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 我们所不敢直面的历史真相----看来需要每年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05:05


导语:1937年12月,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三十万人被无辜夺去生命,这其中也包括有数万曾手握武器的中国军人。这些军人没有在战场上阵亡,却死于屠刀之下,缘何如此?这一切都应归因于1937年12月12日南京保卫战最后那场失败的撤退行动。此次撤退由于大批国军高级将领提前逃跑,守军司令唐生智撤退安排怀有私心以及部分部队提前撤退,导致守军在撤退中几乎完全丧失指挥,陷入极度混乱。10万守军大部因此也没有成功突围,而是在彻底绝望后被日军成批俘虏。首都保卫战最后以这样的方式落下帷幕。



本专题绝大部份文字出自由郭汝瑰和黄玉章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郭汝瑰(1907年9月15日-1997年10月23日),又名郭汝桂,中国重庆铜梁县人,曾为民国时期国军中将。郭汝瑰1926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此后他历经十年先后在黄埔军校、日本士官学校、陆军大学学习,接受了全面的军事教育。1937年5月郭汝瑰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第14师参谋长。抗战爆发后,郭汝瑰随所在部队参加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经历了南京战役全过程,并在前线与日军的战斗中表现较为优秀。此后他又参加武汉会战和长沙第三次会战,因表现优秀逐步升迁。抗战结束后他又历任国军徐州司令部参谋长、国军第22兵团司令、并两次出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1949年12月,郭汝瑰在宜宾率领第72军起义。1997年郭汝瑰因车祸去世。

从开始就注定为悲剧的保卫战

  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令第八号》“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这标志着南京保卫战正式开始。南京保卫战打响后,蒋介石先后调集15个师10余万人参与南京守城战。然而此时参与南京作战的国军各部队不管是兵员素质还是士气已与淞沪会战之时不能相提并论,部队战斗力严重下滑。南京保卫战开始后,日军三路进攻势如破竹,南京外围战略要地相继失陷。很快日军就突破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12月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并用飞机向城中投撒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以下开始除图片的文字图注和评论部分文字外,其它皆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中原文)

  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对对松井的最后通牒置之不理,并于当日下达了“卫参作字第36号”命令作为回答。内容为:

  “本军目下占领复廓阵地为固守南京之最后战斗,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摇动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严办理。(2) 各军所得船只,一律缴交运输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第78军军长宋希濂负责指挥。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大陆命第八号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12月10日,日军见中国军队拒绝投降,遂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战况较9日更为激烈。特别是城东南方面,因复廓阵地已基本丧失,日军直接进攻城垣,所以形势尤为严峻。卫戍司令部急令第83军的第156师增援光华门、通济门城垣的守备,并于城内各要点赶筑准备巷战的预备工事,同时将第66军由大水关、燕子矶调入城内,部署于中山门及玄武门内构筑工事,准备巷战;另以刚刚由镇江撤入南京城内的第103师及第112师由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指挥,负责中山门附近城垣及紫金山阵地的守备。当夜,第156师选派小分队坠城而下,将潜伏城门洞中的少数日军全部歼灭。雨花台方面,日军2个师团主力和步、炮、坦克及航空兵协同攻击,将第88师右翼第一线阵地全部摧毁。残部退守第二线阵地。当晚,日军第18师团占领了芜湖。


侵入南京郊外的日军坦克车队(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12月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区,教导总队坚决抗击。激战终日,日军毫无进展,惟其右翼部队攻占了第2军团防守的杨坊山、银孔山阵地,进至尧化门附近。日“上海派遣军”为使其第16师团进攻容易及适时切断守军的东退道路,又从正在镇江等船渡江的第13师团中调山田支队(第13师团兵步第103旅团长山田指挥的步兵3个大队、山炮兵1个大队),从第16师团右翼加入战斗,向乌龙山、幕府山炮台进攻。日军第10军的第114师团及第6师团主力继续攻击雨花台。第88师的第二线阵地又被摧毁,守军被迫据守核心阵地。日军第114师团右翼部队开始攻击中华门,城门被炮火击毁。少数日军一度突入城内,但被第88师据守城垣的部队歼灭。日军第6师团左翼部队之一部沿长江东岸北进,在上新河击退宪兵教导2团的1个营,占领了水西门外的棉花堤阵地。日军国崎支队在当涂北慈湖附近渡过长江,沿西岸北进,向浦口运动。占领芜湖的日军第18师团因转用于杭州方面,不再参加进攻南京的作战。


日军进攻南京形势图


南京保卫战示意图


日军炮兵炮轰光华门(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南京保卫战期间,蒋介石所在的武汉大本营对南京的战况也极为关注,每日均有询问及指示的电报,当蒋介石发现撤至南京部队的战斗力及士气已远不如淞沪作战,南京外围主阵地带仅防守两三天即告失守,而复廓阵地立足未稳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敌突破、迫逼城垣时深感形势严峻;当得知当涂附近已有日军渡江时,更感局势危急。

  为避免南京守军被敌围歼,蒋介石于11日中午考虑令南京守军撤退,遂令时在江北的顾祝同以电话转告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顾要唐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突围。唐生智由于自己曾力主固守,现在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后责任难负,因而要求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清楚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当晚,蒋介石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于当夜与罗卓英、刘兴两副司令长官及周参谋长研究后,决定于14日夜开始撤退。遂于12日凌晨2时许召集参谋人员制订撤退计划及命令。


1937年12月12日,日军第六师团先头部队长谷川部队在南京中华门外准备总攻击的一刻。


首次参战的川军5个师为保卫南京外围,在广德、泗安一线集结,准备阻击日军。(选自傅润华:《抗战建国大画史》,中国文化信托服务社)


到达泗安的川军第23军军长潘文华(左一站立者)正在前线阵地指挥作战。(选自傅润华:《抗战建国大画史》,中国文化信托服务社)


日军进攻南京东郊紫金山,此地海拔较高可俯瞰南京城,中日双方曾在此激烈交战。(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导语:1937年12月,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三十万人被无辜夺去生命,这其中也包括有数万曾手握武器的中国军人。这些军人没有在战场上阵亡,却死于屠刀之下,缘何如此?这一切都应归因于1937年12月12日南京保卫战最后那场失败的撤退行动。此次撤退由于大批国军高级将领提前逃跑,守军司令唐生智撤退安排怀有私心以及部分部队提前撤退,导致守军在撤退中几乎完全丧失指挥,陷入极度混乱。10万守军大部因此也没有成功突围,而是在彻底绝望后被日军成批俘虏。首都保卫战最后以这样的方式落下帷幕。



本专题绝大部份文字出自由郭汝瑰和黄玉章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郭汝瑰(1907年9月15日-1997年10月23日),又名郭汝桂,中国重庆铜梁县人,曾为民国时期国军中将。郭汝瑰1926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此后他历经十年先后在黄埔军校、日本士官学校、陆军大学学习,接受了全面的军事教育。1937年5月郭汝瑰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第14师参谋长。抗战爆发后,郭汝瑰随所在部队参加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经历了南京战役全过程,并在前线与日军的战斗中表现较为优秀。此后他又参加武汉会战和长沙第三次会战,因表现优秀逐步升迁。抗战结束后他又历任国军徐州司令部参谋长、国军第22兵团司令、并两次出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1949年12月,郭汝瑰在宜宾率领第72军起义。1997年郭汝瑰因车祸去世。

从开始就注定为悲剧的保卫战

  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令第八号》“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这标志着南京保卫战正式开始。南京保卫战打响后,蒋介石先后调集15个师10余万人参与南京守城战。然而此时参与南京作战的国军各部队不管是兵员素质还是士气已与淞沪会战之时不能相提并论,部队战斗力严重下滑。南京保卫战开始后,日军三路进攻势如破竹,南京外围战略要地相继失陷。很快日军就突破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12月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并用飞机向城中投撒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以下开始除图片的文字图注和评论部分文字外,其它皆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中原文)

  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对对松井的最后通牒置之不理,并于当日下达了“卫参作字第36号”命令作为回答。内容为:

  “本军目下占领复廓阵地为固守南京之最后战斗,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摇动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严办理。(2) 各军所得船只,一律缴交运输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第78军军长宋希濂负责指挥。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大陆命第八号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12月10日,日军见中国军队拒绝投降,遂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战况较9日更为激烈。特别是城东南方面,因复廓阵地已基本丧失,日军直接进攻城垣,所以形势尤为严峻。卫戍司令部急令第83军的第156师增援光华门、通济门城垣的守备,并于城内各要点赶筑准备巷战的预备工事,同时将第66军由大水关、燕子矶调入城内,部署于中山门及玄武门内构筑工事,准备巷战;另以刚刚由镇江撤入南京城内的第103师及第112师由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指挥,负责中山门附近城垣及紫金山阵地的守备。当夜,第156师选派小分队坠城而下,将潜伏城门洞中的少数日军全部歼灭。雨花台方面,日军2个师团主力和步、炮、坦克及航空兵协同攻击,将第88师右翼第一线阵地全部摧毁。残部退守第二线阵地。当晚,日军第18师团占领了芜湖。


侵入南京郊外的日军坦克车队(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12月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区,教导总队坚决抗击。激战终日,日军毫无进展,惟其右翼部队攻占了第2军团防守的杨坊山、银孔山阵地,进至尧化门附近。日“上海派遣军”为使其第16师团进攻容易及适时切断守军的东退道路,又从正在镇江等船渡江的第13师团中调山田支队(第13师团兵步第103旅团长山田指挥的步兵3个大队、山炮兵1个大队),从第16师团右翼加入战斗,向乌龙山、幕府山炮台进攻。日军第10军的第114师团及第6师团主力继续攻击雨花台。第88师的第二线阵地又被摧毁,守军被迫据守核心阵地。日军第114师团右翼部队开始攻击中华门,城门被炮火击毁。少数日军一度突入城内,但被第88师据守城垣的部队歼灭。日军第6师团左翼部队之一部沿长江东岸北进,在上新河击退宪兵教导2团的1个营,占领了水西门外的棉花堤阵地。日军国崎支队在当涂北慈湖附近渡过长江,沿西岸北进,向浦口运动。占领芜湖的日军第18师团因转用于杭州方面,不再参加进攻南京的作战。


日军进攻南京形势图


南京保卫战示意图


日军炮兵炮轰光华门(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南京保卫战期间,蒋介石所在的武汉大本营对南京的战况也极为关注,每日均有询问及指示的电报,当蒋介石发现撤至南京部队的战斗力及士气已远不如淞沪作战,南京外围主阵地带仅防守两三天即告失守,而复廓阵地立足未稳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敌突破、迫逼城垣时深感形势严峻;当得知当涂附近已有日军渡江时,更感局势危急。

  为避免南京守军被敌围歼,蒋介石于11日中午考虑令南京守军撤退,遂令时在江北的顾祝同以电话转告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顾要唐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突围。唐生智由于自己曾力主固守,现在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后责任难负,因而要求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清楚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当晚,蒋介石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于当夜与罗卓英、刘兴两副司令长官及周参谋长研究后,决定于14日夜开始撤退。遂于12日凌晨2时许召集参谋人员制订撤退计划及命令。


1937年12月12日,日军第六师团先头部队长谷川部队在南京中华门外准备总攻击的一刻。


首次参战的川军5个师为保卫南京外围,在广德、泗安一线集结,准备阻击日军。(选自傅润华:《抗战建国大画史》,中国文化信托服务社)


到达泗安的川军第23军军长潘文华(左一站立者)正在前线阵地指挥作战。(选自傅润华:《抗战建国大画史》,中国文化信托服务社)


日军进攻南京东郊紫金山,此地海拔较高可俯瞰南京城,中日双方曾在此激烈交战。(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南京保卫战从一开始就已是一场悲剧。国军高层在关键决策上前后反反复复,最初蒋介石决定是要固守南京,待后来发觉战况不如人意,又迅速转变为在12月11日晚电令唐生智“相机撤退”(蒋介石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国军高层在关键决策上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复,让唐生智很难决定是否继续坚持固守。另外唐生智之所以在南京保卫战中,始终都没有预先制定出一个有周密安排的撤退计划,受高层决策反复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视军令为儿戏的口头撤退指示

12月12日日军5个师团对南京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猛攻。中午前后,在日军猛烈炮火轰击下,日军攻破中华门,防守此处的第88师遂即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当时大批逃难居民与溃退的散兵拥挤在街道上,城中秩序开始陷于混乱。南京守军已开始呈动摇态势。唐生智等决定改在当夜撤退。2月12日17时,卫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军中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唐生智首先简要地说明当前战况,询问大家是否还能继续坚守。与会将领无一人发言。唐生智遂出示蒋介石命守军相机撤退的电令(蒋介石曾在12月11日致电守军司令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即由参谋长周斓分发了参谋处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围计划。命令及计划原文如下:

  卫戍作战命特字第一号(地名参看三十万分一图)命令

  12月12日15时于首都铁道部卫戍司令部
  一、 敌情如贵官所知。
  二、 首都卫戍部队决于本日(12日)晚冲破当面之敌,向浙、皖边区转进。我第七战区各部队刻据守安吉柏垫(宁国东北)、孙家铺(宣城东南)、杨柳铺(宣城西南)之线,牵制当面之敌,并准备接应我首都各部队之转进。芜湖有我第76师、其南石炮镇有我第6师占领阵地,正与敌抗战中。
  三、 本日晚各部队行动开始时机、经过区域及集结地区,如另纸附表规定。
  四、 要塞炮及运动困难之各种火炮并弹药,应彻底自行炸毁,不使为敌利用。
  五、 通信兵团,除配属外部队者应随所属部队行动,其余固定而笨重之通信器材及城内外既设一切通信网,应协同地方通信机关彻底破坏之。
  六、 各部队突围后运动务避开公路,并须酌派部队破坏重要公路桥梁,阻止敌之运动为要。
  七、 各部队官兵应携带4日炒米及食盐。
  八、 予刻在卫戍司令部,尔后到浦镇。
  右令。

  计附表第一、第二两纸。
  附表第一为“南京卫戍军突围计划”,其内容为:
  (一) 74军由铁心桥、谷里村、陆郎桥以右地区突围,向祁门附近集结。
  (二) 71军、72军自飞机场东侧高桥门、淳化镇,溧水以右地区向敌突围,向黟县附近集结。
  (三) 教导总队、66军、103师、112师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门、土桥镇、天王寺以南地区向敌突围。教导部队向昌化附近集结,66军向休宁附近集结,103师、112师向于潜附近集结。
  (四) 83军于紫金山、麒麟门、土桥镇东北地区突围,向歙县附近集结。
  以上各部队突击时机为12日晚11时后开始,但83军为13日晨6时。
  (五) 第2军团应极力固守乌龙山要塞,掩护封锁线,于不得已时渡江,向六合集结。
  (六) 36师、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渡江(另有渡江计划表),先向花旗营、乌衣附近集结,但36师应掩护各部队渡江(后),然后渡江。


1937年12月12日,日军第47联队敢死队偷袭中华门。在这一天,日军5个师团对南京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了最后的猛攻。(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1937年12月12日,日军第六师团冲破南京中华门防线,坦克驶进城内,城墙上中国军队所书“誓复国仇”的标语仍清晰可见。(选自傅润华:《抗战建国大画史》,中国文化信托服务社)


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他当时积极主张日军必须进攻南京。


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他的口头撤退指示大大加重了后来撤退的无序。

卫戍司令部突围计划的基本精神是大部由正面突围,一部随司令部由下关渡江。但在书面命令分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南京守军中的中央嫡系部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为不执行命令制造了借口,以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的部队,除广东部队第66军及第83军之大部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有口头指示为依据的部队,必然一起拥向敌人尚未到达的下关,以便迅速、安全地渡江北撤;许多未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队因发现友军撤退而撤退。虽接到命令而并不知道撤退计划详情的旅、团长们也都认为上级既然要军队撤退,在下关必然已准备好大量渡江工具,因而亦皆拥向下关。


日军坦克爬上了被炸毁的南京城墙。(美)约翰·马吉摄影


日军用火焰发射器攻击南京光华门(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南京光华门被日军炸开。(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南京保卫战从一开始就已是一场悲剧。国军高层在关键决策上前后反反复复,最初蒋介石决定是要固守南京,待后来发觉战况不如人意,又迅速转变为在12月11日晚电令唐生智“相机撤退”(蒋介石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国军高层在关键决策上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复,让唐生智很难决定是否继续坚持固守。另外唐生智之所以在南京保卫战中,始终都没有预先制定出一个有周密安排的撤退计划,受高层决策反复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视军令为儿戏的口头撤退指示

12月12日日军5个师团对南京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猛攻。中午前后,在日军猛烈炮火轰击下,日军攻破中华门,防守此处的第88师遂即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当时大批逃难居民与溃退的散兵拥挤在街道上,城中秩序开始陷于混乱。南京守军已开始呈动摇态势。唐生智等决定改在当夜撤退。2月12日17时,卫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军中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唐生智首先简要地说明当前战况,询问大家是否还能继续坚守。与会将领无一人发言。唐生智遂出示蒋介石命守军相机撤退的电令(蒋介石曾在12月11日致电守军司令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即由参谋长周斓分发了参谋处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围计划。命令及计划原文如下:

  卫戍作战命特字第一号(地名参看三十万分一图)命令

  12月12日15时于首都铁道部卫戍司令部
  一、 敌情如贵官所知。
  二、 首都卫戍部队决于本日(12日)晚冲破当面之敌,向浙、皖边区转进。我第七战区各部队刻据守安吉柏垫(宁国东北)、孙家铺(宣城东南)、杨柳铺(宣城西南)之线,牵制当面之敌,并准备接应我首都各部队之转进。芜湖有我第76师、其南石炮镇有我第6师占领阵地,正与敌抗战中。
  三、 本日晚各部队行动开始时机、经过区域及集结地区,如另纸附表规定。
  四、 要塞炮及运动困难之各种火炮并弹药,应彻底自行炸毁,不使为敌利用。
  五、 通信兵团,除配属外部队者应随所属部队行动,其余固定而笨重之通信器材及城内外既设一切通信网,应协同地方通信机关彻底破坏之。
  六、 各部队突围后运动务避开公路,并须酌派部队破坏重要公路桥梁,阻止敌之运动为要。
  七、 各部队官兵应携带4日炒米及食盐。
  八、 予刻在卫戍司令部,尔后到浦镇。
  右令。

  计附表第一、第二两纸。
  附表第一为“南京卫戍军突围计划”,其内容为:
  (一) 74军由铁心桥、谷里村、陆郎桥以右地区突围,向祁门附近集结。
  (二) 71军、72军自飞机场东侧高桥门、淳化镇,溧水以右地区向敌突围,向黟县附近集结。
  (三) 教导总队、66军、103师、112师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门、土桥镇、天王寺以南地区向敌突围。教导部队向昌化附近集结,66军向休宁附近集结,103师、112师向于潜附近集结。
  (四) 83军于紫金山、麒麟门、土桥镇东北地区突围,向歙县附近集结。
  以上各部队突击时机为12日晚11时后开始,但83军为13日晨6时。
  (五) 第2军团应极力固守乌龙山要塞,掩护封锁线,于不得已时渡江,向六合集结。
  (六) 36师、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渡江(另有渡江计划表),先向花旗营、乌衣附近集结,但36师应掩护各部队渡江(后),然后渡江。


1937年12月12日,日军第47联队敢死队偷袭中华门。在这一天,日军5个师团对南京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了最后的猛攻。(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1937年12月12日,日军第六师团冲破南京中华门防线,坦克驶进城内,城墙上中国军队所书“誓复国仇”的标语仍清晰可见。(选自傅润华:《抗战建国大画史》,中国文化信托服务社)


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他当时积极主张日军必须进攻南京。


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他的口头撤退指示大大加重了后来撤退的无序。

卫戍司令部突围计划的基本精神是大部由正面突围,一部随司令部由下关渡江。但在书面命令分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南京守军中的中央嫡系部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为不执行命令制造了借口,以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的部队,除广东部队第66军及第83军之大部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有口头指示为依据的部队,必然一起拥向敌人尚未到达的下关,以便迅速、安全地渡江北撤;许多未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队因发现友军撤退而撤退。虽接到命令而并不知道撤退计划详情的旅、团长们也都认为上级既然要军队撤退,在下关必然已准备好大量渡江工具,因而亦皆拥向下关。


日军坦克爬上了被炸毁的南京城墙。(美)约翰·马吉摄影


日军用火焰发射器攻击南京光华门(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南京光华门被日军炸开。(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唐生智一再对蒋嫡系部队“特殊照顾”,甚至还视军令如儿戏临时给予口头撤退指示,更加重突围的混乱无序。参与南京保卫战的国军各部队除中央军蒋介石嫡系外,也有非蒋嫡系部队。在布置撤退突围计划时,为避免蒋介石嫡系部队损失过大,唐特意安排非蒋嫡系的第83军和第2军团担任南京撤退突围的殿后任务。撤退命令下达后,唐生智还是不放心,于是再次对蒋介石嫡系部队给予“特殊照顾”,口头指示他们也可以渡江北撤,更加重了撤退时的混乱(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

国军将领提前逃跑

自行决定由下关渡江的军、师长大多未按命令规定的时间开始撤退,而是在散会后立即部署部队撤退。有的单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如卫戍司令部第2军团负责固守乌龙山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应最后撤退,但徐源泉于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师和第48师从周家沙和黄泥荡码头乘坐其预先控制于该处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经安徽去江西整顿。乌龙山要塞部队在徐源泉部撤走后,也于当晚毁炮撤去江北。有的将领只向所属部队打撤退电话,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脱离部队,先行到达下关,随同卫戍司令部及第36师乘渡船先到江北。如第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回到富贵山地下室指挥所后告知幕僚撤退任务,即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去下关;其第2旅旅长胡启儒得知撤退消息较早,不等会议结束,即以奉命去下关与第36师联系为由,电话通知其第3团团长代行旅长职责,独自先去下关。


与参谋长简单交待后,先行“撤离”的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


与敌曾激烈交战,最后却被自己人踩死的谢承瑞。

由于城中各部队多沿中山路向下关撤退,而挹江门左右两门洞已经堵塞,仅中间一门可以通行,各部争先抡过,互不相让,不少人因挤倒而被踩死。如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阵地上曾英勇地抗击日军多次冲击,却在挹江门门洞内被拥挤的人群踩死。有的将领,如第83军第156师师长李江见城门无法挤过,就从门东侧用绑腿布悬吊下城出走。

  下关情况更为混乱,各部队均已失去掌握,各自争先抢渡。由于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载而沉没。大部官兵无船可乘,纷纷拆取门板等物制造木筏渡江,其中有些人因水势汹涌、不善驾驭而丧生。

  因乌龙山要塞守军撤走,原停泊于草鞋峡、三台洞(燕子矶南)的“文天祥”鱼雷快艇中队(4艘)也于12日夜驰去大通,12月13日拂晓,日军山田支队未经战斗即占领了乌龙山;日海军舰艇通过封锁线到达下关江面,日军第16师团一部亦乘舟艇进至八卦洲附近江面。大量正在渡江的中国军队官兵被日海军及第16师团的火力和舰艇的冲撞所杀伤。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即死于半渡之中。与此同时,日军各师已分由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处进入南京城内;原在镇江的天谷支队已渡过长江,正向扬州前进中;国崎支队已至江浦,正向浦口前进中。已渡至江北的中国军队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

  12月14日,根据中国大本营的指示,唐生智在临淮关宣布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撤销,撤至江北的卫戍军部队改隶第三战区。南京保卫战基本结束。
国军高级将领先行逃跑和不辞而别,导致自己的部署和手下官兵失去指挥陷入混乱,是导致南京大溃败的最重要原因。唐生智布置突围撤退计划后,很多国军将领并没有回所在部队布置撤退,而是纷纷脱离部队提前逃跑。(第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回到富贵山地下室指挥所后告知幕僚撤退任务,即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去下关。)这些将领幸运的躲过了后来的屠杀,却让自己的部署和手下官兵自此失去指挥陷入混乱,成为毫无组织的溃兵,乃至最后被日军俘虏而无情屠杀。

后卫部队不顾命令提前撤退

从12月12日下午开始,南京卫戍军各部队撤退及突围的情况大致如下:

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及长官部官兵,12日晚从下关煤炭港乘预备的小火轮渡江至浦口,得到日军已至江浦附近、正向浦口包围的情报,遂徒步向扬州顾祝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靠拢;13日7时到达扬州时,顾祝同及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已移驻临淮关,临行时留下6辆卡车。唐生智等主要官员及卫队乘汽车至滁州转火车,于当晚到达临淮关。

在司令部渡江后,第78军、第36师亦于煤炭港分批乘船渡江,至乌衣集结,尔后乘车去蚌埠,又转信阳去江西萍乡整顿。


1937年12月14日,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头条新闻报道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选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藏片)


日军在长江边俘获被国军遗弃的德制1号坦克。作为南京保卫战的主力之一的德式坦克连,最后却是以这样的方式宣告结束

在叶肇及邓龙光两军长参加会议后,第66军及第83军(均为广东部队)共同研究决定:不遵守唐生智令第83军掩护其他部队突围后再于次日晨6时突围的命令,两军由叶肇统一指挥,按计划由正面突围,向指定地点转进(当时两军所属的4个师大部均在城内水西门、玄武门及光华门附近),当即下令各师“按160、159、156、154师之顺序,由太平门突围,经汤山、句容向安徽宁国集中”。12日20时前后,除156师因未接到命令外,其他3个师先后通过太平门。途经岔路口、仙鹤门、东流等地时,均遭日军阻击,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率队冲击时阵亡。拂晓前到达汤山附近时,又遭日军第16师团主力的猛烈攻击。部队逐渐失去掌握,各自为战,数百人或数十人一队,分头向指定地点转进。叶肇、邓龙光与各自的部队失散,均换着便衣突过日军包围圈。20日前后,各师大部分别到达南陵、歙县。第66军参谋处处长郭永镳在九华山一带收容失散的官兵约1300余人,临时编为3个营。1938年1月上旬,他们到达宁国附近归队。未接到命令的第156师师长李江率队与教导总队等一同撤至下关,部分官兵渡过长江,辗转归队。

南京卫戍军的其他各部均于12日下午和夜间拥至下关。第74军组织较好,又掌握有一艘小火轮,约有5000人渡过江北。其余部队仅有一部得以渡江,大多留在江南,遭日军杀害。


1937年12月国军最终也没能守护住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日军侵占中山陵后,正在高呼万岁。(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日军侵占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图中“检阅济”,是当年日本新闻审查当局审查同意发表使用而加盖的印记。(选自[日]每日新闻秘藏《不许可写真》)


日军侵占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图中“检阅济”,是当年日本新闻审查当局审查同意发表使用而加盖的印记。(宪兵部队副司令萧山令少将在下关牺牲。(选自广东旅游出版社:《中国抗日战争图志》)
本文原作者为华声论坛的stephenwu ,以下为原帖地址:
http://bbs.voc.com.cn/topic-196504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