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前夕的一場“鴻門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34:31
盧溝橋事變前夕的一場“鴻門宴”



1936年,隨著日本頻繁的挑釁活動,華北局勢日趨緊張。為了緩和危局,改善氣氛,6月6日上午11點,冀察政委會委員長兼第29軍軍長宋哲元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宴會,招待日本華北駐屯軍駐北平附近部隊連長以上的軍官。日本軍官在宴會上甚為囂張跋扈,引起29軍軍官極大憤慨,演出了一場“鴻門宴”。

日本出席這次宴會的有華北駐屯軍旅團長河邊,華北駐屯軍特務機關長松室孝良,顧問松島、櫻井等30多人。中國方面出席的有29軍軍長宋哲元,北平市長秦德純,37師師長兼河北省主席馮治安,38師副師長李文田,37師110旅旅長何基灃,38師114旅旅長董升堂,獨立第26旅旅長李致遠,114旅227團團長楊干三等。還邀請了在北平的“社會名流”吳佩孚、張懷芝等人。每桌三四個日本軍官坐客位,四五位中國軍官坐主位相陪。宋哲元、秦德純、馮治安、河邊、松室、松島、櫻井、吳佩孚等共坐兩席,是主坐席;其餘的雙方軍官們分八張坐席入座。在兩張坐席旁各設一張空桌,供上下菜肴使用。

宴會開始,東道主宋哲元致祝酒詞,松室孝良致了答詞,大意是說中日兩國同種同文,應該親善之類的話,接著雙方穿插排列隊形一起照了相。入席就坐後,酒宴開始,中國軍官默默飲酒吃飯,很覺壓抑,日本軍官卻趾高氣揚,吆五喝六,大聲喧囂,儼若宴會主人。酒至半酣,松島突然起身離坐,說要為大家表演助興,他先舞蹈,後舞刀,抬手投足都衝著中國軍官揮來舞去,充滿了殺氣;29軍軍官也停止了飲酒吃飯,靜觀事情變化。松島還沒落坐,一個日本軍官就跳到一張空桌上大聲唱日本歌,他唱著,兩眼也斜地向29軍軍官進行挑戰。緊接著,又有兩個日本人離席,一個竄上空桌高歌,一個在地下圍席狂舞。目睹這種情況,中國軍人個個握緊拳頭,怒火中燒,他們真想站出來和這些日本人拼一場。這時,只見秦德純走到董升堂身邊,他附耳對董升堂說:“事情緊急了!你是打拳呢,還是耍刀?”董升堂急切地說:“我先打一套拳,再耍刀!”這時,何基灃已忍耐不住了,他躍到空桌上,放喉高唱《黃種歌》,他希望用歌聲喚起這些耀武揚威的日本青年軍官的良知:“黃種應享黃海權,亞人應種亞洲田。青年,青年!切莫同種自相殘,坐教歐美先著鞭。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洪水縱滔天,只手挽狂瀾,方不負石筆,後哲先賢。”隨著這激昂的歌聲,中國軍人拍掌擊節,心中為何基灃的機智暗暗叫好,同時也盤算著出個什麼節目壓壓日本人的氣焰。何基灃歌聲一落,董升堂立即站起來,拱手向四座作揖,接著打起了在西北軍中流行的八卦拳來,他手推臂擋,剛柔相濟,表現出很深的武術功底。中國軍人的悶氣稍抒,都躍躍欲試。接著李致遠練了一套武術,動作迅猛,乾淨利索。日方似乎覺得他們的勢頭被壓下去了,就再出來唱歌,李文田唱起京戲中的黑頭腔作答,日本人又出來跳舞,李致遠就再打一套漂亮的花拳回敬。宴會廳變成了演武場,中日軍人就這樣你一個“節目”,我一個“節目”的比下去。日本人開始舞刀了。董升堂不知從什麼地方找來了一把西北軍使用的大片刀,走到席前劈了一趟刀法。只見刀刃寒光閃閃,一刀刀有力地砍下,帶著嗖嗖的風聲。日本軍官們坐在席間,緊盯著董升堂手中的大刀一動也不動,他們是否想起了喜峰口戰場上29軍驚心動魄的大刀隊呢?在日本人剛剛開始舞“倭刀”的時侯,李致遠就命令他的傳令兵坐小汽車到自己家裏去取刀。當董升堂剛演完刀法,李致遠的傳令兵也帶著刀趕回來了。這是一把用上好鋼材精心製造的柳葉刀,是他特意定做的。李致遠接過心愛的刀,用手撫摸了一下刀身,就急忙換上傳令兵的布鞋,他要練一手“滾堂刀”。這套刀法是他小時候學的,在以後的日子裏不斷練習,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只見他握刀站定,目光從眼前的日本人身上掃過,然後正視前方,猛然起勢。他進刀刺殺,左砍右劈,上挑下搪,招招式式,靈活自如。一會兒似龍騰虎躍,身體完全隱在一片寒光之中;一會兒推擋退進,有拔山蓋世之力。舞畢,李致遠很英武地回身入座。日本人相互交頭接耳,驕橫之氣稍有收斂。他們自知舞刀打拳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就另用計策,想用酒灌醉中國軍人,取得精神上的勝利。於是紛紛離座,擁到李致遠面前,一面稱讚他的刀法,叫他“李武術家”,一面用小飯碗向他“敬酒”。李致遠接過來一飲而盡,然後到廁所將酒吐掉,再來和日本人對飲,始終沒有顯露出醉意。面對李致遠的“如海酒量”,日本人只得另出新招。松島解下腰間的武裝帶圍在頭上,在額間打一個結繫牢,然後脫去上衣,把一壺酒放在頭頂上。他同時點燃八支紙煙,三支叼在口中,兩支塞進耳朵裏,兩支插入鼻孔,一支按在肚臍上。不知用了什麼法子,八支煙卷一會兒同時冒煙,一會兒又同時不冒了。中國軍官看他簡直出盡了洋相,就不再理睬他們。日本人覺得沒趣,又提出進行高難的比賽--寫毛筆字。他們叫勤務兵磨墨鋪紙,盡心盡意地寫起字來。應該說這些日本人中確實有些毛筆字寫得很不錯的,他們自鳴得意,欣賞著自己寫的字。“秀才大帥”吳佩孚起身上前,他潑墨揮毫,那蒼勁有力、龍飛鳳舞的醉筆不停頓地直落下來,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一幅氣勢磅礡的大條幅寫成了,日本人當然不是對手。

這時,幾個日本人一齊走到宋哲元跟前,他們高喊著號子將宋哲元抬了起來,另外幾個日本人也把秦德純舉起來了。29軍軍官們見此情況,就把河邊拉起來舉起,他們相互交換眼色,同時甩手將河邊高高拋起,接住,再拋起。頓時,懷仁堂裏的氣氛又緊張起來,雙方個個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宋哲元怕出問題,馬上發表即席講話,說中日應該親善等等,河邊也講了幾句,說了這次聯歡會開得很好之類,……。宴會結束了,宋哲元和河邊到後邊的一個房間去休息,日本軍官先後退席。29軍的軍官們心懷憤懣,昂然走出了懷仁堂。


附文:
謀炸宋哲元的第二個“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4日,企圖控制東北的日本軍閥密謀炸死張作霖,以便亂中漁利。當張的專列過山海關行至皇姑屯車站附近、京奉南滿鐵路交匯處時,日軍特務事先埋好的炸藥爆炸,當場炸死吳俊升等人,張作霖受重傷,回到瀋陽大元帥府不多時斃命。這就是國人熟悉的“皇姑屯事件”。九年後,即1937年7月11日和19日,日本侵略軍又故伎重演,在平津一線兩度謀炸率部抵抗日軍的愛國將須宋哲元,人稱第二個“皇姑屯事件”。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挑起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駐平津一帶的中國軍隊第29軍將士奮起還 擊,揭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此時,第29軍軍長、主掌華北軍政事務的宋哲元將軍正在原籍山東樂陵休假。說是“休假”,其實是在躲避日軍的糾纏。日本佔領東北後,即將魔掌伸向華北。在國民黨不抵抗政策的刺激下,日軍加速了對華北地區的滲透。當時執掌華北防務的宋哲元將軍便成為日軍威逼利誘、糾纏不休的主要對象。不甘屈服的宋將軍處在各種矛盾的旋渦之中,窮於應付、計無所出,即於1937年5月間,以掃墓為名,偕全家老小回到家鄉山東樂陵縣後顏家村,這使日軍用脅迫的手段掠奪華北資源、擴大在華特殊權益的圖謀一時中斷,於是,日軍欲以武力達到控制華北的目的,並故伎重演,陰謀用對付當年張作霖之法,對付宋哲元。當宋哲元在老家得知盧溝橋事變的消息後,極為氣憤一面用密電向南京謀求應變方略,一面電令前線將士“撲滅當前之敵”,準備返回前線。7月11日,宋將軍攜全家乘火車啟程回平,就在這時,日軍在其必經之地豐台車站鐵軌下埋下定時炸彈,妄圖將宋炸死。值得慶幸的是,火車過了豐台站後,炸彈才爆炸,宋將軍安然無恙。

當時任宛平縣縣長的王冷齋,事後在《盧溝橋抗戰紀事詩》中記載了這一鮮為人知的重要史實。詩中寫道:

寇公千里急歸旌,

恰好危途過一程。

忽報雷聲起車轍,

北門幸未坏長城。

詩後“藉醒眉目”的附注記道:“宋明軒將軍適請假回籍,聞警趕回,達經豐台,日人置炸彈軌下,幸車過一站始爆發,否則將為張作霖之續矣。”

豐台謀炸未成,日軍又在平津線上的北倉7號橋邊埋下地雷,再次謀炸宋哲元,7月19日晨,宋將軍赴北平部署軍事,車到北倉,地雷爆炸,宋將軍再次脫險,未受傷害。盧溝橋事變前夕的一場“鴻門宴”



1936年,隨著日本頻繁的挑釁活動,華北局勢日趨緊張。為了緩和危局,改善氣氛,6月6日上午11點,冀察政委會委員長兼第29軍軍長宋哲元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宴會,招待日本華北駐屯軍駐北平附近部隊連長以上的軍官。日本軍官在宴會上甚為囂張跋扈,引起29軍軍官極大憤慨,演出了一場“鴻門宴”。

日本出席這次宴會的有華北駐屯軍旅團長河邊,華北駐屯軍特務機關長松室孝良,顧問松島、櫻井等30多人。中國方面出席的有29軍軍長宋哲元,北平市長秦德純,37師師長兼河北省主席馮治安,38師副師長李文田,37師110旅旅長何基灃,38師114旅旅長董升堂,獨立第26旅旅長李致遠,114旅227團團長楊干三等。還邀請了在北平的“社會名流”吳佩孚、張懷芝等人。每桌三四個日本軍官坐客位,四五位中國軍官坐主位相陪。宋哲元、秦德純、馮治安、河邊、松室、松島、櫻井、吳佩孚等共坐兩席,是主坐席;其餘的雙方軍官們分八張坐席入座。在兩張坐席旁各設一張空桌,供上下菜肴使用。

宴會開始,東道主宋哲元致祝酒詞,松室孝良致了答詞,大意是說中日兩國同種同文,應該親善之類的話,接著雙方穿插排列隊形一起照了相。入席就坐後,酒宴開始,中國軍官默默飲酒吃飯,很覺壓抑,日本軍官卻趾高氣揚,吆五喝六,大聲喧囂,儼若宴會主人。酒至半酣,松島突然起身離坐,說要為大家表演助興,他先舞蹈,後舞刀,抬手投足都衝著中國軍官揮來舞去,充滿了殺氣;29軍軍官也停止了飲酒吃飯,靜觀事情變化。松島還沒落坐,一個日本軍官就跳到一張空桌上大聲唱日本歌,他唱著,兩眼也斜地向29軍軍官進行挑戰。緊接著,又有兩個日本人離席,一個竄上空桌高歌,一個在地下圍席狂舞。目睹這種情況,中國軍人個個握緊拳頭,怒火中燒,他們真想站出來和這些日本人拼一場。這時,只見秦德純走到董升堂身邊,他附耳對董升堂說:“事情緊急了!你是打拳呢,還是耍刀?”董升堂急切地說:“我先打一套拳,再耍刀!”這時,何基灃已忍耐不住了,他躍到空桌上,放喉高唱《黃種歌》,他希望用歌聲喚起這些耀武揚威的日本青年軍官的良知:“黃種應享黃海權,亞人應種亞洲田。青年,青年!切莫同種自相殘,坐教歐美先著鞭。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洪水縱滔天,只手挽狂瀾,方不負石筆,後哲先賢。”隨著這激昂的歌聲,中國軍人拍掌擊節,心中為何基灃的機智暗暗叫好,同時也盤算著出個什麼節目壓壓日本人的氣焰。何基灃歌聲一落,董升堂立即站起來,拱手向四座作揖,接著打起了在西北軍中流行的八卦拳來,他手推臂擋,剛柔相濟,表現出很深的武術功底。中國軍人的悶氣稍抒,都躍躍欲試。接著李致遠練了一套武術,動作迅猛,乾淨利索。日方似乎覺得他們的勢頭被壓下去了,就再出來唱歌,李文田唱起京戲中的黑頭腔作答,日本人又出來跳舞,李致遠就再打一套漂亮的花拳回敬。宴會廳變成了演武場,中日軍人就這樣你一個“節目”,我一個“節目”的比下去。日本人開始舞刀了。董升堂不知從什麼地方找來了一把西北軍使用的大片刀,走到席前劈了一趟刀法。只見刀刃寒光閃閃,一刀刀有力地砍下,帶著嗖嗖的風聲。日本軍官們坐在席間,緊盯著董升堂手中的大刀一動也不動,他們是否想起了喜峰口戰場上29軍驚心動魄的大刀隊呢?在日本人剛剛開始舞“倭刀”的時侯,李致遠就命令他的傳令兵坐小汽車到自己家裏去取刀。當董升堂剛演完刀法,李致遠的傳令兵也帶著刀趕回來了。這是一把用上好鋼材精心製造的柳葉刀,是他特意定做的。李致遠接過心愛的刀,用手撫摸了一下刀身,就急忙換上傳令兵的布鞋,他要練一手“滾堂刀”。這套刀法是他小時候學的,在以後的日子裏不斷練習,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只見他握刀站定,目光從眼前的日本人身上掃過,然後正視前方,猛然起勢。他進刀刺殺,左砍右劈,上挑下搪,招招式式,靈活自如。一會兒似龍騰虎躍,身體完全隱在一片寒光之中;一會兒推擋退進,有拔山蓋世之力。舞畢,李致遠很英武地回身入座。日本人相互交頭接耳,驕橫之氣稍有收斂。他們自知舞刀打拳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就另用計策,想用酒灌醉中國軍人,取得精神上的勝利。於是紛紛離座,擁到李致遠面前,一面稱讚他的刀法,叫他“李武術家”,一面用小飯碗向他“敬酒”。李致遠接過來一飲而盡,然後到廁所將酒吐掉,再來和日本人對飲,始終沒有顯露出醉意。面對李致遠的“如海酒量”,日本人只得另出新招。松島解下腰間的武裝帶圍在頭上,在額間打一個結繫牢,然後脫去上衣,把一壺酒放在頭頂上。他同時點燃八支紙煙,三支叼在口中,兩支塞進耳朵裏,兩支插入鼻孔,一支按在肚臍上。不知用了什麼法子,八支煙卷一會兒同時冒煙,一會兒又同時不冒了。中國軍官看他簡直出盡了洋相,就不再理睬他們。日本人覺得沒趣,又提出進行高難的比賽--寫毛筆字。他們叫勤務兵磨墨鋪紙,盡心盡意地寫起字來。應該說這些日本人中確實有些毛筆字寫得很不錯的,他們自鳴得意,欣賞著自己寫的字。“秀才大帥”吳佩孚起身上前,他潑墨揮毫,那蒼勁有力、龍飛鳳舞的醉筆不停頓地直落下來,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一幅氣勢磅礡的大條幅寫成了,日本人當然不是對手。

這時,幾個日本人一齊走到宋哲元跟前,他們高喊著號子將宋哲元抬了起來,另外幾個日本人也把秦德純舉起來了。29軍軍官們見此情況,就把河邊拉起來舉起,他們相互交換眼色,同時甩手將河邊高高拋起,接住,再拋起。頓時,懷仁堂裏的氣氛又緊張起來,雙方個個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宋哲元怕出問題,馬上發表即席講話,說中日應該親善等等,河邊也講了幾句,說了這次聯歡會開得很好之類,……。宴會結束了,宋哲元和河邊到後邊的一個房間去休息,日本軍官先後退席。29軍的軍官們心懷憤懣,昂然走出了懷仁堂。


附文:
謀炸宋哲元的第二個“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4日,企圖控制東北的日本軍閥密謀炸死張作霖,以便亂中漁利。當張的專列過山海關行至皇姑屯車站附近、京奉南滿鐵路交匯處時,日軍特務事先埋好的炸藥爆炸,當場炸死吳俊升等人,張作霖受重傷,回到瀋陽大元帥府不多時斃命。這就是國人熟悉的“皇姑屯事件”。九年後,即1937年7月11日和19日,日本侵略軍又故伎重演,在平津一線兩度謀炸率部抵抗日軍的愛國將須宋哲元,人稱第二個“皇姑屯事件”。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挑起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駐平津一帶的中國軍隊第29軍將士奮起還 擊,揭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此時,第29軍軍長、主掌華北軍政事務的宋哲元將軍正在原籍山東樂陵休假。說是“休假”,其實是在躲避日軍的糾纏。日本佔領東北後,即將魔掌伸向華北。在國民黨不抵抗政策的刺激下,日軍加速了對華北地區的滲透。當時執掌華北防務的宋哲元將軍便成為日軍威逼利誘、糾纏不休的主要對象。不甘屈服的宋將軍處在各種矛盾的旋渦之中,窮於應付、計無所出,即於1937年5月間,以掃墓為名,偕全家老小回到家鄉山東樂陵縣後顏家村,這使日軍用脅迫的手段掠奪華北資源、擴大在華特殊權益的圖謀一時中斷,於是,日軍欲以武力達到控制華北的目的,並故伎重演,陰謀用對付當年張作霖之法,對付宋哲元。當宋哲元在老家得知盧溝橋事變的消息後,極為氣憤一面用密電向南京謀求應變方略,一面電令前線將士“撲滅當前之敵”,準備返回前線。7月11日,宋將軍攜全家乘火車啟程回平,就在這時,日軍在其必經之地豐台車站鐵軌下埋下定時炸彈,妄圖將宋炸死。值得慶幸的是,火車過了豐台站後,炸彈才爆炸,宋將軍安然無恙。

當時任宛平縣縣長的王冷齋,事後在《盧溝橋抗戰紀事詩》中記載了這一鮮為人知的重要史實。詩中寫道:

寇公千里急歸旌,

恰好危途過一程。

忽報雷聲起車轍,

北門幸未坏長城。

詩後“藉醒眉目”的附注記道:“宋明軒將軍適請假回籍,聞警趕回,達經豐台,日人置炸彈軌下,幸車過一站始爆發,否則將為張作霖之續矣。”

豐台謀炸未成,日軍又在平津線上的北倉7號橋邊埋下地雷,再次謀炸宋哲元,7月19日晨,宋將軍赴北平部署軍事,車到北倉,地雷爆炸,宋將軍再次脫險,未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