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崛起与新加坡的机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32:45
● 刘旭明

  中国和印度终于表示要放弃前嫌,一举将两国的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的高度。遥想这两个冤家因边界和西藏问题长期争执不休,1962年10月,中印边境大规模交火,两国关系更是一落千丈。直到1976年两国互派大使后,关系才开始改善。

  1996年11月,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印,提出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可惜,1998年5月,印度以中国威胁为理由进行核试验,二者关系再次受挫。

  直到不久前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中印突然转变如蜜月情侣,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一口气签署几十个合作协议。不久,双方也将对自由贸易协议开始可行性研究。

  温家宝和印度总理曼莫汉星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我国内阁资政李光耀认为,中国和印度即将震动世界;而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说,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大国的经济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这印证了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以前说过的一句话,只有中印发展起来了,才谈得上亚洲的世纪。

  印度的经济也在崛起了,今年1月,曼莫汉星更是明确地说要采用“中国的模式”。而温家宝则惺惺相惜地向印度呼吁,将中国的硬体与印度的软体优势结合起来,去创造一个资讯产业(IT〕的亚洲世纪。

产业转移新格局

  不过,愿景要成为现实,路途还太遥远。好比印度与中国虽然共享大约2000公里的边界线,但因西藏高原的隔阂,中国内地人与印度人的交往并不密切。

  事实上,以海外直接投资(FDI)作为产业转移的方向标,目前世界显然更偏爱中国。这些年来,中国所获得的海外直接投资是印度的12倍,去年,中国吸引到大约600亿美元的海外直接投资,而印度不到100亿美元。

  究其原因是印度还没有一个能够吸引大量海外直接投资的平台,印度的基础设施明显比中国落后,印度中产阶级的规模也不如中国庞大,如果靠国内资金,印度政府的财政状况又是捉襟见肘的。

  就算印度最骄人的资讯产业,其从业人数也不过100万人左右,其规模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也很小。

  中国人说,要致富,先修路;而另有人说,对印度人而言,这句话后还要加上一句:让女孩子们有路去上学。世界银行数据指出,中国成年妇女的识字率是87%,而印度只有45%。印度必须普遍提升劳动力素质。

  中国的问题是海外资金过多流入,造成资源需求紧绷,中国内部的产业正向低成本且资源禀赋优良的地区转移,即是从中国的南部沿海向北部沿海地区转移。

  将来,因自由贸易,中国和印度展开更多的直接贸易,由于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不同,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如今中国制造业如日中天,中国几乎成了世界的大工厂。遗憾的是,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中成长缓慢,农业比例按照正常的情形在下降。

  印度正好相反,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幅增加,而制造业情况平平。农业也如中国一样在大幅度下降。

  因此,当中国制造业优势慢慢失去的时候,如果印度的税收和其他吸引外资的制度能够跟上来,则世界的制造业可能向印度转移,而中国的服务业则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新加坡不应坐失良机

  一些人担心,由于中国和印度的联合,双方今后将可以更方便地直接展开贸易,而东南亚国家将会因此而受到冷落。

  即使这种情况真的会发生,新加坡仍然可以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寻求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新加坡早期人口当中,有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移民,现在,新加坡华人和印度族中,还是有许多人能说华语和淡米尔语。这是新加坡人与中国人和印度人交往的优势。

  在资源流动和市场日益全球化的趋势当中,如果中国和印度能够持续高速度地发展20年、50年,而新加坡又能够让自己的资源和产业转移和这两个国家衔接起来,我认为新加坡同样也可以享受20年或者50年的长期繁荣。

  印度和中国为新加坡提供两个发展空间,一是中国服务业的崛起的空间,二是印度制造业崛起的空间,新加坡可以利用这两个空间来发展自己,享受全球化和资源、产业转移的好处。

  如今在新加坡的经济当中,制造业占四分之一左右,其中电子业和制药业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新加坡经济的整体表现。因此,新加坡如果能够看准中国和印度之间将来可能出现的制造业转移的机会,就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来降低制造业的风险。比如将一些产业向印度转移,同时引进一些新的产业。

  对中国而言,我国不少大企业已经进入中国服务业,如金融和零售业。中小企业和专业人士,将来不走出国门也能利用中国的服务商机。新加坡海事保险理赔专家李福泉说:“中国继续发展下去,将来会有一亿或两亿人进入中产阶层,到时会需要更多的海外中介服务。”

  印度崛起是令人振奋的,印度有11亿人口,中国有13亿,两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差不多是世界人口的一半,中国开始走向富裕,印度将要走向富裕,世界上一半的人口将因此可能像西方人一样,享受更好的物资文明。

  与中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比较,印度从1991年开始推行改革,已经晚了10多年。不过印度只用短短两年时间,就从2002年的人均收入大约500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超过700美元。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新加坡人也应追随印度的机遇。● 刘旭明

  中国和印度终于表示要放弃前嫌,一举将两国的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的高度。遥想这两个冤家因边界和西藏问题长期争执不休,1962年10月,中印边境大规模交火,两国关系更是一落千丈。直到1976年两国互派大使后,关系才开始改善。

  1996年11月,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印,提出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可惜,1998年5月,印度以中国威胁为理由进行核试验,二者关系再次受挫。

  直到不久前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中印突然转变如蜜月情侣,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一口气签署几十个合作协议。不久,双方也将对自由贸易协议开始可行性研究。

  温家宝和印度总理曼莫汉星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我国内阁资政李光耀认为,中国和印度即将震动世界;而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说,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大国的经济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这印证了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以前说过的一句话,只有中印发展起来了,才谈得上亚洲的世纪。

  印度的经济也在崛起了,今年1月,曼莫汉星更是明确地说要采用“中国的模式”。而温家宝则惺惺相惜地向印度呼吁,将中国的硬体与印度的软体优势结合起来,去创造一个资讯产业(IT〕的亚洲世纪。

产业转移新格局

  不过,愿景要成为现实,路途还太遥远。好比印度与中国虽然共享大约2000公里的边界线,但因西藏高原的隔阂,中国内地人与印度人的交往并不密切。

  事实上,以海外直接投资(FDI)作为产业转移的方向标,目前世界显然更偏爱中国。这些年来,中国所获得的海外直接投资是印度的12倍,去年,中国吸引到大约600亿美元的海外直接投资,而印度不到100亿美元。

  究其原因是印度还没有一个能够吸引大量海外直接投资的平台,印度的基础设施明显比中国落后,印度中产阶级的规模也不如中国庞大,如果靠国内资金,印度政府的财政状况又是捉襟见肘的。

  就算印度最骄人的资讯产业,其从业人数也不过100万人左右,其规模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也很小。

  中国人说,要致富,先修路;而另有人说,对印度人而言,这句话后还要加上一句:让女孩子们有路去上学。世界银行数据指出,中国成年妇女的识字率是87%,而印度只有45%。印度必须普遍提升劳动力素质。

  中国的问题是海外资金过多流入,造成资源需求紧绷,中国内部的产业正向低成本且资源禀赋优良的地区转移,即是从中国的南部沿海向北部沿海地区转移。

  将来,因自由贸易,中国和印度展开更多的直接贸易,由于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不同,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如今中国制造业如日中天,中国几乎成了世界的大工厂。遗憾的是,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中成长缓慢,农业比例按照正常的情形在下降。

  印度正好相反,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幅增加,而制造业情况平平。农业也如中国一样在大幅度下降。

  因此,当中国制造业优势慢慢失去的时候,如果印度的税收和其他吸引外资的制度能够跟上来,则世界的制造业可能向印度转移,而中国的服务业则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新加坡不应坐失良机

  一些人担心,由于中国和印度的联合,双方今后将可以更方便地直接展开贸易,而东南亚国家将会因此而受到冷落。

  即使这种情况真的会发生,新加坡仍然可以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寻求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新加坡早期人口当中,有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移民,现在,新加坡华人和印度族中,还是有许多人能说华语和淡米尔语。这是新加坡人与中国人和印度人交往的优势。

  在资源流动和市场日益全球化的趋势当中,如果中国和印度能够持续高速度地发展20年、50年,而新加坡又能够让自己的资源和产业转移和这两个国家衔接起来,我认为新加坡同样也可以享受20年或者50年的长期繁荣。

  印度和中国为新加坡提供两个发展空间,一是中国服务业的崛起的空间,二是印度制造业崛起的空间,新加坡可以利用这两个空间来发展自己,享受全球化和资源、产业转移的好处。

  如今在新加坡的经济当中,制造业占四分之一左右,其中电子业和制药业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新加坡经济的整体表现。因此,新加坡如果能够看准中国和印度之间将来可能出现的制造业转移的机会,就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来降低制造业的风险。比如将一些产业向印度转移,同时引进一些新的产业。

  对中国而言,我国不少大企业已经进入中国服务业,如金融和零售业。中小企业和专业人士,将来不走出国门也能利用中国的服务商机。新加坡海事保险理赔专家李福泉说:“中国继续发展下去,将来会有一亿或两亿人进入中产阶层,到时会需要更多的海外中介服务。”

  印度崛起是令人振奋的,印度有11亿人口,中国有13亿,两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差不多是世界人口的一半,中国开始走向富裕,印度将要走向富裕,世界上一半的人口将因此可能像西方人一样,享受更好的物资文明。

  与中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比较,印度从1991年开始推行改革,已经晚了10多年。不过印度只用短短两年时间,就从2002年的人均收入大约500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超过700美元。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新加坡人也应追随印度的机遇。
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对周边局势的依赖性太大了.
[B]以下是引用[I]东北一只虎[/I]在2005-4-28 14:19:00的发言:[/B][BR]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对周边局势的依赖性太大了.

可笑的是他们的资政还对中美指手话脚,提出很多很有意思的建议和意见啊。
以小国思维去解释大国战略,难免会有荒诞的结论。
[B]以下是引用[I]东北一只虎[/I]在2005-4-28 17:27:00的发言:[/B][BR]以小国思维去解释大国战略,难免会有荒诞的结论。

有一定的道理
~~~应该让新加坡成为我国飞地[em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