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队组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59:54
读了杜甫的兵车行,对鼎盛的唐朝产生了疑问,史书记载当时唐朝人口已过6000万,怎么一场损失不超过十万人的失败,就要强制未成年人上战场。战国时期动辄几十万人的军队是怎么来的,求大神解答
读了杜甫的兵车行,对鼎盛的唐朝产生了疑问,史书记载当时唐朝人口已过6000万,怎么一场损失不超过十万人的失败,就要强制未成年人上战场。战国时期动辄几十万人的军队是怎么来的,求大神解答
几十万人包括战兵、辅兵、杂役甚至征发的民夫!
梦溪笔谈有记载。十万人离境出征,需要三十万民夫搞后勤保障。十万兵里又需要三万负责后勤。这样,四十万人里只有七万作战部队而已。
战争越现代化,用于后勤保障的人员就越多
作战的时候,后勤不但要转运粮草,还要运输甲胄重兵器等等,人数远高于战兵。
zy820717 发表于 2013-10-20 22:19
战争越现代化,用于后勤保障的人员就越多
不能这么说吧 越专业化人力资源花费越少吧??

6000万人 人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要考虑 住的地理位置、军事训练程度也要考虑
还有大量的奴婢等没户口的人 不能征召 防突厥 吐蕃 南诏等地的兵不能动 能用的战力有多少?
不能及时补给兵源就只能征未成年人上战场很正常
不过在中国,后勤部队到了紧急时刻,也是要上的吧,所以应该算战斗部队,虽然战斗力可以不计。我的疑问是唐朝已有8000万人口,怎么一场损失不过十万人的战争,就要开始征15岁不到的未成年人作战,所谓的盛世怎么成这个样子了,唐军不是百战百胜的吗
损失十万的话,溃散的士兵和民夫等等可能高达几十万。重新组织如此庞大的出征队伍当然需要强力动员。唐代不比战国时期,士兵已经高度专业化和装甲化,常备军不过几十万人,十万兵员甲胄武器的损失非常惊人了。
唐军也没办法啊
装备最好,工资最高,最能打仗的军队叛变了。
不得不用老弱病残去当炮灰,逐步削弱精锐的叛军。
当然叛军也不傻,每到一地,先把青壮年强征入伍,稍有不从就地屠杀。抓年轻妇女充当营妓。
这也是削弱唐军的战争潜力。历史上叛军无不如此(尤其是以蛮族为主的叛军)。
所以唐室经过这么一折腾,也就一蹶不振了……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0-21 17:08
唐军也没办法啊
装备最好,工资最高,最能打仗的军队叛变了。
不得不用老弱病残去当炮灰,逐步削弱精锐的 ...
额,当时还没有安史之乱吧,
原来所谓的唐朝盛世就是这样的,唉,唐明皇忘记了他早年不求边功才誓言啊
且听风吟1993 发表于 2013-10-21 10:23
不过在中国,后勤部队到了紧急时刻,也是要上的吧,所以应该算战斗部队,虽然战斗力可以不计。我的疑问是唐 ...
百战百胜
唐军败仗很多的,感觉比汉军差不少
天宝以后 快变成百战百败了吧

兵车行据说是讲鲜于仲通击南诏事.你的问题对当时的情况是有误解的,部分由于你对原诗意思没有好好理解,部分由于诗人写作手法的夸张,最后就是你对历史事实的了解不深入.
原诗说: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你的问题估计主要来自这句.其实北朝至盛唐实行府兵制,对服役年龄是有规定的,大致在21岁-59岁间.唐初贞观年间,太宗想把服役年龄降低以扩大兵源,还被魏征阻止了.
在这个兵车行里,该段文字是说唐代很多士兵在边关住守时间太长了的意思,主要不是反映在目前征南诏的战争中要招未成年人入伍,这是你误解了原诗的意思.

按府兵制的规定,府所在有地团,兵士不能随便迁徙出界;平时务农,农闲练武,有事出征,其主要任务是番上宿卫和征防。番上宿卫,即轮流到京师宿卫,按照距离长安的远近分别给番。法令规定:百里外五番(即各府内兵士以五人为一组,此五人轮流上长安宿卫,以下类推,但七番、九番分组不尽,当有剩员),五百里外七番,一千里外八番,每番一个月;二千里外九番,每番两个月。
可见如果严格按规定的话,士兵戍守边关时间不会那么长.但如果逢战争,那么是会拖期的.
更何况唐玄宗已经用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当时边关一般是官府募集无地农民,作为职业军人,举家赴边关,有半移民性质,称长征健儿.由于政府出钱还在边关给地,因此很多人踊跃报名,天宝年间基本上长征健儿名额都报满的.
所以诗人这四句反映的,不是当时的一般情况,有所夸张了,误导了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你对这段历史事实自己没有下功夫,史书是这么说的:《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读书要仔细: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啥意思啊?就是征兵范围在长安\洛阳及河南北道地区.唐代6000万人,你可以简单计算下,适合作战的男性有多少,大概1500万吧,那如果仅限于长安洛阳及河南北道呢?
这不是一次全国性的征兵,而且古代交通条件有限,军队的征集,编组,进发都需要时间,所以征兵对象局限在首都附近,否则等征兵完成,都两年后了.
因此长安洛阳附近本来人口就不会很多,古代又不象我们现在这样,都住五环内,居住很分散,大家要种田的.所以他最多从二百万人口中征兵,奴隶\贵族\和尚\道士等等又不能征,适龄男丁最多五十万,五丁抽一,最多征十多万.
更何况,这次征兵历史记载,是特别抓了很多有战争经验的,杨国忠不是傻子,他也知道不能送一大堆新兵去,没用.所以让御史专抓以前当过兵的.
总之,规定的时间内,小范围,以有战斗经验的人为主,征兵十万,已经很了不起了.
射声 发表于 2013-10-30 11:47
兵车行据说是讲鲜于仲通击南诏事.你的问题对当时的情况是有误解的,部分由于你对原诗意思没有好好理解,部分 ...
我的问题不在这一句,亲,前面还有一句,去时里正与裹头,说明啥,抓的人包括未成年人。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唐军连年征战,损失巨大,抓未成年人可以理解,

且听风吟1993 发表于 2013-10-30 12:53
我的问题不在这一句,亲,前面还有一句,去时里正与裹头,说明啥,抓的人包括未成年人。


我在上面那段话把四句都给你解了,而且你看看你最重视的这句的下一句: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如果仅指南诏战争,怎么会打了四十多年?
且听风吟1993 发表于 2013-10-30 12:53
我的问题不在这一句,亲,前面还有一句,去时里正与裹头,说明啥,抓的人包括未成年人。


我在上面那段话把四句都给你解了,而且你看看你最重视的这句的下一句: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如果仅指南诏战争,怎么会打了四十多年?
射声 发表于 2013-10-30 11:47
兵车行据说是讲鲜于仲通击南诏事.你的问题对当时的情况是有误解的,部分由于你对原诗意思没有好好理解,部分 ...
支持这个分析    很有镜头感……
所以说机动部队作用大呢,预先安置装备在前线,部队去了就可以作战。但是古代不可能,所以就要大动员,非常劳民伤财,赢了还好说,大财就是灾难
其实先进文明就算军队再强,打仗也是很麻烦的。为啥这样说,因为自身就是最发达的代表,而作战地区基本都是不毛之地,因为草原民族属于穷人啊,农业时代,你让发达国家跑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图啥?所以费效比太差了。其实就是今天,想想西伯利亚,说资源怎么怎么多,有几个人愿意在那里生活?还不都喜欢生活在大城市。 打仗是要花钱的,老是只支出没收入,很打击人心的。
还有,在任何时代,能动员十万大军,都是很不容易,很了不起的事。想想欧洲打了几百年战之后,才在拿破仑时代,把战争打到了10万人级别。要知道,拿破仑很多时候,作战带的人,还没有10万呢。
同时,在工业时代前,尤其是一战前,动员百万大军作战,除了作秀之外,多数就是个死字。因为根本不能支持这样规模的后勤。再说了,一战二战,虽然大场面多,其实很多时候,一个方面,能集结几十万军队,已经很不容易了。 那些什么集团军群司令,方面军司令,战区司令,手里很多时候也就是几十万军队。能达到百万级别相当少,所以,可以看出,人类想指挥超过百万军队作战,是很难的,很考手艺。

所以,我一直认为,所谓万人敌,其实是说一员大将有指挥万人军队作战的技艺本领,是能够成为方面指挥的重要阶梯。
交通制约的结果。只能在战区涸泽而渔了