解。此时,已过午夜12时。

然而,一个月过去,诸家未收到任何急救中心的电话或者解释。诸母说:“我们曾有过一次主动与急救中心方面进行联系,急救中心宣称自己不存在过失。”

为何不扩大救护车调度范围?

据了解,目前上海医疗急救中心的救援任务依然采取“1+9”的运作模式,“1”代表中心城区,在接到救援求助信息后,由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统一调配120急救车辆;“9”则代表9个郊县区,分别由相关区县的卫生局管理,并通过各自的医疗急救站调配车辆。“目前在中心城区,白班配置了110辆救护车,夜班则为35辆。”据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科副科长董军介绍,当日接到病患家属来电确认地址后,与该区域附近的三个急救站核实,这三个急救站的救护车确实均已出车,无车可派。

据了解,与诸家最近的三个急救站分别为长宁区的天山急救站、长宁急救站以及普陀的长征急救站。根据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提供的当日资料显示,与诸家最近的天山急救站一辆白班车于18时48分至19时34分执行完毕任务后下班(白班车下班时间为19时30分),另一辆24小时救护车于19时32分执行上一单任务完毕后,驶往长宁区新渔路执行任务(新渔路一户居民早于诸家来电求助)。而长宁急救站的救护车于当日17时29分开始执行任务,一直到19时59分执行完毕。

而当日与诸家对接的救护车来自普陀长征急救站,这辆救护车先前执行了一个从18时20分一直到19时58分的任务,执行完毕后便直奔诸荣华家中,于20时10分到达。

为何不能从别的站点调来救护车呢?据此,董军回应称,夜班的救护车本身就少,是稀缺资源。“我们只能在病患地址位置上逐步扩大辐射范围,但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从别的区域调来救护车。”

120来迟是否耽误最佳救援时间?

记者联系上当日急救小组的赵医师,对方谢绝了采访。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疗事故专家透露,通常在医疗事故界定中,抢救的时间早晚并非一项重要的指标。“通常我们只关注疾病的死亡率。像这起案例中的死者,疑似因脑溢血复发而去世,像这样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救护车早到确实有可能把人抢救回来,但是也仅仅是个假设,仅存在可能性而已。”

部分诸家家属认为,救护车的姗姗来迟耽误了诸荣华的“黄金救援时间”,难辞其咎。

对此,这位专家表示,任何疾病都有其“黄金救援时间”,具体疾病需具体分析,而这起案例中,如果真是脑血管疾病复发,黄金救援时间仅为8至10分钟,这对于救护车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要求,所以这8至10分钟内的救援义务只能由家属担负。但对于并不具备医疗常识的家属来说,在黄金救援时间内作出正确的举措也比较困难。

家属为何不自己送医?

当日,救护车于20时10分抵达,距离诸家第一次拨打电话叫救护车的18时40分已过去了整整1个半小时。据了解,诸家所住的天山西路80弄,距离长宁区中心医院仅5分钟的车程,那么,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诸家家属除了干等救护车以外是否有更好的办法?为何不自己将病患送医?

据董军说,当日因附近区域的急救站一时没有车派,诸家家属又一再来电催促,急救中心曾在电话中建议家属自己想办法将病患立刻送医。

不过这一细节被诸家否认。诸母表示,对方在电话中仅仅回应“没车”、“有车就会派”,除此以外并未有进一步的建议。“他们完全没有提过别的建议,我们纯粹就是干等着。”

同时,诸母补充到,诸荣华有脑溢血病史,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移动一个疑似脑溢血复发的病人,无疑会有更大的风险。出于安全的考虑,诸家人不敢自己开车送病人,更不敢叫出租车,于是只能干等着救护车,因为在他们看来,当时只有救护车才能救命。

[附近急救站当天出车情况]

天山急救站

白班车于18:48-19:34执行任务后下班(白班车下班时间为 19时 30分)

24小时救护车于19:32执行完任务后,驶往新渔路一家庭执行任务 (该户居民早于诸家来电求助)

长宁急救站

救护车于17:29-19:59执行任务

普陀长征急救站

救护车于18:20-19:58执行任务,之后直奔诸家,于20:10到达

http://www.jfdaily.com/a/7829928.htm
晨报见习记者 宋韬纬
    长宁区天山西路80弄某号502室的屋子里,摆设简单,桌上一幅硕大的遗照令气氛变得沉重。这家的户主,59岁的诸荣华(化名)一个多月前在这间屋子里猝然离世,至今家属仍无法释怀。

去年12月2日18时35分,诸荣华突发疾病,家属随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而直到20时10分才有救护车赶过来。急救医生当场做了抢救,近一个小时后诸荣华被宣布死亡。家属质疑:“救护车为什么这么久才来?”昨日,诸荣华的独生女儿,同时也是家中学历最高的人——复旦大学研二学子诸洁(化名)搀扶着母亲,迫切想知道答案。

生命垂危但120始终没车

去年12月2日晚,诸洁意外地收到来自母亲的电话:“你爸身体不舒服,你快回来。”诸洁记得很清楚,当时是18时58分,她正在学校里上晚课。感觉事态严重,她选择坐地铁往回赶。

而此时,在诸洁天山西路的家中,诸荣华躺在床上,已陷入昏迷。据诸洁母亲回忆,当天16时,诸荣华还到菜场买了菜,做了晚饭。诸洁母亲表示,诸荣华两年半前曾发过一次脑溢血,这也是他唯一的病史。

18时40分左右,每天都与诸荣华相约一起散步的好友任先生在楼下久等未见诸荣华赴约,便上楼来查看。“当时他躺在床上,用手摸着后脑,感觉不舒服。”诸洁母亲回忆,当时任先生当机立断拨打了120,却被告知这个区域暂时没有救护车。

诸洁母亲每隔三五分钟就拨一次120,但均被告知“没车”。期间,心急火燎的她曾一度表示要去投诉接线员,但仍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诸洁母亲一再询问爱人哪里不舒服,诸荣华用尽力气摸向后脑。“可能是脑溢血复发。”期间,诸荣华两次呕吐,随即不省人事,陷入昏迷。

当天20时多一点,诸洁赶到家中,此时救护车还没有到。

家属与急救医生发生冲突

大约20时10分,两名医护人员提着医药箱等设备与工具赶到诸家。这时,距离诸家开始拨打电话,已经过去了1个半小时。

医生对诸荣华进行了一系列抢救,并注射了7到8针强心针,仍回天乏术。21时,诸荣华被宣布死亡。

据了解,当晚参与抢救的共有3位医生。据家属回忆,其中一位赵姓医生表示,他们从普陀赶来,对于家属等待一个半小时的事实确属无奈。

在诸荣华被宣布死亡后,准备提包走人的急救医生被已在门口围观多时的街坊及家属拦下。双方爆发冲突,诸母当即报警。这一情况得到当日急救小组带队的赵姓医生证实,但当时他表示,对于救护车延迟的问题他无能为力,关于调度的问题家属应向急救中心领导反馈。

急救中心自认没有过失

据悉,当日双方僵持不下,诸家执意要求市医疗急救中心领导出面,为救护车延误作出解释。

最后在警方的调解下,急救中心方面与家属达成协议,第二天一早由急救中心分管领导出面,给予家属一个解释,剑拔弩张的场面才得以缓解。此时,已过午夜12时。

然而,一个月过去,诸家未收到任何急救中心的电话或者解释。诸母说:“我们曾有过一次主动与急救中心方面进行联系,急救中心宣称自己不存在过失。”

为何不扩大救护车调度范围?

据了解,目前上海医疗急救中心的救援任务依然采取“1+9”的运作模式,“1”代表中心城区,在接到救援求助信息后,由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统一调配120急救车辆;“9”则代表9个郊县区,分别由相关区县的卫生局管理,并通过各自的医疗急救站调配车辆。“目前在中心城区,白班配置了110辆救护车,夜班则为35辆。”据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科副科长董军介绍,当日接到病患家属来电确认地址后,与该区域附近的三个急救站核实,这三个急救站的救护车确实均已出车,无车可派。

据了解,与诸家最近的三个急救站分别为长宁区的天山急救站、长宁急救站以及普陀的长征急救站。根据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提供的当日资料显示,与诸家最近的天山急救站一辆白班车于18时48分至19时34分执行完毕任务后下班(白班车下班时间为19时30分),另一辆24小时救护车于19时32分执行上一单任务完毕后,驶往长宁区新渔路执行任务(新渔路一户居民早于诸家来电求助)。而长宁急救站的救护车于当日17时29分开始执行任务,一直到19时59分执行完毕。

而当日与诸家对接的救护车来自普陀长征急救站,这辆救护车先前执行了一个从18时20分一直到19时58分的任务,执行完毕后便直奔诸荣华家中,于20时10分到达。

为何不能从别的站点调来救护车呢?据此,董军回应称,夜班的救护车本身就少,是稀缺资源。“我们只能在病患地址位置上逐步扩大辐射范围,但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从别的区域调来救护车。”

120来迟是否耽误最佳救援时间?

记者联系上当日急救小组的赵医师,对方谢绝了采访。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疗事故专家透露,通常在医疗事故界定中,抢救的时间早晚并非一项重要的指标。“通常我们只关注疾病的死亡率。像这起案例中的死者,疑似因脑溢血复发而去世,像这样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救护车早到确实有可能把人抢救回来,但是也仅仅是个假设,仅存在可能性而已。”

部分诸家家属认为,救护车的姗姗来迟耽误了诸荣华的“黄金救援时间”,难辞其咎。

对此,这位专家表示,任何疾病都有其“黄金救援时间”,具体疾病需具体分析,而这起案例中,如果真是脑血管疾病复发,黄金救援时间仅为8至10分钟,这对于救护车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要求,所以这8至10分钟内的救援义务只能由家属担负。但对于并不具备医疗常识的家属来说,在黄金救援时间内作出正确的举措也比较困难。

家属为何不自己送医?

当日,救护车于20时10分抵达,距离诸家第一次拨打电话叫救护车的18时40分已过去了整整1个半小时。据了解,诸家所住的天山西路80弄,距离长宁区中心医院仅5分钟的车程,那么,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诸家家属除了干等救护车以外是否有更好的办法?为何不自己将病患送医?

据董军说,当日因附近区域的急救站一时没有车派,诸家家属又一再来电催促,急救中心曾在电话中建议家属自己想办法将病患立刻送医。

不过这一细节被诸家否认。诸母表示,对方在电话中仅仅回应“没车”、“有车就会派”,除此以外并未有进一步的建议。“他们完全没有提过别的建议,我们纯粹就是干等着。”

同时,诸母补充到,诸荣华有脑溢血病史,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移动一个疑似脑溢血复发的病人,无疑会有更大的风险。出于安全的考虑,诸家人不敢自己开车送病人,更不敢叫出租车,于是只能干等着救护车,因为在他们看来,当时只有救护车才能救命。

[附近急救站当天出车情况]

天山急救站

白班车于18:48-19:34执行任务后下班(白班车下班时间为 19时 30分)

24小时救护车于19:32执行完任务后,驶往新渔路一家庭执行任务 (该户居民早于诸家来电求助)

长宁急救站

救护车于17:29-19:59执行任务

普陀长征急救站

救护车于18:20-19:58执行任务,之后直奔诸家,于20:10到达
真没想到,魔都的救护车还这样捉襟见肘
救护车和人口的比例 应该是多高?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 ... t_405180.htm?div=-1
新版救护车管理办法2月1日启用;北京急救车超600辆,数量已接近规划标准

新京报讯 (记者温薷)昨天,市卫生局公布《北京市救护车管理办法》,规定北京的院前急救车将按每3万人口1辆的标准配备。而此前标准规定是:每5万人配1辆急救车。
  同时,北京市明确规定,非紧急情况下,救护车不得闪灯鸣笛,不享有道路优先权。违反交规的急救“霸王车”,将由交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急救车配置数量标准提高
  此前,北京救护车管理依据的是2002年出台的《北京市救护车管理办法(暂行)》。市卫生局昨天表示,为进一步规范北京地区救护车配置、使用、管理等,市卫生局联合市交管局、市小客车办联合制定了新版救护车管理办法。新办法将自2月1日起正式启用。
  新办法提出,今后北京对救护车配置实行总量控制制度。院前急救用车配置,将综合考虑北京地区人口状况和医疗救护服务需求等因素,依据最短急救半径、最快反应时间的原则,按照每3万人口配置1辆院前急救车。
  这意味着北京提高了急救车配置数量规划标准,急救车数量将有所增加。根据原先的救护车管理办法,北京按照每5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
  市卫生局去年的数据统计,北京市急救车数量超过600辆。如果按2000万人口来配备,数量已接近规划标准。但业内人士解释,由于救护车辆需要周转、维修等,实际需要配备的救护车数量往往要多于规划标准。
  非紧急情况下救护车不享优先权
  救护车的功能为日常院前急救、转运伤病员、处理紧急疫情、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现场处置、重大活动或特殊事件医疗保障及运送血液等。
  针对此前媒体报道的急救用车违规行为,新办法中明确规定,救护车在执行急救和应急任务时,应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使用标志灯具及警报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行人应当让行。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允许救护车优先给予通行。
  规定指出,非紧急情况下,救护车不得使用警报器及标志灯具,不享有相应的道路优先通行权。救护车不执行任务时,应在指定固定地点停放。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规定的救护车,将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 新规
  1 购买救护车不必摇号
  业内人士表示,此前若急救站需要购买救护车,实际上还需要参加摇号。对此,昨天颁布的新规首次明确,救护车作为特种车辆,不纳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同时救护车在转出、过户、注销后不生成小客车更新指标。
  按照新规,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于每年12月向市卫生行政部门、市小客车指标管理部门提供北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救护车数量、车牌号、购置日期、使用状态等情况明细单。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市小客车调控管理机构共同研究制定下一年度全市救护车新增额度。
  2 外地救护车禁在北京服务
  新办法还规定,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按照国家及北京市有关规定使用救护车,不得私自改装、出借、借用、转卖、转让、调拨或挪作他用,不得使用已注销机构救护车、非本地牌照救护车在北京市从事医疗服务。
  同时,医疗卫生机构因行政处罚等暂停执业期间,非紧急情况下或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允许,救护车不得上路行驶。
  如果医疗卫生机构注销,卫生行政部门应将已注销医疗卫生机构救护车信息逐级上报,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函告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按规定处理。被注销医疗机构应及时到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救护车注销登记手续。
  3 民营医院可配救护车
  业内人士称,目前虽然院前急救都是120、999在做,但医疗机构也配有救护车。新规中进一步限定医疗卫生机构配置救护车的门槛。
  其中表示,不设床位或编制床位在100张及以下的医疗机构,原则上不配救护车;编制床位在100张以上200张以下的医疗机构,可配1辆救护车;编制床位200张以上的医疗机构按照每200张床位配1辆普通型救护车,但总数不超4辆。
  郊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乡镇卫生院)原则上配1辆救护车,中心卫生院可配1至2辆;妇幼保健专科医疗机构可配1至2辆。
  按照办法,民营医院将和公立医院一样,按照床位标准配置救护车。此前,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可按照床位数配救护车,一级医疗机构原则上不配车等。对于民营医院,北京自去年起,才宣布其纳入医院等级评审范围。
  4 救护车跑50万公里须报废  
  办法明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救护车管理档案,记录救护车配置、使用、查验、报废等内容。
  按照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法配置使用,按照规定的用途和功能使用救护车;同时应定期查验,保持车载装备及物品完备、整齐和清洁,确保车辆始终处于正常待用状态;
  同时,新办法强调救护车须严格报废制度,按照汽车报废标准进行。对于行驶里程达50万公里或使用年限达8年的救护车,应及时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要是因为这个事促使ZF增加急救力量,也算是亡羊补牢吧。
老婆生孩子前,医院特别强调,叫110的时候一定要说明是生孩子,不然没有优先权,耽误了自己倒霉
中午在49路车上看到马路上躺着一个老伯。。。。估计是被一个小货车撞的。
Walter.Bishop 发表于 2014-1-7 09:14
真没想到,魔都的救护车还这样捉襟见肘
要是早上在大连市区犯病,车再多也没用
自己怎么不送呢。。
120的水很深,比血站和疾控深多了,我就不多了,谁来补充
医护人员一共才多少,一台救护车起码要配两班人吧。
晚高峰啊啊
Walter.Bishop 发表于 2014-1-7 09:14
真没想到,魔都的救护车还这样捉襟见肘
据了解,诸家所住的天山西路80弄,距离长宁区中心医院仅5分钟的车程,那么,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诸家家属除了干等救护车以外是否有更好的办法?为何不自己将病患送医?
Walter.Bishop 发表于 2014-1-7 11:15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3-01/21/content_405180.htm?div=-1
新版救护车管理办法2月1日启用 ...
哪条法规规定:不允许自行送医?!

没儿没女?没朋友?没三轮?没的?

时间就是生命!

救人只靠120?!
哪条法规规定:不允许自行送医?!

没儿没女?没朋友?没三轮?没的?

脑出血的病人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来处理能随便移动?
gzxys 发表于 2014-1-8 01:25
脑出血的病人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来处理能随便移动?
具体疾病需具体分析,

而这起案例中,如果真是脑血管疾病复发,黄金救援时间仅为8至10分钟,

这对于救护车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要求,所以这8至10分钟内的救援义务只能由家属担负。

但对于并不具备医疗常识的家属来说,在黄金救援时间内作出正确的举措也比较困难。

您要的答案,楼主转的新闻帖自带了!
gzxys 发表于 2014-1-8 01:25
脑出血的病人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来处理能随便移动?
从概率上说
自行移动病人的风险很大
但暂时得不到医疗救助干等着的风险更大
所以自行送医相对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沪中心城区可用急救医生仅164人 去年近四分之一离职

http://www.sh.chinanews.com/PageUrl/201418121705.html
2014-1-8 12:13:44 来源:新闻晨报

目前本市救护车已在现有急救人员状况下最大限度排满,一线急救人员都已超负荷工作。/晨报记者殷立勤


本市大约每4万人就配备一辆救护车,超过国家“每5万人一辆”的标准。
  
  每辆救护车须配驾驶员急救员(担架员)、急救医生各1名。目前中心城区急救医生仅164名。
  
  2009-2012年,全市急救系统录用医生311名,离职234人;去年离职42人。
  
  据《新闻晨报》报道,为什么一个半小时,他没等来救护的120?为什么连年呼吁,120救护车问题仍无解?晨报昨日报道了市民诸先生突发疾病,家人数次拨打120均被告知“没车”,最终120姗姗来迟,诸先生抢救无效去世一事,不少市民对此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昨天,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科副科长董钧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另一番隐情:“当日接线员回应‘没车’,并非指没有救护车,而是人手不够。因为在本市人口最为密集的中心城区,仅有164名急救医生可供派遣承担急救任务,而在去年一年就有近四分之一的急救医生离职。”董钧表示,救护车经一个半小时抵达实属异常,但在院前急救资源紧缺的当下也非常无奈。
  
  高峰时科室主任也上阵
  
  “中心城区范围内,原本计划的急救医生数量要达到200人,但去年一年就有42位急救工作人员离职,算上2013年新招聘的、还在各医院实习的21名医生,目前也仅有185人,但新增的21名医生目前尚不能跟车参加急救任务。”董钧介绍,一辆救护车上须配备急救驾驶员、急救员(担架员)和急救医生各一名,救护车随时都停在那里待命,若没有人手,救人无从谈起。”
  
  据了解,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采取的是独立型的专职从事院前急救服务模式,拥有独立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人员。目前上海医疗急救中心的救援任务采取“1+9”模式,“1”代表中心城区,“9”则代表9个郊县区。中心城区包括静安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虹口区、杨浦区、普陀区、闸北区以及浦东一小部分地区,这9块区域组成的中心城区承载了近半的本市人口,但对应的急救医生就这么区区164名。
  
  据公开资料,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配备救护车616辆,从数据来看,在常住人口近2400万的上海,大约每4万人配备一辆救护车,超过国家规定的每5万人一辆的标准。“其实救护车足够,但人手实在安排不过来,导致高峰时段病患需要排队等待。我们在急救医生上的缺口非常明显。”董钧告诉记者,目前救护车已经在现有人员状况下最大限度排满,一线急救人员都已超负荷工作,其排班已最大化至极限。“若遇到用车高峰,科室的主任、副主任也得亲自出马,甚至自己当驾驶员、担架员参与救急。”
   
    近3年已招不到本地医生
  
  “急救医生工作强度极大、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这让许多医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也让不少在岗急救医生累得走人。”董钧告诉记者,除此以外,急救工作风险大,急救医生随时都会面对特殊病人、恶劣环境,心理压力陡增。然而,这些急救医生的收入待遇却没能体现出其技术和劳动的真正价值,这些都吸引不了医学院毕业生,也难以留住人才。
  
  “招聘门槛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同时收入低、晋升机会低、出路低,在这样的‘三高三低’的大环境影响下,不仅招不到急救医生,人才流失率也高。”董钧称:“从2000年起,我们已招不到上海本地的急救医生,招聘时经常要跑到海南去。”
  
  [现有问题]
  
  压床压车严重非急救任务超4成
  
  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急救服务出车达到59.45万次,其中非急救任务占到40%以上。
  
  “目前仍有许多患者把120救护车当成廉价高效的出租车来使用,并时常以投诉要挟,造成真正需要急救车的患者,因等待时间过长而延误救治时机。这是导致救护车资源紧张的第一条原因。”董钧称,家属在医疗救援过程中还会提出一些过分要求,导致“压床”、“压车”现象严重,延长了救护车完成每单任务的时间。
  
  据董钧介绍,家属往往要求将病人送往华山、瑞金等知名三甲医院,但这些医院往往人满为患,抢救室病床爆满。救护车不可能把病患就地扔下,由于病床紧张,必须把担架借给患者,等待医院病床腾出后才能离去。这种“压床”现象,几乎每位急救医生都曾遇到过。
  
  此外还有“压车”,董钧称,去年12月2日当晚,从普陀长征急救站派往诸先生家的救护车在执行完毕任务后,诸家家属执意要其“给个说法”,双方僵持到半夜12点才在警方调解下散场。“这辆车从19点58分被派出执行任务,4个小时才完成这一单任务。”董钧话语间透着无奈。
  
  董钧介绍,往常平均一辆救护车从被派出到任务完毕所需的时间为30-40分钟,随着“压床”、“压车”及其他意外因素频现,这个时间已被逐渐延长。“现在1个半小时也完不成一单任务的情况很常见。长此以往,就变成一种恶性循环,无休无止。”
   
    [相关举措]
  
  正在探索“分类救护”模式改革
  
  针对120救护车用车难,以及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市卫生计生委表示,将深入市医疗急救中心一线进行调研,查找原因,探索解决瓶颈问题的举措。
  
  市卫生计生委相关人士介绍,自去年起,已逐步出台了三项举措,包括去年10月1日起实现全市120来电统一受理。目前,各郊区(县)120呼叫线路将全部接入市120调度指挥中心;探索实施“分类救护”模式改革,根据急救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划分为急救、康复出院和转运等三类,并配置相应的急救人员;解决急救医生紧缺情况,建立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制度,并由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承担招录、培养临床医学(院前急救)三年制专业专科培养任务。该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第一年招生计划为70名。
  
  [急救医生的1天]
  
  吃饭要先“申请”每天都要加班
  
  昨天早上7时15分,跟往常一样,上海急救中心急救医生刘涛准时步入急救站,准备工作完毕后,对讲机随即响起。根据对讲机所报的位置,他坐上急救车,与随车的急救驾驶员和急救员一起开始了一天的“战斗”。作为白班的普通急救医生,刘涛做一休一,从7时30分,一直要干到19时30分。
  
  这次急救的地址为徐汇区田林路一处老式小区。到达后,他便和急救员拎着20多公斤重的药箱及监护仪迅速奔上5楼。在对病人进行初步检查后,刘涛与另一名急救员合力将患者抬下楼,送上救护车,驶往最近的市八医院救治。“每天这样的任务至少10次,以每个任务1小时计算,净工作时间10个小时。”刘涛说,每单任务包括赶往现场、抢救病人、写病史、与医院交接、消毒、整理车辆等,如没有突发情况已谢天谢地了,而最头疼的就是出现压床、压车。
  
  结束了几次出车任务,刘涛饥肠辘辘,便通过对讲机向调度中心申请吃饭。“两顿饭加上厕所,时间被挤压到不超半个小时。”没扒上几口饭,对讲机又响了。刘涛连碗都没来得及放下,又一头扎进救护车。“今天下雨,病人等久了家属容易闹情绪。上个月,救护车调配不过来延误了,一个同事被患者家属拳脚相加,诊断为肾挫伤,现在还在家中休养。”
  
  19时30分,本该刘涛下班的时间,但他必须要在下班后将今天全部病人的病史记录填写提交后,才能下班。“其实真正下班时间要到22点。”


沪中心城区可用急救医生仅164人 去年近四分之一离职

http://www.sh.chinanews.com/PageUrl/201418121705.html
2014-1-8 12:13:44 来源:新闻晨报

20141812170734.jpg (31.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8 15:28 上传


目前本市救护车已在现有急救人员状况下最大限度排满,一线急救人员都已超负荷工作。/晨报记者殷立勤


本市大约每4万人就配备一辆救护车,超过国家“每5万人一辆”的标准。
  
  每辆救护车须配驾驶员急救员(担架员)、急救医生各1名。目前中心城区急救医生仅164名。
  
  2009-2012年,全市急救系统录用医生311名,离职234人;去年离职42人。
  
  据《新闻晨报》报道,为什么一个半小时,他没等来救护的120?为什么连年呼吁,120救护车问题仍无解?晨报昨日报道了市民诸先生突发疾病,家人数次拨打120均被告知“没车”,最终120姗姗来迟,诸先生抢救无效去世一事,不少市民对此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昨天,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科副科长董钧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另一番隐情:“当日接线员回应‘没车’,并非指没有救护车,而是人手不够。因为在本市人口最为密集的中心城区,仅有164名急救医生可供派遣承担急救任务,而在去年一年就有近四分之一的急救医生离职。”董钧表示,救护车经一个半小时抵达实属异常,但在院前急救资源紧缺的当下也非常无奈。
  
  高峰时科室主任也上阵
  
  “中心城区范围内,原本计划的急救医生数量要达到200人,但去年一年就有42位急救工作人员离职,算上2013年新招聘的、还在各医院实习的21名医生,目前也仅有185人,但新增的21名医生目前尚不能跟车参加急救任务。”董钧介绍,一辆救护车上须配备急救驾驶员、急救员(担架员)和急救医生各一名,救护车随时都停在那里待命,若没有人手,救人无从谈起。”
  
  据了解,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采取的是独立型的专职从事院前急救服务模式,拥有独立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人员。目前上海医疗急救中心的救援任务采取“1+9”模式,“1”代表中心城区,“9”则代表9个郊县区。中心城区包括静安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虹口区、杨浦区、普陀区、闸北区以及浦东一小部分地区,这9块区域组成的中心城区承载了近半的本市人口,但对应的急救医生就这么区区164名。
  
  据公开资料,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配备救护车616辆,从数据来看,在常住人口近2400万的上海,大约每4万人配备一辆救护车,超过国家规定的每5万人一辆的标准。“其实救护车足够,但人手实在安排不过来,导致高峰时段病患需要排队等待。我们在急救医生上的缺口非常明显。”董钧告诉记者,目前救护车已经在现有人员状况下最大限度排满,一线急救人员都已超负荷工作,其排班已最大化至极限。“若遇到用车高峰,科室的主任、副主任也得亲自出马,甚至自己当驾驶员、担架员参与救急。”
   
    近3年已招不到本地医生
  
  “急救医生工作强度极大、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这让许多医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也让不少在岗急救医生累得走人。”董钧告诉记者,除此以外,急救工作风险大,急救医生随时都会面对特殊病人、恶劣环境,心理压力陡增。然而,这些急救医生的收入待遇却没能体现出其技术和劳动的真正价值,这些都吸引不了医学院毕业生,也难以留住人才。
  
  “招聘门槛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同时收入低、晋升机会低、出路低,在这样的‘三高三低’的大环境影响下,不仅招不到急救医生,人才流失率也高。”董钧称:“从2000年起,我们已招不到上海本地的急救医生,招聘时经常要跑到海南去。”
  
  [现有问题]
  
  压床压车严重非急救任务超4成
  
  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急救服务出车达到59.45万次,其中非急救任务占到40%以上。
  
  “目前仍有许多患者把120救护车当成廉价高效的出租车来使用,并时常以投诉要挟,造成真正需要急救车的患者,因等待时间过长而延误救治时机。这是导致救护车资源紧张的第一条原因。”董钧称,家属在医疗救援过程中还会提出一些过分要求,导致“压床”、“压车”现象严重,延长了救护车完成每单任务的时间。
  
  据董钧介绍,家属往往要求将病人送往华山、瑞金等知名三甲医院,但这些医院往往人满为患,抢救室病床爆满。救护车不可能把病患就地扔下,由于病床紧张,必须把担架借给患者,等待医院病床腾出后才能离去。这种“压床”现象,几乎每位急救医生都曾遇到过。
  
  此外还有“压车”,董钧称,去年12月2日当晚,从普陀长征急救站派往诸先生家的救护车在执行完毕任务后,诸家家属执意要其“给个说法”,双方僵持到半夜12点才在警方调解下散场。“这辆车从19点58分被派出执行任务,4个小时才完成这一单任务。”董钧话语间透着无奈。
  
  董钧介绍,往常平均一辆救护车从被派出到任务完毕所需的时间为30-40分钟,随着“压床”、“压车”及其他意外因素频现,这个时间已被逐渐延长。“现在1个半小时也完不成一单任务的情况很常见。长此以往,就变成一种恶性循环,无休无止。”
   
    [相关举措]
  
  正在探索“分类救护”模式改革
  
  针对120救护车用车难,以及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市卫生计生委表示,将深入市医疗急救中心一线进行调研,查找原因,探索解决瓶颈问题的举措。
  
  市卫生计生委相关人士介绍,自去年起,已逐步出台了三项举措,包括去年10月1日起实现全市120来电统一受理。目前,各郊区(县)120呼叫线路将全部接入市120调度指挥中心;探索实施“分类救护”模式改革,根据急救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划分为急救、康复出院和转运等三类,并配置相应的急救人员;解决急救医生紧缺情况,建立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制度,并由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承担招录、培养临床医学(院前急救)三年制专业专科培养任务。该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第一年招生计划为70名。
  
  [急救医生的1天]
  
  吃饭要先“申请”每天都要加班
  
  昨天早上7时15分,跟往常一样,上海急救中心急救医生刘涛准时步入急救站,准备工作完毕后,对讲机随即响起。根据对讲机所报的位置,他坐上急救车,与随车的急救驾驶员和急救员一起开始了一天的“战斗”。作为白班的普通急救医生,刘涛做一休一,从7时30分,一直要干到19时30分。
  
  这次急救的地址为徐汇区田林路一处老式小区。到达后,他便和急救员拎着20多公斤重的药箱及监护仪迅速奔上5楼。在对病人进行初步检查后,刘涛与另一名急救员合力将患者抬下楼,送上救护车,驶往最近的市八医院救治。“每天这样的任务至少10次,以每个任务1小时计算,净工作时间10个小时。”刘涛说,每单任务包括赶往现场、抢救病人、写病史、与医院交接、消毒、整理车辆等,如没有突发情况已谢天谢地了,而最头疼的就是出现压床、压车。
  
  结束了几次出车任务,刘涛饥肠辘辘,便通过对讲机向调度中心申请吃饭。“两顿饭加上厕所,时间被挤压到不超半个小时。”没扒上几口饭,对讲机又响了。刘涛连碗都没来得及放下,又一头扎进救护车。“今天下雨,病人等久了家属容易闹情绪。上个月,救护车调配不过来延误了,一个同事被患者家属拳脚相加,诊断为肾挫伤,现在还在家中休养。”
  
  19时30分,本该刘涛下班的时间,但他必须要在下班后将今天全部病人的病史记录填写提交后,才能下班。“其实真正下班时间要到22点。”
流星雨夜 发表于 2014-1-7 18:45
老婆生孩子前,医院特别强调,叫110的时候一定要说明是生孩子,不然没有优先权,耽误了自己倒霉
太霸气了。叫110。。。。
好像现在医生们选方向的时候 都不爱干急诊  

又累 风险也大  多挣不了几个钱
不会打110啊?
我们小区最近有一户炒菜时着了火 打了119 车来了火也自己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