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迹再现——心肺复苏术(CPR)【中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不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08:28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6btCAVsEzGAlB48EJOq

心肺复苏术

锁定

心肺复苏即心肺复苏术,更多含义,请参阅心肺复苏(多义词)。

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 特约专家 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陆一鸣(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 史雯(住院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

声明

本词条涉及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知识,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前内容仅供参考。

诚邀更多本领域专家帮助我们共同完善词条,为网民提供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现在加入)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目录

1疾病简介
发病原因
疾病分类
临床表现

2基础生命支持 BLS

3高级生命支持 ALS
气道控制
呼吸支持
复苏用药
心脏电击除颤

4脑复苏

5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终止抢救的标准

1疾病简介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1]。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心搏骤停伤病员的生命而赢得最宝贵的时间。

由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其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复苏学会制订的每五年更新一次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指导和规范在全球范围内的心肺复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发布最新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来表达实施紧急生命支持的重要性:(1)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2)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PR,强调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图1)

图1 chain of survival

chain of survival

发病原因

心搏骤停的原因可分为[2]心源性心搏骤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疾病分类

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3]:

1、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快速而极不规则、不协调的连续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频率为200-500次/分,这种心搏骤停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图2)。心室颤动如能立刻给予电除颤,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2、心室静止:心室肌完全丧失了收缩活动,呈静止状态。心电图表现呈一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多在心搏骤停一段时间后(如3~5min)出现。

3、心电-机械分离:此种情况也就是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心室肌可断续出现缓慢而极微弱的不完整的收缩。心电图表现为间断出现并逐步增宽的QRS波群,频率多为20-30次/分以下。由于心脏无有效泵血功能,听诊无心音,周围动脉也触及不到搏动。此型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最后以心室静止告终,复苏较困难。

心搏骤停的以上3种心电图类型及其心脏活动情况虽各有特点,但心脏丧失有效泵血功能导致循环骤停是共同的结果。全身组织急性缺血、缺氧时,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及相关激素,使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供血;缺氧又导致无氧代谢和乳酸增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急性缺氧对器官的损害,以大脑最为严重,随着脑血流量的急骤下降,脑神经元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迅速降低,细胞不能保持膜内外离子梯度,加上乳酸盐积聚,细胞水肿和酸中毒,进而细胞代谢停止,细胞变性及溶酶体酶释放而导致脑等组织细胞的不可逆损害。缺氧对心脏的影响可由于儿茶酚胺增多和酸中毒使希氏束及浦氏系统自律性增高,室颤阈降低;严重缺氧导致心肌超微结构受损而发生不可逆损伤。持久缺血缺氧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肝小叶中心性坏死等脏器损伤和功能障碍或衰竭等并发症。

室颤

室颤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无先兆症状,常突然发病。少数病人在发病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心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心脏停搏3~5秒 ,病人有头晕和黑朦;停搏5~10秒由于脑部缺氧而引起晕阙,即意识丧失;停搏10~15秒可发生阿-斯综合征,伴有全身性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停搏20~30秒呼吸断续或停止,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紫绀;停搏60秒出现瞳孔散大;如停搏超过4~5分钟,往往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害。辅助检查以心电图最为重要,心搏骤停4分钟内部分病人可表现为心室颤动,4分钟后则多为心室静止。

心搏骤停的识别一般并不困难,最可靠且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轻拍病人肩膀并大声呼喊以判断意识是否存在,以食指和中指触摸颈动脉以感觉有无搏动,如果二者均不存在,就可做出心搏骤停的诊断,并应该立即实施初步急救和复苏。如在心搏骤停5min内争分夺秒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病人有可能获得复苏成功且不留下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损害的后遗症;但若延迟至5min以上,则复苏成功率极低,即使心肺复苏成功,亦难免造成病人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的损害。因此在现场识别和急救时,应分秒必争并充分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注意不应要求所有临床表现都具备齐全才肯定诊断,不要等待听心音、测血压和心电图检查而延误识别和抢救时机。

2基础生命支持 BLS

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又称初步急救或现场急救,目的是在心脏骤停后,立即以徒手方法争分夺秒地进行复苏抢救,以使心搏骤停病人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通常按正规训练的手法可提供正常血供的25%—30%)。BLS的基础包括突发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的识别、紧急反应系统的启动、早期心肺复苏(CPR)、迅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除颤。对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早起识别和反应也被列为BLS的其中部分。在2010成人BLS指南对于非专业施救者和医务人员都提出了这一要求。BLS步骤由一系列连续评估和动作组成(图3):

图3 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关键基础生命支持步骤的总结

基础生命支持步骤

1、评估和现场安全:急救者在确认现场安全的情况下轻拍患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你还好吗?”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没有正常呼吸(即只有喘息),立刻启动应急反应系统。BLS程序已被简化,已把“看、听和感觉”从程序中删除,实施这些步骤既不合理又很耗时间,基于这个原因,2010心肺复苏指南强调对无反应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的成人,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并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2、启动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S)并获取AED:

(1)如发现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急救者应启动EMS体系(拨打120),取来AED(如果有条件),对患者实施CPR,如需要时立即进行除颤。
(2)如有多名急救者在现场,其中一名急救者按步骤进行CPR,另一名启动 EMS体系(拨打120),取来AED(如果有条件)。
(3)在救助淹溺或窒息性心脏骤停患者时,急救者应先进行5个周期(2min)的CPR,然后拨打120启动 EMS系统。

3、脉搏检查:对于非专业急救人员,不再强调训练其检查脉搏,只要发现无反应的患者没有自主呼吸就应按心搏骤停处理。对于医务人员,一般以一手食指和中指触摸患者颈动脉以感觉有无搏动(搏动触点在甲状软骨旁胸锁乳突肌沟内)。检查脉搏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秒,如10秒内仍不能确定有无脉搏,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4、胸外按压(circulation, C):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上或用胸外按压板垫于其肩背下,急救者可采用跪式或踏脚凳等不同体位,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胸骨下半部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手指不接触胸壁(图4)。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min,下压深度至少为125px,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各占50%左右,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对于儿童患者,用单手或双手于乳头连线水平按压胸骨,对于婴儿,用两手指于紧贴乳头连线下放水平按压胸骨。为了尽量减少因通气而中断胸外按压,对于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按压-通气比率为30:2。对于婴儿和儿童,双人CPR时可采用15:2的比率。如双人或多人施救,应每2分钟或5个周期CPR(每个周期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更换按压者,并在5秒钟内完成转换,因为研究表明,在按压开始1~2分钟后,操作者按压的质量就开始下降(表现为频率和幅度以及胸壁复位情况均不理想)。

胸外按压法于1960年提出后曾一直认为胸部按压使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的心脏受到挤压,引起心室内压力的增加和房室瓣的关闭,从而促使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按压放松时,心脏则“舒张”而再度充盈,此即为“心泵机制”。但这一概念在1980年以后受到“胸泵机制”的严重挑战,后者认为按压胸部时胸内压增高并平均地传递至胸腔内所有腔室和大血管,由于动脉不萎陷,血液由胸腔内流向周围,而静脉由于萎陷及单向静脉瓣的阻挡,压力不能传向胸腔外静脉,即静脉内并无血液返流;按压放松时,胸内压减少,当胸内压低于静脉压时,静脉血回流至心脏,使心室充盈,如此反复。不论“心泵机制”或“胸泵机制”,均可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更强调持续有效胸外按压,快速有力,尽量不间断,因为过多中断按压,会使冠脉和脑血流中断,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

胸外按压法

5、开放气道(airway, A):在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CPR及ECC指南中有一个重要改变是在通气前就要开始胸外按压。胸外按压能产生血流,在整个复苏过程中,都应该尽量减少延迟和中断胸外按压。而调整头部位置,实现密封以进行口对口呼吸,拿取球囊面罩进行人工呼吸等都要花费时间。采用30:2的按压通气比开始CPR能使首次按压延迟的时间缩短。有两种方法可以开放气道提供人工呼吸:仰头抬颏法(图5)和推举下颌法。后者仅在怀疑头部或颈部损伤时使用,因为此法可以减少颈部和脊椎的移动。遵循以下步骤实施仰头抬颏:将一只手置于患儿的前额,然后用手掌推动,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颏骨附近的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注意在开放气道同时应该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仰头举颏法

6、人工呼吸(breathing, B):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该持续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如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使胸廓起伏,可再次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给予第二次通气;过度通气(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可能有害,应避免。

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借助急救者吹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从而减轻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方法为:将受害者仰卧置于稳定的硬板上,托住颈部并使头后仰,用手指清洁其口腔,以解除气道异物,急救者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病人的鼻孔,用自己的双唇把病人的口完全包绕,然后吹气1秒以上,使胸廓扩张;吹气毕,施救者松开捏鼻孔的手,让病人的胸廓及肺依靠其弹性自主回缩呼气,同时均匀吸气,以上步骤再重复一次。对婴儿及年幼儿童复苏,可将婴儿的头部稍后仰,把口唇封住患儿的嘴和鼻子,轻微吹气入患儿肺部。如患者面部受伤则可妨碍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进行口对鼻通气。深呼吸一次并将嘴封住患者的鼻子,抬高患者的下巴并封住口唇,对患者的鼻子深吹一口气,移开救护者的嘴并用手将受伤者的嘴敞开,这样气体可以出来。在建立了高级气道后,每6-8秒进行一次通气,而不必在两次按压间才同步进行(即呼吸频率8-10次/min)。在通气时不需要停止胸外按压。

7、AED除颤:室颤是成人心脏骤停的最初发生的较为常见而且是较容易治疗的心律。对于VF患者,如果能在意识丧失的3-5min内立即实施CPR及除颤,存活率是最高的。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或在监护心律的住院患者,迅速除颤是治疗短时间VF的好方法。除颤会在下文作进一步阐述。

3高级生命支持 ALS

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又称二期复苏或高级生命维护,主要是在BLS基础上应用器械和药物,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循环,识别及控制心律失常,直流电非同步除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治疗原发疾病。ALS应尽可能早开始。

气道控制

(1)气管内插管:如有条件,应尽早作气管内插管,因气管内插管是进行人工通气的最好办法,它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解剖死腔,保证有效通气量,为输氧、加压人工通气、气管内给药等提供有利条件。当传统气管内插管因各种原因发生困难时,可使用食管气管联合插管实施盲插,以紧急给病人供氧。

(2)环甲膜穿刺:遇有紧急喉腔阻塞而严重窒息的病人,没有条件立即作气管切开时,可行紧急环甲膜穿刺,方法为用16号粗针头刺入环甲膜,接上“T”型管输氧,即可达到呼吸道通畅、缓解严重缺氧情况。

(3)气管切开:通过气管切开,可保持较长期的呼吸道通畅,防止或迅速解除气道梗阻,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气道阻力和解剖无效腔,增加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加压给氧及气管内滴药等, 气管切开常用于口面颈部创伤而不能行气管内插管者。

呼吸支持

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呼吸支持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开始一般主张吸入纯氧。吸氧可通过各种面罩及各种人工气道,以气管内插管及机械通气(呼吸机)最为有效。简易呼吸器是最简单的一种人工机械通气方式,它是由一个橡皮囊、三通阀门、连接管和面罩组成。在橡皮囊后面有一单向阀门,可保证橡皮囊舒张时空气能单向进入;其侧方有一氧气入口,可自此输氧10~15L/min,徒手挤压橡皮囊,保持适当的频率、深度和时间,可使吸入气的氧浓度增至60%~80%。

复苏用药

复苏用药的目的在于增加脑、心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纠正酸中毒和提高室颤阈值或心肌张力,以有利于除颤。复苏用药途经以静脉给药为首选,其次是气管滴入法。气管滴入的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纳洛酮及安定等。一般以常规剂量溶于5~10ml注射用水滴入,但药物可被气管内分泌物稀释或因吸收不良而需加大剂量,通常为静脉给药量的2~4倍。心内注射给药目前不主张应用,因操作不当可造成心肌或冠状动脉撕裂、心包积血、血胸或气胸等,如将肾上腺素等药物注入心肌内,可导致顽固性室颤,且用药时要中断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故不宜作为常规途经。复苏常用药物如下:

(1)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通过α受体兴奋作用使外周血管收缩(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除外),有利于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脉灌注和心、脑血流量;其β-肾上腺素能效应尚存争议,因为它可能增加心肌做功和减少心内膜下心肌的灌注。对心搏骤停无论何种类型,肾上腺素常用剂量为每次1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隔3-5min重复1次。近年来有人主张应用大剂量,认为大剂量对自主循环恢复有利,但新近研究表明大剂量肾上腺素对心搏骤停出院存活率并无改善,且可出现如心肌抑制损害等复苏后并发症。故复苏时肾上腺素理想用药量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如果IV/IO通道延误或无法建立,肾上腺素可气管内给药,每次2-2.5mg。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也可以用一个剂量的血管加压素40U IV/IO替代第一或第二次剂量的肾上腺素。

(2)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骤停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对高度阻滞应迅速准备经皮起搏。在等待起搏时给予阿托品0.5mg,IV。阿托品的剂量可重复直至总量达3mg。如阿托品无效,就开始起搏。在等待起搏器或起搏无效时,可以考虑输注肾上腺素(2-10μg/min)或多巴胺,(2-10μg/kg.min)。胺碘酮可在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对CPR、除颤、血管升压药无反应时应用。首次剂量300mg静脉/骨内注射,可追加一剂150mg。 利多卡因可考虑作为胺碘酮的替代药物(未定级)。首次剂量为1-1.5mg/kg,如果室颤和无脉性室速持续存在,间隔5-10min重复给予0.5-0.75mg/kg静推,总剂量3mg/kg。 镁剂静推可有效终止尖端扭转型室速,1-2g硫酸镁,用5%GS 10ml稀释5-20min内静脉推入。

心脏电击除颤

电击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的最有效方法,应早期除颤。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心搏骤停是由心室颤动所致,75%发生在院外,20%的人没有任何先兆,而除颤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就下降7%~10%。除颤波形包括单相波和双相波两类,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成人发生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应给予单向波除颤器能量360焦耳一次除颤,双向波除颤器120~200焦耳。如对除颤器不熟悉,推荐用200焦耳作为除颤能量。双相波形电除颤: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150~200 J即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低能量的双相波有效,而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高能量单相波除颤相似或更有效。儿童第1次2J/kg,以后按4J/kg计算。电除颤后,一般需要20~30s才能恢复正常窦性节律,因此电击后仍应立刻继续进行CPR,直至能触及颈动脉搏动为止。持续CPR、纠正缺氧和酸中毒、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可连续使用)可提高除颤成功率。

电击除颤的操作步骤为:①电极板涂以导电糊或垫上盐水纱布;②接通电源,确定非同步相放电,室颤不需麻醉;③选择能量水平及充电;④按要求正确放置电极板,一块放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心底部),另一块放在左腋前线第5~6肋间(心尖部)(图6);⑤经再次核对监测心律,明确所有人员均未接触病人(或病床)后,按压放电电钮;⑥电击后即进行心电监测与记录。

除颤器

目前已出现电脑语音提示指导操作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大大方便了非专业急救医务人员的操作,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AED使复苏成功率提高了2~3倍,非专业救护者30分钟就可学会。AED适用于无反应、无呼吸和无循环体征(包括室上速、室速和室颤)的患者。公众启动除颤(PAD)要求受过训练的急救人员(警察、消防员等),在5分钟内使用就近预先准备的AED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电击除颤,可使院前急救生存率明显提高(49%)(图7)。

2010年新指南建议应用AED时,给予1次电击后不要马上检查心跳或脉搏,而应该重新进行胸外按压,循环评估应在实施5个周期CPR(约2分钟)后进行。因为大部分除颤器可一次终止室颤,况且室颤终止后数分钟内,心脏并不能有效泵血,立即实施CPR十分必要。

除颤器

4脑复苏

很多心脏停搏患者即使自主循环恢复以后脑功能也不能完全恢复,而约80%复苏成功的患者昏迷时间超过1小时。在入院患者中,神经功能转归良好率为本1%~18%,而其他或者死亡或者成为持续性植物状态。研究表明各种药物在脑复苏领域疗效甚微,而亚低温(32~35OC)对脑具有保护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对心脏停搏患者脑复苏的降温技术有多种,如体表降温的冰袋、冰毯、冰帽等,但降温速度缓慢。快速注入大量(30mL/kg)冷却(4OC)液体(如乳酸盐溶液),能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但易出现病人输注液体过量。最近出现一种血管内热交换装置,能快速降温和维持病人低温状态,还能准确控制温度。基于一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国际复苏学会提出:对于昏迷的成人院外VF性心脏骤停ROSC(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摄氏度,并维持12~24小时。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脏骤停,或具有以下心律失常之一:无脉性点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发性轻度亚低温(>32摄氏度)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

5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

非专业急救者应持续CPR直至获得AED和被EMS人员接替,或患者开始有活动,不应为了检查循环或检查反应有无恢复而随意中止CPR。对于医务人员应遵循下述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抢救的标准。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1)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按压一次可触摸到颈动脉一次搏动,若中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则应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如果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说明病人心搏已恢复。

(2)面色(口唇):复苏有效时,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3)其他:复苏有效时,可出现自主呼吸,或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甚至有眼球活动及四肢抽动。

终止抢救的标准

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

(1)患者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
(2)无心搏和自主呼吸,CPR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EMS人员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
(3)有EMS人员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7张)
1/1
参考资料
1.  罗学宏主编. 急诊医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P432-436.
2.  李春盛主编.急诊医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P120-121
3.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Circulation. 2010;122:S639-S944
相关文献
1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年 第2期 (3)
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循环周期与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年 第3期 (2)
医院“三基”训练中现场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和考核-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 第7期 (4)
以上文献来自于
>> 查看更多相关文献
词条标签:
医疗急救卫生应用科学治疗疾病科学医学术语 健康百宝箱
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他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6btCAVsEzGAlB48EJOq

心肺复苏术

锁定

心肺复苏即心肺复苏术,更多含义,请参阅心肺复苏(多义词)。

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 特约专家 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陆一鸣(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 史雯(住院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

声明

本词条涉及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知识,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前内容仅供参考。

诚邀更多本领域专家帮助我们共同完善词条,为网民提供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现在加入)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目录

1疾病简介
发病原因
疾病分类
临床表现

2基础生命支持 BLS

3高级生命支持 ALS
气道控制
呼吸支持
复苏用药
心脏电击除颤

4脑复苏

5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终止抢救的标准

1疾病简介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1]。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心搏骤停伤病员的生命而赢得最宝贵的时间。

由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其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复苏学会制订的每五年更新一次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指导和规范在全球范围内的心肺复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发布最新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来表达实施紧急生命支持的重要性:(1)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2)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PR,强调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图1)

图1 chain of survival

chain of survival

发病原因

心搏骤停的原因可分为[2]心源性心搏骤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疾病分类

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3]:

1、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快速而极不规则、不协调的连续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频率为200-500次/分,这种心搏骤停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图2)。心室颤动如能立刻给予电除颤,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2、心室静止:心室肌完全丧失了收缩活动,呈静止状态。心电图表现呈一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多在心搏骤停一段时间后(如3~5min)出现。

3、心电-机械分离:此种情况也就是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心室肌可断续出现缓慢而极微弱的不完整的收缩。心电图表现为间断出现并逐步增宽的QRS波群,频率多为20-30次/分以下。由于心脏无有效泵血功能,听诊无心音,周围动脉也触及不到搏动。此型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最后以心室静止告终,复苏较困难。

心搏骤停的以上3种心电图类型及其心脏活动情况虽各有特点,但心脏丧失有效泵血功能导致循环骤停是共同的结果。全身组织急性缺血、缺氧时,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及相关激素,使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供血;缺氧又导致无氧代谢和乳酸增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急性缺氧对器官的损害,以大脑最为严重,随着脑血流量的急骤下降,脑神经元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迅速降低,细胞不能保持膜内外离子梯度,加上乳酸盐积聚,细胞水肿和酸中毒,进而细胞代谢停止,细胞变性及溶酶体酶释放而导致脑等组织细胞的不可逆损害。缺氧对心脏的影响可由于儿茶酚胺增多和酸中毒使希氏束及浦氏系统自律性增高,室颤阈降低;严重缺氧导致心肌超微结构受损而发生不可逆损伤。持久缺血缺氧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肝小叶中心性坏死等脏器损伤和功能障碍或衰竭等并发症。

室颤

室颤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无先兆症状,常突然发病。少数病人在发病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心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心脏停搏3~5秒 ,病人有头晕和黑朦;停搏5~10秒由于脑部缺氧而引起晕阙,即意识丧失;停搏10~15秒可发生阿-斯综合征,伴有全身性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停搏20~30秒呼吸断续或停止,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紫绀;停搏60秒出现瞳孔散大;如停搏超过4~5分钟,往往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害。辅助检查以心电图最为重要,心搏骤停4分钟内部分病人可表现为心室颤动,4分钟后则多为心室静止。

心搏骤停的识别一般并不困难,最可靠且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轻拍病人肩膀并大声呼喊以判断意识是否存在,以食指和中指触摸颈动脉以感觉有无搏动,如果二者均不存在,就可做出心搏骤停的诊断,并应该立即实施初步急救和复苏。如在心搏骤停5min内争分夺秒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病人有可能获得复苏成功且不留下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损害的后遗症;但若延迟至5min以上,则复苏成功率极低,即使心肺复苏成功,亦难免造成病人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的损害。因此在现场识别和急救时,应分秒必争并充分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注意不应要求所有临床表现都具备齐全才肯定诊断,不要等待听心音、测血压和心电图检查而延误识别和抢救时机。

2基础生命支持 BLS

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又称初步急救或现场急救,目的是在心脏骤停后,立即以徒手方法争分夺秒地进行复苏抢救,以使心搏骤停病人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通常按正规训练的手法可提供正常血供的25%—30%)。BLS的基础包括突发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的识别、紧急反应系统的启动、早期心肺复苏(CPR)、迅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除颤。对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早起识别和反应也被列为BLS的其中部分。在2010成人BLS指南对于非专业施救者和医务人员都提出了这一要求。BLS步骤由一系列连续评估和动作组成(图3):

图3 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关键基础生命支持步骤的总结

基础生命支持步骤

1、评估和现场安全:急救者在确认现场安全的情况下轻拍患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你还好吗?”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没有正常呼吸(即只有喘息),立刻启动应急反应系统。BLS程序已被简化,已把“看、听和感觉”从程序中删除,实施这些步骤既不合理又很耗时间,基于这个原因,2010心肺复苏指南强调对无反应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的成人,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并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2、启动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S)并获取AED:

(1)如发现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急救者应启动EMS体系(拨打120),取来AED(如果有条件),对患者实施CPR,如需要时立即进行除颤。
(2)如有多名急救者在现场,其中一名急救者按步骤进行CPR,另一名启动 EMS体系(拨打120),取来AED(如果有条件)。
(3)在救助淹溺或窒息性心脏骤停患者时,急救者应先进行5个周期(2min)的CPR,然后拨打120启动 EMS系统。

3、脉搏检查:对于非专业急救人员,不再强调训练其检查脉搏,只要发现无反应的患者没有自主呼吸就应按心搏骤停处理。对于医务人员,一般以一手食指和中指触摸患者颈动脉以感觉有无搏动(搏动触点在甲状软骨旁胸锁乳突肌沟内)。检查脉搏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秒,如10秒内仍不能确定有无脉搏,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4、胸外按压(circulation, C):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上或用胸外按压板垫于其肩背下,急救者可采用跪式或踏脚凳等不同体位,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胸骨下半部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手指不接触胸壁(图4)。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min,下压深度至少为125px,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各占50%左右,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对于儿童患者,用单手或双手于乳头连线水平按压胸骨,对于婴儿,用两手指于紧贴乳头连线下放水平按压胸骨。为了尽量减少因通气而中断胸外按压,对于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按压-通气比率为30:2。对于婴儿和儿童,双人CPR时可采用15:2的比率。如双人或多人施救,应每2分钟或5个周期CPR(每个周期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更换按压者,并在5秒钟内完成转换,因为研究表明,在按压开始1~2分钟后,操作者按压的质量就开始下降(表现为频率和幅度以及胸壁复位情况均不理想)。

胸外按压法于1960年提出后曾一直认为胸部按压使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的心脏受到挤压,引起心室内压力的增加和房室瓣的关闭,从而促使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按压放松时,心脏则“舒张”而再度充盈,此即为“心泵机制”。但这一概念在1980年以后受到“胸泵机制”的严重挑战,后者认为按压胸部时胸内压增高并平均地传递至胸腔内所有腔室和大血管,由于动脉不萎陷,血液由胸腔内流向周围,而静脉由于萎陷及单向静脉瓣的阻挡,压力不能传向胸腔外静脉,即静脉内并无血液返流;按压放松时,胸内压减少,当胸内压低于静脉压时,静脉血回流至心脏,使心室充盈,如此反复。不论“心泵机制”或“胸泵机制”,均可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更强调持续有效胸外按压,快速有力,尽量不间断,因为过多中断按压,会使冠脉和脑血流中断,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

胸外按压法

5、开放气道(airway, A):在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CPR及ECC指南中有一个重要改变是在通气前就要开始胸外按压。胸外按压能产生血流,在整个复苏过程中,都应该尽量减少延迟和中断胸外按压。而调整头部位置,实现密封以进行口对口呼吸,拿取球囊面罩进行人工呼吸等都要花费时间。采用30:2的按压通气比开始CPR能使首次按压延迟的时间缩短。有两种方法可以开放气道提供人工呼吸:仰头抬颏法(图5)和推举下颌法。后者仅在怀疑头部或颈部损伤时使用,因为此法可以减少颈部和脊椎的移动。遵循以下步骤实施仰头抬颏:将一只手置于患儿的前额,然后用手掌推动,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颏骨附近的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注意在开放气道同时应该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仰头举颏法

6、人工呼吸(breathing, B):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该持续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如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使胸廓起伏,可再次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给予第二次通气;过度通气(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可能有害,应避免。

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借助急救者吹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从而减轻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方法为:将受害者仰卧置于稳定的硬板上,托住颈部并使头后仰,用手指清洁其口腔,以解除气道异物,急救者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病人的鼻孔,用自己的双唇把病人的口完全包绕,然后吹气1秒以上,使胸廓扩张;吹气毕,施救者松开捏鼻孔的手,让病人的胸廓及肺依靠其弹性自主回缩呼气,同时均匀吸气,以上步骤再重复一次。对婴儿及年幼儿童复苏,可将婴儿的头部稍后仰,把口唇封住患儿的嘴和鼻子,轻微吹气入患儿肺部。如患者面部受伤则可妨碍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进行口对鼻通气。深呼吸一次并将嘴封住患者的鼻子,抬高患者的下巴并封住口唇,对患者的鼻子深吹一口气,移开救护者的嘴并用手将受伤者的嘴敞开,这样气体可以出来。在建立了高级气道后,每6-8秒进行一次通气,而不必在两次按压间才同步进行(即呼吸频率8-10次/min)。在通气时不需要停止胸外按压。

7、AED除颤:室颤是成人心脏骤停的最初发生的较为常见而且是较容易治疗的心律。对于VF患者,如果能在意识丧失的3-5min内立即实施CPR及除颤,存活率是最高的。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或在监护心律的住院患者,迅速除颤是治疗短时间VF的好方法。除颤会在下文作进一步阐述。

3高级生命支持 ALS

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又称二期复苏或高级生命维护,主要是在BLS基础上应用器械和药物,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循环,识别及控制心律失常,直流电非同步除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治疗原发疾病。ALS应尽可能早开始。

气道控制

(1)气管内插管:如有条件,应尽早作气管内插管,因气管内插管是进行人工通气的最好办法,它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解剖死腔,保证有效通气量,为输氧、加压人工通气、气管内给药等提供有利条件。当传统气管内插管因各种原因发生困难时,可使用食管气管联合插管实施盲插,以紧急给病人供氧。

(2)环甲膜穿刺:遇有紧急喉腔阻塞而严重窒息的病人,没有条件立即作气管切开时,可行紧急环甲膜穿刺,方法为用16号粗针头刺入环甲膜,接上“T”型管输氧,即可达到呼吸道通畅、缓解严重缺氧情况。

(3)气管切开:通过气管切开,可保持较长期的呼吸道通畅,防止或迅速解除气道梗阻,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气道阻力和解剖无效腔,增加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加压给氧及气管内滴药等, 气管切开常用于口面颈部创伤而不能行气管内插管者。

呼吸支持

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呼吸支持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开始一般主张吸入纯氧。吸氧可通过各种面罩及各种人工气道,以气管内插管及机械通气(呼吸机)最为有效。简易呼吸器是最简单的一种人工机械通气方式,它是由一个橡皮囊、三通阀门、连接管和面罩组成。在橡皮囊后面有一单向阀门,可保证橡皮囊舒张时空气能单向进入;其侧方有一氧气入口,可自此输氧10~15L/min,徒手挤压橡皮囊,保持适当的频率、深度和时间,可使吸入气的氧浓度增至60%~80%。

复苏用药

复苏用药的目的在于增加脑、心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纠正酸中毒和提高室颤阈值或心肌张力,以有利于除颤。复苏用药途经以静脉给药为首选,其次是气管滴入法。气管滴入的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纳洛酮及安定等。一般以常规剂量溶于5~10ml注射用水滴入,但药物可被气管内分泌物稀释或因吸收不良而需加大剂量,通常为静脉给药量的2~4倍。心内注射给药目前不主张应用,因操作不当可造成心肌或冠状动脉撕裂、心包积血、血胸或气胸等,如将肾上腺素等药物注入心肌内,可导致顽固性室颤,且用药时要中断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故不宜作为常规途经。复苏常用药物如下:

(1)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通过α受体兴奋作用使外周血管收缩(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除外),有利于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脉灌注和心、脑血流量;其β-肾上腺素能效应尚存争议,因为它可能增加心肌做功和减少心内膜下心肌的灌注。对心搏骤停无论何种类型,肾上腺素常用剂量为每次1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隔3-5min重复1次。近年来有人主张应用大剂量,认为大剂量对自主循环恢复有利,但新近研究表明大剂量肾上腺素对心搏骤停出院存活率并无改善,且可出现如心肌抑制损害等复苏后并发症。故复苏时肾上腺素理想用药量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如果IV/IO通道延误或无法建立,肾上腺素可气管内给药,每次2-2.5mg。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也可以用一个剂量的血管加压素40U IV/IO替代第一或第二次剂量的肾上腺素。

(2)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骤停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对高度阻滞应迅速准备经皮起搏。在等待起搏时给予阿托品0.5mg,IV。阿托品的剂量可重复直至总量达3mg。如阿托品无效,就开始起搏。在等待起搏器或起搏无效时,可以考虑输注肾上腺素(2-10μg/min)或多巴胺,(2-10μg/kg.min)。胺碘酮可在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对CPR、除颤、血管升压药无反应时应用。首次剂量300mg静脉/骨内注射,可追加一剂150mg。 利多卡因可考虑作为胺碘酮的替代药物(未定级)。首次剂量为1-1.5mg/kg,如果室颤和无脉性室速持续存在,间隔5-10min重复给予0.5-0.75mg/kg静推,总剂量3mg/kg。 镁剂静推可有效终止尖端扭转型室速,1-2g硫酸镁,用5%GS 10ml稀释5-20min内静脉推入。

心脏电击除颤

电击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的最有效方法,应早期除颤。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心搏骤停是由心室颤动所致,75%发生在院外,20%的人没有任何先兆,而除颤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就下降7%~10%。除颤波形包括单相波和双相波两类,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成人发生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应给予单向波除颤器能量360焦耳一次除颤,双向波除颤器120~200焦耳。如对除颤器不熟悉,推荐用200焦耳作为除颤能量。双相波形电除颤: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150~200 J即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低能量的双相波有效,而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高能量单相波除颤相似或更有效。儿童第1次2J/kg,以后按4J/kg计算。电除颤后,一般需要20~30s才能恢复正常窦性节律,因此电击后仍应立刻继续进行CPR,直至能触及颈动脉搏动为止。持续CPR、纠正缺氧和酸中毒、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可连续使用)可提高除颤成功率。

电击除颤的操作步骤为:①电极板涂以导电糊或垫上盐水纱布;②接通电源,确定非同步相放电,室颤不需麻醉;③选择能量水平及充电;④按要求正确放置电极板,一块放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心底部),另一块放在左腋前线第5~6肋间(心尖部)(图6);⑤经再次核对监测心律,明确所有人员均未接触病人(或病床)后,按压放电电钮;⑥电击后即进行心电监测与记录。

除颤器

目前已出现电脑语音提示指导操作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大大方便了非专业急救医务人员的操作,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AED使复苏成功率提高了2~3倍,非专业救护者30分钟就可学会。AED适用于无反应、无呼吸和无循环体征(包括室上速、室速和室颤)的患者。公众启动除颤(PAD)要求受过训练的急救人员(警察、消防员等),在5分钟内使用就近预先准备的AED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电击除颤,可使院前急救生存率明显提高(49%)(图7)。

2010年新指南建议应用AED时,给予1次电击后不要马上检查心跳或脉搏,而应该重新进行胸外按压,循环评估应在实施5个周期CPR(约2分钟)后进行。因为大部分除颤器可一次终止室颤,况且室颤终止后数分钟内,心脏并不能有效泵血,立即实施CPR十分必要。

除颤器

4脑复苏

很多心脏停搏患者即使自主循环恢复以后脑功能也不能完全恢复,而约80%复苏成功的患者昏迷时间超过1小时。在入院患者中,神经功能转归良好率为本1%~18%,而其他或者死亡或者成为持续性植物状态。研究表明各种药物在脑复苏领域疗效甚微,而亚低温(32~35OC)对脑具有保护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对心脏停搏患者脑复苏的降温技术有多种,如体表降温的冰袋、冰毯、冰帽等,但降温速度缓慢。快速注入大量(30mL/kg)冷却(4OC)液体(如乳酸盐溶液),能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但易出现病人输注液体过量。最近出现一种血管内热交换装置,能快速降温和维持病人低温状态,还能准确控制温度。基于一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国际复苏学会提出:对于昏迷的成人院外VF性心脏骤停ROSC(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摄氏度,并维持12~24小时。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脏骤停,或具有以下心律失常之一:无脉性点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发性轻度亚低温(>32摄氏度)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

5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

非专业急救者应持续CPR直至获得AED和被EMS人员接替,或患者开始有活动,不应为了检查循环或检查反应有无恢复而随意中止CPR。对于医务人员应遵循下述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抢救的标准。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1)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按压一次可触摸到颈动脉一次搏动,若中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则应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如果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说明病人心搏已恢复。

(2)面色(口唇):复苏有效时,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3)其他:复苏有效时,可出现自主呼吸,或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甚至有眼球活动及四肢抽动。

终止抢救的标准

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

(1)患者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
(2)无心搏和自主呼吸,CPR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EMS人员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
(3)有EMS人员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7张)
1/1
参考资料
1.  罗学宏主编. 急诊医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P432-436.
2.  李春盛主编.急诊医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P120-121
3.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Circulation. 2010;122:S639-S944
相关文献
1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年 第2期 (3)
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循环周期与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年 第3期 (2)
医院“三基”训练中现场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和考核-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 第7期 (4)
以上文献来自于
>> 查看更多相关文献
词条标签:
医疗急救卫生应用科学治疗疾病科学医学术语 健康百宝箱
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他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CPR

维基周边,你身边的维基百科!立刻关注“维基周边”微信公众账号,了解你周围的大千世界
[关闭]

心肺复苏[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CPR)

维基百科的医学内容只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

本条目包含指南或教学内容。

请借由移除或重写指南段落来改善条目,或在讨论页提出讨论。

本条目存在如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本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09年3月26日)

本条目导言部分也许不足以概括其内容。


对成人进行的心肺复苏术

目录  [隐藏]

1 前言

2 流行病学

3 心跳停止及生存之链

4 心肺复苏术

4.1 简单化

4.2 非专业与专业施救者之心肺复苏术之不同

4.3 年纪的分野

4.4 对小孩使用自动体外去颤器及去颤术

4.5 行动顺序

4.6 检查呼吸及急救换气

4.6.1 意识的判断

4.6.2 检查呼吸

4.6.3 急救呼气

4.6.4 并发症状

4.7 胸部按压

4.7.1 婴儿

4.7.2 儿童

4.7.3 成人

4.8 新生儿之心肺复苏

5 核发心肺复苏术认证卡单位(台湾)

6 香港认可之心肺复苏或急救资格训练机构

7 索引

前言[编辑]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并非单一的技术,它包含了一系列的评估及行动。近来,我们更了解到心跳停止并非单一的问题,因此,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的心跳停止之病因而有所变通,这项议题在研究者之间引起了很大的思辩,然而,争辩只终归到一句话:“如何使更多民众及医护人员学会心肺复苏术并成功的运用这项技巧?”而搭配海姆立克急救法即为基本救命术。


心肺复苏术训练搭配AED使用

流行病学[编辑]

在美国,急性心跳停止是重要的死因之一,到院前死亡的确切数目,虽然不同的研究间数据差异不小,美国疾病管制局估计每年约有33万人在到院前及急诊室因冠心病而死亡,这其中有25万人无法活着到达医院。在北美洲,急性心跳停止的年发生率为每0.55/1000人。

心跳停止及生存之链[编辑]

大多数心跳停止的患者,其心脏会在某个时间点,出现心室纤维颤动。心室纤维颤动有一些进程,倘若去颤术能在患者倒下之五分钟内实行,则整体急救将有最大的成功率。正因为大部份的突发状况并不允许五分钟内保证一定有医护人员到达患者身边,因此,要达到最大的生存率,只能仰赖一般大众对心肺复苏术的熟稔

社区内随手可得的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在机场、客机、赌场及医院里,已经证明了结合上述二者可得到特别高的救活率。

心肺复苏术不管是在电击前或电击后,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当心室纤维颤动造成的急性心跳停止发生,若心肺复苏术能在第一时间施行,则患者的生存机会将提高二至三倍,在此情况下,心肺复苏术必须一直持续到自动体外去颤器或手动去颤器的到来。倘若患者历经了五分钟左右的心室纤维颤动而没有接受任何处置,则先行短暂的心肺复苏术(将血液推到大脑及心脏)再实行去颤的手段,已知可比直接施行去颤术,得到更好的成果。而电击完后立即再行心肺复苏术(不要浪费时间检查患者),也是一样重要的,因大部分的患者在电击后都呈现心跳停止或无脉搏电流活动,而心肺复苏可能将上述情形转换成灌流性心律。

并非所有的死亡都是来自急性心搏停止及心室纤维颤动。有未知比例的患者,其猝倒的病因是窒息,比如溺水或药物中毒。而在儿童,窒息则是占最大部份急性心跳停止的病因(在成人,最大的病因为心室纤维颤动),约5至15%才是来自心室纤维颤动。在动物的实验上,证实了在窒息时,最好的急救成果,来自于压胸及换气,然而,即使没有人工呼吸,光是胸部按压,也比什么都不做,还来得成效高。

心肺复苏术[编辑]

自2010年起,基本救命术的程序被大幅简化,过去是先实行A步骤保持呼吸畅通,接着B步骤是人工呼吸,再来是C步骤胸部按压,但是新版改为先实行C步骤胸部按压,再实行A步骤保持呼吸畅通,接着B步骤是人工呼吸。目前正确口诀为:叫、叫、C、A、B。 一般情况每次按压只是1/3的正常心输出量。

简单化[编辑]

根据2005年颁布的临床指引,基本救命术的程序被简化了,主要是为减少在婴儿、小孩及成年患者上的步骤及技术差异,这些简化,有许多是特别为了一般无医疗背景的民众所设想的。这其中有一项全新的建议:除了新生儿外,面对所有的婴儿、儿童及成年患者,当急救者只有一人时,压胸及换气次数的比率一律为30:2(旧的建议为15:2)。

非专业与专业施救者之心肺复苏术之不同[编辑]

心肺复苏术的技术,会根据施救者是否具有医疗专业背景,而有不同的建议,其建议如下:

非专业性施救者给予无反应之患者两次急救换气后,应立即施行压胸及换气。意即,当一般民众遇到无反应的患者时,他们不需要去学习评估脉搏或循环征象。

非专业性施救者不再学习单独施予急救换气而无压胸的相关技巧。

若只有一名急救员在场时,急救步骤应该根据患者最可能的病因而有所变化

当一个人突然倒下,不论那个人的年龄为何,在场的单独的急救员应立即打电话给紧急医疗系统并取得自动体外去颤器(若在场随手可得),之后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及使用自动体外去颤器。

当一个人可能因窒息性心搏停止(如溺水)而无任何反应时,不论那个人的年龄为何,在场的单独的急救员应先给予五轮(约两分钟)的心肺复苏术,再离开患者去打电话给紧急医疗系统并取得自动体外去颤器,接着再回来继续施行心肺复苏术,并使用自动体外去颤器。

面对一个无反应无呼吸的患者,急救员应在施予两次急救换气后试着去感觉脉搏,此动作不能超过十秒钟。若急救员无法在十秒钟内判定眼前的病患是否有脉搏,此时应当立即开始周期性的压胸及换气。

当一个人呼吸停止但有灌流性心律(即有脉搏)时,急救员应施予急救换气(不做压胸),建议速率在成年患者为每分钟10至12次,婴儿及儿童患者为每分钟12至20次。

若患者没有被建立进级的呼吸道(如气管内插管、硬弯式喉头罩气管插管组、食道气管组合管),则医护人员应施予周期性的压胸及换气。一旦进级的呼吸道已建立(表示在场应有两名以上的医护人员),则无论是婴儿、儿童或成年患者,则两名医护人员不再“周期性”地给予压胸及停止压胸去换气。此时,压胸的急救者应不间断地给予每分钟一百下的压胸,提供换气的急救者应每分钟给予8至10次的换气,并注意避免换气次数过多的情况发生。两名施救者应以两分钟为间隔,轮番交换,以避免压胸者因疲劳而导致压胸的品质及速率下降。若在场有多名的急救员,则每个人应轮番执行压胸的动作,每次两分钟。换手的动作要快(最好在五秒内),以确保压胸被打断的情况能减到到最小。

年纪的分野[编辑]

小孩及大人的心跳停止的病因相异,因此,针对婴儿及儿童的急救步骤的建议,势必得和针对成年人者,有所不同。然而,没有单一的解剖性或生理性的特征可以分辨小孩及大人,也没有科学证据能定出一个特定的年纪以适用成人之步骤,因此,现行对年纪的分野,纯为考量实用性及便于学习。

对新生儿患者建议的心肺复苏术,适用于刚出生者,直到其离开医院为止。婴儿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指引,适用于年纪不到一岁的患者。

针对非专业性施救者的儿童心肺复苏术,适用于年纪约在一至八岁的病患;而针对非专业性施救者的成人心肺复苏术,则适用于年约八岁以后的患者。为了使非专业性施救者能减少学习的负担,这项年龄的建议和两千年颁布的指引是相同的。

针对医护人员的儿童心肺复苏术,适用于年纪在一岁至青春期初(约十二至十四岁),界定的方法是判别第二性征的存在与否。医院(尤其是儿童医院)或儿童加护病房可以选择将儿童心脏救命术的适用对象套到全部的儿科患者(一般上至十六到十八岁),而非以青春期与否来判断施行成人心脏救命术或儿童心脏救命术。

对小孩使用自动体外去颤器及去颤术[编辑]

在医院外,当一个儿童被发现时已经呈现心跳停止的状态,则不管是非专业性施救者或医护人员,都应先给予五轮的(约两分钟)的心肺复苏术,之后才接上自动体外去颤器。之前有提到,大部份发生在儿童的心跳停止,病因并非心室纤维颤动,若是立即接上并执行自动体外去颤器(需要停止一切动作以分析心律),将延迟急救换气及压胸的时机,而儿童正是最有可能受益于压胸及换气的族群。

若医护人员目睹 儿童突然倒下,则该医护人员应以最快的速度,使用自动体外去颤器。

针对小于一岁的婴儿能否使用自动体外去颤器的议题,目前没有明确赞成或反对的建议。

面对一岁到八岁的儿童,若可行的话,急救员应使用儿科专用减轻电流量的去颤装置,这类针对儿科病人设计的减少电流量之装置,其适用年龄最大可至八岁(约25公斤重或约127厘米高),传统的自动体外去颤器则适用于八岁以上的小孩(重25公斤以上或高127厘米以上)及成年人。而儿科专用的去颤装置则不该使用在八岁以上的患者,因这类装置所提供的电流量,对较大的孩童、青少年或成年人来说,是不足的。

在医院里的急救,急救员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并在第一时间使用自动体外去颤器或手动去颤器。使用手动去颤器时,首次电击使用每公斤体重两焦耳的能量,而接续的电击使用每公斤体重四焦耳的能量。

行动顺序[编辑]

若在发生心跳停止的现场,有多人在场,则许多事可同时进行。一或多名受过训练的急救员,应待在现场以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同时请旁观者打电话给紧急医疗系统并取得自动体外去颤器(若有的话),如果只有一名急救员在场,则行动顺序如下所述(更详尽的细节,可参照成人基本救命术、去颤术及儿童基本救命术):

针对无反应的成年患者,非专业性施救者的行动如下:

若只有一位急救者,应先打电话给紧急医疗系统并取得自动体外去颤器(若有的话),急救员应立即回到患者身边并开始心肺复苏术及使用自动体外去颤器(若情况许可)。

非专业性施救者应先打开呼吸道并检视是否有正常呼吸,若无正常呼吸,则给予两口急救换气。

在急救换气后,急救员应立即开始交替性地三十下压胸及两次换气,并在情况许可时,尽速使用自动体外去颤器。

针对无反应的婴儿或孩童,非专业性施救者的行动如下:

急救员先打开呼吸道并检查有无呼吸,若没有呼吸,则给予两口急救换气,换气的量则是刚好足以目睹胸部鼓起。

急救员接着应施行五轮(每轮含三十下压胸及两次换气)的心肺复苏术(历时约两分钟),之后才离开现现以致电紧急医疗系统并取得自动体外去颤器(若有的话)。先施行心肺复苏术的理由,在于窒息性心跳停止(包括原发性呼吸停止)较常发生在儿童族群,而儿童也比较能从先行的心肺复苏术受益。

一般而言,对医护人员建议的急救程序和针对非专业性急救员者大致相同,除了以下数点:

若只有一名医护人员在场且目睹了患者突然倒下,则无论患者的年龄为何,急救员应先确认患者无反应,之后打电话给紧急医疗系统并取得自动体外去颤器(若有的话),再回来施行心肺复苏术及使用自动体外去颤器。心律不整是造成突然倒下的最多数原因,而这类心律不整,有可能是需要靠电击才能救治。

若只有一名医护人员在场,而现场患者很可能是遭受了窒息性原因造成的心跳停止(如溺水),则急救员应先施行五轮(约两分钟)的心肺复苏术(三十下压胸及两次换气),之后才离开患者去打电话给紧急医疗系统。

如前所述,医护人员会使用一些非专业性急救员不会学到的技巧。

检查呼吸及急救换气[编辑]

意识的判断[编辑]

通过轻轻拍受者肩部查意识是否存在,并迅速判断其有无呼吸、心跳、大血管搏动等。

检查呼吸[编辑]

当非专业性急救员在检查一个无反应成年人的呼吸时,所该判断的是正常的呼吸,这项原则应可帮助非专业性急救者去分辨患者是否有呼吸(表示不需要心肺复苏术)或是有临终喘息(表示患者有可能已经心跳停止并需要心肺复苏术)。当非专业性急救员在检查婴儿或儿童的呼吸时,应该判断的是呼吸的有无,因婴儿及孩童常会有不正常的呼吸型式,但却是合适的。

医护人员应检查成年患者是否有适当的呼吸,某些病患的呼吸会有不足,而需要额外施予换气。针对婴儿及儿童的换气评估,则要参照儿童心脏救命术。

急救呼气[编辑]

每一口急救呼吸要持续一秒钟,并使患者胸部产生可视的起伏,其它建议如下:

医护人员应特别注重对婴儿或儿童患者提供有效的换气,因为窒息性心跳停止比突发性心跳停止更常发生在小孩身上。要确保有效的急救呼气,必要时需再次打开呼吸道并重新尝试换气,急救员可能需要试很多次,以提供两次有效的呼气。

当医护人员对有脉搏的患者提供急救呼气而无压胸时,对婴儿及儿童的速率是每分钟12到20次,对成年患者的速率是每分钟10到12次。

如前所述,在两名急救员的心肺复苏术中,当进级的呼吸道建立后(如气管内插管、硬弯式喉头罩气管插管组、食道气管组合管),压胸者应不停地给予每分钟一百下的胸部按压,不因换气动作而有所停顿;而负责换气的急救员,则予每分钟8到10次的换气。

并发症状[编辑]

按压时可能会导致的并发症有:胸骨骨折、肋骨骨折、血心包、心包积液、张力性气胸、胸腔积血等,请在复苏后关注复苏过程中有否导致并发症状出现。

胸部按压[编辑]

针对婴儿及儿童,不管是非专业性急救员或医护人员,按压部位:一手掌根部压于胸骨体于剑突上5CM左右,另一手按于此手,例如,直接按压胸骨如为右手,请将左手按压于右上背上,令右手各手指离开受压人胸壁,双臂不可弯曲,应当绷直双臂,以肩部或上半身力量下压,目前建议按压幅度要到达3CM~5CM。小儿下压幅度约2.5CM。针对所有的患者,施救者应用力压、快速压(速率每分钟一百下),并在每一下按压间,让胸部回复至原本的形状,并且将压胸的中断减到最小的程度。

因为儿童的体形差异性大,急救员不一定只能用一只手对所有的儿童施行压胸。急救员可根据情况,使用一只或两只手(如同针对成人),按压儿童胸部至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深。

非专业性施救者应对所有患者(婴儿、儿童及成年人)探用30:2的压胸-换气比。医护人员使用30:2压胸换气比的时机,在:1.现场只有一名医护人员、2.所有情况的成人心肺复苏术;医护人员使用15:2压胸换气比的时机,在婴儿及儿童患者且现场有两名急救员时。

婴儿[编辑]

非专业性施救者及医护人员应在婴儿乳头连线下缘(胸骨的下半部)实行胸部按压。

非专业性施救者使用两根指头按压婴儿胸部,并使用30:2的压胸-换气比。

单独一名医护人员,应使用两根指头按压婴儿胸部。

有两名医护人员时,在进级呼道未被建立前,应使用15:2的压胸-换气比,执行压胸的医护人员,若情况许可,请使用

儿童[编辑]

成人[编辑]

单人施救 -- 以2:30 的比率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及体外心脏压法,即在溺者胸部施压 30次,然后再深吹气2次,由于灌气时必须暂停施压,因此连续30次的施压时须以每分钟80次较快速进行,以取得每分钟施压60次之实际效果 (2:30)

双人施救 -- 由于体外心脏压法须与人工呼吸配合施行,因此最好有两名施救人员,其中一名在溺者身旁施行体外心脏压法,另一名则留在溺者头部侧,使其头部后仰,并继续灌气入肺部, 运用两人拯救法时,心外压速率为每分钟60次,如不停的进行,则可保持足够的血液流动量及血压, 并使血液流回心脏, 此心外压速率非常实用既可避免疲劳,又方便以每秒钟压一次来计算时间,并可在不中断按压进行下,每压5次,深吹灌气一次,以达到最适当的灌气及血液循环比率 (1:5)

新生儿之心肺复苏[编辑]

核发心肺复苏术认证卡单位(台湾)[编辑]



台北市心肺复苏术训练登录卡

中华民国红十字会

行政院卫生署指定之急救教育推广与咨询中心

香港认可之心肺复苏或急救资格训练机构[编辑]

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

香港红十字会

职业安全健康局

索引[编辑]

Part 3: Overview of CPR. Circulation 112: IV-12-18IV-;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as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05.166552
分类:心肺复苏
导航菜单
创建新账户登录条目讨论 大陆简体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首页
分类索引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条目
帮助
帮助
社区专页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询问处
字词转换
IRC即时聊天
联系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
其他语言
Afrikaans

Беларуская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ца)
Български
Bosanski
Català
攁愀琁椀渀愀
Deutsch
Ελληνικ
English
Esperanto
Espa漀氀

Suomi
Fran愀椀猀
Frysk
Gaeilge

Hrvatski
Bahasa Indonesia
Italiano
日本語

Lietuvi
Монгол
Bahasa Melayu
Nederlands
Norsk bokm氀
Occitan
Polski
Português
Rom渀
Русский
Simple English
Sloven椁渀愀
Српски / srpski
Svenska


Türk攀
Укранська


粵語
编辑链接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18:59。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谀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cuihaiyin_565103314.htm

崔海银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 山东省交通医院 胸心外科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崔海银大夫本人发表 收藏本站崔海银大夫信息中心页

首页患者服务区电话咨询文章患友会心意礼物

当前位置: 好大夫在线 > 崔海银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检查

心肺脑复苏

发表者:崔海银 885人已访问

心肺脑复苏
   
肺部结构

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急性原因导致的心脏突然失去有效排血能力的病理生理状态,也意味着临床死亡的开始。针对心跳骤停所采取的一切抢救措施,称为“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由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病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因此,从70年代开始又把“心肺复苏”发展为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
  
心跳骤停的原因、类型和诊断

心跳骤停的原因

  引起心跳骤停的原因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前者如冠心病(最为多见)、心肌炎、心肌病、心瓣膜病、心包填塞、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后者如如触电、溺水、药物中毒、颅脑外伤、严重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手术、治疗操作与麻醉意外等。但无论出自何种原因,均由于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冠脉灌注量减少、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排血量下降等机制而导致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的类型

  根据心脏状态和心电图表现,心搏停止分三种类型

  1、心搏停顿 心脏完全丧失收缩活动,呈静止状态,ECG呈一平线或偶见心房P波。

  2、心室纤颤 心室心肌呈不规则蠕动,但无心室搏出。ECG上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在心搏停止早期最常见,约占80%。

  3、心一电机械分离 心肌完全停止收缩,心脏无搏出,ECG上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

  以上三种类型,可互相转化,但其后果均是心脏不能有效泵血,故均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心跳骤停诊断

  对心跳骤停的诊断必须迅速、果断,最好在30秒内明确诊断,凭以下征象即可确诊:

  1、 清醒病人神志突然消失,呼之不应;

  2、 大动脉搏(颈动脉或股动脉)动消失;

  3、 瞳孔散大;

  4、 呼吸停止或呈喘息样呼吸。

  其中1、2条标准最为重要,凭此既可以确诊心跳骤停的发生。切忌对怀疑心跳骤停的病人进行反复的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或等待ECG描记而延误抢救时机。瞳孔散大虽然是心跳骤停的重要指征,但反应滞后且易受药物等因素影响,所以临床上不应等瞳孔发生变化时才确诊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

  心跳骤停常是骤然发生,能否迅速准确的开始抢救室决定复苏成败的关键因素。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心跳骤停,现场抢救时的基础生命支持措施相同,即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B(Breathing)人工呼吸;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建立人工循环。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施行人工呼吸的首要条件,其常用的方法有:

  1、仰头抬颏法

  2、托下颌法

  3、清洁呼吸

人工呼吸

  目的是保证机体的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当呼吸道通畅后,立即施行人工通气,以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效果最好,但在现场,无此设备,应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正常人呼出气的含氧量浓度为16~18%,如病人肺脏正常,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吹入气量于正常潮气量的两倍,这种气体足可用于复苏。

  一、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1、将患者置仰卧位,头后抑,迅速松解衣和裤带以免障碍呼吸动作,急救者一手按住额部,另一手抬起颈部。

  2、如病人牙关紧闭或下颌松弛,将抬颈之手来支持下颌并使口部微张,以便于吹气。

  3、急救者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以嘴唇密封住患者的口部,用力吹气,直至病人胸部隆起为止。

  4、当病人胸部隆起后即停止吹气,放开紧捏的鼻孔,同时将口唇移开,使病人被动呼气。

  5、当病人呼气结束即行第二次吹气,吹气时间约占呼吸周期的1/3,吹气频率为14-16次/min。若仅一个人实施复苏术,则每心脏按压15次后,迅速大力吹气两口,若两人实施复苏术,则每心脏按压5次吹气1次。

  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致胃膨胀,吹气期压迫环状软骨以关闭食道的方法可有一定预防作用,但不如食道堵塞如喉罩气道效果良好。压迫上腹部以逐出胃内气体的方法,易致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弊多利少,一般不宜采用。

  二、口对鼻及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

  三、口对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法

人工循环

  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最迅速有效的是胸外心脏按压法。

  (一)胸外心脏按压法

  1、胸外心脏按压法操作要点:

  (1)体位:即患者体位;患者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

  (2)部位:即按压部位,操作者位于病人一侧,以一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剑突上二横指宽距离),手掌与胸骨纵轴平行以免按压肋骨,另一手掌压在该手背上。

  (3)姿势:即操作者身体姿势;操作者肘关节伸直,借助双臂和躯体重量向脊柱方向垂直下压。不能采取过快的弹跳或冲击式的按压,开始的一、二次用力可略小,以探索病人胸部的弹性,忌用力过猛,以免发生肋骨骨折、血气胸和肝脾破裂的并发症。

  (4)深度:按压深度;每次按压,成人使胸骨下压4-5cm;儿童3cm±;婴幼儿2cm。按压后放松胸骨,便于心脏舒张,但手不能离开按压部位。待胸骨回复到原来位置后再次下压,如此反复进行。

  (5)频率:按压频率为80-100次/min。

  2、胸外心脏按压的并发症

  由于按压时操作不当,可发生肋骨骨折,折断的肋骨骨折端可刺伤心、肺、气管以及腹腔脏器或直接造成脏器破裂,从而导致气胸、血胸,肝、脾、胃、膈肌破裂,脂肪栓塞等。

  3、关于胸外心脏按压机制

  胸外心脏按压时,血流的产生主要有“心泵”和“胸泵”两种机制。“心泵机制”理论认为,胸部按压时,心脏由于受到胸骨和脊柱的挤压,导致心脏内的血液射向 主动脉,形成血流。“胸泵机制”理论则认为,胸外按压引起胸内压升高,导致肺血管床中的血液流经心脏进入全身血管。此时,心脏就象一根输送血液的管道,失 去了瓣膜的功能,而胸腔入口处的静脉瓣保证了血液向动脉方向流动。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当胸外心脏按压时,人工循环的动力有可能“心泵”、“胸泵”两种机制 共存,在一定条件下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胸内心脏按压法

  与胸外心脏按压相比,胸内心脏按压的效果较优,作胸内心脏按压时其心排血量可达正常的40~60%。脑血流量可达正常的60%以上,心肌血流量达正常的 50%以上。而标准的胸外心脏按压时,脑血流量为0-30%(平均9%),心肌血流量正常的3-4%,且有舒张压低、静脉峰压高缺点,这样就降低了脑灌注 压(脑灌注压为MAP-(颅内压+静脉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为舒张压-左室舒张末压)。此外胸内心脏按压时,可以直接观察心脏情况,确定 心肌张力,便于心内注药和电击除颤。

  1、适应证及时机

  (1)经标准的胸外心脏按压10-15分钟无效者。有的作者把这个时限定为3-5分钟,并认为如果在抢救心跳骤停病人时首选胸内心脏按压则有可能抑救成活 更多的病人。这适用于医院内包括手术室、各种监护室、急诊室的心肺复苏。在这些地方应把标准的胸外心脏按压法作为应急措施,在进行按压的同时应准备开胸胸 内心脏按压。

  (2)严重的胸部外伤伤员的心肺复苏,应把胸内心脏按压法作为首选,因为只有开胸才能救治可能有的心包填塞及内出血或张力性气胸,甚至胸内大血管的出血。

  (3)在手术中发生的心跳停止,尤其是已经开胸者。另外,腹内大出血一时不易控制者,在膈肌上临时阻断主动脉行胸内心脏按压法是救急的有效措施。

  (4)胸廓或脊柱畸形伴心脏移位者。

  (5)多次胸外除颤无效的顽固室颤。

  2、开胸心脏按压的方法和步骤

  (1)切口选择 在心脏术后或胸壁已有前或前外切口的患者,可由原切口进入胸腔。在其他病人,可选择左第4或第5肋间前外切口进入。切开速度要快,如暴露不佳,可切断第5 或第4肋软骨。在切开前,如有条件可快速消毒皮肤和铺无菌巾(但不应间断胸外心脏按压),以减少切口感染。否则,为了争取时间,亦可在未消毒的情况下进 行,待心脏复苏后,再行消毒,彻底冲洗手术野,铺无菌巾,术后并用大量抗生素。

  (2)心脏按压 进入胸腔后,首先挤压心脏,以建立循环。除非有心包填塞,一般不先忙于切开心包,以免延长停搏时间,挤压2-3min后,如无效,再于左膈神经前方1cm处纵行切开心包,再行心脏挤压。其方法有:

  ①单手挤压法 以右手握住心脏,4指放在左室后方。拇指放在右室前方。

  ②双手挤压法 左手4指置于右室前方,右手4指置于左室后方,右方拇指置于左手指之上以加强挤压力量。

  ③单手推压法 若用左前外切口,可把右手置于心脏后方,将之推向胸骨背侧,进行挤压。

  (三)按压心脏有效的表现

  无论是胸外或胸内按压心脏,按压心脏有效的表现:

  ①大动脉能触摸到搏动;②可测到血压,收缩压≥8.0Kpa(60mmHg);③紫绀的口唇渐转为红润;④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甚至出现自主呼吸。

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

  是在BLS基础上,应用药物、辅助设备和特殊技术恢复并保持自主呼吸和循环。包括:给药和输液(Drug and fluids),心电监测(ECG)、心室纤颤治疗(Fibrillation treatment)等手段,为自主心脏复跳和脑复苏提供有利条件。

控制气道

  1、口咽和鼻咽通气道 可免除舌后坠而堵塞气道,但在放置时,需病人维持适当的头后仰位,以免通气道滑出。

  2、喉罩 喉罩由通气密封罩和通气管组成。通气密封罩呈椭圆形,用软胶制成,周边隆起,注气后膨胀,罩在咽喉部可密封气道,可与麻醉机和呼吸机相连。

  3、气管插管 最有效、最可靠的开放气道方法。但此项操作应由收过专门训练的救护人员进行。

人工通气和氧疗

  1、简易呼吸器

  2、麻醉机和呼吸机应用

药物治疗

  心脏按压为心脏复苏提供了基础。除反射性心脏停搏外,经及时按压多可复跳,其他多需配合药物应用或/和电击除颤才能复跳。CPR给药的目的主要在于:①增 加心肌血灌流量(MBF)、脑血流量(CBF)和提高脑灌注压(CPP)和心肌灌注压(MPP)。②减轻酸血症或电解质失衡。③提高室颤(VF)阈或心肌 张力,为除颤创造条件,防止VF复发。

  (一)给药途径

  1、静脉给药:静脉给药安全、可靠,为首选给药途径。但在复苏时必须从上腔静脉系统给药,因下腔静脉系(尤其是小腿静脉)注射药物较难进入动脉系统。如有中心静脉导管(CVP),经CVP注药其药物起作用的速度,约3倍于周围静脉注射者。

  2、气管内滴入法:静脉不明显或已凹陷者,不要浪费时间去寻找穿刺,可快速由环甲膜处行气管内注射。已有气管内插管行机械通气者更好。一般用一细塑料管, 尽量插入气管深部将含有0.5~1mg肾上腺素的10ml生理盐水,从塑料管注入,然后用大通气量进行通气,把药吹入远端,让其扩散。其用量可2.5倍于 静脉注射者,如有需要,可隔10分钟注射1次。已知可经气管内滴入的药有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溴苄胺、阿托品。

  3、心内注射:是给药与药物对心脏起作用最快的方法,但由于缺点多,现已很少使用。因在操作时须行间断胸外心脏按压,穿刺时有伤及胸廓内动脉、冠状动脉撕 裂及损伤肺造成出血与气胸危险,若把药物误注入心肌内,有导致心肌坏死或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目前仅在开胸作心内心脏按压时直视下注药。

  (二)常用药物

  1、肾上腺素:就心脏复苏而言,该药被公认为是最有效且被广泛使用的首选药物。推荐标准剂量为1mg(0.02mg/kg)静注,若初量无效,每3-5分 钟可重复注射1次,直至心搏恢复。近年来文献中报道用大剂量肾上腺素(0.10~0.20mg/kg)能明显地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但也有报道大剂量肾上 腺素尽管能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但不能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以及改善中枢神经的效果。因此,不提倡大剂量肾上腺素的推广应用。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主张采用 1、3、5的即所谓“中等剂量”模式,即首先1mg iv,隔3分钟后无效,第二次3mg,再无效,3分钟后5mg iv。当心搏恢复后,静脉持续滴入肾上腺素以提高和维持动脉压和心排血量。

  关于肾上腺素在CPR中的作用机制主要是:①激动外周性α受体,使周围血管收缩,从而提高主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而使心脑灌注压升高 ;②兴奋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上的β受体,增加心脑的血流量。此外,肾上腺素虽有导致心室纤颤的副作用,但它也可促使心肌细颤转变成粗颤,从而增加电除颤的成 功率。正因为肾上腺素的α效应在CPR中占主导地位,有人提出单纯应用α效应在心脏复苏中的倾向性,如应用苯肾上腺素、甲氧胺等。其中甲氧胺对心电机械分 离的复苏更有效。而单纯的β受体激动药如异丙肾上腺素,不仅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内膜下血管收缩而使血流减少,而且可因血管扩张致主动脉舒张压降低,对 心脑血流灌注减少,因此避免使用。除非严重的传导阻滞所导致的心跳骤停,或在首选药肾上腺反复应用无效时,方可试用。

  最近国内外有报告,在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跳骤停患者复苏成功者体内血管升压素水平高于未复苏者,提示在CPR期间给予外源性血管升压素可能有益,并在动物和 人体试验中证实,在CPR期间给予外源性升压素可明显改善生命器官血流,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但脑复苏的效果如何,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2、碳酸氢钠

  心跳呼吸停止必然导致乳酸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致使血PH明显降低,在心脏按压过程中,低灌流状态,使代谢性酸中毒进一步加剧,酸中毒使室颤阈值降低, 心肌收缩力减弱,机体对心血管活性药物(如肾上腺素)反应差,只有纠正酸中毒,除颤才能成功。因此,积极合理地应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无疑对提高复苏成功 率有意义。但在应用碳酸氢钠的前提是保证有效的通气,仅管NaHCO3能有效地提高血液中的PH,但HCO-3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纠正脑脊液中的低PH, 而且输入的HCO3进一步缓冲H+后,可再离解成CO2,CO2可自由地通过血脑屏障,使脑组织和脑脊液的PH进一步降低,因此强调,在给NaHCO3液 时,需作过度通气。

  碳酸氢钠首次静注量1mmol/kg,然后根据动脉血PH及BE值,酌情追加。不合理的应用大剂量碳酸氢钠会有潜在的危险,如碱血症,使血红蛋白的氧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受到抑制,加重组织缺氧,尚可出现高钠、高渗状态,对脑复苏不利。

  3、抗心律失常药

  (1)利多卡因 可降低心肌应激性、提高室颤阈、抑制心肌异位起搏点。对室性异位起搏点最有效,是目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其用法:先以1mg/kg剂量缓慢静注,然后以每分钟1-4mg连续静滴维持。

  (2)溴苄胺:主要用于对利多卡因或电击复律无效的室速和室颤。由于有明显的提高室颤阈值作用,有利于除颤,且对心肌收缩力无抑制而有增强作用。成人首次 剂量5mg/kg,继之电除颤。持续室颤时,可每15-30分钟补加10mg/kg,总量一般不超过30mg/kg。维持量为1-2mg/min静滴。如 室性心律失常系由洋地黄中毒所致或有洋地黄过量嫌疑时,则禁忌使用溴苄胺。

  4、氯化钙

  钙离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自律性与加快传导速度,长期用来抢救心脏骤停如心室停搏和电机械分离。但近年来研究显示钙离子在缺血与再灌注损害中起重 要作用,故不作为CPR中的常规用药。目前主要用于高钾或低钙引起的心跳骤停,或心跳已恢复,心肌收缩无力,血压不升时,或钙通道阻滞剂过量。一般用 500mg缓慢静注,必要时可在10min 后重复一次。有洋地黄中毒者禁忌使用。此外,因葡萄糖酸钙不容易游离,故起效慢,所以复苏时若用钙剂应选择是游离的钙如氯化钙。

电除颤

  心室纤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用除颤器进行电击除颤,使得全部或绝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时内同时发生除极化,并均匀一致地进行复极,然后由窦房结或房室结发放冲动,从而恢复有规律的协调一致的收缩。

  影响除颤成败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室颤持续时间的长短。早期,往往是粗颤,易成功,因而及时除颤至关重要。为使除颤易于成功,应使细颤转变为粗颤, 为此应使用肾上腺素,或加用NaHCO3或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或溴苄胺),继而有效的心脏按压,使心肌缺O2有所改善,出现粗颤,然后进行电除颤。目前常用的为直流电除颤器。具体方法:把电极一个放在心尖部,另一个放在右侧第一肋间近胸骨右缘处。电能选择,成人用200~400焦尔(J);小儿用20 -200J直流电除颤。体内除颤时,成人用10-50J,小儿为5-20J。如有需要,可重复进行。

心肺复苏——长期生命支持

  持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主要是指完成脑复苏及重要器官支持。此期包括三个步骤,即:对病情及治疗效果加以判断(Gauging)、争取恢复神志及低温 治疗(Humanization & Hypothermia)、加强治疗(Intensive care)。持续生命支持也称后期复苏,是以脑复苏为核心进行抢救和医疗,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在上述两阶段的CPCR抢救结果使自主循环稳定的基础上,围绕脑复苏进行治疗。但首先要确定脑复苏的可能性和应采取的措施。

病情估计

  要判断心搏停止或呼吸停止的原因,采取对因措施,并决定是否继续抢救。病人能否生存并全面恢复意识和活动能力主要取决于下述条件:

  (1)所受打击的严重程度以及心跳停搏的时间长短;

  (2)初期复苏或基础生命支持是否及时、得当;

  (3)后期脑复苏是否及早进行并具有高质量。任何后期复苏处理都不能改变最初的损害,只是消除或减轻生命器官在重新获得血流灌注和氧供应后所发生的继发性改变。

加强监测治疗

  任一脏器功能衰竭将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这包括大脑在内。如:低血压、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重度高血压、高热、感染、肾衰等都可加重 脑的损害,使脑水肿、脑缺氧和神经功能损害更加严重。所以在采用特异性脑复苏措施的同时,要对机体各脏器进行功能监测和支持,才能有利于脑功能恢复。

  (一)维持循环功能

  心搏恢复后,往往伴有血压不稳定或低血压状态,常见原因有: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②心肌收缩无力和心律失常。③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④心肺复苏过程中 的并发症未能纠正。为此,应严密监测,包括ECG、BP、CVP,根据情况对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心排血量(CO)、外周血管阻力 胶体渗透压等进行监测,补足血容量,提升血压、支持心脏、纠正心律失常。在输血输液过程中,为避免过量与不足,使CVP不超过1.18Kpa (12cmH2O),尿量为60ml/h。对心肌收缩无力引起的低血压,如心率<60次/min,可静滴异丙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1-2mg 溶于500ml液体中);如心率>120次/min,可静注西地兰0.2-0.4mg。或其他强心药,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在应用强心药同时,还 可静注速尿20-40mg,促进液体排出,以减轻心脏负荷,也对控制脑水肿有利。

  (二)维持呼吸功能

  心脏复跳后,自主呼吸可以恢复,也可能暂时没有恢复,若自主呼吸恢复得早,表明脑功能愈易于恢复。无论自主呼吸是否出现,都要进行呼吸支持直到呼吸功能恢复正常,从而保证全身各脏器,尤其是脑的氧供。

  在CPCR中,确保气道通畅及充分通气、供氧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气管插管是最有效、可靠又快捷的开放气道方法,且与任何种类的人工通气装置相连行人工通 气,即使在初期复苏时,有条件应尽早插管。如复苏后72小时病人仍处昏迷、咳嗽反射消失或减弱,应考虑行气管切口,以便于清除气管内分泌物。充分保证病人 氧供,使动脉血Pa>13.33Kpa(100mmHg),PaCO2保持在3.33-4.67Kpa(25-35mmHg)的适度过度通气,以减 轻大脑酸中毒,降低颅内压。同时加强监测,防止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如肺水肿、ARDS、肺炎、肺不张,也不能忽视由于复苏术所致的张力性气胸或血气胸。

  (三)防治肾功能衰竭

  心搏骤停时缺氧,复苏时的低灌流、循环血量不足、肾血管痉挛及代谢性酸中毒等,均将加重肾脏负荷及肾损害,而发生肾功能不全。其主要表现为氮质血症、高钾 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并常伴少尿或无尿,也可能为非少尿型肾衰。因此在CPCR中,应始终注意保护肾功能。其主要措施:包括保证肾脏灌注以补足血容量,增 加心肌收缩力。当血容量已基本上得到补充、血压稳定时,可使用血管扩张药,如小剂量多巴胺(<3ug/kg/min)静滴。同时纠正酸中毒。为预防 肾衰,及早使用渗透性利尿剂,通常用20%甘露醇,也可防治脑水肿。当出现少尿或无尿肾衰时,甘露酸要慎用。速尿是高效、速效利尿剂,它可增加肾血流量和 肾小球滤过率。但在低血压、低血容量时则不能发挥高效利尿作用。

  (四)防治胃肠道出血

  应激性溃疡出血是复苏后胃肠道的主要并发症。对肠鸣音未恢复的病人应插入胃管,行胃肠减压及监测胃液PH值。为防止应激性溃疡发生,常规应用抗酸药和保护胃粘膜制剂,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按消化道出血处理。

  (五)维持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维持正常的血液成分、血液电解质浓度、血浆渗透压以及正常的酸碱平衡,对重要器官特别是脑的恢复和保证机体的正常代谢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必须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及时纠正异常。

  (六)控制抽搐

  严重脑缺氧后,病人可出现抽搐,可为间断抽搐或持续不断抽搐,抽搐越严重,发作越频繁,预后越差。但特别严重的脑缺氧出现深昏迷,可以不出现抽搐。抽搐时 耗氧量成倍增加,脑静脉压及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可迅速发展,所以必须及时控制抽搐,否则可因抽搐加重脑缺氧损害。通常应用巴比妥类药如鲁米那或苯妥芙纳 0.1~0.2g,肌注6-8小时用药一次。对大的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或发作频繁者,应迅速使用强效止痉药,可先用安定10-20mg静注,或2.5%硫 喷妥钠150-200mg静脉推注,抽搐控制后,采用静脉滴注方法维持,或配合使用冬眠制剂。对顽固性发作者,选用肌肉松弛剂,前题是气管插管,人工通气 的情况下才选用。

  (七)预防感染

  心跳骤停的病人,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全身性感染。而复苏后某些意识未恢复的病人,或由于抽搐、较长时间处于镇静镇痛及肌松药等作用下,病人易 发生反流、误吸,导致肺部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易致尿道感染;或长期卧床发生褥疮等。因此复苏后应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同时加强护理,一旦发生 感染、发热,将会加重脑缺氧,而影响意识的恢复,由于感染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

脑复苏

  心肺复苏的目的在于脑复苏,即恢复智能、工作能力、至少能生活自理,故脑功能的恢复是复苏成败的关键。因此,为取得良好的脑复苏效果,应及早进行CPR, 并在CPR一开始就致力于脑功能的恢复,尽快恢复脑的血液灌流,尽量缩短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时间,减少原发性脑损害的范围和程度。在循环恢复后,积极采取各 种有效的脑保护措施。根据急性完全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这些措施包括两个方面。即①维持颅外各脏器功能稳定的治疗。②特异性脑复苏措施。

急性完全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

  (一)脑能量代谢改变 脑的正常生理活动需要充分的能量支持,除一小部分来自储存的ATP外,几乎全部能量都靠葡萄糖有氧代谢产生。脑内能量储备很少,所储备的ATP和糖原(约 1.5g)在10min内即完全耗竭,使脑功能丧失。脑血流中断5-10秒就发生晕厥,继而抽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缺血持续15-30分钟,当重建循 环后,ATP浓度仍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甚至循环停止60分钟,能量代谢和酶功能仍可恢复,并出现诱发电位。脑细胞形态在缺血后10-20分钟也 可无明显损害。这些结果提示,心搏停止后(缺血期)的能量代谢障碍易于纠正,而重建循环后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将给脑组织以第二次打击(即再灌注损害),这 可能是脑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脑循环的“无再灌现象” 其机制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凝血和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粘滞度增加,血小板聚积等引起的毛细血管阻塞。

  2、神经、体液因素和微环境失调导致血管痉挛和血液供应失衡。脑循环停止重建后,由于反应性充血、脑水肿及脑循环的“无再灌现象”,导致大脑微循环功能障碍,使脑缺氧持续存在,引起脑细胞死亡。

  (三)脑生化异常 主要表现为高能化合物缺乏、细胞内酸中毒、活性自由基形成、异常的脂肪酸代谢、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的增加和亚细胞单位蛋白合成不足。缺血早期,由于能量代谢 障碍,无氧酵解形成乳酸增多,致脑细胞内产生酸中毒,加重脑细胞肿胀。循环重来后,自由基的释放增多,导致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是引起细胞死亡的主 要致病原因。缺血后导致细胞损害的另一重要激活物是细胞内钙离子增加,细胞浆中钙离子浓度增高是致成缺血缺氧后脑细胞死亡的关键因素。细胞内钙离子增高的 效应之一是激活磷脂酶A2,磷脂酶A2使游离脂肪酸释放至胞浆中,游离脂肪酸(FFA)的主要成分为花生四烯酸,缺血性缺氧5分钟,花生四烯酸浓度可增高 5倍。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合酶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在脂氧合酶作用下生成白三烯,这些物质都参与缺血缺氧后脑细胞损害。

  目前还认为,脑缺血期间由于ATP迅速耗竭导致神经细胞膜去极化引起大量的兴奋性(激动性)氨基酸(EAA)释放,EAA是具有2个羧基和1个氨基的酸性 游离氨基酸,主要包括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等,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正常时,其合成和分解保持动态平衡,凡合成释放增多或分解 摄取减少,均可导致EAA增多。大量EAA一是通过激活膜上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引起Ca2+病理性内流增加,引起一系列生化反应,从而 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二是通过非NMDA受体过度兴奋,导致Na+、CL-、H+大量内流、引起神经细胞急性渗透性肿胀、水肿。

  (四)、脑水肿 脑缺血后的脑水肿包括细胞毒性(cytotoxic)和血管源性(vasogenic)两种机理,前者在缺血期间已启动,属细胞内水肿,在再灌注后可继续 加重,主要由于脑细胞内大量Ca2+、Na+、CC-和水潴瘤形成脑细胞肿胀。当缺血达一定时限,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脑屏障(BBB)受损,脑毛细血 管通过性增加,血浆蛋白与水分外溢,脑细胞外液增加,造成间质性脑水肿,即谓血管源性脑水肿。脑水肿和脑肿胀除脑细胞功能受损外,由于脑体积增加致颅内高 压。颅内压升高,进一步减少脑血流灌注,从而使受损的脑细包遭受第二次打击,可因此向不可逆方向转化,也可因此而发生脑疝而致不可逆的呼吸再次停止。

  缺血后再灌注损害是心跳骤停后脑损害的发病特征,但是再灌注是CPR成功的标志,也是脑复苏的必要条件,如何减轻再灌注损伤是脑复苏面临的重大课题。

脑复苏措施

  特异性脑复苏措施主要以低温一脱水为主的综合疗法。

  (一)低温

  自1985年Williams等报导低温治疗心跳骤停的脑缺氧有效后,国内外临床及实验均证实低温可减轻缺血后脑损害。

  1、关于脑低温治疗的作用机理及目的:

  ①降低脑耗氧量 低温时脑代谢率降低,耗O2量减少,脑体积缩小,从而降低颅内压,预防和治疗脑水肿。通常体温每下降1℃,脑代谢率下降6.7%,颅内压下降5.5%,如体温降压至32℃,脑耗O2量降至正常的55%,28℃时,脑耗O2量可降低50%

  ②及早恢复能量代谢,减轻乳酸积聚在全脑缺血及早降温(脑温27℃)时,脑组织的乳酸、磷酸肌酸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常温组,且ATP、ADP、AMP含量和腺苷酸酶活力在低温下能及早恢复正常水平,有利于线粒体等亚细胞器官和膜功能的修复和维持。

  ③保护血脑屏障功能,及早降温(30-33℃)能显著减轻BBB损伤,有利于BBB免受进一步破坏和功能的恢复。

  ④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及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⑤抑制其他内源性损伤因子的释放,抑制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多巴胺、五一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过度合成和释放。

  脑低温疗法有极强的脑保护作用,但降温及控制温度有一定困难,并且28℃-32℃的中度低温对全身免疫系统、心肺功能、血液及代谢有抑制作用,因此,目前主张头部重点降温,以及亚低温(34℃左右)也能减轻复苏后早期脑功能和脑组织病理损害。

  2、降温要点

  (1)及早降温:凡心跳骤停时间未超过4分钟,不一定降温。若超过4分钟,即应在心肺复苏成功的基础上及早进行降温,尤其在缺氧的最初10分钟内是降温的关键时间。

  (2)头部重点降温:以头部(包括颈部大血管)冰帽配合体表物理降温,当体温低达预期温度后,可仅用头部冰帽维持低温状态。采用头部冰帽降温,脑温比直肠 温低2-4℃。体表降温可采用大血管处放置冰袋,或垫以冰毯。冬眠药物有助于降温及防止物理降温进程中的寒战反应,但需注意氯丙嗪可增加心率和降低血压的 作用,杜冷丁有抑制呼吸。近年来有主张应用咪哒唑口仑(midaxolam)静脉滴注即有防止抽搐、寒战作用, 时有防止突触损害起到脑保护作用。

  (3)足够降温:A.对于心跳停搏时间较长,昏迷程度较深的病人,在第1个24小时内,使直肠温降到32℃,此时脑温在头部降温情况达28℃以下,以后酌情保持直肠温于33-35℃。

  B.对于心停时间不太长的病人,采用亚低温,即使脑温保持在33-34℃,直肠程度不超过37℃。

  (4)持续降温,应坚持降温到皮层功能恢复,其标志是听觉恢复。切忌体温反跳。

  (二)、利尿脱水

  利尿脱水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的重要措施。在自主心跳恢复测得血压后,尽早使用甘露醇0.5~1g/kg,每天快速静滴2-3次,以后视尿量辅用利尿 剂,如速尿20-40mg静注。此外,浓缩白蛋白、血浆亦可用于脱水治疗,尤其对于低蛋白血症,胶体渗透压低的患者,联用速尿效果更佳。

  (三)、促进脑内血流再流通

  复苏早期尽量维持血压正常或稍高正常,可促进脑内血流再流通,适当的血液稀释,使红细胞压积降至30%左右,以降低血液粘度,防止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如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日。

  (四)、脑保护药物的应用

  1、促进代谢药物:ATP直接为脑细胞提供能量,促进细胞膜Na+-K+ATP酶泵功能恢复,有助于消除脑肿胀,减轻脑水肿。

  精氨酸能增加钾离子内流,促进钠离子流出细胞,ATP与精氨酸配合使用, 作用更好。其他药物如辅酶A、辅酶Q10、细胞色素C等也可配合应用。

  尽管脑内葡萄糖浓度增高虽可提供更多的代谢底物,但可引起严重脑内乳酸蓄积,加重脑水肿及神经细胞死亡,故在治疗时,尽量少用葡萄糖液,同时监测血糖,保持血糖正常,低血糖是有害的,发现低血糖应输注葡萄糖液。

  2、钙通道阻滞药:细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增高是造成脑细胞损害的重要因子。钙通道阻滞药如尼莫的平、异搏定,利多氟嗪等对缺血再灌注的脑损伤有脑保护作用。

  3、氧自由基清除剂:甘露醇、维生素E、C有自由基清除作用,国内一些单位在将中药应用于脑复苏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川芎嗪就进行了大 量研究。我们的实验也证明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阿魏酸钠、强力宁都可抑制自由基触发的脂质过氧化过程,增强脑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血栓素的产生,减 轻再灌注后脑细胞的超微结构损伤。

  (五)肾上腺皮质激素

  应用的目的是稳定细胞膜结构,改善血脑屏障功能,减轻脑水肿。通常选择地塞米松,也可选用短效的甲基强的松龙,一般应用3-4天,应注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如诱发上消化道出血。

  (六)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能极大的提高血氧张力,显著提高脑组织与脑脊液中的氧分压,增加组织氧储备,增强氧的弥散率和弥散范围,纠正脑缺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还具 有促进缺血缺氧的神经组织和脑血管床修复的作用。促进意识的恢复,提高脑复苏的减功率,有条件者应尽早常规应用。

脑复苏的结局

  脑复苏的结局可按照GPS(Glasgow-Pittsburg )分级: GPS-1级:脑及总体情况优良:清醒、健康、思维清晰、 能从事工作和正常生活,可能有轻度神经及精神障碍;GPS-2级:轻度脑和总体残废:清醒、可自理生活,能在有保护的环境下参加工作,或伴有其他系统的中度功能残废,不能参加竞争性工作; GPS-3级:中度脑和总体残废:清醒、但有脑功能障碍,依赖旁人料理生活,轻者可自行走动,重者痴呆功瘫痪。GPS-4级:植物状态(或大脑死亡): 昏迷、无神志、对外界无反应,可自动睁眼或发声,无大脑反应,呈角弓反张状; GPS-5级:脑死亡: 无呼吸、无任何反射,脑电图呈平线。

脑死亡诊断标准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最先提出脑死亡的诊断标准,至今全球尚无一个统一标准。2002年10月,全国器官移植会上提出中国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会议上提出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状态。尽管各国的诊断标准各异,归纳起来无非是以下几方面: 确定诊断对象和排除对象、脑干颅神经反射检查、无呼吸检查、辅助检查在脑死亡诊断中的意义。

  (1)诊断对象:①原发性脑器质性疾病:如颅脑损伤、脑卒中、颅内占位病变或颅内感染性疾病;②深昏迷,自发呼吸消失,需使用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功能;③原发病因已明确,已实行合理治疗,因病变性质病人已不可能恢复生命。

  (2)排除对象,即排除可逆性昏迷: ①6岁以下儿童;②急性药物中毒;③低体温,直肠体温在32℃以下;④代谢性、内分泌障碍、肝昏迷、尿毒症或高渗性昏迷;⑤病因不明。

  (3)临床诊断: 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暂停试验阳性)必须全部具备。

  脑干反射消失包括瞳孔固定、对光反射消失;角膜瞬目反射消失;无垂直性眼球活动; 冷热反应消失;眼心反射消失; 阿托品试验阴性。阿托品试验:静脉注入阿托品0.04 mg?kg-1,iv后心率增快5次/分以上为阳性反应,心率增快小于5次/分为阴性反应,脑死亡病人为阴性反应,但阳性反应的不能排除不存在脑死亡。脑死亡病人瞳孔扩大已不再是脑死亡的主要诊断标准。哈佛大学1968年标准中规定脑死亡者应具备脊髓反射消失,以后的诊断标准中均否定了这一条,主要原因是脑死亡时脊髓还保留着血液循环,脑死亡后2~14天内,脊髓休克阶段消失,即有各种脊髓浅、深反射和自动运动出现,躯干和肢体刺激即可引发反射。

  呼吸检查①由人工呼吸机供给100%的氧10分钟,再给95%氧加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或减慢人工呼吸机的频率,保障PaCO2>40 mmHg; ②人工呼吸机与病人脱开,吸氧导管插入气管隆突,供给100%氧6 L?min-1,再观察10分钟,若病人无自主呼吸,PaCO2>60 mmHg,即可证明病人无自主呼吸; ③病人无自主呼吸,则再接上人工呼吸机; ④若病人明显青紫,血压下降明显,应停止试验。

  脑干颅神经反射检查及无呼吸检查要间隔4小时后,再进行第2次检查。该项检查在脑死亡诊断中是非常关键且不可少的。

  (4)确认试验:脑电图平直,经颅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形。体感诱发电位P14以上波形消失。三项中必须一项阳性。

  (5)脑死亡诊断的观察时限: 各国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可在呼吸停止,人工维持呼吸24小时以上开始检测脑死亡存在与否,确诊时间介于6~24小时,故诊断脑死亡至少要作临床检查先后二次,其中间隔6小时或12小时。原发性脑组织损伤,又有镇静药物中毒可能时,须待药物半衰期之后(约24小时)再观察12小时,若药物种类不明,至少需观察72小时。脑死亡诊断执行医师资格人数最少2人,由经过专门训练并熟练掌握脑干功能试验的神经内、外科、麻醉科或ICU医师担任。

脑死亡”与“植物人
  ”

  “植物人”与“脑死亡”是两个常常被混淆的概念。植物人脑干的功能是正常的,昏迷是大脑损害,病人可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能够消化食物,少数病人可能苏醒;脑死亡则是全脑器质性损伤,无自主呼吸,脑干反应消失,只有在呼吸机等仪器的帮助下才能维持心跳和呼吸,大脑萎缩、液化,无法再生,脑电图呈一条直线。

“脑死亡”立法的社会意义

  目前有80个国家已经承认脑死亡的概念与标准,一致认同“脑死亡”后,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已不存在。“脑死亡”立法可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减轻家庭与社会的治疗压力; 降低患者本人痛苦,让患者“死”得有尊严;“脑死亡”患者的身体器官捐献,有利器官移植的开展。

“脑死亡”立法的社会争论

  “脑死亡”观念的出现已经对传统的死亡观念产生了冲击,出现传统意义上的死亡、法律层面的死亡和“脑死亡”之间认识冲突;也影响到法律界某些法律和法规的重新确定,一些“伤害”将被定义成“死亡”、“伤害致死”,相应罪犯的判刑将有所更改; 同时“脑死亡”立法也引起了社会道德和医学伦理方面的广泛争论。虽然“脑死亡”立法的社会意义深远,但“脑死亡”立法应谨慎。


发表于:2011-12-02 10:26
我要与崔海银大夫通电话 我要咨询崔海银大夫

评论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发表评论

请输入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个

相关文章

万物复苏----慎防春季皮肤病卷土重来
心肺脑复苏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
婴儿心肺复苏术CPR
2010新版心肺复苏(CPR)流程中文字幕及中文解说
图解现场心肺复苏
相关咨询
电击伤,心肺复苏术后,脑萎缩
心肺复苏40分钟过脑复苏
一个心肺脑复苏后的苏醒康复问题
心肺脑复苏后,四肢无力的病人能否恢复?
心脏骤停后导致脑缺氧,心肺复苏,肌张力高,记忆差
28岁药物中毒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脑病
72岁不明原因猝死,心肺复苏50余天,一直浅昏迷
缺血缺氧性脑病心肺复苏后,请问这是血管性痴呆?
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昏迷一个多月,如何促醒?
心肌梗死时间估计10分钟后心肺复苏已两个月,脑子恢复不好?

崔海银大夫的信息
感谢信: 0   礼物: 52  
爱心:   贡献值: 14476
科室:
山东省交通医院 胸心外科
崔海银大夫电话咨询
崔海银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
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崔海银大夫

崔海银的咨询范围: 食管癌和肺癌等胸部肿瘤的手术治疗和化疗;贲门癌治疗;纵膈肿瘤... 更多>>
咨询崔海银大夫
今日心意礼物推荐

幸运花篮
1000积分
医生爱心值+2
立即赠送
推荐理由:鲜花送祝福
大家都在送什么?什么是“心意礼物”?

y***刚刚给陶惠人大夫
赠送了一个长寿面
医生爱心值+2
我也要送>>

清***刚刚给程桯大夫
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王***刚刚给唐云大夫
赠送了一个幸运花篮
医生爱心值+2
我也要送>>

晨***刚刚给漆涛大夫
赠送了一个幸运花篮
医生爱心值+2
我也要送>>

王***刚刚给唐云大夫
赠送了一个福字抱枕
医生爱心值+2
我也要送>>

5***刚刚给田兴松大夫
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1***刚刚给郭保静大夫
赠送了一个医德高尚
医生爱心值+6
我也要送>>

w***刚刚给马忠厦大夫
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f***刚刚给肖晖大夫
赠送了一个心情愉快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f***刚刚给肖晖大夫
赠送了一个心情愉快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c***刚刚给马水清大夫
赠送了一个爱心卡片
医生爱心值+1
我也要送>>

y***刚刚给黄景辉大夫
赠送了一个香浓咖啡
医生爱心值+1
我也要送>>
共有292,268位患者送出541,960件礼物,下一个是你么?
我也要送

分类阅读
病例总结(1篇)
照片(19篇)
养生#长寿之道(23篇)
验方推荐---仅供参考(2篇)
诊前须知(4篇)
经验总结(11篇)
经典问答(1篇)
检查(10篇)
个人观点(15篇)
论文精选(27篇)
就诊指南(63篇)
医学科普(89篇)
媒体报道(20篇)
典型病例(1篇)
学术前沿(25篇)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最终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好大夫在线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3 京ICP证080340号 京卫网审[2013]第0092号
http://page.renren.com/600002931 ... rTime=1299461391000

武汉大学救护之翼   今天晚上(11月18日)六点半在第二临床学院5楼讨论室,卢SIR将为我们进行CPR进阶培训,新老讲师要积极参与哦 2012-11-18

全部人人公共主页
俱乐部 资料 状态 讨论区 NEW! 日志 相册
上一篇     下一篇 共124篇  

心肺复苏术CPR History ——“以史为鉴”啦

2011年03月03日 22:55:18

现在CPR在到今天为止60年间在美国被持续发展。

在大约1950-1960年间,Peter Safar医生和James Elam医生发明了人工呼吸[Rescue Breathing],这种方法被证实可为血液提供氧气,帮助使溺死的人复活。  

在1959年,复活技术的下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由Kowenhoven医生在这一年创造的封闭式胸部心脏按摩[closed chest heart massage]。这种技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用微量的血液循环把氧气带进病人的大脑。   

在1960年人工呼吸[Rescue Breathing]和封闭式胸部心脏按摩[closed chest heart massage]两种技术结合,美国心脏医学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开始了一项程序,教授医生这种新的技术心肺复苏术[CPR] (heart lung resuscitation)。这项程序就是以后的美国公众CPR训练的前身。

在1966年美国国家红十字会American National Red Cross建立了CPR的标准训练课程和执行标准。这个标准训练课程被教授给美国所有的医疗工作人员,紧急救援反应人员和救生人员。

1985年,也就是现代CPR诞生25年之际,第四届全美复苏会议对过去的CPR标准进行了评价和修改,强调复苏的成功并非心搏和呼吸功能的恢复,而必须达到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从而诞生了心肺脑复苏(CPCR)的新标准。

近十多年来胸泵学说和脑复苏概念的产生使复苏在辅助方法和药物治疗等方面都有了很多更新,进而发展为复苏学。200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出版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International Gaidelines 2000 for ECC and CPR》。2005年,国际复苏联盟及美国心脏病协会重新修订了CPR及ECC的推荐方案,并取得了学术上的科学共识。

                                                 国内心肺复苏的现状

我国心肺复苏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年前就有相关记载。但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在心肺复苏领域却滞后于国外的一般水平。目前我国对CPR的工作十分重视,并大力开展CPR的普及训练与基础研究,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面对我国心肺复苏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问题,医务工作者既要注重国际指南中临床试验研究证实的结论和各国专家反复讨论达成的科学共识,又要因地制宜使国际指南与我国的复苏实践及具体国情相适应。在成功实现国际指南的本土化,当务之急就是每一个临床医生都要对2005年心肺复苏的最新国际指南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005年CRP和ECC国际指南与2000年指南的比较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联合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邀请全世界380名急救专家,划分为若干个专题小组,评价世界范围内有关CPR和ECC的科学进展。利用循证医学的程序对CPR和ECC实施治疗推荐的方案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性意见,重新修订了CPR和ECC国际指南。作为全球复苏学的纲领性文件,这一指南成为标准。聚焦2005年最新指南,较之200年指南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简化了CPR过程中每分钟胸外按压次数和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下面我就主要变化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基本生命支持

1.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循环体征评估的步骤:对非专业急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2.简化了人工呼吸的程序:所有人工呼吸均做“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应持续吹气1秒钟以上,保证足够气体进入肺内,并使胸廓起伏,吹气前正常吸气,不需深吸气。

3.建议在对除新生儿外所有年龄的患者实施急救时,按压/通气比例均为30:2。多人抢救时,5个循环30:2按压通气后,应更换按压操作者,更换时间不超过5秒,以保证按压质量。

4.现场除颤仪的情况下,目击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应立即施行除颤。对非目击情况下发生的心脏骤停患者在除颤前,考虑先行约5组(或约2分钟)CPR,以恢复心脏氧供,提高除颤效果。

5.对于无脉性心脏骤停患者,推荐首次除颤采用单次能量足够大的除颤(单相除颤采用360J;双相除颤150~200J),以后再施行的除颤也应是单次,能量可以不变或按需要增加。每次除颤后应继续施行5组(或约2分钟)CPR,再进行心跳检查。

6.推荐所有的急救措施,包括高级气道开放(如气管内导管,食道气管联合导管,或喉罩气道)、给药和对患者重新评估时,均应保证尽量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推荐无脉性心脏骤停治疗期间应限制对脉搏的检查。

7.进一步强调新生儿复苏时通气的重要性,不再强调应用高浓度氧气通气的重要性。

高级生命支持

1.复苏用药首选静脉给药,气管内使用复苏药及剂量未列在ACLS处置标准中。多数药物的最佳气管用药剂量未知,建议是静脉用量的2~2.5倍。

2.复苏给药时间应在检查心律后即行CPR时给药;也可在CPR期间除颤器充电时给药;或在释放电击后进行CPR时给药。

3.心脏骤停时血管加压药的使用;一般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或电击后给血管加压药.可每3~5分钟给予肾上腺素(1mg),也可给予单剂量加压素(40U)代替第一或第二剂量肾上腺素。

4.2~3次电击、CPR和使用血管加压药后仍持续室颤或无脉搏室速时,应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无胺碘酮时,可考虑应用利多卡因。

5.症状性心搏过缓在等候使用起搏器时,考虑用阿托品0.5mg静推。可以反复使用阿托品,总剂量可达到3mg。如果阿托品无效,开始起搏。在等候起搏或起搏无效时,考虑输注肾上腺素(2~10ug/min)或输注多巴胺(2~10        ug.kg-1.min-1)。

6.快速性心律失常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稳定的患者,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药物治疗。

总结

简单总结心肺复苏指南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心脏骤停患者能否能及时得到具备良好训练的、有一定装备且随时做好准备的救援。因此,我国必须正视国内心肺复苏的发展现状,注重心肺复苏的教学和培训,简化和规范抢救流程,使临床医生及专业救助者更加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全面提高我国心肺复苏的普及和规范化程度。
最新CPR指南的最大亮点,就是不需要人工呼吸的简单CPR[9]。相比复杂的传统CPR,它只要两步(打急救电话→心脏按压),十分简单。有人会问,简单CPR和传统的比起来一样有效吗?经过大量的医学证据证实,在急救最初的数分钟内,简单CPR和传统CPR一样有效,但有适用范围:你亲眼看见一个人由清醒到突然意识不清。

原因是:

    在心脏停跳的最初几分钟内,残留在血液中与肺中的氧气足够身体消耗了,不需要额外补充氧气;

    大多数心脏停跳原因是心律失常,最多见的是心室颤动(VF),出现心律失常时会伴有人的喘息,这也能吸入少部分氧气;

    心脏按压时,回弹的胸廓,会带动肺脏吸入少量氧气。

    知道所以然后,也就明白传统心肺复苏术的适用范围了,本质就是开始CPR时,肺中与血液中的氧气残留量已经不足够人体消耗,具体来说就是:

1岁以下的婴儿、学龄前儿童

溺水者、由于呼吸问题导致的心脏骤停、药物过量(比如服用大量安眠药)

发现时患者已经意识不清(没有见到由清醒到意识模糊的过程)。

CPR小贴士

    CPR非常容易掌握,美国有专门的产品,20分钟就能学会,最好每2年培训一次。

    有调查发现高质量CPR让患者存活几率可以达到低质量CPR的5倍。

    经常接受培训的人,比5年内没接收过培训或从来不培训的人,更有可能对患者展开心肺复苏(45%比24%)。

    还有人担心CPR会导致肋骨骨折,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有研究显示三分之一的CPR会导致肋骨、胸骨骨折,但是没有发现因骨折导致的无法控制的内出血,跟挽救生命比起来,骨折不算什么。

    做CPR是一件吃力的事情,连续做个几分钟就会吃不消,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帮手替换,要尽量保证不间断的心脏按压,当只有你一个人,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要事先在短时间内联系急救中心,最后只有尽自己全力做CPR了。

总结

    CPR很简单,任何人稍微用点心都能学会掌握,即使是只有两步的简单CPR,也比古代那些早已经淘汰了的"急救方法"更有效、更有普遍意义,"很难学会心肺复苏术"不是传播"倒背法"能救溺水者谣言的借口。

参考文献

1. 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 卷第十大方脉杂医科.

2. Rippe, James M.; Irwin, RichardS. (2003). Irwin and Rippe's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Hagerstwon, MD: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3. Japanese Fighting: Self-DefenceBy Sleight Of Body:
http://ejmas.com/jcs/jcsart_burgin_1203.htm

4. Jonas Cooper, et.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 History, 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Direction. Circulation.2006;114:2839-2849
5. Cary RJ, A brief history of themethods of resuscitation of the apparently drowned. Journal of Johns Hopkins Hospital Bulletin, 270(1918):243-251.
6. Heinz Specht. Back-pressurearm-lift artificial respiration. Public Health Rep. 1952 April; 67(4): 380–383.
7. History of CPR:
http://www.heart.org/HEARTORG/CP ... _307549_Article.jsp
8. John Field, et. 2010 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Circulation 2010; 122: S640-S656
9. hands-only CPR learn more:
http://www.heart.org/HEARTORG/CP ... _UCM_440810_FAQ.jsp

扩展阅读

当急救与性感遭遇

为增加本文传播力,直接将上文提到的性感CPR视频送上:
http://zssom.sysu.edu.cn/msc/Item/209.aspx

您所在的位置: 中山大学临床技能中心 >> 教学资源 >> 技能学习 >> 正文

徒手心肺复苏术

作者:佚名    来源:佚名    点击数:5864    更新时间:2011-01-25

【学习目的】

  1.掌握心肺复苏的概念及原则;

  2.掌握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及心肺复苏术的方法、步骤、效果判断;

  3.掌握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4.熟悉后续生命支持、脑复苏。

【适应证】

  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和/或呼吸骤停。

【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症。

【教学方法】

  1.观看多媒体教学视频。

  2.模拟心肺复苏急救场景,引用心肺复苏模型或急救人、综合模拟人模型,由教师进行讲解与示范,由浅入深,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分解示范。

  3.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心肺复苏的程序练习,教师从旁指导。

  4.临床实践观摩。

【器械准备】

  心肺复苏模型人、生命体征监测仪、面罩、呼吸球囊、无菌纱布。

【操作步骤】

  1.证实被施救者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其主要特征为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股动脉、颈动脉搏动触不到;心音消失;发绀(图1)。

  2.体位:将被施救者去枕平卧,安置在平硬的地面上或在其背后垫一块硬板(图2)。

  3.保持呼吸道通畅:先检查呼吸道情况(图3),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呕吐物及异物,有假牙托者应取出。仰额举颌法开放气道,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颌),将颏部向前抬起,拉开颈部(图4)。



图1 评估患者意识



图2 寻求救援,摆放体位



图3 检查患者呼吸

  4.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1)人工呼吸: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检查颈动脉有无搏动(图5)的情况下进行。操作者用左手按压病人前额,用拇指和示指捏住病人的鼻翼下端;另一只手示指和中指抬起病人的下颌,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内用力吹气,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为止;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病人从鼻孔通气,观察病人胸廓回复,并有气流从病人口内排出,吹气频率为12~20次/分,但应与心脏按压呈比例(图6)。单人操作时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15:2)。吹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吹气量过大会引起肺泡破裂。



图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图5 检查颈动脉搏动



图6 进行人工呼吸

  (2)胸外心脏按压:在人工呼吸同时,进行人工心脏按压。

  (i)按压部位在胸骨上2/3与下1/3交界处,或剑突上4~5 cm处(图7)。



图7 确定正确的按压位置

  (ii)按压方法:抢救者一手的掌根部紧放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4~5 cm(5~13岁3 cm,婴幼儿2 cm);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及向上放松是时间比为1:1。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个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务必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按压频率为100次/分为佳(图8和图9)。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但不要为了观察脉搏和心率而频频中断心肺复苏,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复苏成功。



图8 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图9 体外心脏按压的正确姿势

  (3)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①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肱动脉收缩压>60 mmHg。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润。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④吹气时可听到肺泡呼吸音或有自主呼吸,呼吸改善。⑤意识逐渐恢复,昏迷变浅,可出现反射和挣扎。⑥尿量增加。

  (4)目前用于心肺复苏教学或培训的模型有全功能急救人模型(图10)、Brad心肺复苏训练模型(图11)和ECS综合模拟人(图12)等。



图10 全功能急救人模型



图11 Brad心肺复苏训练模型



图12 ECS综合模拟人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手术人员术前准备

下一篇文章: 胃插管术
CopyRight 中山大学临床技能中心 联系我们   Tel:020-87333241 Fax:020-87333241
地址:广州市中山二路中山大学北校区综合科技楼5楼  ◇厚朴〖HOPE〗工作室 ◇设计 管理登录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3723/5070346.htm

心肺复苏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3个义项)添加义项

┥兠聥术㈥  9年美国JosephPOrnato编著图书㈥  5年沈洪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图书
收藏59589

心肺复苏(2009年美国JosephPOrnato编著图书)

编辑

目录

1图书信息

2内容简介

3图书目录

1图书信息

编辑


书 名: 心肺复苏

作 者:(美国)JosephP Ornato 译者:李春盛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2月
ISBN: 9787117108621
开本: 16开
定价: 94.00 元

2内容简介

编辑

心肺复苏是横跨许多不同专业和医学学科之间的一门学科。许多组织机构,例如美国心脏协会、加拿大心脏和卒中基金会、欧洲复苏理事会和国际复苏联盟,几乎每5年制订出版复苏指南。《心肺复苏》中的许多作者是这些组织机构的现任成员,并在这些国际指南的制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肺复苏》旨在为医师、护士、急救人员和院内院外急救反应队伍的其他成员就心肺复苏的科学和实践提供最新的信息。与美国心脏协会编写的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或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教科书不同,《心肺复苏》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目前临床复苏的生理学问题。 《心肺复苏》的大部分篇幅是将复苏的生理学和原理应用到临床推荐的实用复苏技巧和专业技术中,集中了国际复苏界的许多前辈和明星团队的智慧,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比较困难的复苏作出决策,使院内院外复苏团队成员获得最大的收益。《心肺复苏》对近年来复苏学领域重要的并将对未来指南制订产生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最后还围绕成人和儿童复苏的伦理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3图书目录

编辑

第1章 心肺复苏科学史
第2章 猝死的流行病学
第3章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第4章 心脏停搏时通气的生理学
第5章 复苏中的通气管理
第6章 气道梗阻的处理
第7章 缓慢性心脏停搏的病因学、电生理学、心肌能量力学和治疗
第8章 无脉电活动
第9章 胸外按压技术
第10章 心肺复苏设备与技术
第11章 心肺复苏术的成年训练:什么在发挥作用?
第12章 体外除颤
第13章 公众普及除颤
第14章 心脏停搏的起搏治疗
第15章 心脏停搏治疗过程中的治疗性低体温
第16章 经皮心肺旁路——复苏的辅助措施
第17章 心肺复苏的给药原则
第18章 药物复苏治疗
第19章 血管活性药物在心脏停搏中的使用
第20章 缓冲剂治疗
第2l章 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心脏复苏
第22章 电解质紊乱与心肺复苏
第23章 孕产妇与心脏停搏
第24章 淹溺后心肺复苏
第25章 雷击伤患者的心肺复苏及早期处理
第26章 低体温性心脏停搏
第27章 创伤后心肺复苏
第28章 复苏中的监测技术
第29章 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
第30章 心肺复苏后的大脑功能异常
第31章 小儿心肺复苏
第32章 院内复苏
第33章 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体系
第34章 心肺复苏动物模型
第35章 急诊医学中涉及的临床试验设计
第36章 心肺复苏展望
索引
……
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他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
美剧《犯罪心理》有讲,其实CPR在医院外仅有7%的成功率。。。。。。
CD撸射 发表于 2014-1-21 13:15
美剧《犯罪心理》有讲,其实CPR在医院外仅有7%的成功率。。。。。。
据说实际不到3
欲获取更多、更详尽、更简洁、更生动、更专业、更方便cpr信息、图片、教程、视频、培训,请下载安装各类医学急救app。

中国红十字会推出急救智能手机客户端app【力荐】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fromuid=565052
(出处: 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NzQ0ODky.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2MDU0Mzc2.html
这几天和以前的同事聊了一下,复苏技术不断持续发展普及。

我以前工作的二级医院,已经可以三期复苏做到【呼吸心跳停止复苏后持续昏迷的】病人无明显后遗症出院了。

以前,即使心肺复苏能够恢复自主呼吸心跳,绝大多数也过不了脑复苏这一关,醒不过来,最后往往是放弃或者死于各种并发症。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简介及使用方法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fromuid=565052
(出处: 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
某型AED使用说明幻灯片
http://www.hb.xinhuanet.com/2013-09/28/c_117541920.htm

您现在的位置:新华湖北首页 > 健康 > 正文

中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不到1% 发布时间: 2013-09-28 10:06:17来源: 楚天金报【关闭】 今日热点:

河南一酒店被指挂日本军旗 回应称为辟邪挂的布/图北京养老院床位紧缺 一家养老机构预订要等166年1400家景区国庆门票降价 部分景点只是“摆样子”中国导弹拿下土耳其30亿美元大单 击败美“爱国者”楼市冰火两重天:热点区域地王频出 二三线低迷全国35个城市一卡通下月实现互联 将可异地充值

    学会“心肺复苏”,危难时能救人一命!昨日,湖北省红十字会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专家指出,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不到1%,而1/4美国人已掌握了这一技术。

    急救专家、江汉大学康复医学系主任余薇博士介绍,在心脏骤停后,大脑缺氧超过4-6分钟,脆弱的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死亡。我国近七成心源性猝死者,在进急诊室前已经死亡。若能在“黄金6分钟”内施救,就能挽回许多生命。但救护车赶到现场,需20分钟甚至更久。因此,抢抓这段“空白期”,往往是与死神赛跑的关键时间点。因此,在民众中普及心肺复苏,意义重大。

    ■友情提示

    9月30日是世界心脏病日,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将开展大型义诊活动,挂号费及检查费全免,心脏超声检查全免,义诊期间入院成人心脏病将有1万-5万不同程度减免,小儿先心病有30%-60%费用减免.

(见习编辑:何侃)
院前机械装置胸外按压并不优于徒手心肺复苏:PARAMEDIC试验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fromuid=565052
(出处: 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
http://www.cmt.com.cn/detail/835033.html

医学论坛网 > 基础医学专区> 文章详情

亚低温技术对心肺复苏后脑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杨俊岭 整理 来源:医学论坛网 日期:2015-05-28

导读

           近期,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探讨亚低温技术对心肺复苏过程中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指出,心肺复苏早期使用亚低温处理,可以有效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预后。该文发表在2014年第02期《广西医学》杂志上。          将心脏停搏患者4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常温组给予常规心脏停搏急救处理。亚低温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4℃林格氏液诱导降温联合头颈

关键字:   | 心脏停搏 |  | 亚低温 |  | 脑功能 |  | 心肺复苏术 |

  近期,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探讨亚低温技术对心肺复苏过程中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指出,心肺复苏早期使用亚低温处理,可以有效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预后。该文发表在2014年第02期《广西医学》杂志上。

  将心脏停搏患者4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常温组给予常规心脏停搏急救处理。亚低温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4℃林格氏液诱导降温联合头颈部体表物理降温,控制肛温在33℃~35℃。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水平、格拉斯哥(GCS)评分,随访3~6个月,观察脑功能恢复情况。

  亚低温组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GCS评分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随访期间,亚低温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常温组(P<0.05)。

   相关链接:http://me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xyx

分享:
相关文章

2013年院前急救医学进展
院前急救涉及管理、通讯、运输、医疗等众多交叉行业,但终极目标仍是以能够给患者提供优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为中心。对院前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气道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方法,既往认为气管插管是管理心脏骤停患者气道的最佳方法,但多项观测性...
· ASCO2015: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
· ASCO2015:对比吉非替尼联合化...
· ASCO2015:在接受紫杉醇-卡铂...
· ASCO2015:调整Afatini...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 ... Iu6ZDfO5MWnEuP0EJoq

2010心肺复苏与之前有哪些不同

2012-02-26 14:44yang7150027  分类:医疗健康 | 浏览 1859 次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分享到:
举报| 2012-02-29 14:20 提问者采纳

  心肺复苏作为“第一救命技术”,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多应该要熟悉掌握这门技术。以往的2005版心肺复苏程序从“气道、呼吸、胸部按压”而改变为2010版的心肺复苏程序“胸部按压、气道、呼吸”。操作新流程。

  【2010新指南心肺复苏模拟人于2005旧指南心肺复苏模拟人功能对比介绍】

  1、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2010(新):C-A-B   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2005(旧):A-B-C   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

  ★2010(新):先胸外按压再通气,也就是先有效按压30次后,再开放被救者的气道,并给予2次有效通气。
  ●2005(旧):成人心肺复苏,首先开放气道,检查是否有正常呼吸,2次通气后再做30次胸外按压,如此循环

  3、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2010(新):
  明确:如果旁观者没有经过心肺复苏术培训,可以提供只有胸外按压的CPR。
  即“用力按,快速按”,在胸部中心按压,直至受害者被专业抢救者接管。
  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应该至少为被救者提供胸外按压。
  另外,如果能够执行人工呼吸,按压和呼吸比例按照30:2进行。
  在到达抢救室前,抢救者应持续实施CPR

  ●2005(旧):
  没有区别抢救者是否受过培训。
  仅建议旁观者可以在指导下行胸外按压。

  4、胸外按压频率:

  ★2010(新):
  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 ≥100次/分

  ●2005(旧):
  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    =100次/分

  5、胸外按压的深度:至少5 ㎝   ≥5cm

  ★2010(新):
  成人胸骨下陷的深度至少 5㎝    ≥5cm

  ●2005(旧):
  成人胸骨下陷的深度 4㎝-5 ㎝   4-5cm
http://ek.39.net/xxgjb/088/6/586827.html

儿科首页 > 儿科 > 小儿心血管科 > 正文
综合问医生

成人和儿童心肺复苏区别在哪?

儿科文章排行榜2008-08-0639健康网社区
分享到

核心提示:心肺复苏---基本的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方法,在儿童中面临着重重困难。新生儿、儿童与成人心脏骤停的原因不同,并且解剖结构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有所区别。

  在新生儿和儿童中,心脏骤停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最常见的是交通事故,溺水,烧伤,枪击,中毒,吸入烟,SIDS,异物造成的气道阻塞和窒息,呼吸道或呼吸系统的感染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在成人中,则主要是继发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绝大部分合并恶性的室性心动过速性心律不齐.在儿童中,常见的是低氧血症和气道阻塞,造成慢性心律不齐和心脏停搏,而其中仅有10%的心律不齐是室性心动过速性心律不齐.由于与成人不同,对于儿童,恶性的室性心动过速性心律不齐不是常见的原因,因此,常规的,快速的去纤颤不是通常所需要的.

  体重必须得到准确的测量,评估,以便计算用药的剂量.药物剂量以毫克计,并根据药物浓度换算为毫升,这个过程经常延误时间,以至可能造成严重的错误.

  上呼吸道解剖与成人不同的是:头大,脸小,下颌骨,鼻和颈相对短小;舌头相对于口腔是大的;喉的位置较高,角度更前倾;会厌长,最狭窄的部分在环状软骨下声带处,因而可在儿童应用无套管的气管内插管(与成人不同),使气道内敏感的粘膜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容易丧失热量相对于体积而言,儿童的体表面积较成人大,皮下组织少,因而较成人容易丧失热量.在CPR中,"中性温度"是十分关键的,新生儿是36.5℃,儿童是35℃.核心温度低于35℃,会增加耗氧量和心脏搏出,使发病率增加.随着温度继续降低,作为保护性机制,通过寒战提高产热,直至停止寒战.若体温过低(<28℃),在10~15分钟之内,氧耗降低和严重的慢性心律不齐将会导致心搏停止.

  心脏按压速率为80~100次/分,根据儿童的大小,用双手,单手或两个手指按压于胸骨.

  通气率虽然由两人进行的成人CPR中,通气率与按压速率之比为1:5,但对于儿童心脏的按压速率要因年龄而异.

  气道的选择虽然困难但却是重要的.可供儿童用的选择有:5种规格的气道,6种规格的面罩(袖口式和非袖口式),3种规格的气囊,4种规格的喉镜,9种规格的气管内插管,6种规格的吸引管.

  发病因素应得到及时的处理,若有可能,初步诊断后即迅速采取措施.例如:对母亲在产时使用镇静剂的,应给予新生儿纳洛酮治疗;对脓毒性休克应加强对脑膜炎球菌性败血症的控制;对失血性休克应迅速处理多发性的创伤;对哽咽的病人必须想到去除异物.应建立经过特殊培训的CPR反应小组,不论在医院内还是在医院外,随时准备为正在分娩的新生儿以及其他发生心肺骤停的儿童提供服务,并能够判断出是否需要其他专业人员的帮助或转送三级医疗单位.

(实习编辑:黄秀杰))
http://zl.39.net/a/141008/4488935.html

诊疗频道首页 > 诊疗频道 > 行业·动态 > 正文
综合问医生

心脏骤停急救 记住“叫叫CABD”

诊疗文章排行榜2014-10-0839健康网
分享到

核心提示:每年心脏猝死会夺走近540000中国人的生命,当发生心脏骤停时,唯一的救治手段是胸外按压+心脏除颤。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诞生,使得不具有心电图识别技术的非专业医疗人员挽救生命也成为可能。

  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CD)。

  据《中国心脏猝死调查》显示,心脏猝死每年夺走将近54万中国人的生命,平均每分钟便会有一个中国人因心脏因素而猝死。但严峻的现实是,我国患者SCA发生后,生存率不足1%(在美国SCA发生后,患者的生存率中位数为8%)。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数据!

  其实,心脏骤停是一个可逆的或经过积极治疗干预可以被逆转的过程。一旦发生心脏骤停,最有效的处理手段就是及时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不仅取决于救护人员急救水平和及时程度,还取决于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状况,急救设备的配备也极为重要。但现阶段,我国尚缺乏完善、有效的SCD预防与紧急救治体系。由于公众对SCD的认识不足、未能掌握初级心肺复苏技术,以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抢救设备配备不齐等原因,使得大部分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复苏急救,SCD的幸存者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那么,正确的SCA抢救环节都涵盖哪些步骤呢?

  面对心脏骤停,我们应该怎么做——叫叫CABD

  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应尽早启动包括5个环节的生存链(图1):(1)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急救系统;(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图1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生存链

  为简化流程,台湾地区将此生存链概念简化成适用于一般公众的6字口诀,简称为“叫叫CABD”(图2)。

  (1) 叫:确定患者有无意识;
  (2) 叫:请人拨打120求救,并拿AED过来;
  (3) C(Compression):施行胸外心脏按摩,压胸30下;
  (4) A(Airway):打开呼吸道,维持呼吸道通畅;
  (5) B(Breathing):人工呼吸2次;
  (6) D(Defibrillation):使用AED除颤,依据机器指示操作进行急救。

   图2 “叫叫CABD”口诀(注:图中因台湾地区急救电话故为119,我国应为120)

  由于从发现心脏骤停受害者、呼叫急救系统到急救人员赶至现场的所需时间往往超过急救的黄金4分钟(只要大脑缺血缺氧超过4分钟,大脑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损伤),因此美国心脏协会大力推广由现场人员进行“第一目击者”的心肺复苏和除颤治疗。传统除颤要求使用人员能识别心电图的技术并进行手动分析和操作,因此操作人员均为医务人员。然而,振奋人心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以及AED的诞生,不具有心电图识别技术的非专业医疗人员也可以利用AED挽救生命。

  为了便于大家形象理解,飞利浦将其AED称为“智能救心宝”或“傻瓜除颤器”,如同傻瓜照相机一样,它的操作异常简单,又安全可靠,即使是非专业人员经过简单培训也能熟练操作。AED具有语音提示,能自动分析心率并判断是否需要除颤,当心脏骤停发生在我们身边时,我们只需“打开开关、贴放电极、按下除颤按钮”3步(图3),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图3:当心脏骤停发生在我们身边时,只需3步,就能挽救他的生命!

  举一个真实的案例:2013年12月12日,上海市某中学一位年仅30岁的政治老师早锻炼后突发心脏骤停,校卫生保健部门的严老师立即用校园内配备的飞利浦AED对其实施了现场心肺复苏与电击急救,在120急救车到达前,该老师已恢复了自主呼吸与心跳循环,成功挽回了年轻的生命,并在医院观察48小后出院,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AED的国外发展史——从临床到公共领域

  AED技术最早于1979年在美国应用于临床,由于当时的使用人员仅限于医学专业人员,因此并没有为心脏骤停患者争取到太多的抢救时间。但随着人们对尽早除颤重要性认识的提高,AED的应用开始逐步走向院外。1997年,美国国会与美国心脏学会共同立法,取消非专业人员不能使用AED的法律约束;1999年,美国FDA认可AED由非医务人员使用,其间《好心人法》积极提倡“第一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与使用AED挽救心脏骤停受害者的生命;1999年3月,美国红十字会将AED使用纳入新心肺复苏培训内容,以便突发事件现场的 “第一目击者”能在AED的帮助下进行高效的急救;2000年,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就推进AED产品安装于公共场所和民航飞机进行全美人民电台演讲;2004年,全美各州基本完善AED公共化配置和使用立法工作,并实现了全国范围内AED公共场的社会化覆盖。

  在AED从临床走向公共领域的同时,许多国家的救护人员、消防员、警察及普通公民都有成功使用AED挽救生命的经历。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全部警车都配备AED,当心脏骤停发生时警员作为“第一目击者”到达急救现场。只需极少的培训,警员们就能够提供电除颤,无需额外耽搁数分钟时间等待急救医疗人员。通过这项创新型的项目,室颤受害者的生存率超过 45%。

  英国的情形与美国类似。早在1999年,英国政府已制定在大型购物商场、机场、火车站、娱乐场所安置AED的政策,促进公共除颤技术在英国的推广实施。1万台自动体外除颤仪出现在英国的商场、机场和车站等人流大的地方,并且任问人都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该仪器。英国心脏基金会统计显示,目前至少有230人因此而受益。

  自1991年开始,澳洲航空的55架波音客机及澳大利亚的主要航站楼展开了AED项目,约4千名工作人员全部接受心肺复苏的培训,380名乘务长额外接受AED培训。在施行AED项目的64个月时间里,总共发生23例室颤,利用AED成功除颤21例,除颤成功率为91%。除颤后生存者共有6人,存活率为26%。

  我们的近邻日本于2004年开始普及AED,这一急救设备此前只有医生、护理人员和经过培训的航空公司乘务员才能合法使用。为了让病患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抢救,日本厚生劳动省通过法案,批准非医疗人员使用AED。此后,日本的AED在几年内迅速普及,从2003年仅有的9906台,到目前为止,其普及率如同自动贩卖机一样,在公共场所几乎每步行3分钟,便可找到一台。

  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推动我国加强SCD预防和急救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完善基层以及重点人流聚集区抢救设备的配备,建立起一个从基层到尖端医院的防御和快速反应救治体系已势在必行。当身边真的有人突然倒下时,一套标准的“叫叫CABD”救助动作,一台可立即上手的急救设备,让他心安,让我心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隆重推荐】心肺复苏救命史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fromuid=565052
(出处: 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