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家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13:00
中国耕地家底
http://www.CRNTT.com   2014-01-01


  中评社北京1月1日电/中国土地资源“家底”终于公布。

  12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称“二次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3538.5万公顷(约20.31亿亩,1公顷等于15亩),园地1481.2万公顷、林地25395.0万公顷、草地28731.4万公顷。截至2012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20.27亿亩,这较“二次调查”前掌握的数据,增加了2亿亩。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强调,数据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实有耕地总量增加了,主要原因是此次土地调查技术更先进,统计更精确。王世元说,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东方早报发表记者欧昌梅述评文章表示,这是中国自1996年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后,时隔十多年,再次启动的土地“家底”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启动于2007年,在2009年完成,但一直未公布调查结果。

  适宜稳定利用耕地“也就是18亿亩”

  文章认为,结果远不如“耕地增加了两亿亩”那么乐观。

  二次调查的数据反映,全国有564.9万公顷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有431.4万公顷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

  针对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可否松一松了的疑问,王世元说,上述996.3万公顷(将近1.5亿亩)耕地中,有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等安排逐步调整,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因地下水超采,已影响正常耕种,“这样算下来,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2亿多公顷(约18亿亩)”。

  另外,王世元介绍,从补充耕地的能力和质量看,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江苏、安徽、浙江、贵州等省也都很有限,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难度很大。同时,虽然十几年来基本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但占近补远、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问题客观存在,或者说比较普遍。

  “13年间城镇用地增加4178万亩,大多占优质耕地。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福建全省水田面积。”王世元说。

  而且,即便是掌握的数据上,耕地增加了两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仍呈下降趋势。

  1996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59亩,到2009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到1.52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3.38亩的一半。

  王世元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中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国情没有改变,粮食供需紧平衡、总进口大于总出口、产需不平衡格局没有改变,必须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耕地红线不动摇,确保实有耕地基本稳定。

  “每年将拿出几百亿,试点污染耕地修复”

  文章分析,耕地少只是问题之一。

  在30日的发布会上,王世元透露了中国耕地污染的现状。王世元称,环境保护部土壤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国土部的地质环境调查,在区位及整个评价上,和环保部趋同。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称,官方此前一直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布污染土壤的数据,此次公开中重度污染耕地的数据,算是一大进步。

  但陈能场也指出,具体到轻度污染耕地数量是多少,其分布结构怎样,仍需尽快公布,这事关土壤能否继续利用和农产品的安全。

  据王世元介绍,土壤受污染的重点区域,都是过去经济发展比较快、工业比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湖南一些地方,要进行(土壤)修复和治理,也要进一步退耕还林还草。

  按王世元的说法,下一步为解决土地污染问题,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个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以及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

  陈能场认为,5000万亩的耕地修复是块大蛋糕,但如果土壤修复立法没有及时跟进,污染土地治理进展仍会很缓慢。此外,污染源如何有效消除,中央地方政府出资比例怎样定,农户的赔偿安置、治理效果的第三方评估等,都需要跟上。

  眼下,中国急需修复的远不止耕地一项。

  二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全国因草原退化、耕地开垦、建设占用等因素,导致草地减少1066.7万公顷,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滩涂、沼泽减少10.7%,冰川与积雪减少7.5%,局部地区盐碱地、沙地增加较多。

  有分析认为,此次调查多出的耕地数量,或为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留有回旋的余地。





http://www.crntt.com/doc/1029/5/5/1/10295513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955135&mdate=0101081539

中国耕地家底http://www.CRNTT.com   2014-01-01

  中评社北京1月1日电/中国土地资源“家底”终于公布。

  12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称“二次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3538.5万公顷(约20.31亿亩,1公顷等于15亩),园地1481.2万公顷、林地25395.0万公顷、草地28731.4万公顷。截至2012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20.27亿亩,这较“二次调查”前掌握的数据,增加了2亿亩。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强调,数据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实有耕地总量增加了,主要原因是此次土地调查技术更先进,统计更精确。王世元说,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东方早报发表记者欧昌梅述评文章表示,这是中国自1996年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后,时隔十多年,再次启动的土地“家底”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启动于2007年,在2009年完成,但一直未公布调查结果。

  适宜稳定利用耕地“也就是18亿亩”

  文章认为,结果远不如“耕地增加了两亿亩”那么乐观。

  二次调查的数据反映,全国有564.9万公顷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有431.4万公顷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

  针对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可否松一松了的疑问,王世元说,上述996.3万公顷(将近1.5亿亩)耕地中,有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等安排逐步调整,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因地下水超采,已影响正常耕种,“这样算下来,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2亿多公顷(约18亿亩)”。

  另外,王世元介绍,从补充耕地的能力和质量看,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江苏、安徽、浙江、贵州等省也都很有限,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难度很大。同时,虽然十几年来基本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但占近补远、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问题客观存在,或者说比较普遍。

  “13年间城镇用地增加4178万亩,大多占优质耕地。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福建全省水田面积。”王世元说。

  而且,即便是掌握的数据上,耕地增加了两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仍呈下降趋势。

  1996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59亩,到2009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到1.52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3.38亩的一半。

  王世元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中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国情没有改变,粮食供需紧平衡、总进口大于总出口、产需不平衡格局没有改变,必须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耕地红线不动摇,确保实有耕地基本稳定。

  “每年将拿出几百亿,试点污染耕地修复”

  文章分析,耕地少只是问题之一。

  在30日的发布会上,王世元透露了中国耕地污染的现状。王世元称,环境保护部土壤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国土部的地质环境调查,在区位及整个评价上,和环保部趋同。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称,官方此前一直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布污染土壤的数据,此次公开中重度污染耕地的数据,算是一大进步。

  但陈能场也指出,具体到轻度污染耕地数量是多少,其分布结构怎样,仍需尽快公布,这事关土壤能否继续利用和农产品的安全。

  据王世元介绍,土壤受污染的重点区域,都是过去经济发展比较快、工业比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湖南一些地方,要进行(土壤)修复和治理,也要进一步退耕还林还草。

  按王世元的说法,下一步为解决土地污染问题,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个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以及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

  陈能场认为,5000万亩的耕地修复是块大蛋糕,但如果土壤修复立法没有及时跟进,污染土地治理进展仍会很缓慢。此外,污染源如何有效消除,中央地方政府出资比例怎样定,农户的赔偿安置、治理效果的第三方评估等,都需要跟上。

  眼下,中国急需修复的远不止耕地一项。

  二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全国因草原退化、耕地开垦、建设占用等因素,导致草地减少1066.7万公顷,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滩涂、沼泽减少10.7%,冰川与积雪减少7.5%,局部地区盐碱地、沙地增加较多。

  有分析认为,此次调查多出的耕地数量,或为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留有回旋的余地。





http://www.crntt.com/doc/1029/5/5/1/10295513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955135&mdate=010108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