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谁为三国第一大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3:58:39
常山真定赵子龙也!
  在这里我们将讲述三个问题:

  一、何谓“大将”?
  “将,帅也。”——《说文》
  帅的本义是佩巾(亦见《说文》)。张舜徽注:“然佩巾之义,经传皆用帨,无用帅者,帅乃为将帅义所专矣。吴楚《说文染指》谓帅字当以将帅为本义。于是引申为军中的领导人,统帅。同理,大将就是在军中的主帅。
  《孙子兵法》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南宋名将岳飞在回答张俊的用兵之道时说:“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宋史•岳飞列传》)
  由此可见,一个能称之为“将”的军人,必要具备“仁、智、信、勇、严”五项素质,而称之为“大将”的应该是这五方面都超出一般的“将”的素质的军人。
  下面,我们来看看赵云具不具备这些素质。

  二、《三国演义》里的赵云
  为什么我要将赵云分成两部分来叙述?原因就是在我的考察下,赵子龙不仅在小说中而且在历史上都是三国第一大将!
  1、“仁”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考其本义:它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其含义是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说文》曰:仁,亲也。《礼记•经解》云:上下相亲谓之仁。反映在“将”上的“仁”就是爱惜部下,爱护人民,并且,想方设法保存自己的实力,也想方设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所谓“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所谓“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皆引自《孙子兵法》)赵云具备吗?
  不止具备,简直垂手可拾!
  《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上载:公孙瓒为袁绍勇将文丑所追,赵云出场,救了公孙瓒,公孙瓒问其姓名,对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处相见。”好一个“无忠君救民之心”!试问三国之内谁个投靠别人时有如此一说?关张马黄有吗?张辽之流有吗?
  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说赵云在卧牛山落草,巧遇刘关张,问及原委,赵云说:“云自别使君,不想公孙瓒不听人言,以致兵败自焚,袁绍屡次招云,云想绍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后欲至徐州投使君,又闻徐州失守,云长已归曹操,使君又在袁绍处。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近闻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实。今幸得遇使君!”绍非用人之人,所以赵云不投。这一番景象,连骄傲的关公也说:“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我认为赵云未肯轻许他人,与诸葛亮的心思无异。
  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言及刘备要兴兵伐吴,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我看不到三国其他所谓的“大将”对他们的主公有此一谏!
  仁,体现在有所为有所不为,赵云抱着一颗保国救民的红心,择明主而仕,能看到国之大体,他不仅仅是一个“大将”,说他是个军事政治家也不为过。关张马黄有吗?张辽之流有吗?
  2、“智”与“勇”
  与历史上其他的大将一样,赵云的“智”是和“勇”分不开的。
  智,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
  《说文》:勇,气也。果敢,胆大。
  赵云的智勇难道还要到处寻找?
  众人皆知的刘皇叔江东娶孙夫人,赵子龙随身保护,甘露寺孙权安排了刀斧手欲害刘备,赵云全副铠甲,带剑而入,对刘备诉说了甘露寺的阴谋,刘备告诉国太,化险为夷。而后,皇叔沉湎女色,赵子龙催归。虽然是诸葛亮有锦囊相授,但也要赵云够机警才能让刘备安全而归。
  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前一个“智”字,后一个“计”字,赵子龙的智无形中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了。桂阳太守赵范本欲投降,与赵云结为兄弟,并欲进嫂与云,云怒,赵范遂视左右,有相害意,云拳打赵范而走。赵范派部将陈应、鲍隆诈降,赵云将计就计,佯喜,置酒与二人痛饮。二人大醉,云乃缚于帐中问出实情。然后,装扮成赵范兵卒赚开城门,拿下赵范,遂得桂阳。
  刘皇叔的“子龙真一身是胆也”之语难道是假的?
  这一幕就是赵云的“空城计”!黄忠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后,曹操挥军二十万直扑蜀营。赵云当时只有三千人马,部将张翼忙着关闭寨门,云喝曰:“休闭寨门!汝岂不知吾昔在当阳长坂时,单枪匹马,觑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今有军有将,又何惧哉!”他是不是好勇斗狠,一如张飞当年的长坂坡呢?非也。“遂拨弓弩手于寨外壕中埋伏;将营内旗枪,尽皆倒偃,金鼓不鸣。云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所谓“偃旗息鼓”的成语就是来自此处。曹将徐晃、张郃不敢向前,曹操到时,命令前进,但看赵云全然不动,仿佛有埋伏,曹军又退,赵云一挥枪,万箭齐发。当时天色昏黑,正不知蜀兵多少。曹操先拨回马走。只听得后面喊声大震,鼓角齐鸣,蜀兵赶来。曹兵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知其数!比张飞的据水断桥如何?比张辽的八百陷吴营又如何?有勇乎?有谋乎?
  再看赵子龙长坂坡逞能!如今的湖北当阳长坂坡公园就有子龙的雕像。这段精彩的描写我不想再展开了,因为我们都很熟悉。
  3、“信”
  《说文》:信,诚也。本义:真心诚意也。
  反映在“将”上,就是对君主忠心,对部下讲信义。
  赵云有吗?
  当阳长坂坡,赵云怀抱小主人阿斗,在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曹操手下百员大将,百万雄师却无法伤他一根毫毛!我不知道先前的那位作者如何说赵云没有神勇陷敌而出(而且,在定军山,赵云摆空城计之前,就是又一次神勇陷敌,救出黄忠及张著)!当赵云陷敌救幼主时,糜芳向刘备打小报告,说他可能已经降敌了。刘备如何说?
  玄德叱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曰:“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玄德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曰:“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曰:“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玄德曰:“休错疑了。岂不见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
  有如此信任自己的主公,赵云怎不敢脑涂地?他把阿斗交还刘备时,这位枭雄如何抚慰自己部将?他把阿斗投掷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虽云刘备是在收买人心,但赵云如何不感动?
  是为忠君之“信”。
  马谡失街亭,赵云全军而退,不损一兵一将,诸葛亮大喜,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云辞曰:“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乃倍加钦敬。
  三国之中,阿谁有此德能?是为抚军之信!
  “严”
  即治军之“严”。
  有人曾谓赵云一生中没有带过一万人的军队,所以不是“大将”,既如此,又何来治军?我也不知道赵云平时是怎样练兵的,但是,我们看到了失街亭时,只有他的军队丝毫无损。不知道这样的军队是否一支成功的军队呢?反观其他诸将,比如关张马黄,有没有描写他们的治军之术?又如夏侯惇,张辽,曹洪之类,有吗?那员大将在大军失利之时,他的本部人马还丝毫无损的?张辽?
  不用再说了,《三国演义》的第一员大将就是他——赵云!

  三、《三国志》中的赵云
  我们翻开《三国志》,历史上的赵云比小说里的还要具有大将的风范。以下就是子龙的史料。
  1、“仁”
  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时袁绍称冀州牧,瓚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赵云归公孙瓒,主要是看到幽州有“仁政”,就算他乡,亦归附。不独《三国演义》如是记载,就史书亦是如此。
  2、“智”、“勇”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原来,赵云在百万曹营里,不止是救一个阿斗,还救了他的主母甘夫人!这一番战斗,我想如果拍摄成一幕感天动地的《长坂坡》必将比赢先前沸沸扬扬的《英雄》。
  其余的有关“智”、“勇”、“信”、“严”的故事,《三国演义》都如实记载了,所以不再重复。
  3、赵云之不好女色
  不但《三国演义》有载,《三国志》也明文在案:
  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反观关羽,为秦宜禄之妻杜氏屡请曹操;张飞夺良家女为妻,赵云之大将风范不就呼之若出了吗?
  4、“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是霍去病的名言,但是,赵云同样有这样的名句。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同“驳”——笔者注)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其实,赵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将军了,他想到了黎民百姓,民要安居复业,然后才可役调,不就是一段很好的治国论吗?
  所以,三国第一大将,舍云其谁?
  又,兼驳红领公寓的《谁是三国第一大将》中的谬论:
  《三国志》有“关张马黄赵列传”可见“常胜将军”赵云在蜀国的地位并不很高。至少在黄忠之后,赵云是福将,一生未和上将交过手,没领过一万以上的兵马。但他两次救了阿斗,功劳还是不小的。
  1、赵云因为在蜀国地位不高,所以不能够成为“大将”
  看来红兄是得了官本位症了。官越大,地位越高,就越是大将。曹真是大将军,其子曹爽也是大将军,在红兄看来,曹爽也是“大将”了。
  2、赵云是福将,一生未和上将交过手,所以不能成为“大将”
  赵云的确是福将,因为他极少打败仗,就算是和姜维作战,也不过打个平手。一生未和上将交过手?红兄是近视了吧。看看《三国演义》,和赵云交过手的有:文丑、麴义、裴元绍、夏侯惇、淳于导、夏侯恩、晏明、张郃、马延、张顗、焦触、张南、钟缙、钟绅、徐晃、张郃、邢道荣、陈应、吴懿、焦炳、朱然、金环三结、孟获、祝融夫人、韩瑛、韩瑶、韩琼、韩班、韩德、姜维、朱赞、苏顒、万政。根据不完全的搜索,我找到了有名有姓的将军33人,里面没有一个是上将?我相信,除了赵云,其他的所谓“大将”绝对找不到如此多的对手!一生未和上将交过手,岂非自欺欺人?
  3、没领过一万人以上的兵马,所以不能成为“大将”
  但是,我们又从红兄的文章的末尾看到:
  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张文远为将,其庶几乎?
  既然兵不在多,将在于谋,因何又对赵云作出没带过一万人以上的军队,就不是第一大将的结论?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孤胆英雄长坂坡,是子龙的勇;一身是胆偃旗息鼓,是子龙的智;报国爱民投英主,是子龙的仁;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子龙的略;全军而退,不损兵卒辎重,是子龙的严;军败势危,时穷节乃见,是子龙的忠;截江夺少主,顾全大局,是子龙的礼;一生戎马,到死方休,是子龙的大将风范!
  再一句:三国第一大将,舍云其谁?常山真定赵子龙也!
  在这里我们将讲述三个问题:

  一、何谓“大将”?
  “将,帅也。”——《说文》
  帅的本义是佩巾(亦见《说文》)。张舜徽注:“然佩巾之义,经传皆用帨,无用帅者,帅乃为将帅义所专矣。吴楚《说文染指》谓帅字当以将帅为本义。于是引申为军中的领导人,统帅。同理,大将就是在军中的主帅。
  《孙子兵法》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南宋名将岳飞在回答张俊的用兵之道时说:“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宋史•岳飞列传》)
  由此可见,一个能称之为“将”的军人,必要具备“仁、智、信、勇、严”五项素质,而称之为“大将”的应该是这五方面都超出一般的“将”的素质的军人。
  下面,我们来看看赵云具不具备这些素质。

  二、《三国演义》里的赵云
  为什么我要将赵云分成两部分来叙述?原因就是在我的考察下,赵子龙不仅在小说中而且在历史上都是三国第一大将!
  1、“仁”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考其本义:它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其含义是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说文》曰:仁,亲也。《礼记•经解》云:上下相亲谓之仁。反映在“将”上的“仁”就是爱惜部下,爱护人民,并且,想方设法保存自己的实力,也想方设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所谓“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所谓“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皆引自《孙子兵法》)赵云具备吗?
  不止具备,简直垂手可拾!
  《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上载:公孙瓒为袁绍勇将文丑所追,赵云出场,救了公孙瓒,公孙瓒问其姓名,对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处相见。”好一个“无忠君救民之心”!试问三国之内谁个投靠别人时有如此一说?关张马黄有吗?张辽之流有吗?
  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说赵云在卧牛山落草,巧遇刘关张,问及原委,赵云说:“云自别使君,不想公孙瓒不听人言,以致兵败自焚,袁绍屡次招云,云想绍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后欲至徐州投使君,又闻徐州失守,云长已归曹操,使君又在袁绍处。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近闻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实。今幸得遇使君!”绍非用人之人,所以赵云不投。这一番景象,连骄傲的关公也说:“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我认为赵云未肯轻许他人,与诸葛亮的心思无异。
  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言及刘备要兴兵伐吴,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我看不到三国其他所谓的“大将”对他们的主公有此一谏!
  仁,体现在有所为有所不为,赵云抱着一颗保国救民的红心,择明主而仕,能看到国之大体,他不仅仅是一个“大将”,说他是个军事政治家也不为过。关张马黄有吗?张辽之流有吗?
  2、“智”与“勇”
  与历史上其他的大将一样,赵云的“智”是和“勇”分不开的。
  智,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
  《说文》:勇,气也。果敢,胆大。
  赵云的智勇难道还要到处寻找?
  众人皆知的刘皇叔江东娶孙夫人,赵子龙随身保护,甘露寺孙权安排了刀斧手欲害刘备,赵云全副铠甲,带剑而入,对刘备诉说了甘露寺的阴谋,刘备告诉国太,化险为夷。而后,皇叔沉湎女色,赵子龙催归。虽然是诸葛亮有锦囊相授,但也要赵云够机警才能让刘备安全而归。
  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前一个“智”字,后一个“计”字,赵子龙的智无形中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了。桂阳太守赵范本欲投降,与赵云结为兄弟,并欲进嫂与云,云怒,赵范遂视左右,有相害意,云拳打赵范而走。赵范派部将陈应、鲍隆诈降,赵云将计就计,佯喜,置酒与二人痛饮。二人大醉,云乃缚于帐中问出实情。然后,装扮成赵范兵卒赚开城门,拿下赵范,遂得桂阳。
  刘皇叔的“子龙真一身是胆也”之语难道是假的?
  这一幕就是赵云的“空城计”!黄忠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后,曹操挥军二十万直扑蜀营。赵云当时只有三千人马,部将张翼忙着关闭寨门,云喝曰:“休闭寨门!汝岂不知吾昔在当阳长坂时,单枪匹马,觑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今有军有将,又何惧哉!”他是不是好勇斗狠,一如张飞当年的长坂坡呢?非也。“遂拨弓弩手于寨外壕中埋伏;将营内旗枪,尽皆倒偃,金鼓不鸣。云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所谓“偃旗息鼓”的成语就是来自此处。曹将徐晃、张郃不敢向前,曹操到时,命令前进,但看赵云全然不动,仿佛有埋伏,曹军又退,赵云一挥枪,万箭齐发。当时天色昏黑,正不知蜀兵多少。曹操先拨回马走。只听得后面喊声大震,鼓角齐鸣,蜀兵赶来。曹兵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知其数!比张飞的据水断桥如何?比张辽的八百陷吴营又如何?有勇乎?有谋乎?
  再看赵子龙长坂坡逞能!如今的湖北当阳长坂坡公园就有子龙的雕像。这段精彩的描写我不想再展开了,因为我们都很熟悉。
  3、“信”
  《说文》:信,诚也。本义:真心诚意也。
  反映在“将”上,就是对君主忠心,对部下讲信义。
  赵云有吗?
  当阳长坂坡,赵云怀抱小主人阿斗,在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曹操手下百员大将,百万雄师却无法伤他一根毫毛!我不知道先前的那位作者如何说赵云没有神勇陷敌而出(而且,在定军山,赵云摆空城计之前,就是又一次神勇陷敌,救出黄忠及张著)!当赵云陷敌救幼主时,糜芳向刘备打小报告,说他可能已经降敌了。刘备如何说?
  玄德叱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曰:“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玄德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曰:“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曰:“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玄德曰:“休错疑了。岂不见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
  有如此信任自己的主公,赵云怎不敢脑涂地?他把阿斗交还刘备时,这位枭雄如何抚慰自己部将?他把阿斗投掷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虽云刘备是在收买人心,但赵云如何不感动?
  是为忠君之“信”。
  马谡失街亭,赵云全军而退,不损一兵一将,诸葛亮大喜,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云辞曰:“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乃倍加钦敬。
  三国之中,阿谁有此德能?是为抚军之信!
  “严”
  即治军之“严”。
  有人曾谓赵云一生中没有带过一万人的军队,所以不是“大将”,既如此,又何来治军?我也不知道赵云平时是怎样练兵的,但是,我们看到了失街亭时,只有他的军队丝毫无损。不知道这样的军队是否一支成功的军队呢?反观其他诸将,比如关张马黄,有没有描写他们的治军之术?又如夏侯惇,张辽,曹洪之类,有吗?那员大将在大军失利之时,他的本部人马还丝毫无损的?张辽?
  不用再说了,《三国演义》的第一员大将就是他——赵云!

  三、《三国志》中的赵云
  我们翻开《三国志》,历史上的赵云比小说里的还要具有大将的风范。以下就是子龙的史料。
  1、“仁”
  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时袁绍称冀州牧,瓚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赵云归公孙瓒,主要是看到幽州有“仁政”,就算他乡,亦归附。不独《三国演义》如是记载,就史书亦是如此。
  2、“智”、“勇”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原来,赵云在百万曹营里,不止是救一个阿斗,还救了他的主母甘夫人!这一番战斗,我想如果拍摄成一幕感天动地的《长坂坡》必将比赢先前沸沸扬扬的《英雄》。
  其余的有关“智”、“勇”、“信”、“严”的故事,《三国演义》都如实记载了,所以不再重复。
  3、赵云之不好女色
  不但《三国演义》有载,《三国志》也明文在案:
  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反观关羽,为秦宜禄之妻杜氏屡请曹操;张飞夺良家女为妻,赵云之大将风范不就呼之若出了吗?
  4、“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是霍去病的名言,但是,赵云同样有这样的名句。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同“驳”——笔者注)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其实,赵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将军了,他想到了黎民百姓,民要安居复业,然后才可役调,不就是一段很好的治国论吗?
  所以,三国第一大将,舍云其谁?
  又,兼驳红领公寓的《谁是三国第一大将》中的谬论:
  《三国志》有“关张马黄赵列传”可见“常胜将军”赵云在蜀国的地位并不很高。至少在黄忠之后,赵云是福将,一生未和上将交过手,没领过一万以上的兵马。但他两次救了阿斗,功劳还是不小的。
  1、赵云因为在蜀国地位不高,所以不能够成为“大将”
  看来红兄是得了官本位症了。官越大,地位越高,就越是大将。曹真是大将军,其子曹爽也是大将军,在红兄看来,曹爽也是“大将”了。
  2、赵云是福将,一生未和上将交过手,所以不能成为“大将”
  赵云的确是福将,因为他极少打败仗,就算是和姜维作战,也不过打个平手。一生未和上将交过手?红兄是近视了吧。看看《三国演义》,和赵云交过手的有:文丑、麴义、裴元绍、夏侯惇、淳于导、夏侯恩、晏明、张郃、马延、张顗、焦触、张南、钟缙、钟绅、徐晃、张郃、邢道荣、陈应、吴懿、焦炳、朱然、金环三结、孟获、祝融夫人、韩瑛、韩瑶、韩琼、韩班、韩德、姜维、朱赞、苏顒、万政。根据不完全的搜索,我找到了有名有姓的将军33人,里面没有一个是上将?我相信,除了赵云,其他的所谓“大将”绝对找不到如此多的对手!一生未和上将交过手,岂非自欺欺人?
  3、没领过一万人以上的兵马,所以不能成为“大将”
  但是,我们又从红兄的文章的末尾看到:
  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张文远为将,其庶几乎?
  既然兵不在多,将在于谋,因何又对赵云作出没带过一万人以上的军队,就不是第一大将的结论?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孤胆英雄长坂坡,是子龙的勇;一身是胆偃旗息鼓,是子龙的智;报国爱民投英主,是子龙的仁;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子龙的略;全军而退,不损兵卒辎重,是子龙的严;军败势危,时穷节乃见,是子龙的忠;截江夺少主,顾全大局,是子龙的礼;一生戎马,到死方休,是子龙的大将风范!
  再一句:三国第一大将,舍云其谁?
z沙发[em06]楼主是子龙牌粉丝哦[em05]
按照《孙子兵法》上说的,那么请问关羽,马超,还有太史慈是否可以入围啊?
他们都做到了兵法上说的了···
知道了,子龍,就子龍吧....沒法子,將帥,將帥嘛.

誰帥誰就是大將囉.好吧.子龍就子龍吧.反正瞧著順眼.
最喜欢孟起![em01][em01]
我觉得姜维才能真正称得上文武全才!
毛线 肯定是曹操撒三国第1人
赵云只能算刘备的禁卫队队长   是冲锋陷阵的好手   不过是不是能胜任独当一面的元帅的角色就不得而知了  至少在历史上基本没有怎么单独指挥过什么大型的战役   如果非得套用什么智、信、仁、勇、严   那未免也太教条主义了吧   另外请楼主不要引用那么多三国演义里的典故   三国演义不过是部小说   在很多地方并不具有说服力
好!我喜欢.
吕布
具备仁义等只是成为大将的部分条件和素质,但是,具备素质并不一定成为大将。就好象智商高不一定是博士。
见到楼主这样先立论后找牵强得论据得人。头就大,根本就不想看
见到楼主这样先立论后找牵强得论据得人。头就大,根本就不想看
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是不能拿出来作为依据的,以前读三国志的时候就发现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大不一样。
治学需要严谨,至于戏说吗——就全凭楼主的意向了。但最好注明“戏说”。
[em05]
你都定了还论个什么劲?
要说独当一面国家栋梁立国之基的大将我看东吴周瑜、陆逊可当此名
楼主是个人崇拜,你以为是玩3国志吗?
历史上,关羽是5虎将之首,是军团长,黄忠是取巴蜀,定汉中的名将!
[B]以下是引用[I]校刀手[/I]在2005-5-13 20:37:00的发言:[/B][BR]要说独当一面国家栋梁立国之基的大将我看东吴周瑜、陆逊可当此名

同意.
1吕2赵3典   4关5马6张
哈哈
怎么排的名次我不知道
[em02]
继续
赵云确实是个好将军.
但是我觉得将军分战略型和冲锋型的.就像陈毅将军和粟裕将军一样.
赵云在行军打战和完成诸葛亮的任务方面确实近乎完美.但在谋划布局上就比陆逊姜维他们要差多了
自己顶一下 哈哈
张任———— 忠

其他名将可以做到这一点吗?
各说各有理
都是替古人担扰
东吴的历任主帅都有独当一面的勇气
7黄8夏9姜唯
周谕
[B]以下是引用[I]莱因哈特[/I]在2005-5-12 0:07:00的发言:[/B][BR]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是不能拿出来作为依据的,以前读三国志的时候就发现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大不一样。
治学需要严谨,至于戏说吗——就全凭楼主的意向了。但最好注明“戏说”。
[em05]


顶这个,把我要说的全都给说了
赵云从龙都是禁卫队长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曹操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有关赵云的记载就以下的一些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一吕,二赵,三典唯,四关,五马,六张飞。
能逼的三国第一大枭雄曹操断发割须的,也只有骠骑大将军马超马孟起了~!
首先就不能是曹操;他不是将,乃将将之人;
赵云是能人,超凡脱俗,也很精明,知诸葛不能容人,也不追求表现,否则很难全身而退;
夏侯吨当属榜首,身经无数战,武勇不用说,披坚执锐无往不利,此人出现在战场,必为战役之重心。与曹同门,尚能如此出息,实不辱家门也。
张辽实在太厉害了,从吴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没有陆逊这类谋臣的话,打张辽的主意,那是连想都不用想!
那司马懿可是谋士第一名,空城计知道吧?就是他想出来的,哈哈,轻松一下,别砸!!!那孔明被司马懿搞得战略上极其被动,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说他的好话,其实是被司马懿打得望风而逃。
阿诸就差远了,六出祁山,大家想象举国备战闹了六次,本来是山城,经济这样一折腾,士兵可能头盔都买不起还有个啥子好打的嘛!况且以前都是有别人帮忙牵制的,时代变了,也不量力而为。幸亏蜀中有富,啊禅不计较丞相独权,致力与将臣们的团结友谊,才让国家勉强得到安宁!司马懿再怎么说也没让曹操操这份心啊!
吴中也是能人辈出,虽比不得魏国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也算君臣和谐力往一处使。最尴尬的就是出了个吕蒙,没能力也就算了,可这家伙太牛比了,学习能力超强。有本事没处使,正好搞个白衣渡江,创史上最佳突袭奖,把他们的战略同盟给毙了,从此吴郡地界再无突破。这也怪不得他,毕竟是吴家的战略研究室设在南方嘛,气温高了一点,有些头晕!哈哈哈
啊,这说到那里了?哎,对不住大家,扯远了。
在罗嗦一下,要说《三国演义》的话,偶绝对外行!

[e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