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大国崛起的下一个机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8:53:52
戴  旭
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大国崛起始终是地区和国际政治的主题。不久前,一部论述《大国崛起》的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国人经久不息的热议。在世界关注中国崛起近二十年后,中国人终于也开始思考自己作为大国如何崛起的问题了。
一、走向海洋是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共同机遇
《大国崛起》的作者试图给正在踏上崛起之路的中国,提供一面镜子。回顾近代一些国家崛起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共同的前进坐标是海洋。海洋为其提供了这样的机遇:1、直接掠夺财富和奴隶;2、占领广大的殖民地;3、大肆攫取廉价原料;4、为海外商业活动护航,开拓和保护海外利益,导致进攻型远洋海军的诞生,并进而生发出制海权概念和理论,成为孕育全球性帝国的摇篮。
凭着上述“机遇”,或巧取豪夺、蚕食鲸吞,励精图治苦心经营,迅速实现国家和国民富裕,然后发展教育、科技,进而实行开明政治,完成工业革命,大部分“野蛮”的西方国家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有的蕞尔小国则创造了与自身国家基础不相称的世界历史奇迹。
历史是公正的。它将同样的机会也给了中国。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中国有着所有西方国家都不具备的海上优势、悠久的文明和强盛的国力。但是,由于农耕意识和儒教学说的强力约束,政治上专制、狭隘的统治者采取对内限制和极力反对海外扩张的政策,以虚幻的“国威”为心理满足,所以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在进行了几场一无所获的豪华旅游后,一支举世无双的世界级舰队被付之一炬。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述明朝的禁海令时说:“正是由于制度结构上和海外拓张的动力方面的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中国的力量却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西方的冒险事业”。后来中国统治者禁海更变本加厉。1712年清帝颁布诏书,禁止中国人在东南亚经商和定居,并下令海外华人限期归国。这与同时期疯狂鼓励国民海外探险、开疆的西方形成何等鲜明的对照!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感谓地说:如果当时的中国也像后来的欧洲一样拓地殖民的话,今天中国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就不是六分之一,而是二分之一。而如果真是那样,今天中国人对世界的感觉将完全不同。
一失足成千古恨。中国在被欺凌、掠夺和肢解中已经衰落、落后世界500年。当时代跨入公元21世纪的时候,新中国终于迎来和平发展的良机,来到追赶世界的新起点上。重新认识海洋、走向海洋,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官员和各界人士的共识,《大国崛起》广受关注和好评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我认为仅仅看到或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原因很简单:今天的海洋已经不能为后来的大国崛起提供类似当年的机遇了。一是直接掠夺财富和奴隶已不可能;二是廉价的原料已不再有;三是垄断的市场和贸易早已不存在。中国人对此感受最明显:当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时,石油价格恰好大涨;中国需要铁矿石,国际矿石生产巨头趁机漫天要价。几乎中国需要什么,什么价格就直冲云霄。至于世界市场,已接近饱和,几乎中国产品出口到哪里,哪里“反倾销”盾牌就等待在哪里。从军事角度讲,中国军事战略和力量以防卫陆地为主,海上力量薄弱,无法进行远程力量投送,不拥有在全球范围内保卫商业航线和海外利益的能力。前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布莱尔就曾经明白无误地说:我们尊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陆上的权威,但我们必须让他们知道,海洋和天空是我们的。封堵中国于陆地的战略意图昭然若揭。如此举步维艰,国际上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居然还层出不穷,说明整个世界都对中国后来者的到来充满戒备。所有这些,不仅意味着未来大国崛起的成本比起历史上的老牌大国要高得多,实际上还表明,事过境迁,未来大国已不能再一味地按照既往大国崛起的道路刻舟求剑。必须在以史为鉴的同时,把握今天、眺望未来,另辟蹊径。
二、奔向太空是大国崛起的下一个机遇
二十世一世纪初的今天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其时代特点集中表现为国际战略格局的重新组合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国家发展战略,确立以科技立国的方针,以期在这个大洗牌的时代,抢得先机。这为未来大国的崛起,提供了新的难得的机遇。
(一)太空是当今高科技的聚集点。马克思把科学技术誉为“历史的有力杠杆”和“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中国在以往的落后,首先表现在技术上。未来大国崛起,在科技上追上乃至超过先进国家是第一要务。但仅凭追赶型的方法,在传统科技领域,要想完成这一要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从中国汽车制造业和航空制造业二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即可直观理解。必须以“切半径”的方式,以创新型的发展思路,率先在高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的技术突破,以迅速缩短和先进国家的差距。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以推行“星球大战计划”(SDI),带动美国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激光、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群的发展,从而在软实力上遥遥领先全世界,并进而带动全球进入信息社会。太空也因此成为当今高新科技的聚集点。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如何针对自己的国情,集中财力、人力,瞄准太空,采取跨越式发展道路,以重大战略项目抓纲带目,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群,无疑应该成为大国崛起战略的核心。
(二)太空是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科技的力量最终体现在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上。仅靠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不仅将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且也不会取得高效益。据资料,航天科技的投入产出比为1:14。过去美国每年因恶劣天气造成的损失为100亿美元,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损失降低了一半,是气象卫星每年投资的25倍。据估计,“SDI”计划技术的应用将使美国生产率提高百分之几万,仅把激光技术应用到工业上,就可使生产率提高150倍。到2010年,美国航天资产将达到6000亿美元;到2020年,美国航天工业的产值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到15%。这是任何一个产业所无法比拟的。
太空蔬菜如番茄、青椒、黄瓜均比常规品种要大2至3倍;在太空生产药物,1个月的产量相当于地球上20年的产量。美国还在太空生产了40千克优质砷化镓半导体材料,每千克价值达100万美元。太空的微重力、无大气、无菌环境,是制造稀有元素的好场所。这些简单的数字,一旦被经济规律抓住和放大,便可迅速幻化成天文数字的GDP。
而俄罗斯从2001年至今,已经做了3次太空旅游生意,赚取了巨额资金。一个美国商人设想中的太空旅馆的房间,已经预定到了10年以后。在有远见的商人眼里,这条深蓝色的道路,正闪现出金子的光芒。
再远一点说,太空中不少行星都有着丰富的资源,可帮助人类摆脱地球资源枯竭的担忧。以月球为例:月球拥有的氦三同位素能源有一百万吨,足够地球使用数千年。这是一种几乎完美的燃料:效果好、无污染。一个美国人说:“如果能独占这些能源,我们根本不必看沙特阿拉伯的脸色。基本上我们也可以主导能源的价格。”
(三)太空是现代和未来军事的最后制高点
现在全世界的军队都在讲信息化,而信息化的源头就在太空。美国在近二十年来的局部战争中几乎所向披靡。但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隐在美国军事胜利背后的太空因素:海湾战争,美国动用100余颗卫星;科索沃战争美国及盟国动用70余颗;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也动用了50余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卫星及其支撑下的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系统,美国取得不对称的优势,实现了天空单向透明和近实时远距离精确打击。
就像鹰是所有食物链中最高端一样,太空也是战争“食物链”中的最高端。没有空中优势,就不会有地面和海上的优势;没有信息优势,就不会有空中优势;而没有太空优势就不会有信息优势。制太空权成为制空权、制海权、制信息权的前提。
还在1991年,美国军方就已经提出《命运系于空间》的命题。美国有着完备的太空战组织、领导机构、理论体系、兵力编制、武器系统以及太空战培训基地,有着庞大的航天工业和雄厚的人才储备,其规模远远超过世界各国的总和。但它的危机感比谁都强烈,太空战演习已进行了好几次。
2001年6月1日,俄罗斯太空部队正式宣布成立。去年又建成了与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想媲美的“格洛纳斯”系统。欧洲也不顾美国反对,联合开发建设军民两用的“伽利略”系统。
越来越多国家的军队认识到:太空是战争最后的“高地”,也是所有国家和军队最后的机会。谁失去了太空,谁就失去了未来。
(四)太空还是人类未来的定居点。以《时间简史》闻名

于世的霍金认为,因为地球面临气候变暖、疾病、核战争、灾难等挑战,人类将来的出路在于开发太空。人类可能在二十年内在月球立足,四十年内在火星建成永久基地。如果这一预言有着某种科学性,那么我们又要回过头去了——历史表明:向边界之外的未知世界迁移,总是伴随着民族征服。不同的迁移方式往往决定着移民集团及其母国的命运。18世纪时法、德人口远多于英国,但因为制海权在英国手中,在移民北美的过程中,最后却是讲英语的民族战胜了讲法语的民族,这一结果在过去一百年的国际政治中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迁移方式来说,移民外太空长距离和当年跨海移民相仿佛,今天的太空探索计划也类似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航海探险,因此美国有一架航天飞机就是以当年库克船长乘坐的“奋进号”命名。美国太空技术霸权一如当年英国的制海权,假设若干年后人类真的兴起向外太空移民浪潮,历史会不会又重演当年的一幕?
三、世界正在进入太空地理大发现时代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世界。当年那些国家因为找到了海洋这个支点,所以改变了地球;未来,改变世界的支点已转移到太空。如果说海洋曾经水平地拉起了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太空将垂直吊起未来大国崛起的梦想。
在抢占这个新支点冲刺的征途上,过去的大国和潜在的大国,虽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的确都有着同样的机会。似乎是意识到这一点,世界太空竞赛在没有鸣枪的情况下已经开始了。如果更准确一点描述,今天太空探险有点像海洋时代开启之初,两个先行者葡萄牙和西班牙平分世界海洋的状态。美国和苏联凭借冷战的激情和动力,在太空上你争我夺,美国最终捷足先登。美国已经掌握了全球传统公共空间的制权——即全球制海权和全球制空权,现正在竭尽全力试图主导人类生存的最后一个空间——太空,以扼住未来世界——主要是大国科技、经济和军事的命脉,进而达成建立全球帝国的目的,变全球所有国家为自己的新型“殖民地”。1996年,克林顿总统宣布的太空政策,明确提出“美国将发展、运作与维护太空控制能力,以确保在太空的行动自由,并在获得指示的情况下,拒绝敌人在太空的行动自由。”今年10月,布什总统日前宣布新太空计划,公开宣称:美国将争取太空主导权以取得军事、经济与战略利益。为此,美国有权部署和使用太空武器,并将在月球建立基地。两代总统,一脉相承,视太空为美国领空的霸气,跃然纸上。
俄罗斯一直紧追不舍。之后是欧洲、日本、印度等庞大的第三梯队,纷纷出台太空发展计划。甚至连以色列、伊朗等国也不甘寂寞,拼命挤进太空马拉松赛的队伍。
太空逐鹿,鹿死谁手?历史在注视着今天,未来也在注视着今天。中国和不少崛起中的大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去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时候,海内外不少华人仍在为郑和的“壮举”欢欣不已,而对郑和此举隐含的民族负面的因素,却不忍展开彻底的批判。如果未来中国和海外华人,也以这样的心态看待中国在太空探险和开发行动的话,真让人忧心。昂贵的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固然会极大地振奋民心士气,但务虚的意义不宜过分强调。就像中国不应该特别在意在国际运动会上拿金牌、奏国歌,应该注重是切实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一样。务虚不务实,只能自欺而不能欺人。历史的教训太深刻了。
      2007.1戴  旭
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大国崛起始终是地区和国际政治的主题。不久前,一部论述《大国崛起》的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国人经久不息的热议。在世界关注中国崛起近二十年后,中国人终于也开始思考自己作为大国如何崛起的问题了。
一、走向海洋是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共同机遇
《大国崛起》的作者试图给正在踏上崛起之路的中国,提供一面镜子。回顾近代一些国家崛起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共同的前进坐标是海洋。海洋为其提供了这样的机遇:1、直接掠夺财富和奴隶;2、占领广大的殖民地;3、大肆攫取廉价原料;4、为海外商业活动护航,开拓和保护海外利益,导致进攻型远洋海军的诞生,并进而生发出制海权概念和理论,成为孕育全球性帝国的摇篮。
凭着上述“机遇”,或巧取豪夺、蚕食鲸吞,励精图治苦心经营,迅速实现国家和国民富裕,然后发展教育、科技,进而实行开明政治,完成工业革命,大部分“野蛮”的西方国家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有的蕞尔小国则创造了与自身国家基础不相称的世界历史奇迹。
历史是公正的。它将同样的机会也给了中国。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中国有着所有西方国家都不具备的海上优势、悠久的文明和强盛的国力。但是,由于农耕意识和儒教学说的强力约束,政治上专制、狭隘的统治者采取对内限制和极力反对海外扩张的政策,以虚幻的“国威”为心理满足,所以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在进行了几场一无所获的豪华旅游后,一支举世无双的世界级舰队被付之一炬。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述明朝的禁海令时说:“正是由于制度结构上和海外拓张的动力方面的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中国的力量却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西方的冒险事业”。后来中国统治者禁海更变本加厉。1712年清帝颁布诏书,禁止中国人在东南亚经商和定居,并下令海外华人限期归国。这与同时期疯狂鼓励国民海外探险、开疆的西方形成何等鲜明的对照!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感谓地说:如果当时的中国也像后来的欧洲一样拓地殖民的话,今天中国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就不是六分之一,而是二分之一。而如果真是那样,今天中国人对世界的感觉将完全不同。
一失足成千古恨。中国在被欺凌、掠夺和肢解中已经衰落、落后世界500年。当时代跨入公元21世纪的时候,新中国终于迎来和平发展的良机,来到追赶世界的新起点上。重新认识海洋、走向海洋,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官员和各界人士的共识,《大国崛起》广受关注和好评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我认为仅仅看到或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原因很简单:今天的海洋已经不能为后来的大国崛起提供类似当年的机遇了。一是直接掠夺财富和奴隶已不可能;二是廉价的原料已不再有;三是垄断的市场和贸易早已不存在。中国人对此感受最明显:当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时,石油价格恰好大涨;中国需要铁矿石,国际矿石生产巨头趁机漫天要价。几乎中国需要什么,什么价格就直冲云霄。至于世界市场,已接近饱和,几乎中国产品出口到哪里,哪里“反倾销”盾牌就等待在哪里。从军事角度讲,中国军事战略和力量以防卫陆地为主,海上力量薄弱,无法进行远程力量投送,不拥有在全球范围内保卫商业航线和海外利益的能力。前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布莱尔就曾经明白无误地说:我们尊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陆上的权威,但我们必须让他们知道,海洋和天空是我们的。封堵中国于陆地的战略意图昭然若揭。如此举步维艰,国际上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居然还层出不穷,说明整个世界都对中国后来者的到来充满戒备。所有这些,不仅意味着未来大国崛起的成本比起历史上的老牌大国要高得多,实际上还表明,事过境迁,未来大国已不能再一味地按照既往大国崛起的道路刻舟求剑。必须在以史为鉴的同时,把握今天、眺望未来,另辟蹊径。
二、奔向太空是大国崛起的下一个机遇
二十世一世纪初的今天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其时代特点集中表现为国际战略格局的重新组合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国家发展战略,确立以科技立国的方针,以期在这个大洗牌的时代,抢得先机。这为未来大国的崛起,提供了新的难得的机遇。
(一)太空是当今高科技的聚集点。马克思把科学技术誉为“历史的有力杠杆”和“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中国在以往的落后,首先表现在技术上。未来大国崛起,在科技上追上乃至超过先进国家是第一要务。但仅凭追赶型的方法,在传统科技领域,要想完成这一要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从中国汽车制造业和航空制造业二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即可直观理解。必须以“切半径”的方式,以创新型的发展思路,率先在高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的技术突破,以迅速缩短和先进国家的差距。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以推行“星球大战计划”(SDI),带动美国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激光、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群的发展,从而在软实力上遥遥领先全世界,并进而带动全球进入信息社会。太空也因此成为当今高新科技的聚集点。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如何针对自己的国情,集中财力、人力,瞄准太空,采取跨越式发展道路,以重大战略项目抓纲带目,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群,无疑应该成为大国崛起战略的核心。
(二)太空是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科技的力量最终体现在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上。仅靠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不仅将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且也不会取得高效益。据资料,航天科技的投入产出比为1:14。过去美国每年因恶劣天气造成的损失为100亿美元,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损失降低了一半,是气象卫星每年投资的25倍。据估计,“SDI”计划技术的应用将使美国生产率提高百分之几万,仅把激光技术应用到工业上,就可使生产率提高150倍。到2010年,美国航天资产将达到6000亿美元;到2020年,美国航天工业的产值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到15%。这是任何一个产业所无法比拟的。
太空蔬菜如番茄、青椒、黄瓜均比常规品种要大2至3倍;在太空生产药物,1个月的产量相当于地球上20年的产量。美国还在太空生产了40千克优质砷化镓半导体材料,每千克价值达100万美元。太空的微重力、无大气、无菌环境,是制造稀有元素的好场所。这些简单的数字,一旦被经济规律抓住和放大,便可迅速幻化成天文数字的GDP。
而俄罗斯从2001年至今,已经做了3次太空旅游生意,赚取了巨额资金。一个美国商人设想中的太空旅馆的房间,已经预定到了10年以后。在有远见的商人眼里,这条深蓝色的道路,正闪现出金子的光芒。
再远一点说,太空中不少行星都有着丰富的资源,可帮助人类摆脱地球资源枯竭的担忧。以月球为例:月球拥有的氦三同位素能源有一百万吨,足够地球使用数千年。这是一种几乎完美的燃料:效果好、无污染。一个美国人说:“如果能独占这些能源,我们根本不必看沙特阿拉伯的脸色。基本上我们也可以主导能源的价格。”
(三)太空是现代和未来军事的最后制高点
现在全世界的军队都在讲信息化,而信息化的源头就在太空。美国在近二十年来的局部战争中几乎所向披靡。但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隐在美国军事胜利背后的太空因素:海湾战争,美国动用100余颗卫星;科索沃战争美国及盟国动用70余颗;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也动用了50余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卫星及其支撑下的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系统,美国取得不对称的优势,实现了天空单向透明和近实时远距离精确打击。
就像鹰是所有食物链中最高端一样,太空也是战争“食物链”中的最高端。没有空中优势,就不会有地面和海上的优势;没有信息优势,就不会有空中优势;而没有太空优势就不会有信息优势。制太空权成为制空权、制海权、制信息权的前提。
还在1991年,美国军方就已经提出《命运系于空间》的命题。美国有着完备的太空战组织、领导机构、理论体系、兵力编制、武器系统以及太空战培训基地,有着庞大的航天工业和雄厚的人才储备,其规模远远超过世界各国的总和。但它的危机感比谁都强烈,太空战演习已进行了好几次。
2001年6月1日,俄罗斯太空部队正式宣布成立。去年又建成了与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想媲美的“格洛纳斯”系统。欧洲也不顾美国反对,联合开发建设军民两用的“伽利略”系统。
越来越多国家的军队认识到:太空是战争最后的“高地”,也是所有国家和军队最后的机会。谁失去了太空,谁就失去了未来。
(四)太空还是人类未来的定居点。以《时间简史》闻名
于世的霍金认为,因为地球面临气候变暖、疾病、核战争、灾难等挑战,人类将来的出路在于开发太空。人类可能在二十年内在月球立足,四十年内在火星建成永久基地。如果这一预言有着某种科学性,那么我们又要回过头去了——历史表明:向边界之外的未知世界迁移,总是伴随着民族征服。不同的迁移方式往往决定着移民集团及其母国的命运。18世纪时法、德人口远多于英国,但因为制海权在英国手中,在移民北美的过程中,最后却是讲英语的民族战胜了讲法语的民族,这一结果在过去一百年的国际政治中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迁移方式来说,移民外太空长距离和当年跨海移民相仿佛,今天的太空探索计划也类似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航海探险,因此美国有一架航天飞机就是以当年库克船长乘坐的“奋进号”命名。美国太空技术霸权一如当年英国的制海权,假设若干年后人类真的兴起向外太空移民浪潮,历史会不会又重演当年的一幕?
三、世界正在进入太空地理大发现时代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世界。当年那些国家因为找到了海洋这个支点,所以改变了地球;未来,改变世界的支点已转移到太空。如果说海洋曾经水平地拉起了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太空将垂直吊起未来大国崛起的梦想。
在抢占这个新支点冲刺的征途上,过去的大国和潜在的大国,虽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的确都有着同样的机会。似乎是意识到这一点,世界太空竞赛在没有鸣枪的情况下已经开始了。如果更准确一点描述,今天太空探险有点像海洋时代开启之初,两个先行者葡萄牙和西班牙平分世界海洋的状态。美国和苏联凭借冷战的激情和动力,在太空上你争我夺,美国最终捷足先登。美国已经掌握了全球传统公共空间的制权——即全球制海权和全球制空权,现正在竭尽全力试图主导人类生存的最后一个空间——太空,以扼住未来世界——主要是大国科技、经济和军事的命脉,进而达成建立全球帝国的目的,变全球所有国家为自己的新型“殖民地”。1996年,克林顿总统宣布的太空政策,明确提出“美国将发展、运作与维护太空控制能力,以确保在太空的行动自由,并在获得指示的情况下,拒绝敌人在太空的行动自由。”今年10月,布什总统日前宣布新太空计划,公开宣称:美国将争取太空主导权以取得军事、经济与战略利益。为此,美国有权部署和使用太空武器,并将在月球建立基地。两代总统,一脉相承,视太空为美国领空的霸气,跃然纸上。
俄罗斯一直紧追不舍。之后是欧洲、日本、印度等庞大的第三梯队,纷纷出台太空发展计划。甚至连以色列、伊朗等国也不甘寂寞,拼命挤进太空马拉松赛的队伍。
太空逐鹿,鹿死谁手?历史在注视着今天,未来也在注视着今天。中国和不少崛起中的大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去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时候,海内外不少华人仍在为郑和的“壮举”欢欣不已,而对郑和此举隐含的民族负面的因素,却不忍展开彻底的批判。如果未来中国和海外华人,也以这样的心态看待中国在太空探险和开发行动的话,真让人忧心。昂贵的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固然会极大地振奋民心士气,但务虚的意义不宜过分强调。就像中国不应该特别在意在国际运动会上拿金牌、奏国歌,应该注重是切实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一样。务虚不务实,只能自欺而不能欺人。历史的教训太深刻了。
      2007.1
2007.1?
这篇文章写早了,晚一个月,作者就可以看到TG在太空放的礼花了...:D
:victory: 顶你一下。
没人顶,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