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夺宝值得欢呼吗--海外文物回购之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21:01:56
南方周末


  -让民间资本“海外夺宝”的悖论在于:如果是身家清白的文物,以正常交易的方式买入,值得叫做“国宝回家”吗?

  -而如果是被劫或者盗掘走私出境的,在道义上激起人们强烈情感的文物,应该以这种重金赎买的方式回家吗?

  □本报驻京记者刘鉴强 □本报驻沪记者曹筠武

  一问:“夺宝奇兵”能夺来多少宝?

  金轮集团艺术部经理姚海芳说,金轮过去5年间每年购买海外文物所用资金在3000万到6000万人民币之间。按照国际文物市场价格,每年约可购买顶级中国文物最多10件。而金轮集团已是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上,出手最为豪阔的中国企业之一。

  那么中国文物在国外又有多少存量呢?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华古玩业商会名誉会长孙轶青一言以概之:“失散在海外的书画、瓷器、雕塑等中国文物,很难用数字说明。”

  中国文物出境一般有4种途径:一是正常贸易或者文化交流,二是华侨出国时带出,三是战争情况下被掠劫或者骗取,四是盗掘后走私出境。后两种,都是在国家和民族不自愿的情况下流失海外的。仅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时局动荡,百余年战乱岁月中,我国流失到欧美、日本等地的珍贵文物就高达数百万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面对中国文物在海外巨大而复杂的存在,民间资本是否有能力、又是否有必要当此“夺宝”重任呢?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何戍中强调,关于“夺宝”之事,先要搞清楚概念,什么叫“流失文物”?“‘流失’不是法律词汇,是很模糊的一个概念。就说一个大英博物馆,里面那么多的中国文物,有走私出去的,有抢出去的,有我们强盛之时送出去的,也有正常的文化交流卖出去的,你怎么‘回收’?是否连正常文化交流的文物也要买回来?”

  而就数量而言,“夺宝”之说缺乏常识。“去欧洲‘夺宝’,这么说会让人家笑话。海外数百万件文物,你能夺回来几件?”

  二问:“夺宝奇兵”夺来了什么宝?

  浙江企业家陆汉振和徐其明坚持认为,他们常常出现的国际顶级拍卖行,是严守相关法律的;而他们购买的文物,均有较为详细的来历,他们买的是“干净”的东西。

  问题在于,何以保证国际市场都是干净的?

  拍卖市场上中国文物众多,判明其来历是一件极其艰巨的任务,国内有关专家曾经撰文,判明文物流失海外的性质,是否被掠夺或盗掘走私出境,当属调查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19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文物价格在海外市场的大幅度飙升,国内盗掘走私文物达到疯狂的程度,文物流失海外的现象又趋于严重。粗略统计,世界上40余个国家的200多座著名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其中相当部分为近20年来自大陆走私而去。

  至于我国发生文物盗窃、走私事件,不久,那些文物就出现在境外拍卖会上,何戍中表示,此类情况———“太多了”。

  1988年11月,中国有关方面发现纽约索斯比拍卖行公开拍卖的东周青铜敦,系湖北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当年6月所失,遂以完备的证明资料向美方索回。

  2000年2月23日,河北省文物局获悉,嘉士德拍卖行将于3月21日在美国纽约举行“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品拍卖会”,其中拍卖品209号为一件武士浮雕,似与河北省曲阳县被盗的王处直墓有关。后经国家文物局出面交涉,美国海关总署协助,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公约的规定,确认后无偿归还中国。

  何戍中认为,民间资本购买了近年来被盗掘出去的文物的可能性“绝对存在”。“如果要买回来的话,任何学过法律的人都知道,那是买赃物,那不是助长了挖坟盗墓和走私吗?”

  三问:重金夺宝值得欢呼吗?

  通常,在道义上激起人们强烈情感的文物,回归时会被人们热切地称为“国宝回归”。

  民营资本“海外夺宝”的悖论在于:如果是身家清白的文物,以正常交易的方式买入,值得叫做“国宝回归”吗?

  而如果是被劫或者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应该以这种重金赎买的方式回归吗?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李健民曾撰文《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与国宝回归热的反思》:“对非法出境的文物,世界各国少有重金赎回的先例。普遍的做法是依据法律和道义的原则,锲而不舍地竭力追索。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甚至不惜采用强硬的外交手段。”

  “希腊为向大英博物馆争取古代帕提农神庙埃尔金大理石雕的归还,至今仍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希腊方面的谈判代表说:‘连香港都可以归还中国,为什么古希腊文物就不能物归原主?’多么精辟有力。”

  我国已经加入了一些国际条约,加强双边合作,对文物走私进行打击,追索非法出境的文物。但在近年“国宝回归热”中,却多次发生民间资本重金赎买此类文物的事件。

  最著名的就是2000年4月,香港索斯比、嘉士德拍卖行置国家文物局的严正立场和海内外舆论界的反对之声于不顾,坚持拍卖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出境的圆明园文物,最终北京市文物公司和保利集团将几件圆明园国宝竞回大陆。此事令两家企业一时声名大噪。

  近20年来许多自大陆盗掘走私海外文物的回归,也是耗巨款赎买的。

  其中价额较大的一案,为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天马-曲村西周晋侯墓地被盗掘的一组14件晋侯苏铜编钟,由上海博物馆以数百万元自香港购回。

  李健民在文中坦言:“就国宝回归事情本身而言,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但若稍加分析,就会感到这种回归的方式或途径,无异于在丰盛的筵席上吃进苍蝇一样的令人尴尬万分。”

  如果说国宝回归的前提是必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那么“不惜重金”的赎买,是否值得欢呼呢?

  “大是大非的问题不能混淆,否则,法律的权威体现在哪里?国际协作如何开展?”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何戍中说。

  四问:应如何看待“夺宝奇兵”?

  何戍中最后强调不要将民间收购与“民族感情”连在一起,“一联系民族感情,就容易走极端。”他说,“有民族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这种民族感情引导好,来把现在的文物保护好。”

  何戍中认为,如果从投资收藏的角度来看,买卖是对的;但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出钱买文物这个方向是不对的。目前除非特殊情况,我国政府极少出资回收境外的文物。“就文物保护来说,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有那么多的古迹需要保护,那么多人员需要培训。不能一方面出大价钱买海外的文物,一方面任由文物遭到破坏。”

  “比如说,圆明园以前遭到外国人破坏、抢劫,我们义愤填膺。可现在谁在破坏圆明园?谁在破坏长城?谁在破坏北京古城?什么是爱国?把现在的文物保护好才是爱国。”他说,“以中华文化来说,现在你出10块钱收藏保护一封信件,也许比花100万买个什么‘国宝’更重要。”

  朱传荣,文博世家之后、已故文物鉴定大师朱家氵晋之女,表达了对中国企业家“海外夺宝”的个人看法。她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家购买文物更多是一种投资行为,应该当作文物的正常流通看待。“流通”其实是一个比“夺宝”更强大的词,意味着“平等的、自由的、竞争的”。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合法竞拍使文物部分回流,正是流通使然

  对企业家个人而言,出现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不仅是人生的经历之一,也是拥有财富身份的象征。盛世藏宝,乱世藏金。中国企业家这种投资取向,应该基于对中国经济持续走强的肯定和认可。

  但是,就收藏本身而言,她认为,仅仅拥有了文物,算不得藏家,藏家不仅有买的能力,还应该具备研究的能力,企业家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期待着,在未来,民间的文物持有者能够脱离雇佣的文物专家和外语翻译,成长为有独立鉴识和交流能力的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因为得到他们的眷顾感到荣幸。有实力的个体多了,才有真实和持久的国力。”南方周末


  -让民间资本“海外夺宝”的悖论在于:如果是身家清白的文物,以正常交易的方式买入,值得叫做“国宝回家”吗?

  -而如果是被劫或者盗掘走私出境的,在道义上激起人们强烈情感的文物,应该以这种重金赎买的方式回家吗?

  □本报驻京记者刘鉴强 □本报驻沪记者曹筠武

  一问:“夺宝奇兵”能夺来多少宝?

  金轮集团艺术部经理姚海芳说,金轮过去5年间每年购买海外文物所用资金在3000万到6000万人民币之间。按照国际文物市场价格,每年约可购买顶级中国文物最多10件。而金轮集团已是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上,出手最为豪阔的中国企业之一。

  那么中国文物在国外又有多少存量呢?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华古玩业商会名誉会长孙轶青一言以概之:“失散在海外的书画、瓷器、雕塑等中国文物,很难用数字说明。”

  中国文物出境一般有4种途径:一是正常贸易或者文化交流,二是华侨出国时带出,三是战争情况下被掠劫或者骗取,四是盗掘后走私出境。后两种,都是在国家和民族不自愿的情况下流失海外的。仅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时局动荡,百余年战乱岁月中,我国流失到欧美、日本等地的珍贵文物就高达数百万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面对中国文物在海外巨大而复杂的存在,民间资本是否有能力、又是否有必要当此“夺宝”重任呢?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何戍中强调,关于“夺宝”之事,先要搞清楚概念,什么叫“流失文物”?“‘流失’不是法律词汇,是很模糊的一个概念。就说一个大英博物馆,里面那么多的中国文物,有走私出去的,有抢出去的,有我们强盛之时送出去的,也有正常的文化交流卖出去的,你怎么‘回收’?是否连正常文化交流的文物也要买回来?”

  而就数量而言,“夺宝”之说缺乏常识。“去欧洲‘夺宝’,这么说会让人家笑话。海外数百万件文物,你能夺回来几件?”

  二问:“夺宝奇兵”夺来了什么宝?

  浙江企业家陆汉振和徐其明坚持认为,他们常常出现的国际顶级拍卖行,是严守相关法律的;而他们购买的文物,均有较为详细的来历,他们买的是“干净”的东西。

  问题在于,何以保证国际市场都是干净的?

  拍卖市场上中国文物众多,判明其来历是一件极其艰巨的任务,国内有关专家曾经撰文,判明文物流失海外的性质,是否被掠夺或盗掘走私出境,当属调查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19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文物价格在海外市场的大幅度飙升,国内盗掘走私文物达到疯狂的程度,文物流失海外的现象又趋于严重。粗略统计,世界上40余个国家的200多座著名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其中相当部分为近20年来自大陆走私而去。

  至于我国发生文物盗窃、走私事件,不久,那些文物就出现在境外拍卖会上,何戍中表示,此类情况———“太多了”。

  1988年11月,中国有关方面发现纽约索斯比拍卖行公开拍卖的东周青铜敦,系湖北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当年6月所失,遂以完备的证明资料向美方索回。

  2000年2月23日,河北省文物局获悉,嘉士德拍卖行将于3月21日在美国纽约举行“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品拍卖会”,其中拍卖品209号为一件武士浮雕,似与河北省曲阳县被盗的王处直墓有关。后经国家文物局出面交涉,美国海关总署协助,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公约的规定,确认后无偿归还中国。

  何戍中认为,民间资本购买了近年来被盗掘出去的文物的可能性“绝对存在”。“如果要买回来的话,任何学过法律的人都知道,那是买赃物,那不是助长了挖坟盗墓和走私吗?”

  三问:重金夺宝值得欢呼吗?

  通常,在道义上激起人们强烈情感的文物,回归时会被人们热切地称为“国宝回归”。

  民营资本“海外夺宝”的悖论在于:如果是身家清白的文物,以正常交易的方式买入,值得叫做“国宝回归”吗?

  而如果是被劫或者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应该以这种重金赎买的方式回归吗?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李健民曾撰文《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与国宝回归热的反思》:“对非法出境的文物,世界各国少有重金赎回的先例。普遍的做法是依据法律和道义的原则,锲而不舍地竭力追索。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甚至不惜采用强硬的外交手段。”

  “希腊为向大英博物馆争取古代帕提农神庙埃尔金大理石雕的归还,至今仍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希腊方面的谈判代表说:‘连香港都可以归还中国,为什么古希腊文物就不能物归原主?’多么精辟有力。”

  我国已经加入了一些国际条约,加强双边合作,对文物走私进行打击,追索非法出境的文物。但在近年“国宝回归热”中,却多次发生民间资本重金赎买此类文物的事件。

  最著名的就是2000年4月,香港索斯比、嘉士德拍卖行置国家文物局的严正立场和海内外舆论界的反对之声于不顾,坚持拍卖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出境的圆明园文物,最终北京市文物公司和保利集团将几件圆明园国宝竞回大陆。此事令两家企业一时声名大噪。

  近20年来许多自大陆盗掘走私海外文物的回归,也是耗巨款赎买的。

  其中价额较大的一案,为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天马-曲村西周晋侯墓地被盗掘的一组14件晋侯苏铜编钟,由上海博物馆以数百万元自香港购回。

  李健民在文中坦言:“就国宝回归事情本身而言,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但若稍加分析,就会感到这种回归的方式或途径,无异于在丰盛的筵席上吃进苍蝇一样的令人尴尬万分。”

  如果说国宝回归的前提是必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那么“不惜重金”的赎买,是否值得欢呼呢?

  “大是大非的问题不能混淆,否则,法律的权威体现在哪里?国际协作如何开展?”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何戍中说。

  四问:应如何看待“夺宝奇兵”?

  何戍中最后强调不要将民间收购与“民族感情”连在一起,“一联系民族感情,就容易走极端。”他说,“有民族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这种民族感情引导好,来把现在的文物保护好。”

  何戍中认为,如果从投资收藏的角度来看,买卖是对的;但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出钱买文物这个方向是不对的。目前除非特殊情况,我国政府极少出资回收境外的文物。“就文物保护来说,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有那么多的古迹需要保护,那么多人员需要培训。不能一方面出大价钱买海外的文物,一方面任由文物遭到破坏。”

  “比如说,圆明园以前遭到外国人破坏、抢劫,我们义愤填膺。可现在谁在破坏圆明园?谁在破坏长城?谁在破坏北京古城?什么是爱国?把现在的文物保护好才是爱国。”他说,“以中华文化来说,现在你出10块钱收藏保护一封信件,也许比花100万买个什么‘国宝’更重要。”

  朱传荣,文博世家之后、已故文物鉴定大师朱家氵晋之女,表达了对中国企业家“海外夺宝”的个人看法。她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家购买文物更多是一种投资行为,应该当作文物的正常流通看待。“流通”其实是一个比“夺宝”更强大的词,意味着“平等的、自由的、竞争的”。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合法竞拍使文物部分回流,正是流通使然

  对企业家个人而言,出现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不仅是人生的经历之一,也是拥有财富身份的象征。盛世藏宝,乱世藏金。中国企业家这种投资取向,应该基于对中国经济持续走强的肯定和认可。

  但是,就收藏本身而言,她认为,仅仅拥有了文物,算不得藏家,藏家不仅有买的能力,还应该具备研究的能力,企业家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期待着,在未来,民间的文物持有者能够脱离雇佣的文物专家和外语翻译,成长为有独立鉴识和交流能力的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因为得到他们的眷顾感到荣幸。有实力的个体多了,才有真实和持久的国力。”
中国启动大规模讨还国宝文物计划 将列讨要名单

  中新网4月12日电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昨天,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宣布,国内首个大规模讨还流失国宝的计划当天启动。有系统、成规模地提出民间讨还流失文物的计划,在国内这是首次。

  据统计,海外回流文物目前已占国内拍卖行拍品总量的50%以上,回流文物成交额超过拍品成交总额的60%。截止到2005年1月,共计拍卖回流文物近4万件。

  不明确提出讨还,很多流失文物回归遥遥无期

  根据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总干事王维明介绍,民间讨还是基于历史史实、坚持正义公理、充分反映公众意愿、根据国际公约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文物“原址保护”的原则,向有关文物的收藏机构进行讨还,是非政府的、民间的行为。

  在已经回归的文物中,有政府追索和购回的、有爱国人士捐赠回来的、有企业在拍卖会上买回来的,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也曾通过公益方式实现了圆明园猪首铜像回归。但此次民间大规模讨还流失文物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能有几成胜算呢?讨还文物在其他国家有先例可循,最众所周知的是希腊向大英博物馆讨还巴台农神庙雕刻。自1829年至今,希腊政府和民众曾无数次提出归还神庙雕刻的要求,但均无果而终。

  “希腊讨还巴台农神庙雕刻也是首先从民间倡议的,但如果不明确提出讨还,很多流失文物就没有回来的希望。”王维明说,“专家提醒我们说要先易后难地去讨还,但我们讨还的第一件流失文物肯定是国宝级的。”

  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把流失文物定义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百余年间,因战争、盗掘、盗凿等不道德的和非法途径而流失海外的文物。这是讨还的基本依据。由此应当讨还的流失文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如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曾掠走大量文物,其中很多文物后来被英法两国的博物馆收藏。另外一类是不可移动文物,如雕刻、壁画、建筑构件等。由于在抢掠、盗凿过程中,对文物造成了破坏,并脱离了原有的环境,最终导致了文物所代表的特有的历史延续性和文化艺术完整性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害。

  讨还文物 分为两类具体名单即将列出

  据了解,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把流失文物定义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余年间,因战争、盗掘、盗凿等不道德的和非法途径而流失海外的文物。

  由此应当讨还的流失文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如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曾掠走大量文物,其中很多文物后来被英法两国的博物馆收藏。另外一类是不可移动文物,如雕刻、壁画、建筑构件等。由于在抢掠、盗凿过程中,文物造成了破坏,并脱离了原有的环境,最终导致了文物所代表的特有的历史延续性和文化艺术完整性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害。流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最有代表性的,雕刻如被盗凿的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和“昭陵二骏”,建筑构件如北京智化寺藻井,还有敦煌被盗剥的壁画等等。

  “不是每个藏有中国文物的国外博物馆、它们馆藏的每件中国文物,都在讨还之列。”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总干事王维明说,“但既然已经明确提出讨还,下一步我们就要列出讨还的具体名单。当然这其中有很多调查研究工作,讨还要有根有据,还要征求专家的意见。而且我们是本着求同存异、加强合作、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向有关博物馆进行讨还。”

  相关链接

  周恩来曾亲自筹划回购国宝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传承,海外文物回归、保护文物是每个中国人的心愿。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为之付出的努力从未间断。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于文物回归十分重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曾亲自筹划,用48万元港币购回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伯远帖》以及《五牛图》等稀世珍宝。近10多年来,拍卖市场已经成为海外中国文物回流的重要渠道。2002年被看做是中国文物回流热的元年。那年,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启动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研山铭》是启用这一专项经费回归的第一件文物。而当年北京首都图书馆和上海博物馆分别以800万元购得《孔子弟子像》(手绘善本)和以创历年古籍拍卖价格最高记录的990万元购得《钱境塘藏历代名人书札》,都体现了政府对回购海外中国文物的支持。

  政府资金促成的回归文物,都堪称“国宝”。但毕竟只依靠政府的力量实现大规模的文物回归是不够的。2002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允许民间可以通过购买、拍卖等多种方式取得文物并可以依法流通,其结果就是“藏宝于民”热潮的兴起。“对于市场上流通的中国文物,在保证价值和来路可靠的前提下,应当买回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先生说,“‘浙江军团’,以及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到国外购回中国文物的行为,是好事。如果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做,效果会更好。”

  何谓“流失文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但海外藏中国文物与流失海外中国文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何谓“流失文物”?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的界定是:“流失文物,应该理解为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的这100余年间,因战争抢掠、盗凿、盗掘等不道德的和非法的手段而流失到海外的中国文物。而海外藏中国文物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还有很多是通过古代正常贸易、赠送等正当途径到海外的。流失文物数量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统计,这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

  2002年10月18日,由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与文博界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等共同创意的“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北京宣告成立。作为公益性的社会团体,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一直从事调查和研究流失海外文物、动员社会力量,并根据资金运作等一些情况开展回赠、回购等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工作。
旧金山华人话海外文物回归

参考消息特刊

    □驻旧金山特约记者 招思虹

    历史的尘埃淹没了无数人类文明,战乱岁月和天灾人祸致使无数的华夏瑰宝、国之重器流失散落到了海外。笔者涉足收藏界方发现,美国旧金山竟然是收藏着大量中国古董文物的一个重镇。

    成千上万的古董虽然静静地“躺”在身份各异的收藏家的居所里,但这些古老文物的光芒,却吸引了无数中外收藏家借着这些光芒,去探寻华夏文明的辉煌轨迹。

    国宝回归天经地义

    因应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之启动,“国宝回归”近日成了旧金山侨界和收藏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旧金山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于传龙先生认为,自鸦片战争后,百多年来中国文物一直处于流失的状态,大量的古籍书画、瓷器雕塑、古旧钱币、邮票都流失到了海外。现在祖国国力强盛,民间资本雄厚,到境外购回文物和依照国际条约追索在战争期间被劫掠的国宝,让国宝回归祖国,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旧金山收藏界名人和古董鉴赏家黄金源先生和于传龙先生均表示,基于民族情结,他们早就身体力行,在海外的拍卖行和民间收购中国文物,让这些来自祖国的文物返回故国家园。现在中国启动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将会鼓励更多热血的炎黄子孙加入这个行列,笔者就曾经有过协助于传龙先生和黄金源先生把中国文物从旧金山带回中国的经历。

    因缘际会,笔者最近又牵线搭桥,玉成一位旧金山的收藏家将其收藏的清皇室德龄公主的几件珍贵遗物送返祖国的心愿。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启动,将会加速此类美事的进行。

    一位收藏家的心路历程

    于传龙先生来自一个收藏世家,但他迷恋文物的程度更胜于他的祖父辈。

    读书时,历史教科书中记载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抢掠大量中国文物,令大批国宝流落海外那一页,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每想到不少的中国国宝辗转流入外国的博物馆时,他的心会隐隐作痛。他曾立志在他的有生之年,要穷一生精力、毕生积蓄和家财,搜罗流落在海外的祖国文物,买回一件算一件。

    为了收集那些流落在海外的珍贵文物,于传龙先生卖掉了豪华游艇,放弃了豪宅,在拍卖行和民间收藏家手中购回了一件又一件的珍贵文物,其中不乏国宝级的文物。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为了一件元代青花带62字铭文的香炉,他搜寻了几十年。

    1929年,英国一位研究中国瓷器的专家霍布森(R.J.HOBSON)在一本名为《老家具》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他公布了一件有纪年铭文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现藏于英国伦敦大学中国艺术珀西瓦尔·戴维基金会)。青花瓶的铭文大意是:1351年4月,今江西玉山县境内一个叫张文进的人,在景德镇订烧了一对花瓶和一座香炉,施舍给道教神殿————星源祖殿,以求家人能够平安吉祥。于传龙先生对这则讯息中提到的那件元朝香炉产生了极大兴趣,这座香炉流落在何方?这件宝物令他魂牵梦萦。

    于传龙先生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向“同道中人”打招呼,一旦知悉该香炉下落,切记要告诉他。经历了几十年的寻寻觅觅,经历了几番希望与失望,终于在纽约某次拍卖会上,那件香炉现身。于传龙先生立即买了机票赶到纽约,在拍卖会上,以重金把那座梦寐以求的元代青花香炉买到手,这件香炉上烧有与那只元代青花花瓶同样的铭文题记。当时于先生的激动心情,非笔墨可形容。

    海外华人的几点建议

    首先,抢救流失海外文物活动不宜一阵风,也不宜一窝蜂。国内机构应与海外的华人收藏家协会之类的部门挂钩,建立多一点良性互动,争取海外侨胞的支持和关注,对于抢救流失海外的文物,让国宝回归祖国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项长期的任务应建立一些海外基地。

    其次,搜寻国宝,不要只把目光投向大型拍卖会,其实美国的一些大购物中心和跳蚤市场通常会现“沧海遗珠”之景。

    4月初,笔者在相邻的马里兰州的一家名为Historic Savage Mill的商场内,竟然发现有一批中国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古董文物,静静躺在那里等候买家:镶了象牙作为龙眼的雕龙画凤的大衣柜(18世纪)、多方墨砚(16世纪)、首饰盒(17至19世纪)、暖手炉(唐代)、青铜镜(唐代)……在此番邦之地,竟然集中了如此多中国文物,令我非常惊奇。

    限于财力,我只能买走了那方雍正年的松鹤石砚和一只十八世纪的清代首饰箱。这只首饰箱造型奇特,箱面漆有龙凤,内首格藏拉折镜、第二三层抽屉内漆有中国百家姓。那方散发出浓浓古意的雍正年石砚,部分边角已因长期使用被磨平。两件“战利品”带回家来,同道中人都异口同声说我这回是“抢”到宝了。中国的寻宝团,若能拨冗往诸如此类地方走一圈,或许所费无几,便可为祖国寻回一批珍贵文物。

    另外,关于流失海外的文物(特别是被外国列强抢掠的文物)回归祖国,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对于那些通过正常商贸交流或拍卖活动高价所得的文物,或许就不必过分强调权属之争。

    2004年,旧金山伯德富拍卖行拍卖了一件明朝官窑釉里红瓷碟,原物主是伯克利一位长袖善舞的商界女强人卡利斯,这个碟子是她父亲20世纪初到中国旅游时买的,一直作为他们家的日用餐具。

    这件瓷碟起拍价200万美元,后被一位意大利古玩商人以570万美元拍得。对此当时就有华人惊呼,刚出狼窝又进虎口。出于民族情感,此类感慨当然无可厚非,但亦有人持不同看法,认为不必过于强调权属之争,因为这不是抢掠行为,而是正常交易,买主出如此高的天价竞拍中国的一件瓷器,也表明他对中国文物的推崇和珍视。这也表明,在国际文物拍卖场所,我们的收藏家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不值得!!![em05]
不值得!这些坛坛罐罐,故纸旧书不必看得太重.也不能用买的方式拿回被抢的东西.
要通过外交手段哪会来。
我心里不是滋味![em06]
中国的国宝都在文明 民主 绅士所在的国度![em01]
既得利益洗白钱的一个手段而已
当年舍不得银子打战,现在就只能拿银子去赎了
没策略啊!!
我想要是日本人就不会这么大张旗鼓的!他们会闷头做要做的事!
[B]以下是引用[I]madeinchina[/I]在2005-5-10 11:07:00的发言:[/B][BR]既得利益洗白钱的一个手段而已

的确是一个洗钱的途径.不过也不全是.也有相当的人有钱没处去,就买古董.起码保值,没准还能升值.所以现在国内古董市场拍卖行情火爆.
绝对不值得,应该把这些钱用于发展,等将来强大了自己抢回来,顺带拿点他们的
1--耻辱
2--浪费
这是我们的悲哀
[B]以下是引用[I]zeus[/I]在2005-5-9 19:38:00的发言:[/B][BR]不值得!这些坛坛罐罐,故纸旧书不必看得太重.也不能用买的方式拿回被抢的东西.

这些都是文化遗产,不是‘坛坛罐罐,故纸旧书’
<p>&nbsp;楼主说的"于传龙先生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向“同道中人”打招呼,一旦知悉该香炉下落,切记要告诉他。经历了几十年的寻寻觅觅,经历了几番希望与失望,终于在纽约某次拍卖会上,那件香炉现身。于传龙先生立即买了机票赶到纽约,在拍卖会上,以重金把那座梦寐以求的元代青花香炉买到手,这件香炉上烧有与那只元代青花花瓶同样的铭文题记。当时于先生的激动心情,非笔墨可形容。"一事,有那香炉的图及价钱吗?</p>
洗钱 ? 不是这样洗的.[em01]
“希腊为向大英博物馆争取古代帕提农神庙埃尔金大理石雕的归还,至今仍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希腊方面的谈判代表说:‘连香港都可以归还中国,为什么古希腊文物就不能物归原主?’多么精辟有力。”<br/>被武力夺走的,总有一天要用武力夺回来!
<p>如果是以国家的名义拿回来就不值当了。花钱不说,还要再花钱保护。</p><p>反正放在别人那里,也是我们的老祖宗做的,照样给我们脸上增光。</p><p>个人如果喜欢,倒是问题不大。但是小心大家现在有几个钱就疯买,洋人涨价从中渔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