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封同姓王并没有错——秦始皇的全面郡县制并不先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26:54


  刘邦曾在内地封了七个异姓王,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实力人物都封为王,人们普遍认为这不是刘邦的本意,“皆徼一时之权变”,是迫不得已而为。
  在先后消灭了七国中的六个后,又封了自己的兄弟儿子为王。
  在高帝六年(201BC)刘邦在贬楚王韩信为侯之后,把他的封地一分为二,分别封堂兄刘贾为荆王,弟刘交为楚王,又封兄刘喜为代王(后匈奴攻代,刘喜害怕逃回京城,被贬为侯),长子(是婚前和相好所生子)刘肥为齐王。
  在七年(200BC)封心爱的儿子刘如意为代王,但并未到北疆去,没两年就改封为靠近中原的赵王。
  十一年及十二年(196BC,195BC)又封了他自己的几个儿子为王,分别是刘恢为梁王,刘友为淮阳王,刘恒为代王(就是后来的文帝),刘长为淮南王,刘建为燕王。另荆王刘贾在与英布战争中死,无后,改荆国为吴国,封侄刘濞为吴王。
  这样,刘邦生前一共有九个同姓王国,兄弟侄两个王,儿子七个王。刘邦共八个儿子,除太子刘盈外,皆封为王。
                                
  这多为后人所诟病,指斥其为从秦始皇的郡县制倒退。其实这种指责并不合适。
  在那个时代,交通和通信仍极原始,中央和地方沟通确是个大问题,直接统治地域广大的地区是非常困难的。稍远一点,打个来回需数十日,甚至可能需几个月,这样如何能使上传下达畅通?进行有效统治和管理?
  刘邦在对较近的地方实行郡县制,对稍远的地方建立一些具有相当大的自治权的王国,更远的地方,连同姓王也不封,只承认当地的原有统治者。就是在当时条件下所能设计出的最佳方案。
                                                  
  附图中画了九个同姓王国及长沙、闽越、南越三个异姓王国。距京城最近的王国是淮阳国及代国,其首府距长安大约1000里。以此为半径,以长安为圆心画一个圈,容易看出,在圈内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而圈外的绝大部分都分封的王国或域外,也就是说,从京城去看,分封的王国都处于比较远的地区。
  可以看出,刘邦并没有想以封王作为建国之本,没有在离京畿不太远的地方建立王国以拱卫京师,而先前的西周及后来的西晋都是这样的。和项羽那种复古、胡乱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封王,更不是一回事。
                                            
  刘邦这个人的亲情观念甚差,曾在逃跑时把自己亲子女推下车,在项羽要烹他老爹时,他竟要分一杯羹。要说刘邦是为了兄弟子侄们的利益封王,有脑筋的人是不会信的。他只是在当时条件下,没有别的好办法来管理这些比较远的地区。让自己的子侄(多是没脑袋的庸才)成为这些王国的头,总比那些有能力的异姓人为王好些。
  刘邦在封亲侄刘濞为吴王时说过:“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可见刘邦对子侄们并不信任。封他们为王也是不得已。只是体现了能直接管的就直接管,管不了的就封个王间接管的策略。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秦朝时已经用郡县制管理整个国家,为什么汉朝就不行?说秦皇朝能直接以郡县制对全国都及时的进行管理,实在可疑。例如,秦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直接由中央管理,刘邦则是承认既成事实,以无诸为闽越国王。到汉武帝时,仍难以管理,只好在平息那里的叛乱后,把那里的居民都迁到淮河长江之间,让那里全部空起来。汉武帝时尚无足够的技术条件直接治理,七、八十年前的秦朝就可以?说秦始皇帝能有效管理闽中郡,实无法让人相信。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他用了相当多的时间在各处巡游,许多有关他的故事都发生在他巡游之中,而不是在咸阳。对此较合理的解释是,秦始皇已经发现了在京城治理这么大的国家是办不到的,他又是非常敬业的,只好到处去“现场办公”。他去了河北北部、山东东部以及湖南等地,这些都是距咸阳约两千里之遥远地方,至于更远的或交通极不便的广东、福建、贵州、广西(南海郡、桂林郡、黔中郡、象郡等),他只好不管了。
  可以说,秦始皇在全国处处实行郡县制,要自己亲自管理,实在有些“乌托邦”味道,是超越了现实可能的措施。如果中央的指令要经几个月才能到达,而有事向中央请示,要经几个月才有批复,这样,皇帝在偏远地方任命的地方长官,只能是因天高皇帝远,变成自行其事的土皇上。如当地发生叛乱,地方官员若向中央报告,等中央批复后再动兵,显然是不合理的。但若地方官员有自己动用军队的权力,那比‘王’的权力一点也不小。
                                              
  而刘邦施行的办法,更符合当时实际,也就是合理的,合理的也可以说就是先进的。秦始皇的办法既然不符合实际,即不合理,当然不能说是先进的。为此贬刘邦而颂秦始皇,实在没什么道理。
  后来,条件变了,原来实现不了可以实现,也就成为合理的了。不过,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明朝,云贵地区总体上仍不是由中央直接管理。这不应归于明朝皇帝,比如朱棣,不想集权,而是通信、交通的落后使直接管理很难实现。

  刘邦曾在内地封了七个异姓王,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实力人物都封为王,人们普遍认为这不是刘邦的本意,“皆徼一时之权变”,是迫不得已而为。
  在先后消灭了七国中的六个后,又封了自己的兄弟儿子为王。
  在高帝六年(201BC)刘邦在贬楚王韩信为侯之后,把他的封地一分为二,分别封堂兄刘贾为荆王,弟刘交为楚王,又封兄刘喜为代王(后匈奴攻代,刘喜害怕逃回京城,被贬为侯),长子(是婚前和相好所生子)刘肥为齐王。
  在七年(200BC)封心爱的儿子刘如意为代王,但并未到北疆去,没两年就改封为靠近中原的赵王。
  十一年及十二年(196BC,195BC)又封了他自己的几个儿子为王,分别是刘恢为梁王,刘友为淮阳王,刘恒为代王(就是后来的文帝),刘长为淮南王,刘建为燕王。另荆王刘贾在与英布战争中死,无后,改荆国为吴国,封侄刘濞为吴王。
  这样,刘邦生前一共有九个同姓王国,兄弟侄两个王,儿子七个王。刘邦共八个儿子,除太子刘盈外,皆封为王。
                                
  这多为后人所诟病,指斥其为从秦始皇的郡县制倒退。其实这种指责并不合适。
  在那个时代,交通和通信仍极原始,中央和地方沟通确是个大问题,直接统治地域广大的地区是非常困难的。稍远一点,打个来回需数十日,甚至可能需几个月,这样如何能使上传下达畅通?进行有效统治和管理?
  刘邦在对较近的地方实行郡县制,对稍远的地方建立一些具有相当大的自治权的王国,更远的地方,连同姓王也不封,只承认当地的原有统治者。就是在当时条件下所能设计出的最佳方案。
                                                  
  附图中画了九个同姓王国及长沙、闽越、南越三个异姓王国。距京城最近的王国是淮阳国及代国,其首府距长安大约1000里。以此为半径,以长安为圆心画一个圈,容易看出,在圈内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而圈外的绝大部分都分封的王国或域外,也就是说,从京城去看,分封的王国都处于比较远的地区。
  可以看出,刘邦并没有想以封王作为建国之本,没有在离京畿不太远的地方建立王国以拱卫京师,而先前的西周及后来的西晋都是这样的。和项羽那种复古、胡乱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封王,更不是一回事。
                                            
  刘邦这个人的亲情观念甚差,曾在逃跑时把自己亲子女推下车,在项羽要烹他老爹时,他竟要分一杯羹。要说刘邦是为了兄弟子侄们的利益封王,有脑筋的人是不会信的。他只是在当时条件下,没有别的好办法来管理这些比较远的地区。让自己的子侄(多是没脑袋的庸才)成为这些王国的头,总比那些有能力的异姓人为王好些。
  刘邦在封亲侄刘濞为吴王时说过:“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可见刘邦对子侄们并不信任。封他们为王也是不得已。只是体现了能直接管的就直接管,管不了的就封个王间接管的策略。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秦朝时已经用郡县制管理整个国家,为什么汉朝就不行?说秦皇朝能直接以郡县制对全国都及时的进行管理,实在可疑。例如,秦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直接由中央管理,刘邦则是承认既成事实,以无诸为闽越国王。到汉武帝时,仍难以管理,只好在平息那里的叛乱后,把那里的居民都迁到淮河长江之间,让那里全部空起来。汉武帝时尚无足够的技术条件直接治理,七、八十年前的秦朝就可以?说秦始皇帝能有效管理闽中郡,实无法让人相信。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他用了相当多的时间在各处巡游,许多有关他的故事都发生在他巡游之中,而不是在咸阳。对此较合理的解释是,秦始皇已经发现了在京城治理这么大的国家是办不到的,他又是非常敬业的,只好到处去“现场办公”。他去了河北北部、山东东部以及湖南等地,这些都是距咸阳约两千里之遥远地方,至于更远的或交通极不便的广东、福建、贵州、广西(南海郡、桂林郡、黔中郡、象郡等),他只好不管了。
  可以说,秦始皇在全国处处实行郡县制,要自己亲自管理,实在有些“乌托邦”味道,是超越了现实可能的措施。如果中央的指令要经几个月才能到达,而有事向中央请示,要经几个月才有批复,这样,皇帝在偏远地方任命的地方长官,只能是因天高皇帝远,变成自行其事的土皇上。如当地发生叛乱,地方官员若向中央报告,等中央批复后再动兵,显然是不合理的。但若地方官员有自己动用军队的权力,那比‘王’的权力一点也不小。
                                              
  而刘邦施行的办法,更符合当时实际,也就是合理的,合理的也可以说就是先进的。秦始皇的办法既然不符合实际,即不合理,当然不能说是先进的。为此贬刘邦而颂秦始皇,实在没什么道理。
  后来,条件变了,原来实现不了可以实现,也就成为合理的了。不过,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明朝,云贵地区总体上仍不是由中央直接管理。这不应归于明朝皇帝,比如朱棣,不想集权,而是通信、交通的落后使直接管理很难实现。
不能说秦始皇的郡县制不先进,而是太超前了,在那个年代有点水土不服了
一种制度的过度,秦统一六国之前没有郡县制度,秦实践时间也很短,西汉承袭秦制但在实践中他还要继续摸索,所以前期的分封同姓王就是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国度环节。
先进到汉景帝汉武帝都想要削藩????封国只是权宜之计。
后人觉得搞郡县制理所应当
但当时反对搞郡县制的人占绝对多数
尤其是上层人士,视郡县制为暴秦产下的怪胎。
后世支持分封制的势力一直在衰落,但从未消失。
700年后的唐朝,太宗还想搞世袭刺史分封制。比之更早的西晋,分封制也是司空见惯的
此外,东欧,11世纪后的日本,东南亚,476年以后的西欧,长期只有分封制的市场
偷偷的猫 发表于 2013-11-13 12:53
先进到汉景帝汉武帝都想要削藩????封国只是权宜之计。
是这样的,先进与否总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变化,合理的变得不合理了,先进的也就变成落后的了。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3-11-13 09:52
一种制度的过度,秦统一六国之前没有郡县制度,秦实践时间也很短,西汉承袭秦制但在实践中他还要继续摸索, ...
你说过渡是对的。
但是,应该说明,郡县制并非秦始皇或秦国的发明,在战国时期,大国对于从别国抢夺来的土地多不再分封,而置郡县,由王自己直接管理。秦始皇与人不同的只是在全国推行郡县设置。
Battery 发表于 2013-11-13 09:44
不能说秦始皇的郡县制不先进,而是太超前了,在那个年代有点水土不服了
在政治制度上太超前是不行的,不能叫先进。
1958年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难道是先进?
也许说秦始皇全国推行郡县制不合理更易被 人接受,但不合理就不能说是先进。
在项羽灭秦后,皇帝制被认为是不详的。皇帝制到刘邦这代才实行了多少年呢?而且皇帝制不成熟是正常的,刘邦敢于恢复皇帝制本身就要一定魄力,取皇帝制和分封制折中一下是可以理解的。
fanzl1984 发表于 2013-11-13 14:19
在项羽灭秦后,皇帝制被认为是不详的。皇帝制到刘邦这代才实行了多少年呢?而且皇帝制不成熟是正常的,刘邦 ...
皇帝制被认为是不详(祥)的???
请详细说明一下,是何意,有何根据。
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刘邦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大概想争此位者多矣。无其制 则无其位。
这里可以参考一下法兰克君主们的巡游王庭。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13 14:04
你说过渡是对的。
但是,应该说明,郡县制并非秦始皇或秦国的发明,在战国时期,大国对于从别国抢夺来的 ...
楚国的郡县制被多数人无视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13 19:21
皇帝制被认为是不详(祥)的???
请详细说明一下,是何意,有何根据。
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刘邦 ...
秦国皇帝一共才两位,自樱是王,相比周朝天子来说少的可怜,此为不祥之一。秦国的严刑峻法在老百姓心目中是和皇帝联系起来的,此为不祥之二。简单来说就是皇帝制被认为不长久,老百姓认为皇帝太残暴,这对统治者本身是有心理震撼的。另外,对于开国功臣来说皇帝的集权制对于功臣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功臣不受封领土开国对功臣来说就是不祥之三了。项羽没称皇,也有其自己的道理。
中国分封制的缺点就是,封的爵位太高,封底太大,动不动就封王,动不动就一个省的封地,而且一封就好几个王,那不叛乱才怪呢。
长乐无忧 发表于 2013-11-14 08:22
中国分封制的缺点就是,封的爵位太高,封底太大,动不动就封王,动不动就一个省的封地,而且一封就好几个王 ...
所以很快就有了推恩令
外国分封制,诸侯之间的恶斗是主流,君主居中调停平衡
中国分封制,诸侯之间臭味相投,一起围攻君主
也是中国没法贯彻分封制的一个原因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1-14 11:09
所以很快就有了推恩令
外国分封制,诸侯之间的恶斗是主流,君主居中调停平衡
中国分封制,诸侯之间臭味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凭什么只有别人能坐皇帝位呢??
王爵离皇帝仅一步之遥啊
楼主好像说得很有道理的样子,如果把秦的郡县制,汉初的分封,东汉后期的州牧-刺史之争连在一起分析,估计结论就大相径庭了
JZL1985 发表于 2013-11-15 23:08
王爵离皇帝仅一步之遥啊
明成祖朱棣以后的王爵相当不少,其中不少离皇冠也只有一步之遥,但总体无害于皇帝独掌大权。
kkwu999 发表于 2013-11-16 00:03
楼主好像说得很有道理的样子,如果把秦的郡县制,汉初的分封,东汉后期的州牧-刺史之争连在一起分析,估计 ...
希望你讲清楚些。
老夫对东汉后期的牧和封王之间的关系有兴趣。
中國古代的通信手段直到清後期引進電報技術之前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唐,明,清這些皇朝對邊遠地區依然可以有效控制呢?擁有相當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官是個很重要的因素。而且流官有任期,不容易形成割據勢利,比起封王更有效。當然漢初是中國大一統皇朝形成初期,沒有那麼多的經驗,所以不必苛責。
对错与先进与否没有直接关系。对的不一定先进,错的不一定落后。

郡县未必落后,但是郡国几乎可以确定是不先进的,否则为什么后世郡县的多?

只能说那个战国封建残余势力还很强的时代,郡国是一种妥协。要知道,反秦战争中后期,已经是旧六国贵族的天下,就算是刘邦这种半草根为领袖的势力,依然有旧六国贵族的影子--张良。

而秦始皇所巡游的地方,无一例外是旧六国贵族的固有势力范围,而不是像楼主说的咸阳画圈,否则更西面的“关西”地区他咋不去……秦始皇全国到处跑,不是去处理政务的,秦国的制度虽然具文多,但是大泽乡、沛这些在楼主圈子外的地区中央政令都能到达,就说明中央政权对于地方政权的控制力不是楼主想想的那么差,1000公里就到头了。

秦始皇出巡,镇压旧六国贵族及其残余势力的目的要更多一些,另外还有些个人爱好,比如修仙

反观汉初,封建残余势力还很强,所以刘邦选择了妥协,搞了郡国制。到了孙子刘启的时代,旧周朝(战国)封建残余势力基本都死了,倒是新汉朝(他爷爷搞出来的藩国)封建势力不断扩张,严重影响中央政府的管理。所以他选择了削藩,最终激起七国之乱。再到曾孙刘彻时代,由于个人性格原因,他想要更为集中的权力,就搞了推恩令继续削弱各藩国实力。到了西汉末期,藩国已经有名无实,如《汉书·百官公卿表》:成帝绥和元年,更令(藩国内政主管)相治民如郡太守,(藩国军事主管)中尉如郡都尉。

封建制向郡县制的转变,是一种政治体制进步的体现,封建制本是西周初周公为适应国家体量的变化(小-大,弱-强,权力分散-集中)而设计的一种政治制度,然而到战国时期,封建制走向瓦解,新兴的郡县制开始走上前台。但是正如小孩学走路还要摔几跤,旱鸭子学游泳总要喝点水一样,历史的车轮走半坡起步,总会向后溜点车。西汉初期的郡国制即是具体体现。秦始皇全面推进郡县制只是步子走太大扯着蛋了而已,疼一会就没事了。楼主大惊小怪,非要说秦始皇全面郡县制不先进,那么自汉景帝开始以后慢慢推广郡县制的历代帝王全是250?

至于晋朝,除了秦隋两个短命王朝,你见过大一统王朝比这个还烂的吗?为什么?因为他恢复了过时的封建制度,仅此而已……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16 07:13
明成祖朱棣以后的王爵相当不少,其中不少离皇冠也只有一步之遥,但总体无害于皇帝独掌大权。
王爵是不少 但无兵无权 就是囚养在属地的猪 跟汉代的王爵不能同语
古猛龙 发表于 2013-11-16 13:18
对错与先进与否没有直接关系。对的不一定先进,错的不一定落后。

郡县未必落后,但是郡国几乎可以确定是 ...
的确 个人看 发生在西汉时期的同姓王联合大叛乱“七国之乱”和西晋时晋朝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 都是可以看做郡国制的反扑 甚至西晋末年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大乱世都有其身影
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当然也要削藩,但解决得实在不好变成养猪了。
Manx 发表于 2013-11-16 11:44
中國古代的通信手段直到清後期引進電報技術之前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唐,明,清這些皇朝對邊遠地區依然可以 ...
还是有差别的。
道路好一些,信息自然会传的快一些。特别是通过山地的道路,影响更大一些。
马具越来越合理先进,骑马也可跑的快一些。(汉初时高鞍和马镫都没有)
纸张的发明,也使得传输信息时所带的东西轻很多。
……
和汉初相比,以后通信和交通改进还是极大的。
Manx 发表于 2013-11-16 11:44
中國古代的通信手段直到清後期引進電報技術之前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唐,明,清這些皇朝對邊遠地區依然可以 ...
宋、明、清的地方官员的自治权相当弱。
感觉汉朝对5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是不太完整的
古猛龙 发表于 2013-11-16 13:18
对错与先进与否没有直接关系。对的不一定先进,错的不一定落后。

郡县未必落后,但是郡国几乎可以确定是 ...
我估计觉得郡县制只是一个太超前的设计,是被传统中国史书给迷惑了,咱们的周代政治体制,尤其是经过清人修过的《周礼正义》已经变成后人乃至清人眼中的周代礼制,而不是真实的周代礼制,九服是九服,但是绝对不是以德服人,而是建国服人。

自周克商,中原王朝基本脱离了伊洛平原这个狭小的中心地区,向周边迅速拓殖,当然有出击就有挨打,而且经历了周商这种长期的诸夏内战,导致整个民族的军事经济政治实力大大减弱,不要说经常看到莱夷伐齐,淮夷伐鲁,就连洛邑也差点保不住了,所以春秋各诸侯国只能层层下封,城城死守,这说不好听,当时就是只有点,连线都没有,面上被诸夷一围,大夫们就要死社稷。这种情况一直到秦,晋崛起才有所改观,秦人七代君主阵亡终于换回来西周故地,晋人是第一个能够成片攻略四夷土地的诸侯国,而他们打下来的土地上面设置的军事据点就叫公邑,这是不属于任何士大夫的,直接属于诸侯国中央管辖,这也是郡县制能够首先在秦,晋产生的原因。

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其内因发展起来的,郡县制也不例外,它的催产婆不是想大权独揽的国君,恰恰相反的是从分封制里面得到巨大好处的士大夫。过度的吹捧商鞅,申不害等等外因,是不符合郡县制的诞生原因。为什么呢?

在春秋后期,战国初期,经过数百年蹈死不顾的拓殖,诸夏的国界已经摆脱点线面的区分,统治力量基本上达到了面这个级别,当然到了战国,宋郑等中原诸国的边境也还有瓯脱之地,但是已经是个别现象了。士大夫们已经不像拓殖初期那样,躲在都城或者在安全的大一点的城里面,依靠自己的族人带领奴隶种地而取得收入,并且受到国君的严密监视,他们很多军功昭著或者马屁拍得好获得大量土地,基本上已经能够自成一国,沃地百里,甚至要剥削同族为生,原本非常理想的分封制等级制度迅速土崩瓦解,伴随贪得无厌的士大夫而建立的新的价值观是以土地,人口的多寡而论的新士大夫关系,那种理想的天子一直到民的层层等级制度已经不复存在,甚至有同族的同胞和普通平民甚至奴隶一起下地干活只为谋取更多的口粮。

基于血缘制度的分封制度瓦解,随之而来的是基于经济依附关系的等级制度,或者说是实力大小排座位制度。最明显的是三家分晋这种事情居然不可思议的发生并成功,不管周天子承认还是不承认。这种事情在各国的不断上演,促使各国,不止秦,楚,下大力气推广郡县制,以消除能够危害皇权的隐患。

有人可能会说,战国也有分封啊,那些个什么君什么君不就是吗?这个时候要看到,这个君非国君,和西周初年那种自负盈亏甚至自负生命搞生产搞兼并的诸侯国不可同日而语。法律必须行本国法律,有很多君手下的封邑的整套制度和一个郡的整套制度是一模一样的,不细数那个时候有几套班子有多少人是吃财政饭,但是这些必须有国君任命而不是封邑的主人决定,而最釜底抽薪的是军权掉了,还记得私刻虎符的故事吗?

汉代一开始的异姓王造反不成功,就是中央依托了战国至秦的军事制度,同姓王造反不成功还是一个原理。这汉代分封制度的唯一成果我觉得就是淮南子,至于晋代那就是毫无成果,文明因此而倒退
古猛龙 发表于 2013-11-16 13:18
对错与先进与否没有直接关系。对的不一定先进,错的不一定落后。

郡县未必落后,但是郡国几乎可以确定是 ...
离开了时代和条件,无法说先进与否。
在原始社会,奴隶制还曾经是先进的。相对于奴隶制,封建制又曾是先进的。
在原始初会末期,奴隶制度初期,说封建制先进是没有意义的。即使你能穿越到那个时代,你也无法搞封建制度。
在当时条件下实现不了的乌托邦,不会是先进的。
古猛龙 发表于 2013-11-16 13:18
对错与先进与否没有直接关系。对的不一定先进,错的不一定落后。

郡县未必落后,但是郡国几乎可以确定是 ...
汉景帝削弱各封国的势力及权力,是他已经有了那个条件。何况他也不是一刀切,在全国实行郡县制,而是一点点的削弱封国。
汉武帝也是以推恩令这种慢刀杀人办法,而不是像个250似的,脑袋一拍,就全国全面实行郡县制。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16 21:42
离开了时代和条件,无法说先进与否。
在原始社会,奴隶制还曾经是先进的。相对于奴隶制,封建制又曾是先 ...
你的思维方式就是2大于1,3大于2,但是一旦没有2了就没法证明3大于1.

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16 18:02
还是有差别的。
道路好一些,信息自然会传的快一些。特别是通过山地的道路,影响更大一些。
马具越来越 ...
秦時的直道可是後世難以比肩的。更何況秦漢時中國疆域並不大。
希望你讲清楚些。
老夫对东汉后期的牧和封王之间的关系有兴趣。
老夫。。。完全入戏了
释放本性 发表于 2013-11-17 15:29
老夫。。。完全入戏了
称老夫有不对的地方吗?
老夫今年七十有七,已经退休,你可以查查文献,看难道有这两个条件还不能称老夫吗?
Manx 发表于 2013-11-17 11:04
秦時的直道可是後世難以比肩的。更何況秦漢時中國疆域並不大。
秦直道从关中直通河套地区。所以,刘邦也没有必要直道两侧封王,虽然九原离长安也不近。
古猛龙 发表于 2013-11-16 23:22
你的思维方式就是2大于1,3大于2,但是一旦没有2了就没法证明3大于1.

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
不论你怎样说,我还是坚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先进与否的标准,还没有一种具体政治体制从智人出现后直到现代总是先进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11-17 17:09
秦直道从关中直通河套地区。所以,刘邦也没有必要直道两侧封王,虽然九原离长安也不近。
燕王,代王,中山王算不算?
Manx 发表于 2013-11-17 17:18
燕王,代王,中山王算不算?
代在山西北部,河套在陕北以北,不是一个地区。赵、燕离的就太远了。
宰杀之 发表于 2013-11-13 21:47
楚国的郡县制被多数人无视了。
楚国是分封最多的国家好不好!要不然也不会地方上天天叛乱,斗伯比的叛乱要不是主帅被神箭手射死,天知道多久才能镇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