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深海大洋的世界话语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02:42
争夺深海大洋的世界话语权


“985工程”二期深海地学科技创新平台———

主要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古海洋学与古环境研究、大陆边缘演化与海洋沉积学的研究、海底资源的研究等四方面,建设包括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研究基地、有机地球化学和海底微生物分析实验室、西太平洋深海地质数据库和数值模拟中心等7个基地

“深海大洋国际话语权必须要去争夺!”翦知湣教授说,深海地学科技创新平台985二期期间将按照国家海洋战略和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对资源、环境以及海洋科学的总体布局,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强调地球圈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坚持深海特色和海陆结合的优势,利用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实施的契机,建设包括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研究基地、有机地球化学和海底微生物分析实验室、西太平洋深海地质数据库和数值模拟中心、构造沉积与地表过程研究中心、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现场观测系统、岩石物理学分析实验室、深海科学教育基地,使深海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西太平洋地区深海研究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心之一。

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越来越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30余年来,国际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一直是国际深海基础研究的前沿阵地,2003年10月又进入“综合大洋钻探计划”新阶段。以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甚至提出了“打穿大洋壳”等新目标,斥巨资进行深海科技和资源探索。我国自从1998年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以来,1999年成功地主持实施了南海首次大洋钻探,2004年又加入了“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一举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

我校海洋地质学科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1984年成为国内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拥有2名中科院院士、16名教授的深海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地方重大项目128项,在南海大洋钻探与东亚古季风的研究、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西太平洋边缘海三维空间古海洋学研究、资源勘探和古环境研究中的地球物理新技术、新生代中国宏观环境格局的演化等方面,已获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汪品先院士主持实施的1999年南海大洋钻探航次及‘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标志着该学科已成为我国大洋钻探和深海研究的重要基地。”翦知湣教授说,与此相适应,1998年起针对大洋钻探任务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古季风的海洋记录”次年转为重大项目,由我校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织进行联合攻关。通过近4年的南海大洋钻探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与此同时,我校发起并举办了包括首届亚洲海洋地质大会在内的多个国际海洋重要会议,目前还正在积极争取在上海主办国际古海洋学大会。

二期建设期间,深海地学平台的主要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古海洋学与古环境研究、大陆边缘演化与海洋沉积学的研究、海底资源的研究等四方面,围绕IODP等大型国际深海研究计划,突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

与国际紧密接轨是该平台的一大特色。郑洪波教授介绍说,二期建设期间,深海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以海洋及相邻陆区的环境演变与海底资源为总目标,三年内建设完善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研究基地、有机地球化学和海底微生物分析实验室、西太平洋深海地质数据库和数值模拟中心、构造沉积与地表过程研究中心、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现场观测系统、岩石物理学实验室、深海教育基地。

旨在确保目标的实现,该平台目前正着手筹建高效精干、结构合理且互联互通的创新团队,其中包括汪品先、翦知湣负责的古海洋学与古环境研究团队,郑洪波、周祖翼负责的大陆边缘演化与海洋沉积学研究团队,马在田、王家林负责的海底资源研究团队,杨洪等负责的深海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团队。二期建设完成后,一个由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四方面紧密结合的国家级深海基地将会矗立在太平洋西海岸,基地将以海陆结合、多学科交叉结合以及与国际高度接轨等特点成为国际一直不可忽视的深海研究力量。

据了解,深海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期建设完成后,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将对本校、本地区、甚至全国相关研究单位开放;实验室将设立开放研究课题给予小额资助,以鼓励青年科学家,支持重大项目的前期预研究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深海地质与地球物理的基础数据库,将与美国NOAA、IODP、德国PANGAEA等机构联网,成为全球深海研究数据的一个重要据点。  

(程国政)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同济报》争夺深海大洋的世界话语权


“985工程”二期深海地学科技创新平台———

主要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古海洋学与古环境研究、大陆边缘演化与海洋沉积学的研究、海底资源的研究等四方面,建设包括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研究基地、有机地球化学和海底微生物分析实验室、西太平洋深海地质数据库和数值模拟中心等7个基地

“深海大洋国际话语权必须要去争夺!”翦知湣教授说,深海地学科技创新平台985二期期间将按照国家海洋战略和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对资源、环境以及海洋科学的总体布局,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强调地球圈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坚持深海特色和海陆结合的优势,利用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实施的契机,建设包括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研究基地、有机地球化学和海底微生物分析实验室、西太平洋深海地质数据库和数值模拟中心、构造沉积与地表过程研究中心、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现场观测系统、岩石物理学分析实验室、深海科学教育基地,使深海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西太平洋地区深海研究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心之一。

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越来越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30余年来,国际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一直是国际深海基础研究的前沿阵地,2003年10月又进入“综合大洋钻探计划”新阶段。以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甚至提出了“打穿大洋壳”等新目标,斥巨资进行深海科技和资源探索。我国自从1998年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以来,1999年成功地主持实施了南海首次大洋钻探,2004年又加入了“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一举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

我校海洋地质学科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1984年成为国内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拥有2名中科院院士、16名教授的深海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地方重大项目128项,在南海大洋钻探与东亚古季风的研究、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西太平洋边缘海三维空间古海洋学研究、资源勘探和古环境研究中的地球物理新技术、新生代中国宏观环境格局的演化等方面,已获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汪品先院士主持实施的1999年南海大洋钻探航次及‘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标志着该学科已成为我国大洋钻探和深海研究的重要基地。”翦知湣教授说,与此相适应,1998年起针对大洋钻探任务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古季风的海洋记录”次年转为重大项目,由我校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织进行联合攻关。通过近4年的南海大洋钻探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与此同时,我校发起并举办了包括首届亚洲海洋地质大会在内的多个国际海洋重要会议,目前还正在积极争取在上海主办国际古海洋学大会。

二期建设期间,深海地学平台的主要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古海洋学与古环境研究、大陆边缘演化与海洋沉积学的研究、海底资源的研究等四方面,围绕IODP等大型国际深海研究计划,突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

与国际紧密接轨是该平台的一大特色。郑洪波教授介绍说,二期建设期间,深海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以海洋及相邻陆区的环境演变与海底资源为总目标,三年内建设完善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研究基地、有机地球化学和海底微生物分析实验室、西太平洋深海地质数据库和数值模拟中心、构造沉积与地表过程研究中心、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现场观测系统、岩石物理学实验室、深海教育基地。

旨在确保目标的实现,该平台目前正着手筹建高效精干、结构合理且互联互通的创新团队,其中包括汪品先、翦知湣负责的古海洋学与古环境研究团队,郑洪波、周祖翼负责的大陆边缘演化与海洋沉积学研究团队,马在田、王家林负责的海底资源研究团队,杨洪等负责的深海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团队。二期建设完成后,一个由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四方面紧密结合的国家级深海基地将会矗立在太平洋西海岸,基地将以海陆结合、多学科交叉结合以及与国际高度接轨等特点成为国际一直不可忽视的深海研究力量。

据了解,深海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期建设完成后,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将对本校、本地区、甚至全国相关研究单位开放;实验室将设立开放研究课题给予小额资助,以鼓励青年科学家,支持重大项目的前期预研究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深海地质与地球物理的基础数据库,将与美国NOAA、IODP、德国PANGAEA等机构联网,成为全球深海研究数据的一个重要据点。  

(程国政)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同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