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自持力与感知力:下一代主战坦克的可能选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7:31:56


自持力是源自于海军舰艇设计的一种概念。在茫茫大海上作战,舰艇的持续有效作战时间是对战斗力的重要制衡指标。在日本帝国海军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中,日军首次采纳了大规模海上加油技术,突破了传统上对航空舰队作战半径范围的观念。奇袭的效果首先来自于对后勤的突破。而美国在六十年代组织全核动力舰队(企业号核航母等)进行的全球不间断航行更是证明了自持力在战争中的巨大价值。
陆军作战同样也依赖于军队的自持能力。蒙古大军西征获得的空前成功,来自于蒙古马种的特殊属性。虽然比不上西洋马匹的强壮和冲刺速度,但是持久力强,适应性强的蒙古马却成为蒙古大军“远程奔袭”作战的基础平台,从而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陆军作战的惯例。而在苏德战场上,T34坦克较为简单可靠的机械结构,相比德军坦克复杂的技术传统,更加适应大尺度地理空间内,远程作战的需要。
二战前英国人将坦克分为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而苏联将领图哈切夫斯基在大纵深作战理论中将坦克分为远战坦克和近战支援步兵坦克。足以见到他们对坦克机动力价值的承认。但是只有当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层次,由于大马力发动机技术和传动技术的发展足以提供支撑时,这种构想才在主战坦克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但是,坦克战仍然是个复杂的课题。即便是坦克自己的技术应用便足以构成一门单独的学科,而在作战当中,各种技术故障、油料弹药和零配件的短缺、以及各种敌人设置的障碍陷阱、甚至自然条件的破坏都使得坦克的完好率受到了极大限制,以至于陆军将领在战役计划构想和实际指挥中常常面对窘境。在这方面德军吃了不少的亏,无论是北非的隆美尔还是库尔斯克战场的曼施坦因,想必都深有体会。
因此,如何提升坦克的自持力,对于下一代坦克技术平台来说,是个颇为值得考虑的参照点。电传动技术,低油耗发动机,更为高效的履带,以及更为简洁可靠的整体设计都是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战斗机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历史参考。第三代战机比之第二代战机更加重视可维护性要求,并且对战机出动率有了许多技术上的保障。在中东战争期间,虽然以色列的战机数量不比阿拉伯国家多,但是由于出动率高,所以在作战中实际投入的兵力反而更有优势。陆战平台如果一方的出动率能够超过对方,在两者数量相当的情况下,它将占据更大的优势;即便数量不如对方,如果坦克的自持力高出一个等级,那么在实际作战当中双方的兵力对比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自持力的提升另外一个思路就是无人陆战平台的使用。与空中、海上无人平台一样,陆战平台的无人化是否也会大大提升整个陆军战斗系统的自持力?无人机可以连续几十个小时飞行,特别适合无间断性,对时间敏感目标的打击,陆军作战也有类似的需求。而那些有高度自持力的陆上无人平台,将会使得陆军作战产生质变。以有人的坦克平台或装甲车平台,来控制无人的平台,那么作战范围、时间节奏将会发生根本改变。
自持力提升也可以减轻后勤负担。那么,就有可能建立一支以战略空运平台为依托的全领域打击部队。

感知力是坦克的一个重要缺陷。没有步兵辅助的坦克将会遭到敌人的集中围攻。从西班牙内战苏联坦克的独立冲锋到第四次中东战争西奈半岛上埃及步兵对以军坦克的围剿都证明了这一点。无线电台虽然大大扩展了坦克的协调作战能力,但是直到车载信息系统应用,坦克的感知力才再一次出现了飞跃。
然而,就协调能力而言,坦克还是一种很笨拙的平台。为了弥补缺陷,以色列人在梅卡瓦坦克上装备了摄像机。考虑到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城乡建设和道路建设的进步,城市战将会越来越成为重点。那种大规模装甲集群的冲锋受到各种现代反装甲技术,尤其是空中打击技术的制约,已经不得不改组为小集群合成部队作战。如同一百年前,机枪、大炮和铁丝网迫使线列步兵战术改为“暴风突击队”式的小集群突击战术那样,当防守方也拥有了对坦克的“大规模杀伤”能力后,坦克的作战手段也必须发生变化。那么对于坦克平台而言,发挥每一个单位对周边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传输能力,就变得十分必要了。简单地说,坦克要从重骑兵,变为耳聪目明的轻骑兵。虽然坦克不是侦察车,但是坦克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反应能力。


自持力是源自于海军舰艇设计的一种概念。在茫茫大海上作战,舰艇的持续有效作战时间是对战斗力的重要制衡指标。在日本帝国海军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中,日军首次采纳了大规模海上加油技术,突破了传统上对航空舰队作战半径范围的观念。奇袭的效果首先来自于对后勤的突破。而美国在六十年代组织全核动力舰队(企业号核航母等)进行的全球不间断航行更是证明了自持力在战争中的巨大价值。
陆军作战同样也依赖于军队的自持能力。蒙古大军西征获得的空前成功,来自于蒙古马种的特殊属性。虽然比不上西洋马匹的强壮和冲刺速度,但是持久力强,适应性强的蒙古马却成为蒙古大军“远程奔袭”作战的基础平台,从而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陆军作战的惯例。而在苏德战场上,T34坦克较为简单可靠的机械结构,相比德军坦克复杂的技术传统,更加适应大尺度地理空间内,远程作战的需要。
二战前英国人将坦克分为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而苏联将领图哈切夫斯基在大纵深作战理论中将坦克分为远战坦克和近战支援步兵坦克。足以见到他们对坦克机动力价值的承认。但是只有当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层次,由于大马力发动机技术和传动技术的发展足以提供支撑时,这种构想才在主战坦克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但是,坦克战仍然是个复杂的课题。即便是坦克自己的技术应用便足以构成一门单独的学科,而在作战当中,各种技术故障、油料弹药和零配件的短缺、以及各种敌人设置的障碍陷阱、甚至自然条件的破坏都使得坦克的完好率受到了极大限制,以至于陆军将领在战役计划构想和实际指挥中常常面对窘境。在这方面德军吃了不少的亏,无论是北非的隆美尔还是库尔斯克战场的曼施坦因,想必都深有体会。
因此,如何提升坦克的自持力,对于下一代坦克技术平台来说,是个颇为值得考虑的参照点。电传动技术,低油耗发动机,更为高效的履带,以及更为简洁可靠的整体设计都是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战斗机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历史参考。第三代战机比之第二代战机更加重视可维护性要求,并且对战机出动率有了许多技术上的保障。在中东战争期间,虽然以色列的战机数量不比阿拉伯国家多,但是由于出动率高,所以在作战中实际投入的兵力反而更有优势。陆战平台如果一方的出动率能够超过对方,在两者数量相当的情况下,它将占据更大的优势;即便数量不如对方,如果坦克的自持力高出一个等级,那么在实际作战当中双方的兵力对比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自持力的提升另外一个思路就是无人陆战平台的使用。与空中、海上无人平台一样,陆战平台的无人化是否也会大大提升整个陆军战斗系统的自持力?无人机可以连续几十个小时飞行,特别适合无间断性,对时间敏感目标的打击,陆军作战也有类似的需求。而那些有高度自持力的陆上无人平台,将会使得陆军作战产生质变。以有人的坦克平台或装甲车平台,来控制无人的平台,那么作战范围、时间节奏将会发生根本改变。
自持力提升也可以减轻后勤负担。那么,就有可能建立一支以战略空运平台为依托的全领域打击部队。

感知力是坦克的一个重要缺陷。没有步兵辅助的坦克将会遭到敌人的集中围攻。从西班牙内战苏联坦克的独立冲锋到第四次中东战争西奈半岛上埃及步兵对以军坦克的围剿都证明了这一点。无线电台虽然大大扩展了坦克的协调作战能力,但是直到车载信息系统应用,坦克的感知力才再一次出现了飞跃。
然而,就协调能力而言,坦克还是一种很笨拙的平台。为了弥补缺陷,以色列人在梅卡瓦坦克上装备了摄像机。考虑到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城乡建设和道路建设的进步,城市战将会越来越成为重点。那种大规模装甲集群的冲锋受到各种现代反装甲技术,尤其是空中打击技术的制约,已经不得不改组为小集群合成部队作战。如同一百年前,机枪、大炮和铁丝网迫使线列步兵战术改为“暴风突击队”式的小集群突击战术那样,当防守方也拥有了对坦克的“大规模杀伤”能力后,坦克的作战手段也必须发生变化。那么对于坦克平台而言,发挥每一个单位对周边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传输能力,就变得十分必要了。简单地说,坦克要从重骑兵,变为耳聪目明的轻骑兵。虽然坦克不是侦察车,但是坦克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反应能力。
废话一大堆
o(∩_∩)o 哈哈,此贴已经被终结喽。
给狼版跪了
2楼精辟,洋洋洒洒一大篇空话^O^
下一代坦克当然是能够炮射导弹打直升飞机
管他啥直升机,J7笑而不语,下一代水柜还是追求传统性能指标的提升。。。。。
依照现在的情形,坦克还会有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