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翼-中国苏-27飞机全史(转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40:17

  康成毅
  苏-27战斗机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重型高机动性战斗机,设计要求是提供一种有效对付美国所有潜在先进机型(特别是F-15)的前线战斗机,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为深入敌后进行攻击/轰炸的飞机护航、海上巡逻和拦截。
  1969年开始设计,1977年5月20日首飞成功,1985年开始批量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军。1989年巴黎航展,苏-27战机首次公开亮相,便以一系列高难度飞行动作轰动世界。此后,苏-27成为世界各地航展的宠儿,均技压群雄,大出风头。
  不过,苏-27真正为广大中国军事迷热切关注,还是在于它在90年代为中国空军所引进,成为中国空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很多对苏-27的介绍都稍显零散或者不够全面。
  作为本期主打专题,龙之翼——中国苏-27系列飞机全史(1990-2004)汇合了四种不同渠道来源的文章,经过我们的精心编辑整理,从军购、部署、性能、训练等诸多方面为您讲述一个翔实完整的龙之翼故事。
  军购篇:中国龙的侧卫之翼
  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向中国陆续提供了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等当时最新式的战斗机,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迅速成为一支现代化空军,还帮助中国打下了现代航空制造业的基础。但中苏关系紧张乃至两国交恶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航空工业的自我进步缓慢,导致到了80年代末,人民解放军空军使用的技术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大约落后25年左右,尽管在数量上算得上是全球第三大空中力量,但面对这种量多质低的局面,中国军方深感忧虑。
  海湾战争之后,台湾军方分别自美、法引进150架F-16MLU和60架幻影2000-5型战机,对中国统一形成威胁。而隔海相望的日本早在80年代就已拥有200多架F-15这样的高性能战机,并在F-16基础上自研F-2战机,对中国空军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苏-27部分
  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为扭转空军装备长期积弱的局面,拨出巨额专款与西方国家合作改进现有武器装备,1989年6月以后,西方国家对华实施“制裁”,军事合作项目被迫终止。以中美合作改进歼-8Ⅱ战机的“和平典范”计划为例,历时4年半,耗资近2亿美元,最后无果而终,给中国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将目光转向昔日不共戴天的死对头——苏联,1989年5月,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举行20年来中苏首次高层首脑会晤,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同年9月,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大将在《红星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愿意向中国出售包括米格-29在内的先进军事装备。1990年4月中国总理李鹏访问苏联,双方正式签署合作纪要,为恢复两国之间的军事联系打开了合作之门。1990年5月中国自苏联米里设计局引进24架米-17军用直升机,作为双方合作的试金石,这也是对美国方面拒绝售华CH-47直升机的回应。
  1990年9月17日,一个高规格的中国军事代表团被带到莫斯科城外的库宾卡飞行基地。在那里,苏联飞行员尽力地向中国客人展示着米格-29飞机的优良性能。然而就在飞行表演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架米格-29战机在表演低空飞行特技时突然坠毁,机毁人亡。苏联空军的一位飞行副师长立即奔向备用机升空继续表演,但航程短,性能较低的米格-29还是没有打动中国客人。
  从米格-15开始,亚音速的歼5(米格-17)到两倍音速的歼7(米格-21),中国空军所装备的几千多架战斗机一直都是米格系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米格飞机可算是中国空军的老伙伴。从当时苏方的安排来看,苏联人是非常希望中方能够选择米格-29作为其新一代主力战机的。因此甚至拒绝了中国人看一眼苏-27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更加深了对该机的兴趣。
  苏-27与米格-29同为前苏联第四代主力战机,其发展模式与美国空军的“高低搭配”政策极其相似。作为高档型的苏-27不但比同期发展的低档型米格-29更大、更重、总体战力更强,其技术层次及制造工艺亦远胜后者。
  苏霍伊设计局战后所设计的飞机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一种是供空军前线航空兵使用的对地攻击机,如苏-24、苏-25等,一类则是供国土防空军歼击航空兵使用的拦截战斗机,如苏-9、苏-15一类,这种机型向来只部署于苏联本土,连驻东欧的苏军部队都难得一见,更不要说出口外销。这充分显示出该机在前苏联防空体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对于中国为什么不采用相对“便宜”的米格-29,而选择“昂贵”的苏-27?中国选择苏-27作为其新一代主力战机目的,是出于高起点的选择,为加速本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发展而寻求一条捷径。
  1990年11月,中苏双方达成关于购买24架苏-27战机,并继续引进24架苏-27意向的双边协议,苏-27的SK型单座机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KnAAPO)生产,UBK型双座飞机由伊尔库茨克航空生产联合公司(IAPO)生产。这是自中   华人   民  共和国建国以来金额最大的军火采购,作为苏-27首次对外出口,也是中国空军历史上第二次急速现代化的起点。中国内部将此项目称为“906工程”。
  协议签署后,苏联派出苏-27来到中国,于1991年2月在北京南苑机场进行了精彩展示,以其一流的外形设计及超机动性能,令中国空军将领叹为观止。这时,西方世界还被蒙在鼓里,仅仅以为这只不过是一场飞行交流活动罢了。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苏-27战斗机,包括8架SK单座型和4架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的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领空,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中国安徽芜湖空军基地,列装空军第3师的第9团。这时,苏联已不复存在,由继承了苏联国际权利和义务的俄罗斯继续履行对华合约。
  1992年11月25日,剩余的12架SK单座型飞机由KnAAPO机场直抵芜湖空军基地。至此,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共计24架(20架苏-27SK、4架苏-27UBK)。此时距苏联正式装备苏-27也仅7年(1985年6月22日远东地区泽米吉空军基地正式装备首批20架苏27)。1990年便同意向中国出口当时最先进的苏-27,表明了苏联恢复对华关系的巨大诚意。
  这一消息一经披露后,立即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弥漫在西方的各大主流媒体上,似乎中国人马上就要用这24架苏-27去征讨全世界了。这种神经质的反应简直不可思议,不过这一“中国威胁论”的后遗症迄今未消,西方世界仍在以不同方式压制俄罗斯,要求不再对中国出口先进武器。但俄罗斯政府顶住了这一要求,这一方面即是出于对华贸易所能获得的大量利益和硬通货,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地缘政治平衡的战略考虑。
  率先拥有苏-27战机的空军第3师是中国空军的第一王牌部队——他们驾驶着米格战机在朝鲜战争中取得了中国空军各单位最多的战果,而前任中国司令员王海就出自这个师的第9团,他是一位空战英雄,该团有一个大队以他的名字命名。第9团的飞行员们驾驶着苏-27战机迅速形成战斗力,深得中央军委的表彰。1993年空军第3师罕见的以师建制荣立集体一等功。
  1994年,由于合同付款问题,俄罗斯与中国没有立刻签署后续协议。中国为第一批苏-27战斗机支付的货款有70%是用各种轻工业产品及食品以易货交易形式支付的,俄罗斯希望中国以后的订购都能使用国际通用的硬通货——美元支付。
  1995年5月,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访问俄罗斯,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国表示同意以美元支付第2批以及后续批次的苏-27,但要求俄罗斯把苏-27战斗机技术转让中国,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自行制造,双方签订了补充协议。
  1996年4月,10架苏-27(4架苏27SK,6架苏27UBK)飞往广东遂溪空军基地,交付给中国空军的空军第2师第6团。1996年7月25日,再交付剩下的14架苏27SK。
  第二批24架(18架SK、6架UBK),苏-27交付后不久,1996年9月9日,9615号台风突然袭击
  了遂溪基地所在的雷州半岛,这场台风的风速在50米/秒以上,相当于15级台风,遂溪基地为苏-27建造的机库尚未完全完工,若干架停放在露天的战机不同程度受损,不过KnAAPO的修理专家都为其一一修复。这次事件很快便在中国空军对外公开出版的《中国空军》杂志上予以了披露。
  据专家估计,这两批交易的总价格为15-17亿美元,包括48架战斗机以及必需的地面设备、机载武器、飞机备件以及飞行人员的培训等等。
  在90年代针对台湾的一系列军事演习中,空3师和空2师的苏-27机队先后亮相,他们曾多次夜间长途转场,进入东南沿海区域配合演习,表现突出。
  由于中国只获得了单座型苏-27的生产许可证,为了在苏-27机队规模扩大以后,保证大批苏-27飞行员的培训,1999年12月3日,俄中双方又签署了订购28架苏-27UBK V2的合同,均由IAPO生产。2000年12月15日,IAPO生产的苏-27UBK交付4架,这4架装备到位于河北沧州的K026基地,也叫空军飞行试验训练基地,其职责和任务相当于俄罗斯空军的利佩茨克第42飞行训练中心。
  紧接着12月22日IAPO又交付8架,余下16架在2002年分两批交付,2002年9月完成合同。这24架飞机被装备到重庆白市驿基地的空33师,该师隶属于成都军区空军,中国的第一个宇航员杨利伟就出自这里,不过他似乎没有飞过苏-27。
  至此,俄罗斯一共向中国出口了3批共76架苏-27,其中包括36架苏-27SK单座型,40架苏-27UBK双座型,在此之后,中国转向采购苏-30,而苏-27则开始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自行生产。

  康成毅
  苏-27战斗机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重型高机动性战斗机,设计要求是提供一种有效对付美国所有潜在先进机型(特别是F-15)的前线战斗机,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为深入敌后进行攻击/轰炸的飞机护航、海上巡逻和拦截。
  1969年开始设计,1977年5月20日首飞成功,1985年开始批量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军。1989年巴黎航展,苏-27战机首次公开亮相,便以一系列高难度飞行动作轰动世界。此后,苏-27成为世界各地航展的宠儿,均技压群雄,大出风头。
  不过,苏-27真正为广大中国军事迷热切关注,还是在于它在90年代为中国空军所引进,成为中国空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很多对苏-27的介绍都稍显零散或者不够全面。
  作为本期主打专题,龙之翼——中国苏-27系列飞机全史(1990-2004)汇合了四种不同渠道来源的文章,经过我们的精心编辑整理,从军购、部署、性能、训练等诸多方面为您讲述一个翔实完整的龙之翼故事。
  军购篇:中国龙的侧卫之翼
  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向中国陆续提供了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等当时最新式的战斗机,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迅速成为一支现代化空军,还帮助中国打下了现代航空制造业的基础。但中苏关系紧张乃至两国交恶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航空工业的自我进步缓慢,导致到了80年代末,人民解放军空军使用的技术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大约落后25年左右,尽管在数量上算得上是全球第三大空中力量,但面对这种量多质低的局面,中国军方深感忧虑。
  海湾战争之后,台湾军方分别自美、法引进150架F-16MLU和60架幻影2000-5型战机,对中国统一形成威胁。而隔海相望的日本早在80年代就已拥有200多架F-15这样的高性能战机,并在F-16基础上自研F-2战机,对中国空军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苏-27部分
  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为扭转空军装备长期积弱的局面,拨出巨额专款与西方国家合作改进现有武器装备,1989年6月以后,西方国家对华实施“制裁”,军事合作项目被迫终止。以中美合作改进歼-8Ⅱ战机的“和平典范”计划为例,历时4年半,耗资近2亿美元,最后无果而终,给中国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将目光转向昔日不共戴天的死对头——苏联,1989年5月,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举行20年来中苏首次高层首脑会晤,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同年9月,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大将在《红星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愿意向中国出售包括米格-29在内的先进军事装备。1990年4月中国总理李鹏访问苏联,双方正式签署合作纪要,为恢复两国之间的军事联系打开了合作之门。1990年5月中国自苏联米里设计局引进24架米-17军用直升机,作为双方合作的试金石,这也是对美国方面拒绝售华CH-47直升机的回应。
  1990年9月17日,一个高规格的中国军事代表团被带到莫斯科城外的库宾卡飞行基地。在那里,苏联飞行员尽力地向中国客人展示着米格-29飞机的优良性能。然而就在飞行表演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架米格-29战机在表演低空飞行特技时突然坠毁,机毁人亡。苏联空军的一位飞行副师长立即奔向备用机升空继续表演,但航程短,性能较低的米格-29还是没有打动中国客人。
  从米格-15开始,亚音速的歼5(米格-17)到两倍音速的歼7(米格-21),中国空军所装备的几千多架战斗机一直都是米格系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米格飞机可算是中国空军的老伙伴。从当时苏方的安排来看,苏联人是非常希望中方能够选择米格-29作为其新一代主力战机的。因此甚至拒绝了中国人看一眼苏-27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更加深了对该机的兴趣。
  苏-27与米格-29同为前苏联第四代主力战机,其发展模式与美国空军的“高低搭配”政策极其相似。作为高档型的苏-27不但比同期发展的低档型米格-29更大、更重、总体战力更强,其技术层次及制造工艺亦远胜后者。
  苏霍伊设计局战后所设计的飞机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一种是供空军前线航空兵使用的对地攻击机,如苏-24、苏-25等,一类则是供国土防空军歼击航空兵使用的拦截战斗机,如苏-9、苏-15一类,这种机型向来只部署于苏联本土,连驻东欧的苏军部队都难得一见,更不要说出口外销。这充分显示出该机在前苏联防空体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对于中国为什么不采用相对“便宜”的米格-29,而选择“昂贵”的苏-27?中国选择苏-27作为其新一代主力战机目的,是出于高起点的选择,为加速本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发展而寻求一条捷径。
  1990年11月,中苏双方达成关于购买24架苏-27战机,并继续引进24架苏-27意向的双边协议,苏-27的SK型单座机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KnAAPO)生产,UBK型双座飞机由伊尔库茨克航空生产联合公司(IAPO)生产。这是自中   华人   民  共和国建国以来金额最大的军火采购,作为苏-27首次对外出口,也是中国空军历史上第二次急速现代化的起点。中国内部将此项目称为“906工程”。
  协议签署后,苏联派出苏-27来到中国,于1991年2月在北京南苑机场进行了精彩展示,以其一流的外形设计及超机动性能,令中国空军将领叹为观止。这时,西方世界还被蒙在鼓里,仅仅以为这只不过是一场飞行交流活动罢了。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苏-27战斗机,包括8架SK单座型和4架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的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领空,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中国安徽芜湖空军基地,列装空军第3师的第9团。这时,苏联已不复存在,由继承了苏联国际权利和义务的俄罗斯继续履行对华合约。
  1992年11月25日,剩余的12架SK单座型飞机由KnAAPO机场直抵芜湖空军基地。至此,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共计24架(20架苏-27SK、4架苏-27UBK)。此时距苏联正式装备苏-27也仅7年(1985年6月22日远东地区泽米吉空军基地正式装备首批20架苏27)。1990年便同意向中国出口当时最先进的苏-27,表明了苏联恢复对华关系的巨大诚意。
  这一消息一经披露后,立即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弥漫在西方的各大主流媒体上,似乎中国人马上就要用这24架苏-27去征讨全世界了。这种神经质的反应简直不可思议,不过这一“中国威胁论”的后遗症迄今未消,西方世界仍在以不同方式压制俄罗斯,要求不再对中国出口先进武器。但俄罗斯政府顶住了这一要求,这一方面即是出于对华贸易所能获得的大量利益和硬通货,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地缘政治平衡的战略考虑。
  率先拥有苏-27战机的空军第3师是中国空军的第一王牌部队——他们驾驶着米格战机在朝鲜战争中取得了中国空军各单位最多的战果,而前任中国司令员王海就出自这个师的第9团,他是一位空战英雄,该团有一个大队以他的名字命名。第9团的飞行员们驾驶着苏-27战机迅速形成战斗力,深得中央军委的表彰。1993年空军第3师罕见的以师建制荣立集体一等功。
  1994年,由于合同付款问题,俄罗斯与中国没有立刻签署后续协议。中国为第一批苏-27战斗机支付的货款有70%是用各种轻工业产品及食品以易货交易形式支付的,俄罗斯希望中国以后的订购都能使用国际通用的硬通货——美元支付。
  1995年5月,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访问俄罗斯,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国表示同意以美元支付第2批以及后续批次的苏-27,但要求俄罗斯把苏-27战斗机技术转让中国,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自行制造,双方签订了补充协议。
  1996年4月,10架苏-27(4架苏27SK,6架苏27UBK)飞往广东遂溪空军基地,交付给中国空军的空军第2师第6团。1996年7月25日,再交付剩下的14架苏27SK。
  第二批24架(18架SK、6架UBK),苏-27交付后不久,1996年9月9日,9615号台风突然袭击
  了遂溪基地所在的雷州半岛,这场台风的风速在50米/秒以上,相当于15级台风,遂溪基地为苏-27建造的机库尚未完全完工,若干架停放在露天的战机不同程度受损,不过KnAAPO的修理专家都为其一一修复。这次事件很快便在中国空军对外公开出版的《中国空军》杂志上予以了披露。
  据专家估计,这两批交易的总价格为15-17亿美元,包括48架战斗机以及必需的地面设备、机载武器、飞机备件以及飞行人员的培训等等。
  在90年代针对台湾的一系列军事演习中,空3师和空2师的苏-27机队先后亮相,他们曾多次夜间长途转场,进入东南沿海区域配合演习,表现突出。
  由于中国只获得了单座型苏-27的生产许可证,为了在苏-27机队规模扩大以后,保证大批苏-27飞行员的培训,1999年12月3日,俄中双方又签署了订购28架苏-27UBK V2的合同,均由IAPO生产。2000年12月15日,IAPO生产的苏-27UBK交付4架,这4架装备到位于河北沧州的K026基地,也叫空军飞行试验训练基地,其职责和任务相当于俄罗斯空军的利佩茨克第42飞行训练中心。
  紧接着12月22日IAPO又交付8架,余下16架在2002年分两批交付,2002年9月完成合同。这24架飞机被装备到重庆白市驿基地的空33师,该师隶属于成都军区空军,中国的第一个宇航员杨利伟就出自这里,不过他似乎没有飞过苏-27。
  至此,俄罗斯一共向中国出口了3批共76架苏-27,其中包括36架苏-27SK单座型,40架苏-27UBK双座型,在此之后,中国转向采购苏-30,而苏-27则开始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自行生产。
 中国为购买76架苏-27共耗资25亿美元。这笔款项对稳定KnAAPO、IAPO以至苏霍伊集团极为重要。一系列的大笔军购合同使苏霍伊设计局及其关系企业——相关的飞机总装厂、机载设备、发动机和武器装备生产企业获益良多,KnAAPO作为在90年代那一困难时期能够按时为工人发工资并采购新型机床的企业吸引了众多羡慕的目光,而苏霍伊设计局也得以在得不到俄罗斯空军拨款的情况下,能够自行研制更先进的苏-37和S-37,其对手米格集团正是因没有飞机被中国空军选上而使公司一蹶不振。

  拥有苏-27战机,不但使中国空军踏入了世界先进空中力量的行列,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空军领略到了高性能战机游戏,极大的激发了“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化局部战争”的雄心壮志。特别于台湾方面已经获得F-16A/B与幻影2000-5的今天,维护统一大业的重责大任,自然就落在了已进入中国空军服役的苏-27身上。
  歼-11部分

  在经过测试飞行后,中国军方了解到该机的性能的确十分先进突出,甚至连中国正在研制中的新一代歼击战斗机都不能有效对付它。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仿制苏-27的争论便在军方与航空制造部门之间激烈展开。以军方的观点而论,用苏-27这样的高性能战机替换日益陈旧的机群已迫在眉睫,而自制的新一代战机尚待时日,因此仿制苏-27是解燃眉之急的唯一有效方法。
  而对于航空工业部门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将从苏-27上获得的先进技术用于自行开发的项目,例如用AL-31F发动机改装新一代战机,用P-27、P-73空空导弹加强国产歼7、歼8的战斗力。对于仿制苏-27则不感多大兴趣,多数意见认为仿制俄制战机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项目,例如歼10战机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最高军事决策层——中央军委做出了以下发展策略:即在自力开发新一代主力战机的同时,将仿制或者转让制造苏-27提上日程,保持并提升国家航空科研的实力。
  对于俄罗斯来说,似乎更愿意向中国销售的是产品而不是技术。但在中国方面强烈要求技术转移,否则该机的采购量将不超过48架的压力下,双方于1993年8月展开谈判。在经过3年的拉锯之后,1996年12月6日,俄中签订了转让苏-27生产许可证的协定,整个合同总额估计为25亿美元。
  根据合同,中国在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属下的沈阳飞机制造公司(112厂)在15年时间内制造200架苏-27(年产约14架),其中第一批苏-27的机体全部由KnAAPO提供,以后批次的机体逐步过渡到由中国航空工业根据俄罗斯转让的全套工艺文件自行制造,但俄罗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飞机所需的发动机、雷达及电子设备、机载武器。中国沈阳生产的苏27不允许出口给第三国。如果生产数量达不到要求,中国可以要求俄罗斯生产。
  中国制造苏-27代号为“11号工程”,装备部队的正式名称则是歼击-11型战斗机。在谈判的开始阶段,KnAAPO向中国推荐的型号是单座多用途型苏-27SMK,但中国空军的评估认为在现代高威胁环境中,飞行员显然难以单独担负危险而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F-15E这样的双座多用途型才是最佳选择。最终放弃自行制造苏-27SMK而选择了购买苏-30MKK、自行生产并改 进苏-27SK型的道路。
  1997年夏天,俄罗斯向中国方面交付了全套工艺文件。1998上半年,沈飞开始组织生产首批2架苏27。1998年9月1日,第一架组装飞机首飞,第二架年底试飞。1999年9月后,这两架国产歼-11开始交付部队。他们被装备到空2师6团,与俄罗斯原装的苏-27进行对比,据信经飞行员的对比使用,认为达到了俄罗斯原装飞机的水平。
  2001年,沈阳军区空军的空1师1团——中国空军资格最老的部队,开始批量换装歼-11战斗机。
  2002年,有消息说歼-11装备了位于河北张家口的空7师,这是北京军区空军的第一支苏-27部队(河北沧州的K026基地为空军直属)。
  2003年,据称位于宁夏银川的空6师也开始装备歼-11,这是兰州军区空军的部队。至此,中 国的七大军区空军部队都部署了苏-27系列战斗机,以适应不同方向的作战需求。
  沈阳生产的歼-11在俄罗斯与中国都没有列入苏-27系列进出口统计,被另外计算。所以沈阳生产的歼-11具体数量外界难以了解。但是根据已装备了三个团的情况计算,那么应该是已经生产并装备了72架战斗机(中国空军的每个战斗机团一般装备24架飞机)。另外加拿大汉和防卫评论的最新报道,沈阳飞机公司最近已经收到了第95套苏-27SK的组装套件。并称“目前整个组装生产非常顺利”。
  根据所见到的少量照片,中国自行生产的苏-27在工艺方面甚至超越俄罗斯生产的原型。并有传闻,中国航空工业的专家正尝试着将自行研制的雷达、发动机、机载武器换装到歼-11上,这些装备的不少性能比俄罗斯所提供的装备更为先进。
  苏-30部分
  随着1996年苏-27技术转让协议的达成,一项更具雄心的,彻底改善中国空军攻击能力的计划紧接着展开,这就是向俄罗斯洽购苏-30MKK重型多用途战机。
  中国对大型军事技术装备的采购是根据其自身的需求和未来发展战略的需要,经过相当程度的研究和讨论后做出的决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的几次全球局部冲突,美国空军的高科技精确打击能力给中国空军决策层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此后空军的军事学术专家们开始对空中力量的特点、任务及使用思想进行全面地探讨,最后得出结论,一流的空中力量不仅可以和其他军种实施联合作战,还可作为战略打击力量单独使用。提出了空军的现代化建军指导思想:建设一支“攻防兼备、火力与信息一体”的空军,由注重防空作战向注重空中进攻作战转变。
  从1993年起,空军已经注意到对空军结构进行整体、全面调整,以贯彻建立攻防兼备空军的目标。大批新的理论、作战条令及战术、战法被加快推广实施。它的技术引进使空军的作战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中国空军已有的所有战机包括苏-27都不能完成新的作战理论提出的任务。此外,中国空军认为,先进国家空军的歼击轰炸机总量占作战飞机总数的60%以上。强化歼击轰炸航空兵的建设,调整作战飞机组成自然成为当务之急。
  在经过多番接触后,李 鹏总理在1996年底访俄期间,签署了总值数十亿美元的大型军售合同,其中便包括以18亿美元购买40架先进对地攻击型战斗机的转让意向性框架协议,双方同意转入技术细节谈判。当时苏霍伊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蒙诺夫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苏霍伊设计局正在设计一种基于苏-35机体的双座攻击型飞机,这种飞机将具备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不过在当时这一透露的消息并没有被多数人所注意。
  西蒙诺夫所说的飞机就是后来的苏-30MKK。苏-30MKK是KnAAPO在苏-35UB和苏-27SMK的基础上发展的,有别于IAPO在苏-27UBK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苏-30系列,如SU-30MKK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34.5吨,大于苏-30MKI的33.5吨和苏-30的30.5吨。这是根据中国空军的迫切需要而设计的多用途战斗机,这样的战机能够执行夺取和保持空中优势、远程精确打击等多种任务。
  虽然签署了初步协议,但却引起俄罗斯国防部和国防工业部门激烈争论,军方尤其是西伯利亚、后贝加尔、远东三大军区保守派将领基于地缘政治和军力均衡方面考虑,对此大加反对,但外交部、国防工业部门却以军工生产面临困境为由大开绿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有关人员在会谈中多次陷入胶着状态,当然中方人员毫不妥协,直至俄军方在多方面压力下软化立场。
  经漫长的两年不同级别谈判,俄罗斯最终同意出售这一基于苏-35UB双座教练战斗机的苏-30MKK,双方的细节合约在1998年珠海航展期间敲定。1999年3月朱镕基总理赴莫斯科访问,并正式签署购买38架苏-30的协议,标志着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再跨进一大步。
  1999年3月9日,编号“蓝色501”的苏-30MKK首架原型机在KnAAPO首飞,试飞员是阿维里扬诺夫。第二架原型机“蓝色502”于6月19日飞上蓝天,第三架和第四架“蓝色503”和“蓝色504”则在那年的晚些时候被制造出来。据称,从最初投入设计到实际制造出首架原型机,只用了9个月时间。因为苏-30MKK的设计小组也就是正在为俄罗斯空军研制苏-35/37系列的小组,两种飞机在构型上非常相似,为设计小组和试制车间提供了便利。
  2000年11月,502号苏-30原型机参加了2000年珠海航展。紧接着,第一批10架苏-30MKK于2000年12月20日交付到安徽芜湖空军基地,第二批10架苏-30MKK于2001年8月21日交付,12月第一批最后18架苏30完成交付。
  中国空军首先装备苏-30MKK的单位是空军第3师和飞行训练基地,分别装备19架。传统上,这两个单位是中国空军最先装备从苏联/俄罗斯购入的先进飞机的单位,从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米格-21到苏-27、苏-30都是如此。空军第3师第9团换装苏-30后,原先装备的第一批苏-27全部转交给了济南军区空军的空19师。
  2001年7月普京总统和江  泽   民主席会晤时,中国签署了购买了第二批38架苏-30MKK的合同,2002年8月至2002年底,这38架战斗机陆续交付。这两批飞机装备的是南京军区空军的空29师和广州军区空军的空18师,这也都是中国空军的精锐部队。
  中国空军装备苏-30的数量在短短两年间就达到了76架,而购买同样数量的苏-27战斗机却花了整整十年。这是中国大陆对分裂的台湾地区加速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最明显标志。
  2002年,俄中开始磋商关于购买苏-30MKK第二阶段型号(也常被简称为苏-30MK2)的谈判,2003年1月,两国签署第三批苏-30购买合同,KnAAPO将向中国海军航空兵提供24架苏-30MK2,12架苏-30MK2于2004年2-3月份飞抵中国,剩下的12架则于2004年8月底交付。作为中国海军航空兵最先装备苏-30的部队,海航4师10团是一支著名的部队,它曾击落过多架美国和蒋介石政权的飞机,在60年代被中国最高军事机关授予“海空雄鹰团”的荣誉称号。至此,中国所装备的苏-30的数量达到100架。而且,在2005年前,苏-30MKK将是全球最优秀的多用途战斗机。
  至于未来可能的订单,俄罗斯相关人士均表示由于谈判尚在进行中,不仅不方便透露,而且具体数量也没有敲定。不过外界的普遍估计是中国将在年底前为海军航空兵再定购24架苏-30MK2,将在2005-2006年间交付,以达到装备3个海军航空兵团,每个团装备16架的水平。此后可能就不再继续订购了。不过未来还将可能有将所有124架苏-30升级到第三阶段型号(简称为苏-30MK3)水准的计划。
  从1990年到2004年,中国合计在苏-27家族身上投资达近百亿美元,规模超过建国以来在整个航空制造业的总投入,不过这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宏大项目,不但满足了中国空军升级战斗机的急需,为自行研制的歼-10战斗机赢得了时间,还促进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进步,为自行或合作发展第四代战斗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在苏-27身上所表现出的头脑冷静、量力而行、态度低调的处理水平值得每一个武器买家认真学习。【
http://www.china-defense.com/aviation/flankers/flankers05.html

),这些飞机装备到以下单位:
  *辽宁鞍山的空1师1团:歼-11
  *河北张家口的空7师22团:歼-11
  *河北沧州飞行试验训练基地:苏-30
  *河南郑州的空19师57团:苏-27
  *安徽芜湖的空3师9团:苏-30
  *安徽肥东的海航4师10团:苏-30
  *浙江衢州的空29师85团:苏-30
  *湖南长沙的空18师54团:苏-30
  *广东湛江的空2师6团:苏-27
  *重庆的空33师97团:苏-27
  *宁夏银川的空6师18团:歼-11
  根据俄罗斯《红星报》的最新报道,在普京总统访问中国之际,中国又追加了48架苏-30MK2订货。而根据俄罗斯与中国达成的转让生产200架歼-11的协议,中国空军最终可望拥有超过400架苏-27系列飞机。
  乌克兰:65架
  乌克兰得到了原苏联500架苏-27的小头,装备数量仅次于俄罗斯,但在1999年后,乌克兰的
  位置已被中国挤下。现保有65架左右,是苏-27第三大使用国。
  乌克兰的空防架构仍沿袭苏联体制,分为空军和国土防空军两大空防体系,分别辖有一个配备苏-27战斗机的单位,均担负防空任务:
  *米尔哥罗德(Milgorod)的第831战斗机航空团
  *比尔贝科(Bielbek)的第62防空战斗机航空团
  印度:40架
  印度是南亚首强,其空军实力颇为雄厚。为了应对21世纪的战备需要,加强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印度在1996年11月斥责18亿美元向俄罗斯采购40架苏-30MKI战斗轰炸机,后于1998年
  11月增购了10架。
  这批飞机自1997年6月起交付印度空军。印度空军目前共拥有40架苏-30型战机(其中MK-1型8架、K型机10架、MKI型机22架),装备在以下单位:
  *洛黑加恩(卡莱孔达)的第20“闪电”战斗机中队:MKI型(10架)
  *巴雷利的第24“猎鹰”战斗机中队:MK-1型和K型(18架)

 *普尼的第30“水牛”战斗机中队:MKI型(12架)
  按印俄达成的协议,2004年底印度将得到全部50架苏-30。同时印度自2004年起每年以12架的速度自行生产140架苏-30MKI,到2017年,印度空军可望拥有190架苏-30MKI多功能战斗机。这些战机可编成9至10个中队。
  白俄罗斯:25架
  白俄罗斯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获得21架苏-27P拦截机和4架苏-27UB战斗教练机,隶属巴罗诺维奇(Baranovichi)的第61战斗机航空团,主要担任防空任务。
  乌兹别克斯坦:约20架
  乌兹别克斯坦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获得20架苏-27战斗机,具体服役状况不详。
  哈萨克斯坦:14架
  哈萨克空军在1995年以前主要装备米格-29/31战斗机,未配备苏-27系列飞机。这种状况在1996年发生变化,俄罗斯为了“赎回”哈萨克手中的40架图-95MS轰炸机,同意以60架其它飞机交换,14架苏-27、40架米格-29以及16架教练机已在1996年3月交付,使哈萨克空军拥有苏-27系列战斗机。
  据了解,哈萨克空军的苏-27将作为多功能战斗机使用,推测可能配属在驻鲁格沃(Lugovoy)的第715战斗机航空团或驻山米佩拉丁斯克(Semipalatinsk)的第365防空战斗机航空团。
  越南:12架
  为应付“对越构成威胁的周边大国”,保持南沙东南亚的军事力量地位,越南空军自1994年起分两批采购7架苏-27SK与5架苏-27UBK,目前尚没有资料显示这批战斗机配属于那个单位。不过根据其使用任务推测,若是以“防御北方”,担负首都河内防空为主,则应配属河内内排的921飞行团;若是以在南海执行任务,保持在南沙群岛的军事存在为主,则应配属岘港的929飞行团,估计后者可能性较大。
  越南已订购了4架苏-30MK,预计2005年起交付,有可能再购买8架。
  埃塞俄比亚:8架
  1998年年底,埃塞俄比亚获得8架俄罗斯的苏-27。这些苏-27很快在俄罗斯雇佣驾驶员的驾驶下和乌克兰训练的厄立特里亚空军飞行员的米格-29展开空战,苏-27没有损失,米格-29被R73击落1架,机炮击落1架。耐人寻味的是,苏-27与米格-29发射的R27中距弹没有战果,看来装备R77主动弹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印度尼西亚:4架
  印度尼西亚在1997年8月宣布采购12架苏-30MK,但随之而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迫使印尼暂缓该计划的实施。至2003年,印尼空军终于购买了2架苏-27SK、2架苏-30MK。
  印尼空军最近已经向政府递交了申请,要求在2005年再购买2架苏-30MK和6架苏-27SK,将空军装备的苏式飞机数量增加到12架,以组建一个战斗机中队。印尼军方人士曾表示最终的购买计划是24架苏式飞机。
  另外,俄罗斯将于2006年开始分3批、向马来西亚交付18架价值9亿美元的苏-30MKM型多功能战斗机

 X-31系列是苏联在7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机载超音速战术导弹,由位于加里宁格勒的星星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1988年开始装备前线战术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的对地攻击飞机。1991年在阿联酋的迪拜航空展首度展出,北约称之为AS-17C“氪”。目前已有X-31A反舰型和X-31П反辐射型两种,这两种型号的中部和尾部的圆柱型弹体结构相同,尖锥型头部结构随导弹型号不同而异。此外还有研制对付预警机的X-31H空对空衍生型的研制计划。
  X-31是世界上较早地采用了冲压发动机的实用型战术导弹,它使用4台索尼兹-图拉伊沃机械设计局设计的整体式固体助推火箭/液体燃料冲压组合发动机推进,固体助推火箭装入冲压发射机的燃烧室内。X-31的4台的火箭/冲压发动机环绕在直径0.36米的弹体后段,占导弹全长的2/3左右,每具发动机的后段装有梯形弹翼和大展弦比舵面,每具控制翼的顶端装有一条特殊的皮托管。弹翼翼展0.779米,尾部舵展1.15米。
  导弹由机载雷达测定目标,机载火控雷达处理有关数据,并将目标数据、飞行程序等装订入导弹。发射时导弹由挂架弹射发射,离开飞机1秒后,固体火箭助推器点火,将导弹加速到马赫1.8,发动机前的斜圆锥形整流罩脱落,助推器从冲压发动机内脱出,接着冲压发动机点燃,将导弹进一步加速至马赫3进入巡航。导弹发射后不管,采用惯导系统制导飞往目标。在飞行的末段,导弹的主动雷达(反舰型)或被动雷达(反辐射型)制导头捕获目标,导弹降高攻击目标。反舰型的制导头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在复杂的电子战环境下作战。反辐射型的制导头可记忆敌方雷达座标,即便目标雷达紧急关机也能准确命中。
  X-31A和X-31П目前均有两种长度不同的衍生型,Mod.1和Mod.2型的全长分别为4.7和5.232米,X-31A的两种型号最大射程分别为50和70千米,X-31П的两种型号最大射程分别为60和100千米。发射重量约600千克和680千克,配备90千克重的半穿甲战斗部(反舰型)或高爆炸药战斗部(反辐射型)。
  还有的报道说苏-30MKK或者苏-30MK2可以像俄罗斯自用型苏-32FN和苏-33UB一样在机腹下挂载1枚X-41大型冲压式超音速反舰导弹(既现代级驱逐舰的3M80“白蛉”,北约所说的SS-N-22“日炙”的空射型),射程可达200千米,飞行速度马赫2.3,重量近4000千克。但是俄罗
  斯媒体承认,发射后的引导问题至今仍没有彻底解决。
  
  图:X-29T导弹(上)和电视导引头(下)
  据分析和估计,3M80的导航了使用逆合成孔径雷达,这使得对回波信号的积分合成就需要非常强大的计算能力,3M80舰载型的计算是通过数据链下传回发射母舰进行。对于空中急剧机动的战斗轰炸机来说,如何安装运算能力强大的计算设备,如何解决数据链传输的问题恐怕还需细细思量。
  分析与评价
  我们观察苏-30MKK的机载武器时发现,虽然是品种齐全、琳琅满目,但大多为电视、激光制导这些70、80年代水平的制导方式,以今天的标准评价,他们的主要缺点是:无法实现全天候作战、发射后不管和多目标攻击,在恶劣天候和复杂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有限;受照射或数据链控制的制约,载机发射前后的状态、武器投放距离和飞行中的机动性有严格限制。
  现代空地制导武器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代,从光电制导、数据链发展到今天的GPS/INS制导。作为远程战斗轰炸机来说,苏-30MKK缺少类似SLAM、JSOW、JDAM、JSSAM这样的以GPS导航为制导手段,可以全天候作战的武器系统,这就使得苏-30MKK的对地作战效能较F-15E尚有一定差距。
  其实GPS制导炸弹的技术并不复杂,但GPS这种美国人手里的东西用起来总是令人提心吊胆。通过其他制导手段来实现全天候精确对地打击,成本又过于高昂,效费比低。因此,目前苏-30MKK的改进重点,并不是在于为其加装什么三翼面和推力矢量喷口,也不是安装有源相控阵天线,而应加快与国产武器系统的整合,配齐外置多功能吊舱,完善和强化苏-30MKK的对海反舰作战能力(苏-30MK2此能力较强,但毕竟数量有限),以满足瞄准强敌的军事斗争需要;
  下一步则是研制或引进基于俄罗斯GLONASS或者欧洲伽利略、国产北斗二代系统的卫星导航对地攻击武器,以提升苏-30MKK的昼夜全天候精确对地打击能力,增进复杂环境下的作战灵活性。

 目前俄罗斯正在推销的两种雷达分别是NIIR采用SOKOL有源相控阵天线的ZHUK-MSFE(即“隼”)和NIIP采用Pero有源相控阵天线的RLSU-27(即“熊猫”)。不过无论“隼”还是“熊猫”都还处于试验飞行阶段,现在讨论谁将装到苏-30MKK上为时尚早。
  采用SOKOL有源相控阵天线的ZHUK-MSFE雷达的原型在2001年的莫斯科航展上首次展出,在散发的材料中声称,它将发展成一个系列:天线直径为980毫米的用于苏-27系列的改进(称之为“隼”),700毫米的用于米格-29系列(称之为“法老”),440毫米的用于雅克-130教练/攻击机,更小直径的型号则竞争俄罗斯下一代战斗机的尾椎后视雷达。根据常理判断,ZHUK-MSFE很有可能会有天线直径超过1000毫米的型号去竞争俄罗斯下一代战斗机的前视主 雷达。
  980毫米的有源相控阵“隼”目前正在俄罗斯苏-30MKK的502号原型机上进行了测试,进行飞行试验,其性能上将比无源相控阵版本有新的提高:集成约1000个X波段的T/R模块,峰值功率8千瓦,平均功率2千瓦,扫描俯仰范围达到+56°~-40°。对战斗机目标的迎头探测距离增加到170-180千米,尾追探测距离达到60-80千米,可以同时跟踪30个目标,攻击其中的6个。
  据估计,“隼”要到2006年之后才能完成定型,达到可以装备的状态。而估计“熊猫”将至少要到2008年。这并不奇怪,法国的“阵风”使用的RBE-2也仍是无源相控阵雷达,西欧的“台风”甚至还在使用多普勒雷达ECR-90,预计最快也要到2006年之后才能换装马可尼、汤姆逊、戴姆勒宇航联合研制的AMSAR有源相控阵。
  

  图:苏-27UBK也有相当的改进潜力
  由于有源相控阵的T/R模块的制造高度仰赖于电子工业的制造水平,俄罗斯和欧洲的有源相控阵研制进度落后于美国及日本是很正常的事情。目前装备到新型战斗机上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只有美国F-22上的APG-77(2003年开始服役)和日本F-2上的J/APG-1(2001年开始服役)。另外,美国太平洋空军驻阿拉斯加埃尔蒙多夫基地的18架F-15C已于2000年底开始换装使用有源相控阵的APG-63(v)2。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既是第一个正式装备实用化的机载有源相控雷达J/APG-1的国家,也是第一种正式装备实用化的战斗舰艇有源相控阵雷达OPS-24的国家(90年代初,朝雾级后4艘以及村雨级、高波级驱逐舰),尽管这些雷达的T/R模块数量稍少,但也都表明了电子工业水平与雷达性能的直接关系,反映了日本军事技术的先进程度,值得我们警惕。
  在一一了解了中国空军所使用的苏-27系列战斗机之后,我们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俄罗斯——这个苏-27战斗机的原产国对本国空军的苏-27的改进,以更好的了解苏-27 系列战斗机的性能和改进潜力。
  俄罗斯苏-27SM改进方案
  自1992年以后,俄罗斯空军就基本没有新增过苏-27战斗机。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作为俄罗斯空军现代化计划的一部分,俄罗斯空军和苏霍伊设计局选择了KnAAPO作为苏-27战斗机升级计划的主承包商。
  升级型号被称为苏-27SM,其改良重点是参照中国订购的双座苏-30MKK而大幅增加空对地攻击能力,成为一款多用途战斗机。苏-27SM的很多升级装备与苏-30MKK相同或者类似,如R098(TKS-2)加密数据链、NO01V雷达等。
  NO01V是NO01的完全升级型号,具有使用P-77M主动中距弹同时与2个目标接战的能力。探测距离达到135-150千米,它还将提供在集群目标中锁定单一目标的能力。NO01V雷达将赋予俄罗斯空军现役苏-27机队不具备的空对地精确打击能力。
  苏-27SM不但能使用Kh-31A超音速反舰导弹、X-31P超音速反辐射导弹和远程(130千米)的Kh-35U亚音速反舰导弹。还能使用俄罗斯近年来推出的系列新武器,如相当于JSOW的PBK-500U、X-29D红外成像制导导弹等来实现全天候打击能力。
  此外,苏-27SM还能携带电视制导的X-59M导弹及其增程型号——射程285千米、主动雷达制导的X-59MK型别,不过据说雷达制导的X-59MK可靠性尚存在一些问题。
  苏-27SM的飞行控制系统也有所变化。现役飞机仅在纵向通道(俯仰通道)上具有模拟式电传控制,其他通道仍使用机械控制系统。苏-27将在所有轴线上采用全权限数字电传控制,从而使飞机具有无忧机动能力,避免因超过机体结构和控制系统极限而引发的风险。
  作为升级计划的一部分,机体结构将得到加强。由于俄罗斯空军没有相应要求,空中受油能力将仅供出口型号选用。
  第一架接受改装的苏-27是第60战斗机航空团的56号飞机,其生产编号38-02,即第38批的02架机,是俄罗斯空军400多架苏-27中生产较晚的一架。
  第60战斗机航空团驻扎在靠近共青城的泽姆加,因此“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架飞机于2002年12月27日在当地进行了首飞。到2003年底已经有7架苏-27SM完成了的改进。而2004年的改进计划是12架。根据合同,KnAAPO将对更多的飞机进行现代化改装。

  图:苏-27对地攻击时除常规炸弹还能使用火箭弹
  俄罗斯空军计划将其全部苏-27机队升级至不同的程度:大部分飞机将作为防空战斗机接受升级,而机龄最短的那些飞机(数量约20%-25%)将被完全升级至多用途战斗机的标准。
  俄罗斯自用型战斗轰炸机苏-34
  其实,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空军和苏霍伊设计局早已拟定好完整的了苏-27系列的第二阶段发展型号,即空中优势增强型苏-27M、远程截击型苏-27PU、战斗轰炸型苏-27IB、和海军舰载型苏-27K。
  后来苏联解体,这些发展项目都境遇艰难,俄罗斯政府不可能再像苏联时代给予那么多的研制拨款。苏霍伊设计局考虑发展一些简化的出口型号,好在航展上进行外销宣传,招徕可能的外国投资者或购买者,因此这些型号都演化成了我们所熟悉的繁多的“商业”型号。空中优势增强型苏-27M演化成了苏-35和苏-37,远程截击型苏-27PU得到了新的编号苏-30,战斗轰炸发展型苏-27IB演化成了苏-34和苏-32,海军舰载型苏-27K则有了新的名字苏-33。
  90年代,这些型号有着不同的命运。苏-30的高机动发展型苏-30MKI获得了印度的青睐,苏-33尽管发展出多用途改型苏-33UB,但苦苦维持的俄罗斯海军已不可能再增加了航母舰载机了,苏-33UB在没有完成定型的情况下就停止了研制。
  苏-27M的“马甲”苏-35和苏-37在航展上大出风头,到90年代末各种相关的发动机、机载设备也基本完成研制。但俄罗斯空军已无力添购全新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只能使用原定为其配套的设备来改装部分现役苏-27S,即我们上边所说的苏-27SM。另外苏-30MKK的机身也是来自苏-27M系列。
  而具备远程打击能力的苏-27IB的命运要好得多,由于老旧的图-22M远程轰炸机和部分苏-24M前线轰炸机急需替换,因此在俄罗斯空军的发展规划中,这是为数不多的得到重视和真正拨款的新机,在最困难的时期,俄罗斯空军依然挤出经费建造了8架试验型。俄罗斯空军也接受了苏霍伊设计局给它起的新名字——苏-34。与那些四处招摇的兄弟们不同,准备自用的苏-34的发展计划相当低调。
  负责生产苏-34的是苏霍伊生产体系中的另外一家企业——新西伯利亚航空制造联合体,它曾是苏-24前线轰炸机主要生产基地,拥有丰富的并列双座机生产经验,这也使得苏-34型号生产非他莫属。
  苏-34是苏-27家族中外型改变幅度最大的机型,将航程远、载弹量大、攻击能力强的特性发挥到极致。翼展14.7米,长22米,高5.93米,最大起飞重量达44600千克。从机体结构上看苏-34比苏-30MKK更为优秀,庞大的燃油和载弹量将使其突破战术轰炸机的范畴,而能部分替代图-22M轰炸机的远程打击任务,而加大的驾驶舱后设计了微型厕所、食品烤箱和可供一个人躺下休息的空间,也使得超远程飞行成为可能。
  尽管苏-34的详细资料很少公开,但从常理上分析,作为精心打造,甚至在最困难时期都不放弃的自用型号,苏-34的雷达、航电系统和相关武器系统也会比苏-30MKK更为出色,据苏霍依设计局称,该机具备在各种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全天候对地作战能力。
  2004年初,苏-34终于完成国家测试,新西伯利亚航空制造联合体将于2006年开始批量生产苏-34,首批将生产10架。据称俄罗斯空军有150-250架的需求,但究竟能订购多少架尚不清楚。苏霍伊设计局推出了苏-32反潜改进型可供出口,但目前尚未接到订单。
  

  图:X-31反舰型
  结语
  从以上详细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不要被后冷战时代的商业推销迷住了双眼。在任何国家的武器商业出口当中,“猴型”的问题是永远存在的,只是视地缘战略关系亲疏而程度不同罢了。
  即使对于合作较为亲密的盟友,也常有在自用型装备技术完全成熟,可以列装部队之前,使用这部分技术制成档次稍低的出口型武器,销售给盟国,由盟国完成技术验证和使用验证;或者干脆在成功的出口型武器上继续完善性能,发展为供本国部队使用的武器,如此一来,即可规避风险,还可分担研制费,FC-1战斗机、85系列坦克不也是这样的类似例子么?
  而真正的关键技术谁也不会轻易出售,谁也不会轻易拿出来与人共享。所以我们应该用成熟的态度来对待国际军火交易,不要听到销售厂家说苏-30MKK是最先进的就欣喜万分,听到其有不足之处又懊恼万分。
  切记:凡事只有“靠自己”才是真正可靠的,尖端的国防是不能完全靠购买得来的,自己踏踏实实苦干是决不可少的!

   这种导弹是最难打的一种之一。由于它是首次装备部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无经验可循。它对气象条件要求比较高,而且要靠飞行员的精心操控。因此,首次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导弹实射,能不能准确命中目标,官兵心里都没底。
  在后舱负责机载武器系统操作的史副师长,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屏,口里不断地发出“左修一点、右修一点”,“高度××、速度××”的指令,不时地提醒冯志峰保持好飞机状态,
  创造最佳的攻击环境和条件。
  “发现目标,允许发射!”
  “发射!”听到指挥员的命令,冯志峰果断按下发射扳机。数秒钟后,硕大的导弹离开挂梁,点火起飞,直扑靶标。
  导弹发射后,任务并没有完成,负责武器系统操作的史副师长,还要对飞行中的导弹继续操控,直至命中目标。冯志峰小心翼翼地压坡度、转弯,尽量使飞机在汹涌的气流中退出攻击航线时飞得平稳些。避免因动作量过大,失去对导弹的跟踪控制。史秀华则始终运用导弹攻击系统中的修正、控制装置,右手拇指魔术般地控制着飞行中的导弹。
  一秒钟、两秒钟,心脏都随着时间一起“砰”、“砰”地跳动。半分钟、一分钟,汗水浸透了飞行服和帽套,他们全然不觉。飞机在气流的颠簸中上下起伏,导弹飞速接近目标,2000米、1000米,“刷”的一下,导弹穿过靶标,腾起一团火光。坐在指挥控制大厅的将军们通过巨幅屏幕看到,远距离飞行的空对地导弹,从空中飞扑而下,从靶标中间黑色的“十”字的中心穿过,进入目标的“心脏”后爆炸,巨大的冲击波涌起一团火光,将目标撕得粉碎。

  (摘自《中国空军》)
  大规模现代化演练
  2002年春夏,一场惊心动魄的世纪大检阅,在大漠深处展开。
  上天也许有意考验他们,演练当天,大漠腹地狂风呼啸,沙尘漫天。在这种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新战机能不能升空遂行空对地实弹打击任务,能不能准确命中目标,亲临现场的军委、总部和陆海空三军的领导拭目以待。
  越是条件复杂越能显示出威武之师的实力,越是任务险重越能展现胜利之师的雄风。11时55分,指挥员发出“即时起飞”的指令,装挂多种新型机载武器弹药的新型战机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强行起飞,如利剑出鞘,直插云天。一时间,亘古荒原大地震颤,风云色变。
  新型空对空导弹超视距飞射靶标如万丈长缨、云中霹雳;新型空对地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地面目标如利剑劈空、闪电狂飙:新型制导炸弹云中投射如泰山压顶、雷霆怒吼。
  从机载常规火箭、炸弹近距强击突破、临空轰炸,到运用导弹远距离对空对地打击,从超视距攻击空中目标夺取和扼守制空权,到“火力圈外”对地面“点”状目标精确突击摧毁和压制,他们一口气发射和投掷各型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制导炸弹、航空炸弹、火箭弹数十枚,全部以零误差精度准确命中目标。
  军委领导高兴地说,你们用实力率先实现了江主席关于建立一支强大的攻防兼备的现代化空军的要求。在这样—支英雄部队面前,还有什么“钉子”不能拔除,还有什么任务不能完成呢?
  (摘自《中国国防报》)
  

  图:苏-30发射X-[31反辐射导弹
  巡逻东南海空
  又过8年,记者再次见到崔文戈也是在机场,那天他从我军最新型战机的座舱里走出来。脸上堆满了笑容,他说:刚飞过台湾海峡上空,亲眼目睹了美丽的宝岛。
  (摘自《解放军报》)
  —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年轻的团长李景高和战友们驾驶新战机奉命起飞,担负起巡逻祖国东南海空的艰巨任务。为了让对手猝不及防,他们把正常的飞行课目直接转入作战任务,关掉通信设备,保持无线电静默,关掉航行灯,让战机在黑暗中悄然飞行,当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到达指定空域上空时,听到的是对手一片惊慌,半个多小时后,对手才升空来“迎接”他们。李景高和战友们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他们知道,未来空战的胜负不足以小时计算的,分秒之间大局已定矣!
  (摘自《中国空军》)
  对海上移动目标突击综合作战演练
  今春,这个师奉命执行对海上移动目标突击综合作战演练的任务。
  这是空军装备新型战机以来海上航行距离最远、深海飞行时间最长、设置实战课题最多、难度和强度最大的一次演练。
  上午10时01分。“起飞!”指挥员一声令下,列阵已久的新型战机直击海天。战机刚刚越过海岸线不久,便从数千米的高空猛然俯冲下去,贴着海面超低空向目标区抵近。1000米、500米,狂滔巨浪扑面而来。当高度下降至100米时,汹涌的海浪急速从机身下腾起,几乎擦着机翼。
  飞行员们感到,自己仿佛进入了大山峡谷,两边被海水围裹着,水天一色。在这样的空域和条件下长时间飞行,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并因心理紧张出现错忘。这对飞行员的心理、体能和飞行技术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飞行员们精神高度集中,从高空的航行、空战到中空的进攻与防御机动,再到低空、超低空突防、突击,完成了在复杂陌生条件下遂行海空攻防机动作战的全程课题演练。
  可是他们并不满足。要实现全时空的海上作战,必须打掉海上夜间训练作战这头“拦路虎”。经过大半年的精心准备和试飞论证,他们已经拿到了可靠的科学数据,只等出征了。
  深夜,巨大的轰鸣声骤然响起,橘红色的光焰划破了江南夜空,新型战机首次在夜间飞赴万里海疆,要实现空军新装备训练史上在深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海空训练“零”的突破。
  茫茫夜空,海天一体,一个混沌的世界。飞行员视野内浑然一色,战机只能依靠仪表进行空中领航,保持编队的各项诸元。新增的低空、超低空编队课目,难度更是不言而喻。
  海面浪大雾深,云谲波诡。战机破雾穿行,劈空似剑。10分钟,飞行员的战服已经被汗水浸透;20分钟,空气似乎都变得黏稠;半个小时,就要向人体耐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冲刺……
  近2个小时过去了,长机终于刺透夜幕,海空编队协同、无线电使用、空中指挥和领航等一个个海空夜战中的重大难题已迎刃而解。
  天已破晓,初升的朝阳把凯旋战机的双翼镀成了金黄色。灿烂的朝霞中,战机疾掠而过,映成一幅壮美的鹰阵剪影。
楼主辛苦,不错的文章,顶了!!
牛人写的牛文
[em01]
杂志“WZLL”第一期的文章。
终于看完了
好文章
顶!!!!!!!!!!!
好文,有理有据。
喜欢这样的文章
SU—32还有反潜型???!!!不是吧
好文章顶
老长啊
好文顶一下啊
好文章,要顶!
累,不过楼主更累,顶了[em05]
好文,很详细!
[B]以下是引用[I]chenhaifengzn[/I]在2005-5-5 18:45:00的发言:[/B][BR]累,不过楼主更累,顶了[em05]


[em40][em40][em40][em40][em40]
就看着累上也得顶啊。
好洋的
好文章
顶一下好文
顶了
我记得好像已经有兄弟发过了。
顶了再看!
顶一下
完整资料大全。谢谢楼主!![em02]
看的真舒服
虽然很长,但是还是一直看完了
第一批27刚来的时候经常在我们那里飞啊飞,当时看的好兴奋啊,好PP的飞机啊!
楼主海空雄鹰团可不在安徽,真不知你的资料从那里来的
27000字,好文!
没有引进双座型的生产技术,将来战时双座型损失了怎么办?总不能用歼教7训练吧?
楼主辛苦!
谁发点“风暴猎人”,“夜嗜隼”的资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