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王牌防空旅的先进装备[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19:53
  导弹发射已箭在弦上。但,“蓝军”强大的电子干扰,使得“红军”无法捕捉目标――雷达显示屏上,那条回波仍扭曲得如同被人不断甩动的绳索……“D方案”,指挥官轻轻地点下鼠标,发出的指令却是决定性的。上述这场“战争”是在我军第一支机械化集团军防空旅的综合局域网中展开的。在这方一切都由数字构成的虚拟空间中,防空旅的官兵们追踪着世界范围内的战争风云,砥砺着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精兵劲旅。这是防空旅官兵在准备演练(2004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发
  抢占现代战争的制高点 某防空旅信息化建设记事
  

  这是高炮分队在演练快速进入阵地(2005年1月12日摄)。 新华社发

  这是防空旅导弹分队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演练战法(2004年11月26日摄)。 新华社发

  这是防空旅导弹战车在向预定地域开进(2004年11月26日摄)。 新华社发
  本报北京5月8日电(记者李雪红特约记者罗路云)作为解放军第一支高射炮兵大队、第一个高炮团、第一个高炮师,直至1991年成为解放军陆军第一个弹炮混编的防空旅,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在战争年代屡立奇功,两次入朝,两次入越,共击落、击伤敌机800余架。在今天的解放军信息化建设中,该旅又成为全军“焦点”,中央军委和总部领导对其评价道: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成绩突出,很有作为。
  1991年,中国陆军第一个防空旅成立,历来以高炮为防空武器的中国陆军防空兵第一次拥有了地空导弹。可刚刚拥有导弹的防空旅却没人懂导弹。
  1993年,该旅组织第一次导弹实弹打靶,结果,前来做各种保障的地方技术人员达120多人。“那次打靶,完全就是专家干,部队看,连靶标都是空军放飞的。我们感到脸红啊!”该旅旅长薛爱国提起当年的尴尬情景,至今感慨不已。
  也就是那次“脸红”震醒了防空旅。他们意识到,光有高科技装备远远不行,还得有能“玩转”高科技装备的人才。
  一系列富有远见的人才措施出台了———制定《人才培养三年规划》、《技术干部培养五年规划》;与6所军队和地方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设立函授站、教学点;聘请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著名导弹专家定期为官兵授课;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人才奖励基金。
  人才在防空旅的地位空前提高。防空旅里建起了博士、硕士楼,对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干部,提高一级标准分配住房;为高级工程师配奥迪车;国家及军队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的大幅彩照,与防空旅历史上军功赫赫的功臣们一道“入住”旅史馆……
  防空旅人才工程很快见效:1998年的一次导弹实弹打靶中,防空旅实现“自己组织指挥,自己战斗操作,自己技术保障,自己放飞靶标”。在随后的几次重大军事演习中,防空旅成功运用国产某型导弹抗击巡航导弹,开创用国产导弹打武装直升机的先例。“当时在关键岗位上发挥作用的,大部分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没有人才,这一切都不可能做到。”薛旅长说。
  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在防空旅蔚然成风。现在,防空旅拥有以7名博士、47名硕士和65名业务骨干为主体的人才群体。在防空旅的信息化建设中,这个人才群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今的防空旅,有现代化的军官训练中心、装备培训中心、士官培训中心和模拟训练中心;有各种信息化训练平台,全旅所有专业都实现了信息化训练的基地化;指挥、对抗、攻防、战术作业、专业技能等训练,均可在该旅1000兆的宽带网上进行。
 在这个防空旅,诞生了全军第一套地空导弹发射制导仿真训练系统。全旅拥有150多项技术革新研究成果,其中47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由该旅官兵编写的地空导弹和情报指挥系统4种训练大纲和18种操作教授、维修规范,被总部颁发至全军施行。自装备地空导弹以来,全旅实射导弹44枚,实现成功率和命中率两个100%,被誉为中国陆军的“防空利剑”。(中国青年报)

  这是防空旅指挥官在运用自动化指挥系统进行演练(2004年12月22日摄)。 新华社发
  人才济济行行有专家博士硕士列阵演兵场
  本报讯傅永国、记者江永红报道:“五一”前两天,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又有4名硕士军官从国防科大等院校学成归来,走上连长、参谋等重要岗位。目前,该旅已拥有7名博士、47名硕士,指挥员、参谋、技术人员、士官四支队伍人才济济,干部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士官大专以上学历达到35%,提前6年实现全军人才建设规划要求,基本实现了从“装备等人才”到“人才等装备”的转变。
  建设信息化军队人才是关键。换装之初依靠“保姆”打导弹的尴尬经历,使该旅党委“一班人”对人才的作用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他们制定了《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以人才建设带动信息化发展。旅里聘请2名院士、5名高级工程师当顾问、带高徒;与6所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在6家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建立培训基地,形成了“院校学知识、基地精专业、专家教高招、岗位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旅党委还从引进、使用、管理、保留、奖励等方面着手,采取了一系列超常措施,加速了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方阵的崛起。
  点击防空旅“人才库”,记者欣喜地发现:指挥员队伍趋向高素质复合型,一批博士、硕士走上各级领导岗位,35%以上的指挥员达到指技合一要求;参谋队伍趋向高学历、智囊型,参谋人人达到“六会”新要求,个个有信息化研究课题,2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技术人员队伍趋向高学历、专家型,技术干部2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全旅200多个专业都有技术尖子;士官队伍趋向专业化、多能型,全旅士官90%以上经过院校和专业机构培训,一专多能型士官超过半数。
  该旅官兵的学历升级,不是简单的文凭升级,而是以军为主,学有所用。从该旅提供的“硕士以上学位干部名册”上能清楚地看到,他们就读的全都是军地高校的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如今,这些学业有成的博士硕士,已成为防空旅信息化建设的顶梁柱。
  十名旅常委七个研究生 建设信息化个个排头兵
  本报讯特约记者罗路云、记者任燕军报道: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党委10名常委,7个是研究生,旅长、政委双双获得作战指挥学硕士学位,并被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和研究生导师。4月底,由该旅4名常委领衔研究的某实弹射击虚拟目标训练系统,申报了7项国防专利。
  来到防空旅,你会发现这个旅的常委班子有些与众不同:他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网上办公、网上授课、网上交流、网上演练……就连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向上级首长报告工作等,也都伴随着键盘的敲击声。
  信息化建设要求党委必须具备领导信息化建设的“资格”和本领。防空旅党委“一班人”率先垂范,所有成员全部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人人熟悉网络技术和掌握指挥自动化系统,个个有信息化建设研究课题。翻阅防空旅信息化建设成果汇编,记者看到,近年来该旅常委先后撰写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文章90多篇,牵头完成技术革新成果56项,有7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2人享受军队优秀科技人才岗位津贴,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旅党委成员与军地院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教授广交朋友,遇到难题及时请教,重大决策反复咨询,借助“外脑”强“内脑”。每位旅常委的身后,都有一批专家教授帮着出谋划策,担当信息化建设的“智囊团”。
  过硬的班子带出了过硬的部队。旅党委被总部评为全军“先进党委”,多项工作受到总部和北京军区表彰,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总部先后3次在该旅召开现场观摩会,总结推广了他们信息化建设、导弹装备规范化建设、保障野战化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信息技术解决大难题综合集成提升战斗力
  本报讯特约记者杨鸿、记者郭建跃报道:4月初以来,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的综合集成训练,正在太行山麓某野外训练场紧锣密鼓地展开。令人欣喜的是,该旅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昔日“单打独斗”的导弹、高炮等主战兵器实现了综合集成,初步形成一体化野战防空作战能力。
 信息化战争是系统与系统的对抗。武器装备系统化的综合集成,是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关键。防空旅装备不同型号的导弹、不同口径的高炮和不同制式的雷达、指挥仪等,各种兵器的技术含量高低不一、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需要。面对这一难题,旅党委不等不靠,带领官兵学技术、攻难关,先后完成信息化课题研究108项,以野战指挥方舱和情报指挥系统为平台,对情报预警、指挥控制、火力打击三大系统进行一体化集成,构建了上下联通的野战指挥网络,大大提高了机动防空作战能力。
  在进行综合集成的同时,他们还对现有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了现有装备的作战能力;结合担负的防空作战任务,积极研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防空作战的新战法,取得某型导弹抗击武装直升机、打空中特种目标等30多种战法创新成果。
  走进野外演兵场,记者看到:由器材供应、装备维修、导弹测试等组成的信息化保障平台,与现有武器装备实现了有机链接;旅防空兵作战指挥、情报信息两个综合数据库,为作战指挥决策的科学、快捷、高效提供了有力支持;坐镇指挥台,各种战场信息尽显咫尺荧屏,指挥员轻点键盘鼠标,作战指令便迅速传输到导弹战车、高炮群,防空作战的快速反应能力今非昔比。
  训练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虚拟战场走出新型官兵
  本报讯记者王士彬、邹维荣报道:培训一名合格导弹操纵手的时间比过去缩短了3/4,过去无法保障的特种空中靶标通过模拟仿真得以实现……大量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的军事训练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战斗力实现大步跨越。“五一”前夕,该旅数百名经过模拟训练的新兵,全部奔赴野外训练场,在导弹、雷达等技术岗位发挥重要作用。
  导弹训练投入大、效益低、保障难,一直是困扰防空兵部队训练的“瓶颈”。防空旅运用先进的模拟仿真技术初步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下大力开发训练应用软件,依托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用3年时间建成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设施配套的军官训练中心、装备培训中心、士官培训中心和模拟训练中心,完善了导弹训练场、高炮训练场、分队战术训练场等6个基地,探索出一条以模拟仿真为基本手段、以信息网络为基本平台、以训练基地为主要依托的防空兵部队信息化训练新途径。过去导弹很难得到一次打靶机会,如今在虚拟战场上可以时时打“靶”,就像玩游戏机一样方便。
  走进一座座训练中心,一幅幅全新的演兵图让记者目不暇接:作战指挥室里,旅指挥员与导弹专家正在通过模拟仿真手段,进行防空作战新战法推演;网络训练室内,参谋人员依托计算机仿真系统,演练导弹发射指挥程序;模拟训练中心,数十名导弹射手正在训练捕捉目标、瞄准、发射的基本功。在虚拟战场上,官兵们锤炼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新本领,训练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该旅先后发射各种型号的导弹数十枚,发发命中目标;编写的4种训练纲目和18种操作教程、规范,被总部颁发全军施行。该旅两次被评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数字化军营初展风采信息化融入官兵生活
  本报讯骆杨、记者刘兴安报道:平均两人一台电脑的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网络给官兵的工作、生活平添了许多新的气息。5月6日,记者在该旅看到,如今网络已成为官兵节日生活不可或缺的“伙伴”——网上学知识、网上看电影、网上听音乐、网上玩游戏,一个个乐在其中。战士们反映,今年的“五一”足不出门,其乐融融。
  登录该旅综合信息局域网,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初具规模的“数字化军营”:旅、营、连三级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建设、装备保障,包括官兵请假外出、重要哨位的情况等各种信息都“一网打尽”,信息化已经融入官兵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几年,该旅每年拿出100多万元作为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建成了上通总部、军区、集团军,下至营、连、排,横联机关科室的1000兆宽带局域网;新建了网络管理控制中心、演播中心、多媒体教室、信息资料室;有效整合计算机局域网、闭路电视网、有线广播网、文电传真网、远程教育网,实现了“多网合一”。
  军营信息“高速公路”的贯通,使该旅军营气象一新。网上教育训练、网上办公会议、网上新闻娱乐、网上阳光采购、网上事务公开、网上沟通交流、网上政策咨询,真可谓“哪里有官兵,哪里就有网络”。网络使官兵养成了信息化的习惯,增强了信息化素养,各级干部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计算机上局域网,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在防空旅,过去讲“搞好伙食能顶半个指导员”,而今是通过网络把战士变成了“半个指导员”。官兵们遇到难题、困惑,对领导、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在网上向有关部门直至旅长、政委反映,并得到及时答复。旅、营、连三级事务在网上公示,干部调整、战士考学、发展党员、选取士官、经费开支等敏感问题统统放在“阳光”下处理。官兵们说,网络像一个引擎,推动了部队的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建设。
(完)




<a href="http://www.ourtw.com/bbs2/view.php?id=11657"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ourtw.com/bbs2/images/logo.gif"></a>
杀光所有与中国对立的大和狗导弹发射已箭在弦上。但,“蓝军”强大的电子干扰,使得“红军”无法捕捉目标――雷达显示屏上,那条回波仍扭曲得如同被人不断甩动的绳索……“D方案”,指挥官轻轻地点下鼠标,发出的指令却是决定性的。上述这场“战争”是在我军第一支机械化集团军防空旅的综合局域网中展开的。在这方一切都由数字构成的虚拟空间中,防空旅的官兵们追踪着世界范围内的战争风云,砥砺着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精兵劲旅。这是防空旅官兵在准备演练(2004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发
  抢占现代战争的制高点 某防空旅信息化建设记事
  

  这是高炮分队在演练快速进入阵地(2005年1月12日摄)。 新华社发

  这是防空旅导弹分队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演练战法(2004年11月26日摄)。 新华社发

  这是防空旅导弹战车在向预定地域开进(2004年11月26日摄)。 新华社发
  本报北京5月8日电(记者李雪红特约记者罗路云)作为解放军第一支高射炮兵大队、第一个高炮团、第一个高炮师,直至1991年成为解放军陆军第一个弹炮混编的防空旅,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在战争年代屡立奇功,两次入朝,两次入越,共击落、击伤敌机800余架。在今天的解放军信息化建设中,该旅又成为全军“焦点”,中央军委和总部领导对其评价道: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成绩突出,很有作为。
  1991年,中国陆军第一个防空旅成立,历来以高炮为防空武器的中国陆军防空兵第一次拥有了地空导弹。可刚刚拥有导弹的防空旅却没人懂导弹。
  1993年,该旅组织第一次导弹实弹打靶,结果,前来做各种保障的地方技术人员达120多人。“那次打靶,完全就是专家干,部队看,连靶标都是空军放飞的。我们感到脸红啊!”该旅旅长薛爱国提起当年的尴尬情景,至今感慨不已。
  也就是那次“脸红”震醒了防空旅。他们意识到,光有高科技装备远远不行,还得有能“玩转”高科技装备的人才。
  一系列富有远见的人才措施出台了———制定《人才培养三年规划》、《技术干部培养五年规划》;与6所军队和地方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设立函授站、教学点;聘请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著名导弹专家定期为官兵授课;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人才奖励基金。
  人才在防空旅的地位空前提高。防空旅里建起了博士、硕士楼,对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干部,提高一级标准分配住房;为高级工程师配奥迪车;国家及军队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的大幅彩照,与防空旅历史上军功赫赫的功臣们一道“入住”旅史馆……
  防空旅人才工程很快见效:1998年的一次导弹实弹打靶中,防空旅实现“自己组织指挥,自己战斗操作,自己技术保障,自己放飞靶标”。在随后的几次重大军事演习中,防空旅成功运用国产某型导弹抗击巡航导弹,开创用国产导弹打武装直升机的先例。“当时在关键岗位上发挥作用的,大部分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没有人才,这一切都不可能做到。”薛旅长说。
  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在防空旅蔚然成风。现在,防空旅拥有以7名博士、47名硕士和65名业务骨干为主体的人才群体。在防空旅的信息化建设中,这个人才群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今的防空旅,有现代化的军官训练中心、装备培训中心、士官培训中心和模拟训练中心;有各种信息化训练平台,全旅所有专业都实现了信息化训练的基地化;指挥、对抗、攻防、战术作业、专业技能等训练,均可在该旅1000兆的宽带网上进行。
 在这个防空旅,诞生了全军第一套地空导弹发射制导仿真训练系统。全旅拥有150多项技术革新研究成果,其中47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由该旅官兵编写的地空导弹和情报指挥系统4种训练大纲和18种操作教授、维修规范,被总部颁发至全军施行。自装备地空导弹以来,全旅实射导弹44枚,实现成功率和命中率两个100%,被誉为中国陆军的“防空利剑”。(中国青年报)

  这是防空旅指挥官在运用自动化指挥系统进行演练(2004年12月22日摄)。 新华社发
  人才济济行行有专家博士硕士列阵演兵场
  本报讯傅永国、记者江永红报道:“五一”前两天,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又有4名硕士军官从国防科大等院校学成归来,走上连长、参谋等重要岗位。目前,该旅已拥有7名博士、47名硕士,指挥员、参谋、技术人员、士官四支队伍人才济济,干部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士官大专以上学历达到35%,提前6年实现全军人才建设规划要求,基本实现了从“装备等人才”到“人才等装备”的转变。
  建设信息化军队人才是关键。换装之初依靠“保姆”打导弹的尴尬经历,使该旅党委“一班人”对人才的作用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他们制定了《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以人才建设带动信息化发展。旅里聘请2名院士、5名高级工程师当顾问、带高徒;与6所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在6家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建立培训基地,形成了“院校学知识、基地精专业、专家教高招、岗位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旅党委还从引进、使用、管理、保留、奖励等方面着手,采取了一系列超常措施,加速了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方阵的崛起。
  点击防空旅“人才库”,记者欣喜地发现:指挥员队伍趋向高素质复合型,一批博士、硕士走上各级领导岗位,35%以上的指挥员达到指技合一要求;参谋队伍趋向高学历、智囊型,参谋人人达到“六会”新要求,个个有信息化研究课题,2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技术人员队伍趋向高学历、专家型,技术干部2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全旅200多个专业都有技术尖子;士官队伍趋向专业化、多能型,全旅士官90%以上经过院校和专业机构培训,一专多能型士官超过半数。
  该旅官兵的学历升级,不是简单的文凭升级,而是以军为主,学有所用。从该旅提供的“硕士以上学位干部名册”上能清楚地看到,他们就读的全都是军地高校的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如今,这些学业有成的博士硕士,已成为防空旅信息化建设的顶梁柱。
  十名旅常委七个研究生 建设信息化个个排头兵
  本报讯特约记者罗路云、记者任燕军报道: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党委10名常委,7个是研究生,旅长、政委双双获得作战指挥学硕士学位,并被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和研究生导师。4月底,由该旅4名常委领衔研究的某实弹射击虚拟目标训练系统,申报了7项国防专利。
  来到防空旅,你会发现这个旅的常委班子有些与众不同:他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网上办公、网上授课、网上交流、网上演练……就连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向上级首长报告工作等,也都伴随着键盘的敲击声。
  信息化建设要求党委必须具备领导信息化建设的“资格”和本领。防空旅党委“一班人”率先垂范,所有成员全部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人人熟悉网络技术和掌握指挥自动化系统,个个有信息化建设研究课题。翻阅防空旅信息化建设成果汇编,记者看到,近年来该旅常委先后撰写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文章90多篇,牵头完成技术革新成果56项,有7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2人享受军队优秀科技人才岗位津贴,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旅党委成员与军地院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教授广交朋友,遇到难题及时请教,重大决策反复咨询,借助“外脑”强“内脑”。每位旅常委的身后,都有一批专家教授帮着出谋划策,担当信息化建设的“智囊团”。
  过硬的班子带出了过硬的部队。旅党委被总部评为全军“先进党委”,多项工作受到总部和北京军区表彰,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总部先后3次在该旅召开现场观摩会,总结推广了他们信息化建设、导弹装备规范化建设、保障野战化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信息技术解决大难题综合集成提升战斗力
  本报讯特约记者杨鸿、记者郭建跃报道:4月初以来,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的综合集成训练,正在太行山麓某野外训练场紧锣密鼓地展开。令人欣喜的是,该旅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昔日“单打独斗”的导弹、高炮等主战兵器实现了综合集成,初步形成一体化野战防空作战能力。
 信息化战争是系统与系统的对抗。武器装备系统化的综合集成,是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关键。防空旅装备不同型号的导弹、不同口径的高炮和不同制式的雷达、指挥仪等,各种兵器的技术含量高低不一、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需要。面对这一难题,旅党委不等不靠,带领官兵学技术、攻难关,先后完成信息化课题研究108项,以野战指挥方舱和情报指挥系统为平台,对情报预警、指挥控制、火力打击三大系统进行一体化集成,构建了上下联通的野战指挥网络,大大提高了机动防空作战能力。
  在进行综合集成的同时,他们还对现有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了现有装备的作战能力;结合担负的防空作战任务,积极研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防空作战的新战法,取得某型导弹抗击武装直升机、打空中特种目标等30多种战法创新成果。
  走进野外演兵场,记者看到:由器材供应、装备维修、导弹测试等组成的信息化保障平台,与现有武器装备实现了有机链接;旅防空兵作战指挥、情报信息两个综合数据库,为作战指挥决策的科学、快捷、高效提供了有力支持;坐镇指挥台,各种战场信息尽显咫尺荧屏,指挥员轻点键盘鼠标,作战指令便迅速传输到导弹战车、高炮群,防空作战的快速反应能力今非昔比。
  训练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虚拟战场走出新型官兵
  本报讯记者王士彬、邹维荣报道:培训一名合格导弹操纵手的时间比过去缩短了3/4,过去无法保障的特种空中靶标通过模拟仿真得以实现……大量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的军事训练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战斗力实现大步跨越。“五一”前夕,该旅数百名经过模拟训练的新兵,全部奔赴野外训练场,在导弹、雷达等技术岗位发挥重要作用。
  导弹训练投入大、效益低、保障难,一直是困扰防空兵部队训练的“瓶颈”。防空旅运用先进的模拟仿真技术初步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下大力开发训练应用软件,依托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用3年时间建成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设施配套的军官训练中心、装备培训中心、士官培训中心和模拟训练中心,完善了导弹训练场、高炮训练场、分队战术训练场等6个基地,探索出一条以模拟仿真为基本手段、以信息网络为基本平台、以训练基地为主要依托的防空兵部队信息化训练新途径。过去导弹很难得到一次打靶机会,如今在虚拟战场上可以时时打“靶”,就像玩游戏机一样方便。
  走进一座座训练中心,一幅幅全新的演兵图让记者目不暇接:作战指挥室里,旅指挥员与导弹专家正在通过模拟仿真手段,进行防空作战新战法推演;网络训练室内,参谋人员依托计算机仿真系统,演练导弹发射指挥程序;模拟训练中心,数十名导弹射手正在训练捕捉目标、瞄准、发射的基本功。在虚拟战场上,官兵们锤炼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新本领,训练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该旅先后发射各种型号的导弹数十枚,发发命中目标;编写的4种训练纲目和18种操作教程、规范,被总部颁发全军施行。该旅两次被评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数字化军营初展风采信息化融入官兵生活
  本报讯骆杨、记者刘兴安报道:平均两人一台电脑的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网络给官兵的工作、生活平添了许多新的气息。5月6日,记者在该旅看到,如今网络已成为官兵节日生活不可或缺的“伙伴”——网上学知识、网上看电影、网上听音乐、网上玩游戏,一个个乐在其中。战士们反映,今年的“五一”足不出门,其乐融融。
  登录该旅综合信息局域网,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初具规模的“数字化军营”:旅、营、连三级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建设、装备保障,包括官兵请假外出、重要哨位的情况等各种信息都“一网打尽”,信息化已经融入官兵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几年,该旅每年拿出100多万元作为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建成了上通总部、军区、集团军,下至营、连、排,横联机关科室的1000兆宽带局域网;新建了网络管理控制中心、演播中心、多媒体教室、信息资料室;有效整合计算机局域网、闭路电视网、有线广播网、文电传真网、远程教育网,实现了“多网合一”。
  军营信息“高速公路”的贯通,使该旅军营气象一新。网上教育训练、网上办公会议、网上新闻娱乐、网上阳光采购、网上事务公开、网上沟通交流、网上政策咨询,真可谓“哪里有官兵,哪里就有网络”。网络使官兵养成了信息化的习惯,增强了信息化素养,各级干部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计算机上局域网,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在防空旅,过去讲“搞好伙食能顶半个指导员”,而今是通过网络把战士变成了“半个指导员”。官兵们遇到难题、困惑,对领导、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在网上向有关部门直至旅长、政委反映,并得到及时答复。旅、营、连三级事务在网上公示,干部调整、战士考学、发展党员、选取士官、经费开支等敏感问题统统放在“阳光”下处理。官兵们说,网络像一个引擎,推动了部队的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建设。
(完)




<a href="http://www.ourtw.com/bbs2/view.php?id=11657"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ourtw.com/bbs2/images/logo.gif"></a>
杀光所有与中国对立的大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