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和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19:1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y8ppTa4kdh4QryEbj-_

细颗粒物

编辑

PM2.5即细颗粒物。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1]在职业危害相关技术标准中,将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统称为“粉尘”。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有机碳(OC)、元素碳(EC)、硝酸盐(NO3-)、硫酸盐(SO42-)、铵盐(NH4+)、钠盐(Na+)等。

大气中的含碳粒子是由有机碳(OC)和吸光的元素碳(EC)组成,元素碳的化学结构类似于不纯的石墨,有机碳是细颗粒物中含量最高的组分。

目录

1生成来源
自然
人为
2指数标准
3分布范围
4危害影响
5应对措施
国家政策
预防方法
生活应对
检测设备

1生成来源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在学术界的分为一次气溶胶(Primary aerosol)和二次气溶胶(Secondary aerosol)两种。

自然

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

PM2.5细颗粒物(6张)
源 ,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PM2.5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转化而成。而这些气体污染物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烧造成的。在发展中国家,煤炭燃烧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应的主要方式。没有先进废气处理装置的柴油汽车也是颗粒物的来源。燃烧柴油的卡车,排放物中的杂质导致颗粒物较多。

pm2.5命名为'细颗粒物

在室内,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颗粒物的来源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产品,都会产生具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使用品质较佳的香烟也只是吸烟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为臭味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适用于金纸燃烧、焚香及燃烧蚊香。但是炒菜5分钟,PM2.5增加20倍系误读。[2]

除自然源和人为源之外,大气中的气态前体污染物会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二次颗粒物,实现由气体到粒子的相态转换。如:



其中气态硫酸来自OH自由基氧化二氧化硫SO2的气态反应。[3]盐的水合物:如xCl.yH2O、xNO3.yH2O、xSO4.yH2O,随着湿度的变化,水合物对PM2.5的影响较大,水不仅与盐化合物生成水合物,由于湿度的改变还形成了盐的微小溶液液滴。

2指数标准

细颗粒物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细颗粒物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到2010年底为止,除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细颗粒物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未开展对细颗粒物的监测,大多通行对PM10进行监测。

根据PM2.5检测网的空气质量新标准,24小时平均值标准值分布如下:

  优:0~35 良:35~75 轻度污染:75~115 中度污染:115~150 重度污染:150~250 严重污染:250及以上,单位为微克/立方米。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年《空气质量准则》

项目                                     年均值                               日均值   
准则值                     10微克/立方米                   25微克/立方米
过渡期目标1            35微克/立方米                   75微克/立方米
过渡期目标2            25微克/立方米                   50微克/立方米
过渡期目标3            15微克/立方米                   37.5微克/立方米

中国拟于2016年实施《空气质量准则》(征求意见中)       

项目                                    年均值                                日均值
准则值                   35微克/立方米                    75微克/立方米

3分布范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站(NASA's Earth Observatory)公布了一幅地图,展示了1850年至2000年之间全球各地区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浓度变化和致死人数情况。

2013年1月,工业污染造成的阴霾笼罩了中国东北部。2013年6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农业火灾散发的烟雾遮蔽了新加坡的天空。

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具毒性的空气污染物会徘徊几天甚至几周,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脏病发病人数增多。当空气中的阴霾散去之后,空气污染物对健康的威胁并未消失,空气污染水平有时甚至略有升高,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全球范围内,这种影响可以累积。

2010年,韦斯特发表了一项基于单一的大气环境计算机模型

全球各地区细颗粒物浓度和致死人数分布图[4]

的研究报告,估算了全球空气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影响。韦斯特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利用一系列不同的大气环境计算机模型,——总共六个,他们可以提高此前估算数据的精确度。2013年,他们在《环境研究通讯》(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得出如下结论:全世界每年因为室外的有毒空气污染物细颗粒物而死亡的人数为210万。

这幅地图显示了1850年至2000年全球空气污染水平变化,以及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因空气污染致死人数分布情况。颜色越深,表明该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空气污染致死人数越多。咖啡色地区比浅棕色地区有更多的人过早死亡。蓝色地区的空气质量1850年以来已经改善,早逝人数下降。

在中国东部、印度北部和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导致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大大增加,并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些人口稠密、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深褐色),人为造成的空气污染导致每年每平方公里超过1000人过早死亡。

少数地区(蓝色) ——如美国东南部——细颗粒物浓度相对于工业化前的水平有所下降,因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的人数下降。在美国东南部地区,细颗粒物浓度的下降可能与过去160年中当地生物质燃烧水平的下降有关。[4]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0年9月公布了一张全球

全球空气质量地图
空气质量地图,专门展示世界各地细颗粒物的密度。地图由达尔豪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制作。他们根据NASA的两台卫星监测仪的监测结果,绘制了一张显示出2001年至2006年细颗粒物平均值的地图。 在这张图上红色(即细颗粒物密度最高),出现在北非、东亚和中国。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细颗粒物的密度,指数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

在这张2001-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细颗粒物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细颗粒物小于10是安全值,而中国的这些地区全部高于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还要高很多。

4危害影响


关于Pm2.5漫画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大。细颗粒物能飘到较远的地方,因此影响范围较大。

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为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

全球每年约210万人死于PM2.5等颗粒物浓度上升

据悉,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全球环境展望5》指出,每年有70万人死于因臭氧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近200万的过早死亡病例与颗粒物污染有关。《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也发表了研究报告,报告中称,人类的平均寿命因为空气污染很可能已经缩短了5年半。[5]

中国京津冀所有城市 PM2.5均未达标

2013年7月31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3年6月份及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6月份,74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为35.6%,京津冀空气质量仍最差,PM2.5平均超标率最大日均值出现在北京,超标2.8倍。上半年,京津冀所有城市均未达到PM2.5年均值二级标准。上半年邢台、邯郸、保定、唐山、济南、衡水、西安、郑州和廊坊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

世界卫生组织首次认定PM2.5致癌

2013.10.17,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然而,虽然空气污染作为一个整体致癌因素被提出,它对人体的伤害可能是由其所含的几大污染物同时作用的结果。

伤害器官

对颗粒的长期暴露可引发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 μg/m3,就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浓度每增加10 μg/m3[6],总死亡风险上升4%,心肺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6%,肺癌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8%。此外,PM2.5极易吸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和重 金属,使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机率明显升高。

PM2.5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PM2.5的标准

每立方米PM2.5小于10微克为安全值

中国政府对PM2.5的标准

每立方米PM2.5小于75微克为安全值

中国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不良空气质量带来的健康问题也是日益严重。例如,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表明,由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平均为每天1000人,每年有35至40万的人面临着死亡。具体来讲,早在1997年,世界银行就预计有5万中国人因为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总体来说,这份报告发现,中国的空气污染使得城市居民的寿命减少了18年。

5应对措施

国家政策

2012年10月11日,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颁布后,环保部明确提出了新标准实施的“三步走”目标。按照计划,2012年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要按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发布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95个站点完成PM2.5仪器安装调试并试运行,有138个站点开始正式PM2.5监测并发布数据。

2011年1月1日开始,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开始实施。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在环保部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

2012年05月24日环保部公布了《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全国74个城市在10月底前完成PM2.5“国控点”监测的试运行。

预防方法

过滤法:包括空调、加湿器、空气清新器等,优点是明显降低PM2.5的浓度,缺点是滤膜需要清洗或更换。

水吸附法:超声雾化器、室内水帘、水池、鱼缸等,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亲水性PM2.5,缺点是增加湿度,憎水性PM2.5不能有效去除。

植物吸收法:植物叶片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PM2.5,优点是能产生有利气体,缺点是吸收效率低,有些植物会产生有害气体。

生活应对

1、雾霾天气少开窗,最好不出门或晨练

雾霾天气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月亮出来再开窗通风。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天”,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雾天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能诱发病情,甚至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危险。专家指出,之所以说雾天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天”,是因为起雾时气压高,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升高,人们很容易感到胸闷,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还会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导致食管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同时,雾中的一些病原体会导致头痛,甚至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是年老体弱者,不宜在雾天出门,更不宜在雾天晨练,以免发生危险。

2、外出戴专业防尘口罩

一般常规口罩不会起到作用,因为颗粒物太细小,KN90,KN95,N95级别的防尘口罩才能有效过滤这类细颗粒物,同时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口罩,避免不密合导致周围泄漏。另外,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比较好的防pm2.5的口罩主要是滤片而不是口罩,其中活性炭滤片不错,像3M、绿盾、洁森等等不错的品牌

3、多喝桐桔梗茶、桐参茶、桐桔梗颗粒、桔梗汤等“清肺除尘”茶饮

桐桔梗茶有清火滤肺尘功能,能加强肺泡细胞排出有毒细颗粒物的能力,能协助人体排出体内积聚的PM2.5颗粒物及其他有害物质。

4、少量补充维生素D

冬季雾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线照射太少,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还会产生精神压抑、情绪低落等现象,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D。

5、饮食清淡多蜂蜜水

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的作用。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食品。

6、深层清洁

人体表面的皮肤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很容易受到雾霾天气的伤害。尤其是在繁华喧嚣十面“霾”伏的都市中,除了随时要应对雾霾危“肌”外,由于建筑施工、汽车尾汽、工业燃料燃烧、燃放烟花爆烛等原因造成悬浮颗粒物多,难免会堵塞在毛孔中形成黑头,造成毛孔阻塞、角质堆积、肌肤起皮等肌肤问题,所以自我保护的首要措施就是深层清洁肌肤表层,清洁毛孔。

7、尽量减少吸烟甚至不吸烟

烟雾中有大量pm2.5,会对人体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如果无法阻止周边的人吸烟,那么应该尽量远离烟雾。

检测设备

快速检测PM2.5的设备,主要有3种方法:光散射、β射线和微重量天平原理。

微重量天平的仪器现基本被少数美国公司垄断,价格高,维护费高。

β射线的仪器,除了进口厂家外,国产的有天虹,先河等几个国内公司。

光散射法的仪器国外、国内厂家较多。又分普通光散射,和激光光散射法。因为激光光散射法仪器的重复性、稳定性好,在欧美日已经全面取代普通光散射法。但国内的激光法的仪器质量差别较大,应注意选择质量有保障的厂家。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PM2.5细颗粒物(6张)

词条图片(8张)
1/1
参考资料
1.  PM2.5是什么意思?  .空气质量网 [引用日期2013-09-15] .
2.  北京环保局:“炒菜增PM2.5”存误解  .凤凰网 .2013-11-14 [引用日期2013-11-14] .
3.  R. Zhang, et al.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nano particles in the atmosphere .USA :Chemical Reviews ,2011 .
4.  全球各地区PM2.5浓度和致死人数分布图  .环球网 .2013-11-06 [引用日期2013-11-14] .
5.  全球每年约210万人死于PM2.5等颗粒物浓度上升  .腾讯 .2013-07-17 [引用日期2013-07-18] .
6.  “炒菜增PM2.5”存误解  .建始县人民政府 .2013-11-14 [引用日期2013-11-14] .
相关文献
绿色搜索-环境-2013年 第1期 (2)
一种有效减少PM2.5排放的微粒聚合器的性能研究-电力科技与环保-2013年 第1期 (2)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国环保产业-2013年 第1期 (15)
以上文献来自于
>> 查看更多相关文献
词条标签:
环境环保大气 环境学 , 颗粒物 , 空气污染物 , 灰霾 危害 健康
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他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

细颗粒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
细颗粒物
外文名:
PM2.5
其他信息
当量直径:
≤2.5微米
英文全称: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单位:
最·m^3(微克每立方米)
定名时间:
2013年4月19日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946235次
编辑次数:160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3-11-27
创建者:491055883
词条贡献榜
辛勤贡献者:
yuruiyu520       
汉萨同盟       
0Z宇Y0       
jamesxc688       
liangchuns       
展开

百科消息:
关于感恩节你不得不知的冷知识
百科任务:我的百科我做主
答问题获刮刮卡,大奖等你拿
导师计划,手把手教你编词条
传照片玩拼图,免费换单反
201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y8ppTa4kdh4QryEbj-_

细颗粒物

编辑

PM2.5即细颗粒物。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1]在职业危害相关技术标准中,将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统称为“粉尘”。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有机碳(OC)、元素碳(EC)、硝酸盐(NO3-)、硫酸盐(SO42-)、铵盐(NH4+)、钠盐(Na+)等。

大气中的含碳粒子是由有机碳(OC)和吸光的元素碳(EC)组成,元素碳的化学结构类似于不纯的石墨,有机碳是细颗粒物中含量最高的组分。

目录

1生成来源
自然
人为
2指数标准
3分布范围
4危害影响
5应对措施
国家政策
预防方法
生活应对
检测设备

1生成来源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在学术界的分为一次气溶胶(Primary aerosol)和二次气溶胶(Secondary aerosol)两种。

自然

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

PM2.5细颗粒物(6张)
源 ,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PM2.5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转化而成。而这些气体污染物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烧造成的。在发展中国家,煤炭燃烧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应的主要方式。没有先进废气处理装置的柴油汽车也是颗粒物的来源。燃烧柴油的卡车,排放物中的杂质导致颗粒物较多。

pm2.5命名为'细颗粒物

在室内,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颗粒物的来源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产品,都会产生具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使用品质较佳的香烟也只是吸烟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为臭味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适用于金纸燃烧、焚香及燃烧蚊香。但是炒菜5分钟,PM2.5增加20倍系误读。[2]

除自然源和人为源之外,大气中的气态前体污染物会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二次颗粒物,实现由气体到粒子的相态转换。如:



其中气态硫酸来自OH自由基氧化二氧化硫SO2的气态反应。[3]盐的水合物:如xCl.yH2O、xNO3.yH2O、xSO4.yH2O,随着湿度的变化,水合物对PM2.5的影响较大,水不仅与盐化合物生成水合物,由于湿度的改变还形成了盐的微小溶液液滴。

2指数标准

细颗粒物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细颗粒物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到2010年底为止,除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细颗粒物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未开展对细颗粒物的监测,大多通行对PM10进行监测。

根据PM2.5检测网的空气质量新标准,24小时平均值标准值分布如下:

  优:0~35 良:35~75 轻度污染:75~115 中度污染:115~150 重度污染:150~250 严重污染:250及以上,单位为微克/立方米。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年《空气质量准则》

项目                                     年均值                               日均值   
准则值                     10微克/立方米                   25微克/立方米
过渡期目标1            35微克/立方米                   75微克/立方米
过渡期目标2            25微克/立方米                   50微克/立方米
过渡期目标3            15微克/立方米                   37.5微克/立方米

中国拟于2016年实施《空气质量准则》(征求意见中)       

项目                                    年均值                                日均值
准则值                   35微克/立方米                    75微克/立方米

3分布范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站(NASA's Earth Observatory)公布了一幅地图,展示了1850年至2000年之间全球各地区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浓度变化和致死人数情况。

2013年1月,工业污染造成的阴霾笼罩了中国东北部。2013年6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农业火灾散发的烟雾遮蔽了新加坡的天空。

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具毒性的空气污染物会徘徊几天甚至几周,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脏病发病人数增多。当空气中的阴霾散去之后,空气污染物对健康的威胁并未消失,空气污染水平有时甚至略有升高,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全球范围内,这种影响可以累积。

2010年,韦斯特发表了一项基于单一的大气环境计算机模型

全球各地区细颗粒物浓度和致死人数分布图[4]

的研究报告,估算了全球空气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影响。韦斯特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利用一系列不同的大气环境计算机模型,——总共六个,他们可以提高此前估算数据的精确度。2013年,他们在《环境研究通讯》(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得出如下结论:全世界每年因为室外的有毒空气污染物细颗粒物而死亡的人数为210万。

这幅地图显示了1850年至2000年全球空气污染水平变化,以及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因空气污染致死人数分布情况。颜色越深,表明该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空气污染致死人数越多。咖啡色地区比浅棕色地区有更多的人过早死亡。蓝色地区的空气质量1850年以来已经改善,早逝人数下降。

在中国东部、印度北部和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导致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大大增加,并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些人口稠密、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深褐色),人为造成的空气污染导致每年每平方公里超过1000人过早死亡。

少数地区(蓝色) ——如美国东南部——细颗粒物浓度相对于工业化前的水平有所下降,因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的人数下降。在美国东南部地区,细颗粒物浓度的下降可能与过去160年中当地生物质燃烧水平的下降有关。[4]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0年9月公布了一张全球

全球空气质量地图
空气质量地图,专门展示世界各地细颗粒物的密度。地图由达尔豪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制作。他们根据NASA的两台卫星监测仪的监测结果,绘制了一张显示出2001年至2006年细颗粒物平均值的地图。 在这张图上红色(即细颗粒物密度最高),出现在北非、东亚和中国。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细颗粒物的密度,指数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

在这张2001-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细颗粒物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细颗粒物小于10是安全值,而中国的这些地区全部高于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还要高很多。

4危害影响


关于Pm2.5漫画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大。细颗粒物能飘到较远的地方,因此影响范围较大。

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为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

全球每年约210万人死于PM2.5等颗粒物浓度上升

据悉,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全球环境展望5》指出,每年有70万人死于因臭氧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近200万的过早死亡病例与颗粒物污染有关。《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也发表了研究报告,报告中称,人类的平均寿命因为空气污染很可能已经缩短了5年半。[5]

中国京津冀所有城市 PM2.5均未达标

2013年7月31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3年6月份及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6月份,74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为35.6%,京津冀空气质量仍最差,PM2.5平均超标率最大日均值出现在北京,超标2.8倍。上半年,京津冀所有城市均未达到PM2.5年均值二级标准。上半年邢台、邯郸、保定、唐山、济南、衡水、西安、郑州和廊坊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

世界卫生组织首次认定PM2.5致癌

2013.10.17,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然而,虽然空气污染作为一个整体致癌因素被提出,它对人体的伤害可能是由其所含的几大污染物同时作用的结果。

伤害器官

对颗粒的长期暴露可引发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 μg/m3,就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浓度每增加10 μg/m3[6],总死亡风险上升4%,心肺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6%,肺癌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8%。此外,PM2.5极易吸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和重 金属,使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机率明显升高。

PM2.5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PM2.5的标准

每立方米PM2.5小于10微克为安全值

中国政府对PM2.5的标准

每立方米PM2.5小于75微克为安全值

中国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不良空气质量带来的健康问题也是日益严重。例如,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表明,由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平均为每天1000人,每年有35至40万的人面临着死亡。具体来讲,早在1997年,世界银行就预计有5万中国人因为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总体来说,这份报告发现,中国的空气污染使得城市居民的寿命减少了18年。

5应对措施

国家政策

2012年10月11日,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颁布后,环保部明确提出了新标准实施的“三步走”目标。按照计划,2012年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要按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发布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95个站点完成PM2.5仪器安装调试并试运行,有138个站点开始正式PM2.5监测并发布数据。

2011年1月1日开始,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开始实施。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在环保部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

2012年05月24日环保部公布了《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全国74个城市在10月底前完成PM2.5“国控点”监测的试运行。

预防方法

过滤法:包括空调、加湿器、空气清新器等,优点是明显降低PM2.5的浓度,缺点是滤膜需要清洗或更换。

水吸附法:超声雾化器、室内水帘、水池、鱼缸等,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亲水性PM2.5,缺点是增加湿度,憎水性PM2.5不能有效去除。

植物吸收法:植物叶片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PM2.5,优点是能产生有利气体,缺点是吸收效率低,有些植物会产生有害气体。

生活应对

1、雾霾天气少开窗,最好不出门或晨练

雾霾天气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月亮出来再开窗通风。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天”,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雾天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能诱发病情,甚至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危险。专家指出,之所以说雾天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天”,是因为起雾时气压高,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升高,人们很容易感到胸闷,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还会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导致食管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同时,雾中的一些病原体会导致头痛,甚至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是年老体弱者,不宜在雾天出门,更不宜在雾天晨练,以免发生危险。

2、外出戴专业防尘口罩

一般常规口罩不会起到作用,因为颗粒物太细小,KN90,KN95,N95级别的防尘口罩才能有效过滤这类细颗粒物,同时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口罩,避免不密合导致周围泄漏。另外,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比较好的防pm2.5的口罩主要是滤片而不是口罩,其中活性炭滤片不错,像3M、绿盾、洁森等等不错的品牌

3、多喝桐桔梗茶、桐参茶、桐桔梗颗粒、桔梗汤等“清肺除尘”茶饮

桐桔梗茶有清火滤肺尘功能,能加强肺泡细胞排出有毒细颗粒物的能力,能协助人体排出体内积聚的PM2.5颗粒物及其他有害物质。

4、少量补充维生素D

冬季雾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线照射太少,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还会产生精神压抑、情绪低落等现象,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D。

5、饮食清淡多蜂蜜水

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的作用。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食品。

6、深层清洁

人体表面的皮肤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很容易受到雾霾天气的伤害。尤其是在繁华喧嚣十面“霾”伏的都市中,除了随时要应对雾霾危“肌”外,由于建筑施工、汽车尾汽、工业燃料燃烧、燃放烟花爆烛等原因造成悬浮颗粒物多,难免会堵塞在毛孔中形成黑头,造成毛孔阻塞、角质堆积、肌肤起皮等肌肤问题,所以自我保护的首要措施就是深层清洁肌肤表层,清洁毛孔。

7、尽量减少吸烟甚至不吸烟

烟雾中有大量pm2.5,会对人体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如果无法阻止周边的人吸烟,那么应该尽量远离烟雾。

检测设备

快速检测PM2.5的设备,主要有3种方法:光散射、β射线和微重量天平原理。

微重量天平的仪器现基本被少数美国公司垄断,价格高,维护费高。

β射线的仪器,除了进口厂家外,国产的有天虹,先河等几个国内公司。

光散射法的仪器国外、国内厂家较多。又分普通光散射,和激光光散射法。因为激光光散射法仪器的重复性、稳定性好,在欧美日已经全面取代普通光散射法。但国内的激光法的仪器质量差别较大,应注意选择质量有保障的厂家。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PM2.5细颗粒物(6张)

词条图片(8张)
1/1
参考资料
1.  PM2.5是什么意思?  .空气质量网 [引用日期2013-09-15] .
2.  北京环保局:“炒菜增PM2.5”存误解  .凤凰网 .2013-11-14 [引用日期2013-11-14] .
3.  R. Zhang, et al.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nano particles in the atmosphere .USA :Chemical Reviews ,2011 .
4.  全球各地区PM2.5浓度和致死人数分布图  .环球网 .2013-11-06 [引用日期2013-11-14] .
5.  全球每年约210万人死于PM2.5等颗粒物浓度上升  .腾讯 .2013-07-17 [引用日期2013-07-18] .
6.  “炒菜增PM2.5”存误解  .建始县人民政府 .2013-11-14 [引用日期2013-11-14] .
相关文献
绿色搜索-环境-2013年 第1期 (2)
一种有效减少PM2.5排放的微粒聚合器的性能研究-电力科技与环保-2013年 第1期 (2)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国环保产业-2013年 第1期 (15)
以上文献来自于
>> 查看更多相关文献
词条标签:
环境环保大气 环境学 , 颗粒物 , 空气污染物 , 灰霾 危害 健康
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他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

细颗粒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
细颗粒物
外文名:
PM2.5
其他信息
当量直径:
≤2.5微米
英文全称: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单位:
最·m^3(微克每立方米)
定名时间:
2013年4月19日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946235次
编辑次数:160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3-11-27
创建者:491055883
词条贡献榜
辛勤贡献者:
yuruiyu520       
汉萨同盟       
0Z宇Y0       
jamesxc688       
liangchuns       
展开

百科消息:
关于感恩节你不得不知的冷知识
百科任务:我的百科我做主
答问题获刮刮卡,大奖等你拿
导师计划,手把手教你编词条
传照片玩拼图,免费换单反
201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危害很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